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醫療

愛心照亮史瓦帝尼 基隆長庚伸援手 非洲病童重見光明

今年2月中,基隆長庚醫院眼科孫啟欽醫師赴我國非洲邦交國史瓦帝尼(Eswatini)參與義診時,發現一位15歲少年小清(化名),他的雙眼視力極差,已嚴重影響學習與生活。由於當地醫療資源有限,在結合台灣社會善心力量與醫療外交精神下,順利安排該名少年跨海來台接受完整檢查與高階治療。術後至今一個月,小清雙眼裸視視力大幅提升,已能清楚閱讀黑板文字、與人自然互動,變得愛笑又有自信。小清將於今天(15日)晚帶著台灣人的愛心搭機返回史瓦帝尼,開創他嶄新的人生。 孫啟欽醫師表示,小清自幼為孤兒,9歲後由台灣在當地設立的關懷機構照護,早期病史難以追溯。今年初為他做初步檢查時,即發現其裸視視力僅約0.1,無法清楚辨識遠方物體,也看不見黑板內容,個性畏縮內向少話,相當令人心疼。他返台後立即與企業界善心人士及長庚醫療團隊協調資源,安排小清來台接受進一步治療。 4月3日小清抵達台灣,接受檢查結果顯示,其雙眼皆曾接受人工水晶體植入,但右眼合併遠視與高度散光,左眼則有嚴重虹膜沾黏與後囊混濁,需仰賴不同次專科醫師合作處理。基隆長庚於是整合角膜科與視網膜科組成跨專科醫療團隊,共同完成治療。 孫啟欽醫師指出,小清左眼是由他與視網膜科楊嶺醫師合作,進行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與玻璃體切除手術,手術歷時約2小時,成功解除虹膜沾黏等併發症。右眼則是由他進行準分子雷射屈光手術(PRK),以矯正遠視與散光問題,手術約10分鐘完成。術後,小清的雙眼裸視視力大幅提升,目前穩定可達0.5–0.7,能清楚看到黑板的字了。 小清在台灣的照護人高思槙老師說,小清原本因為看不清楚總是畏縮害羞,現在會主動跟人打招呼,變得愛笑又有自信,他還主動學說中文「謝謝」、「恭喜」等詞彙,表達他的感謝。小清並告訴他,「如果有一天能當醫生,我也希望能像孫醫師一樣,改變別人的人生」。 小清此次的醫療費用全數由長庚醫院提供資助,展現台灣醫療團隊在慈善與國際合作上的專業與溫度。孫啟欽醫師說,史瓦帝尼當地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眼科手術幾乎無法常規執行,許多白內障的患者甚至需送往鄰國莫三比克治療。此次成功案例不僅改善了小清的視力,也象徵著台灣與非洲醫療合作的堅實成果。 基隆長庚醫院今天上午舉辦記者會,贈送花束和小禮物祝福小清迎向光明未來。

