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宗教

【禪修釋疑】心門即可通佛國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修行應該怎麼修?什麼是外道修行? 答:現代人對於佛法的觀念與認知,大都只侷限在誦經持咒,對於其他法門,則視為外道。其實所謂外道,是指離「心」修行,因為真正的修行只有本心修行,如果在心外求佛,心外求法,都是外道。 也就是說,一切修行都離不開心,因為心即是佛。等到有一天,當你能夠見到自性現前的時候,就可以見證這句話;因為當你能夠從禪定中見到最究竟的實相時,就會明瞭,「禪」是唯一能夠見佛、成佛的不二法門,「心」與「禪定」兩者缺一不可。 禪定要從心門而入,因為心門直通佛國,如果離心修行,就是外道,即使是修可以一世成佛的正法,但若是在心外求佛,一樣都是外道,不可能成佛。 禪宗印心佛法,從心入門,是中道,不立兩邊,是可以讓修行人一世成佛的法門。修行印心佛法者,先要做到離相,要超越意識,然後進入無相,讓潛意識入於真空,在真空法界才能見到本性,見到清淨光。 有些人認為印心禪法是外道,那是他們不了解,當身體與靈性還沒有成為一體,達到「身心一如」的境界時,必須設法維持身體的生命力,否則當心臟停止,修行又尚未成就,豈不白來人間一趟? 我曾研究過許多禪宗大師的修行,發現祂們都是先從修鍊仙法開始,比方像世尊,當年在追求生死法門與痛苦法門時,也是先修鍊仙法修身,然後才進入禪定證道。 一個人要證到無餘涅槃,一定要先度盡自身眾生,讓體內眾生習性漏盡,最後剩下的,才是本有的、清淨的、光明的靈性。 修行佛法要身心一體,不能只用意識,要讓本心放大光明,這是「智境同輒」。智慧和境界好比兩個輪子,要同步前進,才能成正果。可是一般人都是用意識修行,那是「人」在修行,應該要往內心修,因為佛不在外,佛即本心。如果每天都向外求佛,那就是外道,絕不可能成佛。

【禪師說禪】佛性無動無靜 無來無去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師父有一首「靜」的偈語: 「靜而無欲,客塵遠離。無動無靜,動靜一如。無來無去,身心即佛。」 這首偈是一種無為法、無學法,無法用「人」來學,那是學不來的;如果用一般的學習方法來學,只能學到它的空,不能妙轉法輪。 因為它是無為法,如果用一般的學習方法,就是有為法,只能學到它的相,學不到真髓。它也是無上法,所以要超越生理、心理的障礙,以最究竟的自性來參與,與之合一。同時,它也是無量法,如果用腦筋、意識來學,裝不進去,所以一定要做身空、心空。 所謂靜,要做到無欲,才能遠離客塵。既然是「客」塵,那麼「主」是什麼?就是自性;「客」是根塵,是五官意識,既然是客,就不能喧賓奪主,也就是不能以根塵來代替自性。 悟靜離塵間 妙用轉法輪 自性為真,所以要能夠做到靜,就可以達到無欲──如果不需要,就沒有這個欲望的意識存在;如果覺得一切滿足,就沒有根塵的空間。所以第一步就是「靜而無欲,客塵遠離」;只要能做到無欲,客塵自然遠離,不必刻意去斷滅它。 一般人修戒,「戒、定、慧」三佛學的戒,就是在修這個靜字;只要能靜,就可以做到戒;能靜,自然就戒。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能做到靜,這是妙轉法輪的起點。 當然,要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夠用。所謂用,就是妙轉法輪;不論是用於入世,還是出世,都有妙用。所以要好好參這個「靜」字。 修禪注重在參;因為我們所修的禪,是有生命的。一個人來到世間,從因緣而生,然後成長,在成長的這幾十年中,所接觸的人、事、地、物,以及種種大自然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可以左右我們的心,往往一不注意,就被很多根塵所罩。 所謂根塵,就是有餘物,是多餘的。我們要修到能夠「客塵無染」,也就是要修到心無餘物,那就可以證到無餘涅槃。如果還是有餘物,就是有餘涅槃,不是最究竟的。 我們來到人間,要經常去開發自己本有的智慧;如何開發?就從「靜」開始。因為一個人靜了以後,才能了解身心感受到的客觀與主觀環境。什麼是主觀環境?就是自己的意識和潛在意識。在求「靜」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事物都與「靜」相對而行,然後就會明白,一切根塵都是多餘。 曾有一位從事推拿師的同修對我說,他用師父教的靈療法去幫人加持,結果難過了一整個星期,比被他加持的那位病人還要病得厲害;這就是認識不清。 師父的法,可以救活人,也可以救死人;救活人就是讓他不生病,或是幫助生病的人早日痊愈;救死人就是讓他超生。因為這位同修從事推拿工作,如果對方願意來修行,就值得為他付出這個代價,去度化他的定業。 業報根塵果 修行是明燈 所謂定業,就是一定的業障,已經定在那裡的業障;你可以為他背這個業障,背到最後,再來找師父;否則,若他不願意修行,而你又替他背業障,他其實是沒有這麼大的福報的。 一個人的業報,都是根塵的果,包括現世及過去累世所有累積的結果。大家在禪定中,進入最靜的時候,不妨看看身體裡面什麼是根塵,什麼不是根塵,慢慢去證明它、發現它,有一天就會發現自己真正需要什麼;除此之外,都是根塵。 那要怎麼做?舉個簡單的例子,譬如心臟,如果以生理學來解釋它,就是有為法;因為生理學是科學的一部分,如果想用科學來證明宇宙現象,不知要到何年何月。目前的科學只能證明宇宙的一小部分,所以才會有發明;其實這些被發明的事物,本來就已經存在,那些科學家只是去發現它、開發它而已。 體性大自然 氣脈行周天 所以我們活在人間,要經常去參大自然與我們之間那種很微妙的關係。科學就是如此,慢慢去證明它的存在,證明一切大自然生命力的存在;科學家只是去開發、去發現這些本有的能源,讓人類眾生可以過得好一點、快樂一點。由此可知,禪的世界是無法以科學來證明的。