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世尊從阿羅漢而成佛的歷程 世尊十九歲離家修行,他捨棄了最尊貴的皇位而去修苦行,花了六年的時間成就阿羅漢果,然後再修禪定六年,最後才證道。一般的書籍都沒有記載世尊前六年修阿羅漢的經過,只提到祂在證道時夜睹明星;證道,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的。 所謂成就阿羅漢,表示已經完全脫離四相,沒有人心、人性的污染,只有本自清淨的聖靈。但阿羅漢只是修自己,沒有普度眾生,所以當世尊證到阿羅漢果時,發現這樣還不究竟,於是祂又到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禪定,六年後開悟而證道。 當世尊得到阿羅漢果後,已經進入空性,與大自然、與整個宇宙合而為一,與禪結為一體,心中已無眾生的想法與習性,只有佛菩薩的思維。祂坐在菩提樹下,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禪定,就像母雞抱蛋一樣。其實母雞抱蛋就像是在禪定,牠也是日夜不停的抱著蛋,大約一個星期後才起身,出來吃東西,再回去抱著蛋,直到把蛋孵出來。 世尊在樹下禪定的時候,已經完全沒有自己的存在,雖然外在還有色身的表相,但內在已經無我了,只有一顆很強烈的、想要成就的心。祂一直在參,如何才能解脫眾生的生死,如何才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輪迴,如何才是究竟…。有恆者事竟成,有一天晚上,祂真的開悟了,祂看到自己的身體就像整個虛空那麼大,可以容納萬物,同時在虛空中,還有許多無量的光芒閃閃發光,原來那是祂體內的細胞在發光,細胞生命全部都成就了,完全變成最高的精神體,統統都和祂一樣,成就佛陀。 所以要成就佛陀,一定先要「眾生度盡」,就像佛在《金剛經》說的:「沒有一個眾生可以滅度者」,修行人一定要發這種菩提心,要度一切無量無邊的眾生,然後進入無餘涅槃。所謂沒有一個眾生可以滅度者,就是佛在身體裡面所看到的「夜睹明星」,因為體內的眾生累世業力全部都被度盡,所以閃閃發光,就像星空中的星星一樣。 成佛的第二個條件,就是「地獄要空」,煩惱要漏盡。當世尊證到阿羅漢時,地獄就已經空了,但眾生尚未度盡,所以還不夠究竟。後來,祂也證到了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瞭解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而且佛眼也開了,看到過去、現在與未來,看到佛的世界,也看到很多眾生在地獄受苦。 修行人如何才能修到佛的境界?當然要從菩薩修起。菩薩如何修?如果不能當下開悟成佛,就必須修「菩薩十地」。當年世尊不贊成修阿羅漢,我也不贊成,因為那是獨覺禪,不究竟,一定要成就佛菩薩,從歡喜地(初地菩薩)開始,一直到法雲地,成就十地菩薩。 當世尊修到阿羅漢時,發現這種成就並不究竟,立刻繼續修佛。由於世尊是佛轉世的,所以沒有經過菩薩行,直接就成佛,等到祂成就以後,才開始普度眾生,行菩薩道,接引人們修行,說法四十九年,一直到八十歲涅槃為止。 由此可知,佛是多麼偉大!佛的修行過程與佛的成就,都是我們的好榜樣,祂以自身為例,告訴我們如何學佛、如何做佛。大家要趁著年輕的時候及早修行,不要等到年老了才修。 三身成就 回歸一真法界 修行人一定要瞭解,每一個人都有佛體、佛心、佛性,而禪定就是為了要見性,要見佛,也就是見本尊。這內在的佛體就是一尊佛,當你成就以後,自性本體(自心)就變成佛體,等到涅槃以後,佛體就是報身,以基督教來說,聖靈就是報身,而自性就變成佛性,就是般若智慧,祂所發出來的光,就是佛光、智慧光,遍諸法界,無量無邊,也就是法身。至於色身,就變成應化身。 也就是說,當靈性成佛時,就是報身,而自性就變成佛性,也就是法身,同時色身也成就為應化身,這就是「三身成就」。等到涅槃以後,報身就回歸到阿彌陀佛的世界,法身回歸到藥師琉璃光佛的世界,應化身則回歸到釋迦牟尼佛的世界,這三尊佛是三身的代表。其實這三身就是一身,就像「自心、自性、人心、人性」一樣,指的都是同一個本體,只是名稱不同。比方西方世界三寶佛雖然是三尊佛,阿彌陀佛手持蓮花、釋迦牟尼佛手中托著缽、藥師琉璃光佛拿著藥罐或寶塔,但祂們的面相都是一模一樣的,這就表示祂們根本就是同一尊佛。 基督教說「佛是神所變化出來的」,可是釋迦牟尼佛與耶穌都是應化身,而世尊在紀元前五四四年就來到娑婆世界了,整整比耶穌早了五百四十四年,說不定耶穌是世尊所轉世的,所以眾生不要有分別心。在佛的世界、上帝的世界裡,大家都是阿彌陀佛,所以當你見到上帝時,可以稱祂為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時,也可以稱祂為上帝。不管是神還是佛,只是在人間的色相不同,在佛的世界、上帝的世界,都是光電世界,是超智慧世界,無量壽無量光世界,沒有什麼不一樣,所以不要有所分別相。 人與佛有何不同?以吃飯來說,人每天都必須辛苦的張羅三餐,但在佛的世界是不用吃飯的,非常逍遙自在,所以大家應該要精進修行,成就佛陀。尤其各位都有佛緣,更要好好珍惜。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陀,將來回到佛國後,都變成同一尊,沒有「你、我、他」之分。如果還有「你、我、他」,就仍然還是「人」,因為只有人才有這種區別。至於「報身佛、法身佛、化身佛」的說法,是為了方便解說,方便讓人們明白,佛的世界是一真法界,除了生命的光電,沒有其他俗事俗物。 萬德莊嚴 成就無餘涅槃 修行先要離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無我,所以不要每天為了生活、工作或其他的人事物而煩憂,要隨時保持歡喜、自在。也許你一時還做不到,但是遇到不如意時,可以試著先調伏自己的心,因為這些不順遂只是一時的,要有放下的智慧,然後努力精進於菩薩道。 修菩薩道先要起歡喜心,這就是歡喜地(初地菩薩)。為什麼會歡喜呢?因為我們生活在這麼黑暗、污染的社會裡,靈性非常苦悶,有一天,你來到道場修行正法,內心會很安慰、很高興,所以常有初修的同修說,來到道場會莫名其妙地很歡喜,這種法喜是來自於本心,只是你的色身意識不知道,所以一離開道場,回到社會後,往往又是滿腦子的俗事、怨氣與妄想,把這種清淨的歡喜心拋諸腦後,這是不對的,也是修行上要注意的地方。 如何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呢?簡單的說,就是不要「貪瞋癡慢疑」,不要有貪念,不要起瞋心,不要迷惑、執著,不要傲慢,不要有疑心。