婦人心梗胸口如石壓 丈夫機警救回一命

68歲的林女士日前與丈夫散步時感到胸悶如大石壓胸,馬上請丈夫通報119,不久後林女昏厥,救護車隨即趕到,但林女已停止呼吸心跳,一路急救,送至衛福部彰化醫院搶命成功。彰化醫院心導管室主任王彥翔表示,通報快、消防隊專業急救快、快速打通心血管,「三快」奏效,強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於不測。 住在溪湖鎮的林女士表示,她有10多年高血壓病史,平時有服藥,日前早上她與丈夫在外散步,突然異常胸悶,胸口好像被一個大石頭壓住,快要喘不過氣,她馬上請丈夫撥打119,過沒多久,她就不醒人事。 溪湖消防分隊隊員吳茂榮說,當天他和隊員楊靜宜出任務,在路旁見林婦倒於地上,已經沒有呼吸心跳,他們馬上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及自動體外去顫器(AED)電擊,一路狂奔醫院,5次電擊後已摸到微弱脈搏,心跳停止約15分鐘,彰化醫院急診室快速接手送心導管室。 王彥翔指出,心導管發現林婦冠狀動脈共3處阻塞,裝了3支支架暢通血流,再送加護病房,但還是擔心停止心跳過久,是否引起腦部傷害。加護病房主任林文培說,因腦部缺氧15分鐘,他們施以低溫療法,將體溫控制於32至34℃,降低代謝速度,保護腦部功能,7天後確定腦部幾乎未受損,恢復良好轉送一般病房。 王彥翔表示,心肌梗塞是因為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的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易引起心室顫動而猝死,發生前的典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冒冷汗,高血壓、高血糖跟高血脂等三高患者、抽菸、肥胖及家族史等高危險族群,一旦發生上述症狀,一定要馬上叫救護車。 王彥翔指出,本起個案能獲救主要在於「三快」,首先是林姓婦人一出現極度不適的胸悶,馬上請丈夫撥打119,救護車得以在停止心跳後馬上到場,此為第一快;消防員以優良的救護技術快速急救,此為第二快;病患抵達醫院後,快速送至心導管室暢通血管,此為第三快。三快救命,毫不僥倖,或許缺一,就發生遺憾。 吳茂榮也呼應王醫師的說法,他出勤載過很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恐怖的是發生在睡眠中,等到家人發現時,幾乎都無法救回,還有些個案是患者獨自一人倒在農田或家裡,被發現時通常回天乏術,可見,高危險族群一有異狀,快速通報家人尋求救護最重要! 工作、開車突然想睡 恐是猝睡症警訊 名醫會客室/認識 CKM 症候群 守護心、腎、代謝健康 吃藥常硬吞 小心灼傷食道 名醫會客室/飛蚊症與視網膜裂孔與剝離 中風復健必讀 有針灸的比較不會跌倒

攝護腺肥大?微創拉開就好

過去攝護腺肥大治療多以傳統電燒刮除或雷射手術為主,因手術風險高、術後須放置尿管且恢復期長,常讓患者畏懼手術。兩位患者在接受新型攝護腺拉開微創手術後,排尿症狀明顯改善,已無需依賴藥物,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臺中榮總泌尿醫學部胡如娟醫師指出,攝護腺肥大是40歲以上男性常見的健康問題,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組織逐漸增生壓迫尿道,導致排尿困難、尿流減弱、頻尿及夜尿等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特別是70歲以上男性,平均每10人就有7至8人受到影響。 目前第一線標準治療以口服藥物為主,但副作用包括逆行性射精和勃起功能障礙,傳統攝護腺刮除手術則出血多、恢復期長,術後需長時間留置尿管;雷射手術雖可降低出血量及縮短尿管放置時間,但需半身或全身麻醉,且兩者術後出現逆行性射精的風險高達7成以上,種種限制,讓不少患者對手術望而卻步。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攝護腺肥大治療已邁入微創手術的新時代,關鍵在於為患者量身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攝護腺拉開手術便是其中之一,透過特製的鎳鈦合金束帶,在內視鏡輔助下,將肥大的攝護腺組織如窗簾般向外拉開,有效解除尿道阻塞。手術時間僅需15至20分鐘,且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對麻醉風險較高的患者更為友善,術後可當日出院或留院觀察一晚,排尿改善立即有感。 由於微創手術保留攝護腺組織,未來仍可能視排尿障礙程度再次手術,因此臺中榮總會為患者安排完整評估,包括3D攝護腺超音波、尿流速測試、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驗,必要時進行錄影尿動力學及膀胱鏡檢查,以確認攝護腺肥大的立體結構與膀胱功能,再與患者共同討論,量身訂製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臺中榮總泌尿醫學部自2024年起,已為近40位攝護腺肥大患者成功施行攝護腺拉開微創手術,患者平均年齡為64歲。手術過程幾乎不流血,也不影響術後勃起及射精功能。術後平均尿流速顯著提升4.5毫升/秒,超過6成患者從原本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進步到可完全停用藥物,排尿症狀及生活品質均大幅改善。 胡如娟醫師提醒,若攝護腺肥大未及時妥善治療,可能導致膀胱纖維化、血尿、泌尿道感染、膀胱結石,甚至腎功能惡化,如有排尿困擾,應及早就醫評估。同時也建議在考慮各項微創手術前,務必接受完整泌尿系統檢查,因每人病況不同,唯有與醫師充分溝通,才能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重拾自在排尿、無後顧之憂的生活品質。 工作、開車突然想睡 恐是猝睡症警訊 名醫會客室/認識 CKM 症候群 守護心、腎、代謝健康 吃藥常硬吞 小心灼傷食道 名醫會客室/飛蚊症與視網膜裂孔與剝離 中風復健必讀 有針灸的比較不會跌倒

