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藝文

公視預算被刪引出台灣影視靠政府補助的怪圈

公視預算被刪,有台灣導演、作家跳出來喊罷免藍白立委,藍委陳玉珍要這些業者「丟掉那隻要飯的碗」、不要只靠政府補助,又引起業者反擊;政治粉專「文翔政論」直指,台灣影視業最糟糕的就是過度依賴政府補助,靠自己根本活不下去。 「文翔政論」指出,最近公視說自己被砍預算,出來討拍,然後一堆「文化人」出來跳腳,喊罷免藍委,他只能說,原型畢露,台灣影視圈爛成這樣是因為誰,昭然若揭;台灣影視業者現在被困在補助迴圈中,審查補助的評審跟申請補助的人,根本就同一批人,大風吹換個椅子而已,你今天審我的,明天我審你的,大家皆大歡喜。 最糟糕的是小圈圈思想,台灣近幾年的電影、戲劇被類似的價值觀給佔領,拍的片到底是拍給同溫層看,還是要賣出去?不能都拍自爽的,不賺錢怎麼壯大?不壯大怎麼讓台流成爲世界頂尖?偏偏審查群又同一群人,畢竟台灣放眼過去,就這些人了,整個文化圈都僵化了,不服這些人的價值觀跟理念根本不用混。 評論還聽說,曾經有人拿到補助之後,給大力幫忙的政治人物三七分成,七分是人家的,三分才是真正賞給你的補助。 評論指出,台灣影劇最大問題在於元素永遠蓋過腳本,而影劇最重要的是腳本,腳本不好就是白搭,然而,台灣影劇卻好像完全不在乎腳本,台詞寫得一蹋糊塗,劇情轉折跟人設崩壞之嚴重,出什麼問題?領政府補助的影視作品總把「元素」擺在第一,比如為了凸顯「性平」元素而寫一套劇本,為了凸顯「移工問題」寫一個劇本;而且更搞笑的是,看了標題就大概知道這些元素的補助從何來,比如凸顯了客家,因為拿客委會預算,凸顯了台北市,因為拿了北市府預算;片中還可以很明顯的看到鏡頭要特別拍到男女主角去101、美麗華前面晃一圈,業配置入成這樣還想笑中國? 「文翔政論」指出,台灣片讓人看不下去,就是因為根本不是讓人享受劇本,而是在看一堆議題的置入,在看一堆政府宣導。「文翔政論」指出,台灣影視圈就是爛,砍預算剛好,前文化部長史哲還搞一個讓他們大撈錢的「文化黑潮之國際藝術展會補助要點」,砍公視他們會難過,只是少賺一點,還有更多讓他們拿補助的地方,民進黨會好好安排的,何須擔心這些拿政府補助的影視業者?

