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情緒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專訪/羅佩禎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心,本來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腦,稱之為「心腦」,它會經由神經和荷爾蒙系統及其他管道,影響「頭腦」的功能及身體大多數的主要器官,而且是掌控精神和情緒經驗的重要角色。 人體器官中,大腦的主要功能是思考和記憶,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心臟也會思考。 近來許多西方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腦和心之間有很重要的連結,他們認為,心臟也有智慧,和大腦一樣會思考,並非只是像機械化的幫浦,單純地透過動靜脈把血液運送到全身而已。 「甚至他們覺得,心臟的智慧還更超越大腦」,自10餘年前開始從事心、腦研究的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羅佩禎博士,點出了科學界的新發現。 在過去,醫學界是從傳統的生理解剖學觀點來看心臟,只重視它輸送血液的功能;但如果從自律神經的立場來看,心臟其實可說是自律神經的指揮總部,而且相較於其他器官,心臟擁有人體最強大的電磁能量,它的電場比腦部還強60倍,這可透過心電圖,在人體表面任何位置量測得知。 心的磁場超越腦磁場百倍 此外,心臟所發出的磁場也強過腦部100倍,只要離開人體3英呎的地方都感測得到。甚至,心臟的磁場還會影響身邊周遭的人,因為它帶有此人的感覺和情緒編碼。 羅佩禎教授指出,雖然西方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意識是由大腦主導,但中國老祖宗早在古代就發現,「心」才是主要的思考場所,所以有「人心叵測」的說法,而不是說「人腦叵測」。 那麼,人類意識的主宰到底是「心」,還是「腦」呢?過去數百年來,西方科學家都著重於腦的研究,忽略了心的作用,一直到最近十幾年,才開始對心臟和大腦的交互作用進行研究。 不過,對世上許多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而言,都認為「心」才是智慧和慈悲的來源,而不是「腦」。比方佛教認為,在人心深處的靈性,可以經由修行得到提升,進而回到靈性的家園,也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見性成佛」,所以靈性(心)才是大智慧,而靈性家園就是大智慧的母國。這些說法似乎都在明示著,「心」其實才是智慧的泉源。 羅佩禎教授表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Julian Thayer研究團隊,曾根據Claude Bernard學者在150多年前提出的「心腦之間有密切關係」學說,以心律變化作為量測身體壓力和鑑定健康的指標,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發現心和腦的關係是雙向的,而且會相互影響。 另外有位David Jernigan醫師,在自營的診療中心(Hansa Center for Optimum Health)也發現,身體其實並不如一般人所認為,只由大腦控制,而是由腦和心同時主導,就像一台具有雙核心的電腦一樣。根據他的說法,心臟有65%的神經和大腦一樣,這暗示了心臟或許也像大腦一般,主導身體的運作。 還有其他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像是「某人就要走過來了」,如此簡單的一條訊息,往往是心比腦還要更早幾秒預知;或是我們有時也會覺得,好像即將要發生什麼事,這都可能是「心」早已預先接收到了訊息。 心念無法躲過測謊器 因此,既然「心」和「腦」就像同步執行的雙核心電腦,那麼兩者就應該好好協調,才能讓身體功能正常運作。但如果不能協調,又會發生什麼事呢?羅佩禎教授以測謊為例指出,一個人在測謊時,頭腦可以說謊,但心卻不能;所以當心腦彼此意見不合時,測謊器就會出現很大的震幅,說謊者就會露餡。 同樣地,一個人若是長期心腦不協調,就會生病。在臨床上,治療這種病人的方法很特殊,例如有位女士,心跳極不協調,很可能會因為心律失調而導致猝死,她到醫院治療時,院方讓她戴上耳機,聆聽自己的心跳聲,讓大腦知道,「腦」和「心」這兩個控制身體的雙核心處理器沒有同步運作,所以造成了心律不整。 奇妙的是,當病人在聽了自己的心跳30分鐘後,情況竟明顯改善,1個月後,不但心跳恢復正常,連原有的「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也痊癒了。由此可知,人類的意識並非如過去西方醫學所認為的「都是由腦部控制,心只是聽命於腦」;事實上,心臟在身體的主導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般說來,人們可以透過宗教,開啟內在的慈悲與愛心,進而去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的智慧」的擴大展現。在美國,有一個成立於1991年非營利機構HeartMath Institute,他們的工作是幫助人們以心中直覺來主導身體、意識和情緒,也就是讓人們可以將潛藏於內心深處的慈悲與愛心發揮出來,去關懷自己和他人,甚至關懷整個地球。 羅佩禎教授指出,這個機構的研究中心,做了非常多與「心」相關的研究,他們發現,「心」除了輸送血液、維持生命的生理功能外,更是人類通達智慧與智力的重要門戶。 羅教授說,「他們對心的研究,不是只看壓力情緒會對自律神經產生何種影響,還包括了感恩、慈悲,以及關心等各方面的情緒影響。」 結果發現,心律變化是反應情緒的最佳指標,特別是壓力和沮喪的情緒,不但會造成腦部中心和自律神經失調,而且還幾乎影響了全身各部門的功能。 