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醫療

台灣首座「達文西單孔手術示範與教學中心」林口長庚獲國際認證

林口長庚醫院宣布,已正式獲得國際官方認證,成為台灣首座「達文西單孔手術(Single Port, SP)」示範與教學中心,標誌著台灣醫療在精準外科領域邁向新里程碑。 長庚醫療體系自2022年率先啟動SP系統臨床試驗,迄今累積乳房外科、泌尿科、大腸直腸外科及胸腔外科等多項案例。今年5月,林口長庚正式引進SP系統,並率先挑戰多項高難度術式,包括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相關咽喉手術,以及肺部、食道與縱膈腫瘤切除等胸腔手術,顯著提升病人術後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達文西中心主任趙盈凱表示,SP系統採單一入孔設計,切口僅約2.5公分即可完成多角度操作,搭配靈活機械手臂及高解析三維影像,大幅提高手術精準度。他強調,該系統可應用於多數外科術式,優勢包括縮小切口、減少出血與縮短住院天數。 耳鼻喉部部長方端仁指出,該部門自2011年便執行達文西經口手術,累積逾15年經驗。由於國際曾有文獻顯示單孔手術出血率高達四成以上,長庚自今年2月啟動臨床試驗並優化流程,至今已完成50例困難咽喉手術,術後出血率降至2%以下,顯著提升安全性。 在近期病例中,方端仁團隊利用SP系統經口切除咽旁腫瘤,避免了傳統頸部大切口及神經損傷風險。兩名病患術後隔日即可下床進食,一周內返家,其中一名92歲高齡患者亦順利康復。 林口長庚胸腔外科自2014年起發展達文西手術,累積近千例經驗,2020年獲頒「da Vinci Xi Epicenter」國際認證。2022年更率先展開單孔胸腔手術臨床試驗,應用於胸腺切除、肺癌與食道癌手術,並於近期獲得「da Vinci SP Epicenter」認證,成為亞太地區少數同時具備Xi與SP雙平台資格的中心。 趙盈凱指出,這不僅展現林口長庚在機器人胸腔手術的領先地位,也將透過示範與教學推向國際,讓更多病人受惠。一名重症肌無力患者因SP手術避免傳統正中開胸傷口,術後迅速康復,甚至在術後數日重拾活力參加演唱會。 桃園長庚副院長葉集孝表示,長庚體系已累積近兩萬台達文西手術,單孔案例突破百例。未來將持續發展符合亞洲病人需求的微創方案,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醫療選擇。 林口長庚此次獲得國際認證,不僅代表台灣醫療技術已與世界接軌,也為國內外病患帶來更具前瞻性的治療新選擇。

骨質疏鬆的危機 長者髖骨骨折20%1年內死亡

79歲的長者,平時健康良好,有次起床不慎滑倒,導致髖部骨折。進一步檢查才發現,他的骨質密度嚴重不足,屬於典型的骨質疏鬆。雖然骨折手術順利完成,但術後併發肺炎與復健困難,生活品質明顯下降,需要家人長期協助照顧。 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蘇斐琳醫師說明,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疾病」,因為在骨折發生前幾乎沒有症狀,但後果卻十分嚴重。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死亡率可達20%,更可能造成長期臥床、生活無法自理,增加家庭照護和醫療費用負擔。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女性、65歲以上男性、體重過輕或缺乏運動者、長期抽菸或酗酒者,以及患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的患者。這些族群若未及早檢查,可能因一次小意外導致骨折,進而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蘇斐琳醫師指出,診斷骨質疏鬆的黃金標準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骨質密度檢查(DXA)」。此檢查快速、無痛,輻射劑量也低於一次胸部X光,能精確評估骨質密度。目前健保給付主要針對「已經骨折」的病人或嚴重高風險族群,民眾可依個人情況與醫師討論是否安排檢查,有助及早了解自身骨骼狀況,並採取合適的健康管理或介入處置。 人體骨骼在30歲前達到高峰,後續隨著年齡增加,骨質密度逐年減少。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50歲以上民眾的骨質疏鬆比率為8.1%,其中女性高於男性,平均每10位女性中就有1位患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並非無法避免,透過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規律運動(特別是負重與阻力運動)、戒菸限酒、改善居家防跌措施,以及定期骨質檢測,都能大幅降低骨折發生率。 蘇斐琳醫師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骨折後需承受長時間的復原和照護,應由日常生活中開始關心骨骼健康。與專科醫師討論,適時安排骨質密度檢查,提前掌握狀況,守護行動力與生活品質。 名醫會客室/婦女疑難雜症一為什麼妳的病總是治不好 中風後如何脫離鼻胃管? AI助功吞嚥照護降低肺炎及再入院 中風後痙攣復健路漫長 一次看清治療新趨勢 小兒感冒勿輕忽 慎防感染引發心肌炎 公費流感疫苗10月1 日開打 中醫大新竹附醫即日起網路預約

