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寵物

從糧食到醫療 保護動物協會全力守護花蓮光復

花蓮光復水災發生短短兩週,幸好有全臺民眾熱血支持,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得以攜手各界,將2,200包犬貓飼料、1,980個罐頭、7大箱醫療與消毒用品送入災區。更動員12位獸醫師與5個合作收容家園,加上眾多志工的力量,幫助超過200隻受傷流浪動物得到醫療與溫飽,也讓17隻走失寵物順利與主人團聚。 協會指出,這些暖心時刻的背後,是來自花蓮獸醫師公會團隊的專業付出、志工日夜不休的照護和人力調度,更少不了全臺善心人士的物資支持。不僅讓受傷動物獲得糧食和藥品,更提前安排好康復後的收容家園,讓牠們在最黑暗的時刻仍能看見希望。 在現場,「鏟子超人」持續為環境清理而努力,災後秩序正逐步恢復,志工也使用動物友善消毒藥為環境清消,避免疾病孳生。然而,協會強調,重建才剛開始,仍有許多挑戰等待克服。許多收容所受損的設施與圍籬需要修復,因泡水報銷的糧食與藥品,也迫切需要重新補充。 「災難不是結束,是新生活的開始。更要謹記天然災害給我們的教訓。」協會李朝全祕書長承諾,雖然光復鄉義診暫告一段落,但仍會與花蓮獸醫師公會、張美慧縣議員,持續動物急難救助、收容等工作,有需要請隨時聯繫我們。 協會將盡力陪伴災區動物走過重建之路。同時呼籲大眾持續關注,透過物資支持、志工參與,共同守護這片土地上每一條生命。

長頸鹿脖子卡護欄 驚魂10分鐘 南通動物園救援方式與設施設計惹爭議

10月15日,江蘇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發生一起長頸鹿脖子卡護欄驚險事件。一隻長頸鹿在園區內活動時,將頭部伸入石質護欄的縫隙中,不慎被卡,脖子彎曲近90度、癱坐在地,現場目擊民眾拍下的影片顯示,牠一度出現眼睛充血、呼吸急促等異常症狀,現場氣氛一度緊張。 根據《瀟湘晨报》與《極目新闻》報導,事發於10月15日中午,地點位於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長頸鹿展區。目擊者指出,長頸鹿被卡時間約10分鐘,無法自行掙脫。園區工作人員最初嘗試徒手推開護欄未果,隨後使用鐵錘敲擊石質護欄,因護欄內含鋼筋,改以鋸子切割,歷經約10分鐘才將其救出。 《澎湃新聞》16日表示,園方在官方社群帳號上回應稱:「長頸鹿只是太調皮玩嗨了,目前狀態一切正常」,並強調牠「並未受傷」。園方也表示,將「向上級部門反映護欄設計問題」,但未公開具體整改計畫與時間表。然而,針對傷情、護欄安全標準以及救援過程,園區客服在接受,並未正面回應。 事件曝光後引發網友與動保人士熱議,主要爭議集中於以下兩點: 1.救援方式風險高。網友質疑,園方使用鐵錘敲擊含鋼筋護欄,可能因震動或碎屑飛濺對長頸鹿脆弱的頸椎與頭部造成二次傷害。多位獸醫與動物園管理專家受訪時指出,國際標準建議應使用液壓擴張器、鎢鋼剪或鎮靜劑協助救援,以降低動物驚恐與傷害風險。 2.護欄設計缺陷。專家指出,長頸鹿天性好奇,會主動伸頸探索環境,護欄縫隙應符合其行為習性設計,避免卡頸風險。園方將事件歸咎於動物「調皮」,被批評為推卸管理責任。事實上,已有多起類似事故:據《昆明日報》資料,2018年昆明動物園一隻長頸鹿因卡在樹枝間掙扎窒息死亡。2024年《羊城晚報》也紀錄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一隻長頸鹿因伸頸探入豐容桶被卡,經搶救脫困。 雖然園方稱動物「未受傷」,但網路流傳的影片中,長頸鹿掙扎痛苦的畫面引發外界對官方說法的質疑。至今園方未公開獸醫檢查報告、影像紀錄或第三方評估結果,透明度不足。