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一場氣功辯論大會,與會者包括台北醫師公會理事長、一位醫生及氣功大會會長;當氣功大會會長被問到:「當你和病人在通電話時,可以直接用氣功治療嗎?」沒想到他竟回答:「我不知道可不可以這麼做?」這等於是否定了這個答案。 如果一切都要求證明,就變成「有為」,才能讓人看、讓人聽;如果是「無為」,除非用相機拍照,也許可以被拍到,或是用更進步的儀器來證明,否則很難;像醫生也是要用科學儀器來診斷一樣。 在台灣,很多人認為,中醫的「望、聞、問、切」不科學,其實應該講求實用。醫學的目的是要治病,只要病能夠治癒,何必分中醫或西醫? 後來在那場氣功辯論會上,有一位現場觀眾出面證明,他說自己是華僑,有高血壓,在國外看過很多醫生,都沒有用,回台後練了氣功,高血壓就不藥而癒了,所以他可以證明氣功有效。 但那位醫師不同意他的見證,建議他還是要每個月到醫院檢查,很堅持自己的看法,不接受別人的意見,這就是我執、我見,也是個人的偏見;很多人都有這種執著,這樣就無法在靜中發現問題。 我們不管是研究學問,還是在人際間處理事務,都應該先以「靜」來觀一切「動態」,才能看得更清楚,同時自己的修行功德也不會被客塵汙染;等到自己能夠確實地在任何時空下做到「靜」,就可以分辨出偈語當中的─無動無靜,動靜一如。

【禪修釋疑】靈性是真 請祂作主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悟覺妙天師父說:「靈性是我們的主人、要讓祂作主」,請問什麼是靈性作主?難道我們不能自己作主嗎? 我們每個人,是誰在替自己作主?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人就像一個殼,或是一個影子,殼裡面的那個我,才是真正的自己;被照出影子的那個我,才是真正的自己。如果沒有認清這一點,等到死的時候,就會害怕。其實我們死了,只是外面這個「人」死了,那個真正的自己並沒有死;也就是說,裡面那個我才是真正的自己,才是真正的真人。 如果有這樣的認知,知道裡面那個才是真我,死亡的是外面那個殼、那個影子的假我,就不會害怕了,因為只是換了一個身而已。至於是換成菩薩的光身?還是其他眾生的身?差別就很大了。 再以布袋戲的傀儡為例,當沒有人去操作它時,它是躺在那裡的;但是當我們用手去操作時,它就可以很靈活地跳上跳下。請問,那個人形的傀儡是人嗎?如果不是我們用手去操作它,它其實是死的,躺在那裡不會動。同理,我們今天會動、會跳,都源自於裡面的本心,也就是佛性;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人的身體,就像布袋戲的傀儡,真正重要的是裡面的本心,要讓祂做我們的主人、讓祂作主。 從這裡也可以知道,當我們成就的時候,就是這個真正的我解脫了,留下來的是那個死的物質體──肉體。所以我一直強調,修行要用精神體,因為成就的不是物質的肉體,而是精神成就;修行就是不要讓物質體去汙染精神體。那麼,物質體是如何汙染精神體的?就是經由五官產生貪瞋癡慢疑等根塵,汙染了心;所以我們在見性之前,先要明心,道理就在這裡。 曾有人問我:「見性之前,一定要明心嗎?」如果不明心,就不知道如何見性。那要如何明心?必須開悟。什麼是開悟?就是當我們知道自己還有一個本心的時候,就開悟了。我們可以看看「悟」字是怎麼寫的,左邊一個「心」,加上右邊一個「我(吾)」,也就是我的心──真正的心,那就是本心;修行一定要有這樣的開悟。

【禪與科學】禪定有助提升專注力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接受專注力訓練的學童,除了在集中性注意力和選擇性注意力的指標上出現明顯增加,同時這些孩子也表示,上課可以更專心。 近年來,從兒童聯盟的調查報告可發現,電子產品對兒童的影響,已逐漸出現成癮化、保母化和低齡化的現象,尤其是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其成長歷程幾乎都伴隨著3C產品。 在這種情況下,從生理角度來看,孩子除了視力會變差以外,隨著消費性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愈長,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也愈不足,而且還會產生專注力與創造力弱化、出現社交障礙、情緒管理失控、成癮不聽管教、認知能力與手眼協調能力退步等現象。 一般人常把專注力(Focus/Concentration)與注意力(Attention)混為一談,但在學術與臨床上,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專有名詞。 注意力是評估周遭環境,並過濾不要的訊息,只凸顯重要且須注意的項目的過程,它在臨床使用的指標,包括了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轉換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和分散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等5種,一般常用於檢測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腦部受損者的復健過程。 至於專注力,則是選擇性、持續性的注意。 所以,注意力是更大範圍地討論學習過程,像是大腦可不可以掌握、能不能有效處理外在環境的訊息,包括控制衝動、能專注多久時間、能不能過濾不相干的干擾、反應速度,以及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等等。 孩子為什麼會不專心? 孩子會不專心,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是孩子在面對過於簡單或過於困難的課業時,會降低學習動機,因而造成分心。