吃飯就嘔吐!罕見食道賁門弛緩症 高醫微創手術助婦人重享美食

70歲陳姓婦人長年有胃食道逆流困擾,近來症狀加劇並出現腹脹、胸悶與胃口變差等症狀,甚至一吃東西就嘔吐,就醫診斷為罕見的「第二型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Type II Achalasia)」。高醫岡山醫院醫師為她施行經口內視鏡食道括約肌切開術(POEM),病患術後恢復良好,也能享用美食了。 高醫岡山醫院胃腸內科醫師許朝欽15日表示,患者自述從年輕就有胃食道逆流的老毛病,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內仍有許多食物殘留,跟一般胃食道逆流情況不同,後安排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測與食道攝影,並排除外部腫瘤壓迫可能,才進一步確診。此為高醫岡山醫院開院以來首例, 許朝欽說,此疾病屬於罕見的食道運動功能障礙疾病,在台灣,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1.22至2.05例,發生年紀大都在70至80歲。因食道下括約肌無法適當放鬆,導致食物與液體難以順利進入胃部,患者常出現吞嚥困難、胸痛、食物反流與體重減輕等症狀,若未及早診斷治療,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導致營養不良。 目前該病症罹病原因尚未明確,可能與神經系統退化、自身免疫反應或病毒感染有關,導致食道神經節細胞損傷。 由於藥物治療效果有限,許朝欽表示,團隊為患者安排經口內視鏡食道括約肌切開術,在全身麻醉下,經由內視鏡做食道括約肌的肌肉切開術,讓食道下括約肌達到完全放鬆,緩解症狀。 此手術屬於微創手術、恢復快,被視為治療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的標準療法,但患者仍需依個人狀況,經醫師完整評估病況與風險。

工作、開車突然想睡 恐是猝睡症警訊

年近五十歲的李小姐,長年飽受突如其來的嗜睡困擾,常在工作或開會時突然感到極度疲倦,只能仰賴外力與意志勉強維持清醒。因時常擔心被誤會成「薪水小偷」,長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也嚴重影響了工作表現,直到日前往臺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官怡君醫師門診就醫,經過夜間多項睡眠檢(Polysomnography, PSG)及日間多次入睡檢查(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後,確診為第一型猝睡症(Narcolepsy Type 1),透過規律服藥與調整生活作息,目前病情已逐步穩定並受到良好控制。 神經內科暨臺北神經醫學中心退化性神經疾病科主任官怡君醫師表示,猝睡症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疾病,主要因大腦中維持清醒的「食慾素」分泌不足所致。研究資料顯示,第一型猝睡症的發病高峰多在青春期與二十歲出頭,盛行率估計為每十萬人中有25至50人罹患,男女罹患比例相當。而猝睡症第二型略為少見,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20至34例。 典型症狀包含白天不由自主入睡、肌肉突然無力導致猝倒發生、入睡或醒來時出現幻覺,以及常發生俗稱「鬼壓床」的睡眠癱瘓,另外,患者也因睡眠時間破碎、品質不佳,難獲得深層休息導致精神不濟,常被誤解為懶惰、情緒障礙或心理問題。 官怡君醫師指出,李小姐就曾分享,先前懷孕時曾在路上突然昏沉入睡,差點造成意外危及生命,或因情緒波動導致四肢無力、癱軟的情形,也常發生夢境與現實混淆,或是出現俗稱「鬼壓床」的睡眠癱瘓症狀。種種症狀讓李小姐以為精神出問題,不僅尋求醫療協助,也前往宮廟求神問卜,長久下來身心俱疲,對人生失去希望。 官怡君醫師強調,目前雖無法根治猝睡症,但已有多項藥物能有效控制症狀。以李小姐的案例來看,初期先使用短效型的中樞神經活化劑幫助提神,後續待健保申請通過後,改用副作用較低、療效較佳,成分為Modafinil促進清醒的覺醒促進劑,以及成分為Pitolisant的組織胺H3受體拮抗劑,並搭配規律作息與短暫日間小睡,使清醒時間大幅拉長,生活品質也隨之提升。 官怡君醫師提醒,如長期出現無法抗拒的白天嗜睡、情緒激動時四肢癱軟、或常有入睡幻覺與睡眠癱瘓等徵狀,應提高警覺,及早至神經內科或睡眠醫學門診就診。透過正確診斷與治療,除能確認是否為猝睡症,也有助排除其他如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相關疾病。李小姐在專業醫療的協助下,發現病因與有效控制病情,不再害怕突然癱瘓昏倒,同時洗刷常打瞌睡、偷懶的污名,更重新找回對人生的希望。 名醫會客室/認識 CKM 症候群 守護心、腎、代謝健康 吃藥常硬吞 小心灼傷食道 名醫會客室/飛蚊症與視網膜裂孔與剝離 中風復健必讀 有針灸的比較不會跌倒 瓣膜性心臟病不用開大刀 心導管手術便捷高效恢復快