臨終前蹭頭主人告別 4歲英短貓最後的「反常撒嬌」

近日,山東德州發生一起令人動容的寵物死前告別故事。在影片中一隻年僅4歲的英國短毛貓在突發心梗離世前,突然跳上主人桌面,反覆用頭蹭女主人的手心、仰頭索求撫摸,短短三分鐘後便一頭栽倒在地,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這一幕被家中監控拍下,在網路上引起廣泛討論,不少網友感嘆:「牠是在用最後的力氣,向最信任的人告別」。 據《都市時報》與《大象新聞》報導,主人唐先生表示,這隻英短藍白貓在事發當天就表現出些許異常,活動量明顯下降、反應遲緩。當晚,太太在桌前工作時,貓咪突然跳上桌面,反覆蹭頭並輕聲喵喵叫。不到3分鐘後,貓咪突然倒地不動。送醫急救後,獸醫判定為「突發心肌梗塞」(心梗)導致猝死,屬典型的急性心臟事件。 唐先生說:「牠那天一直黏著我,我還覺得牠只是想撒嬌……沒想到那就是最後一面。」由於突如其來的離世,唐先生出現急性哀傷反應,當晚因反覆回想告別場景而失眠。 動物行為學專家指出,貓科動物在臨終或重病時,通常會選擇獨處或躲藏,以尋求安全感,這是演化中的「隱匿本能」。但當出現嚴重身體不適,如呼吸困難、缺氧、劇烈疼痛時,部分貓咪會突破天性,接近最信任的人類,釋放求救訊號。 蹭頭行為本身也具有強烈的「氣味標記」功能。貓的臉頰腺體會分泌訊息素,藉由蹭主人完成「安全歸屬標誌」,這是牠們在體力衰竭時最省力、也最直接的情感與生理表達。 專家提醒,當家貓出現反常黏人或「母雞蹲」(腹痛或呼吸困難)、後肢突然癱軟(可能是血栓)、瞳孔放大或急促呼吸等現象時,可能是心血管或呼吸系統的緊急警訊,應立即送醫。 獸醫師提醒,英短、布偶、緬因等品種因基因缺陷,罹患肥厚型心肌病(HCM)等心臟疾病的風險較高,是家養貓第二大死因,猝死率可達20%。 唐先生在事件後決定領養一隻流浪貓,他表示:「牠教會我珍惜當下,不要錯過每一次撫摸和對視。」根據《2025年中國寵物飼主調查報告》,73%經歷寵物猝死的主人會在半年內選擇再次領養,並更重視日常陪伴。 這場「最後的蹭頭」,不是靈異預感,而是一份深厚信任的展現——那是跨越物種、無需語言的默契與告別。

「站没站象 坐没坐象」頑皮小象「裝瘸擺爛」過馬路

近期,一段拍攝於非洲象群生活區的趣味短片在網路瘋傳,主角是一隻「行為藝術派」的小象。牠在過馬路時不僅故意「裝瘸」跛行,還時不時用鼻子絆倒自己,好似在上演一場跨物種的「行為表演」。 這一幕被網友巧妙結合傳統俗語,創造出新梗:「站沒站『象』,坐沒坐『象』」,諧音雙關既保留原義,又增添喜感,迅速在各大社群平台引發熱議。 根據重廣電第1眼與《西海都市報》報導,這段影片拍攝於2025年9月底。鏡頭中,小象過馬路時突然「一瘸一拐」走得跌跌撞撞,還多次被自己的長鼻子絆倒,場面逗趣;一旁的大象不疾不徐,或倚著樹抬腿晃腳,或半坐半站,姿態「隨興到不行」。這種高度「擬人化」的行為,讓傳統俗語「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在現實中得到了「字面級」的還原,被網友戲稱是「動物界的儀態翻車現場」。 俗語「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原本用於批評人儀態不端,常見於長輩提醒或傳統家教觀念之中,如弓腰駝背、抖腿或癱坐,被視為缺乏教養、自律的表現。然而在這次的熱梗中,「相」被諧音替換為「象」,創造出幽默反差,批評意味被小象萌態「稀釋」,取而代之的是跨世代共鳴與自嘲。 部分網友也藉機拍下孩子「葛優躺」寫作業的樣子,配文:「我們家這頭小象正在努力讀書。」這種輕鬆幽默的創意表達,使得原本略帶說教意味的老話煥發新生機,成功實現跨圈層、跨年齡的「病毒式破圈」。截至10月中旬,相關影片與衍生模仿短片在微博與抖音等平台的播放量已累計超過數千萬次。 小象的一場「擺爛」行為,意外成為讓老話年輕化、娛樂化的最佳範例,也讓人們在開懷一笑的同時,重新思考文化與日常行為的連結。

