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模界林志玲」蔡語芯上月底在北市大安區法瑞診所接受施打俗稱「牛奶針」(舒眠針)後突昏迷,經多天搶救仍深度昏迷,家屬決定拔管,檢方已將法瑞診所院長、知名醫師吳紹琥列為過失致死他字案被告。事實上,吳紹琥過去屢傳負面新聞,曾因投資糾紛吃上誣告官司,以及亂丟醫療廢棄物遭判刑,跟自香港帶回胎盤素等未經核准的藥品入境,吃上官司。 因外型亮眼、有「車模界林志玲」之稱的女模蔡語芯,5月底前往法瑞醫美診所,被施打「牛奶針」後卻昏迷命危,家屬近日決定拔管。後續檢警以過失致死、違反醫療法等罪嫌偵辦該間診所院長吳紹琥,也讓他再度躍上新聞版面。 吳紹琥除了是建中、台大畢業,後續曾在榮總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國防醫學院臨床講師,陸續也待過4家醫美診所,因知名度日增上過不少節目。據傳,是網紅、貴婦名媛圈喜愛指定的「抗老回春」名醫。甚至在台北市開旅館,但吳紹琥為經營旅館,在2016年間向楊姓女友借款400萬周轉後不想還,還反控楊女詐欺,因此被依誣告罪判刑6月、緩刑2年。 2019年11月15日吳紹琥走私胎盤素意外惹上黑幫,吳紹琥和當時的潘姓女友涉嫌利用友人,自香港帶回胎盤素等未經核准的藥品入境,吃上違反《藥事法》、偽證等官司,吳紹琥和潘女利用同行不知情的李姓友人托運行李,返抵國門時被關務人員攔下,讓李女感受到背叛,找上天道盟太陽會大同分會綽號「小隻」的陳姓代理會長出面喬事,最終雙方簽訂保密協議,和解費10萬元,若李女違反協議,將負擔10倍和解金賠償。 此外,吳紹琥2023年3月4日將診所用過的針頭、注射軟管、藥品玻璃空瓶與沾染人體血液的各類醫療廢棄物,裝在1個大紙箱內,帶到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內的垃圾桶丟棄,吳紹琥被檢舉後坦承犯行,法院依《廢棄物清理法》判刑6月、得易科罰金,併科罰金5萬元。
醫療
近年因疫情與社會結構的改變,個人感受到自身社交需求未被滿足時所產生的「孤獨感」顯著上升,過去研究發現,孤獨感不僅與老年憂鬱症息息相關,也會加速認知功能退化,並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隨著臺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社交能力成為極需關注的重要議題,主觀的孤獨感受如何具體影響大腦的語言處理能力,至今仍了解有限。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黃緒文助研究員與國內多所學術機構合作,運用腦波技術深入探討孤獨感對健康老年人語言理解的神經影響。研究發現即便尚未出現明顯認知退化,孤獨感高的長者在大腦層級可能已出現類似失智早期的變化。本研究由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國科會、教育部等多方資源支持完成,展現了跨領域合作推動高齡健康研究的成果。 研究團隊招募了50位平均年齡約66歲的健康長者,利用語意分類任務測試長者語言理解能力,同時透過腦電波儀記錄大腦活動,並特別關注語言理解代表性的N400腦波反應。受試者需判斷出現詞彙的是否符合先前提示的詞彙類別,提供的語彙包含典型詞彙、非典型詞彙與錯誤詞彙,非典型詞彙是指語意連結較弱但仍合理的詞。結果顯示,雖然所有參與者在行為表現上皆能正確分類詞彙,高孤獨感長者在面對非典型詞彙與錯誤詞的N400腦波反應相近,顯示語意辨識與處理能力明顯受損,他們在語言理解上出現難以察覺的困難,而這類腦波特徵正是過去在失智症早期患者中所觀察到的神經指標之一。此研究提供了關鍵神經科學證據,顯示即便尚未出現明顯認知退化,孤獨感高的老年人已可能在大腦層級展現出類似失智早期的變化。 這項研究發現也為高齡照護中的醫護溝通提供重要啟示。當照護者未能察覺長者因孤獨感導致的語言理解困難,繼續使用一般溝通方式,極可能出現「形式有溝通,實質未理解」的狀況,導致長者誤解、挫折甚至進一步社交退縮。