要有正見、正念、正思惟,要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所謂的八聖道,如果能這麼修行,很快就可以見性。 見性不一定要在禪定中,隨時隨地都可以見性,但這必須要達到妙定的境界,否則還是要禪定。何謂妙定?就是時時刻刻都無念,二十四小時都在定中,即「無念為定」。如果不能達到這種境界,一定要從正定開始,到大定、深定,然後再到妙定。 妙定就是神通的世界,也是真正的智慧,所謂「神通智慧」。一般坊間流行的潛能開發,只是把潛意識開發出來,以佛教來說,那是過去累世的業障,不是寶藏,偏偏很多人都把業力當作寶貝,拼命的挖,結果惹得一身不清淨。這些業力要以修行的功德來彌補,做一寸功德,補一寸業力。不論是行無相布施,還是來修行,都有無量的功德。你在修行中,非常虔誠的與佛相應,這種慈悲心可以讓你在禪定中得到無量的佛光加被,消除無數的累世業障,這就是修行的功德,是真正的功德。 無相的真功德除了修行、禪定之外,還要去設道場,去護持道場,去接引人們來修行,要不斷的、永續的這麼做。而且還要學習佛所發的菩提心,要度盡自身的眾生,清淨一切眾生業,然後修清淨莊嚴、智慧莊嚴、圓滿莊嚴、圓覺莊嚴,成就無餘涅槃。
宗教
福建泉州富美宮日前以祖廟名義來台遶境被檢舉,內政部長劉世芳說不會同意、不允許;陸委會解釋,遶境將造成大陸是祖廟、台灣是分廟的上下關係,因此不允許。 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批評泉州富美宮此次來台是「新型態的高智慧違規」,把「人神分離」,神像由台灣宮廟人士先帶來台灣,避開台灣的審核,人員卻由宜蘭農會以「農業參訪」名義申請;梁文傑反問富美宮,為何不正大光明的申請? 但如果富美宮「正大光明」申請來台,台灣政府也不會批准,梁文傑指出,大陸的宮廟不是宗教團體,而是由當地文旅局管理,宮廟人員不像台灣是由信眾推選,而是由政府指定的黨政幹部,因此,他們來台交流的目的不是宣揚媽祖慈悲,而是想著統戰的業績。 梁文傑指出,富美宮此次來台遶境目的就是要塑造「我是祖廟,你是分廟」的印象,從而建立大陸祖廟與台灣分廟的上下關係,這也是中共搞兩岸宗教交流的目的。 梁文傑指出,台灣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宮廟並不認大陸的祖廟,例如信眾很多的關渡宮和台北保安宮。 有記者問,在2016年蔡英文執政期間,大陸有很多宮廟來台遶境,也沒被擋,禁止大陸宮廟來台遶境是否是賴政府新的兩岸政策? 梁文傑未直接回應,只說,兩岸宗教交流如果只是單純的廟對廟、信眾對信眾的交流,那沒問題,但富美宮的遶境卻是塑造上下關係,又去串連各界人士,政府當然不會允許。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聞正法,如果沒有正法,不能算是修行。何謂正法?就是可以讓自己在這一生、這一世中見性,進而見佛成佛,這就是正法。 修行正法,不在外求,而是要往內修。佛也不在外,都在身內心中。修行的目的是要成就佛陀,所以先要認清什麼是佛。所謂成佛,並不是成就身外之佛,而是要成就內在的本尊。 所有一切眾生的源頭都是佛菩薩,為什麼後來會變成眾生呢?因為地心引力太強、太大,所以人都只顧著追求外在的物質欲望,忽略了修行的重要性。我們常會聽到許多人說,「做人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還要修行?還要成佛?」那是因為他沒有去過佛國,不瞭解佛與眾生之間的天壤之別,他只是這一生暫時在眾生圈中過得比較順利罷了,而這是因為他的祖先及父母的庇佑,才有這樣的人間福報。 如何才能成就佛陀?其實並不難,只要能夠明瞭本心,悟得本心,就掌握了竅門,依佛說正法、修、悟、禪定、見證,這就是正法。 每個人的源頭都是一尊佛,來到娑婆世界以後,慢慢就失去了原有的本質,這是因為受到外界的物欲誘惑而造了各種身業,所以無法回到原來的清淨佛土。因此,一定要讓這些塵垢都要解脫,得到清淨,才能夠回到佛國。 人心無常 自心清淨 修行正法的第一步,先要明心,因為明心見性以後,才可以見佛成佛。一般人都是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過我認為,「明心見性」的「見性」,並不代表成佛,應該是「明心見性,見佛成佛」。 所謂明心,是要讓每一位眾生,每一位修行人,能夠明瞭本心,因為人除了「人心」以外,還有「自心」。人心就是色身的心,一個人從小到大,為了滿足色身的需求,一直不停向外求,因而造了很多業,由此可知,人心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有所變化。另外,我們還有一顆本來清淨的自心,從自心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自性。身為修行人,一定要懂得這些區別,才不會在修行上發生失誤。 明心,就是明瞭本心,明瞭在色身之外,還有一個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本尊,佛教上稱為佛體─佛的身體,基督教則稱為聖靈。 一般密宗的修行方法,是以假借本尊來修本尊。舉例來說,祂們有所謂的觀世音菩薩本尊法,先修本尊,然後再從本尊相應色身的自己。禪宗佛法的修行,則是直指本心,不是直指人心。因為人心無常,如果不能超越,它的可變性很大。唯有本心才是穩固不變、不生不滅、不會退轉。 說得更詳細一點,色身就是人的身體,在身體裡面有一顆心臟,這心臟包含了整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結合的意識活動,一切對外的感官及活動,都要靠這顆心,如果心停止了,生命和一切也終止了。換句話說,就是整個色身的生命都在於這顆心臟。再以人體的結構來看,心連著腦,腦涵蓋了所有的思惟、想法及神經系統,所以中國人便把一切思想統稱為「心」。 如果人心(人的思想)很善良,當然就發出善心,表現於外的人性也很和善。但是如果人心邪惡,表現出來的人性就充滿了貪、瞋、癡、慢、疑。由此可知,人心與人性是不一樣的。 人性是人心的現象表現,人心在身體裡面,無法看到;但表現於外的人性,卻可以說明內在的人心。一個人如果人心很善良,他的言談舉止一定很容易獲得別人的喜愛。反之,人心若很邪惡,人緣一定也不好。其他的眾生也一樣,也有眾生性,比方像花,看起來很美,聞起來很香,這就是花性。 人心是無常的,因為人心的欲望就像看山一樣,一山還比一山高,為了要滿足這些永無止盡的欲望,只好不停的向外求,於是煩惱與痛苦也越來越多;這就是煩惱之因。可惜很多人都不瞭解,只顧追求色身的一切,而不知佛性修行,這是不對的。 四相斷滅 佛心現前 除了人心、人性,身體裡面還有一個佛體,也就是靈體本尊,基督教稱之為聖靈。