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治療主要依據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及病理檢查結果,選擇部分切除手術(乳房保留手術)或乳房全切除手術。無論何種手術方式,患者通常需要輔以放射線治療,以提升局部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傳統放射治療可能造成燒燙傷、疲倦、噁心等副作用。亞東醫院近來突破傳統放療技術,經過SBRT 治療後,上述不適大幅減少,整體治療效果極佳。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為我國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發病高峰集中在45至69歲間。每年約有逾萬名婦女確診,並有超過 2,000人因病離世,相當於每日約 31 人確診、6 人不幸病逝。面對高發病率與致死率,如何提升乳癌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已成為當前醫療發展的重要目標。 SBRT突破傳統,臨床數據支持療程效果佳放射腫瘤科主任謝忱希醫師表示,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乳癌放射治療正朝向更短療程、更高精準度、更安全的方向發展。根據2020 年發表於《刺胳針》(The Lancet)的英國多中心臨床研究(FAST-Forward 試驗),超短療程放射治療(5 次療程)與傳統低分次放療(15 至 16 次)及標準放療(25 次)在治療效果上相當,同時可有效降低副作用。 研究數據顯示,超短療程放療的 5 年局部復發率僅 1.4%,低分次放療則為2.1%。此外,超短療程放療的急性三級以上副作用發生率為 6%,遠低於低分次放療的 14%,顯示其安全性更高。更重要的是,SBRT 技術能夠降低心臟及肺部受到放射線影響的劑量,進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為乳癌治療帶來嶄新選擇。 提升乳癌治療品質,定期篩檢最為關鍵 亞東醫院副院長林子玉強調,現代醫療科技大幅進步,超短療程放射治療能夠有效縮短治療時間,同時降低副作用。透過高精準影像導引技術,以多角度放射線精準集中劑量於腫瘤區域,同時最大限度保護心臟與肺部,減少傳統放療帶來的副作用,提供患者更友善的治療體驗。他呼籲女性朋友們,不要因對癌症或治療的恐懼而延遲就醫,只要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勇敢面對疾病,即可提升治療效果,迅速恢復正常生活。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中心主任侯沛羽提醒,乳癌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家族病史者(直系親屬曾罹患乳癌)、曾罹患乳癌或婦科癌症者、晚生育或未生育者、初經過早或停經過晚者,以及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然而,即便無明顯危險因子,所有婦女仍應關注乳房健康,定期接受篩檢。政府補助40至74歲婦女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有效降低乳癌死亡率41%,並減少30%晚期乳癌發生率。 亞東醫院呼籲,乳癌並不可怕,關鍵在於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以及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乳癌治療已更趨精準與個人化,患者可透過手術、放射治療、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等多元方式,獲得更友善、更有效的治療。在專業醫療團隊的支持下,患者能夠積極面對挑戰,提升生活品質,迎向健康未來。 高醫自體植牙有妙用 無用智齒找到新功能 癌症治療精準化 次世代基因定序助攻 錯誤迷思比疾病更可怕 關懷病友就先從認識癲癇做起 名醫會客室/改善慢性肩頸疼痛 擺脫久年困擾 踝關節退化痛難行 除了膝蓋,踝關節也能換