這類無效溝通不僅降低照護效率,也可能讓長者感到更加孤立,加劇心理壓力與孤獨感,可能形成「語言理解困難 減少社交互動 愈加孤獨」的惡性循環。 語言理解是社交互動與認知健康的關鍵環節,研究團隊建議政府與長照機構應將孤獨感視為重要的認知退化風險因子納入常規評估,並設計結合語言訓練與社交介入的多元策略。例如透過團體討論、主題式語言練習,幫助長者維持語言能力與社交參與,進一步延緩認知老化、提升生活品質。並建議照護現場專業人員需要更敏銳觀察長者的語言反應與理解能力,根據孤獨感與認知狀態調整溝通方式。例如採用具體簡明的語句、搭配視覺提示、重複確認等策略,可顯著提升高孤獨感長者的理解與參與程度,促進更良好的醫護互動與心理支持。 國衛院國家高齡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表示:「語言是人際溝通的橋樑,孤獨感削弱語言理解,可能讓老年人在社交場合更容易出現溝通障礙,進一步加劇社會隔離。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這一神經機制,為社會對孤獨問題的認知介入打下基礎。」未來研究團隊將持續追蹤高齡者孤獨感對認知神經功能的影響,並探索有效的認知與語言訓練介入方式,期望為高齡健康促進提供更多實證依據。 乳癌術後為何要追加放療?北慈導入新醫技提精準度 OL下體突然大出血 竟是5公分肌瘤惹禍 癌友營養全攻略 抗癌也能享美食 性別平等 從尊重月經開始 壯男肺癌四期竟無症狀 家族史是高危族群
彰化基督教醫學中心近日成功為一名罹患帕金森氏症超過十年的45歲鄭姓男子,執行「深部腦刺激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手術特別採用「清醒式」進行,在病人保持意識的情況下精準植入電極,術後病患顫抖與僵硬症狀顯著改善,恢復自主行動能力,重拾生活品質。 鄭先生多年來長期飽受手腳顫抖、動作遲緩與步態不穩之苦,近來因藥效波動與嚴重副作用,已嚴重干擾基本日常生活。為改善症狀,彰基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與神經外科團隊通力合作,量身規劃DBS療法,並選擇在患者清醒的狀態下執行關鍵步驟,以利即時觀察電極植入效果與臨床反應。 與傳統鎖定「視丘下核(STN)」的手術不同,此次團隊選擇「蒼白球內側(GPi)」為刺激目標區。神經醫學中心莊介森副主任及張凱勝醫師指出,考量病患因長期服藥產生明顯異動症,且希望保有良好認知功能,GPi作為刺激區域能有效減少副作用並保留腦部功能,達成更符合個別需求的精準醫療。 彰基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張尚文醫師表示:清醒式手術的優勢在於能在電極植入過程中,即時測試顫抖、僵硬與語言穩定度等症狀是否改善,較傳統全身麻醉手術更能精準定位、術後調整參數也更為靈活,提升整體療效與安全性。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主因為腦部「黑質」中多巴胺神經元逐漸退化,導致運動功能障礙。DBS手術透過植入電極與脈衝產生器,以高頻電刺激穩定腦部訊號,有助於減緩顫抖、僵硬與動作困難等症狀,也能減少藥物使用與副作用。 彰基醫學中心表示,目前DBS手術所需的相關醫材已納入健保給付,能大幅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讓更多病友有機會接受先進治療、提升生活品質。 乳癌術後為何要追加放療?北慈導入新醫技提精準度 OL下體突然大出血 竟是5公分肌瘤惹禍 癌友營養全攻略 抗癌也能享美食 性別平等 從尊重月經開始 壯男肺癌四期竟無症狀 家族史是高危族群
