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寵物

數大就是美 超過4000隻白鹤停歇吉林白城 

超過4000隻白鶴在吉林白城歇下腳步,不只是壯觀的自然景色,數量也打破歷史紀錄。 據中新網報導,隨著春季候鳥遷徙高峰到來,位於大陸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的莫莫格大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近日迎來了壯觀的白鶴停歇潮。據大陸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監測,截至4月下旬,停歇於此的白鶴數量已突破4000隻,創歷史新高。 這片被譽為「中國白鶴之鄉」的濕地,是全球極危物種白鶴東部種群遷徙的重要地區。每年春秋兩季,全球約六成的白鶴會途經此地,短暫停歇,補充能量後繼續向西伯利亞繁殖地遷徙。今年因水源條件改善、濕地生態環境變好,使得白鶴活動空間顯著擴大。 大陸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吉林白城護飛隊隊員王凱表示「這是我們的甜蜜煩惱。」為了應對白鶴活動區域的拓寬,保護區正運用衛星定位、無人機與地面巡護相結合的方式,並與志工共同巡查,確保鳥類安全。 除了白鶴,莫莫格濕地近期還迎來灰鶴、小天鵝、野鴨等多種鳥類,形成一幅春日生機盎然的生態圖景。央視新聞的航拍畫面顯示,大批白鶴或在河道淺灘中悠閒覓食,或成群展翅起舞,與萬物復甦的濕地景觀交相輝映。 大陸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考委員會常委潘晟昱介紹,2024年中俄聯合調查顯示全球白鶴種群數量已超過6700隻,顯示該物種保育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果。 據悉,這批白鶴預計還將在莫莫格停留約兩周,之後陸續向北飛往西伯利亞。

喜歡才會靠近 貓貓舔你 是給足了天大的面子

因為喜歡才會不知不覺靠近,人是這樣,貓貓更是如此。你是否曾被自家貓咪舔過手、頭髮,甚至整張臉?那種粗糙卻柔情的觸感,其實蘊含著豐富的貓貓情感密碼,這些行為中藏著是貓咪表達信任與愛意的方式。 當貓咪舔主人的手,其實是在表達「你是我的朋友」。動物行為學家指出,這種行為是貓咪彼此間社交梳理(allogrooming)的延伸,也就是牠們對信任對象才會展現的「貓式親密」。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獸醫學院的研究,舔舐是一種鞏固群體關係的方式,這代表你在牠眼中是安全、熟悉的同伴。 貓咪對氣味極其敏感,而人類的頭部往往是味道最明顯的部位之一。根據美國動物行為協會(American Animal Behavior Society)發表的研究,貓咪會因熟悉的體味感到安心,因此舔頭髮是牠們陶醉於你「個人香氣」的表現。此外,如果飼主是長髮,更會激發貓咪模仿母貓為幼貓舔毛的本能行為,把你當成「大家族的一員」來照顧。 若貓咪舔你的臉,那意味著牠不僅認可你,還將你視作最親密的情感對象。當成貓主動對人展現這種行為,代表牠將你視為「家人」,是一種親情與信賴的回饋。 除了舔,貓咪的「親密信號」還包括以下幾種常見行為: 蹭臉或蹭腿:藉由臉部的氣味腺在你身上留下標記,意味著你是牠的地盤一部分。 肚子朝上打滾:這是貓咪展示極度信任的動作,肚子是最脆弱部位,願意暴露給你意味著「完全沒戒心」。 慢眨眼(貓之吻):這是貓咪對人表達好感與放鬆的視覺訊號,等同於「我喜歡你」的眼神告白。