名醫會客室/乳房良性腫瘤治療 保留美觀與健康的雙重選擇

乳房腫塊是女性常見的就診原因之一。臨床上,我們會依據影像學檢查與穿刺切片結果,判斷腫塊的性質。大多數乳房腫塊為良性,不一定需要立即手術,多數只需定期追蹤。然而,若腫瘤符合下列情況,仍可能建議考慮切除: 腫瘤體積持續增大或快速變化。 影像檢查結果無法完全排除惡性可能。 組織學呈現高風險病變(如非典型乳管或小葉增生)。 腫瘤造成外觀改變或局部不適。 病患有乳癌家族史,或對腫瘤有高度焦慮感。 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的比較 傳統乳房腫瘤切除術需在皮膚上留下約 35 公分的手術傷口,依據腫瘤大小與深度調整切口位置與長度,術後需縫合,部分病人可能出現明顯疤痕或乳房外型改變。 乳房微創手術是利用「真空輔助切除系統」,讓醫師在僅約 0.30.5 公分的微小切口的情況下,即可取得乳房腫瘤組織,進行診斷或完整切除。 這項技術透過儀器內部的真空抽吸與電動旋轉刀片針,逐步將腫瘤分段切除,並可取得足量組織樣本進行病理檢查。結合即時超音波或立體定位影像導引,醫師能精準定位病灶、完整清除腫瘤。在超音波引導下,大多數的腫瘤切除可以一次完成,傷口極小,術後恢復快速,對乳房外觀影響極低,是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微創技術之一。 乳房微創手術的適應症與優勢 微創手術最適合下列病人族群: 腫瘤單顆、直徑小於 3 公分。 同一乳房多顆腫瘤,位置接近、總體積適中。 病灶組織為確定良性或高度懷疑良性。 希望保留乳房外觀,減少疤痕或避免蟹足腫的產生者。 微創手術的優點包括: 傷口小、幾乎無疤痕。 疼痛感較輕微。 可將傷口設計於乳暈旁或乳房邊緣,進一步減少外觀影響。 某些情況下可利用單一切口處理多顆腫瘤。 術後恢復快速。 微創手術是否適用於乳癌? 目前乳房微創手術不適用於確診乳癌患者,原因包括: 難以確保完全切除,恐有殘留腫瘤或邊緣侵犯。 癌細胞可能沿著抽吸路徑播散。 無法進行完整的腋下評估與癌症分期。 因此,若經切片診斷為乳癌,應接受標準的乳癌手術與整體治療規劃。 可能的術後併發症 乳房微創手術常見的輕微併發症包括: 瘀血或血腫形成:傷口較小,若術後不慎碰撞,積血不易排出,可能形成局部硬塊或瘀青。 局部腫脹與觸痛:通常在數天至兩週內緩解。 此類問題多可透過局部熱敷與觀察,少數需回診處理。 結語:選擇最適合您的手術方式 當發現乳房腫瘤時,建議配合定期追蹤,透過乳房超音波等影像檢查持續觀察腫瘤的變化。是否需要手術切除,以及選擇何種手術方式,應由乳房外科醫師根據您的個別情況、影像學結果與組織病理型態進行完整評估並提供專業建議。 在符合適應症的前提下,乳房微創手術可同時兼顧美觀與診斷需求,提供一種安全、低侵襲、恢復快速的治療選擇,降低對日常生活與乳房外觀的影響。 名醫會客室/婦女疑難雜症一為什麼妳的病總是治不好 中風後如何脫離鼻胃管? AI助功吞嚥照護降低肺炎及再入院 中風後痙攣復健路漫長 一次看清治療新趨勢 小兒感冒勿輕忽 慎防感染引發心肌炎 公費流感疫苗10月1 日開打 中醫大新竹附醫即日起網路預約

