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人紛紛迷上路跑、馬拉松等運動,但卻經常有跑者猝死的憾事。對此,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在臉書發文分享,2024台北馬拉松將於14日展開。馬拉松屬於高強度運動,可能增加心臟病發風險,主要風險因素包括冠狀動脈阻塞、心律不整和肥厚性心臟病變,尤其是40歲左右的男性須特別注意。 劉中平在臉書「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發文分享,雖然跑步是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但近幾年來有馬拉松跑者在跑步過程中失去呼吸與心跳的消息傳出。根據學術研究指出,馬拉松賽事中跑者的猝死風險約為每10萬人中有1人。然而台北馬拉松的參賽人數通常不超過3萬人。 劉中平說明,幾乎每年馬拉松活動都會發生猝死或有跑者昏倒的意外,包括2021年台北馬拉松有5名跑者一度失去呼吸心跳;2022年台北馬拉松有男跑者突失去心跳送醫;2023年台北馬拉松有一名40歲男跑者無呼吸心跳倒地。 劉中平指出,馬拉松屬於高強度運動,有高機率增加心臟病發的風險,尤其是40歲以上的男性。猝死風險因素包括冠狀動脈阻塞、心律不整和肥厚性心臟病變。建議選手應接受心臟評估,賽前服用心血管疾病藥物,運動中適當補水與休息,並在感到不適時立刻休息並尋求幫助。 劉中平表示,馬拉松從西元前的希臘競技活動,變成人人參與的全民運動,當然很好,但經常發生的猝死事件也應該受到重視。他提醒14日即將舉行的台北馬拉松活動,目前主辦單位及醫護人員都已準備就緒,希望參賽跑者也能留意自身健康。
醫療
隨著現代生活壓力與老化問題日益加劇,記憶力減退及認知功能下降的現象已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健康挑戰,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副院長何宗融指出,在診間,常有病人諮詢這類的問題,因此自去年起以天麻為基底,搭配丹參、艾葉、黃芪、當歸等中藥材和抹草、菌草全株體等,調配出「通腦方」來幫助病人。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帶領中醫部團隊、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團隊,今年也針對天麻提取物從動物實驗中發現具有記憶力改善與神經保護的功能。何宗融副院長指出,在《神農本草經》中天麻被列為上品,上品主要是指對人體具有補益強壯作用,對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的中老年人、學生以及長時間用腦的工作者可能會有幫助。 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黃志揚副院長指出,從動物細胞試驗中發現,通腦方能降低腦神經毒蛋白α-synuclein的堆積,與調整生理時鐘週期逆轉帕金森氏症神經細胞損傷。此外,從小鼠實驗中顯示,當通腦方與幹細胞外泌體同時使用時,能加強幹細胞的治療,以及受損神經細胞對幹細胞求援的能力。另外,針對動物老化造成的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進行一系列的相關研究,發現「通腦方」對於巴金森氏症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也具有潛在的幫助。 何宗融副院長說,目前在花蓮慈院中醫部門診經中醫師評估後通腦方的應用廣泛,對於輕微頭痛、失眠及情緒波動等症狀也有些助益,如能配合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及腦力訓練活動等健康生活方式,應有助於進一步增強通腦方的效果。而結合傳統中醫藥與現代分子醫學的「通腦方」,未來或許有望成為巴金森氏症中西合療的新選擇。 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廖柏翔博士將於12月7日下午1點30分在台灣醫療科技展台北南港展覽館1館4樓的花蓮慈濟醫院展位(N802),進一步分享「通腦方–預防、保護巴金森氏症神經損傷及安眠、提升幹細胞治療能力」等相關動物研究成果,歡迎有興趣民眾前來現場了解。 原文出處