名醫會客室/認識 CKM 症候群 守護心、腎、代謝健康

什麼是 CKM 症候群 近年來,醫學界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 CKM症候群。所謂CKM症候群,即心血管 - 腎 - 代謝症候群(Cardiovascular - Kidney - Metabolic Syndrome),它包含了4個相互關聯的醫療問題,分別是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第二型糖尿病和肥胖。「CKM」三個字母分別代表心血管、腎臟和代謝。其中,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屬於代謝性疾病。這4種病症相互影響,往往會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為什麼它們會同時出現呢?這是因為人體的各個系統是相互關聯的。當我們消化食物和飲料後,營養物質和能量會通過血液運送到身體的細胞。心臟和血管負責血液循環,而腎臟則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只要其中一個系統出現問題,就可能影響到其他系統,從而導致 CKM 症候群的發生。 CKM 症候群有多普遍 作為一個新發現的病症,CKM 症候群不像一些早已被研究的疾病那樣有大量的歷史數據。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每3個美國成年人中就有1人至少有3個心血管 - 腎 - 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因子。在台灣,雖然缺乏特定的大規模統計,但隨著生活方式的西化和人口老化,患有相關疾病的人數也在逐漸增加,CKM 症候群的問題不容忽視。 症狀與成因 症狀 CKM 症候群的症狀可能包括構成該症候群的4種疾病的相關症狀,例如胸痛、呼吸急促、昏厥、腿部、腳部、手部或腳踝腫脹、行走時腿部疼痛、疲倦、食慾改變(食慾不振或食慾增加)、排尿次數增多、皮膚乾燥、睡眠呼吸中止症、痛風等。 成因 體脂異常或偏高是導致 CKM 症候群的主要原因。這些脂肪組織會釋放一些物質,引起心臟、腎臟和動脈組織的發炎和損傷。發炎會使胰島素的效果降低,還會促進斑塊形成和腎臟損害。 風險因子 肥胖、腰部周圍的額外體脂肪、高膽固醇、高血壓、腎臟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都是 CKM 症候群的風險因子。如果您有這些風險因子,就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積極預防 CKM 症候群的發生。 併發症 CKM 症候群的併發症相當嚴重,可能包括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心臟病發作、中風等。這些併發症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危及生命。 診斷與檢查 醫生可以通過多種檢查來診斷 CKM 症候群,包括測量血壓、進行血脂檢查、檢查血糖、評估腎功能、測量冠狀動脈鈣含量、計算身體質量指數等。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將 CKM 症候群分為 0 到 4 期,4 期表示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高。 0 期表示您沒有任何風險因子;1 期表示您有額外的身體脂肪,尤其是腹部脂肪;2 期表示您患有第二型糖尿病、高三酸甘油酯、高血壓或腎臟疾病;3 期表示您有早期心血管疾病(但無症狀)或高風險;4 期表示您有心血管疾病(有症狀)、額外的身體脂肪和代謝疾病的風險因子,可能伴有或不伴有腎衰竭。 治療 CKM 症候群的治療方法因患者所患的具體疾病而異。在早期階段,可能只需要做出一些生活方式的改變,例如增加運動習慣。如果您處於中期,可能需要服用藥物來控制血壓、膽固醇和血糖。肥胖的人可能需要服用藥物來減少食慾。在更後期,可能需要一些侵入性的治療,如使用支架擴張阻塞的動脈以保持血液流通、心臟手術、血液透析、減重手術等。 降低風險的方法 您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降低患 CKM 症候群的風險,例如食用健康的食物,保持均衡的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穀物,減少加工食品和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攝入;獲得足夠的睡眠,每晚 7 - 8 小時的良好睡眠對於身體的恢復和調節至關重要;避免使用菸草產品,吸菸會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健康問題的風險;管理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水平,定期進行檢查,必要時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進行定期的體育活動,每天至少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保持健康的體重,通過合理的飲食和運動,將BMI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自我照護 在日常生活中,您可以透過保持健康的習慣和遵循醫生的建議來照顧自己。例如,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保持適度的身體活動,定期自我檢測血糖(如果您患有第二型糖尿病),使用家用血壓計定期檢查血壓,按時服用治療相關疾病的藥物等。 定期門診追蹤是管理CKM症候群的關鍵。醫生可以讓監測您的風險因子或症狀,確保您能良好地管理病情和正確服用藥物。如果您出現心臟病發作、中風、高滲透壓性高血糖狀態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應緊急就醫。 打一針撐半年 長效針劑搶救思覺失調患者 吃藥常硬吞 小心灼傷食道 名醫會客室/飛蚊症與視網膜裂孔與剝離 中風復健必讀 有針灸的比較不會跌倒 瓣膜性心臟病不用開大刀 心導管手術便捷高效恢復快