全球唯一圈養棕白色大貓熊 秦嶺的傳奇「七仔」

提到大貓熊,腦海裡浮現的畫面一定是:黑眼圈、白肚皮、黑耳朵——這套「經典貓熊配色」幾乎是動物界的時尚天花板。 但你知道嗎?在大陸秦嶺深處,還生活著一種非常稀有的「棕白色大貓熊」。牠們就像是貓熊家族中的「變裝小王子」,身披巧克力色與奶白色的毛髮,憨態可掬又獨一無二。而這群「貓熊中的小眾色號」中,有一位超級明星——「七仔」! 所謂「棕白色大貓熊」,就是耳朵、四肢、肩帶、眼圈都是棕色,其餘部分則呈奶白色。這種毛色非常罕見,目前世界上科學記錄到的棕白色大貓熊只有十餘隻,大多生活在陝西秦嶺山脈一帶,因此也被暱稱為「秦嶺貓熊特產」。如果不說,你可能會把牠們和棕熊搞混呢! 時間倒回到2009年,陝西省佛坪縣的一處山林裡,工作人員在野外發現了一隻脫水、虛弱的小貓熊幼崽,只有約2個月大。經搶救送回陝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研究中心精心護理,這只小貓熊慢慢恢復健康,並被命名為——「七仔」。 隨著「七仔」逐漸長大,牠獨特的棕白毛色驚艷了全世界。目前,七仔生活在秦嶺四寶科學公園,不僅身體狀況良好,還當上了「貓熊爸爸」,擁有多個孩子,堪稱貓熊界的多產模範生。 更令人驕傲的是,截至目前,「七仔」是全球唯一一隻圈養的棕白色大貓熊,無論走到哪裡,都是鏡頭焦點。 其實,「七仔」並不是第一隻被發現的棕白色貓熊。早在1985年3月,陝西佛坪大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就在一處河谷,救助了一隻身體極度虛弱的棕白色野生大貓熊。這只貓熊後來被命名為——「丹丹」,成為全球第一隻被科學記錄的棕白色大貓熊。 此後幾十年裡,大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科研人員在佛坪、洋縣等秦嶺腹地架設的紅外相機,多次拍到其他棕白色野生貓熊的活動影像。這些珍貴資料為研究貓熊遺傳多樣性、秦嶺生態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科學家們推測,棕白色貓熊可能與隱性基因突變有關,也可能是特定地理環境下的自然變異。秦嶺地區獨特的生態系統、地形隔離和小種群繁殖,讓這種稀有毛色得以在少數個體中出現和延續。目前,科研人員正在通過基因檢測和長期觀察,進一步研究這種「巧克力拿鐵色」的遺傳機制。 在大貓熊家族中,棕白色就像是限定款,數量稀少、顏值獨特。而「七仔」的故事,也像是一部真實的「動物紀錄片」:從瀕危幼崽到貓熊爸爸,從山林到科研中心,牠不僅是秦嶺的明星,更是大自然的奇蹟。下次你在新聞裡看到「棕色耳朵+奶白肚皮」的大貓熊時,請記得,牠可能就是獨一無二的「七仔」哦。