在佛體裡面有一個自心,祂是光明的本源,可以放射出光芒,一般我們所說的「見性」,就是指自心所放出來的光芒,所以「見性」還沒有見到本尊,還沒有成佛。以太陽為例,太陽本身是一個不動的光體,祂的特性是放大光明,普照大地,所以我們看到的日光,就是太陽光性。 在修行還沒有成就以前,稱為自心、自性,因為在自心、自性的外面還有人心,由於人心受到根塵的污染,所以還不能稱為佛心、佛性。什麼時候才能說你這一尊是佛呢?佛在《金剛經》裡說,當你解脫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時候,就是菩薩,由菩薩起修,可直了成佛。 如果能把這四種心相完全排除、捨棄,毫無保留,讓色心不再是「我」的心,而是清淨的聖靈之心,此時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清淨的自性。如果能做到離四相,貪、瞋、癡、慢、疑自然也完全解脫,這時便成就「阿羅漢」果位,得到聖位,不用再輪迴。但阿羅漢只是小成就,應該修菩薩行、佛行,度化眾生。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有一天,一位名叫傷歌邏的婆羅門,到舍衛城外的祇園精舍來拜訪佛陀。聊著聊著,傷歌邏便趁著歡愉的氣氛,請示佛陀一個問題。 「佛陀啊!我的心中有個疑問,想請您告訴我到底是怎麼回事:有時候,我會沒來由地感到快樂,心神也很安定,對於學過的經典都能信解受持,甚至對一些不曾學過的經文,也能滔滔不絕的和人家辯論。但是有的時候,卻覺得非常昏沈,心也很浮躁,連坐下來讀一卷經都做不到,這是什麼道理呢?」 佛陀回答他:「傷歌邏!我打譬喻來說吧!假如有一盆水,被染了紅色或是藍色,而你拿這盆被染了色的水來照自己的臉,一定不可能照出你本有的臉色;這就好比一個人被貪念薰染了,心地不淨,怎能看出事情的真相呢? 如果這盆水被大火澆滾了,也是不可能映照出你的面容的;這就像一個人在怒火焚身的時候,不能洞察事實一樣。 如果這盆水裡長滿了水苔、水草,也是不能照清楚你的臉;所以,人心如果被愚昧或疑惑所蒙蔽,就無法看出實況。 但是相反的,如果這盆水清而不濁,靜而不滾,空而不塞雜草,就可以隨時映照出清晰的萬物萬象。因此,人心如果能夠不為貪欲而煩惱,不被憤怒所激,不被愚癡蒙蔽,就能如佛般的寂靜安然。」 由此可知,只要我們隨時保持清淨的心,就能與自性相應,而這正是修行的重點。(取材自《相應部經典》四六.五五〈傷歌邏〉)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如果靈性層次不高,心靈就沒有力量來改變命運。就像一個生意人,如果靈性達不到賺大錢的層次,任憑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即使得到了財富,也會守不住。一定要透過修禪,才能提昇靈性,獲得大福報。 提到修禪,現在很多人都時興坐禪,追求禪的精神,西方人認為這是東方的神秘之學,為什麼覺得禪很神秘?因為禪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與智慧,而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如果能真正學到禪的精神,瞭解禪的本質,就可以得到禪的智慧與力量。 一般人對禪都抱持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坐禪很好,可以讓身心健康快樂,甚至還可以改變命運,開發智慧;但也有人擔心會走火入魔,其實坐禪要坐到走火入魔並不容易,所謂走火入魔,是指精神失常,那是因為坐禪的方法不正確,才會發生偏差。比方有人想求神通,於是便跑到深山野林去打坐,結果與鬼神界起交感,使得精神發生異常現象,像這種一心只想外求神通的人,即使不坐禪,也會走火入魔。 我們做任何事(包括坐禪),如果一直執著不正確的方向,而且去強求,慢慢的,精神就會萎靡不振,這才是真正的走火入魔。如果是修行正法,朝著正確的方向與一定的方法來修,不但不會走火入魔,還可以導正入魔之人。所謂走火入魔,是指一個人的意識執迷於一種反常的需求,久而久之,就會發生精神不正常的現象。至於醫院裡的精神病患,都不是因為坐禪而生病的,所以不必擔心。 修禪從統一身心做起 修禪的第一步,先要瞭解什麼是禪。對人而言,禪可說是一部人生哲學,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種種變化及過程,都可以透過修禪來瞭解,讓你更認清自己。很多人都不瞭解自己,更遑論要去瞭解別人,所以人與人之間很容易就發生對立。如果你能瞭解禪的意義,就會明白自己與整個社會的關係,可以在矛盾中求得平衡與統一,這就是禪。 其實不只是人際關係充滿對立,人的色身也一樣。比方像坐禪,剛開始的時候都坐得不錯,但是坐久了,身心就會產生矛盾與對立,也就是說,當我們在禪坐的時候,一定都很想讓自己的身心保持安靜、安定,可是卻偏偏會因腳痠腿麻或腰痠背痛而半途放棄,這就是身(色身)心(意識)不能協調所造成的。人的身體尚且充滿了矛盾,更何況是人與人之間!所以修禪就是為了要在矛盾中求得和諧與統一,而這就先要從認識自己開始。 宇宙中的萬有生物,都包含了物質體與精神體,這兩者可說是一體的兩面。人也是一樣,除了有個物質的身體之外,還有個精神的心體。如果物質體裡面沒有精神體,這個人就會像植物人一樣;反之,如果只有精神體而沒有物質體,根本就無法表現出生命力。由此可知,身(物質)心(精神)必須取得平衡,才能發揮出生命的力量。 因此,修禪先要從統一身心做起,其要領是在禪坐的時候,先把心靜下來,因為「靜而後能定」。然後再要求自己的身體也不動,至於如何克服身體的痠痛,則要靠平時多坐,加強禪定的功夫,以及自我超越的精神。 修禪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體質,讓身體越來越健康,進而延長壽命。以身體的結構來看,構成生理的最小單位是細胞,然後是器官、組織、系統,所以我們要強化體質,延長壽命,就要從細胞開始。 一個人的生命是否可以延續,端視呼吸的存在,如果呼吸中斷了,生命也結束了,由此可知「氣」的重要。如何延長這一口氣,使之不致於斷氣,必須設法讓自己從胸部呼吸改為腹部呼吸,因為腹部呼吸可以讓吸進來的氣充滿體內,然後透過血液循環來補充身體所需的養份。如果氣不暢通,血液循環就會受阻,會很容易長瘤。但修禪的人由於血液循環正常,所以不會長瘤,也不會有高血壓。所謂高血壓,是因為血液不容易輸送到腦部,於是心臟只好不停的加壓,結果造成心臟的壓力負荷過大,血壓當然就會上升。而修禪的人在禪定的時候,血液可以很正常的循環全身,所以不會發生高血壓。 另外,腹部呼吸也可讓細胞的生命延長,如果每一個細胞的生命都延長了,各器官、組織及系統的功能也會得到強化,壽命當然可以更長。