第二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由於外在環境充滿物質、聲音及光線等各種刺激,使得大腦頂葉必須選擇忽略不相干的刺激訊號,以專注在一個思考路徑;所以,當環境的干擾愈大,孩子就必須花更多精神去除不必要的訊號,如果孩子對干擾訊號的處理能力有限,父母和老師就必須注意孩子的學習環境是否有過多的聽覺、嗅覺、視覺和觸覺等刺激。第三是臨床上稱為「注意力不足、合併過動症候群(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孩子,簡稱過動兒,但並不是所有好動的孩子都是過動兒,必須經過專業的精神科醫師做更深入的診斷而定。 目前對過動兒所使用的藥品,最主要的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methylphenidate成分。一般而言,過動症所使用的藥物,只能用在真正確診的孩子,因為過去的臨床經驗認為,使用這類藥物治療的孩子,對他們在課業與人際互動上,確實有相當大的改善,甚至功課可以名列前茅,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會把它稱為「聰明藥」的原因。但如果不是過動症的孩子,不但沒有任何聰明效果,反而甚至會引起頭痛、噁心及腹痛等副作用。 幫助孩子提升專注力的方法,家長或老師可以試試從下面幾個方向來做: 1.設法呈現有挑戰性或特殊性的東西,吸引孩子專注;此時必須讓孩子能夠持續專注,才會造成影響,也更有意義。2.幫助孩子對學習提升興趣,因為對孩子而言,有了學習動機,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專注力。3.爸爸媽媽必須要能耐心引導,並適時鼓勵孩子,最好能安靜陪伴孩子學習。4.初期每次訓練,只讓孩子專注一個項目或一個活動;當孩子專注的時候,不要打斷他的思考。5.進行活動之前,先讓孩子知道大概的步驟和流程,讓他有心理準備,以減少壓力。6.如果課業或學習難度非常高,或是需要長時間專注,可幫孩子分成幾個段落來進行,必要時,可以中場休息。7.學習時,如果能搭配畫面或圖片,甚至有實際物品,會比用文字形容更能讓孩子專注和理解。 定點專注 有效提升注意力 2020年7月,著名國際期刊《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發表了一篇文章,其研究團隊及作者是吳鳳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賴羿蓉與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學系副教授張剛鳴(註),他們發現,國小學生在經過10至12周的專注力訓練後,可以明顯提升學習的專注力。 賴羿蓉在嘉義市的兩所國小,利用上課前的晨間時段,帶領45名學童做印心禪法專注力訓練,參與者必須連續12週,每週參加一次培訓課程,每次培訓時間約1小時。 培訓時,參與的學童必須把視線聚焦在一個固定的定點,例如心臟、手掌心或指尖;實驗過程中,會搭配達摩無相神功的動禪,如甩手通脈、踢腳通脈、大智若愚、天鼓齊鳴、童子拜觀音等,讓孩子活絡並伸展筋骨,同時強化他們的身體,增加活動量,有助於提升專注力。最後再進行大約20分鐘的禪定,讓孩子把身心靜下來,藉由緩慢的呼吸關照身體。這就是為時1小時的專注力訓練。 相較於沒有接受專注力訓練的對照組(37名學童),這些有接受訓練的45名學童,在集中性注意力和選擇性注意力的指標上,都出現明顯增加。另外,在學生的問卷中也發現,參與訓練的孩子表示上課可以更專心,其中近30%學童表示,晚上更容易入睡,失眠狀況也得到改善,並且可以放鬆身心、減輕壓力。 從這些結果推測,專注力訓練有助於改善情緒,也可以調節自律神經。 禪定是精神高度專注的狀態 其實,真正的禪定是一種精神進入高度專注的狀態,並不是一般坊間認為的靜坐、冥想,或是讓大腦單純放空,更不是打瞌睡或補充睡眠。 高度專注的精神力,可以讓大腦產生慈悲、慈祥與愛心的腦波狀態,進而讓身體得到健康、和諧,心靈得到平靜,思緒也會更加敏銳。 另一方面,還會降低對外在物質的誘惑與影響,回歸本有自我反思與反省的能力,提升與同儕之間的社交能力與溝通能力。這些領導統御的能力,對孩子來說,都是讓他們成為領導者不可或缺、也是必備的基本素養;而藉由禪定來訓練專注力,就是最好、也是最簡單的方法。 參考資料 Lai, Yi-Jung; Chang, Kang-Ming. 2020. "Improvement of Atten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Fixation Focus Training Activity."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17, no. 13: 4780. 蘇立仁博士 小檔案 學歷: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高通量實驗分析核心設施主任 財團法人博愛文化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天然藥物協會永久會員 愛群生醫國際董事 社團法人婦幼健康促進協會專業諮詢委員召集人 修行資歷:自1990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佛教中國化和文明交流與互鑒」論壇 北京大學登場