余文忠贈韓國瑜「火旁龍頭」 藍委齊聲為2026高喊凍蒜

苗栗市公所今(17)日於立法院舉行「2025苗栗火旁龍」系列活動,苗栗市長余文忠攜手立法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立委邱鎮軍、陳超明及苗栗市代表會主席陳仁杰,共同為活動揭幕,象徵性地為龍插上鬍鬚。而余文忠送給韓國瑜「龍頭」,更是引發現場媒體熱烈關注,國民黨團立委皆到場共襄盛舉;尤其有望投入2026縣市長選舉的立委,包含立委柯志恩、張嘉郡等人都接過「龍頭」,與黨團立委齊聲高喊「凍蒜」,希望有好彩頭。 余文忠表示,「苗栗火旁龍」自1998 年創辦以來,已邁入第27屆,成為苗栗節慶文化的代表,並榮登客庄十二大節慶之首,更與「北天燈、中火旁龍、南蜂炮、東寒單」並列為台灣四大元宵慶典。今年以「強火旁出吉」為主題,象徵火旁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余文忠也說,此次特地在立法院舉辦記者會,希望藉由中央與地方的攜手合作,「一火旁接一火旁」,讓「火旁龍文化」響徹全國,邁向國際。 記者會也特邀國際藝術麵包賽事11面金牌得主、苗栗之光裴志偉設計製作客家金牌粄龍,融合了客家麻糬、黑糖糕和麵粉,展現客家文化的傳統與創新,象徵火旁龍文化的璀璨傳承與創意結合,拓展至國際舞台。 韓國瑜致詞時也打趣表示,當立法院長很不容易,要主持院會、接待外賓、進行頭痛的朝野協商,現在還要會舞龍舞獅,真不簡單。他說,「火旁龍文化」從清朝就開始傳入台灣,苗栗客家村每年都以火旁龍為興旺的開始,趨吉避凶;而苗栗及客家鄉親深信不疑的是,火旁龍表演時,鞭炮炸得愈兇、龍舞得愈兇,代表新的一年就愈興旺。 韓國瑜提到,龍年即將進到尾聲,龍年代表陽剛、威武、力量,而蛇年則象徵柔和、豐收,「一剛一柔」12生肖龍蛇並在一起,也代表客家文化源遠流傳。他特別感謝邱鎮軍、陳超明及余文忠把苗栗客家的「火旁龍文化」引進立法院,透過立法院的平台跟全國民眾分享,歡迎海內外朋友有空到苗栗走走。 韓國瑜說,客家文化在台灣的文化發展裡被低估,包含客家的餐飲、藝術、歌曲、中草藥、流民拳等都被嚴重低估。他要感謝朝野立委大力推廣客家文化,好的文化一定要透過有力之人、有心之人大力推廣,一代傳一代。 活動意外亮點,余文忠將火旁龍頭送給韓國瑜時,韓國瑜則幽默稱自己快被罷免了,要把龍頭轉交給江啟臣;一旁的邱鎮軍則表示,拿到龍頭,罷免案也不會成立了,場面熱鬧引起眾人哄堂大笑。 此外,國民黨團立委皆到場共襄盛舉,尤其有望投入2026縣市長選舉的立委,包含柯志恩、張嘉郡等人都接過「龍頭」,與黨團立委齊聲高喊「凍蒜」,象徵有好彩頭。

