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金剛經四句偈中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其中的含意是什麼呢?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答:這首四句偈見於《金剛經》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所謂「若以色見我」,如果想以色身來見佛。「以音聲求我」,比方唸南無阿彌陀佛,想以聲音來求佛。「是人行邪道」,這是「人」的意識修行,不是佛道。「不能見如來」,這種修行方式不能見佛。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每天都想見佛,一見到佛像就膜拜,或是每天唸佛多少遍,以音聲求佛;佛說這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對時下許多修行人而言,這真是當頭棒喝! 由此可知,修行絕不可心存「我要見佛」或「我在禪定中以意識見佛」的想法,也不可一味地唸佛、拜佛,這樣是見不到佛的。因為這是用色身的意識在修行,已經有所偏差。真正的修行是修定慧,也就是修般若禪定,所謂的三昧定-「深定、正定、妙定」,要秘密見證、秘密內修,才能成就無上菩提。 佛在這首四句偈中,已經告訴我們,不能以「身相」見如來,除非「見諸相非相」,也就是成就了,才可以用「法身」見佛,用「自性」見佛。 有些人在禮佛時,以虔誠的心與自性相應,得到身心的清淨,並接到佛的加持力,也許可以在瞬間見到佛的法身(佛的光身),但這只是一剎那,並不是永久。 也許有人看到的法身,與畫裡的佛菩薩一樣,這完全是佛菩薩依眾生的心而顯像;必須要從「深定」進入「正定」、「妙定」的實相界,見諸相非相,才能見到真正的實相的佛。 所以,想要見佛,就要在正定中,以自性來見,而不是用肉眼看。 換句話說,當自性現前時,自然就見到佛了。所以修行人應該隨時隨地與內在的自性本體相應。當「身、心、靈性」三體一如的時候,自然就能見到如來佛。
宗教
為期兩天的第九屆慈濟論壇於12月7日圓滿結束。本屆慈濟論壇以「善經濟:永續、均富、共善」為題,邀請全球相關領域學者及實踐者共同交流。與會學者及企業領袖一致認為,當前的國際情勢與氣候變遷對人類所產生的威脅,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為了提升人類未來文明價值,必須推動「善經濟」,只有利他才能利己,消弭衝突,共創人類下一階段的文明高峰。 擁抱現實 認清長期發展需要利他互助 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在講演中,特別提到何日生教授所提出「善經濟」的核心價值——利他、和合、共善,利他才能更好的利己,利眾才會有更好的利潤。施崇棠從他個人經營企業的實務經驗認為,要引導企業從單純的財務目標,轉向更具意義的價值創造。然而,企業的本質是營利,利他的企業如何在競爭中存活?施崇棠取經管理大師Ray Dalio的領導聖經《原則》(Principles)一書的智慧結晶指出,「擁抱現實」是最首要的原則,要直面真理和宇宙之道。 回顧人類歷史,利他是自然演化之果,使人類社群生存。自利本質的市場經濟,其繁榮是短期的,長期埋下資源耗竭、環境退化、氣候變遷、不均發展等問題。「貝萊德董事長Larry Fink提倡『利害關係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就是要把長期獲利視為衡量企業的新標準」,施崇棠指出,滿足經濟、社會與環境均衡的企業才能邁向卓越。 施崇棠認為當今人類所屬的「智人」能進化而存續至今,是透過持續的錯誤、反省、改進而發現「互助」的重要,「要有『極度開放』,亦即真實透明的心態,以發揮眾智和創意擇優;也要淬鍊『極度同理』,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理解人與人的差異」,施崇棠強調,如此方能覓得意見不同的可信之人,做出最優決策,而這正是華碩始終遵循的核心思維,五大生活原則:擁抱現實、進化、極度開放、極度同理、決策。 