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閩南佛學院主辦、慈濟基金會等協辦的「2024佛教中國化和文明交流與互鑒」論壇,4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大學登場。該論壇是大陸重點高校與著名佛學院共同開展的學術合作,具有開創意義。有來自海內外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共襄盛舉。 「2024佛教中國化和文明交流與互鑒」論壇由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頌主持。他代表北大向所有與會者表示歡迎,並宣布本次活動正式開幕。 則悟法師代表主辦方之一閩南佛學院對本次學術會議的舉辦表示祝賀。則悟法師表示,「佛教中國化」是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需要,也是佛教健康傳承的必然要求,更是踐行佛陀「契理契機」精神,展現佛陀智慧、慈悲的具體體現。 則悟法師在致辭中,闡述本次會議主題的意義、佛教中國化的發展歷程,並對佛教教育中國化的實踐做一定程度的說明。他希望通過此次活動產生更多優秀的研究和思想成果,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於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使佛教中國化道路越走越寬。 何日生副執行長代表慈濟基金會及創辦人證嚴法師,向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閩南佛學院共同舉辦此次學術論壇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同時,他對印證國際佛學網絡和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的合作進行了簡要介紹。 何日生認為,本次會議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佛教中國化與文明交流、互鑒的平台。與會者得以共同探討佛教在中國所展現的文明,以及對中國社會乃至世界文明產生的深遠影響。 郝清新教授則分享在中國各大寺院參訪的經歷。他談到,這些訪問使他有機會與寺院的常住僧侶進行深入交流,從而對寺院的建築風格以及新科技在寺院中的巧妙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還指出,如今法師們在傳播佛法時,常常結合現代學科的視角,如物理學、社會學等,來輔助闡釋佛教的傳統教義。這種做法展現了佛教傳統理念與現代社會價值觀之間正在發生的漸進式融合。 張風雷所長認為,本次會議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即不僅有海內外聞名的學者來報告研究成果,還有許多學界的新銳在此次會議中發表論文。當下的佛教研究領域中,年輕一輩的學者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用多語言、多視角、多領域、多維度地進行分析研究,大力地推進了佛教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李雪濤院長在致辭中表示,中國佛教的現代化的發展,不僅要納入整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去看待,同時還要納入到19到20世紀的整個世界的轉換過程中去看待。他亦提出,中國近代佛教的研究實際上是一個雙重跨文化的研究。在這種跨文化的語境下去看,可以揭示近代中國佛教的真正價值。 陳明院長代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感謝主辦方及王頌教授團隊的努力,並感謝專家學者前來與會,發表學術報告。 程樂松主任代表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對與會來賓、學者表示歡迎。他認為,很大程度上,「中國化」已成為現在當代中國宗教學中的一個比較重要的促進性的話題。人們討論「中國化」、「文明交流與互鑒」這兩個問題,實際是在討論一個「現代性」的問題,正是因為現代性,人們才會意識到佛教文化對於現代人心靈的重要性。 這次會議持續兩天,以「佛教中國化和文明交流與互鑒」為主題,立足於佛教傳統的多樣性及其文化共存的不同模式,探討佛教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形成的獨特表達形式,及其在亞洲乃至全球範圍內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禪師說禪】真空妙有 禪道藏其中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我們在心裡給別人留空間,就是給自己留空間,這樣心就會很自由;所以心量要大,這就是所謂的空大。如何讓心有空間?首先,心裡不要有成見,如果有成見,就不空,不容易容納別人的意見,當然也做不到圓融。 社會上很多人都缺少這種圓融的心、無量的心,不懂得給別人留空間。雖然這是佛法,也是一種生活中的人生哲學。 知足心常清 心淨地獄空 為什麼說這是佛法呢?因為給自己留空間,也給別人留空間,就是佛法的平等性。如果能了解佛法的平等性,就知道什麼是空。比方從小處來看,我們從五官感觸到的一切,都是幻有,這種幻有其實就是空,因為有生滅;但對一個開悟的人來說,他會有所覺悟,就是看到這些有生滅的空,如果能讓這些空的每一項都圓滿,在這「空」裡面就是「有」。 也就是說,在世法上,雖然我們沒有更多金錢來滿足生活,但只要有知足的智慧,有滿足的心,就可以用有限的金錢滿足全家人的生活,所以這「空」裡面又變成了「有」,這種「有」就是幸福、就是圓滿──從有限到圓滿。 再擴大到法界來看,突破了空,就是真空,但是真空不空,因為真空裡面有妙有,還是有。若能達到真空的境界,就是無我無相的境界,是沒有眾生相、壽者相的世界,也是一種天下為公、大公、無為的世界。 我們要讓自己的心達到真空世界,也就是把一切生滅現象,包括精神、情緒活動(如快樂、痛苦)等,全部都真正空掉。什麼是真正空掉?就是去圓滿它,而不是逃避;要真正地面對現實,一點一滴,不管大小,都要圓滿,那就可以把空變成真空。 