找到楚考烈王!戰國末期君主 身高不到165 蛀牙嚴重

淮南武王墩一號墓墓主身分確認,他是楚考烈王,也是「毛遂自薦」「歃血為盟」「竊符救趙」等歷史典故的都有他的身影,在動蕩的戰國末期發揮關鍵作用。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安徽省文物部門已完成淮南武王墩一號墓的野外考古工作。武王墩墓地面積約150萬平方公尺。武王墩一號墓共出土各類文物1萬餘件(組)。根據墓葬規模和結構形制、出土文物及文字材料,對照歷史文獻綜合判斷,武王墩一號墓主人身分基本可以確認為《史記•楚世家》的戰國晚期楚考烈王。 武王墩墓地利用古河道修築圍壕,整體近似方形。墓坑中部用枋木構築「亞」字形槨室。還發現「以俑代人」的殉葬系統。武王墩一號墓木俑規模大、種類多、保存完好,屬楚墓中首見,其性質應是墓主生前出行儀仗、樂舞隊伍的明器化呈現。 武王墩墓地年代明確,陵園布局清晰完整,一號墓是兩周時期結構保存最完整、銅禮器組合最清晰、身分最明確的王級墓葬。 知乎「之乎者也小魚兒」指出,楚考烈王本名熊元,是楚國歷史上的倒數第四位國君,他的時代正是秦楚兩強最終對決的時期。在那個時代,廉頗、毛遂、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一個個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楚考烈王出身顯赫,他是楚頃襄王熊橫之子,楚懷王之孫。楚懷王時代,屈原曾力推變法,卻因觸及貴族利益而失敗。同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奠定了強大基礎。 楚懷王作為戰國最後一位謙謙君子,卻最終被秦國所騙,客死他鄉。爺爺楚懷王的悲劇,父親楚頃襄王面對的秦破郢都的巨大劫難,都深深影響著楚考烈王的成長和統治。 在這樣背景下,楚考烈王接手了元氣大傷的楚國。雖然得到了戰國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輔佐,國力有所恢復,但面對強大的秦國,楚國依然難以招架。楚考烈王先後遷都巨陽和壽春,但並未改變楚國最終被秦所滅的命運。 在楚考烈王的統治時期,他參與了多次重大的歷史事件。西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爆發,趙國因趙括的紙上談兵而慘敗。西元前257年,趙國都城邯鄲被秦軍圍攻,平原君向魏國和楚國求救。 在這次求援中,發生了毛遂自薦、歃血為盟的歷史事件。毛遂以性命要脅楚考烈王,最終促成了楚趙兩國的合縱。而魏國信陵君竊取虎符後引兵北上,與楚國援軍一同解救了趙國。這些事件背後,都有楚考烈王的身影。 陸媒「橙柿互動」從大陸國家文物局了解到,墓中發現的遺骨不是非常完整,但頭顱完好。現場的考古勘察發現,武王墩墓室在歷史上曾被盜墓者破壞嚴重,盜墓者把墓主人屍身以及身下靈床一塊拖到邊室,拖的過程中墓主人屍身散落,現場發現的骨骼分成了幾塊。為最大限度地提取武王墩一號墓人骨蘊藏的資訊,考古人員正在開展體質人類學、古病理學、骨化學、古DNA分析、毛髮檢驗、顱面復原等多學科研究工作。 從階段性研究成果來看,墓主為男性,死亡時年齡50歲及以上,生前身高在164.29-164.92cm之間,齲齒嚴重。人骨呈現輕微的全身性骨關節炎,鑒於墓主年齡已步入老年,屬於正常退行性病變,說明生前並未從事過多的重體力勞動,與其社會身分相符合。而在壽春四任楚王中,唯有楚考烈王熊元死亡時年齡在50歲以上,這與武王墩墓主人死亡年齡相符。

相隔16年林美秀、黃韻玲合體《人間條件四》 吳念真最殘酷劇作重回舞台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四》被觀眾票選是最想看的人間系列第二名,吳念真對此結果非常驚訝,因為這是他寫過最殘忍的一齣戲,也是人間系列中唯一從未加演過的戲。時隔16年原班人馬林美秀、黃韻玲、陳希聖回歸演出,吳念真也透露16年來為何從未加演,「沒有人能頂替林美秀、黃韻玲的演出。」 吳念真坦承人間系列劇情都是笑中帶淚,只有《人間條件四》直指人性殘忍,當時他好奇「知識是用來奉獻還是掠奪」而寫出這個劇本,描述當清潔工的姊姊培養妹妹出國唸書,但在姊姊找到幸福的時候,妹妹卻心生嫉妒想毀掉姊姊的愛情。陳希聖表示這是一部神劇,16年前的劇本到現在還能在臉書「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裡,看到超多相似情況發生在許多家庭中。 吳念真感慨,當年演出回收觀眾問券,許多人都表示演的就是自己家裡的故事,往往得到家中資源最多的那個人,卻不是奉獻最多的人,就像現在的酸民心態一樣。「他有為什麼我沒有,別人可以我也可以,而且這情況不止一般人,連國家社會都是。」 這麼多年不願加演,吳念真說因為從寫劇本開始,他腦海就浮現是林美秀與黃韻玲來演姊妹,「如果新來的沒有達到標準,我又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會覺得懊惱,那種懊惱嚴重到超乎想像,而且也找不到新人選,反正就是她們了。」 黃韻玲與林美秀都是人間系列演出常客,如今黃韻玲是北流董事長,林美秀也從單身變成人妻,這次重演《人間條件四》,兩人坦言體力差了點,但腎上腺素讓她們上了台就會忘記一切,而且還沒排練,對白場景已經回到腦中。 林美秀表示,接到邀約時原本有些猶豫,先生也有點反對,因為捨不得她哭戲太多,最後因為綠光劇團夥伴都像家人,她也喜歡吳念真看大家演戲時的享受表情,最後答應接演,「要演給他看、讓他安心放心。」 而擔任台北流行音樂中心董事長的黃韻玲坦言,要兼顧上班和劇團演出確實會比較忙碌,偶爾也得請假,但「人間條件」系列演出20年多年,是她很重要的成長過程,當其他人都願意回歸,「不可能的都化為可能,我當然盡力來做。」 黃韻玲在疫情期間有重看《人間條件四》,很討厭自己在裡面的樣子,她說當時拿到劇本看到自己演這樣的角色,還以為吳念真看到她的陰暗面?還是吳念真受了什麼打擊?但後來瞭解人性本來就有光明跟陰暗。經過16年,吳念真也說現在看妹妹這個角色,用不同角度來看很難說對錯,尤其現在價值觀多元,包容可以是鄉愿,「現在已經不覺得妹妹是討厭的。」 《人間條件四》4/25-4/27台北國家戲劇院、5/10-5/11高雄衛武營國家歌劇院、5/31-6/01 台中歌劇院大劇院、6/27-7/05台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7/26-7/27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購票請上Opentix 購票系統 https://gdn.tw/BR8uf