醫療
4歲雙胞胎捐髓救媽媽,儘管過程疼痛,但孩子們為了「救媽媽」十分配合,小小年紀未出現明顯哭鬧。 大陸央視新聞報導,26日上午,湖南長沙一對年僅4歲半的雙胞胎姊妹,在醫護人員陪同下,為身患急性白血病的母親捐獻造血幹細胞。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李穎表示,平時打疫苗也會哭的兩個孩子,因為知道是「救媽媽」,主動捲起袖子,忍著痛含著眼淚,一聲不吭。 據瞭解,患者李女士的父母年近七旬無法捐獻,中華骨髓庫也未匹配到合適供者,唯一符合條件的供者就是她的雙胞胎女兒。但是雙胞胎女兒體重不足20公斤,單靠一個孩子的幹細胞量無法滿足成人移植需求,而分次採集可能延誤治療。醫療團隊最終創新採用「雙供者聯合採集」方案,同步採集兩名孩子的造血幹細胞。 《三湘都市報》描述兩名孩子採集幹細胞過程,連續5天,姊妹倆每天接受兩次皮下注射動員劑及一次靜脈採血,麻醉科為兩名幼童完成頸內靜脈置管,通過外周血分離機進行4小時採集,過程中孩子們靠著畫畫、聽故事保持平靜,最終共獲得218毫升造血幹細胞懸液。醫療團隊已成功採集到足夠數量的造血幹細胞,已送到移植倉裡給李女士輸注。 這是大陸首次用兩名幼齡雙胞胎同步捐獻造血幹細胞,救治成人患者的案例。常規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建議年齡為5歲以上,但醫療團隊評估後認為低齡捐獻對兒童生長發育無影響,造血幹細胞具有再生能力,採集後1—2周可恢復。目前,雙胞胎姊妹術後恢復良好,各項身體指標穩定。
一個成年女子體重僅25公斤,這不是「以瘦為美」了,是關乎健康的大問題了。 近日,廣東一女子身高160公分,體重僅有25公斤(陸為50斤)左右,卻仍在減肥控制體重。據錢江視頻影片顯示,1997年出生的女子自稱沒有厭食症,也沒生病,只是喜歡骨感身材,平時一直有在控制體重。她說:「餓了就吃,不餓就不吃」。她的BMI指數約為9.76,遠低於健康標準(18.5-24.9),屬於極度消瘦狀態。當事人自稱「喜歡骨感」且未患病,但醫學專家強調BMI低於16.5即需醫學干預。 這一案例引發了關於健康風險、審美觀念和社會影響的廣泛討論。長期極低體重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免疫力下降、骨質疏鬆及器官功能衰竭。內分泌紊亂:如閉經、激素失調等,進一步影響生殖系統和代謝功能。骨骼脆弱可能導致輕微碰撞或摔倒即骨折。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陸譯《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BMI低於15屬於極重度神經性厭食症範疇。儘管當事人否認患病,但醫學上符合極端風險分類。 部分網友認為過度追求骨感是「病態審美」,可能引發效仿並加劇社會對女性外形的焦慮。 大皖新聞也舉出健康減重案例(如藝考生從136斤減至87斤、大二女生科學減重114斤)與極端消瘦案例形成對比,呼籲關注健康體重標準,反對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的「畸形審美」。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建議,體重管理需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避免盲目效仿極端案例。對於BMI低於18.5的個體,應及時就醫評估健康風險。