「渾身反骨」灰鸚鵡就愛說髒話 教了3年也改不了

鸚鵡學人說話不稀奇,但鸚鵡愛說髒亂就十分傷腦筋。雲南野生動物園就有一隻名叫「小灰」的灰鸚鵡,因為常爆粗口,讓園方傷透腦筋,已對牠進行「教育訓練」。 近日,雲南野生動物園一隻名為「小灰」的非洲灰鸚鵡因對遊客打招呼時突然爆出粗口,引發網路熱議。據《上游新聞》報導,早在2022年8月,「小灰」就因模仿髒話而意外走紅,當時園方曾表示已對其進行矯正教育。如今3年過去,小灰仍難改「壞習慣」,似已形成固定語言模式。 據《新聞晨報》4月23日報導,雲南野生動物園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小灰」因其優異的語言模仿能力,已形成固定的語言模式,「我們也在持續做引導,目前只能是慢慢調整。」園方指出,小灰早期的爆粗行為可能與部分遊客使用不當語言逗弄有關,導致其習得並固化該行為模式。 園方亦透露,自2022年以來已安排專人進行行為矯正訓練,包括使用正向引導、語言刺激和食物獎勵等手段,但成效有限。由於灰鸚鵡語言學習能力強且習慣穩固,需長期觀察和干預才能產生改變。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網友將小灰視為園區的「另類明星」,調侃其「渾身反骨」、「可能已經教會了其他鸚鵡一起說髒話」。 類似案例並非首次發生。根據《白鹿視頻》報導,英國林肯郡(Lincolnshire)一座動物園曾因多隻非洲灰鸚鵡說髒話,引發遊客投訴。園方最初採取將牠們隔離的方式,但發現髒話行為具傳染性,最終改用「群體熏陶」矯正策略,嘗試透過集體模仿正面語言來改變行為。 專家指出,灰鸚鵡具備高度語言模仿與記憶能力,一旦學會某些詞語即難以抹除。此次事件亦反映動物園在管理與教育的兩難:既要尊重動物的自然行為,又需承擔公眾教育與兒童友善環境的社會責任。

夏天到了 當心「飛行硫酸」隱翅蟲灼傷病例激增35%

隨著氣溫快速回升,被稱為「飛行硫酸」的隱翅蟲將進入活躍期,部分地區隱翅蟲引發的皮膚灼傷病例呈現爆發式增長。根據《杭州日報》報導,截今年年4月20日,武漢市第三醫院今年已接診超過200例隱翅蟲皮炎患者,單日最高接診量達20人,較去年同期激增35%。 32歲的李姓女子因臉上疑似有蟲落下,隨手一拍,結果右臉留下4×6公分的明顯灼傷,幾乎覆蓋半邊臉頰。醫生表示,隱翅蟲體內攜帶pH值為1~2的酸性毒液,其毒性與硫酸相當,破裂後接觸皮膚會引發嚴重皮膚炎,拍打更會導致毒液擴散,皮損面積增加3至5倍。92%的患者傷口集中在臉部、頸部等暴露部位。 醫師建議,若發現隱翅蟲落於身體上,應用紙片輕拂或吹走,避免拍打。若不慎接觸毒液,應立即用流動清水沖洗至少15分鐘,搭配4℃冷敷,每次20分鐘,再薄擦弱效類固醇藥膏。切忌使用酒精、碘伏、牙膏、生薑汁等民間偏方,避免二次刺激。 在台灣隱翅蟲同樣讓人困擾,根據台中市政府農業局公告,隱翅蟲具有強烈趨光性,在高溫、濕潤氣候下繁殖迅速,常於夜間出現於住家附近,如濕地、水田、水溝、公園雜草叢及燈光強烈處。儘管隱翅蟲不主動叮咬人類,其危險性來自體內毒液的間接接觸。 農業局提醒民眾提高警覺,尤其夜間應關閉室內燈光或使用窗簾遮蔽光源,檢查寢具、關好紗門紗窗,避免吸引隱翅蟲入室。此外,清除居家周邊雜草與積水,可有效減少其孳生環境。 儘管造成皮膚灼傷,農業專家指出,隱翅蟲本質上是捕食性昆蟲,對農業有一定益處。其中黃角小黑隱翅蟲可捕食神澤氏葉蟎等害蟲;紅胸隱翅蟲則能有效控制蚜蟲、飛蝨、薊馬、螟蛾等20多種農作物害蟲,具備極佳的生物防治潛力。