北美館2025展覽一次看 2檔國際展+6檔藝術家個展 台北雙年展壓軸

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2025年度展覽囊括典藏藝術家研究展、兩檔重量級國際藝術家大展、六檔台灣各世代藝術家個展、一檔當代影像展以及年底壓軸登場的第14屆台北雙年展。 典藏藝術家研究展推出台灣第一代水彩畫家倪蔣懷(1894-1943)之紀念展。倪氏為台灣近代西洋美術啟蒙者石川欽一郎(1871-1945)的首位台籍門生,作品師承石川英式水彩風格,曾連三度入選「台灣美術展覽會」;後經營煤礦事業之餘仍創作不輟,同時亦資助畫會活動、創辦台灣繪畫研究所。展覽將以倪蔣懷家族近年捐贈的大量重要作品和文獻資料為基礎,更包含多件未曾公開展出的作品。 兩檔國際藝術家大型個展,打造重新理解世界的路徑 國際大展有重建歷史現場的「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與觀眾互動的「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德國藝術家托瑪斯.德曼(Thomas Demand)1964年生於慕尼黑,以其大尺幅攝影聞名。德曼創作題材多取自知名歷史或社會事件的報導照片或影片,他先以紙材鉅細靡遺地將影像中場景以真實比例重現,最後透過鏡頭角度與構圖,忠於原貌地複刻這些歷史畫面,之後將模型全數摧毀、只留下模型的攝影,試圖重述所謂的真相。本展「托馬斯.德曼:歷史的結舌」集結約70件作品,匯集藝術家四個重要創作系列,可以完整看到德曼如何處理攝影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互為表裡的對位關係。 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Eliasson)的東南亞巡迴展「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將呈現他過去30年的藝術實踐,涵蓋裝置、繪畫、雕塑、攝影、錄像等多種形態的作品。埃利亞松擅於在空間中創造群體的共感體驗,作品內涵融合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觀眾的詮釋和參與,以及大尺度環境的脈絡,部分作品的完整表達,更取決於觀者的感知與行動,透過視覺、認知或操作賦予其生命。 六檔跨世代台灣藝術家個展,以創作赤誠回應切身命題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暫名),由藝評家張晴文擔任客座策展人。賴純純(1953-)大學時期受廖繼春啟發,作品接連在「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等重要競賽展獲獎,後成立「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推展前衛藝術。2007年後,其生活與創作重心轉往東海岸,再度關注色彩獨立表現。展覽將以四個子題梳理藝術家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展出油畫、壓克力繪畫、複合媒材繪畫、雕塑、裝置、手稿、影片與文獻等近百件作品。 2022台北美術獎首獎黃麗音個展「Lili Deli麗麗食品」擬仿商店形式,透過多媒材的展現,拆解日常飲食和消費習慣,探討當代資本主義對於「廉價」和「便利」生活方式的影響。 「TFAM年度個展」中,四位藝術家各自以專擅的媒材與創作思路,開展對切身命題的探索:李紫彤「力求失真的嗓音」探討藝術家自身在拍攝實驗紀錄片歷程中,試圖作為創傷代言者卻難以如實傳達的拉扯;柯良志「雙鉤廓填」將打造擬仿工地圍籬的場域,由藝術家現場臨寫商業招牌專書中的字體,表現既人工又機械化的矛盾性;徐瑞謙「翻閱165頁的厚度」探索材料、物件的潛力,呈現各種未被明確定義用途的物料,邀請觀者以身體丈量並細察自身與物件的關係;彭弘智「未完成之作當靈媒作為編劇」以單屏幕電影錄像和大型機械裝置,探究台灣劇場界三位早逝開拓者的影響。 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由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和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雙人組擔任策展人,二人現為柏林漢堡車站當代美術館(Hamburger Bahnhof National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雙館長,他們具備藝術史、劇場、經濟和政治等多重專業知識和文化背景,擅長以不同視角思考展覽與城市的緊密關係。第14屆台北雙年展將從台灣層層交疊的歷史切入,以感性的思維重新建構我們與世界的關係。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由館內策展人余思穎策劃,展覽關注從類比至數位時代的影像生產,展出17位台灣與國際藝術家的當代紀實影像,包含與東京寫真美術館借件之杉本博司、西野壯平作品。 線上展覽計畫「消失的反動」(暫名),將與墨西哥籍策展人、數位藝術與文化研究者多琳.理奧斯(Doreen A. Ros)合作,探索數位與網路時代的發展趨勢及現象。藝術家許家維的全新跨領域計畫「沉默的聲音」(暫名),將引導觀眾以MR混合實境的方式、同時開放多人進入作品場域中,以數位替身的方式與作品互動。 此外「開放式結局:TFAM放映計畫」,以「類影展」的型態精選多部難能一見的電影與單頻道影片作品,後續播映片單與時程表將陸續公布。