16歲馮姓高中生因腹瀉及體重減輕,糞便鈣衛蛋白數值高達895g/g(標準值小於50g/g),顯示腸道嚴重發炎;21歲耿先生因反覆發燒與右下腹疼痛,外院判斷是急性盲腸炎被建議手術,轉至臺中榮總進一步檢測糞便鈣衛蛋白數值330g/g,腸道也存在嚴重發炎。 臺中榮總兒童肝膽胃腸科黃彥筑醫師安排兩人接受膠囊內視鏡檢查,發現小腸迴腸有多處深層潰瘍,最終診斷為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經口服藥物與生物製劑治療後,成功改善病情。 黃彥筑醫師表示,隨著飲食西化與生活型態改變,發炎性腸道疾病(包括克隆氏症與潰瘍性大腸炎)的發生率逐年上升,每十萬人中分別有8.3與19.6人新診斷出克隆氏症與潰瘍性大腸炎,且發病年齡層有年輕化趨勢。然而,由於兒童的腸胃道較脆弱,傳統小腸鏡檢查侵入性強、難執行,以致要診斷兒童發炎性腸道疾病更加困難。臺中榮總運用膠囊內視鏡技術,快速且精準診斷疾病,早期治療。 藥丸大小的膠囊內視鏡,內建高解析度攝影鏡頭、LED光源與無線傳輸技術,患者吞服後隨消化道蠕動自動拍攝腸胃內部影像,即時傳輸至外部接收裝置。檢查結束,膠囊隨糞便自然排出,無需回收或額外處理,讓無法做傳統小腸鏡檢查及高麻醉風險者有更安全的選擇。不過有腸狹窄或腸阻塞的患者不適用,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 臺中榮總兒童肝膽胃腸科吳孟哲主任指出,臺中榮總為全國擁有最多兒童膠囊內視鏡臨床經驗的醫學中心,目前已進行超過300例兒童檢查,日前針對其中136例兒童臨床個案進行分析,有41%患者因懷疑發炎性腸道疾病或進行追蹤評估,另有35%因慢性反覆性腹痛、21%因不明消化道出血而接受兒童膠囊內視鏡檢查。值得關注的是,受檢者中有26.5%新診斷出疾病原因,共有44.9%的患者在檢查後調整治療方案,加速疾病早期治療,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黃彥筑醫師提醒,若家中孩童出現長期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透過膠囊內視鏡,醫師能夠更精準掌握腸胃健康狀況,進行及時診斷與治療。這項創新科技不僅提升了診斷效率,也讓患者能夠在更舒適的環境下接受檢查,家屬更能安心應對腸胃疾病,及早治療,邁向更健康的未來。 今年扭傷人數翻倍 竟然和天氣有關 晚期乳癌患者的福音 抗體藥物複合物成效佳 長庚最新研究:讓免疫細胞「餓」一下 攻擊癌細胞更有力 名醫會客室/慢性疼痛能運動嗎? 肌力運動+營養補充 改善骨鬆與肌少症
根尖囊腫是因為牙髓腔內部遭細菌入侵,導致牙根尖周圍組織感染而形成,宛如口腔內的未爆彈。31歲的唐小姐,因下顎第二大臼齒蛀牙及根尖囊腫需拔牙,傳統治療是透過「人工植體」植入缺牙處,但經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髓病科李惠娜主治醫師和口腔外科陳裕豐主治醫師跨團隊的專業評估後,決定進行「自體牙移植」手術,應用導航系統搭配3D列印技術與顯微鏡,將左上智齒移植到缺牙處,移植後復原狀況良好,皆能正常進食,唐小姐也不時與親友分享這項新技術帶來的好處,唐小姐說,沒想到可以把原本以為無用的智齒移植過來,現在吃東西都很安心,沒有異物感。 高醫陳芳銘副院長表示,高醫身為大學附設醫院及醫學中心,宗旨為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卓越健康照護服務,牙齒是民眾最在意、也最容易忽略的器官之一,往往總是痛到沒辦法處理時,才會來看牙醫師,而這時可能已喪失了展現燦爛笑容和品嚐食物的能力,高醫牙科部應用導航系統搭配3D列印技術與顯微鏡,讓「自體牙移植」技術成功率提升,不僅可以讓病人重拾笑容,也展現了高醫在牙科領域持續創新的實力,期待未來有更多病人能受惠於這項技術,重現口腔健康與生活品質。 