頭頸癌患者因張口受限導致植牙重建困難,進而影響咀嚼能力及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黃意方教授團隊針對此問題,研發出「頭頸癌植牙重建克服張口受限免印模之數位贋復精準套件」,成功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治療方式,並榮獲2024年第21屆國家新創獎,展現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黃意方教授指出,傳統植牙贋復過程需利用咬合面螺絲固定器,要求患者具備足夠的張口度。然而,頭頸癌患者常因腫瘤切除或放射治療影響,導致張口受限,無法完成印模及義齒製作,部分患者甚至需要額外的整形手術以增大張口度,這對身心已承受巨大壓力的患者而言無異於雪上加霜。 黃意方教授團隊運用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CAD/CAM)技術,設計出客製化的雙翼植牙贋復套件,巧妙地將螺絲開孔位置從咬合面移至頰側面,降低對張口度要求,使植牙修復過程變得更加順暢。 臨床使用上,63歲的口腔癌患者賴先生,在接受腫瘤切除及下顎重建手術後,因牙關緊閉導致植牙修復困難,團隊採用這款精準套件技術,在僅一個月內完成植牙重建。術後追蹤,賴先生未發生螺釘鬆脫或假體損壞等問題,咀嚼功能恢復顯著,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 黃意方教授強表示,該技術已獲中華民國專利,未來將持續推廣應用,幫助更多頭頸癌患者克服生理限制,重拾咀嚼能力與生活自信。此項研究成果也在本屆台灣醫療科技展中亮相,並舉辦專題講座,與大眾分享這項突破性技術的研發過程與臨床應用。
7歲綺綺(化名)患有先天性癲癇與發展遲緩,定期服藥與追蹤,病情已穩定2–3年,未曾發作。然而,10月底參加學校萬聖節遊行後,開始每天4至5次出現驚恐神情,有時伴隨尖叫或哭鬧,隨後臉色蒼白,持續3至5分鐘且事後毫無記憶,食慾明顯減退,性格變得沉默寡言。母親原以為孩子因遊行受到驚嚇,先嘗試民俗「收驚」但無效。最終,母親決定求助綺綺的主治醫師——光田綜合醫院兒科副教授、兒童神經專科江國樑醫師,尋求專業診斷。 求診後,江國樑醫師運用多年臨床經驗,結合他開發的「AI GPT 癲癇專家智能診斷系統」,迅速確診綺綺罹患「頑固性局部情緒性及自律神經性相關癲癇發作」,排除心理問題或驚嚇可能。該系統依據專業知識庫精準比對病史與症狀,大幅提升家屬對診斷的信任度。後經腦電圖與核子醫學影像檢查確認,綺綺接受「靜脈抗癲癇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癲癇發作,穩定病情。AI輔助技術的應用,縮短診療時間,也降低癲癇對腦部及神經發展損傷的風險。 大眾常以戲劇中的「強直-陣攣發作」如兩眼上翻、全身抽搐等誇張表現來認識癲癇,卻忽略其多樣化症狀。實際上,兒童癲癇常表現隱匿,因無法明確表達,症狀可能僅為短暫失神、驚恐神情、眨眼、傻笑,甚至幻聽或幻視等微妙異常,易被忽視或誤解。 近年來,世界抗癲癇組織(ILAE)持續完善癲癇發作與症候群的診斷分類,雖提升了標準化流程,卻因分類龐雜,使臨床判斷變得更加複雜。再加上生醫科技與基因診斷的進步,嚴重的癲癇患者往往有著海量的病史與醫療資料,令臨床判斷更具挑戰。快速應用這些資訊依賴豐富經驗,輔助工具成為提升診斷準確的重要助力。 為此,江國樑醫師耗時多年,構建大規模癲癇知識庫,結合大型語言模型(以下稱ChatGPT)進行優化。該系統能結構化整理癲癇領域知識,並針對輸入的癲癇症狀提供精準判斷,協助醫師快速診斷與釐清病因,成為一部數位化癲癇知識百科,讓AI全面理解資訊間的關聯性。 ChatGPT應用廣泛,可用於商業分析或撰寫報告報告等內容。然而,由於許多疾病臨床症狀相似,ChatGPT提供的診斷較為廣泛,難以精確識別罕見或複雜病情。相比之下,結合專家知識庫與臨床數據的客製化醫療AI,更能針對癲癇等症狀精準研判,不僅可快速比對病史與發作特徵,還可指導後續檢查方案,幫助醫師明確診療方向。 江國樑醫師也展示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當綺綺的病徵輸入至一般ChatGPT時,僅能生成籠統回應,無法針對臨床問題提供幫助;而在江醫師開發的專用模組中,透過專業知識庫精準比對病史與發作特徵,不僅生成具體診斷建議與檢查方案,還能協助定位異常腦電放電區域,大幅提升診斷效率。 江國樑醫師進一步分享近期發表於《澳洲神經外科醫學會官方國際學術期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藉由統整癲癇手術相關文獻與書籍資訊,並廣泛徵求國內癲癇與知識工程專家建議,運用本體論與知識圖譜技術構建專業癲癇資料庫。