國美館推年畫展 系列春節活動送限量春聯、紅包袋

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推「第40屆版印年畫:蛇彩繽紛蛇年年畫特展」,搶先讓民眾感受年節氛圍,並於1/17起推出「乙巳舞春-藝遊國美」春節系列活動,包含「版印年畫抽獎送活動」、「名家翰墨春聯揮毫」、「初二新春音樂會」等,邀請民眾一同迎接嶄新的一年。 「第40屆版印年畫:蛇彩繽紛蛇年年畫特展」即日起至3/23展出,以「蛇彩繽紛」為題,除徵選作品,並邀請賴振輝、蘇憲法兩位藝術家委託創作〈乙巳兆豐年〉〈春〉作品參與展出,也特別推出版畫教育展示體驗區,民眾可親手製作充滿年味的版印作品。另有「版印年畫抽獎送活動」於1/17(五)、1/18(六)二天限量抽獎送年畫。 1/19(日)上午10點舉辦「名家翰墨春聯揮毫」,由書法名家們現場揮毫賀年春聯,提供160份春聯供民眾限量索取。1/21至1/26辦理「蛇年年畫紅包袋限量送」贈送來館民眾,每人限領取一份,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國美館除夕、初一休館,大年初二(1/30)開館日推出「新春開館打卡趣」,上午9點開館起前166名到訪觀眾,完成社群媒體打卡任務者,就有機會獲得限量文創紀念品。當天下午3點舉辦弦樂四重奏新春音樂會,2/1至2/10推出「蛇樂慶元宵-FB猜燈謎」,由水墨藝術家、燈謎專家的黃芳照老師,以國美館當期展覽及空間設計10道趣味題目,讓民眾線上猜燈謎,將抽出20位幸運兒贈送文創紀念品。各項展覽及活動詳情可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