高醫牙科部杜哲光部主任表示,牙齒移植手術的原理是將患者的智齒取出,經過妥善處理後,立即移植到缺牙的位置,並透過固定與後續的調整,讓牙齒在新位置穩定生長。這項技術特別適合年輕患者,尤其是有健康、多餘智齒的情況下,能夠將原本無用的智齒變成有用的功能性牙齒。 高醫牙髓病科莊富雄主任進一步解說,自體牙移植雖行之有年,但一般民眾較為陌生,且傳統治療的變數也較多。高醫利用尖端的導航系統和3D列印模型,可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疼痛、提高手術精準度與成功率。相較於人工植牙,因為移植的是使用患者自己的牙齒,所以生物相容性極好,患者異物感大幅降低、手術恢復期也快。 最後,高醫牙髓病科李惠娜主治醫師也提醒民眾,當口內有缺牙的情形時,若有自體牙移植的需求,可請牙醫師評估智齒是否適合作為移植牙齒的來源。並非所有智齒都適合保留,若智齒生長位置適當且健康,可能成為未來移植的選項;但若因空間不足、清潔困難或引發牙周問題,仍應考慮拔除。透過定期口腔檢查,民眾可以及早規劃,為牙齒健康多一層保障。 高醫牙科部專科醫師團隊齊全,透過牙髓病科與口腔外科跨科合作,案例量豐富,結合導航系統、3D列印模型和手術用顯微鏡等尖端技術,精確定位自體牙移植位置,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搭配後續完善的根管治療提升成功率,提供民眾更高品質的療程與舒適體驗。 今年扭傷人數翻倍 竟然和天氣有關 晚期乳癌患者的福音 抗體藥物複合物成效佳 長庚最新研究:讓免疫細胞「餓」一下 攻擊癌細胞更有力 名醫會客室/慢性疼痛能運動嗎? 肌力運動+營養補充 改善骨鬆與肌少症
氣象專家指今年冬天創下14年來「冷很早」、「冷很久」及「超級冷」的紀錄,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指出,天冷也讓看診區出現好多「走路一跛跛、扶腰前彎」的人,這些肌肉拉扭傷及舊傷復發的患者在今年冬天大增1倍以上,接下來天候乍暖還寒溫差大,還是要注意肌肉保暖,小心受傷。 53歲的伍先生一大早遛狗,回家後右足踝疼痛,原來是扭傷了,伍先生看診時大感不解,因為沒有很明顯被撞到。黃鋒榮表示,經過問診得知患者習慣一大早鍊著狗到樓下散步,讓狗大小便,患者只穿拖鞋,而當天很冷,使得筋肉緊繃、關節活動度僵硬,即使只是轉身,也可能足踝扭傷,建議他以後天冷最好要穿襪穿鞋,保暖足踝。 32歲的陳小姐日前一早起床,突然腰痛劇烈,根本站不直,緊急到急診打了止痛針和肌肉鬆弛劑,疼痛稍減,但仍難正常活動。黃鋒榮說,陳小姐轉中醫治療,得知她白天工作壓力大,回家後還要做家務及照顧小孩,身心疲累,雖然沒有明顯感受到拉傷或扭傷,但天氣一冷,肌肉僵硬,血液循環變差,傷到早年舊傷處的軔帶而復發。 黃鋒榮醫師指出,上述2個個案的類似情況,在今年冬天非常常見,與今年天氣又冷又長有關係,通常在陽陵泉穴及腎俞穴、環跳穴等相關穴道針灸,再以活血化瘀藥材進行薰蒸,服用身痛逐瘀湯、薑黃、杜仲等活血通絡等藥物,2週後通常就不再疼痛。 黃鋒榮醫師表示,天氣寒冷引發身體酸痛有跡可尋,而今年的冬天在去年11月底就開始,比起往年的12月中下旬開始,早了約1個月,冷的日子又特多,確實使得腰背痛、腳踝痛的病人特別多,尤其是身體疲累者及中老年人更是明顯。 天冷導致的拉扭傷,黃鋒榮醫師建議,可先冰敷再熱敷,擦藥或使用貼布也可嘗試,但不要過度拉扯,如未改善,仍要就醫。 黃鋒榮強調,雖然冬天快過了,但接下來乍暖還寒的日子,也是很容易因早晚溫差大,筋肉收縮及忽略保暖,引發拉扭傷或舊傷復發。他建議,一大早就要出門的人,要作好身體及足踝保暖;有舊傷者或老年人使用束腰、束踝等護具保護;搬東西等彎腰扭身動作要慢一點;讓生活鬆一點,不要太疲累;建立運動習慣,讓肌肉強壯。 