中風復健必讀 有針灸的比較不會跌倒

1. 照海穴:位於足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從內踝骨尖直下約一橫指寬的位置,取穴時可讓患者盤腿或採坐姿,找到內踝骨下方明顯的凹陷點即是。建議每天以拇指適中力度按壓照海穴,每次一至兩分鐘,有助於促進下肢肌力與本體感覺的穩定,強化「腳踩穩地」的能力,對於步態不穩、容易跌倒的中風患者有良好的輔助效果。 圖:耳門穴/林舜穀醫師提供 2. 耳門穴:位於耳珠前方、張口時可摸到的凹陷處,是耳區重要的氣血交會穴。建議以食指輕輕按壓或點揉,每次一至兩分鐘。刺激耳門穴可以幫助調節內耳前庭系統的功能,改善中風後常見的暈眩和平衡感失調問題,使頭部感覺更清晰,行走更安全穩定,因此有「頭不暈」的輔助效果。 圖:梁丘穴/林舜穀醫師提供 3. 梁丘穴:位於大腿前側,膝蓋髕骨上緣向上約兩寸(約三橫指寬)的肌肉隆起處,壓之有痠脹感即是正確位置。取穴時可採坐姿或半屈膝姿勢,方便找到肌肉隆起點。建議以指關節輕敲或拇指持續揉按梁丘穴,每次一至兩分鐘,可增強股四頭肌的力量,改善膝關節的穩定性與步態協調性,幫助患者「邁開步伐」,進而降低跌倒的風險。 除了穴位刺激外,林舜穀也建議中風患者配合簡單的平衡促進運動 ,例如「扶牆單腳站立訓練」,雙手扶牆,單腳抬起,左右各維持30秒到1分鐘,逐步延長時間。若平衡能力尚可,也可以進行雙腳併攏站立、閉眼維持10至20秒的訓練,以加強本體感覺及前庭系統的協調。這些方法簡單、安全,搭配穴位保養,可以有效促進中風患者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減少意外跌倒發生,幫助壯世代患者走得更穩、更遠。 瓣膜性心臟病不用開大刀 心導管手術便捷高效恢復快 腋下體味濃到不敢抬手 微波治療還少女新生 全基因體定序揭密 父高齡生育會影響子代精神疾病 凍卵要把握35歲前黃金期 白沙屯媽祖人數再創新高 醫提醒「三多」健康口訣