孫翠鳳《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等11檔節目 共譜2025台灣戲曲藝術節

2025台灣戲曲藝術節自4/11至6/8止,以「戲曲虛實論」為主題,在台灣戲曲中心匯聚11組戲曲團隊,一同開展「戲曲vs.虛實」新旅程。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表示,「台灣戲曲藝術節」是傳藝中心相當重要的品牌劇展,這幾年在戲曲藝術節中上演的作品,不僅廣受各界好評,也受邀赴海外巡演。而今年台灣戲曲藝術節剛上線開賣,已有數檔節目接近完售,陳悅宜更感謝粉絲們一張票一張票以實際購票行動,支持心中所熱愛的傳統戲曲團隊。 本次全系列11檔作品中有5檔節目以歷史中的真實人物為題材,發展出虛實交錯的全新傳奇篇章。其中大廳旗艦節目由無敵小生孫翠鳳與武狀元孫榮輝兄妹同台,攜手一心戲劇團孫詩珮及孫詩詠、綠光劇團吳定謙,以及明華園總團藝術家族聯合演出,爆笑呈現穿越喜劇《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以「嘉慶君遊台灣」這個杜撰的民間故事為基底,加入有明確史料記載的詐騙案,透過時空旅行不斷改寫歷史,精彩可期! 小廳旗艦節目則由台北木偶劇團以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原型,投射台灣史上一次次徒勞無功的起義,將故事設定在一個架空的時空背景,以布袋戲搬演出俠義精神的傳承,演繹出荒誕的稗官野史「笑忘書」,致敬史實中諸多反抗當局的革命前輩。 本屆藝術節也將與國家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攜手共製由天后魏海敏主演、王嘉明執導《女王的名字》,以及國光劇團與翃舞製作跨界鉅獻《精衛》,不約而同的以「名字」作為出發點,探索慈禧與汪精衛兩位歷史上多有爭議的人物。真雲林閣掌中劇團《一個皇帝在南洋》將明朝建文帝落難爪哇的故事,以「新住民/移民」視角重新建構,且特邀印尼梭羅宮廷親王Tejo Bagus Sunaryo跨國打造,意義非凡。 此外有4檔製作挑戰現實與幻境界線。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新新》改編自龍瑛宗小說《杜甫在長安》,以意識往返長安城與大稻埕,追尋古今新式文藝的靈光交會。尚和歌仔戲劇團30周年團慶大戲《叁拾號夢.戲神養成記》,以「成仙之路」旅途反思屬於戲班的珍貴價值,標榜跨人神、跨音樂、無古裝現代之分的無疆界概念製作! 台灣豫劇團《錦衣》突破傳統戲曲招式套路與電影武術設計的界線,將夢境與現實反覆交錯。薪傳歌仔戲劇團《幽戀牡丹》改編明代鬼怪小說《牡丹燈記》流傳到日本所誕生的《牡丹燈籠》,主角陷入人鬼、慾望、道德的多重難題,迷失在分不清現實與幻想的心靈迷宮。 台灣國樂團《芯之旋律——A.I.小迷的實習筆記》將帶領觀眾跟著A.I.機器人「小迷」的腳步走進人類社會。秀琴歌劇團《內台演活戲》將拿手的外台「活戲」搬進劇場,以觀眾互動的方式體驗從台後講戲、套戲到台前演出的過程,每場次更由觀眾抽選決定該劇所加入「站頭」,讓觀眾親眼見證民間藝術家「口說為憑、無中生有」的腹內即興智慧。2025台灣戱曲藝術節詳情請至戲曲中心官網查詢,購票請洽OPENTIX售票系統。