真空的心沒有罣礙、憂慮、不自在、不圓滿和不理想;當然,這要靠智慧去妙用。如果能突破這個層次,就能真正體會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修行上就能看到自己的自性光。 自性光非常聖潔,比雷射光還美麗,只要到達那種境界、得到那種智慧,自然就會顯現;也就是說,祂不是追求而得的。 當心裡經常保持沒有煩惱、沒有心事,隨時都很寧靜時,自性光就會自然顯現,此時如果去參一些事,很快就會得到答案;反之,如果心裡有很多心事,那不叫參,而是想,這種想是一種意識行為,並不是智慧。因為心裡有事,智慧就被這些黑影擋住,讓你所想的不能圓滿、不能完整,自然也不能解決問題。 真空猶妙有 禪道藏其中 如果得到了自性光,表示自己在修行中,多少已對世事真正覺悟,可以看透世間的一切。所謂看透世間的一切,並不是消極,而是一種圓空的智慧,當然這要靠自己開悟的力量,得到這種智慧以後,就會更清楚、更了解。 因為禪的本有生命、本有的光、本有的智慧,很難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所以禪不是口說的禪,也不是文字相的禪,而是實證的禪、真如實相的禪。 得到這種真如實相的禪以後,心會非常自在,身體內外都充滿了光,心靈充滿了智慧,入世會很圓滿,即使走到人生壽命的終點,也不會害怕,因為可以突破,可以「入世不死,出世無生」;如果「出世生」,就又輪迴了。這才是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真如實相、涅槃妙心的世界,也是真空妙有的世界。 「妙有」從「真空」而來,證到真空以後,才證到一個真如實相的、本有的體,也就是本有的生命體、本有的生命之光、本有的智慧。所以一切修行都在自己,不在外面。 圓空覺菩提 法性智慧光 以前我常說,要求自己的解脫,必須先開悟;而要開悟,就要讓精神戰勝物質,要讓精神戰勝一切、克服一切,要能夠超越物質,如此才能超越五官的知識,以及五官感觸到的反應。因為五官知識只是小週天的知識,要突破它,才能證到真空,接收到大宇宙的能量,也就是大宇宙的智慧和光。 當我們真正得到這種光、這種能量、這種智慧,就會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所謂的法力無邊。當然,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去證明,並且可以得到的,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 今天,我們修行的目的是什麼?為了要得到無限生命的力量及無限的智慧。如果能得到無限的生命,就可以自度,也可以度他;可以救自己,也可以救世人。如果具備了宇宙無限的智慧,不但可以滿足自己,也可以滿足眾生;因為「眾生、佛、我」都是同體,所以我們除了關心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給自己留空間,也給別人留空間,彼此都懷著一種平等的愛,就可以在這個世界過得非常美滿。 同時,有了智慧以後,就可以轉變;轉變什麼?把不好的習慣轉變為好習慣、不好的人轉變為好人;為什麼可以如此轉變?因為它是從心靈深處產生的徹底改變,就像木炭,雖然是黑的,但點上火以後,就可以轉變為光,普照光明,或是可以用來煮飯等等;本來木炭是埋在地底的木頭,乾了以後變成木炭,沒有用,但我們可以把它轉變成有用。可見天生萬物都有用,只要有智慧去改變,就可以讓它變為有用。 我們修禪,除了修最起碼的健康,還可以得到和大自然同樣的壽命,以及大自然本有的智慧。而我們有了這些大自然的能量和智慧以後,就可以圓滿世法、圓滿自己、圓滿一切眾生。

【禪修釋疑】精神體是見性成佛的關鍵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常聽人說,修行要「身心靈」一體修行;請問「身心靈」要怎麼修? 人有三種身體,肉體、精神體和靈性體;肉體是生理結構,它會生病,當肉體生病時,就要看醫生,讓它回復健康,得到清淨;第二種是精神體,它也會生病,比方像鬱悶、壓力、煩惱、痛苦……等,只要能找出原因,就可以轉痛苦為快樂,回復清淨。由此可知,為什麼禪定要盤腿?因為要取得身心一致,讓身心能夠統一、協調。 當一個人精神體旺盛時,身體也會很健康。身體為什麼會生病?因為過於物質化,讓身體的品質愈來愈低落,所以才會生病;也就是說,如果身體的物質體愈低落,體質就愈差,也愈容易生病,所以要設法提升體質,要讓身體從物質體提升,讓它更接近精神體。 如果能夠提升體內細胞的品質,讓它精神化,也就是與精神取得一致,不但身體會很健康,精神也會很好。若能如此,就是身、心與靈性一致。修行就是修「身心靈」統一,三者一致清淨;所以我所傳的法,是從清淨開始。 修行不是靠腦筋修,也不是用嘴巴修,而是修清淨,讓身心統一,這是最根本的修行,因為清淨可以直了成佛。為什麼清淨可以直了成佛?因為清淨以後,就可以跨越欲界,那麼之後的修行就容易了,所以可以直了成佛。 那要怎麼做?就是在禪定中,透過十脈輪讓身體得到清淨。其實每個脈輪就是一個蓮花淨土,也可以說是一顆星星,而心就是太陽,十脈輪和體內所有細胞都是圍著這個心王而修行,在那裡成長、清淨。所以禪定時,要去體會身心的變化,如果不用心體會,精神就容易分散,身體也會動來動去,不能入定,當然也不會有感應。 我一直強調「精神」很重要,因為將來要成就的,是精神的成就,以這個精神體就可以到佛國淨土。一個人如果沒有精神,表示他物質很低落,是劣質;但如果很有精神,就表示質量很高,高到可以發光。如果每個細胞都能從物質提升到精神,變成點點發光,那就是「夜睹明星」、就見性了。修行就是要這樣修。

【禪與科學】十脈輪禪定對基因能量的影響