善經濟:利他才能利己 回到論壇主軸,施崇棠認為善經濟是基於原則的行動指南,擁抱人類發展歷史所認清的現實,以互助利他來面對易變、不確定、複雜、模糊的競爭環境。例如華碩能夠在永續領域走在前面,是因為不只將永續視為合規,而是視為核心價值,納入績效管理中,以數據驅動和科學基礎來推動淨零路徑,再以品牌影響力帶動供應鏈共同轉型。 施崇棠進一步表示,面對當今社會、經濟、環境的嚴峻挑戰,企業肩負的責任需要善經濟的思維,與環境相容共生,與人互助進化,才能形成善循環,鋪下邁向永續之道。華碩也透過觀樹基金會,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強調感樹恩、念地德、起而行、化眾生,從雲林口湖到苗栗苑裡,以至於大雪山,振興經濟也復育生態。他並呼籲,要種善的因,結利他的緣,實現共善的循環。 嚴格的愛:從原則到習慣 除了施崇棠之外,國立政治大學樹衡副校長也在座談會上,與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暨瑞銀慈善基金獨立董事韋傑夫(Jeffrey R. Willams)進行對話。 與談者分別就如何在當今以市場經濟為主的環境爭,推動善經濟。何日生副執行長透過慈濟的經驗,呼應「共善的循環」,他回憶臺北慈濟醫院興建時,工人想抽菸,志工就遞來水果,吃一吃就忘了抽菸;想喝酒,志工就遞來酸梅汁,喝一喝就忘了喝酒;吃素便當不方便,沒地方洗手,志工設計流理台,雙手奉上熱毛巾說感恩菩薩,最後99%的工人達到不菸不酒不檳榔。「從愛的方法達到愛的結果,以善至善」,何副執行長語重心長地強調。 韋傑夫則認為善經濟是極具力量的,並深信人性本善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果人性本善,那麼問題是出在市場經濟嗎?他認為,「市場經濟並沒有問題,是因為外在因素而扭曲了市場經濟,因此重點是『如何引導』市場經濟。」韋傑夫指出,中小企業的老闆對其所處的社區,一定會有所回饋,不會只考慮到自己股東的短期利益,他回憶父親的忠告,「不可能在自己的餐桌上倒垃圾」,但是「問題在於企業長大了,減少了與客戶直接互動的機會,轉而是在意KPI的獎勵機制、財務的目標⋯⋯」,韋傑夫點出市場經濟的本質與外在盲點。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陳樹衡呼應,對於資本主義以善為出發重要,不論是西方的洛克斐勒或者是東方的稻盛和夫,都是強調「以人為本」,因此市場經濟並非為惡,而是在於人心。施崇棠回應,「擁抱現實」的重要。他提出,上人強調的是大愛,但企業需要的是「嚴格的愛」,從原則變成紀律,從紀律變成習慣,才能有鞏固利他文化,達成善經濟,達成何教授的夢想。三位與會者也共識,經濟不僅止於慈善,而是一切的商業活動都應具備利他的動機,以及為社會創造出良善結果的經濟行為。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也期勉大家繼續努力,將善經濟的思想不只是傳遞給參與論壇的學員,也要進一步影響到掌握權力的各界領袖們。
正戒:做人有因果 善惡判分明多造善功德 六度菩薩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佛家所說的「戒」有哪些?經典上記載,包括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酗酒」等五戒,以及不貪、不瞋、不癡、不慢、不疑,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這些都是要守戒、持戒的目標,我們就是要把這些會妨礙修行的障礙通通戒除。其實這些障礙都是出自四相,也就是「我相、人者相、眾生相、壽者相」。由此可知,修行的第一道關卡就是「戒」。如果不能持戒,禪定是很難入定的。 戒,簡單來說,就是不要犯錯;如果有錯,也要能夠知錯必改。壞習慣也一樣,要能夠改正。 持戒,必須要做到三業清淨。所謂三業,就是身業、口業和意業。「身」是指行為;「口」是講話;「意」是意識。一個人的色身可以造惡業,嘴巴可以造惡業,甚至每分每秒所想的意識,也可以造惡業。相反地,這些「身、口、意」也可以造善業。一個有智慧的人,會把惡業變成善業,這就是「戒」。 