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寵物飼養風潮興起,尤其是貓咪以傲驕、可愛的形象成為都市青年心中的「精神伴侶」。然而,隨著飼養數量上升,貓咪遭棄養的案例也屢見不鮮,引發社會各界反思「養貓衝動」所帶來的後果。 難題一:牠陪不了你一生 美國動物醫院協會(AAHA)指出,貓咪平均壽命約為12至15年,部分品種甚至更短。許多飼主與貓相伴多年後建立深厚情感,一旦毛孩離世,往往帶來極大心理創傷。 難題二:瑣事繁多不輕鬆 根據台灣動物保護行政監測資料,每日需處理如鏟貓砂、餵食、清潔毛髮、剪指甲、驅蟲與疫苗接種等事宜。對於工時長、無固定作息者,養貓反成壓力來源。 難題三:異味困擾難忍受 貓便異味強烈,一旦貓砂未即時清理,室內氣味難以忍受,尤其對於空間狹小或通風不良的居住環境影響更大。根據《日本居家與寵物環境白皮書》,貓便氣味是都市小宅飼主棄養主因之一。 難題四:經濟負擔超預期 不少人以為養貓花費不高,但根據中國寵物產業白皮書2024年數據,貓咪年均飼養成本約為人民幣7000至1萬元(折合新台幣3萬至4.5萬元),包含糧食、玩具、醫療、保健等支出。突發疾病或急診更可能讓飼主財務吃緊。 難題五:生活自由被壓縮 貓雖不像狗需每日遛步,但飼主外出旅遊、出差時,仍需安排寄養或託人照料。對於無親友支援的獨居者而言,自由度大打折扣,甚至影響職涯安排與生活品質。 難題六:生病需高度照護 貓咪患病率不低,尤其純種貓容易有遺傳性疾病,如多囊腎病、心肌病等。醫療費用高昂,加上貓咪生病期間需要密集照顧,許多飼主無法負荷壓力,導致棄養問題頻傳 難題七:破壞搗蛋是日常 儘管網路上的貓咪多以「萌寵」示人,但現實中貓咪具強烈好奇心與活動力,常見如跳上櫃子打碎物品、撕毀沙發窗簾等破壞行為。未經訓練的貓更可能造成家中損失與衝突,導致飼主心理疲乏。 難題八:夜間跑酷是夢魘 貓為夜行性動物,喜於夜間活動或奔跑,若與主人同睡,可能導致睡眠中斷甚至失眠。特別對淺眠或作息不穩者而言,夜間「貓跑酷」容易成為夢魘。 難題九:掉毛嚴重易過敏 貓咪掉毛問題普遍,除日常清掃負擔加重外,也可能誘發呼吸道疾病或皮膚過敏。根據英國《寵物與過敏協會》研究,約15%的成人對貓過敏,其中許多人因無法忍受掉毛與氣味最終選擇棄養。 貓咪療癒可愛,確實能為生活帶來溫暖與陪伴。然而,養貓不僅是情感選擇,更是一份長期承諾與責任。專家與過來人皆建議準飼主應審慎評估時間、金錢與精神狀態是否允許,再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醫療
罹患三陰性乳癌的患者,因缺乏賀爾蒙與HER2受體,無法使用標靶藥物,患者只能依賴傳統化療如紫杉醇治療,卻有高達四成患者復發,還會產生抗藥性。國家衛生研究院與清華大學合作,成功研發具細胞穿透性的KIF2C小分子抑制劑「BPRMC007S9」,有效對抗紫杉醇抗藥性腫瘤。 這也是全球首見的新型抗癌藥物。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Developmental Cell》,為癌症治療帶來新曙光。 三陰性乳癌約占乳癌的10至15%,此癌症惡性高、易轉移、復發率高,尤以診斷後三年內最為關鍵,且復發後常具多重抗藥性,治療困難,被視為乳癌中最棘手的亞型。 研究團隊包含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長謝興邦,以及清華大學教授王慧菁、講座教授孫玉珠。團隊指出,KIF2C是一種微管解聚蛋白,在癌細胞中表現異常,能協助腫瘤細胞修復紫杉醇破壞的微管結構,使癌細胞持續分裂、逃避化療。抑制KIF2C活性,有機會逆轉腫瘤抗藥機制。 歷時多年,團隊合成超過60種候選化合物,最終篩選出「BPRMC007S9」。此藥物不僅具高度細胞穿透力,在動物模型中單獨使用即可抑制腫瘤,與紫杉醇合併使用時更展現強大協同效果。