文/黃金龍博士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藉由禪定,可讓染色體的能量充足,維持端粒長度,進而讓身心靈可以長期維持較佳狀態,對身體健康大大加分。 2020年諾貝爾獎生醫獎是由C型肝炎的3位研究學者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與Charles M. Rice共同獲得,他們的貢獻解決了數十年來因輸血而感染C型肝炎的問題,解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這3位學者分屬於不同的研究單位,美國學者Alter首先發現因輸血而感染肝炎的患者中,不是A肝或B肝;英國學者Houghton根據Alter的研究,從感染肝炎的黑猩猩血液中,拼湊出C肝病毒基因定序;而美國學者Rice再運用基因工程證明,單獨C肝病毒即可使人生病。 在整個C肝研究過程中,基因工程的各項技術顯得格外重要。無獨有偶,在隨後的諾貝爾化學獎也頒發給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發明者Jennifer Doudna與Emmanuelle Charpentier兩位女性學者,同獲殊榮。 Doudna與Charpentier在2012年發表了CRISPR-Cas9這項有「上帝的手術刀」之稱的基因編輯技術,使科學家得以精準地對動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進行編輯。CRISPR被認為可用於治療遺傳性疾病、建立惡性腫瘤新療法、培育更能抵抗蟲害的農作物或無法傳播登革熱的蚊子,甚至使已滅絕的生物重現於世,讓生命科學邁入了新的時代。 基因對於生命體擁有如此強大的主導力,在人類健康與疾病的議題上,自然也不缺席。幾年前,好萊塢女星安潔莉娜裘莉透過基因檢測,發現身上的BRCA1基因有缺陷,加上又有家族性乳癌的遺傳病史,檢測結果估計她有87%的機率罹患乳癌、50%罹患卵巢癌;為了不讓孩子因此失去媽媽,她選擇預防性摘除乳腺,把風險降到5%。這件事情引起輿論廣泛而熱烈的討論,甚至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也讓「BRCA1/2基因檢測」一躍成為預防醫學醫療的代名詞。 細胞分裂次數愈多 染色體末端序列缺損愈嚴重 人類基因圖譜在2000年解密,生命形式被拆解成一串串複雜密碼。有趣的是,全人類的基因序列中,竟有99.9%共同性,而僅有的0.1%不同,產生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於是科學家就從這些微小變異中,研究基因與疾病的關連。解碼的結果,許多疾病被證實與基因有關,如肥胖、痛風、高血壓、糖尿病、骨關節炎等,甚至包括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 乳癌基因BRCA1(breast cancer1)、BRCA2(breast cancer2),因為安潔莉娜裘莉的新聞而變得耳熟能詳。依據Vall dHebron University Hospital的學者Balmaa J於2009年發表於Annals of Oncology的文章顯示,BRCA1帶因者終其一生,乳癌的發生機率為65至80%,卵巢癌為37至62%;而BRCA2帶因者則為乳癌45至85%,卵巢癌11至23%。 有別於基因序列對於疾病的影響,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是否能完整複製,也關係著老化與癌症等人體健康問題。1980年間,Elizabeth H. Blackburn、Jack W. Szostak以及CarolW. Greider等3位美國科學家在端粒(telomere)與端粒酶(telomerase)的發現及研究中,解答了DNA序列之所以能完整複製與預防分解的機制,並榮獲200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末梢會發生部分序列無法被複製,而造成必要性的缺損;因此,細胞分裂次數愈多,染色體末端的序列就會缺損得愈嚴重。 端粒是存在於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質複合體,它與端粒結合蛋白,一起構成了特殊的「帽子」結構,能夠維持染色體的完整和控制細胞分裂週期。剛出生的新生兒,端粒的平均長度大約是超過1萬個核酸配對(Base pairs);中年人大約只剩8000至7500個核酸配對;老年人則大約是低於5000個配對。 而隨著細胞分裂次數愈多,端粒的長度就會愈短;當端粒耗盡時,染色體DNA的缺損就會造成不穩定的現象,細胞老化與凋亡機制因此啟動,最終造成細胞死亡。 文獻中,有大量的文章提到禪定對於健康與長壽的助益,而禪定對基因的影響,則少人提及。2015年,加拿大Linda E. Carlson博士於Cancer期刊發表了一篇關於靜坐與基因端粒長度的研究,該研究對乳腺癌患者進行了8週的靜坐訓練,訓練前後比對白血球內染色體端粒的平均長度,發現乳腺癌患者的端粒長度可以得到維持,而另一組沒有進行禪定訓練的對照組,則無此現象。 魂就是遺傳基因DNA 禪定與人體身心靈結構息息相關。基因對於「身」的影響自不待言,然而,基因與內在的「靈性」世界又有何關連?悟覺妙天禪師在解釋人體身心靈修鍊時曾說:「人有3個非常重要的精神體,分別是來自父母給我們的魂與魄,以及從宇宙來的聖靈。魂是所有肉體細胞的精神體,一直與肉體同在;魂就是俗稱的血統,因為我們的身體從父母而來,而父母又從祖父母而來,以此類推,所以魂就是遺傳基因DNA,父母或祖先有什麼病,就會遺傳給子孫。」 從禪師的敘述,可以理解一般人所說的靈魂,靈是人人本有的內在佛性,來自於宇宙;而魂則是來自父母的遺傳基因。古人認為,魂魄是依附於人體的精神靈氣,魂為陽性精氣,魄則為陰性精氣。 關於魂魄,妙天禪師進一步解釋:「魄的位置在會陰部位;魂則在脊椎骨下方,靠近腰骨附近,兩者是十脈輪之中的兩個脈輪」。這段生理位置的描述,從中醫經絡理論來說,就代表著男性生殖器官與女性生殖器官。因此,基因可藉由男女生殖系統遺傳給下一代。 