放射線治療是乳癌整合性治療中重要的一部份,常於手術後進行,以降低復發風險、提升整體治療成效。台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黃經民主任指出,根據術後病理報告與分期,醫師會評估是否針對乳房、胸壁或淋巴區進行放射線照射,並依個別病人制定治療計畫。2023年,台北慈濟醫院導入「雙光子影像導引系統」,提供更高的放射治療精準度與安全性,優化癌症病人治療品質。 乳癌長年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之首,通常在接受手術後,部分病人需要接受放射治療,以降低局部復發風險。在傳統放射線治療中,治療前對位主要仰賴X光影像輔助,透過皮膚標記與固定裝置等協助對準治療區域,然而X光影像有輻射限制,對於乳房等容易因呼吸、體位改變而移動的部位,在治療過程中難以準確監控。黃經民主任說明:「傳統放射治療技術對於某些特殊治療範圍及角度之乳癌患者,在減少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放射性肺炎等風險較為困難。因此,本科發展短弧度乳房照射技術配合雙光子影像導引,選擇較小角度的弧形路徑,減少對側乳房劑量,集中劑量於腫瘤區域,特別是左側乳癌病人,能更有效降低心臟及肺照射劑量,以確保腫瘤治療且精準監控全程治療,有效降低正常器官的輻射暴露並保護病人隱私,成為乳癌放射治療的新特點。」 結合交叉影像導航系統與體表影像導航系統的雙光子影像導引,同步搭配直線加速器使用,適用於各部位腫瘤。其方式是利用兩組診斷級高畫質的X光影像,在治療過程中即時確認腫瘤位置,幫助醫師更精準的把放射線集中在病灶處,並且能夠快速修正病人躺姿,減少因身體移動而影響治療準確性。並利用光點與熱感偵測技術,掃描病人的身體表面,隨時掌握呼吸和身體動作變化,減少輻射使用、也不需要在皮膚上標記,更能保障病人安全與隱私。 台北慈濟醫院雙光子影像導引系統在乳癌治療已超過5,000人次,黃經民主任提及,乳癌病人的治療策略會經過乳房腫瘤團隊進行討論,選擇治療共識,制定個別化治療計畫。雙光子影像導引系統在癌症放射治療應用廣泛,除乳癌外,還包括肺癌、肝癌、腦瘤等,而醫療團隊在治療前與過程中都會提供充分衛教與協助,以提升治療效果,若民眾有疑慮建議及時與醫師進行溝通。 OL下體突然大出血 竟是5公分肌瘤惹禍 癌友營養全攻略 抗癌也能享美食 性別平等 從尊重月經開始 壯男肺癌四期竟無症狀 家族史是高危族群 98老翁心臟開「外掛」 氣囊助他可走路還逆齡
宜蘭某醫院日前被爆出器官捐贈程序爭議,在捐贈者還裝著葉克膜,內循環管線也尚未拔除的前提之下,就通知檢察官與法醫到院等待相驗,明顯違反醫學倫理疑慮。對此,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董事長李明哲12日召開記者會回應,該名病患到院時已無呼吸心跳(OHCA),幾乎腦死,醫院在通知檢察官、法醫之前,已取得家屬捐贈器官同意,並經2名專科醫師判定患者為瀕死病人,此時通知檢察官與法醫並沒有問題,強調「在台灣絕對不會發生活摘器官的事」。 李明哲在記者會上還原當時情況,北部一名男性年輕患者因騎機車自撞倒地,失去生命跡象、沒有呼吸心跳,送醫已經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雖經歷急救後有恢復心跳,但是主動脈受損、心包膜積水,並且放置主動脈支架、裝上葉克膜,並送進加護病房。 然而,患者隔日依舊深度昏迷,昏迷指數只有3分,且血壓不穩、瞳孔放大,臨床上呈現瀕臨腦死的狀態,瞳孔幾乎沒有光反射,經醫療團隊持續觀察後,狀況仍不穩定,要挽救回來幾乎不可能,再度找家屬開第二次會議。李明哲表示,家屬了解狀況後,以患者過去曾表達願意捐贈器官的心意,主動提出器官捐贈, 而該患者原本預期要執行腦死判定器官捐贈程序,但評估後病況恐無法穩定支撐完成腦死判定程序,所以醫療團隊才決定改走衛福部於2017年12月26日頒定的「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並充分跟家屬說明執行過程,家屬討論後同意進行捐贈。 李明哲指出,因該案屬於意外死亡,而非病死,依規定一定要報請檢察官相驗,而當天也是在檢察官、法醫確認死亡事實後,醫療團隊才摘除有用器官,其中包括2枚腎臟,分別捐給該院兩名等待腎臟移植才能活命的病人。 