名醫會客室/婦女疑難雜症一為什麼妳的病總是治不好

筆者執業婦產科超過四十年,始終堅守在第 一線。多年來,不僅突破了許多教科書的盲點,更在上帝的帶領下,成功解決了無數婦女的疑難雜症。包括偏頭痛、舌頭痛、牙齦痛、眼乾、口乾、失眠等看似與婦科毫無關聯的症狀,竟與女性生殖器官密切相關。 2024年3月9日至10日,筆者將經驗分享於台灣婦產科醫學會(TAOG)發表原創研究 〈DyspareuniaThe location of pain does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 its origin〉「性交疼痛:疼痛的位置並不一定是疼痛的來源」,引發廣泛矚目。 研究與臨床結論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維需要修正 許多症狀並非局部病灶,而是「牽扯痛」(referred pain)的表現。 外陰前庭神經炎與性交疼痛 常被誤以為是病因,其實只是共病症狀。 診斷方式 可透過棉棒測試(cotton swab test)陽性結果確認,甚至病人自我測試也可行。 好發族群 所有年齡層皆可能罹患,盛行率約8%-16%。 常見共病症 包含失眠、胸悶、心悸、恐慌與憂鬱等。 治療效果 多數患者可望痊癒,但僅依靠藥物治療成效有限。 病理機制 涉及內臟神經(自律神經)與體神經的交互作用。 病例分享 日本35歲女性 長年性交疼痛、腰酸背痛、失眠、頻尿與舌頭麻木,五年來各大醫院檢查均無異常。跨海來台就診後,診斷為外陰前庭神經炎,治療後幾乎痊癒,重拾生活希望。病人滿意度達10分 何女士,55歲 三十多年來飽受性交疼痛、頭痛、心律不整,甚至因怪異「牛蛙打嗝聲」而懷疑靈體附身。治療後不僅症狀大幅改善,更首次體驗到性高潮,人生重新燃起希望。病人滿意度達10分 吳女士,57歲 長期舌頭痛、外陰癢痛、胸悶與便祕,輾轉各大醫院未見成效。診斷為外陰前庭神經炎合併自律神經失調,治療後幾乎痊癒,病人滿意度達10分。 余女士,62歲 頭暈、耳鳴、胸悶、胃食道逆流與性交疼痛多年無解。經診斷與治療後,症狀顯著改善,滿意度亦達滿分。 機制說明:迷走神經與牽扯痛 人體自律神經分為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其中 迷走神經是最長、分布最廣的神經。研究(Collins、Lin CE,1999)證實,女性子宮與子宮頸可直接透過迷走神經與腦幹連結,進而造成自律神經失調。這種「內臟神經與體神經的交會」可引發牽扯痛,導致舌頭痛、頭痛、肩頸酸痛、失眠、胃腸不適、泌尿異常,甚至憂鬱恐慌等百餘種症狀。 臨床結論 性交疼痛的根本病因多為 慢性子宮頸炎(endocervicitis)。 單一治療方式子宮頸電燒(endocervical cauterization),可有效解決問題。 「疼痛的位置,不一定是病灶的所在」,是此研究的核心突破。 名醫會客室/乳房良性腫瘤治療 保留美觀與健康的雙重選擇 中風後如何脫離鼻胃管? AI助功吞嚥照護降低肺炎及再入院 中風後痙攣復健路漫長 一次看清治療新趨勢 小兒感冒勿輕忽 慎防感染引發心肌炎 公費流感疫苗10月1 日開打 中醫大新竹附醫即日起網路預約