一個人如果不能持戒,連當「人」的條件都不夠,更不用說要成就菩薩或是佛了;所以持戒非常重要。 一般的法師都是教人要做善事,不要造惡業,這是在弘戒,也就是從「戒」開始修,這是一般性的。因為對那些還沒有進入佛門,或是已經入佛門的修行人,必須讓他們瞭解「持戒」的重要,而且還要更進一步地讓他們懂得如何去持戒,要時時刻刻地警惕自己不要犯戒。 為什麼持戒這麼重要呢?因為犯戒的「因」,會造成犯戒的「果」。也就是說,造惡因,就會受到惡果;造善因,就會得善果,這是真理,是必然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因果論」。 但是修行正法的禪行菩薩,不能只是在戒條上的守戒為已足,應該是從心上徹底地斷滅戒條,才是真正的清淨戒。所以大家要做發心的菩薩;因為一位真正發自內心的菩薩,絕對不會犯戒。
佛不是虛幻,不是空相,而是真如實相。如果見不到佛法身,就說佛是空的、不存在,那就是落入斷滅相;這樣修行不能成就。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許多修行人,因為還沒有見性,或是還沒有修到那種境界,所以認為佛是空的,法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的;這就是落入了斷滅相,不可能成就。 世尊在《金剛經》指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為這種修行是「人」的修行,不能見到如來。 佛是實相無相的,是確實存在的,不是沒有佛,只是你沒有見到祂。所謂見佛,不能用肉眼或意識來見,必須在甚深禪定中,以靈性來見佛,也就是要用「自性」來見。 如果以平凡的「色身」來見「佛身」,那是見不到的,除非來修行,用一顆很虔誠的心,比方禮佛時,與自性相應,得到身心清淨,而且接到佛的加持,也許可以讓我們在瞬間見到佛,那是一種光相,看不到佛的身體,但這只是一剎那而已,並不是永久。 至於佛所示現的,是不是像一般人所畫的佛像畫?還是像燈泡發出來的燈光?完全依眾生的心、依眾生的想法而顯像。也許有人以為,佛菩薩就像是畫裡的佛像,祂就會示現這個法相,但這必須要進入正定,要到實相境界,才能見到佛;也就是「見諸相非相」,才能見到佛。 佛為實相 靈性得見 所以,佛不是虛幻的,不是空相;祂是有重量的,當佛現前時,就可以感覺得到,非常真實。如果見不到佛的法身,就說佛是空的、不存在,這是極錯誤的觀念。 什麼是空相?比方一般人都見不到真正的佛,只能見到一些畫像或雕像,但不要因為見不了真正的佛法身,就認為沒有佛;現在有一派學者就是抱持這種說法,認為根本沒有佛,也沒有什麼法,那就是落入斷滅相;這種人所修的一切,都是空的。 所有萬物的生滅相,就是空相;但是佛不是空相,而是實相無相,只不過眼睛看不見。等到哪一天,當你能夠看見佛,就可以證明佛是實相無相的,是真實存在的。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看不見佛,就認為佛是空的,這種想法並不正確。 如何才能見到佛?要用靈性來見,用佛性來見;當見性的時候,就可以見佛,而見佛以後,才可以成佛。 佛性是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的,是最尊貴的;如果佛性有生滅,那就是「空」。比方像身體,有生,就有死;有生,就有滅;這種生滅相就是「空」。又比方像花,長出來以後,有一天當它枯萎了,就沒有了;這都是一樣的道理,有生有滅。 所以,凡是有生有滅的,都是空相,因為有一天,它會空掉,會消失不見,不再是原來的東西。人也一樣,一旦死亡後,色身就不見了,唯一留下來的,就是靈性。所以一個人往生以後,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外表,至於這個外表是光身,還是其他什麼樣的身,將會決定我們來生的去處。 也就是說,我們靈性將來的去處,完全取決於現在。如果要到佛國、到天堂,現在就要具足通往佛國、天堂的資糧,現在就要開始準備,也就是所謂的功德,而且是無相功德、真修實證的功德,這是非常重要的。 佛性自有 皆可成佛 既然佛是真如實相,不能以肉眼見,而佛性又是眾生本自具足,將來都會成就未來佛;或許有人會問,那佛性是什麼樣子?將來又如何成佛呢? 