2025國際書展2/4至2/9登場 首推周思齊、曾寶儀、沈春華推薦主題展

2025台北國際書展將於2/4至2/9於世貿一館1樓登場,今年主題為「閱讀異世界」,主題國為義大利,現場將有文學書區、公民書區、童書主題館、數位主題館、書展大賞館。2025書展首創「閱讀異世界」名人推薦主題展,邀請棒球人周思齊、旅行家謝哲青、身兼影視音主持多重身分的曾寶儀、1976樂團主唱阿凱、知名媒體人沈春華等分享喜好及推薦的書籍。 本次「童書主題館」由Dosomething Studio策劃,主題為「童話奇遇記」,依照12歲以下不同年齡層孩童設計闖關遊戲,最終得到一份專屬書單,結合書展童書區,讓親子探索適合自己閱讀的作品。 數位主題館由曾獲第48屆金鼎獎數位出版獎的聯經出版公司總編輯王聰威策展,以「命運交織的旅店」為主題,從義大利經典作家伊塔羅‧卡爾維諾的文學特徵,與其文學作品《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延伸概念,策劃一場AI與林新惠、寺尾哲也、徐珮芬、蕭詒徽、李昂、姜泰宇、劉梓潔、陳雪等8位真人作家協作的展覽。 文學書區由國立台灣文學館策劃,以「文學成影」為主題,邀請出版作品曾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九歌、文訊、印刻文學、洪範、爾雅、聯合文學出版社一起響應,帶領民眾領略從文字到畫面、從故事到劇本,進而流轉幻化精采影像的過程,探索台灣文學走入影視改編的多重面貌。 由獨立出版聯盟、NGO共同策劃的公民書區將改以時尚風呈現,其中獨立出版聯盟以「讀字Fashion」為主題,為做書人精心製作的書籍找到展示的舞台,希望以一流品質的好書與讀者見面。NGO則以「閱讀聚光燈」為主題,體現NGO記者會的日常,讓讀者直接感受記者會現場。文策院將以「漫畫極光,台漫的魔幻饗宴」為主題,帶來超過30本人氣漫畫與現場座談活動。 「國際出版論壇」以「義大利出版向前行」為題,聚焦主題國義大利出版市場及公共閱讀政策等議題;「出版力論壇」則以「出版衰退這十年:變化、因應與困境」為題,由大雁出版基地董事長蘇拾平分享貼切的觀察;「童書論壇」將聚焦在養成孩子獨立閱讀能力,對橋梁書的關鍵功能做深度討論;波隆那兒童書展顧問高瑞俠(Grazia Gotti)將分享如何創造童書更美好的未來,論壇皆開放民眾免費報名。 書展另推出桃園(含)以南及宜花東讀者持台鐵、高鐵當日紙本票根免費入場參觀,並持續推動18至22歲青年憑文化幣可免費入場(未滿18歲憑身分證件免費入場),以及文化幣在書展現場消費,使用2點送1點的好康優惠,推動閱讀風氣。台北國際書展官方網站:https://www.tibe.org.tw/