同時,運用擷取增強生成(RAG)技術優化GPT模型,結合多家合作醫院臨床案例進行驗證。研究證明,該系統在罕見癲癇辨識與臨床手術決策中成效顯著,為AI醫療創新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My GPT整合專業醫學知識庫的模組,不僅應用於癲癇與兒童神經科,江國樑醫師更導入全球醫學資訊,打造智慧醫療助手GPT。目前系統已在江醫師的診間運行,生成個人化健康管理建議,協助家長掌握孩子健康,並提升診療效率與精準度。江醫師計劃持續優化系統,期望未來能擴展至其他科別,協助醫師診斷並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 原文出處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今(5)日在南港展覽館開幕,吸引國內外醫療界人士齊聚一堂。長庚醫院以「特色醫療」、「智慧醫療」、「創新研發」及「公益長庚」四大主題專區參展,展區位於一樓I區130,總計展出48項亮點成果,涵蓋旗下林口、基隆、桃園、雲林、嘉義、高雄、土城、鳳山及台中仁愛等院區,聯手長庚醫學科技公司,共同呈現長庚醫院在醫療創新領域的卓越成就。 在「特色醫療」專區中,長庚醫院以「尖端醫療」、「創新醫療」及「全人醫療」三大面向,呈現國際水準的醫療技術與創新實力。尖端醫療部分,特別展出榮獲2023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的三大項目,包括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全方位咽內手術、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照護,以及小耳症重建手術。此外亦有全球同步發展的質子治療與個人化精準細胞治療,展現長庚醫院在癌症治療及免疫醫學的領導地位。 創新醫療則聚焦突破性療法與技術,包括完成超過200例的微菌叢治療,用於高度近視黃斑部剝離的新型手術,和已累積萬例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應用手術等。其中針對蟹足腫與疤痕問題的減張縫合手術,以及低侵入性的介入性疼痛治療,均大幅提升了患者的術後生活品質。 在全人醫療方面,長庚醫院展示了中醫美容技術、精準醫學基因檢測套組,以及運動醫療服務,涵蓋從日常保健到專業運動員支持的多元領域。 智慧醫療專區集中展示長庚醫院在數位轉型及AI應用的最新成果。具代表性的住院病人AI跌倒風險預測系統,能依據患者風險因子提供個人化的預防措施;智慧藥護腎系統則整合住院、門診與居家腎病照護,全面提升病患治療的便利性與精準性。 此外,智慧手術室面板及新生兒互動式衛教平台等創新系統,展現數據視覺化與病患教育整合的應用潛力。而由生成式AI技術開發的語音護理記錄系統,則為新生兒護理與臨床紀錄提供了革命性的效率提升。 長庚醫學科技公司同步推出多款智能設備,包括智慧藥櫃、智慧搬運機器人、手術室對接床等,進一步體現科技助力臨床醫療的實際成效。 長庚醫院今年共有12項成果亮相,包括AI協助主動脈剝離風險預測系統、針對早發性脊椎側彎幼兒的劍龍兒童脊椎矯正裝置,以及改良版角膜塑型片等創新技術。這些產品均以提升臨床治療品質為目標,顯示長庚在研發創新上的領先地位。 在公益長庚專區,長庚醫院分享其多年來在社會公益上的投入成果,包括保護兒少權益、推動偏鄉醫療及支援身障族群的各項行動。其「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經營理念,也贏得了多項榮譽,如2024年的「天下永續公民獎」及「天下人才永續獎」。 展會期間,長庚醫院安排了34場健康講座,由權威醫師分享特色醫療與創新技術的最新進展。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參與民眾不僅獲得豐富的健康知識,還能感受到醫療科技帶來的巨大進步。 長庚醫院在本次台灣醫療科技展上,以全方位的醫療創新實力贏得各界關注,充分展現其技術領先與國際化發展的實力。未來,長庚將持續以創新為核心,致力於提升醫療品質,為更多病患帶來希望與健康的未來。