混血駝羔 未來治理沙地與草原保育的「神奇寶貝」

單峰駝與雙峰駝配種,會生出什麼樣的駱駝呢?答案是「混血駝羔」,牠們也可能是未來治理沙地與草原保育的「神奇寶貝」。 據中新網報導,2025年4月,內蒙古阿拉善右旗的高產奶駝繁育基地傳來喜訊,大陸首批由單峰駝與雙峰駝成功配種誕生的5峰混血駝羔順利出生。這些「混血「駝羔在戈壁灘上誕生,不僅是畜牧業育種的技術突破,更為了解和研究不同駱駝亞種在極端環境下的適應性與雜交後代的生態行為提供了珍貴經驗。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雙峰駝(Camelus bactrianus)主要分布於中亞與大陸北方,能夠耐受零下30℃的低溫,適應乾旱半荒漠地區;而單峰駝(Camelus dromedarius)原產於中東和北非,其在酷熱環境下的體溫調節能力極強,可在攝氏50℃以上活動,具備極高的抗旱能力與運輸負載效率。 此次雜交成功的駝羔同時繼承了雙峰駝的耐寒性與單峰駝的抗熱與高產奶基因,為未來應對氣候變遷下的家畜適應策略提供新方向。駱駝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展現出的覓食彈性、低水分依賴與耐飢能力,是其成為荒漠區生態系統「關鍵種「的重要原因。這種混血後代是否具備更強的行為適應能力,是未來研究的重點之一。 生物學界普遍認為,合理的亞種間雜交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遺傳多樣性與抗逆性,但也須避免過度雜交對原有物種基因庫造成稀釋風險。 阿拉善地區是大陸西部重要的沙漠化防治前沿。駱駝作為當地特有的大型植食性動物,在維持草場結構穩定與物種互動平衡中扮演關鍵角色。引入耐逆性更強的混血駱駝,將有助於推動「以放促養」模式,提升生態放牧的可持續性,緩解駱駝對特定棲息地的壓力集中問題。 目前,阿拉善右旗計畫在2026年前將「混血」駝羔數量提升至40峰,並在實驗草場進行長期的行為與生態監測。這些駝羔未來或將作為「生物適應性修復工具」,參與到更廣泛的沙地治理與草原保育工程中。

美國珍珠鱉已侵占大陸16省 黃河中下游生態拉警報

珍珠鱉,學名佛羅里達鱉(Apalone ferox),原產於美國中南部淡水水域,因背甲布滿珍珠狀斑點得名。珍珠鱉體型大、繁殖力強,且無天敵,對本土水生生物構成嚴重威脅。例如,杭州東沙湖、漢江等地均有捕獲記錄,珍珠鱉捕食魚蝦、搶占大陸鱉類生態位的現象已導致部分水域生態失衡。 據大陸水產科學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初,該物種已擴散至16個省份,部分區域甚至形成野外種群,並逼近黃河中下游流域。珍珠鱉的生物學特性極具「入侵性」:成年雌鱉體長可達60公分、重逾20公斤,體型遠超中華鱉;其繁殖能力強,單次產卵高達38枚,幼體存活率超過70%。此外,其強大的環境適應力使其可在廣東至寧夏間橫跨分布,甚至能在14℃低溫下冬眠,利用喉部鰓狀組織水下呼吸。 根據大陸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24年發布的預測,若不進行有效干預,黃河中下游五年內的淡水生物多樣性指數將下降約23%。 為應對「生態暗戰」,大陸正逐步升級防治策略。2023年起施行的《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辦法》首次引入「生態哨兵」監測系統,在16個省分佈設1200個生物聲吶監測點,用於識別珍珠鱉特有的低頻聲波,實現早期預警。在控制擴散上,物理清除仍為主要手段。例如山東微山湖於2024年春季採用「聲光驅趕+誘捕陷阱」組合技術,單月捕獲珍珠鱉1800餘隻。廣東則嘗試「以漁治鱉」計畫,引入烏鱧等掠食性魚類控制珍珠鱉數量。 雖然官方在修復生態,但部分民眾意識仍嫌不足,部分Z世代年輕人曾在抖音平台上轉發「放生巨鱉祈福」視頻,卻未意識到其可能觸犯野放違規條例。在部分生鮮平台上仍有商家銷售所謂「美洲甲魚」產品,實為珍珠鱉,存在非法養殖風險。