活體實驗結果顯示,在14天內可抑制多重抗藥性腫瘤的生長,顯著改善治療成效。 除了三陰性乳癌外,研究也已拓展至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等婦科腫瘤,並與清華大學學士後醫學系主任周宏學,及林口長庚醫院婦癌團隊合作,推動進一步臨床應用。 所長謝興邦表示,早期研究一度面臨經費困境,幸賴國衛院競爭型育成計畫與清大潛力團隊支持,研究方得以延續。KIF2C抑制劑是台灣自主研發、全球首見的新型抗癌藥物,具極高臨床轉譯潛力。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也指出,這項成果展現跨機構整合與新創育成的成功典範,更是國衛院推動創新藥物研發的重要里程碑。他期盼KIF2C藥物能順利進入臨床試驗,為過去束手無策的癌症病患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教育部擬自115學年度起,將國立清華、中興與中山三所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後醫系)招生名額由每校23人增至35人,並將原本的公費轉為自費招生,引發醫界議論。不過三校師生皆表達支持,強調增額是維持系所正常運作的必要之舉,盼外界理解其發展脈絡與教育功能。 後醫系是指學生取得大學學位後,再進入醫學系就讀。學生在畢業後,可以考取醫師執照,行醫或朝醫學研究、教育、衛生行政等領域發展。 清華大學指出,自設立後醫系以來,已投入近5億元建置生醫教學與研究設施,包括臨床模擬訓練中心、生理與解剖實驗室等。若招生中斷,前期資源將面臨浪費。中興大學也表示,後醫系不僅補足中部地區醫學教育空缺,更結合本校農、理、生命科學優勢,強化跨領域訓練,應予穩定發展。 位於高雄的中山大學則強調,設立後醫系可補強南部高等醫學教育資源,對平衡區域發展具政策意義。 有中山大學學生指出,學校師資與課程安排均逐年強化,但如果招生名額被卡住,或政策搖擺不定,擔心系所永續發展與學生的權益受損。中興後醫系一名教師則表示,從生技、理工背景轉入醫學訓練的學生,往往帶來新觀點與解決方案,是醫學多元化的重要來源。 然而,醫界團體普遍反對。台北市醫師公會、基層醫療協會等11個團體日前聯合聲明,批評此舉形同「繞道擴招」,恐導致醫學生人數暴增、訓練資源吃緊。他們指出,問題在於制度未能解決偏鄉與高壓科別人力不足,若無完整誘因與保障,新增人力仍會集中於大醫院,無法紓解基層壓力。 近來,國內大多數的醫院雖然有病床,但卻因人力短缺無法啟用,民代們時常接到幫忙「喬病床」的陳情。且醫院的加護病房編制緊縮、護理師流動率高,已成常態。有臨床醫師坦言,除了人力缺乏外,醫護人員長期來過勞,應改變制度,才能吸引學子朝擔任醫護人員邁進。 對此,教育部說,此次調整仍在醫學系年度招生總量1300名內,未涉擴招,且三校後醫系過去係配合衛福部「重點科別公費醫師計畫」設立,114學年度起該計畫將結束,若無自費轉型及名額調整,恐導致系所無法續辦。此案已取得衛福部函覆同意,並將交由醫學教育會及醫學院校校長會議審議。 衛福部也表示,支持總量控管原則,未來將持續強化誘因與分配機制,改善醫師分布與偏鄉服務意願。行政院日前已拍板「總量不破表」,三校是否能如願調整招生名額,預計8月公告招生簡章前定案。
人類生活環境的變異,讓許多人都有過敏問題。不管大人小孩,早上起床狂打噴嚏、流鼻水,眼睛會癢、皮膚一直抓等等,吃冰、養貓狗都受到限制。37歲戴先生養了三隻可愛柴犬,但每次回家,狗毛總是誘發嚴重鼻過敏,讓他與狗狗互動也無法安心放鬆。戴先生到台中慈濟醫院敷貼三伏貼後,鼻過敏症狀明顯改善,也能放心的和愛犬玩耍。 戴先生表示,自己愛犬成癡,但一回到家,鼻水就流不停,根本沒辦法好好和狗狗相處。後來他到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接受三伏貼療法。