心臟功能只剩兩成  男子三度手術後換心重生

57歲的周先生曾於十多年前接受冠狀動脈支架手術,卻自行中斷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多年。日前,他出現喘不過氣的症狀,但延誤多日後才在診所就醫,被緊急轉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心導管檢查發現他三條冠狀動脈嚴重阻塞,心臟功能只剩20%,合併肺積水與左心室5公分大的血栓,為重度心臟衰竭。心臟血管外科楊凱文醫師、諶大中主任為首的醫療團隊立即安排手術,放置暫時性左心室輔助器穩定循環。之後,再歷經兩次重大手術,包含置換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與處理術中突發的右心衰竭,在團隊努力下,他等到合適的心臟捐贈者,由諶大中主任完成心臟移植手術,順利出院。 心臟衰竭是指心臟無法有效輸出足夠血液供應全身,常見症狀包括喘不過氣、下肢水腫、胸悶、疲憊等。常見成因為冠狀動脈疾病、未控制好的高血壓、瓣膜疾病或心肌病變。若未積極控制,可能導致心室擴大、肺積水,甚至血栓生成,且血栓一旦脫落進入腦部或其他重要器官,將引發嚴重栓塞或中風。楊凱文醫師說明:「病人一直以來都有冠狀動脈狹窄問題,曾放置過支架,理論上應持續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但他長期停藥,導致心臟血管隨時間慢慢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缺血壞死、心臟衰竭。」 對心臟嚴重衰竭的病人而言,移植是唯一的救命方式。由於周先生三條冠狀動脈全部阻塞,左心室有巨大血栓,且心臟肌肉大範圍壞死。手術團隊先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血栓清除,並以人工補片重建心臟壁,在術中同步放置暫時性左心室輔助器(LVAD),協助心臟輸出血流。而為了讓病人能返家等待心臟移植,醫師於第二次手術中替他更換為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不料術中發現右心室功能惡化,因此緊急加裝右心室輔助器(RVAD)支持,並採開胸延後關閉的方式處理術後出血的風險,待心臟狀況穩定才施以第三次手術,移除右心室輔助器並閉胸。最終在醫療、護理、復健與社工的協力支持下,周先生順利完成心臟移植,重啟新生。 楊凱文醫師提醒,曾接受心臟支架手術的病人,務必遵照醫囑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避免血管再狹窄或血栓形成。若出現明顯喘、胸悶、心跳異常或下肢水腫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心臟功能,以免延誤就醫,造成心臟功能惡化。此外,心臟移植雖是最終治療選項,但現今醫療進步,透過輔助器、手術與多專業團隊整合照護,仍有重獲新生的機會,因此務必配合醫師治療。 名醫會客室/乳房良性腫瘤治療 保留美觀與健康的雙重選擇 中風後如何脫離鼻胃管? AI助功吞嚥照護降低肺炎及再入院 中風後痙攣復健路漫長 一次看清治療新趨勢 小兒感冒勿輕忽 慎防感染引發心肌炎 公費流感疫苗10月1 日開打 中醫大新竹附醫即日起網路預約