手腕酸痛竟不是媽媽手 頸椎神經壓迫才是元凶

48歲的薛小姐半年前出現右手腕疼痛,被診斷為俗稱「媽媽手」的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並接受兩次類固醇注射治療,卻不見好轉。疼痛甚至蔓延至虎口及大拇指根部,讓她生活大受影響。經朋友推薦,求助中醫,由郭俊佑中醫師評估後進行針刀治療,進而發現手部症狀竟非源自手腕,而是來自頸椎神經壓迫。 郭俊佑醫師指出,薛小姐除手部疼痛外,還有容易落枕、頸部活動受限、手腳無力的情形。理學檢查發現肌腱反射異常、Hoffman 徵象呈陽性,懷疑有中樞神經受壓,進一步轉診至神經外科檢查後,發現其頸椎C4C6處有後縱韌帶骨化(OPLL),壓迫脊髓神經,才是造成手麻、無力與疼痛的真正原因。 什麼是後縱韌帶骨化? 後縱韌帶位於脊椎中央後側,當它因退化、發炎或代謝異常而鈣化、骨化,會像「石頭」一樣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引發手腳麻木、無力,甚至行動困難。此病常被誤認為一般手麻或關節退化,容易延誤診斷。 針刀治療:微創鬆解,重建功能 郭俊佑醫師說明,「針刀治療」是中醫結合現代醫學發展出的微創技術,使用如針灸般細小的刀針深入肌肉筋膜,釋放沾黏、減輕壓迫,達到鬆解效果。 針刀優點包括: 傷口小、恢復快 精準鬆解病灶,改善疼痛與功能障礙 適用於慢性頸肩痛、手麻、運動傷害等 薛小姐接受針刀治療至第5次後,原本持續不癒的手麻與疼痛大幅改善,頸部活動也更靈活,連原先診斷為「媽媽手」的症狀也隨之消失。 郭俊佑中醫師提醒:「手麻、手痛不一定是局部肌腱或關節問題,有時是來自頸椎的訊號,正確診斷是關鍵。」他建議,有手麻、手無力、頸部僵硬或經常落枕等問題者,應尋求專業中西整合評估,避免長期神經壓迫造成不可逆損傷。 肝腫瘤如排球壓迫頸椎害癱瘓 三合一療法成功續命 驚!細菌會穿透手套進入人體  勤洗手才能顧健康 男子鼻竇深處膿腫 壓迫腦部頭痛半年 「叛逆」可能是無聲求救!切勿輕忽青少年沒說的話 健保30!熱血牙醫公益健檢,助口腔病識感提升!

瓣膜性心臟病不用開大刀 心導管手術便捷高效恢復快

瓣膜性心臟病若未妥善處理,將導致心衰竭、肺水腫,甚至危及生命。成大醫院整合心臟內外科、影像與麻醉團隊,針對不同型態與嚴重程度的瓣膜病變,提供完整、個別化的「經導管微創治療策略」,協助病人擺脫喘、腫、累,重拾健康生活。 75歲的張女士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就醫,雖經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卻突發嚴重呼吸困難。檢查發現她合併急性二尖瓣逆流(acute MR),導致肺水腫與呼吸衰竭,無法自行呼吸。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黃睦翔醫師指出,張女士因心肌梗塞引發急性瓣膜功能惡化,若進行傳統開胸手術,風險極高,最終團隊決定採行經導管二尖瓣修補術(Transcatheter Edge-to-Edge Repair, TEER)。手術成功減少逆流,肺水腫也快速緩解,順利拔管出院,可正常活動,目前持續門診追蹤中。 除了急性情況,成大醫院處理慢性瓣膜病變也具備豐富經驗。另一位58歲女性,近期幾個月行走時容易喘,心臟超音波發現中度至重度二尖瓣狹窄,瓣膜壓力差高達18 mmHg,嚴重影響血液流通。團隊安排經皮經導管二尖瓣球囊擴張術(PTMV)後,壓力差降至3 mmHg,病人喘的情況顯著改善,恢復良好,不需住院。 86歲的男性,則因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導致頭暈與體力下降,就診時已影響日常行走能力。考量年齡與共病情況,心臟團隊決定採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手術過程順利,術後數日病人即下床活動,目前行走自如,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黃睦翔醫師表示,瓣膜病患者若無法接受開胸手術,過往多僅能以藥物緩解症狀。而隨著醫療技術進步,TEER、TAVR、PTMV等經導管技術的成熟與安全性提升,已為眾多高齡或高風險患者開啟嶄新的治療選項。這些微創方式不僅大幅降低手術風險,更有效改善心衰症狀與生活功能。成大醫院具備完善的介入手術能力,亦可應用此類微創治療方式於三尖瓣逆流患者。 成大醫院心臟醫療團隊由跨科部專業組成,包含心臟血管內科、心臟血管外科、麻醉部和影像醫學部等領域成員,透過「心臟團隊會議(Heart Team)」制度,針對每一位患者量身打造最適切的治療計畫,實踐「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精神,提升預後、也守護病人的生活品質。 肝腫瘤如排球壓迫頸椎害癱瘓 三合一療法成功續命 驚!細菌會穿透手套進入人體  勤洗手才能顧健康 男子鼻竇深處膿腫 壓迫腦部頭痛半年 「叛逆」可能是無聲求救!切勿輕忽青少年沒說的話 健保30!熱血牙醫公益健檢,助口腔病識感提升!