好心做壞事 遊客投餵太熱情 西湖松鼠變「松猪」

「幸福」來得太容易,卻不一定是件美好的事情。近年來,杭州西湖邊的本來行動輕盈的松鼠因長期被遊客投餵人類食物,導致體型顯著發胖,甚至被戲稱為「松猪」。 據《九派新聞》報導,西湖邊的松鼠常被遊客餵食玉米、香蕉、香腸等高熱量食品。部分食物甚至插有竹籤,松鼠直接倒掛在樹上接食,腹部明顯鼓起,且對人類毫無戒心。社裙網站上甚至流傳「西湖投餵攻略」,附近商家亦順勢販售堅果等「松鼠專用糧」,形成一條「打卡產業鏈」。 部分遊客將投餵的行為視為「親近自然」的有趣體驗,但專家則警告,此舉實為對野生動物的干擾與傷害。松鼠攝入人類食物易導致營養失衡、腸胃負擔過重、暴飲暴食等問題。另外,投餵過程中遊客被咬傷的案例也常發生。2021年曾發生一隻網紅松鼠因過度肥胖喪失逃生能力,被老鷹捕食的憾事。 西湖水域指揮中心明確表示,景區松鼠屬於野生動物,「建議順其自然,不鼓勵投餵行為」。景區雖設有警示牌,但卻無法有效遏止遊客投餵行為。類似現象也出現在大陸其他景區:如四川峨眉山的猴群因投餵食常與遊客發生衝突;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漕幫猴」也因遊客餵食產生異常行為。 生態學者指出,投餵看似無害,卻可能改變整個生態鏈的平衡。當人類以「愛心」之名改變野生動物生活,往往適得其反。應遵循「四不原則」——不接觸、不干擾、不傷害、不投餵,將與自然的互動轉化為觀察與學習。

網紅小貓「悟空」車禍離世 主人趙朔悲苦西行

2025年4月15日,知名騎行博主「趙朔西行漫記」透過抖音沉痛宣布,一路同行的貓咪夥伴「悟空」不幸在新疆若羌縣附近遭遇車禍身亡,引發廣大粉絲與網友哀悼。消息一出,登上多個社群網站熱搜,也引來討論與爭議。 悟空是一隻橘白相間的狸花貓,2024年10月的一個凌晨,在新疆喀納斯地區的一個帳篷外,闖入了趙朔的生活。當時的悟空瘦小虛弱,卻展現出極高的親和力,一頭鑽進了趙朔的睡袋。趙朔悉心照料牠,給牠取名「悟空」,寄託「七十二般變化、七十二條命」的美好期望。 從那時起,這段「一人一貓」的西行故事被趙朔記錄下來,分享到短影音平台,短短數月累積超過200萬粉絲,話題播放量突破上億。悟空時而撒嬌、時而傲嬌的模樣,讓牠成為深受喜愛的「旅伴貓」、「最會演戲的貓」。趙朔就在「趙朔西行漫記」中說過:「我走到哪裡,牠的梅花腳印就跟到哪裡」。 根據趙朔於4月16日凌晨發布的影片說明,悟空是在夜間偷溜出帳篷,躲進一輛停放車輛的車底,由於車主未察覺便發動車輛,導致意外發生。趙朔表示他不責怪車主,並在第一時間趕往縣城,為悟空尋找冰箱臨時安置遺體。 「悟空」離世後,眾多網友表達哀傷,不少人留言表示:「從冬天來,從春天走,留下的是春意盎然」。也有網友寫下詩意留言:「請分給路邊的毛團半塊饢餅,那會是我驮著九條命的輪回」。 但隨著熱度攀升,也有部分網友對趙朔提出質疑,認為他未替悟空進行絕育導致牠常外出遊走,是間接造成悲劇的原因;甚至有人批評趙朔以貓搏取流量,對悟空的感情不夠真摯。 對此,支持趙朔的粉絲群體提出反駁,指出趙朔對悟空一向細心,旅途中不僅配備定位器,也避免讓悟空靠近車流密集區。關於絕育問題,趙朔曾表示考量到貓咪的健康與野外求生能力,才做出不絕育的選擇。 趙朔是一位退伍軍人,獨自騎行穿越大陸西部一年多,生活節儉艱辛。有了悟空之後,無論是帳篷生活、還是野外晚餐,他總是先為悟空準備食物,再處理自己的晚餐。從雞胸肉、牛羊肉到抓飯、黑虎蝦,趙朔從未怠慢這位旅途上的小夥伴。 如今小貓離世,趙朔將面對失去「旅伴」的寂寞與現實的衝擊。粉絲留言希望他能振作,表示「悟空已圓滿功德,去做齊天大聖了」,「牠會在喵星等待師父再會」。