大興安嶺自駕遊竟遇大陸國家級保護動物 女子10分鐘內連見猞猁與駝鹿

2025年10月11日,大陸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發生罕見一幕——女子在G331國道塔河至漠河路段自駕遊時,短短10分鐘內先後偶遇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猞猁」與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駝鹿」,相關影片在網路引發熱議。 據極目新聞報導,10月10日下午約4時,趙女士與友人自駕遊行經G331國道時,突然發現一隻外形酷似「大野貓」的動物穿越馬路。她的丈夫判斷那是「猞猁」,便立即停車觀察。猞猁停留在路旁樹林數秒後離開,車隊也繼續前行。令人意外的是,行駛約10分鐘後,他們又在路邊目睹一頭體型龐大的鹿科動物奔跑而過,外形酷似「麋鹿」,眾人急忙拍下影像,影片發布網上後引起網友討論,有人認為是駝鹿,也有人判定是馬鹿。 大興安嶺漠河林業局工作人員隨後受訪確認,趙女士拍攝到的兩種動物,分別是「猞猁」(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與「駝鹿」(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他表示,「短時間內遇見兩種保護動物極為罕見,即便是長期在林區作業的人員,也不一定能見到,屬於非常幸運的遭遇。」不過他也提醒,野生動物具有一定危險性,尤其是猞猁,「連狼都不是牠的對手」,遊客切勿下車接近或試圖互動,以免發生危險。 猞猁屬於貓科猞猁屬,體長約85至110公分,尾長為體長的1/3,耳朵有黑色簇毛、兩頰長有明顯「絡腮鬍」,外型神似放大版的家貓。猞猁是敏捷的食肉動物,主要獵食狍子、麝香鹿、羚羊等有蹄類,亦被稱為「屠狼機器」。在中國大陸,猞猁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西北山區,以及河北、四川、雲南與西藏等地。由於其行蹤隱秘,即便在原生棲地,野外目擊紀錄仍相當稀少。 駝鹿又名「犴達罕」,是世界現存體型最大的鹿科動物,肩高可達2公尺、體重超過600公斤,雄性頭頂獨特的掌狀巨角辨識度極高。牠們對棲息環境要求嚴苛,僅分布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等原始針葉林區,族群數量稀少、分布零散,屬大陸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駝鹿多在夜間活動,白天潛伏於林中,主要以樹枝嫩葉與水生植物為食。 漠河林業局提醒,近年來大興安嶺地區生態修復與保護成效顯著,野生動物出現頻率增加。若駕車行經林區路段遇到動物橫穿,應減速避讓並留在車內拍照,嚴禁下車驚擾或餵食,尤其猞猁具有攻擊能力,「雖不主動攻人,但切勿因外型像貓就掉以輕心」。

山東趵突泉胖錦鯉疑「失鳔」病重 遊客再餵就餵死了

近日,山東濟南著名景點趵突泉的一條「胖錦鯉」因身形如球、漂浮姿態異常而登上熱搜,被網友戲稱為「豬鯉」。專家指出,這條錦鯉疑似出現「失鳔」現象,與過度進食及脂肪堆積有關,情況相當危險。 10月6日,有網友在趵突泉拍攝到一條腹部異常膨大的錦鯉,魚體漂浮於水面,腹部朝上,但仍可見呼吸起伏。影片在社群網站上迅速傳開,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這可能是嚴重腹水或器官受壓導致的失衡症狀,「看起來時日無多了」。 10月9日下午,《現代快報》聯繫到一名動物專家,他在觀看影片後表示,該錦鯉明顯出現了「失鳔現象」,可能是因為進食過量,腹腔脹大擠壓魚鳔,導致魚類喪失平衡能力,只能腹面朝上漂浮。 專家指出:「魚鳔對魚類就像潛水員的浮力背心一樣,是維持水中平衡的重要器官。一旦魚鳔被壓迫或變形,就無法正常控制身體姿態。」他同時呼籲,應儘快對該錦鯉進行現場檢查和診斷,避免惡化。 趵突泉工作人員10日接受媒體訪問出,泉水水溫常年保持在約18℃,屬於偏低水域,錦鯉為了適應環境會自然儲備更多脂肪。此外,泉水中微生物資源豐富,錦鯉生活環境安逸,也容易出現肥胖現象。 更關鍵的因素來自遊客的熱情投餵。許多遊客會持續餵食錦鯉,而魚類短期記憶有限,無法意識到「吃飽」這件事,導致長期暴食。景區內甚至掛有卡通警示牌提醒「再喂就嘎了(死了)」,希望勸導遊客文明觀賞,但仍難以完全遏止投餵行為。 事實上,觀光景區內錦鯉因遊客大量投餵而出現肥胖甚至「失鳔」現象並不罕見。根據日本錦鯉協會資料,錦鯉如長期攝入高蛋白或碳水飼料,容易造成肝臟負擔和魚鳔變形;歐洲多地也曾出現「胖鯉翻肚」案例,最後不得不由工作人員撈起隔離治療。