李明哲表示,依他的檢視,該院並非什麼都沒做,就通知檢察官及法醫到院相驗,在這之前,醫院不但協助家屬召開了兩次家庭會議,確認家屬願意成全患者遺愛人間的意願;也依規定請兩位專科醫師判定患者為短時間內死亡無法避免的瀕死病人;也取得了家屬的器官捐贈同意書,才通知輪值檢察官及法醫到場。 李明哲說,根據程序,當天下午約4、5時通知檢察官跟法醫,晚上11時半左右,檢察官到場,而家屬經過檢察官偵訊後,簽署器捐同意書。患者在開刀房,經歷維生系統如葉克膜等撤除,並在等待23分鐘後,患者心跳停止,觀察5分鐘由醫師宣告死亡,再由檢察官指揮法醫確認死亡、開立屍體相驗書,才正式開始執行器官摘除手術,一切過程都合乎醫療、倫理與法律三方面的要求,「在這個島嶼上,任何機構都不可能活摘器官,百分之百不會發生在台灣。」 李明哲認為,會發生歧見,是因為配合的檢察官、法醫對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的流程可能生疏,在醫學認識上的見解不能,導致溝通中產生爭議。對此,器捐病主中心將邀集法務專家及過去執行過DCD的醫療團隊討論,溝通目前程序是否有不夠完備之處。會議取得共識後,將由衛福部邀法務機關一起推動,作為未來修訂相關作業指引參考依據。
9歲的劉小妹去年6月突然癲癇發作並失去意識,家人緊急送醫後確診為顱內左額葉腦動靜脈畸形;另一4歲的黃小弟去年8月突發頭痛與意識模糊,送至外院急診後發現同樣是腦動靜脈畸形合併左頂部腦出血,緊急轉至臺中榮總。臺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團隊為2病童進行「精準腦動靜脈畸形切除手術」,術後快速恢復,7天內順利出院,目前均已完全康復,快快樂樂地如同一般正常孩童上學玩耍。 人體正常組織的血管連接是動脈接微血管再接靜脈,而顱內動靜脈畸形就是腦動脈和靜脈直接連接,少了正常的微血管當緩衝,形成一團血管糾結,造成血壓直接從高往低衝擊,是一種先天疾病,與家族遺傳、胚胎基因特異有關,發生率約0.14%,相當於全台約3.2萬人有疾病風險。病患平常無症狀、難以察覺,直到突發性的癲癇、劇烈頭痛就醫才確診。一旦腦血管破裂出血,10%的人可能有生命危險,幸運存活也有30%至50%有神經功能障礙等後遺症。臺中榮總「精準腦動靜脈畸形切除手術」已治癒17名腦動靜脈畸形患者,年齡最小者僅4歲。 臺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指出,顱內動靜脈畸形切除手術猶如拆彈。醫師必須先評估畸形區域的供血動靜脈,再依序切斷供應病灶的動脈與靜脈,最後完整移除畸形血管。若動脈處理不當,血液仍流入病灶,恐引發更嚴重出血;若不慎先剪除靜脈,則可能造成災難性出血與腦腫脹,危及生命。 為全面掌握動靜脈畸形的血流分布,術前需進行血管攝影檢查。傳統作法為從鼠蹊部穿刺動脈,插入導管至腦動脈注射顯影劑,再以X光確認病灶位置。臺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外科於2023年導入新式經靜脈腦動脈造影技術,改良在手術中直接採經靜脈血管造影術取得病灶影像資訊,並結合擴增實境導航(AR),再透過AR引導協助醫師在腦中精準定位病灶並安全切除。 這項技術不僅適用於成人,對病童更是一大福音,崔源生解釋,幼童的血管更細小且脆弱,傳統動脈攝影不僅需全身麻醉,操作也較困難、風險較高。現在透過靜脈血管造影,只需像打針般簡單,便能完整掌握血管走向,配合AR導航技術,醫師就像開導航般準確抵達病灶,即使位於腦部深處,也能在不損傷周圍組織的情況下安全完成手術。這項技術成果於2023年9月發表於國際神經血管手術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JNIS)》,有望讓更多患者享有更精準、更安全的醫療品質。 OL下體突然大出血 竟是5公分肌瘤惹禍 癌友營養全攻略 抗癌也能享美食 性別平等 從尊重月經開始 壯男肺癌四期竟無症狀 家族史是高危族群 98老翁心臟開「外掛」 氣囊助他可走路還逆齡