要住院才能申請理賠?衛福部研擬推出在宅醫療保單

許多民眾有保醫療險,但一些保險公司規定,得住院才能申請理賠。對此,衛福部長石崇良23日說,醫療型態已改變、服務「去中心化」,並非所有疾病都要去大醫院,也不是非住院不可,健保署去年推動「在宅急症試辦計畫」,至今已服務逾4000人次。 健保署在今年7月1日起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病患,可以選擇留在家裡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並搭配遠距醫療、遠端生命徵象監測設備及床邊檢測等,不必住院也能接受良好的醫療照護,減少院內交叉感染風險,也減輕民眾的負擔。目前,全國共核定162個照護小組可提供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服務。 衛福部日前與金管會及壽險業者研商全民健保與商業醫療保險相關議題,研擬推出在宅醫療保單。對於民眾擔心的「一旦回家恐領不到商保理賠」,石崇良表示,這些保單限制,導致民眾在醫療服務選擇上遭受牽制,衛福部去年開始就與保險業這持續討論,直至近期有了些許動作。 由於舊的保單難以調整,但壽險業者已開始研議,新型保單設計要符合現代醫療趨勢,但健保政策滾動快,過去不少保險業者有所抱怨,因此新推出的醫療保單,會縮短保單年限,內容則依照治療方式有所改變。 石崇良說,隨醫療科技進展,不少治療已經可在門診或居家執行,除在宅醫療以外,癌症治療也可在門診執行,這部分也希望相關保單設計時,可一併納入,讓民眾保障更合乎當代醫療模式,相關險種預計年底有機會上市。 此外,為紓解急診壅塞,石崇良在之前的健保署長任內,提出成立假日急診中心紓解人潮,原本預定10月上路,並在六都施行,但石崇良今天表示,依目前時程,10月上路恐有難度。目前經費部分,預計在本周健保支付標準共擬會討論,主要施行地區先以台北、桃園為主,這兩縣市衛生局長都是急診出身。 至於場地規畫,台北選在北市聯醫院外門診中心,桃園則選定特定地區醫院作為開診據點。台北市、桃園市的市府衛生局長都是急診醫師出身,清楚急診壅塞背後有諸多因素必須處理,假日急症中心(UCC)即是其中一環,因此都樂意配合中央政策。

中風後如何脫離鼻胃管? AI助功吞嚥照護降低肺炎及再入院

72歲陳先生,日前突然說話不清和吞嚥困難,在家反覆嗆咳2天後被家人帶來奇美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孟倉門診,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延腦外側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治療後病情日趨穩定,但仍舊吞嚥困難,無法安全進食、喝水,只能仰賴鼻胃管。長期下來不僅體重驟減、情緒低落,更因吸入性肺炎風險倍增,讓家屬焦慮不已。 在奇美醫院「食樂支援小組」的介入下,運用AI輔助吞嚥風險評估,為陳先生擬訂個人化復健方案,設計循序漸進的飲食建議和吞嚥訓練輔助計畫,並搭配營養師設計的調整質地飲食。六個月後,陳先生已能進食稠狀液體和半固體餐點,減少鼻胃管依賴後,情緒因而改善並願意積極治療,家屬如釋重負,焦慮少了許多。』 中風後吞嚥困難成隱憂  AI「食」力解危機 腦中風不僅影響肢體功能,吞嚥困難(Dysphagia)更是常見的後遺症,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若導致吸入性肺炎,造成家庭與醫療系統沉重負擔。謝孟倉醫師說明,約有30至65%的中風存活者在急性期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若未及時評估與介入,容易發生營養不良、脫水,甚至因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成為中風病人再入院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約3萬名中風新個案,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病人需要專業吞嚥照護。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吞嚥困難的醫療需求持續攀升,智慧化和系統化照護可以提升中風病人長期生活品質。 預防勝於治療,打造無「吞」礙的健康人生 謝孟倉強調,除了中風後的積極治療,預防中風與早期介入是降低吞嚥困難等失能發生的關鍵。呼籲民眾應定期進行血壓、血糖及膽固醇檢測,積極控制三高、戒菸、限制飲酒與均衡飲食,能有效減少中風風險。若出現疑似中風症狀,應儘早送到具備中風處置能力的醫院接受治療,讓醫療團隊快速啟動介入計畫,以減少失能和併發症,提升生活品質。 中風後痙攣復健路漫長 一次看清治療新趨勢 小兒感冒勿輕忽 慎防感染引發心肌炎 公費流感疫苗10月1 日開打 中醫大新竹附醫即日起網路預約 脊髓損傷治療創新突破 電刺激、幹細胞、疼痛療法助傷友重新站起 A流緩解以為沒事去運動 突發小腿痛併發橫紋肌溶解症