大連動物園出車禍 老虎下巴遭觀光車壓傷 「咔嚓」一聲都替牠覺得痛 

在一片金黃秋意的大連森林動物園裡,一隻老虎成了萬千網友關心的焦點。10月8日中午,園區虎區內一輛觀光車行駛時,疑似壓到了靠近車輪的老虎下巴。現場遊客拍下畫面,並形容聽到「咔嚓」一聲,讓人心頭一緊,也瞬間在網路上掀起一股「替老虎心疼」的熱潮。 大皖新聞報導,據多位遊客描述,事發時這隻老虎好奇地啃咬觀光車輪胎,結果頭部過於靠近,觀光車前行時疑似壓到了牠的下巴。有人聽到類似骨骼碎裂的聲音,也有遊客看到老虎當場表現出疼痛反應,一度無法正常閉合嘴巴,引發「是否受重傷」的擔。 對此,大連森林動物園工作人員表示:「我們這邊飼養員和獸醫已經去檢查了,這邊是沒有什麼大問題,因為遊客這邊反饋,我們這邊就及時跟進了。」目前老虎已由獸醫團隊持續觀察中,園方尚未對外公布詳細的診斷報告或監控影像。 園方值班人員接受新浪新聞採訪時表示,當天事件發生後,飼養員和獸醫立刻趕赴現場進行初步檢查,初判老虎並無重大傷情。不過,目前尚未公開進一步的X光影像或終檢報告。觀光車目前仍在正常營運,園方表示「尚未收到停運指示」,相關防護措施尚未有進一步說明。 事件傳開後,許多大陸網友紛紛在大連森林動物園官方帳號下留言:「雖然說沒什麼大問題,但能不能把醫療報告公開一下?」「希望不只是口頭安慰,而是真正檢查徹底,給老虎一個交代。」也有人建議園方檢討觀光車行駛路線、加裝防護欄,避免類似事件重演。 不少動物保護志工也指出,這起事件反映出大陸部分野生動物園在「遊覽體驗」與「動物福利」之間的結構性落差。老虎的好奇行為是天性,園方應加強物理隔離與行為管理,而非倚賴動物自行避讓。 這並非首次發生大型貓科動物與觀光車發生衝突。2024年河南洛陽及2025年秦皇島動物園,也曾有老虎、獅子因靠近車輛受傷事件,引發社會對「動物園安全管理」的反思。許多專家呼籲,應在車輛上加裝防啃咬裝置、增設紅外警示區,並嚴格規範車輛與動物的安全距離。