所以禪定時,要細心體會氣在體內運轉及變化的情形。 禪定才能開發潛能 修禪除了可以強化體質,在精神方面也會覺得非常舒暢,充滿愉快和喜悅的感覺。如前所述,身體裡面還有一個心體,所謂心體就是靈性(又稱自性),也就是基督教所說的聖靈。靈性是屬於智慧的層次,但智慧並不等於聰明才智,一般人都習慣用腦筋來思考,將所學得的知識或經驗應用在生活工作上,這是屬於意識活動。但這種意識活動用得再多、再頻繁,還不如心靈的一點靈感。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自己在某一方面無法突破的時候,忽然一個靈感跑出來,問題就解決了,而且還可能作得特別好;這就是智慧,是從心靈裡面產生出來的。一般所謂的潛能開發,就是要開發這種智慧。可是坊間所流行的潛能開發,只是把潛意識發掘出來,以佛教來說,那是過去累世的業障,不是寶藏,偏偏很多人都把業力當作寶貝,拼命的挖,結果惹得一身不清淨。如何才能開發這種潛在的智慧呢?一定要透過禪定,從定中超越生理的極限,超越意識型態的障礙,然後進入精神法界,直接找到智慧。這要大家慢慢去體會、去印證。 命運的好壞 視靈性層次而定 什麼是命運?所謂「命」,是與生俱來的,而人的一生就隨著「運」來轉。舉例來說,如果你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命就比較好;如果是生在窮困的家庭,當然命也比較苦,這是可以想見的。不過經過「運」的運轉之後,可能又會不一樣。因為人都會輪迴轉世,也許你前世做了很多功德,或是一個大智慧者,這一世來到人間以後,就會從靈性發出資訊到意識界,讓你知道該怎麼做,所以,雖然先天的命比較差,但好的運勢可以讓你改變人生。 很多人常會不定時的感到煩悶或法喜,這就是內在自性所傳達出來的訊息。如果覺得心中很煩悶,就要趕緊自我警惕,也許會與人發生不愉快或是會有不吉祥的事件;但如果覺得很快樂,從心底發出一種莫名的喜悅,就要把握機會,儘量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一定可以稱心如意。這種磁場的能量可以改變一個人,這就是「運」。 由此可知,許多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或運氣不好,就跑去看相或是改運,這都是不可能的;唯一可以改變命運的方法,只有修禪。因為修禪可以讓你得到清淨,提高靈性,而命運也會因此而改觀。 因為命運的好壞,與靈性層次的高低有直接的關係。如果靈性層次不高,心靈就沒有力量來提昇自己的主、客觀條件,當然也無法改變命運。比方一個生意人,把賺錢的目標定在一千萬或一億,可是他的靈性並沒有到達那種福報的層次,任憑他再怎麼努力,也不容易成功,即使僥倖賺得這筆財富,也會守不住,可能會在某一方面流失掉,所以一定要修禪,才能提昇靈性。當你的靈性層次越高,福報也越大、越多,同時心量也會越來越大,這是修禪以後,慢慢可以感受到的體悟。 另外,你也會發現自己的人緣越來越好,運氣也不錯,臉上充滿了光澤,每天都很愉快,這是一般初修者都會有的共同感受。 一切好運從禪修開始 修禪就和做事一樣,要按步就班、一步一步的來,不可心急。有些人在修禪的過程中,會覺得自己怎麼都沒有感應,這是很正常的,可能是自己的意識型態比較強烈。在我們的靈性層次裡,本來就有一道光,就像太陽光一樣,光芒萬丈;可是卻被意識、思想或煩惱等烏雲所障蔽。禪修以後,智慧慢慢增長,可以幫助你撥開烏雲,解開心結,等到哪一天,當你心中沒有障礙的時候,就可以在禪定中看到一片光明,這就是清淨的自性光。 也有人在禪坐時,覺得頭重重的,以為是頭痛,其實這是一個好現象。人體本來就是一個靜電磁場,在虛空中也有光電的磁場,只是這兩者的頻率相差太遠,所以我們接收不到這種大自然的能量。但經由禪定的訓練,可以增強自己的磁場,慢慢的,就可以接到外界的大能量。當這股力量進入人體以後,可以讓細胞的生命延長好幾倍。不過由於這個能量從頭部進來時,會有股沈重的壓力感,所以有人會覺得不舒服,或是會害怕,其實都不必擔心,這是一種禪定的過程,習慣以後就無礙了。 一般初修者在開始禪坐時,都會覺得身體熱熱的,有時還會冒汗,這是體內濁氣被排除出去的現象,要一直持續坐到清涼的感覺,才是達到清淨的境界。這就好比「爐火純青」一樣,當火燃燒到純青的程度時,才是最好的。 修禪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只要你來修禪,福報就跟著來了,不但身體比一般人健康,還可以增長智慧,很多好運也從這裡展開。當你禪修一段時日以後,慢慢就會發現,在宇宙萬物中,每一個生命除了物質體以外,還有一個精神體,如果能透過禪修,強化物質與精神的生命力,再加上禪修所開發出來的智慧,就會得到很多不可思議的力量,而這一切都要從修禪開始。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任何事物,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都會遇到問題,禪坐也不例外。既然有問題,就要想辦法找出答案,才能夠繼續學習,否則便會停滯不前。一般說來,初修者常會碰到以下的問題。 問:常聽人說,禪坐會走火入魔,是不是真的? 答:其實不禪坐也會走火入魔,很多精神病患都沒坐過禪,並非禪坐令他罹患精神病的,可見禪坐不一定會走火入魔。打個比方來說,如果你不小心吃壞肚子,難道就從此不吃飯了嗎?不是的,應該是要講究吃飯的衛生,所以禪坐也一樣,只要有正確的心態和方法,就不會走火入魔。 為什麼禪坐會走火入魔呢?完全是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比方有人想要利用禪坐來求神通,就很容易招惹外靈入侵,因為人的身體就好比是一間屋子,只要你不把門窗打開,請外靈進屋來,是不會有問題的。什麼是請外靈進來?就是你在禪坐時心裡有所求,希望得到神通,於是便會與虛空中的靈體相應,它接到你的訊息後,等於是應你的要求而進屋來,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除了想求神通以外,還有想要出神入化、想要佛從天上掉下來、或是想要成仙、想變成無所不能的超人…等非分之想,都很容易發生走火入魔的現象。 什麼是走火入魔?簡單的說,就是靈障。為什麼會有靈障?靈障是發生在第七意識的潛在意識,屬於靈界的層面,而第六意識的意識界則是人間的層面。一般而言,人的意識活動都在第六意識裡,這第六、第七意識同時存在於人的空間裡面,當這些外靈從意識界接到訊息以後,就進到人體,藏在潛在意識裡。 人生很多問題的發生,都是先從意識上引起動機,然後再進入到潛意識,可見發生這些現象的時候,不一定是在禪坐的時候。所謂走火入魔,只是一個通稱,其實就是靈障;如果用現代化的說法,就是當第七意識潛意識的腦波受到另一種靈界的干擾,使得自己失去主導的能力,這就是俗稱的走火入魔。