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陳郁文表示,過敏一旦被誘發便可能造成免疫力失衡,戴先生被小狗毛髮引發過敏,就是典型個案。他表示,源自清代《張氏醫通》的三伏貼療法,已有實證醫學論文證實能增加免疫細胞數量以穩定免疫系統,可有效降低過敏及氣喘發生率,並提高身體抗病力。 戴先生完成三伏貼療法後,在家裡一整星期都沒有再發生鼻子過敏流鼻水症狀,生活品質獲得明顯提升。陳郁文醫師指出,傳統中醫運用五行理論解釋人體的生理功能,其中,「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具備「向外宣發」及「向下肅降」特性。中醫認為,營養輸佈全身是靠肺「宣發」,氣要往下「肅降」,否則氣逆就會造成咳嗽,而「向下肅降」的特性與五行的「金」代表的收斂、沉降的特質相似,因此五行歸類的「肺」就對應到「金」。十二天干的「庚、辛」屬金,古人認為選擇屬金的「庚日」以溫陽藥材敷貼在特定穴位,能強健同樣屬金的「肺」,以提升身體抵抗力,體現古人「天人相應」的養生智慧。 三伏貼療法強調在夏季最炎熱的「三伏天」期間進行,「三伏」指的是夏至過後第三、四個庚日及立秋後第一個庚日。2025年三伏天時間為初伏7月20日、中伏7月30日與末伏8月9日,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將於7月12日啟動為期一個月的三伏貼門診服務。陳醫師強調,僅敷貼一次效果有限,建議至少連續敷貼三次以上,才能顯著提升體質與免疫功能。 除了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呼吸道相關疾病外,三伏貼穴位敷貼對胃腸道功能低下、慢性腹瀉、婦科症狀(痛經、月經不調)以及骨關節痠痛、遺尿等虛寒型症狀也有改善效果。陳郁文醫師特別提醒,三伏貼敷貼期間需避免吃冰、喝冷飲,並注意室內外溫差及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以確保治療效果。如有發熱、咽喉腫痛、解便黏膩等濕熱、風熱的熱性症狀較不適合敷貼三伏貼,陳醫師建議,進行三伏貼療法前,應先由合格中醫師專業評估。 八旬翁五分鐘上一次廁所 都因這個問題難啟齒 名醫會客室/耳朵常聽見熟悉的旋律?可能是失智前兆! 僑生脊椎像蜈蚣 台灣醫生神救援 外骨骼機器人 復健新利器 名醫會客室/老翁下背痛到骨折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血癌)
最近,台劇《忘了我記得》以細膩手法描繪失智家庭的情感掙扎,以及名醫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再度喚起社會對失智症的關注。博太生醫董事長徐宜生表示,這反映出失智議題不僅是家庭悲歌,更是亟待解決的公共健康危機。 「失智症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徐宜生語重心長的說。台灣失智人口已逾30萬人,預計2041年將突破50萬。面對這波浪潮,雖然新藥Leqembi與Kisunla已在台核准並於六月啟用,但一年高達百萬的昂貴費用,與其副作用的爭議,讓不少家庭進退兩難。 名醫沈政男在個人FB上就點出,「這類藥物從二十多年前就開始進行試驗,但因為藥物副作用,腦水腫與腦出血,以及藥效問題,一直沒辦法完成臨床試驗。」徐宜生也補充,正因為失智症的照護負擔沉重,當科學界推出可望延緩退化的新藥時,政府大開綠燈。2023年,美國FDA以「加速審查」(Accelerated Approval)機制通過新藥「Leqembi」的審核,儘管其療效僅對特定族群有效,且伴隨腦出血、腦水腫等副作用爭議,卻仍獲快速核准。該類藥物僅適用於輕度患者,施打前還需經影像檢查與基因篩檢,治療過程也需頻繁MRI追蹤,對基層醫療是一大挑戰。 