在《金剛經》中,佛告訴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來來去去,又坐又臥,好像很自在;如果說,佛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該走路就走路,該禪定就禪定,這就是不瞭解佛所說的『如來』的意義。因為這些『走來走去』、『或坐或臥』,都是『人』的行為,你不應該只看到這些,應該要看到內在的佛性,自千百億萬年以來,無論你怎麼輪迴,或是在聖位,祂都是一樣,只是換了一個外在的軀殼,即使滅度了,靈性還是一樣,無來無去、不生不滅;所以你要瞭解,佛性是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的,這就是如來。」 從佛的這段話可知,佛並不是要如何莊嚴,才能成佛;或是祂要靠人間的什麼法,才能夠成佛。因為佛性本身就可以成佛,只是你的解脫程度還不夠,智慧還沒有成長,還沒有被開發出來,所以不能成佛。 所以,我們的未來佛是無來無去的,既然無來無去,當然沒有生,也沒有死。一般來說,當色身滅度以後,好像祂就走了,其實都一樣,也沒有滅,也沒有再生。如果能夠瞭解這一點,才可以在修行上找到一個正確的的方法,而不會受到外界的動搖。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問:印心佛法法門強調心素比吃素重要,所以不要拘泥於吃素還是吃葷;可是當動物要被宰殺的那一刻,我相信牠們一定是充滿痛苦和憤怒的,這樣吃葷是不是就不夠慈悲呢? 答:禪宗法門當然鼓勵大家吃素,因為吃葷肯定會有業障,雖然可以藉著禪修的佛光幫忙度化,但當動物的肉身轉化為我們身體的能量時,同時這些動物的習性、獸性,以及當牠們被宰殺時的怨恨、瞋怒,也都留了下來,而這都會干擾我們的修行,所以我們還是鼓勵大家吃素。 但是吃不吃素,並不是成佛的絕對原因。我們攝取食物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供養自己色身的眾生,但我們的心靈並不需要這些人間食物,心靈需要的是一種靈光-清淨的靈光,所以不論吃魚、吃肉、還是吃素,最重要的是心素,也就是心要清淨,清淨就是素,這是真正的「內持齋」,而不是只有表相的「外持齋」。 說得更清楚一點,色身需要靠食物來維持生命,靈身也需要靈光來供養,所以色身吃葷吃素,並不會妨礙靈身的修行。如果有人質疑靈身有葷,那是因為色身的意識根塵將其污染成葷的,不是因為攝取葷食所造成,由此可知,「內持齋」比「外持齋」更重要。 工商社會應酬難免,印心法門慈悲地讓大家可以隨緣吃葷,是因為要因應工商社會的需要,並不是鼓勵吃葷,而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吃素的限制,就不來修行了;所以不可本末倒置。 吃素並非修行成佛的最重要條件,成就的要件是修心,所以初入門者,素食或葷食可隨緣自在,但隨著修行的深入,慈悲心會漸漸生起,自然就會吃素了。吃素是比較能夠讓身心清淨的方法,對修行會有幫助。 其實佛的慈悲是要讓所有的地球眾生都吃素,就連凶暴的獅子、老虎,最後也應該要回歸到吃素。只要人類能夠圈養牠們,感化牠們,以人工製成的飼料來餵養牠們,那麼在幾代後,牠們的習性就會改變,這樣地球上的所有眾生才能和平相處,最後牠們也能回到淨土,這是地球佛國的理想世界。
一定要讓自心的煩惱地獄都淨空,讓體內的四生眾生都度盡,然後才可以成佛;這是修行的目的。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的記載,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曾經發出這樣的大悲宏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一般人看到這句經文,都會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願力,因為六道眾生何其多,怎麼度得完?地獄無邊無際,怎麼會空掉? 其實,地藏王菩薩所說的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並不是指身外的眾生,而是在我們身體裡面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包括所有的細胞、組織、器官…等等。