一名28歲的女性上班族,日前在公司突然下體大量出血並當場昏倒,經送往急診室搶救後,抽血發現血色素僅6.5mg/dl,顯示血液中攜帶氧氣的血紅素含量嚴重不足,已屬嚴重貧血,經聯新國際醫院婦產科任士熙主任診斷,超音波掃描發現子宫内有一個5公分的複雜性黏膜下肌瘤,正是導致她經期已過卻異常大出血、甚至休克的元兇。 個案肌瘤的複雜度在於有三分之一在子宮內膜,三分之二位於子宮壁,因肌瘤會刺激局部血管異常增生,而這些新生血管非常脆弱,容易因摩擦破裂,引發難以預期的嚴重出血。因此任士熙主任先以藥物穩定患者狀況並緊急止血後,考量患者年輕且有生育計畫,決定採用子宮鏡雷射汽化手術,不需在腹部留下傷口,且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術後,患者僅感腹部微酸與輕微出血,隔日即能順利出院返家。經過回診追蹤三個月後,子宮恢復正常,月經量與血色素也回升至12 mg/dl。 任士熙主任進一步說明,子宮肌瘤的切除方式會根據肌瘤的大小、位置及病人的整體狀況量身規劃,有以下三種手術方案選擇: ※腹腔鏡手術:可一次完成切除,但在腹部會有三個0.5到1公分傷口,而且子宮有傷口,需剖腹產以避免子宮破裂風險。 ※傳統子宮鏡手術:腹部無傷口,但僅能先切除位於子宮內膜的肌瘤,至於子宮壁的肌瘤,則需要等它再長出子宮內膜後,恐需進行2-3次才能分次清除,且增加子宮內膜受損風險。 ※子宮鏡雷射手術:腹部無傷口,可一次完整切除子宮肌瘤,但相關雷射耗材須自費。 任士熙主任指出,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主要由平滑肌細胞增生形成,是育齡婦女最常發生的骨盆腔腫瘤,基因恐是子宮肌瘤生成的主因,統計顯示40歲以下女性,每4人就有1人有肌瘤,40歲以上的比例為一半。然而,多數肌瘤因無明顯症狀而容易被忽略。 子宮肌瘤依生長位置有以下三種類型: ※漿膜下肌瘤:位於子宮的外層表面,向外突入腹腔或骨盆腔,可能會出現扭轉與疼痛的症狀。 ※肌層中肌瘤:生長於子宮肌肉層,位置在子宮黏膜與漿膜之間。臨床症狀因肌瘤的大小、數量和位置而異,大部分不會出現症狀,所以可能會長到1-20公分才會被發現。 ※黏膜下肌瘤:生長在子宮內壁(黏膜下層)並向子宮腔內突出的一種子宮肌瘤,可能在肌瘤僅1-2公分時就引發非經期的異常出血、經期變長、血量變多的情形,所以很容易早期就被發現。 目前肌瘤治療以保留子宮為主流方向。任士熙主任也呼籲,已知有肌瘤體質的女性,日常飲食應適量攝取大豆異黃酮,因為過量豆製品可能刺激荷爾蒙促進肌瘤生長。同時要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壓力過大、規律作息與飲食均衡,有助於降低肌瘤復發的風險。 癌友營養全攻略 抗癌也能享美食 性別平等 從尊重月經開始 壯男肺癌四期竟無症狀 家族史是高危族群 98老翁心臟開「外掛」 氣囊助他可走路還逆齡 醫學會上突遇中風患者 研討會成治療實境演練
台灣於2000年起禁用含鉛汽油,但臨床上仍有鉛中毒的案例,除了職業暴露外,國人鉛暴露的原因包括來源不明的草藥、鉛水管、含鉛油漆、使用含鉛顏料的瓷器或玩具等。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台北科技大學和長庚大學利用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結合微機電系統(MEMS),開發出一種橋狀薄膜型奈米力學晶片,可即時檢測血液中的鉛濃度,只要1滴血10分鐘,就可以知道病人是否有鉛中毒。 這項創新技術有望實現超靈敏、便攜式、低成本且快速的血鉛現場即時檢測,為醫界帶來重大突破。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4年12月國際知名期刊「分析化學學報(Analytica Chimica Acta)」。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表示,鉛中毒造成的症狀是非特異性的,也就是全身器官皆會受到損害,尤其是造血系統(如貧血)、消化系統(如腹部絞痛)、神經系統(如過動兒)、循環系統(如心血管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統(如慢性腎臟疾病、不孕)等等。 