徐宜生指出,美國保險體系Medicare也隨後同步宣布部分給付80%,顯示官方在成本與風險之間,選擇了「先用再觀察」的開放態度,這的確是在新藥核准嚴謹的美國少見的現象。 徐宜生表示,台灣也明白「Leqembi」的問題實在很大,因此在施打前特別註明,該藥物僅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且施打前需搭配腦部影像確認類澱粉蛋白堆積以及風險性基因篩檢,治療過程中還需定期追蹤MRI,監控腦部副作用。這也使得「Leqembi」不是打了就好,而是帶來更高的醫療檢查追蹤的成本問題,更考驗基層醫療體系是否具備相應檢查能量。 因此,徐宜生呼籲政府與產業界,台灣在植物藥領域已有研發基礎,應該共同推動植物藥研究、早期篩檢與社區照護整合,打造兼具預防、治療與人文關懷的照護模式,讓台灣成為對抗失智症的世界先驅。 他強調:「失智症是一場長期戰役,身為科技島的台灣,更應搶先佈局,用創新與科技建立新典範」。
一名年約80歲的男性長者,長期有攝護腺肥大問題,因為年紀大不敢開刀,長期用藥控制,但是,近期發現大約每五分鐘就要去尿尿,卻尿不出來痛苦不堪。求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泌尿科李聖偉醫師,經過醫病溝通以微創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將阻塞的攝護腺尿道暢通。手術約1小時,住院兩天就出院。 泌尿科李聖偉醫師表示,雷射攝護腺剜除手術,是經尿道將內視鏡置入,觀察攝護腺及膀胱的相關位置,並利用雷射撥離攝護腺的腺體與被膜交界處,將增生的攝護腺整塊剜除並止血,讓尿道順暢,減低尿路阻塞,同時也降低手術相關的出血風險。同時,也可將刮除下來實質的組織送化驗,確認有無攝護腺癌。 泌尿科李聖偉醫師提醒,攝護腺肥大很容易造成膀胱變形,打一個比方,正常的膀胱用力100分,就可以尿出100分尿液,不需要太用力,但是當尿道阻塞,阻力越來越大,膀胱只好更用力,必須用200分的力氣才能夠尿出100分,這樣的情況造成尿液少,或是斷斷續續,甚至膀胱變形,或產生膀胱憩室成為尿液儲存地,可能尿液300 CC,但只尿了100CC,因為餘尿藏在憩室,患者一直覺得尿不乾淨,一直覺得有尿液感而一直跑廁所。 泌尿科李聖偉醫師建議,如果發現自己尿不出來,或是多尿,尿尿不順利,可做膀胱鏡找出原因,是否膀胱開始變形,如果吃藥效果不好,或者是不想吃藥,建議越早手術,減緩尿不出來甚至膀胱變形無力的風險。 泌尿科李聖偉醫師表示,攝護腺肥大對男性來說,一般是不可逆的,只要睪丸存在,會分泌男性荷爾蒙,攝護腺就可能會變大。目前可以讓攝護腺穩定不要變大,甚至縮小一點的藥物為抑制男性荷爾蒙的藥物,但其副作用是對男性功能有影響,所以要和醫師做詳細討論後再行使用。另外,建議男性攝護腺的保養可透過保健食品,像是南瓜子、茄紅素跟鋸棕櫚等。 台大醫院創食道癌治療新指引 先放主動脈支架晚期仍有救 走路常跌倒?小心「肌少症」 胰臟囊腫有癌化可能 及早治療預防惡化 正視身上斑塊 白斑不止是皮膚病 失智症新藥全台開打 一次看懂新藥成效
癌症不是終點,而是一段重啟生命意義的歷程。陶聲洋防癌基金會今天(28日)宣布,聯手台灣聯合抗癌協會及Hi-Q中華海洋生技等多家愛心企業,啟動「1萬份愛.1萬個勇氣」公益行動,預計捐贈萬份健康關懷包與《防癌新生活手冊》,陪伴正接受癌症治療的病友度過療程煎熬,傳遞社會溫暖與堅定支持。