• logo

【禪與科學】深具智慧的心臟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專訪/羅佩禎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心,本來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腦,稱之為「心腦」,它會經由神經和荷爾蒙系統及其他管道,影響「頭腦」的功能及身體大多數的主要器官,而且是掌控精神和情緒經驗的重要角色。

人體器官中,大腦的主要功能是思考和記憶,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心臟也會思考。

近來許多西方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腦和心之間有很重要的連結,他們認為,心臟也有智慧,和大腦一樣會思考,並非只是像機械化的幫浦,單純地透過動靜脈把血液運送到全身而已。

「甚至他們覺得,心臟的智慧還更超越大腦」,自10餘年前開始從事心、腦研究的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羅佩禎博士,點出了科學界的新發現。

在過去,醫學界是從傳統的生理解剖學觀點來看心臟,只重視它輸送血液的功能;但如果從自律神經的立場來看,心臟其實可說是自律神經的指揮總部,而且相較於其他器官,心臟擁有人體最強大的電磁能量,它的電場比腦部還強60倍,這可透過心電圖,在人體表面任何位置量測得知。

心的磁場超越腦磁場百倍

此外,心臟所發出的磁場也強過腦部100倍,只要離開人體3英呎的地方都感測得到。甚至,心臟的磁場還會影響身邊周遭的人,因為它帶有此人的感覺和情緒編碼。

羅佩禎教授指出,雖然西方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意識是由大腦主導,但中國老祖宗早在古代就發現,「心」才是主要的思考場所,所以有「人心叵測」的說法,而不是說「人腦叵測」。

那麼,人類意識的主宰到底是「心」,還是「腦」呢?過去數百年來,西方科學家都著重於腦的研究,忽略了心的作用,一直到最近十幾年,才開始對心臟和大腦的交互作用進行研究。

不過,對世上許多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而言,都認為「心」才是智慧和慈悲的來源,而不是「腦」。比方佛教認為,在人心深處的靈性,可以經由修行得到提升,進而回到靈性的家園,也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見性成佛」,所以靈性(心)才是大智慧,而靈性家園就是大智慧的母國。這些說法似乎都在明示著,「心」其實才是智慧的泉源。

交大羅佩禎教授(圖)表示,已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認為,心臟是有智慧的,甚至還可能超越大腦。(圖片提供/羅佩禎)

交大羅佩禎教授(圖)表示,已有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認為,心臟是有智慧的,甚至還可能超越大腦。(圖片提供/羅佩禎)

羅佩禎教授表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Julian Thayer研究團隊,曾根據Claude Bernard學者在150多年前提出的「心腦之間有密切關係」學說,以心律變化作為量測身體壓力和鑑定健康的指標,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發現心和腦的關係是雙向的,而且會相互影響。

另外有位David Jernigan醫師,在自營的診療中心(Hansa Center for Optimum Health)也發現,身體其實並不如一般人所認為,只由大腦控制,而是由腦和心同時主導,就像一台具有雙核心的電腦一樣。根據他的說法,心臟有65%的神經和大腦一樣,這暗示了心臟或許也像大腦一般,主導身體的運作。

還有其他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像是「某人就要走過來了」,如此簡單的一條訊息,往往是心比腦還要更早幾秒預知;或是我們有時也會覺得,好像即將要發生什麼事,這都可能是「心」早已預先接收到了訊息。

心念無法躲過測謊器

因此,既然「心」和「腦」就像同步執行的雙核心電腦,那麼兩者就應該好好協調,才能讓身體功能正常運作。但如果不能協調,又會發生什麼事呢?羅佩禎教授以測謊為例指出,一個人在測謊時,頭腦可以說謊,但心卻不能;所以當心腦彼此意見不合時,測謊器就會出現很大的震幅,說謊者就會露餡。

人在測謊時,頭腦可以說謊,心卻不能;當心腦意見不合時,測謊器就會出現很大的震幅,說謊者就會露餡。

人在測謊時,頭腦可以說謊,心卻不能;當心腦意見不合時,測謊器就會出現很大的震幅,說謊者就會露餡。

同樣地,一個人若是長期心腦不協調,就會生病。在臨床上,治療這種病人的方法很特殊,例如有位女士,心跳極不協調,很可能會因為心律失調而導致猝死,她到醫院治療時,院方讓她戴上耳機,聆聽自己的心跳聲,讓大腦知道,「腦」和「心」這兩個控制身體的雙核心處理器沒有同步運作,所以造成了心律不整。

奇妙的是,當病人在聽了自己的心跳30分鐘後,情況竟明顯改善,1個月後,不但心跳恢復正常,連原有的「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也痊癒了。由此可知,人類的意識並非如過去西方醫學所認為的「都是由腦部控制,心只是聽命於腦」;事實上,心臟在身體的主導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般說來,人們可以透過宗教,開啟內在的慈悲與愛心,進而去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的智慧」的擴大展現。在美國,有一個成立於1991年非營利機構HeartMath Institute,他們的工作是幫助人們以心中直覺來主導身體、意識和情緒,也就是讓人們可以將潛藏於內心深處的慈悲與愛心發揮出來,去關懷自己和他人,甚至關懷整個地球。