所以只要你心存正念,又依照前述的正確方法來禪坐,絕對不會走火入魔。 問:禪坐一定要盤腿嗎? 答:盤腿和修禪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有間接關係。修禪要修到身心統一,如果沒有經過盤坐,就不知道自己的身心是否已經達到統一(因為還會覺得酸麻痛,就是還沒有統一)。另外盤坐可以訓練意志力,如果可以突破這些生理上的酸痛,將來在事業上、在人際關係上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就不至於被打敗,因為你已經藉由禪坐盤腿而訓練出突破困境的毅力與精神,也許這正是幫助你成功的關鍵,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盤腿功夫。 問:每次打坐,我的腿總是又酸又麻,可以換個姿勢再坐嗎?還是要一直忍著撐下去? 答:如果真的覺得腳很酸、很麻,可以一面保持當時禪坐的心態,眼睛不要睜開,一面輕輕地做換腳動作。不過,禪坐本來就是要訓練自己的超越精神,所以最好還是設法超越它,這樣精神才會得到提昇。否則你連自己身體的難關都無法突破,怎麼面對身外的難關?其實自己的身體及意識都是靠自己來調適的,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做。 問:是不是每天禪坐時,都要從專注名色輪開始,然後到無始輪、心臟,再到大小腦,要這樣循環? 答:這些只是一個最起碼、初步的過程而已,不管是練道功,還是禪定,這是幫助身心統一的一個過程,每天禪坐時一定要這麼做。因為名色輪就像是電源總開關,無始輪、心臟和大小腦就像是電燈的開關,你必須先把總開關打開,通電以後,電燈的開關才打得開。而且通電以後,人就處於天地之間,就是「天地人」合一,此時不論禪坐或練功,都會有很好的效果。 問:我在佛典中並沒有看到有關「脈輪」的記載,請問脈輪修行算是外道嗎? 答:人的色身很重要,如果你還沒有得度或還沒有成就之前,就先病死了,這樣怎麼禪修、或是完成你的人生理想呢?所以為了讓身體能更健康,就要利用「脈輪專注」的加行法門來強化身體,讓壽命延長,才有機會完成理想。 問:有時在禪坐時,會覺得體內某處涼涼的,為什麼會這樣? 答:剛開始學禪坐的時候,會分不清楚身上的感覺,因為要一下子由粗入於細,是不太容易的。但你初學時,一定要有感覺,不是熱,就是清涼;熱是因為體內有濁氣。以「火焰」為例,它的最外層是紅色的,是熱的;最裡面一層則是青色的,那是清涼之氣。氣會產生變化,等熱氣排掉以後,會從裡面發出靈氣,那清涼之氣就是靈氣,而且產生清涼靈氣的部位不容易生病。所以不要小看「脈輪專注」的功夫,要讓它產生真氣,再轉化為靈氣;「熱」就是真氣,真氣產生後,會再從脈輪的核心產生清涼的靈氣,這種感覺就像塗了薄荷一樣,涼涼的,很舒服。
民進黨政府真的很怕大陸的「媽祖統戰」,福建泉郡富美宮以祖廟名義來台遶境,並連日拜會各縣市地方宮廟、蕭氏宗親會及里長,12日也將參加白沙屯媽祖遊庄活動;陸委會11日表示,政府嚴厲譴責有心人士規避交流審查機制,藉祖廟名義來台遶境,將依法嚴處。 陸委會表示,媒體報導中國大陸福建泉郡富美宮以祖廟名義來台遶境,卻連日拜會各縣市地方宮廟、蕭氏宗親會及里長,明日將參加白沙屯媽祖遊庄活動,引發地方人士側目,政府早於日前接獲檢舉,並派員全程稽查。 陸委會表示,中共近年以宗教交流之名,實質上對台進行統戰滲透,其目的在藉由宗教信仰認同,進而達成政治認同與促融促統的對台政策目標;我方已持續嚴格審查宗教交流案件,以建立健康有序的交流環境;政府從未收到福建泉州富美宮來台遶境之交流申請案,但地方上卻出現泉州富美宮的神轎四處造訪,是否有人刻意規避申請或虛偽申請,從事大陸宮廟來台宗教交流,已由主管機關蒐證中,後續將依法嚴格查處。 「賴17條」強調,應嚴格限制具有統戰背景的中國人士來台,禁止中國人士來台進行具統戰性質之活動;賴總統日前也在參拜台東天后宮時指出,中國對台灣各行各業的統戰、滲透,無所不在,其中一項就是針對宗教,中國所有的宗教交流都有統戰目的。 據《自由時報》報導,福建泉州的富美宮以「蕭太傅信俗、台島百年緣」為由,恭請「蕭太傅」神尊來台遶境;5月3日至14日期間,拜會中南部地方宮廟、蕭氏宗親會;泉郡富美宮赴台12天遶境行程中,參訪的宮廟達30幾間。 泉郡富美宮董事會成員是以「宗教交流」方式來台,行前該廟以董事長陳淑賢名義發函給要前往拜會的台灣宮廟;富美宮廟方在信中提及,「值此祥瑞之年,泉郡富美宮隆重慶賀『捷泰利』號王船抵台100周年。精心擇定良辰吉日,恭請蕭太傅神尊金身前往台灣展開遶境之行,旨在延續數百年來蕭太傅信仰漢忠魂締結的深厚情誼」。 富美宮函文也提到,「過往歲月裡,貴宮與泉郡富美宮因共同的信仰緊密相連、情誼深厚。此次活動為單純兩宮情誼深化交流,為加深友誼交流的絕佳契機。專此奉達,期待貴宮的熱情回應,共同開啟這場意義非凡的信仰文化交流之旅」。 白沙屯媽祖結束北港朝天宮的進香行程,11日中午回鑾拱天宮安座;12日,將由二媽帶隊和山邊媽祖一起遊庄遶境。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對修行人而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一部非常重要,也非常殊勝的經典,如果想要見性,《金剛經》無異是幫助修行人開悟的最佳寶典。可惜大部份的人都只是很單純的讀誦此經,對於佛到底說了什麼正法、修行人該如何依法禪定、真修實證,卻鮮少有人明瞭。 《金剛經》到底該怎麼讀?除了要明白經文字義,更重要的,還要能夠體會當時世尊弘法的辛苦,如果能以這種感念之心來讀《金剛經》,一定可以得到更多的佛力加被。 佛法無為無相 就在生活之中 禪宗自五祖、六祖開始,就是以《金剛經》印心,而且要求每一位弟子都要如法開悟,如悟修行,因為《金剛經》的主要內容就是要「破相」,要離一切相,不要讓心被外相所擾,要「不取相」、「不住相」。這些相是什麼相?就是一切入世法、人類的習性,包括日常生活的人情世故等等。 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執著於萬法諸相,不但不要住相,更不可在內心生起這些相,要無所住而生其心,生起什麼心?就是本自清淨的本心,當年六祖就是這樣開悟的。如今,我們不妨自問,是否也能和六祖一樣的開悟、成就? 《金剛經》裡的每一句話,都值得讓修行人開悟、成就。在第一分〈法會因由〉中,佛雖然沒有說法,但從佛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瞭解,對於佛法,佛是如何身體力行的,祂以自身為榜樣,讓弟子也和祂一樣,步行六英里路,到波斯匿城去挨家挨戶的托缽,然後再走回祇樹給孤獨園用餐。