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111年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3萬293人,罹癌人數不斷攀升,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深耕計畫」,以2030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為目標,更進一步推出早期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及建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的癌症治療3箭政策。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響應「健康台灣」政策,用行動力挺所有抗癌鬥士,推出「1萬份愛.1萬個勇氣」公益行動,預計捐出1萬份市值新台幣4,000元的健康關懷包及《防癌新生活手冊》,這份來自社會的關懷,不只是物資的援助,更是一份「你不孤單」的溫柔提醒,關懷包內含抗癌過程中實用的營養補給與生活物品。 其中《防癌新生活手冊》更是由陶聲洋防癌基金會編撰,從飲食建議、情緒支持、生活調適到真實癌友心聲,全方位陪伴病友走過身心煎熬,「癌症不是終點,而是一段重啟生命意義的旅程」,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董事長陳光耀表示,希望透過關懷包與手冊,讓癌友們在艱難的療程中,仍能感受到社會的愛與支持,找到力量前行。 這次公益行動計畫由Hi-Q中華海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力支持,延續雙方於今年3月共同舉辦的《交換禮物》電影公益活動,活動北中南舉辦共15場,吸引超過3,000名癌友與家屬參與,透過影像與交流,讓病友們在觀影時釋放壓力、感受到陪伴。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因此更加堅定推動「身心靈整合」出發全人照護,讓關懷不只在診間,而是深入癌友日常生活的每一刻。Hi-Q中華海洋生技董事長張永聲說,這是企業回饋社會最真摯的方式。所有癌友都值得被關懷與尊重,希望這份小小的力量,能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刻,成為一股溫暖的支撐。 這場公益善舉集結了多個關鍵推手,包括美德耐集團維康醫療用品公司、杏一醫療用品公司、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乳癌防治基金會、中華基督教救助協會、家扶基金會、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台灣防癌協會、台灣輔助醫學醫學會、台灣亞健康協會、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等單位共襄盛舉。 陶聲洋防癌基金會與台灣聯合抗癌協會誠摯呼籲社會各界加入這份善意的接力行動,讓更多癌友在孤單與掙扎的時刻,感受到「愛在身邊」,一起在生命旅途中找到希望的光芒。 【詳細活動辦法】 癌友可於2025年7月1日至31日,透過下列活動網址進行線上登記。登記網址:https://reurl.cc/eMeXNM。登記時間:2025年7月1日上午8:00起至7月31日下午5:00止。關懷包限量一萬份,每人限領一次,額滿即提前關閉報名頁面。 【領取說明】 ◆ 全台維康、杏一門市開放領取(每店限額60名,額滿即關閉該門市選項) ◆成功登記並通過審核者,將於7天內收到第一次完成申請簡訊,8月上旬將收到第二次簡訊通知關懷包領取序號及細節 ◆ 領取時間:2025年8月15日至9月15日 ◆ 領取方式:請於所選門市營業時間內,攜帶身分證並出示含有領取序號的簡訊,由店員核對後領取 ※未出示簡訊及相關證件者視為放棄,逾期未領亦將轉贈予其他有需要的對象 ◆ 活動線上洽詢 https://hiqbio.me/PrZoB (服務期間為2025年7月1日至9月24日,周一至周五09:0017:00,例假日除外)。