用眼神「萌化」你 斑海豹洄游遼河口 種群數量穩步增加

4月16日是大陸斑海豹(Phoca largha)保護宣傳日。作為大陸唯一能在本國海域繁殖的鰭足類海洋哺乳動物,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西太平洋斑海豹近日再次現身於遼寧盤錦市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當地觀測數據,今年該區域斑海豹數量接近400隻,顯示出穩定增長趨勢。 據新華社報導,春季是斑海豹洄游的重要時期。每年11月至12月,斑海豹會洄游至渤海遼東灣,在冰面上繁殖、育幼,至翌年4月至5月再遊離北上返回太平洋。遼東灣為其八個全球繁殖區中最南端,也是唯一位於大陸的繁殖地。 斑海豹種群數量穩步回升,與近年來生態保護措施密切相關。自2015年起,盤錦市陸續推行「退養還濕」和「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累計恢復濱海濕地8.59萬畝,新增自然岸線15.77公里,顯著改善斑海豹的棲息與繁殖環境。 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自1992年起,已救助337隻斑海豹,並透過健康評估、野化訓練等手段,逐步放歸自然。今年已有5隻寶寶被救援,並依照節氣命名為「湯圓」、「雨水」、「驚蟄」等。這些斑海豹在斷奶、體重達標、具備游泳與獵食能力後,會被貼上衛星信標進行追蹤,協助科研人員掌握其洄游行為與分布狀況。 根據大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2023年統計,目前全球西太平洋斑海豹約存2000餘隻,其中相當比例在大陸海域活動。大陸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指出,斑海豹面臨的主要威脅包括氣候變遷導致的海冰減少、人類海上活動干擾以及棲地破壞,顯示其保育仍需長期持續努力。

越南 唯一慶祝「貓年」的國家 但流浪貓也最「危險」

貓貓是全世界都喜歡的寵物,而卻只有越南是世界上唯一慶祝「貓年」的國家,在越南也有「十二生肖」,有十個與中國相同,兩個生肖存在差異:貓取代兔子、水牛取代牛。 據《參考消息》報導,在越南農業社會中,貓因具備捕鼠能力而被視為守護稻田、保障豐收的吉祥象徵。相較之下,兔子在越南自然環境中相對罕見,無法引起民眾相同程度的文化共鳴。 越南文化深受漢字影響,但語音在本地化過程中發生變化。中國十二生肖中,「兔」所屬的地支為「卯」,而「卯」在越南語中發音接近(貓)。《每日經濟新聞》引述越南學者阮孝天的觀點指出,「卯兔」在語音理解上的誤讀,很可能是貓取代兔的直接原因。 每逢貓年,越南街頭洋溢貓主題裝飾,商店熱售貓形燈籠與剪紙,媒體也大量報導貓年相關習俗,形成獨特的年節景觀。這種文化轉化反映出越南對中華文化的吸收與再創造,即使是移民他國的越南人,在同胞群眾的社區中也保存著過「貓年」的習慣。 不過,儘管貓在越南具有吉祥象徵,但仍保有吃貓肉的傳統。越南老一輩人認為貓是老虎的化身,食用貓肉可以增強體魄。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越南人的飲食習慣,使得貓肉在當地成為了一種並不罕見的食物,引發動物保護團體關注。 即使在和平年代,糧食問題得到了緩解,吃貓肉的習慣卻依然在部分越南人的飲食文化中。越南貓肉的來源主要是捕捉流浪貓。由於本土的流浪貓數量難以滿足需求,甚至出現了從鄰國泰國和寮國走私貓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