這段路途這麼遙遠,來回大概要花費兩個小時,但無論是誰,都不會因為累了或餓了,在中途停下來用餐,一定都是回到精舍以後才吃飯,這是他們外出化緣的規矩。而且佛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尊貴身份,而要求弟子幫祂托缽,祂自己親自進城乞食,吃完飯後也是親自收拾衣缽,然後洗足、鋪座,開始禪坐。 在這一分中,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導弟子們「過午不食」,是因為祇樹給孤獨園距離波斯匿城有六英里路,來回托缽耗時,比方如果早上八點鐘出門,行腳到城裡差不多十點左右,然後開始一家一家的化緣。假如一切順利,回到精舍用餐時,幾乎已經近中午了,接著又要忙著為下一餐出門托缽。於是每天都為了張羅三餐而忙碌,哪裡還有時間禪坐修行呢?所以佛才規定「過午不食」。現代修行人因為環境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因此不必墨守成規。和當年世尊的時代相比,現在的修行人真是太幸福了,更應該要好好精進。 另外,從佛的平凡行為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佛是多麼偉大,從佛的謙卑中,可以感受出佛是多麼尊貴,如果你因此而開悟,就會知道佛法其實就在生活之中。 佛以如此尊貴的應化身在娑婆世界裡度化眾生,在祂身上看不出一絲一毫的驕慢心,不像一般凡人,很容易因一點小成就而傲慢,修行馬上就發生偏差。所以,如何判斷一個人的修為,就是看他為人謙不謙卑,就像稻穗一樣,結實越多就越下垂。 從這一分也可以瞭解,世尊的生活都是很有規律的,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都有一定的安排。若加以推算,世尊此時約已六十歲,身邊的弟子也差不多追隨祂修行三十年了,由此可知,修行是沒有終止的,就像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一樣。 無上正等正覺 是修行成就的三個層次 修行一定要行無相功德,這個功德不是為了別人而做,是為自己種福田。在《金剛經》中,須菩提向世尊請法,修行人應如何發菩提心?世尊說要去度化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什麼是度化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就是沒有一個眾生被遺漏,沒有一個眾生需要再被度化;也就是說,眾生的業力全部都被度盡了。身為大乘行者、最上乘行者,一定要去行這種功德,要有這種「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的決心。 什麼是大乘行者?就是行菩薩道的修行人;什麼又是最上乘行者?就是無上乘行者,是行佛道、要成就佛陀的修行人。 修行成就是沒有時間性的,因為每個人的悟性不同,有頓悟、漸悟之分。但不論頓漸,都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發願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什麼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修行成就的三個層次:「正覺」是聲聞、緣覺的聖位,也就是成就阿羅漢果位─修四聖諦(苦集滅道)、修十二因緣、修貪瞋癡慢疑、修一切見惑不惑、一切思惑不惑而成就的修行人。「正等」就是菩薩,祂除了正覺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行菩薩道,即六度萬行。如果沒有六度萬行,沒有行功德,即使成就了,也只是成就正覺,到阿羅漢果;如果是行六度萬行而成就,就是菩薩。至於「無上」,就是三身成就的佛陀。這三種成就的層次雖然不同,但都是成就聖位,不必再受輪迴。 修行要有「離相」的開悟 身為修行人,應該要發心見證到無上正等正覺。在《金剛經》中,世尊告訴我們要離相修行,要不住相修行。所謂離相,就是不住「我相」、不住「人相」、不住「眾生相」、不住「壽者相」。菩薩是沒有這四種相的,有這四相者,就不是菩薩,所以修行一定要從離相起修。 在《金剛經》第二分〈善現啟請〉中,須菩提又問,當我們發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以後,要如何安住此心而降伏妄心呢?所謂妄心,就是俗心,是一種欲望的心,當這種心生起的時候,該如何降伏?這要靠自己去開悟,要能夠離相,保持身口意清淨。只要做到離相,就沒有「我」的存在,當然也沒有我執與法執的困擾。雖然從外相上看來,還有「我」這個色身,但在內心中,卻很清楚這個軀殼只是一個暫居之所罷了,內在的靈性遲早會脫殼而出。由此可知,「色身」其實很脆弱,也很無常,重要的是,當我們脫殼的時候,是很痛苦的離開呢?還是很快樂?這就與修行有關了。 修行一定要根據佛在《金剛經》裡所說的步驟,第一步先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第二步要做到離相,這就是從菩薩起修。 從菩薩起修要怎麼修?簡單的說,就是要學習菩薩的慈悲心。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就敘述了觀世音菩薩如何以大慈大悲之心來度化眾生。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觀世音菩薩,只是自己不知道。這尊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的自心佛,彌勒佛就是自性佛。所以一般常說,在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會有一尊彌勒佛來到人間,指的就是每一個人的自性佛現前。至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並不是指時間,而是要超越「五官(感官意識)」、「六意(現在意識)」、「七識(潛在意識)」的一種隱喻。當你修行到十地(註一)的時候,就見性了,見到自己的本心本體,而且會很自然的發出大慈大悲之心,此時的你,就是一尊觀世音菩薩。但見性還沒有成佛,還要見到本尊(即成就的佛體─阿彌陀佛),才是三身成就。 一切修行,佛的一切應化,都是來自於眾生,所以說菩提就是眾生,而眾生就是菩提的種子。如果你能夠明瞭這一點,自然會明白該怎麼修行。 