7歲小花(化名),因發燒、咳嗽、活動力不佳症狀,就近至診所看診開了退燒止咳藥回家,到了半夜出現頭暈、頭痛、步態不穩及咳到嘔吐等嚴重症狀。家屬認為感冒,多喝水多休息就好,但隔天中午時,小花突然意識模糊、嗜睡且雙眼右斜,緊急送至急診。快篩顯示A型流感,抽血檢查白血球和發炎指數升高,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為雙側丘腦、腦室周圍白質及小腦白質訊號異常,確診為小兒A型流感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變。 女童在數小時後病況急轉直下,雙眼瞳孔不等大,緊急插管後轉入加護病房,經類固醇、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及抗病毒藥治療後逐漸穩定,三天後拔管但意識尚未回復、認知功能受損無法識人、進食需仰賴鼻胃管、四肢肌張力失調抽搐,家屬考量就近照顧,轉至奇美醫院治療。 由於小花家屬期望以針灸輔助治療,入院隔日會診中醫部主治醫師陳豪君,並為小花進行針灸治療。經過一周中西醫治療後,左上肢肌肉強直震顫消失,右上肢手肘張力強彎曲狀態減輕,右下肢不自主外展獲得改善,並可自行抬起右腳,情緒不穩減緩,睡眠品質改善,夜間尖叫頻率減少。 陳豪君醫師指出,經過持續三周的一周三次針灸,小花已可認得家人,並可發出「媽媽」等聲音,移除鼻胃管恢復由口進食,肌力由原先入院時的1至2分進步至3至4分,四肢肌張力失調抽搐狀況也無,不需服藥控制。因狀況持續穩定改善,終於順利出院。目前返校上課,每周一次定期到門診針灸,半年後追蹤已回復正常生活。 原文出處
長庚醫院與新加坡HMI新康醫療集團11/29在馬來西亞馬六甲仁愛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確立雙方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的框架。此次合作聚焦質子治療、細胞治療、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及顱顏重建手術四大核心領域,透過學術研討會、醫療人員互訪及專業培訓,推動台馬重症醫療技術的共同進步。 簽約儀式由長庚醫院名譽主委陳昱瑞與HMI集團CEO Ms. Chin Wei Jia共同簽署,馬六甲政府最高首長YAB Datuk Seri Utama Ab Rauf bin Yusoh、主秘YB Dato’Azhar bin Hj Arshad、州議會副議長YB Kerk Chee Yee,以及HMI集團總裁Gan See Khem博士等多位貴賓見證。 目前,馬來西亞尚未引進質子治療等先進放射技術,部分重症患者需前往新加坡等鄰國治療。長庚醫院為全台灣第一、二家(林口及高雄長庚醫院)的質子治療中心,也是亞洲僅次日本的第二家質子治療中心,自成立以來已累積10年的成熟經驗,並結合樹突狀細胞治療,為成人及兒童癌症患者提供全面且創新的治療選擇。 此外,長庚醫院在活體肝臟移植手術領域以高成功率與術後存活率著稱,技術水準優於國際平均;在顱顏重建方面,整合整形外科、口腔頜面外科等多專科團隊,成功治療複雜顱顏畸形患者,幫助眾多病患重建生理功能與外觀。 此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標誌著台新雙方醫療合作進一步深化,將打造國際化的醫療技術交流平台。長庚醫院名譽主委陳昱瑞表示,此次合作不僅是雙邊醫療資源有效整合的重要里程碑,也彰顯台灣醫療技術的國際競爭力,為國際醫療合作樹立典範。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與馬六甲仁愛醫院攜手推動智慧病房計畫,並於日前11/29在馬六甲舉行首座智慧病房開幕儀式及智慧醫院論壇,吸引超過千人參與。馬六甲仁愛醫院智慧病房是馬來西亞全國首間智慧病房,整合多家台灣尖端醫療設備與資訊技術,包括智能床位監控、自動化病患資料管理平台與雲端健康資訊系統,能有效提升醫療效率並實現個人化照護,也展現台灣醫療科技的創新實力,促進醫療服務的數位化轉型。 活動期間同步舉辦智慧醫院論壇,邀請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黃璟隆院長、聯新國際醫院許詩典院長、馬六甲仁愛醫院護理總監Ms. KeK Chen Chen,以及馬來西亞Origin公司創辦人兼技術總監Angust Gan等專家,針對醫療流程數位化、跨國合作模式及智慧病房建置經驗進行探討。參與者來自馬來西亞多地醫療院所及周邊國家,包括印尼、孟加拉、新加坡等,充分展現台灣醫療技術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名譽主委陳昱瑞表示,此次合作是台灣智慧醫療邁向國際的重要一步,未來將持續推動與馬來西亞在國際醫療服務、智慧醫療技術應用及專業人員培訓的合作,進一步促進雙邊醫療資源共享與技術創新。 新康醫療集團執行長Ms.ChinWei Jia表示,智慧病房的啟用標誌著馬來西亞醫療邁向新世代的開始,不僅是台馬醫療合作的新里程碑,更為全球智慧醫療的發展樹立典範。未來雙方將以「Smart Care, Smart Future」為願景,共同推動更高效、安全與個人化的醫療服務體驗。