「愛新覺羅·怕得要死」北京故宮頂流橘貓帕帕的宮廷日常

秋日的北京,陽光透過紫禁城600多年的屋檐,在紅牆黃瓦上投下斑駁光影。一隻圓滾滾的橘貓悄悄從樹後探出頭,伸個大大的懶腰,準備開始一天的「巡宮」——牠就是北京故宮最有「反差萌」的頂流明星貓——帕帕。 北京故宮養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間,當時皇帝還專門設立「貓兒房」來管理御貓;清代乾隆更是用北宋汝窯盆做貓食盆,可見皇家待遇之高。如今的北京故宮裡,約有200隻貓,部分是古代御貓的後代,部分則是登記在冊的外來流浪貓,經絕育、健康檢查後正式「入編」,成為守護紫禁城的「御前帶爪侍衛」。 夜幕降臨時,這些宮貓就會化身巡邏隊,穿梭在木構建築之間,防範老鼠破壞文物,北京故宮的鼠患率也因此接近零。而到了下午3點,工作人員會定點為牠們投餵糧食,這也是遊客最容易偶遇宮貓的黃金時段。 在眾多宮貓中,最出圈的莫過於這隻外表圓潤、眼神有點怯生生的橘貓「帕帕」。牠因為常常一臉驚慌的樣子,在被網友暱稱為「愛新覺羅·怕得要死」。 不過,工作人員爆料,帕帕其實並不怯懦,反而是「貓界小霸王」:常常搶別的貓糧,甚至在宮貓之間地位頗高。有一次牠在景仁宮附近伸懶腰時,被狸花貓一頓教訓,反而因此贏得網友們的心。大家紛紛留言:「這才是真正的反差萌主角!」 帕帕也時常因為小劇場登上熱搜。例如前不久,牠剛剛準備享受午後陽光,另一隻名叫「吉祥」的貓突然從樹後跳出,嚇得帕帕原地炸毛,場面極為滑稽。網友們紛紛調侃:「這宮鬥戲,比正劇還精彩」。 帕帕的爆紅,也讓北京故宮貓文化成為年輕人心中的打卡熱點。喜歡帕帕的遊客,想要與牠「宮裡巧遇」,有一些小秘訣:高概率地點:珍寶館、景仁宮、壽康宮與頤和軒,是帕帕與其他宮貓的常駐領地。下午3點的投餵時段,或雨後的清晨人流較少時,最容易看到貓咪悠閒散步的模樣。 不過,北京故宮也溫馨提醒:宮貓雖萌,遊客禁止自行投餵。牠們的飲食都有專門配方,遊客拍照或互動時應保持距離,尊重這群在宮裡生活的「活文物」。 當金黃的秋葉飄落在故宮的青磚路上,一隻橘貓在遊客相機的快門聲中慵懶地打著哈欠,彷彿在說:「朕今日巡宮到此結束,鏟屎官們退下吧」!

重慶動物園熱鬧開席!動物們共度「中秋團圓宴」就比誰萌

10月6日,中秋佳節當天,重慶動物園舉辦一年一度的動物中秋限定宴席活動,以充滿節日氛圍的「動物團圓餐」拉開序幕。 上游新聞指出,活動首站設於大貓熊館,飼養員為「好奇」「奇三妹」等明星大貓熊特製了中秋拼盤:新鮮竹筍、蘋果、葡萄、香蕉、聖女果、南瓜、黃瓜等十餘種果蔬錯落擺放,搭配由南瓜等天然食材製成的「月餅」,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 重慶動物園的「四喜丸子」——大貓熊「雙雙、重重、喜喜、慶慶」在活動中延續經典「吃筍坐姿」:單手握筍、翹腳上桌,四隻大貓熊圍坐剝食當季方竹筍的畫面被網友戲稱為「大佬聚餐」,成為中秋節最具話題度的動物名場面。 大貓熊們聞香而至,有的抱著竹筍津津有味地啃咬,有的則小心翼翼地試探月餅的味道,圓滾滾的身影和滿足的神情萌倒一片遊客。現場手機快門聲此起彼伏,成為節日裡最熱鬧的打卡點之一。 央視網報導,在大象館,一枚直徑近兩公尺的巨型草料月餅隆重亮相。月餅以青草、香蕉、胡蘿蔔、蘋果等豐富食材拼制而成,大象們揮舞著長鼻子靈活卷食,場面十分壯觀,引來遊客陣陣驚嘆與掌聲。 棕熊館內,刻有節日祝福字樣的南瓜與特製「熊熊月餅」成為牠們的最愛;而浣熊們則圍坐在一起分享迷你版餐點,靈巧的爪子和活潑的身影讓圍觀的遊客忍俊不禁。 重慶動物園不僅為動物們準備了豐盛的中秋餐,還特別設置了17處節日科普點,講解動物的飲食結構、生態習性及保護知識。例如,大貓熊的主食為竹類,需要高纖維低糖飲食;大象則偏好粗纖維、低脂肪食物。通過生動的現場講解,遊客在觀賞之餘,也能更深入瞭解動物保護的重要性。 動物園通過巧妙結合節日文化與動物保護教育,讓這場「舌尖上的中秋宴」成為遊客與動物共度佳節的溫馨時刻,也成為民眾理解生態保護的生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