羅佩禎教授指出,這個機構的研究中心,做了非常多與「心」相關的研究,他們發現,「心」除了輸送血液、維持生命的生理功能外,更是人類通達智慧與智力的重要門戶。

羅教授說,「他們對心的研究,不是只看壓力情緒會對自律神經產生何種影響,還包括了感恩、慈悲,以及關心等各方面的情緒影響。」

結果發現,心律變化是反應情緒的最佳指標,特別是壓力和沮喪的情緒,不但會造成腦部中心和自律神經失調,而且還幾乎影響了全身各部門的功能。

情緒反應會影響心律變化,尤其是壓力情緒,不但會讓自律神經失調,還會影響身體各部門的功能。

情緒反應會影響心律變化,尤其是壓力情緒,不但會讓自律神經失調,還會影響身體各部門的功能。

他們同時發現,心臟看起來就像是有自己的「頭腦」,會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感受和反應,包括意識、感覺和智力。

心也有自己的腦

羅佩禎教授說,其實「心」本來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腦,稱之為「心腦」,它會經由神經和荷爾蒙系統及其他管道,影響「頭腦」的功能及身體大多數的主要器官,而且是掌控精神和情緒經驗的重要角色。過去,科學家的研究都是觀察「腦」發出指令時,「心」會如何反應;如今,他們的研究已轉為「心」和「腦」的雙向溝通。

這個機構還進行了一個很有趣的全球相關性研究(global coherence research),企圖了解太陽和地球磁場,與動物(包括人類)健康及行為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他們在全球多處設置了精密感測器,長期連續地測量太陽風暴及太陽風速對地磁活動所產生的影響,以及與全球重大情緒相關事件(例如戰爭)的關聯性。

由於地球磁場的共振頻率,和人類的頭腦、心臟自律神經系統直接交疊相關,因此不難理解,當人類的生理節奏和全球集體行為,以及太陽、地球的活動不同步時,很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和行為產生不利影響。

以下是他們提出的4個相關論述:

(1)人類和動物的健康、認知功能、情緒及行為,會受到太陽磁場、地磁及其他與地球相關磁場的影響。

(2)地球磁場具有生物體的相關訊息,此訊息連結了所有生命系統。

(3)每個人都會影響全球訊息場。

(4)人類集體意識會影響全球訊息場;因此,集合眾人之心,發出關懷、愛心和慈悲的心念,會產生一個強大的一致性場域,此場域可造福他人,也能幫助彌平目前地球的不調和。

心念集氣可以改變造化

人類的情緒和意識,會與地球磁場產生作用,形成編碼訊息,傳遞到全世界,這是早被科學家認可的,而且他們也相信,人類的磁場會和地球的能量磁場,形成相互影響的反饋迴路;所以我們常會看到,有人為了某事而發起所謂的「集氣」活動,就是企圖以眾人的「心念」形成一股強大磁場,以達到共同幫助的目的。

人類集體意識會產生強大的一致性場域,我們常看到的「集氣」活動,就是以眾人心念所形成的磁場,達到幫助某人或促成某事的目的。

人類集體意識會產生強大的一致性場域,我們常看到的「集氣」活動,就是以眾人心念所形成的磁場,達到幫助某人或促成某事的目的。

其實,不僅在醫學、科學上發現心臟是有智慧的,在修行上,一樣也是要用「心」,而不是用「腦」。比方佛教就特別重視「心行」;所謂「心行」,是指智慧修行,並不是靠腦的記憶、用腦來修行,那會落入意識型態,修行會失去深度而徒勞無功。

世尊早已告知 心才是智慧之所

但現在許多佛教門派,都教導修行人要誦經、拜懺、唸佛、持咒,這些都是用腦修行、用記憶作功夫,這樣的修行不可能有深度。

世尊早就看出後世修行人的問題,所以不斷在開示中提醒世人,不要用腦,要用心修行。世尊在即將涅槃的靈山法會上,開示過一段千古名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此一「妙心」,指的就是心的大智慧。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指出,在我們的心臟深處,有一個精神體,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這個精神體所主導;而在精神體的深處,還有一個靈性,也就是世尊所說的妙心──本自具足的智慧之所。從這裡可以知道,「心」才是智慧之所,並不是只有腦;世尊早就在2,500年前就告訴了世人。文感謝交大應用化學系余艇教授大力協助關鍵資料提供)

本文參考相關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Au7azfXt0

Youtube:NeuroCardial Synchronization – Dr. David Jernigan, Hansa Center for Optimum Health

http://hansacenter.com/

https://www.heartmath.org/

羅佩禎小檔案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美國佛羅里達州甘城榮總醫院研究助理

   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腦波實驗室研究員兼工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