所以「眾生度盡」是要讓我們的五臟六腑都得到清淨,要讓這些體內眾生從充滿污染的「物質體」,提升到清淨放光的「精神體」,那就自然度盡了。 煩惱圓空 地獄淨空 至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要空掉什麼地獄呢?一般以為,地藏王菩薩說的是「十八層地獄」,是不可能空掉的,所以也不可能成佛;這都是錯誤的觀念。 真正的地獄,是指我們心裡的煩惱、妄念、壓力、瞋恨、抱怨…等等,所以平時要常保一顆愉快歡喜的心,否則心就被污染了。被什麼污染?被五官意識所污染。所以,當發現自己不起歡喜心的時候,就是落入了煩惱地獄,要趕緊面對現實,去處理它,讓它圓滿,達到圓空,就清淨了,地獄就空了。 所以,當我們把體內的眾生都度盡了,把煩惱地獄都盡空了,就可以成就菩提,這才是真修行,也就是地藏王菩薩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當年,六祖慧能大師在修行之前,曾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他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就開悟了。因為修行就是修心,所以不要讓負面意識住於心中,這樣清淨的本心就會自然現前。由此可知,禪宗的修行都是當下的。 我也是一樣,當我看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這句經文時,當下就了悟這是修行必經的過程。「地獄」指的是我們的心,不要像地獄一般的痛苦;「眾生」是指我們的身體,不要有病痛。從此,我就掌握了修行的要訣,知道該怎麼修。 佛在《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裡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從字面上看,佛說的一切眾生,包括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四生眾生,是在六凡輪迴的眾生,其實不然;佛所說的這些眾生,都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比方肚子裡的蛔蟲,就是卵生眾生;體內的內臟、器官、細胞…等,就是胎生眾生;寄生在腸子裡的細菌,就是濕生眾生;而化生眾生就是身體細胞如果發生病變,轉化成癌細胞,變成另一種生命體,這就是一種化生。所以這四生眾生都在我們的體內。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所謂滅度,是指滅度這些眾生的業力,使之清淨。而「我」是指每一位修行人,不是指佛。因為是我們要把這些眾生的業力全部滅度,然後接引靈性回到佛國淨土,也就是成就無餘涅槃。 眾生滅度 靈性得度 所以我們要開悟的是,「眾生」包括了哪些?除了一切看得見的生命體,以及看不見的靈性之外,還有體內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這些都要全部滅度。也許有人認為,這談何容易?但最起碼,我們要滅度自己體內的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業力,也就是要去接引,要行無相布施功德,讓我們的靈性能夠自度,到達佛國。 可見修行講求的是「內」修行,而不是「外」修行。要見證佛陀,也是從內心去見證。所以這些四生眾生,都是指體內的眾生相和眾生業力,包括我們過去累世到現在的業力;而不是指外面的眾生。 修行,除了要滅度四生眾生(眾生度盡),更重要的,還要滅度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就是要離相。只要能夠離相,就沒有煩惱地獄(地獄盡空),如此才能證到無餘涅槃。這是佛告訴我們的正法,修行就要朝這個方向來開悟,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所以,成佛的先決條件,就是沒有煩惱,活得自在,然後才能見性,這也是佛教的現代教義。