大陸「回流藥」爆雷!3萬家機構涉案 醫保局祭重拳明年全面追溯

大陸國家醫保局近日公布偵破多個「回流藥」案件,強調此類藥品嚴重威脅民眾用藥安全、侵蝕醫保基金,並宣布自明年1月1日起,所有醫藥機構須全面上傳藥品追溯碼,藉以防堵非法藥物流入市場。 「回流藥」是指透過非正規管道,重新流入市場的藥品,常見來源包括不肖業者以多張「醫保卡」重複領藥,再低價轉賣。大陸公安機關2022年即在福建、湖南查獲兩個涉案金額逾億元的集團,扣得逾500種、3.8萬盒藥品。 為監管回收藥品流向,大陸推動「追溯碼」制度。每盒藥品都有唯一的電子條碼,一旦同一碼被多次掃描,就可能是回流藥或假藥。新華社指出,此制度能幫助查出藥品串換或非法轉賣。 根據專案行動初步核查,疑點涉及3萬餘家機構。湖南寧鄉一家藥店就被查出28個藥品追溯碼,竟在天津、江蘇等地出現。該店無法提供進貨憑證,實為透過網路藥販收購來源不明藥品。北京另一起案件中,警方在王姓夫妻承租的倉庫中,查獲57種、近3000盒藥,多為糖尿病、高血壓常用藥,涉案金額11萬餘元。 除了藥房不法經營,部分集團還利用物流、網路支付及社群軟體收購藥品。湖北襄陽一藥房甚至透過微信群聯繫藥商購藥。深圳一名李姓藥販則以「醫保套現」為誘餌,徵求民眾提供醫保帳號,再冒名就醫開藥轉售牟利,宛如「人頭帳戶」詐騙。法院最後判其徒刑2年4月,涉案藥店老闆也遭判刑。 專家指出,收購回流藥的藥店與診所可能被吊銷執照並禁業,協助「套藥」的醫務人員則可能失去執業資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趙精武強調,回流藥的隱患不僅危害個人健康,也侵蝕公共醫保資金。 更令人關注的是,不法行為已逐漸呈現職業化、產業化。一些藥企透過偽造票據將非法藥品「洗白」。例如,A公司提供藥品清單,由B公司開立虛假憑證,使藥品看似合法再流入零售市場。僅B公司偽造票據一案,涉案金額即逾3000萬元,藥品涉及全國2597家藥店。 為遏止亂象,醫保局要求所有醫療機構自2026年起全面採集、上傳藥品追溯碼,確保每一盒藥品都有清楚來源。專家同時提醒,回流藥跨區域流竄,監管涉及多個部門,易出現「多頭馬車」;唯有統一數據標準、打通國家與地方平台,才能發揮制度效能。