晚期乳癌患者的福音 抗體藥物複合物成效佳 長庚最新研究:讓免疫細胞「餓」一下 攻擊癌細胞更有力 名醫會客室/慢性疼痛能運動嗎? 肌力運動+營養補充 改善骨鬆與肌少症 女童罹白斑症臉色變異 細胞移植找回自信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怠」,尤其在醫學上更是講究「對症下藥」。三四十年來癌症高居死亡排行第一名,但是同樣是肺癌,促發的細胞變異卻有不同,如何找到並精準的治療成為了成功的關鍵;64歲的李先生長年吸菸,近期體力明顯下滑,簡單的日常活動都感到吃力,於是前往新竹臺大分院內科部胸腔內科求診,經吳家豪醫師詳細檢查後,發現他單側肋膜積水,隨即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透過胸部電腦斷層掃描、腫瘤切片及胸水化驗,確認罹患「晚期非小細胞肺癌」。 面對突如其來的病情,李先生原以為只能接受傳統化療,直到吳家豪醫師建議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透過更深入的基因檢測,成功找出少見的驅動基因變異,並找到對應的標靶治療方案,為他開啟全新的治療契機。 新竹臺大分院胸腔內科吳家豪醫師指出,肺癌是目前國內外發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疾病,特別是非小細胞肺癌,許多病人確診時病情已屬晚期,過去只能依賴化療,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精準醫療」已成為癌症治療的重要方向。 「次世代基因定序是一種更全面度的多基因檢測技術,能同步分析多種基因變異,幫助醫師針對病人的腫瘤特性,選擇最合適的標靶藥物,提高治療效果。」吳家豪醫師說,這項技術能讓治療更加個人化,提升病人對抗癌症的機會。 在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李先生確定了適合的標靶藥物,隨即展開治療。三個月後的追蹤顯示,腫瘤明顯縮小,肋膜積水顯著減少,走路不再喘,精神狀態明顯改善,讓他逐步恢復日常作息。 吳家豪醫師也提醒,次世代基因定序能提供更多治療選擇,與傳統循序式單一基因檢測相比具有檢體需求較少,檢測時間可能較短等優勢,但仍有自費負擔較高等挑戰,因此病人應與醫師充分討論,根據病情與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策略。 次世代基因定序為肺癌治療帶來嶄新突破,透過精準醫療,許多晚期肺癌病人得以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提高治療成效。吳家豪醫師呼籲,肺癌患者應與醫師共同討論,掌握新的醫療科技,為自己爭取更多治療機會,延長存活時間,提升生活品質。 晚期乳癌患者的福音 抗體藥物複合物成效佳 長庚最新研究:讓免疫細胞「餓」一下 攻擊癌細胞更有力 名醫會客室/慢性疼痛能運動嗎? 肌力運動+營養補充 改善骨鬆與肌少症 女童罹白斑症臉色變異 細胞移植找回自信
乳癌在台灣一直是女性罹癌率最高的癌症,發生率逐年上升,根據國民健康署113年12月公布的資料,更是僅次於大腸癌發生率的癌症。雖然乳癌早期手術的五年存活率可以高達99%以上,但若病情進展至晚期,五年存活率將會只剩下40%,若是三陰性乳癌的患者,存活率更可能低至10%。過往,多數病人在疾病進展至第四期時,接受過各線治療後,僅剩下傳統化學治療,效果有限;台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楊牧峻醫師指出,醫療技術不斷進步,抗體藥物複合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於今年二月取得健保條件給付,這款新款藥物將可以有效提升乳癌HER2受體弱陽性的晚期病人的治療成效。 