不過鉛中毒不容易被診斷,只能仰賴血鉛濃度的檢驗。國際上認為血鉛異常的標準為,成年人血中鉛濃度高於10g/dL,或者孩童血鉛濃度高於3.5g/dL。 顏宗海主任指出,傳統的血鉛檢驗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譜或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雖然具有高靈敏度和準確性,但通常需要在實驗室進行,操作複雜、成本高昂且耗時,難以滿足即時檢測的需求。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長庚紀念醫院暨臺北科技大學學術合作專題研究計畫,由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顏宗海主任、台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顏毅廣副教授和長庚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楊家銘教授,共同開發出一種結合氧化鋅奈米棒與PEDOT:PSS(3,4-乙烯二氧噻吩單體的聚合物:聚苯乙烯磺酸鹽)的新型橋狀薄膜型奈米力學感測裝置,大幅增加對鉛離子的吸附能力,相較於單純的PEDOT:PSS感測層,新型奈米複合材料感測器對鉛離子的靈敏度提高了七倍。 顏毅廣副教授進一步指出,團隊所開發的橋狀薄膜型奈米力學感測晶片,是利用標準化的CMOS結合MEMS製程製造。當感測層與血樣中的鉛離子接觸時,會產生表面應力變化,進而引起橋狀薄膜結構的形變。位於橋式結構兩端的壓阻器會將這些微小的形變,轉換為可測量的電阻變化,計算出血液中的鉛離子濃度,且可以測到的最低濃度達0.012ug/dL,可說是一種相當靈敏的檢測方法。此外,團隊也對感測器進行了臨床驗證,同時和林口長庚原子吸收光譜法的數據進行比對,結果顯示所開發的感測器是可信的。 顏宗海主任強調,以臨床醫師的觀點來看,此奈米力學感測感測器的優點是低成本、高靈敏度、一次性使用,而且只需一滴血(約5uL)的少量檢體,就可以快速偵測出血鉛濃度。同時其可攜式的特性,還能減少檢體收集與運輸過程中的誤差、減少檢測結果的等待時間、及方便患者隨時隨地檢測等優點。臨床上當病人的血鉛濃度偏高,且合併有鉛中毒症狀時,臨床醫師就可以開立鉛中毒的螯合劑來治療中毒患者,大幅提升醫療效率,及時挽救病患。 癌友營養全攻略 抗癌也能享美食 性別平等 從尊重月經開始 壯男肺癌四期竟無症狀 家族史是高危族群 98老翁心臟開「外掛」 氣囊助他可走路還逆齡 醫學會上突遇中風患者 研討會成治療實境演練
北部某醫院被爆涉及違反器官捐贈程序爭議,一名車禍患者在使用葉克膜、心跳尚未停止之際,就要求檢警人員進行相驗,準備進行器官摘除手術,引發醫療倫理爭議。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11日(週三)回應,當地衛生局已在了解中,衛福部也會確實督導,並到醫院了解狀況,嚴格審查。 根據《太報》報導,北部某醫院今年5月發生疑似違反器官捐贈程序,該院在病患仍在使用葉克膜維生、心跳尚未停止情況下,即聯繫檢警人員要求進行相驗,並已將病患移至手術台準備進行器官摘除手術。 不過,當檢察官及法醫到場後,發現患者未達死亡判定標準,應暫停器官捐贈程序,最終在院方關閉葉克膜後,等待患者自然死亡並經過5分鐘觀察時間,檢警才依法才完成相驗程序。院方更被揭露曾向檢警人員說:「若腎臟無法及時摘取,院內受贈者將無器官可用」。 對此,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事件爆出後立即展開討論,法醫之意見必會高度重視,地方衛生局、中央主管機關及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皆已謹慎地介入調查了解。