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過得自在?實在是不多,每個人都為了生活而忙碌,即使忙了一輩子,也不知為何而生,不知人生的價值為何。 正法修行是「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度最好的方法,就是依照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來修行。一定要讓自心的煩惱地獄都淨空,讓體內眾生都度盡,才可以成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問:我對師父教導的印心佛法很喜歡,聽聞師父上課開示之後內心充滿法喜,但是我對於「印心」二字卻懵懂無知,不知該如何理解? 答: 所謂「印心」,不是去印哪個人的心,而是首先要印自己的本心,要與自己的本心相應,當你相應了本心之後,自然印心。因為佛菩薩以及師父的加持,都在本心裡面,不在外面,所以你必須先要跟自己的本心相應,然後自然印心。 所謂禪宗的禪法,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唯一的成就法門,也就是直指本心。修行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轉變,從一顆很平凡的心,轉變成聖人的心,所以有很多世俗的問題,可以在一笑之間就解脫了。至於如何做到出世的圓滿、出世的清淨?只要我們能夠保有一顆非常清淨、安祥的法喜心,就足夠了。
一般禪坐屬於意識層次,著重在調整呼吸、放鬆身心; 般若禪定屬於心靈層次,可以深入內在的靈性世界, 進而找到永生不滅的真實生命,絕非一般禪坐所能達到。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一定要禪定;如果要到彼岸,到佛的光明世界,光是靠唸佛、持咒還不夠,那只是方便修行,一定還要再經過禪定的過程,而且是開悟的禪定,才能夠到達。如果只是坐在那裡打坐、練呼吸,或當作在做早晚課一樣,那就不對了。 禪定的目的,是從三次元的世界,解脫、超越到高次元世界;是讓體內的眾生解脫,成就佛菩薩;是從有形有相的現象界,直接到達無相實相界,也就是真如實相的如來佛地;所以我們要禪定。 在高次元的世界裡,有高次元的時空,那是不同層次、比「人」更高的法界,擁有無量的生命(無量壽)和光芒(無量光),以及無量的智慧和造化力,這就是禪的真如實相世界,是我們禪定的目標。 般若禪定 深入靈性 現在很多人都在學禪坐,從外相上看來,雖然坐姿都一樣,但內在的境界卻大不相同;因為禪坐並不等於修行。為什麼?因為沒有開悟,沒有讓心轉為清淨、智慧、圓滿,所以不是般若禪定,不可能成就,只是一般的禪坐而已。 一般的禪坐,即使坐破再多的蒲團,也不能夠成就,原因就是「誰在那裡禪坐」;是「人」,而不是「靈性」。以「人」來禪坐,沒有進入般若禪定,當然無法瞭解進入禪定以後的那個「精神體」世界。 禪定的目的,是要讓精神體脫離地球時空,進入另一個光明世界。所以修行一定要透過禪定,才能見證這個光明的精神世界。因為禪包括了整個法界,包括眼睛看不到的世界,當然也包括地球以外的宇宙時空,所以必須在禪定中,超越地球時空,才能接到宇宙時空的力量,也就是禪的實相力量;修行一定要這樣實修實證。 禪定進入深定以後,就完全離相,完全無我;此時就會明白「五蘊皆空」的道理,如同《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原來人間的一切執著,「色受想行識」的一切行為,心的一切感受,都是因為「我相」的存在,因為有「我」的緣故,如果超越了「我」,離開「我相」,什麼煩惱也沒有。 所謂行深,就是禪定進入深定的境界,已經從「人」的世界,也就是「地球」的世界,突破到另一個很純真、很自然、很清淨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會發現「我」不見了,只有整個宇宙,因為「我」與「宇宙」已經結為一體;這是深定的境界。 從深定更深入,就會到正定。此時會發現,整個大自然界是這麼偉大,又這麼自在,一切萬物都欣欣向榮,互不侵犯,大家都很歡喜,也很有智慧。從深定更深入,就會到妙定;這就是禪的「三昧定」。 