銀髮族吃得少、吞嚥難?七大警訊應速就醫

72歲的張先生(化名)平日有高血壓,但規則服藥控制良好。近期發現用餐時常感到食物「吞不乾淨、卡在喉嚨」,尤其乾硬或易散碎食物更是難以下嚥,用餐變得緊張又痛苦,時間也越拉越長。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信德評估後,發現張先生的喉部上提與舌頭力量不足,吞嚥效率不佳,於是安排吞嚥復健訓練,並結合吞嚥電刺激治療,一段時間後,張先生的吞嚥力量與協調性逐漸提升,卡卡感已消失,用餐不再折磨、食慾也明顯回升。 吞嚥「安全邊際」變窄! 留意老年性吞嚥障礙警訊,預防吸入性肺炎您家中的長輩是否也出現食慾不佳、吃得比以前少的情況?其實,這可能不是單純的老化或胃口不好,或許與老年性吞嚥障礙(presbyphagia)有關。老年性吞嚥障礙並非疾病,而是隨年齡增長,吞嚥功能會自然發生一些生理改變,例如吞嚥反射變慢、舌頭與喉部上提幅度下降、咽腔容積變大,導致食物易殘留或需要多次吞嚥才能清乾淨等,都會導致吞嚥的安全邊際(functionalreserve)變窄。若忽略進食的細節,同時又有感染、藥物副作用、牙口變差或營養不足等壓力,就容易出現嗆咳、食物殘留,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等風險。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信德提醒,民眾應認識七大警訊,並透過簡單的日常照護與專業復健,幫助長輩維持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 什麼時候要懷疑有無老年性吞嚥障礙?七大警訊看仔細 林信德醫師指出,若出現以下七大警訊,代表可能有吞嚥障礙,建議盡快就醫評估: 1、 說話聲音變「濁」:進食後,說話聲音質地有所改變,變得低啞,像含著水的聲音,臨床稱為濡濕音(wet voice)。 2、 用餐時間拉長:一頓飯常超過30至40分鐘,或必須頻繁配水才吞得下。 3、 體重偷偷掉、人變瘦:近期體重下降,衣褲明顯變鬆,或出現營養不良、脫水跡象。 4、 肺炎反覆來報到:經常咳嗽,或反覆胸部感染,如肺炎。 5、 吞藥變「挑戰」:藥錠易卡住喉嚨,需要事先磨碎才能吞服。 6、 挑食成習慣:回避乾、硬、粒狀的食物,只能吃切得極碎或泡軟的食物。 7、 吞嚥費力又停頓:需要連續多次吞嚥才勉強嚥下,過程中明顯停頓或臉部表情用力。 「吃」的學問大!居家照護與就醫評估這樣做 若出現上述警訊,別擔心!林信德醫師建議,家中長輩可以透過簡單的「吞嚥困難自我評估工具表EAT-10」,若得到3分(含)以上,建議尋求專業評估。日常照護則包括三大方向: 口腔衛生做到位:每日確實清潔牙齒、舌苔與假牙,夜間睡覺時不配戴全口假牙。良好口腔衛生可幫助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飲食與姿勢:在臨床建議下,調整食物的軟硬度和湯水液體的濃稠度。用餐時,保持端坐、身體微前傾,小口慢嚥,並避免邊講話邊吃。 用藥與營養雙管齊下:與醫師討論可能影響唾液分泌與警覺性的藥物(如部分鎮靜、抗膽鹼藥)。同時補足水分與蛋白質,避免陷入「吃少更虛弱更吞不下」的惡性循環。 告別「吞」的煩惱,復健科專業評估找回「食」力! 林信德醫師強調,若出現前述任一警訊,建議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門診會先進行病史詢問與口腔與咽部期功能檢查,包括吞嚥時序、說話聲音是否在進食後改變、食物殘留與嗆咳等臨床觀察;必要時可能安排動態攝影吞嚥檢查(VFSS),分析口腔期、咽部期協調、食物殘留與潛在的誤吸風險,並可於檢查中即時測試不同姿勢與飲食質地,找出對個案最安全、最有效率的進食策略。依據結果,醫師與語言治療師會提供個別化的吞嚥訓練、代償技巧與衛教,並視需要串聯營養、牙科等跨領域團隊合作,共同協助長輩克服吞嚥困難,降低進食風險、維持生活品質。 老年吞嚥障礙不是病,但潛在的風險不容小覷! 林信德醫師表示,老年性吞嚥障礙不是病,但需要懂得避險。透過提升對「老年性吞嚥障礙」的認識,留意七大警訊,並從生活日常中的口腔清潔、飲食質地與用餐姿勢開始,搭配適當的吞嚥訓練,就能維持良好的進食品質,預防吸入性併發症的發生。家人若觀察到以上警訊,應及早到復健科門診諮詢。 汗疱疹反覆發作 中醫調整體質治療 20歲少年額頭長滿白斑 白斑症讓他不敢抬頭 最難掛號醫生駐診擴點 呂紹睿領軍進駐台中慈濟 早知道就不吃那第一口 拒絕檳榔是防癌第一步 老翁生活難自理家人以為失智 竟是細菌感染腦膜炎