實驗證明禪定會對染色體產生影響 為了進一步研究基因與身心靈及禪定間的關連,本文利用Metatron量子檢測儀,檢測父母子女間23對染色體能量關係。 受測者是一對父母及3個女兒的5人家庭,檢測出來的染色體能量分布如下圖: 從比對圖中的染色體能量分布可以看出,大女兒、三女兒與父親的染色體能量表現接近;而二女兒和母親接近。 父母能量共同較弱的染色體是第4、5、6、11、19對。其中第19對,父母雙方都有6級分。 再比對染色體與疾病關係,高膽固醇血症、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齶裂、動脈粥狀硬化、智能不足、掉髮、白內障等,是特別要注意的部分。經詢問受測者,確實有家族性掉髮與動脈粥狀硬化問題。 關於禪定對染色體的影響,以下提供2個案例參考: 【案例1】 受測者是一名66歲的退休男性教師,身心健康。在教導十脈輪專注禪定法後,引導受測者禪定10分鐘,並記錄禪定前後的能量變化。 筆者比對受測者23對染色體,發現其能量變化如下方左圖所示(圖中能量指標分為1至6級,數字愈小,代表能量愈高)。 經比對後發現,禪定後的染色體整體能量值,比禪定前增強了11%。另外,從能量指標也可看出變化,禪定前,有4個能量最低的6級指標;但禪定後,僅剩2個。 依筆者經驗,基因能量的狀態,與其他器官位置比較,通常是比較不容易改變的;因此,筆者再比對受測者大小腸附近的能量變化,如下方右圖所示,發現禪定後的整體能量值,比禪定前增強了52%。 由能量指標顯示,禪定前,原本在升結腸及小腸部分,有很多能量最低的6級指標;但禪定後已全部消失。 從結果來看,同一人在禪定前後,大小腸的能量增強幅度(52%)遠比染色體(11%)大很多。 【案例2】 受測者為一個6人家族,其能量比較下圖。從染色體能量檢測結果分析,大女兒與父親的能量表現接近;其餘子女與母親接近。父母能量共同較弱的染色體是第19對。 經詢問其家族病史,也是有家族性掉髮和動脈粥狀硬化問題。案例中的小兒子目前52歲,禪修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已有10年以上,比較他的染色體能量,確實比其他家族成員高出甚多。 從以上2個案例,可以觀察到2個現象,第一,禪定對於染色體能量的提升有幫助(11%),但會比其他器官的能量提升(52%)幅度小。第二,長期禪定者的染色體能量,可以維持在比同家族成員更佳的狀態。 禪定可維持端粒長度 基因是現代生理學名詞,藉由基因不斷的分裂和複製,人體才得以形成人身;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基因密碼,而不同的基因結構,可以導致每個人不同的身高、體重,甚至不同的疾病、個性與命運。 我們無法決定自己的父母,因此也無法決定自己的基因密碼;但如果可以透過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的學習,藉由十脈輪開發出身體潛在的生命能,讓染色體的能量充足,維持端粒長度,就可以讓自己長期維持在較佳的身心靈狀態,對於身體健康的維持應可大大加分,也更能夠完成自己人生的夢想。 黃金龍博士 小檔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工學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現任: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中華兩岸三和文教美容養生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長生學會理事長 DynaDx cooperation Senior Advisor 杏群診所康活麗苑自然醫學部主任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淡水禪修會館負責人 修行資歷: 自1996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禪師說禪】真空不空的圓滿智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世上一切宗教,為什麼不能讓自己的信徒或信仰的人,達到他所信仰宗教的最高境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般修行人都只停留在「求自己」的階段,包括求自己的平安、自己的福報、自己研究的學理……等等,所以不能有更好的成果表現;簡單說,就是在教導、學習之外,忽略了還要實證──實際的證明。 任何宗教,不管是佛教、基督教,還是其他宗教,都是一面看經典(比方佛教是看佛經,基督教是看聖經),一面聽法師、牧師或傳法的人講道,但還是不能成就,問題就出在沒有實證,只有看和聽,以為這樣就是修行。所以宗教是很有科學精神的,除了修,還要證;把我們所知道的,設法去證明它,證明以後,就可以得到它。 比如我說:「禪是宇宙本有的生命,具足了一切智慧光和生命光,所以宇宙的世界就是禪的世界,因為祂是本有的光、本有的生命、本有的智慧」,大家聽了以後,就要想辦法證明,看看自己所修的禪,是不是宇宙本有的生命和智慧,證明以後,就可以得到這個生命的光和智慧。 當我們得到這種生命的能量以後,可以讓身體健康、壽命延長,甚至可以像大自然一樣長壽,就看自己得到這個能量的程度如何,如果得到一百年的生命力,就可以活到一百歲;得到兩百年的生命力,就可以活到兩百歲,以此類推。 離相凡塵盡 常樂身心淨 智慧也一樣,如果得到一百年的生命力,就得到一百年的大自然智慧;得到兩百年的生命力,就得到兩百年的大自然智慧;如果沒有,就不能證明,當然也不能活到兩百歲。所以,修禪是最實際的,假不了。 一般人的人生價值觀,都在追求物質的慾望,譬如金錢、房子、車子……,或是名利、地位、權勢…等,希望能得到滿足,而且永無止盡,卻不知如此不斷追求的結果,如果不能如願,就會嚐到苦果,反而會有苦惱。 