數息靜坐 無法突破 坊間很多教人禪坐的團體,都是以「數息」的方式來教導。所謂數息,就是計算呼吸的次數-把氣吸進來,再呼出去,這樣算一息,以此類推計數;這是「人」的做法,並不能入定。因為「數」是一種意識行為,要用意識去記數,雖然可以讓我們暫時排除妄念,但是在心裡數息,等於又接了另一個新的妄念進來,所以這種方法並不是很理想。 般若禪定與一般禪坐是不一樣的,前者屬於心靈層次的領域,並不如表相動作來得易解;而後者在實質上,也只能算是進入禪定之前的暖身動作而已,屬於意識層次,著重在調整呼吸、放鬆身心,再經由放鬆而進入冥想,達到減壓、紓壓、緩解痛楚的效果。 雖然兩者都是以一定的姿勢來放鬆身心,可是,一般禪坐只限於「人」的知識與意識的超脫,也就是把大腦與小腦的意識活動暫時停止,進而得到非常寧靜、非常舒暢的境界,可以幫助我們恢復疲勞的身心。 但真正的般若禪定,是要透過深定、正定,而更深入到人體內在的靈性世界,讓靈性從靈氣、靈電、到靈光,而找到永生不滅的真實生命,這才是般若禪定的真正目的。 所有的生命體,都是由「物質、精神與心靈」三位一體所組成,如果直接往內在尋找,經過正確的禪定訓練,就能找到這種存在於心靈內在本來就具足的高智慧生命能,這絕非一般禪坐所能達到。
雖然吃素並不是修行成就的絕對因素,但如果能夠吃素,心會更素、更清淨,當然也更利於修行。 修行要不要吃素?這是很多人都會提出的問題。我認為吃素非常重要,也贊成吃素,但是吃不吃素,並不是成佛的絕對原因。 心內持齋 身心自淨 一般而言,素食比較清淨,葷食則濁氣較重。我們攝取食物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供養色身的眾生,但靈身並不需要這些人間食物,而是要清淨的靈光。所以不論吃葷吃素,最重要的是心素,心要清淨,因為清淨就是素,這是真正的「內持齋」,而不是只有表相的「外持齋」。如果有人質疑靈身有葷,那是因為色身的意識根塵將其污染成葷的,不是因為攝取葷食所造成,可見「內持齋」比「外持齋」重要。 我們在電視Discovery頻道可以看到許多凶猛的野獸,比方像獅子、老虎、野狼等,在獵食牛、羊、馬、鹿等動物;雖然這些草食動物的體積比肉食動物來得大,可是牠們都很溫馴,也很善良,至於肉食動物,則比較殘暴。 我們可以從這裡得到一種開悟,就是素食者的性情比肉食者溫順。而人類是雜食性動物,既吃素,也吃葷,所以人的習性有時很慈悲,有時又很凶暴;如果能夠多吃素,少吃葷,就可以從內在培養一種善良、溫順之心,也比較不容易有瞋心。 而且,當這些動物被宰殺的時候,牠會感到痛苦,也會有瞋恨的心情,所以我們食用後,也會感染這些習性。從這裡慢慢去參、去思考,就會瞭解吃葷與吃素的差別。 是葷是素 繫於一心 或許有人覺得,吃素容易造成營養不均,其實並不需要擔心,因為像大自然界的草食性動物,體型都很龐大,也都長得很壯碩,可見吃素並不會營養不均。如果認為孩子在成長時期需要吃葷來補充營養,也未嘗不可,一切隨緣,不要為了吃葷吃素而心生煩惱,因為真正的素是心素,有些人雖然口中吃素,但心卻是葷的;反之,有些人雖然吃葷,心卻是素的,就像濟公禪師一樣,嘴裡吃葷,但心非常清淨,所以無論他吃什麼,都是素的。可是如果心是葷的(貪瞋癡慢疑具足),即使吃素也是葷。 不過,現在很多素食館的料理都過於人工化,我認為,既然是素食餐廳,就不應該再有仿葷食的菜,或是刻意去調配葷食的味道,甚至沿用葷食菜名,那就失去吃素的意義了。 至於如何做到心素?其實很簡單,就是常保平常心。什麼是平常心?就是心常平,也就是不要「貪瞋癡慢疑」。一個人有了平常心,能夠心常平,常保清淨,比吃素更好,因為清淨就是素。「素、淨」完全存乎一心,不論吃葷吃素,只要心能夠清淨,就可以成就。 在《達摩祖師破相論》中,祖師也提到持齋的真實義就是心淨:「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內制三毒(貪瞋癡),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至於持齋的方法,祖師也提到五種齋食:「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 然而一般人往往只重吃素表相,卻放任身心造業,祖師說這不是持齋,而是破齋,當然不可能獲得福報。