乳癌的風險因子包括老化、基因變異、環境荷爾蒙暴露、家族史、肥胖及酗酒,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且發生初期往往沒有症狀,必須經由五癌篩檢發現,僅部分病人是因自行摸到乳房腫塊、乳頭不正常分泌物或腋下淋巴腫大求診。楊牧峻醫師說明,過往乳癌可以根據疾病的荷爾蒙受體與HER2受體的陽性、陰性分為四種類型,當病人確診乳癌,會進行腫瘤切片化驗,以病理染色的方式依據腫瘤細胞的表現判定類型,不同類型會使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也會擁有不同預後。但近來醫學新增一類HER2弱陽性,這類型的乳癌介於傳統的HER2陽性和陰性之間,過往常被歸類在荷爾蒙受體陽性或三陰性乳癌,因其特性,治療藥物有所不同。 「早期的乳癌的術後根據受體類型以及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轉移等綜合判斷決定是否接受術後輔助性化療、電療或荷爾蒙治療。」楊牧峻醫師解釋,二三十年前,癌症以化療為主,能將身體所有細胞不論好壞全部殺死,而後研發出具有專一打擊性的標靶藥物,能直接打擊癌症細胞。而新型的「抗體藥物複合物」結合了標靶藥物的專一性以及化療藥物毒殺細胞的能力,不僅能夠直接攻擊癌細胞,還可藉由旁觀者效應,將藥效擴散至鄰近的癌細胞,達到抑制腫瘤的效果,故又稱之為魔術子彈。楊醫師提及,過往因為HER2弱陽性這個類型分屬其它類別,晚期病人治療效果有限,但抗體藥物複合物如今已被國外臨床實驗證實療效,以晚期弱陽性乳癌為例,對於荷爾蒙陽性乳癌可以延長生命從17.6個月延長到23.9個月。三陰性乳癌也可以從8.3個月延長到17.1個月。 目前,抗體藥物複合物主要作為晚期轉移性乳癌的後線治療選項,但治療方案仍需根據每位患者的病情、基因檢測結果以及整體健康狀況來評估。楊牧峻醫師提醒,依目前國健署公布的資料,定期乳癌X光攝影可以降低41%乳癌死亡率,並可以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因此符合資格的女性朋友務必定期篩檢,未達篩檢資格的民眾亦可自我檢查乳房,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治療。 癌症治療精準化 次世代基因定序助攻 長庚最新研究:讓免疫細胞「餓」一下 攻擊癌細胞更有力 名醫會客室/慢性疼痛能運動嗎? 肌力運動+營養補充 改善骨鬆與肌少症 女童罹白斑症臉色變異 細胞移植找回自信
癌症嚴重威脅國人健康,平均死亡4人中就有1人死於癌症,並已連續42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一位。林口長庚醫院楊皇煜醫師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看似簡單的方式,也就是剝奪免疫細胞的特定養分──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竟能讓免疫系統更強大,提升癌症治療效果,並且成功應用於鼻咽癌患者身上。這項創新成果首登於2025年3月國際權威期刊「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為台灣之光,更是全球首個將代謝免疫應用於臨床治療的研究,成功證明透過營養調控來增強免疫攻擊力,能夠有效提升癌症治療效果,為全球癌症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林口長庚醫院醫研部主任楊皇煜醫師表示,天門冬醯胺是一種胺基酸,對癌細胞和免疫細胞來說都是重要的養分。我們的研究顯示,限制天門冬醯胺供應,也就是讓免疫細胞處於天門冬醯胺缺乏的環境時,反而會啟動免疫細胞的代謝適應機制,讓CD8+ T細胞(殺手T細胞)變得更強更具攻擊力,在體外培養實驗中發現抗腫瘤激素釋放增加十倍,幫助人體對抗腫瘤。 