中風後痙攣復健路漫長 一次看清治療新趨勢

肌肉痙攣常見於腦中風、腦外傷、腦性麻痺或脊髓損傷患者,不僅讓復健進展受阻,也使日常生活與照護變得困難。為了推動最新醫療策略與臨床經驗交流,台灣復健醫學會日前於彰基醫學中心蘭大衛國際會議廳,舉辦114年度期中學術研討會,以「痙攣治療面面觀」為主題,邀集全台各大專科權威共同探討。 此次會議由台灣復健醫學會、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台灣兒童復健醫學會及彰基復健醫學部共同主辦,焦點涵蓋藥物、手術到新興儀器治療,展現跨專科的最新進展,促進臨床醫療與產業的對話合作。 台灣復健醫學會蔡文鐘理事長感謝彰基提供優質的蘭大衛國際會議廳作為研習場地,及彰基復健醫學部在廖淑芬部長的領導下,對整體流程進行細心規劃與協助。蔡理事長特別指出,本次研討會以「肌肉痙攣的治療」為核心主題,探討腦中風、腦外傷及脊椎損傷患者常見的痙攣問題。透過肉毒桿菌素注射、體外震波治療以及經顱磁刺激等治療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狀況,幫助他們重返家庭與社會,提升生活品質。最後,台灣復健醫學會也預祝彰基130週年院慶生日快樂。 此次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分享痙攣治療經驗,包括: 肉毒桿菌素治療:黃婉綺醫師(彰基復健醫學部) 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ITB):楊翠芬副教授(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 選擇性背根神經切除術(SDR):林子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 震波治療:梁蕙雯教授(台大醫院復健部) 經顱磁刺激(rTMS):陳靖倫副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 超磁場治療(SIS):林傳朝院長(中山醫大附設醫院中興分院) 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楊翠芬副教授指出,「脊髓內輸注幫浦療法」是針對很多神經疾患合併嚴重肌肉痙攣的一個重要的治療方式,這項療法適用於腦性麻痺、腦中風、頭部外傷、脊髓損傷等各種神經疾患,治療方法是將小型幫浦裝置植入病人腹部,長期慢慢的給藥,基本上病人僅需3到6個月回來補充藥物即可,這項治療已經是目前國際治療肌肉痙攣的一個主流。 彰基復健醫學部廖淑芬部長表示,此次「痙攣治療面面觀」研討會主題,要讓大家知道,除了最基本的復健治療、副木及輔具外,還有其他介入性治療及一些新儀器可以幫助改善病人痙攣的部份。這次介紹的介入方式及儀器,彰基復健醫學部均可提供,有需要的病人可以前來諮詢。 痙攣治療是復健醫學臨床的重要課題,涵蓋腦中風、腦外傷、腦性麻痺及脊髓損傷等,病患常會因張力過高,影響復健成效,造成日常照護困難,這攸關患者與家屬的日常生活。如果可以有效改善痙攣(高張力情況),可以提高復健成效並且可改善患者與家屬的生活品質。 汗疱疹反覆發作 中醫調整體質治療 20歲少年額頭長滿白斑 白斑症讓他不敢抬頭 最難掛號醫生駐診擴點 呂紹睿領軍進駐台中慈濟 早知道就不吃那第一口 拒絕檳榔是防癌第一步 老翁生活難自理家人以為失智 竟是細菌感染腦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