當年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臨涅槃時,卻說不曾說過一個字,這是因為一切佛法都在心內,內在的自性便具足一切。曾有人問我:「既然自性具足一切,為什麼還要修行?」其實自性就像是一條乾淨的毛巾,如果我們的手髒了,拿毛巾來擦手,毛巾就被污染了,如何讓它恢復原有的潔白?一定要經過洗滌的過程。自性也一樣,雖然本自清淨,本自具足,但被貪瞋癡慢疑污染以後,必須透過修行,才能使之回復清淨,而最簡單、最快速的方法,就是「離相」。 只要離相,自然就清淨。離相以後,就進入空相,進入空相以後,就進入無相,進入實相。所以修行很簡單,只要你能夠開悟。 開悟之後 再從禪定中見證 開悟之後,一方面要將修行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另一方面還要從禪定中去見證,如果你能養成習慣,幾年之後,你將會發現,從早上起床開始,一直到晚上睡覺,通通都是佛法,一切所見所聞,你都可以開悟,若能如此,就可以成就了。 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是因為不開悟,再加上盲修瞎練,就像盲人騎瞎馬一樣,怎麼到得了佛國?所以一定要遵照佛所說的正法來修行。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對每天所接觸到的形形色色,都能夠開悟,能夠瞭解,然後就能夠掌握一切,包括人心的變化、時代潮流的變化,甚至天地之間的變化,端視你能不能深入它的究竟。 由此可知,修行絕不是光靠持咒、誦經、拜佛或禪定,就可以成就的,如果不能開悟,一切都是白費心力。如何開悟?就是要瞭解修行是從離相做起。不管你是成就無上、成就正等,還是成就正覺,都要先做到離相,沒有貪瞋癡慢疑,這點很重要。 因為外面的色身只不過幾十年的歲月,要多去想想如何才能讓內在的靈性得到清淨解脫,這才是人生的大事。而解脫靈性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和靈性相應,相應以後,你自然會知道該怎麼修。你可以一世修成阿羅漢,也可以一世修成菩薩,當然也可以一世修成佛,完全看你自己的決心,但千萬不要一世無成,那就太可惜了。 當年世尊修到阿羅漢時,並不因此而滿足,因為並不究竟。同樣的,我也不希望大家只修到阿羅漢,最少要修到菩薩,一方面修六度萬行,一方面修苦集滅道、修十二因緣,再參照禪宗十大法印(註二),一步一腳印,真修實證。你修到什麼程度,禪定就到什麼境界,如果還沒修到正等,就想要見佛,那是不可能的。萬丈高樓平地起,修行也一樣,所以不要妄想一步登天。 如果真正能依《金剛經》實修實證,讓《金剛經》的精華都在你的腦子裡,都在你的色身裡,都在你的智慧裡,你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金剛經》。若能這樣,就可以將《金剛經》的精髓真正的、實相的應化在靈性裡面,自然可以生出萬法,也不用再去讀經、背經了。 修行要不斷的、時時刻刻的去開悟、去了悟,不管物質生活過得如何,都不要影響這顆修行的心。也許有人會質疑,修行修得苦哈哈的,好像「貧道」一樣,如果真的修成貧道,那是非常值得恭喜的,因為「貧道」的真正意義並非指貧窮,而是無欲。修行若修到無欲,就可以成就了。有句話說「無欲則剛」,剛就是勇猛,像獅子吼一樣,所以修行觀念一定要正確。 觀世音菩薩因「聞、悟、修」而證道 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完全看他造了多少功德,但一般人只知道捻香拜佛、求菩薩,卻不知道要修行、要累積功德,這就是沒有開悟。根據《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記載,觀世音菩薩在發了菩提心之後,世尊告訴祂修行要「聞、思(悟)、修」,「聞」就是聽聞佛所說的正法,「思」不是指思惟或思考,而是開悟,觀世音菩薩在聽了佛的正法之後,就開悟了,祂在深定中見到五蘊皆空,瞭解人的煩惱原來都是來自於五蘊,都是由五官所造成,所以只要五蘊皆空,煩惱自然也空了,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修行,證到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圓通,把所有的意識、潛意識都空掉,然後見到自性,成就大自在菩薩。 真正的佛法是無為法,是無相實相法,不可言說。我們常聽人說「佛曰不可說,不可說」,為什麼不可說?因為要用心去開悟,去解脫,所謂「開悟修行」,修行就是為了要讓靈性解脫,解脫什麼?解脫無明根塵。如果你能當下接到本心,讓自性光現前,當下就解脫了。所以禪宗說「直指本心」,而不是「直指人心」,因為人心無常,會變化,本心則是不變的涅槃,不變的真理,不變的中道,所以要直接到達本心。 如果你對於《金剛經》中佛所說的正法都能有所開悟,同時又能實修實證,以後再看其他的經典都輕而易舉,因為佛理都相通,最終的目的都是教人如何成佛,如果你成就了佛菩薩,就是最大的福報,也是最大的功德。 每一個人都是為了修行,為了成就佛菩薩,而來到人間,如果大家都懂得修行,佛菩薩一定會保佑大家,並給予很多福報,可惜大部份的人都不知道要修行,所以才會有那麼多、那麼可怕的災難,比方像三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但在這麼慘烈的災難之後,有多少人開悟要修行了呢?這才是我們在災難過後,應該要有的覺悟。 (註一)十地:即菩薩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註二)禪宗十大法印:一、不被我執所誤。二、不被法執所惑。三、不被功利所迷。四、不被物慾所苦。五、不被幻相所使。六、不被惡勢所瞋。七、不被情慾所困。八、不被俗情所擾。九、心地光明磊落。十、智慧博大無邊。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有一天,當世尊在竹林精舍裡休息的時候,突然有個人怒氣沖沖地跑進來,對著世尊破口大罵。原來他是一名婆羅門(註一),因為族人來向世尊求法,並出家修行,所以他很氣憤,特地跑來找世尊理論。 面對他的忿怒與不遜的言詞,世尊不但沒有絲毫不悅,反而默默地任他發洩,直到他罵累了,停口了,世尊才問他: 「婆羅門,我想,你家應該也會有客人來拜訪吧?」 「那是當然的!瞿曇(註二)!」婆羅門沒好氣地回答著。 「那麼,為了款待客人,你應該會請他在家裡吃飯吧?」世尊接著又問。 「那是一定的啊!」 「可是,如果客人不願留下來吃飯,你會如何處理這些菜餚呢?」 「要是他堅持不肯吃,我也不能勉強,那些菜只好留著自己慢慢吃囉!」 說到這裡,世尊看著他片刻,然後才說:「婆羅門啊!