肝腫瘤如排球壓迫頸椎害癱瘓 三合一療法成功續命

57歲麻糬伯曾罹患肝癌,經採用拴塞治療後效果頗佳,但他疏於追蹤,導致感覺四肢無力,後期甚至癱瘓無法行走有如被「定格」,就醫後赫見癌細胞竟擴散頸椎,「差點吃掉整塊骨頭」,肝腫瘤體積也如排球般大,所幸安排脊椎減壓手術並透過三合一療法成功幫他續命,醫師呼籲務必定期追蹤,才能打贏抗癌戰役。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王博民指出,麻糬伯平常都會到菜市場叫賣手工麻糬,但去年感覺起床後,手腳總是使不上力氣,包麻糬時也經常掉落,他原本以為是年紀大不以為意,但之後逐漸連走路都舉步維艱,家人察覺狀況有異,連忙帶他就醫檢查,才發現肝癌不幸復發,癌細胞已經擴散,其中有一顆將近5公分大的腫瘤壓迫到頸部第五節,「幾乎快吃光整塊骨頭」。 經調閱並詢問病史後,得知麻糬伯一年多前曾因肝癌就醫,當時醫療團隊評估腫瘤僅約3公分大,建議採用栓塞治療,術後恢復良好,麻糬伯以為大功告成因而疏於回醫院追蹤,沒想到癌細胞卻悄悄滋生,導致他現在幾乎癱瘓難以行走。 王博民醫師指出,當肝癌被發現時間太晚、體積太大、數量太多,或是腫瘤已經侵犯到大血管時,癌細胞就很有可能會隨著血液、淋巴循環,轉移肝內其他部位或體內其他器官,包括肺臟、骨頭、腎上腺及淋巴結等,其中骨轉移大多數發生在胸椎或腰椎,頸椎轉移則是十分罕見,這類患者症狀往往特別嚴重,甚至「脊椎有可能會斷掉」。因此經與神經外科醫師討論後,建議先以減壓手術清除部分癌細胞,再以維持器固定脊椎結構,之後銜接放射治療,清除殘留在頸椎的癌細胞,總算讓他先恢復部分行動能力。 王博民醫師表示,在等待患者狀況穩定期間,醫療團隊同步安排檢查,果然發現肝臟內竟藏有一顆足足有排球大小、長達20公分的巨大腫瘤,已經堵塞了左肝門靜脈,並不適合栓塞治療,評估後,決定採用「免疫療法」與「標靶藥物」,同時加入為期四週、每週五天,共20次「放射治療(光子刀)」療程,經積極治療後,原本幾乎填滿整個左肝的腫瘤,縮小至約八公分,而且已完全失去活性。 王博民主任解釋,雖然腫瘤殘留體積不小,但由於已無活性,幾乎不會再對人體進行攻擊,也不具轉移能力,因此無需進一步處理或引流,而患者如今也大幅恢復行動力,生活重新回到常軌,有如重生一般。 王博民主任提醒,肝癌雖然早期可透過栓塞、電燒等方式控制,但若無定期追蹤,很容易在患者不自覺的情況下復發或轉移,其次,肝癌發生骨轉移的比例雖不高,可是一旦轉移至脊椎,尤其是頸椎部位,往往症狀發展迅速,因此患者應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腫瘤指數(如AFP)追蹤,如有發現骨轉移,應盡快評估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才能在戰勝這場長期抗戰。 驚!細菌會穿透手套進入人體  勤洗手才能顧健康 男子鼻竇深處膿腫 壓迫腦部頭痛半年 「叛逆」可能是無聲求救!切勿輕忽青少年沒說的話 健保30!熱血牙醫公益健檢,助口腔病識感提升! 甲狀腺瘤腫如芭樂 氣管竟被擠歪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