60歲的邱先生過往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特別定期健檢,一個月前突然出現雙腳無力狀況,並且越來越嚴重,來院前無法站立行走,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洪立偉醫師門診尋求協助。透過X光、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邱先生胸椎第12節有塌陷情形,且已經壓迫神經管,影像懷疑為腫瘤骨轉移導致的非單純骨質疏鬆之壓迫性骨折,進一步抽血檢查更顯示腫瘤標記數值增高。經解釋後,洪立偉醫師遂執行「減壓及微創釘手術」,解除壓迫危機,術後隔天邱先生已能下床行走,並在傷口穩定後由腫瘤科團隊接手治療。 脊椎內部自上而下有一條縱行的神經管,內有脊膜保護脊髓,神經管前有椎體骨,脊椎椎體骨腫瘤的發生原因不明,少數為原發性腫瘤,有些則是從身體其他部位腫瘤擴散而來,為轉移性腫瘤。洪立偉醫師說明,轉移性脊椎腫瘤可能來自於肺癌、乳癌、腎細胞癌及前列腺癌,發生率依腫瘤分類各有不同,且脊椎腫瘤通常容易轉移在胸椎及腰椎處。若沒有及時發現、治療,腫瘤可能增生擴大,進而壓迫神經管,此時病人即會出現雙腳無力、行走困難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情形。 神經管受壓迫須進行良好的減壓,才可以讓神經學症狀達到改善,以邱先生為例,醫師在術中除給予良好的減壓外,還進行微創釘固定,幫助穩定脊椎。「減壓及微創釘手術」首先需要將脊椎後側的椎板切除進行完整減壓後移除部分腫瘤,並透過術中X光檢查確認位置,將4根微創骨釘分別固定在胸椎第11節及腰椎第1節,最後再以金屬桿連接兩端,不需破壞很多肌肉層即可達到穩定脊椎的作用。 而過去手術通常使用的是傳統骨釘,術中需要劃一20公分的傷口,分離背部肌肉後將8根傳統釘固定於病灶上下各兩節脊椎處。洪立偉醫師指出:「微創釘的優點在於病人可以免於大傷口的疼痛,不用破壞很多肌肉就可維持脊椎穩定。此外,相較於傳統釘,微創釘的使用也能夠降低病人之後鄰近脊椎節出現退化而需再次進行手術的機率。」 洪立偉醫師提醒,若民眾出現下肢無力、無法站立、行走等情形,務必盡速就醫,找出疾病原因後,再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原文出處
台灣選手在巴黎奧運與世界棒球經典賽中的精彩表現,令國人驕傲。而在他們成功背後,有一支默默支持的堅強後盾長庚醫療財團法人。今年,長庚醫療連續第10年榮獲「體育推手獎」贊助類金質獎,更首次獲得推展類銅質獎,成為體壇發展的重要推手之一。 第16屆體育推手獎表揚典禮於11月29日在台北美福大飯店舉行,由教育部體育署張廖萬堅政務次長頒獎,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代表受獎。他表示,長庚自2014年起推動「長庚運動醫學公益計畫」,在董事長王瑞慧的支持下,致力於照護運動員並扎根校園運動防護教育,10年間成效卓著。 長庚運動醫學公益計畫已照護58所學校、144位選手與隊伍,總人數達近6,000人,涵蓋36種運動項目。巴黎奧運金牌拳擊選手林郁婷及銅牌得主陳念琴,便是計畫長期照護的選手代表。長庚運動醫學團隊由專業醫師、防護師、藥師與營養師組成,深入校園提供正確運動防護、營養與禁藥知識教育,協助教練及選手挖掘潛在問題並提供即時醫療資源,為台灣體壇未來之星奠定發展基石。 長庚運動醫學公益計畫集結骨科、復健科、中醫科、神經外科等領域專家,整合北、中、南三地院區資源,建立運動醫學服務網絡,為選手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支援。長庚在桃園、高雄、嘉義三地設立運動醫學中心,引進先進檢測與訓練設備,聘請專業人員提供一對一訓練指導,結合中西醫提升照護品質,服務範圍從運動員延伸至一般民眾,推動全民運動風氣。 程文俊表示,運動不僅強健個人,也能強化國家力量。長庚醫療將持續攜手教練、政府及相關單位,為台灣選手打造穩固後盾,並透過運動醫學中心提升國民健康,讓台灣在體壇與健康領域皆能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