所以,初乘佛教要我們修四聖諦,要了解「苦集滅道」的道理──了解苦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人生會有這麼多苦、這麼多煩惱、這麼多不能解決的事、這麼多糾紛、這麼多不圓滿、不和諧……等等,一個一個把它整理出來,然後去消滅它發生的原因,再去追求大宇宙之道,也就是大生命、大智慧之道;這就是一個人從出生開始,一直到老、病、死,整個「生住異滅」的變化。 我們從小到老,不是一直快樂的,而是苦多於樂,我們要去找出原因,找到了,就具足了這個智慧,就能把苦轉為樂,而得到常樂;如此一來,我們的心靈就可以得到永恆的寧靜,這就是佛法說的「常樂我淨」,是一種涅槃妙心的境界。 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的價值,這個價值比任何珠寶、錢財、名譽、權勢……更重要、更尊貴。我們要得到這些存在於大宇宙的生命力、大宇宙的光,以及大宇宙的智慧,如果能夠得到,不但壽命可以延長,智慧也會得到增長,可以運用於入世、出世,甚至整個局勢的變化、人生的變化,乃至整個宇宙萬物等等,都可以事先了解,並改變它,把它改變成自己需要的,並用以補充自身的不足;也可以把不圓滿的,改變成圓滿。 修禪最重要的,就是要具足智慧;也就是說,我們追求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智慧。這種智慧是一種生命力,祂具足了光,這種光就是宗教所謂的真光,也就是聖靈之光;聖母、天主之光;祂是一切原始生命的主宰,而我們追求這個主宰,就是要追求真理。 回教教主穆罕默德在山洞禪定時,印證了宇宙的真理,見證了宇宙的主宰,他們稱為真主;基督教稱為上帝;天主教稱為聖母、天主;佛教稱為佛。但不管是什麼稱呼,都是指宇宙生命之光、智慧之光,也就是禪的世界。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一切宗教、一切人類所追求的,就是宇宙本有的生命,就要直接去印證,並且從印證中得到祂,找到這個本有生命的來源,那就是自己。 所以不必去修方便法,方便法是教我們從守戒開始、從善惡開始,一直停留在教人為善。其實一個人會有壞習慣、會去犯罪,是因為他的無明和無知,如果我們已經覺悟,就具足了慧根,自然不會去犯這些錯誤,也不必再從頭修戒,直接就修最究竟的法門。 一般人最執著、放不下的,就是身體,所以我們要追求身體的健康;另外就是家庭、事業的順利圓滿,再來就是追求最高、最究竟的禪的世界。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可以直接找到禪的世界、找到宇宙生命之光、宇宙生命的智慧,那些人間的福報自然就能得到,可惜很多人並不了解。 常有人問我,他每次禪定的時候,身體都很緊;那是因為心裡有所求、有所思、有所念、有所放不下;一定要把一切放下,那就是空。 縱觀整個佛教的教理,不外乎「空」與「有」;我們看了那麼多佛經,內容都不離開這兩者;一個人如果能了解「空」、證明「有」,那就成就了。至於什麼是「空」,什麼是「有」,必須靠自己去證明,這就是真修實證,可以讓每個人從現有的現實生活中去求突破。 心空本自在 圓融致祥和 比方我曾說過「空大圓融、一切自由」,如果運用在生活上,就是要有生活的空間、思想的空間、工作的空間……等等;而且除了給自己留空間,也要給別人留空間,就像我們的家一樣,雖然這個家不大,但只要能把家具整理得井井有條,就可以有空間;但如果房子再大,家具卻胡亂擺放,讓人不方便走動,就會覺得沒有空間。 又比如一條單線道的馬路,如果只有一輛車單獨行駛,沒有問題;但如果同時有兩輛車,就會發生爭搶車道的情形,因為沒有留給對方空間,結果不是擦撞、發生車禍,就是雙方下車理論,這種情形經常可見。 政治也一樣,給自己留空間,也要給別人留空間,大家在這個共有空間一起協商,一起合作,一起為同一個「為大眾謀福利」的目標而努力,不要把整個空間都占為己有,不給其他人留餘地,那就不是禪。

【禪修釋疑】禪的超越精神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我學禪定有一段時間了,一直無法進步,請問我該如何突破? 首先,禪定坐下來以後,就不要有妄念,一般人會覺得很難做到,但只要能精神專一,自然沒有妄念。所謂妄念,是指不必要的想法;如果能除掉妄念,讓心靜下來,就會覺得心很安詳、很舒服。如果禪定能坐到這個程度,表示已經沾到禪的邊了;但如果一直為兩條腿的痠麻痛所困擾,就不能感受這種心靜的美好。 禪定要進步,先要克服身體障礙。很多人平時用腦過度,覺得精神疲勞、很累,修禪以後,會知道如何恢復體力和腦力,甚至連身體哪裡不舒服,也知道如何用氣或光的能量來強化它。修禪一定要這樣自修自證,自己去坐,自己去感受;也許當你和別人分享這些不可思議的見證時,人家還不相信呢! 學禪定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超越的精神,以這種精神來克服身體的障礙,譬如腳或腰的痠麻痛等等。有時禪定還會發現一些潛伏在體內的毛病,等到坐到不痛或不適感消失的時候,就表示它已經不存在了。 這種超越的精神還可以克服心理障礙,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苦惱或不愉快的事,都知道該如何解開心結。其實,與其天天煩惱、緊張或恐懼,彷彿活在地獄一般,不如直接面對,去解決它,解決以後,就離開地獄了。地獄不是人死了,有做壞事才會下地獄(當然那也是地獄);如果心中有痛苦、煩惱,覺得緊張、害怕,即使人還活著,也等於是在地獄。如何解脫?修禪就會讓你有智慧去解決,會在禪定中忽然想出辦法,去把事情了結,這顆心就放下了,會覺得很輕鬆。 修禪就是以超越的精神,突破生理和心理的障礙,然後進入心靈的境界。所以要想辦法入定,入定以後,就能享受大自然的寧靜,甚至可以跟著地球一起轉動,會覺得很舒暢。如果能以這種禪的智慧、健康的身體、愉快的心來生活,一切都會得心應手,人與人也會相處得很好,這是修禪很容易得到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