你今天來到我這裡,說了很多不堪入耳的難聽話,我一句也不接受,所以請你把剛才所說的那些話,統統都收回去!婆羅門,如果我在被你罵的時候,也以惡語來回罵你,那麼就等於我接受你招待我吃飯一樣;但是很抱歉,我並不想接受這個招待。」 婆羅門聽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世尊接著又說:「一般人在面對忿怒的時候,都會與對方惡言相向,也就是所謂的『以怒還怒』,這是很不應該的,偏偏很多人都會犯這個毛病。 其實,自以為說這些惡語、污言,就可以贏過對方的人,是愚者啊!因為真正的勝利是屬於知道容忍的智者。所以,如果你能在面對忿怒時,依然保持鎮靜而不發怒,不但超越了你自己,同時也超越了對方。這就是禪的『超越』精神。」 聽完世尊這一席話,這位婆羅門懺悔不已,當下就皈依了佛陀,出家修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註一: 古印度社會因階級觀念濃厚,把人分成四個階級,第一階級是婆羅門,即古印度的宗教徒。第二階級是剎帝利,也就是王公貴族,與婆羅門同屬於征服者。第三階級是吠舍,相當於農工商。最低下的是首陀羅,也就是奴隸。後二者必須接受前二者的支配與統治。 註二:瞿曇:世尊俗家的族姓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的目的,是透過正法的洗禮,將過去世的業力及今世的身心障礙完全排除,得到清淨。也就是把通往佛國的道路變成無障礙空間,讓自己在往生時,可以順利走上佛國大道,而不會驚慌失措。 修行是為了安頓身後去處 人為什麼要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什麼?以整個宗教來看,不管是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回教…,其教義都是為了要超度靈性。基督教說「信我者,得永生」,佛教也說「超凡入聖,成就佛陀」,如何才能獲得永生,往生極樂世界?就是要修行正法。 一般人的人生價值觀,不外是成就一番豐功偉業、賺得萬貫家財,或是做大官、享名利、擁權勢…,但這些榮華富貴總有消失的一天,當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候,一切都是空的,什麼也帶不走。其實,人生真正的價值是找到自己的身後去處,才不會在大限來臨時不知所措,驚慌害怕;這是修行的目的。雖然我們不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到人間,但也不要糊里糊塗地又離開,應該在這一世就能掌握自己的往生去處,以佛教來說,就是要在有生之年具足成就佛菩薩的條件。 超凡入聖 斷除輪迴 當我們在世的時候,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手或肢體去感覺,也就是說,人是生活在物質的世界裡。可是靈性屬於精神世界,當物質的色身滅度以後,祂該何去何從呢? 佛教有所謂的十法界,由上而下分別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前四者為「四聖」,後六者為「六凡」;「人」正位於中間。在「人」以上,是不同程度的福報,「人」以下,則是不同程度的災難與苦厄。我們要藉由修行正法來消除過去生中所造的罪業,使之得到清淨,然後才能到比較高的法界去。即使下一世再投胎為人,也會更聰明、更有福報。而且修行到最究竟可以成就佛菩薩,所以每個人都要修行,不修行就無法提升靈性到更高、更清淨的法界。 易言之,靈性是不生不滅的,當色身毀壞的時候,祂會依我們此生或過去生中所造的功德或罪業,而決定往生到哪一個法界。如果你在世時曾修行正法,具足無相真功德,就可以往生到四聖;如果是持有相福德,就到六凡中的「人」、「天」;但如果是造作了惡業,如殺生、打鬥、殘殺…等,就會到比「人」還低的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去。因此,當一個人死亡以後,並不代表結束一切,而是另一個開始,這就是輪迴,也是基督教所說的審判。 另一方面,修行也可以提昇我們現世的靈性層次。如果大多數人的靈性都很清淨,在「人」、「天」,甚至更高的法界,這個社會一定國泰民安,在幾十年前的台灣,雖然物質生活過得比較清苦,但精神生活都很富裕,不像現在,凶殺、暴力、亂倫…等社會不幸事件頻繁不斷,這就是人們的靈性層次已經普遍墮落到人界以下,所以要趕緊修行,要惜福、造功德,否則天災、地變、人禍會越來越多,一旦發生戰爭,還會墮落到更可怕的餓鬼、地獄界去。惟有修行才能避免這些災禍的發生,可見修行多麼重要! 解脫靈性 永生極樂 修行是為了要解脫輪迴,不要讓無生無滅的神聖靈性一直停留在六凡的世界,而是要回歸到四聖,最好是到佛菩薩的境界,這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也許有些人不相信可以一世成佛,那是因為他以「人」的意識在修行。真正的修行是「靈性」的解脫,所以可以一世成佛,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釋尊以凡人之身,經過六年訪仙求道的人間修行,解脫色身及意識的束縛,然後又歷經六年在菩提樹下的靈性修行,終於成就佛陀。祂以自身為例告訴世人,佛是人成就的,人人皆有佛性,所以都有成佛的條件。如何才能成就?就是要修行正法。 什麼是正法?就是可以讓靈性解脫、不受輪迴、永生於佛國光明世界的究竟法門,簡單地說,就是可以超越三界。 所謂三界,即慾界、色界、無色界。慾界是指意識上的障礙,當此生的意識得不到滿足時,來世還是要去完成它,所以會一直在三界內輪迴。色界是生理上的障礙,諸如病苦之類。無色界則是過去累世的意識障礙,也就是業障。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透過正法的洗禮,將過去世的業力及今世的身心障礙完全排除,得到清淨,也就是把通往佛國的道路變成無障礙空間,讓自己在往生時,可以順利走上佛國大道,而不會驚慌失措。 人的一生約有百年壽命,扣除目前的年齡,剩下的歲月實在不多,所以要把握時間,趕緊修行。首先要能讓身體健康,心裡不要有煩惱、痛苦,同時要把眼光從物質世界擴大到精神世界,這就是「轉識成智」,從假相到真相再到實相,這是修行必經的過程,如果不這麼修,永遠都是眾生,當然也就不可能解脫輪迴,無法達到成就佛菩薩的修行目的。 由此可知,人生的目的是要修行成就,因為人從起點到終點的一切都是「空」的,唯一最實在的成果就是靈性的成就。所以,如果你懂得修行正法,一世成佛,就是一個真正有智慧、有福報的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