來自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蘇壩鎮的彝族嬰兒「軍軍」(化名),6月27日在武漢協和醫院成功完成心臟移植手術,病情已穩定並轉入普通病房。這場充滿愛與希望的救援行動背後,是來自全大陸超過400位素昧平生的「媽媽」們,在短短4小時內聯手籌齊15萬元(人民幣,下同)手術費,為這個半歲嬰兒贏得重生機會。 據封面新聞報導,軍軍出生於2024年11月,是家中四個孩子中最年幼的一位。據其父俄別羅立介紹,今年3月2日,軍軍突發高燒與呼吸困難,臉色發紫,先後在地方醫院與樂山市人民醫院診斷為心力衰竭、重症肺炎,並疑似罹患「左心發育不全綜合症」——這是一種需要進行心臟移植方能存活的先天性疾病。 34歲的俄別羅立,2023年剛做過心臟手術,長年在大陸各地從事挖隧道與臨時工維持家計,無法再負擔高額的醫療費。面對至少15萬元的移植費用,這個家庭陷入絕望,最終只能帶著孩子返家選擇保守治療。 九派新聞指出,孩子母親吉仔妹妹在網上發布求助影片,引來河南網友楊女士的注意。她於5月8日與軍軍家取得聯繫,核實情況後,立即建立「愛心救助群」呼籲幫助。 「我女兒才比他大一個月,希望大家能幫一點是一點。」這句話迅速觸動了眾多媽媽的心。不到一周,400多位來自大陸各地的媽媽陸續加入群組,許多人主動捐款、提供物資或陪伴就醫。網名「凝姐」的志願者看到孩子病重影片後,當場轉出700元並督促立刻送醫,協助軍軍度過第一波危機。 6月4日下午,武漢協和醫院緊急通知軍軍父母:找到了匹配心源,手術安排於次日進行,但需當天預存15萬元手術費用。消息一出,救助群立即行動,捐款如「紅包雨」般湧入:50元、66元、520元、1000元、2000元……僅僅4小時內,15萬元到位。 張女士、劉女士等愛心媽媽更親赴醫院協助辦理入院與術前準備。6月5日16時,在三位愛心媽媽的陪同下,軍軍進入手術室,經過五個多小時,成功完成心臟移植。6月中旬轉入普通病房,精神狀態良好,臉色紅潤,體重亦有所增加。 6月26日,軍軍的姊姊俄別葉子特別寫信感謝這些「素未謀面的大人們」,信中寫道:「弟弟好了很多,還長了一點肉,我和兩個妹妹會好好學習,長大後一定報答你們。」 莊家壩村民委员会相關負責人表示,考量軍軍家庭收入幾近歸零,村內已協助其辦理低保資格,並承諾俄別羅立夫妻返鄉後,將依其健康狀況優先安排就近工作,保障基本生計。 但即便手術成功,軍軍未來仍需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每月花費數千元。多位愛心媽媽坦言,「手術成功只是第一步,後續的藥費、營養補充、回診開支才是真正的挑戰」。
食道癌第四期的定義是有遠端器官轉移或腫瘤侵犯重要器官,包括氣管、主動脈、肺部、心臟、脊椎或淋巴等部位,針對後者,這個時候的治療方針大多是先化放療。不過手術的成功仍受到許多條件的限制,很多時候病人是根本沒有機會手術尤其是主動脈的部位,經常會被腫瘤侵犯造成瞬間大出血而死亡;台大醫院胸腔外科團隊從六年前開始研發新術式,針對食道癌侵犯主動脈的患者,先置放主動脈支架再進行化放療,之後再予手術,相當程度避免治療中的風險,提升患者存活率及預後。 食道是人類消化道的入口,位在人體胸腔與腹腔最深的部位,周圍有非常多重要的器官,如氣管、主動脈或脊椎等,一旦腫瘤往外侵犯,這些周圍的器官常常容易受到波及,尤其主動脈是在食道中下段的位置,很容易有主動脈侵犯之現象,一但有這種現象發生,一方面在治療的時候,隨著疾病的進展或是治療的反應,腫瘤壞死之後會造成主動脈的出血,通常會造成病患大量出血,甚至瞬間造成死亡。 本身也是台灣心血管及胸腔外科醫學會榮譽理事長的李章銘教授表示,台大醫療團隊在七年前開始研發新的手術方式,針對這一類的患者,團隊會先以電腦斷層確定,接著就先在被侵犯的主動脈部位置放血管支架,再讓患者進行化療或放射治療。如此一來,當腫瘤因為化放療而縮小造形狀改變時,就不會刺穿主動脈。