《破相論》:「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法門,也就是不重外相的修行。因為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度盡體內的眾生,以及滅度內心的煩惱地獄,這就是地藏王菩薩所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如何才能度盡自身眾生?一般人會以吃素來自我要求,其實不論吃葷吃素,這些食物都會變成身體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都是從不同的眾生轉換過來的,即使是從小就茹素的人,體內也有過去祖先的遺傳因子,當然也會有葷食眾生的習性。 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讓自身眾生得到解脫,包括皮、肉、骨、血,以及各組織、系統、器官、細胞等,讓它們都得到淨化。如果是葷食者,所攝取的肉食又會轉變成體內眾生,所以會比素食者修得更辛苦。 總之,我贊成吃素,但是我不願勉強別人一定要吃素,因為如果吃得不情願,也沒有效果,必須心甘情願地發自於內心,依自己的願力來吃素,因為成就完全出自於自己的覺性。等到有一天,當你可以隨時度眾的時候,不管是素食、葷食,都在你的淨體裡面,此時,無論吃葷吃素,都不是問題。
一般人認為出家才是正統,在家居士只能作為佛教護法,不可能成就;這是一種法執的偏差觀念,是一種知識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人可分為「出家眾」和「在家居士」。所謂出家眾,是指剃度修行的比丘和比丘尼,在家居士則是泛指一般帶髮修行的白衣。 修行不分在家或出家;當年,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也包括了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因為在佛的眼裡,大家都具有佛性,都可以成就,不一定非要出家才能修行。 修行並不在於出不出家,端看這顆心,因為修行就是要解脫這顆心,所以要內求心的自在;有了自在的心,才能有自由的法身。可是這顆心,被人間形形色色的物質世界所迷惑,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多去參悟,那些成就的聖者是如何成就的。 出家的真正意義,是「心」出家,而不是「身」出家。也就是心要出離「三界」的家,要離開世間根塵,一心一意讓靈性從千百億萬劫的輪迴流轉中,得到解脫,這才是真出家。而不是表相的離開俗世,拋下親人及朋友,去參加僧團修行;這是修行人應有的認知。 離世覓佛 緣木求魚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它從污泥裡面,開出美麗的花朵;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入世的意願,沒有克服困難的心,是很難成就的。一個人能夠在最艱困的情況下,得到解脫自在,那才是真正的成就;如果離開社會,單獨跑到深山或廟宇去做早晚課,而不理會入世的一切,這樣絕不可能成就;就像蓮花的根,不可能長在污泥上面的清水裡。 所以,出家或在家,都與修行無關。也許出家以後,可以讓我們在修行上更專心、更精進,可是在出家僧團裡修行,必須遵守一定的生活方式和制度,很自然地沒有了個人自由修行的時間和空間。而在家居士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決定如何修行;這是在家居士比較方便的地方。 不過,在家居士平時要忙於工作,要負擔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甚至有時工作不順心,也會影響修行的情緒,或是佔去修行的時間,但這些都可以自我調整,所以不論出家或在家,都一樣可以修行。 曾有人問我,修行要成就,是不是出家比較快?其實不一定,有沒有出家,都可以成就;因為成就的是本心、本佛,也就是本心內在的本佛成就,與外相上有沒有剃度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