研究團隊在鼻咽癌患者身上測試新的治療策略。結合可分解體內天門冬醯胺酸的L-天門冬酰胺酶(Asparaginase),搭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nti-PD-1),企圖達到一邊抑制腫瘤細胞,一邊增強免疫攻擊的效果。 研究團隊共針對6名鼻咽癌患者合併L-天門冬酰胺酶進行臨床測試,在後續的10個月內追蹤腫瘤大小的變化。結果顯示,4名鼻咽癌患者的腫瘤縮小率大幅提升,1名患者維持免疫穩定狀態,1名患者甚至達到完全緩解(腫瘤完全消失),為鼻咽癌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 這位完全緩解的鼻咽癌患者,原本傳統療法無效,但在接受這項創新的合併療法後,2個月後腫瘤快速縮小,最終在影像檢查中完全消失,讓醫生與家屬都驚喜不已。 科學界早已發現,為了對抗癌細胞,免疫細胞具備代謝適應能力。楊皇煜醫師表示,研究團隊專注於胺基酸對免疫細胞活化的影響,在一系列細胞與動物實驗中確認,天門冬醯胺剝奪能夠誘導T細胞適應代謝壓力,反而提升粒線體活性與細胞毒性分子的表達,增強其抗腫瘤作用。 楊皇煜醫師指出,這些初步的結果證明,透過調控營養代謝,改變免疫細胞的營養供應,即可提升免疫攻擊力,顛覆了癌症治療模式,為癌症治療開創新的方向。這種「代謝重塑」策略將成為未來癌症免疫治療的新方向,不僅對鼻咽癌有效,類似策略未來可能適用於肺癌、乳癌等其他實體腫瘤。 此次研究成果由跨領域團隊所組成,成員結合癌症醫學專家包含長庚醫院腫瘤科徐正龍醫師,瑞士洛桑大學癌症中心何秉智教授、代謝體方面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系鄭美玲教授,長庚大學沈家瑞主任,博士生張軒嘉,以及長庚醫院尖端免疫實驗室團隊成員共同協力完成。
為響應3月26日「紫色國際癲癇日」(Purple Day),成大醫院攜手台南市癲癇之友協會,舉辦癲癇衛教講座,透過專業知識與溫暖關懷,提高社會對癲癇的認識,並破除對癲癇的誤解與迷思,讓更多病友感受到支持與包容。 紫色國際癲癇日源於2008年,由當時7歲的加拿大女孩梅根(Megan Cassidy)發起。患有癲癇的梅根希望藉由紫色這代表色,讓社會更加理解癲癇患者的處境,並鼓勵病友勇敢面對疾病。此倡議獲得國際的廣泛響應,於2012年由加拿大國會立法通過,正式訂定每年3月26日為「紫色癲癇日」,關懷癲癇患者的力量也逐漸蔓延,成為全球性的行動。 成大醫院神經部主任黃欽威醫師表示,全球約有5,000萬名癲癇患者,台灣則約有20萬名。由於社會大眾對癲癇的認識不足,許多病友仍面臨誤解與歧視,甚至因擔憂被貼標籤而選擇隱瞞病情,影響日常生活與心理健康。因此,紫色國際癲癇日不僅是宣導活動,更是社會關懷行動,呼籲大家共同打破偏見,給予病友更多理解與支持。 成大醫院長期致力於癲癇的醫療、研究與社會倡議,積極推動病友權益。黃欽威主任說明,癲癇是可透過正確治療,達到穩定控制的疾病,病友們不應該因疾病而遭受歧視或感到孤立。透過「紫色癲癇日」活動,向社會大眾傳遞正確觀念,讓更多人了解癲癇並非無法克服的障礙。活動現場由醫學專家和病友、家屬面對面諮詢討論,獲得即時建議與支持。此外,台南市癲癇之友協會在台南市政府社會局支持下,成立「癲勤日間作業設施」,幫助病友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強化自我價值,進而更好地融入社會。 名醫會客室/改善慢性肩頸疼痛 擺脫久年困擾 踝關節退化痛難行 除了膝蓋,踝關節也能換 乳癌患者不再恐懼手術 大網膜皮瓣重建重拾美麗 迎媽祖先做攻畋 醫師提醒保健四重點 名醫會客室/神經阻斷術 解決惱人的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