他強調,中央主管單位及器官捐贈中心對於相關程序都非常謹慎,「一定要按照行政程序規定,合乎病人需要及醫療倫理」。邱泰源進一步表示,衛福部將確實督導,並派員前往該醫院了解狀況,進行嚴格審查。 地方衛生局則指出,已赴現場了解案件整體狀況,待充分了解情況後,才會依據相關規定判斷是否存在違法行為,且因案件涉及衛福部相關規定,目前也與中央部會保持聯繫,並持續質詢衛福部意見。 對於此爭議事件,也引發網友議論,PTT論壇上的鄉民表示,「原來國有器官是台灣國」、「原來台灣才有活摘」、「國有器官 台灣翻拍版」、「很正常,之前的聖騎士副總統還想推自動被捐贈器官卡」、「跟對岸越來越像了吧 該不會民進党才是最大的共諜」、「笑死 抹黑大陸結果台灣正在發生?」、「黨有器官」、「難怪國有器官拼老命在台灣宣傳」。
70歲王女士因近期出現姿勢變化時的頭暈症狀,擔心可能是中風徵兆,前往新竹臺大分院就診。經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醫師團隊初步評估後雖排除急性中風,但也發現王女士血壓控制不穩,時常偏高至160/100 mmHg左右。考量她本身有高血壓病史,且家族中有腦中風紀錄,醫師鼓勵可進一步接受完整健康檢查。 王女士遂前往新竹臺大分院竹東院區的東健康中心接受腦部核磁共振(MRI)等檢查,意外發現其腦部後大腦交通動脈處有一顆直徑0.6公分的腦動脈瘤,屬於破裂風險較高的位置。經家庭醫學部團隊轉介至神經外科團隊評估後,立即安排血管內栓塞手術,以微創方式封閉動脈瘤,順利解除危機。 這次經驗讓王女士深刻體會健康管理的重要,也慶幸自己及時檢查並接受治療,成功避免憾事發生。術後她開始積極配合醫囑,規律服藥控制血壓,並落實健康生活習慣,希望以實際行動守護自身健康。 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蘇柏維醫師說明,腦動脈瘤是一種腦血管壁因先天結構異常或壓力而膨出的病變,其形狀如同血管鼓起的小氣球,一旦破裂,恐造成嚴重腦出血與中風,甚至危及生命。高血壓是造成動脈瘤形成與破裂的重要原因,持續的高壓會讓血管壁變得脆弱,進而引發病變。 蘇柏維醫師提醒,高血壓的病人應遵循醫囑規律服藥,並持續監測血壓變化。若合併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情況,目標血壓應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平時也應注意飲食,避免攝取過多鹽分,節制菸酒、規律運動、維持理想體重,都是維護血管健康的重要方法。 蘇柏維醫師指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原提供40 至64 歲民眾每3 年一次、65 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為提升國人對慢性病防治的意識,自114年起,國民健康署已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對象年齡下修,年滿30歲以上的民眾每5年即可享有一次免費健檢,包含血壓、血糖、膽固醇、肝腎功能等項目。對於已診斷有三高等慢性病的民眾,亦鼓勵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及早發現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徵兆,通過及時介入,有效降低疾病的發生風險。 百日百例減重手術 中醫大附醫創全球紀錄 中風復原不是夢 rTMS點燃希望 女嬰血管如筆芯 剛出生就動大刀搶命 老人健康大威脅 接種疫苗建立免疫防線 一天五顆藥血壓持續飆 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助控壓減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