世界最早的馬鐙 東吳大將丁奉家墓騎馬俑刷新世界紀錄

三國時代又再次震驚了世界,江蘇省南京市五佰村東吳丁奉家族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騎馬俑上,發現世界最早的馬鐙,也刷新了世界紀錄。 據央視新聞新聞報導,江蘇省文物局表示,在大陸全國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江蘇省南京市五佰村東吳丁奉家族墓完成調查和登錄,發現出土文物中有一件騎馬俑刷新了世界紀錄。 2019年經考古發掘,確定是東吳名臣丁奉家族的墓葬。2019年下半年起,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對東吳丁奉家族墓考古發掘,共出土了16件騎馬鼓吹俑,它們是當時的軍樂隊。在其中一隻不到20公分高的騎馬俑上,考古專家發現馬鐙的證據。 丁奉墓中的馬鐙,這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最早的物形,製作時間應為丁奉去世的西元271年。此前的世界紀錄由湖南長沙金盆嶺西晉墓中的陶俑所保持,時間為西元302年,丁奉墓的發現把這項世界紀錄從西晉推進到東吳,提前了31年。 中國歷史研究網《考古》2023年第9期指出,「若把丁奉墓所出的這組釉陶騎馬俑放到馬具發展的時間序列中去考查,以西元271年(即建衡三年)來考量,這組騎馬俑上貼塑的馬具應當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高橋鞍、單邊馬鐙及網狀鞧帶形象,比長沙西晉永寧二年墓所出陶俑早了31年」。 澎湃新聞據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周保華表示:「釉陶的騎馬俑,有個馬俑一側有單邊的鐙,讓我們很震驚。馬鐙使用有利於騎兵和騎射一類,很重要。」周保華介紹,這只陶俑的騎手戴著圓形小帽,上半身筆直地坐在馬背上,雙臂和左腿已經殘缺,就在馬腹的左側,垂掛著一隻三角形的馬鐙,騎手那缺失的左腳並未踩在馬鐙中。 陶俑右側的馬腹和騎手的右腿保存完整,但右側並沒有馬鐙,很顯然,這是一隻單邊鐙,是用來上馬的輔助工具,當騎手坐在馬上時,並不用它來踏腳,也不用來保持身體平衡。 丁奉是東吳名將,與程普、黃蓋等合稱「江表之虎臣」,官至右大司馬、左軍師、徐州牧、大將軍,封安豐侯,一生幾乎經歷了整個三國的歷史興衰。丁奉墓是目前可以確認的、官職最高的東吳名將墓。

故宮北院展國寶〈明 文徵明 關山積雪圖〉 例行展全換新

2025新年起始,國立故宮博物院即日起至4月初於北部院區推出「繪心寫意-書畫裡的人情味」特展,以及例行展「國寶聚焦」、「巨幅名作」、「筆墨見真章-故宮書法導賞」等全面換新,展出國寶《明 沈周 寫生冊》〈明 沈周 廬山高圖〉〈明 文徵明 關山積雪圖〉等歷代書畫名蹟,民眾於新春佳節造訪,感受古代滿滿的人情味與節慶氛圍。 策展人故宮書畫文獻處浦莉安表示,「繪心寫意─書畫裡的人情味」展覽涵蓋日常書信、專為他人創作的詩詞書畫,以及具有贈物意涵的圖像等。從「寓意於物」、「寄興風雅」、「寫景存念」、「遠行贈別」、「願祝嵩高」五大單元,透過書畫作品中的物象抒懷、贈友寫意、祝壽賀歲等意涵,呈現古代文人交遊網絡與情感互動。 展件之一〈宋 蘇軾 書尺牘〉(覆盆子帖),是蘇東坡答謝餽贈、託人送物給友人陳季常的信件,信中感謝友人先前饋贈覆盆子,由於果類摘採保存不易,對方不辭勞煩寄贈,讓蘇東坡十分感動。 另展出國寶〈明 文徵明 關山積雪圖〉,卷末文徵明自述創作緣由,於嘉靖七年(1528)冬日與王寵同遊,正值大雪紛飛,王寵拿出佳紙求畫,文徵明乘興揮毫,一時未能盡興,歸返續作。全卷歷時五年完成,是畫家寫景抒懷、與友同遊的珍貴紀念。國寶〈明 沈周 廬山高〉則是沈周為慶賀老師陳寬七十大壽而作,透過描繪廬山的巍峨崇高,頌揚師長德行及表達景仰之情。 此外,故宮每季「國寶聚焦」精選一件書畫國寶,本季展出明代四大家之首沈周《寫生冊》。畫家運用細膩的觀察力,巧妙捕捉生活物象,描繪花果、家禽、蝦蟹、貓、驢等日常景物,是沈周寫意花鳥畫代表作。 「巨幅名作」則精選展出清代宮廷畫家唐岱、孫祜等人合筆的〈慶豐圖〉,這幅青綠山水鉅作採鳥瞰視角佈局,以工筆界畫為本,建築群比例精準,營造深遠空間感,畫中宮殿、街市等物象繁多且勾勒細緻,為清宮畫院畫家合作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