不但病患可以安全地完成整個放射治療的療程,而且因為主動脈支架的保護,之後也有機會安全地施行腫瘤廓清手術。 李章銘教授進一步表示,台大團隊的治療方式發現,很多在以前根本沒有手術機會或是在手術中有極大死亡可能的患者可以得到治療;而且經過這一道手續的改變,再加上目前微創食道切除手術的輔助,病患無論術前或術後都可以安全有效地進行治療,而術後可迅速地恢復正常地生活,其預後可達到和一般局部侵犯的手術治療。 目前這項術式已登上國際知名的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EJCTS,歐洲心胸外醫療期刊)與Surgical Endoscopy(外科內視鏡醫療期刊),並且在今年美國的胸腔外科學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 AATS)年會發表(OA),成為各國研究目標也創造了新的治療指引。 走路常跌倒?小心「肌少症」 胰臟囊腫有癌化可能 及早治療預防惡化 正視身上斑塊 白斑不止是皮膚病 失智症新藥全台開打 一次看懂新藥成效 名醫會客室/外陰前庭神經炎,引起次發性不孕症
一位60歲餐廳老闆,從一年前開始,總聽見熟悉的歌劇旋律,經常「鏘~鏘~鏘~鏘~鏘」地響起,好像耳邊有人正在不停唱戲,眼前浮起兒時蹲在廟會前看戲的情景。奇妙的是,只要身邊環境吵雜,或者與人交談時,這些音樂聲就會暫時消失。雖然在夜深人靜時,會很明顯,好在入睡後,就會消失。起初懷疑是自律神經失調,服用抗憂鬱劑後卻未見改善。 就診時,我們發現他已有雙側中度聽力障礙。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大腦皮質及尾狀核已有明顯萎縮。由於他說,父母親晚年時,都罹患失智,我建議他應當進一步檢測E型載脂蛋白 (APOE)基因,結果為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雙等位基因型。 該患者,其實是罹患了音樂耳症候群(musical ear syndrome),又稱奧利佛薩克斯症候群 (Oliver-Sacks syndrome),常見於聽障長者。當耳蝸無法有效接收聲音,大腦的聽覺皮質就會會啟動「代償機制」,試圖彌補失去的聽覺。沒想到,大腦功能退化,無法抑制大腦其它部位的訊息傳入聽覺皮質,被神經迴路放大,反覆傳遞,最終在大腦中形成「似有若無」的音樂聲,大多是過去的音樂記憶,儼然聽幻覺,卻非精神疾病。 圖:音樂性耳鳴的機轉/陳建志醫師提供 此病治療,首推配戴助聽器,藉由恢復耳蝸輸入訊號,減少大腦錯誤啟動的機會。一旦拿下助聽器,音樂聲常會再次浮現,顯示治療需持之以恆。由於此病跟阿茲海默氏病關係密切,一旦確定有高度風險,會應當提早接受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另外,我會建議每日應當攝取高濃度EPA+DHA魚油、規律運動、充足睡眠,並積極參與社交與工作活動,即使已達退休年齡,也應避免完全退役,因為「用進廢退」的大腦,一旦缺乏刺激,退化會加速。 今年已有能清除類澱粉蛋白的新型藥物上市,對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具有希望,然價格高昂,動輒百萬,期盼未來能納入健保給付,造福更多長者。 提醒您,若耳邊出現連續旋律的「音樂聲」,可能不只是耳鳴,也不一定是精神疾病,若有失智症的家族史,應警覺是否為神經退化的早期徵兆,及早就醫,才是延緩失能的關鍵。 僑生脊椎像蜈蚣 台灣醫生神救援 外骨骼機器人 復健新利器 名醫會客室/老翁下背痛到骨折 竟是多發性骨髓瘤(血癌) 高溫天氣避免熱傷害 防中暑這三寶不能少 針灸輔助中重度失智者 一年零住院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