他們同時發現,心臟看起來就像是有自己的「頭腦」,會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感受和反應,包括意識、感覺和智力。 心也有自己的腦 羅佩禎教授說,其實「心」本來就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腦,稱之為「心腦」,它會經由神經和荷爾蒙系統及其他管道,影響「頭腦」的功能及身體大多數的主要器官,而且是掌控精神和情緒經驗的重要角色。過去,科學家的研究都是觀察「腦」發出指令時,「心」會如何反應;如今,他們的研究已轉為「心」和「腦」的雙向溝通。 這個機構還進行了一個很有趣的全球相關性研究(global coherence research),企圖了解太陽和地球磁場,與動物(包括人類)健康及行為之間的相互關聯性。他們在全球多處設置了精密感測器,長期連續地測量太陽風暴及太陽風速對地磁活動所產生的影響,以及與全球重大情緒相關事件(例如戰爭)的關聯性。 由於地球磁場的共振頻率,和人類的頭腦、心臟自律神經系統直接交疊相關,因此不難理解,當人類的生理節奏和全球集體行為,以及太陽、地球的活動不同步時,很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和行為產生不利影響。 以下是他們提出的4個相關論述: (1)人類和動物的健康、認知功能、情緒及行為,會受到太陽磁場、地磁及其他與地球相關磁場的影響。 (2)地球磁場具有生物體的相關訊息,此訊息連結了所有生命系統。 (3)每個人都會影響全球訊息場。 (4)人類集體意識會影響全球訊息場;因此,集合眾人之心,發出關懷、愛心和慈悲的心念,會產生一個強大的一致性場域,此場域可造福他人,也能幫助彌平目前地球的不調和。 心念集氣可以改變造化 人類的情緒和意識,會與地球磁場產生作用,形成編碼訊息,傳遞到全世界,這是早被科學家認可的,而且他們也相信,人類的磁場會和地球的能量磁場,形成相互影響的反饋迴路;所以我們常會看到,有人為了某事而發起所謂的「集氣」活動,就是企圖以眾人的「心念」形成一股強大磁場,以達到共同幫助的目的。 其實,不僅在醫學、科學上發現心臟是有智慧的,在修行上,一樣也是要用「心」,而不是用「腦」。比方佛教就特別重視「心行」;所謂「心行」,是指智慧修行,並不是靠腦的記憶、用腦來修行,那會落入意識型態,修行會失去深度而徒勞無功。 世尊早已告知 心才是智慧之所 但現在許多佛教門派,都教導修行人要誦經、拜懺、唸佛、持咒,這些都是用腦修行、用記憶作功夫,這樣的修行不可能有深度。 世尊早就看出後世修行人的問題,所以不斷在開示中提醒世人,不要用腦,要用心修行。世尊在即將涅槃的靈山法會上,開示過一段千古名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此一「妙心」,指的就是心的大智慧。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指出,在我們的心臟深處,有一個精神體,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這個精神體所主導;而在精神體的深處,還有一個靈性,也就是世尊所說的妙心──本自具足的智慧之所。從這裡可以知道,「心」才是智慧之所,並不是只有腦;世尊早就在2,500年前就告訴了世人。(本文感謝交大應用化學系余艇教授大力協助關鍵資料提供) 本文參考相關網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Au7azfXt0 Youtube:NeuroCardial Synchronization – Dr. David Jernigan, Hansa Center for Optimum Health http://hansacenter.com/ https://www.heartmath.org/ 羅佩禎小檔案 現職: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美國佛羅里達州甘城榮總醫院研究助理 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腦波實驗室研究員兼工程顧問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禪定的學習是有累加作用的,也就是禪定的訓練時間愈長,對大腦的保養與抑制退化的成效就愈高。 一般人由於經濟、家庭、事業、學業……等負擔與責任,難免會在心理上造成相當大的壓力;然而壓力過大,或是不懂得如何排解,可能還會嚴重到形成社會問題,像是吸毒、自殺、家暴及其他脫序行為等。因此,如何做好適度的壓力釋放和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其實不單是成年人,孩子也常常無法在壓力下保持理性思考,往往會因情緒過於衝動,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尤其近年更是嚴重,年齡層已下降到高中生與國中生,他們對自己的病識感非常低,以致在身心受到壓力危害時仍不自知,也不知該如何排解。 人腦與情緒相關的迴路,一直都是認知神經科學領域中,很重要、也是科學家很感興趣的一環,早期對於大腦的研究,大都離不開生理解剖與運動反應相關功能等方面,近年才慢慢對認知科學領域有所了解,並開始尋找處理不同認知功能的區域。 在1940到1950年代,與情緒相關的理論提出了兩種迴路,一種是詹姆士•巴貝茲(James Papez)的巴貝茲迴路(Papez circuit),認為情緒反應區包含了視丘前部(anterior thalamus)、扣帶迴(cingulate gyrus)、下視丘(hypothalamus)及海馬迴(hippocampus);到了1949年,保羅•麥可連(Paul MacLean)把這個迴路再延伸到眼眶額葉皮質(orbitofrontal cortex)的基底核(basal ganglia)及杏仁核(amygdala),統稱為邊緣系統;同時認為海馬迴是大腦很重要的一個情緒處理中心。雖然現在認為這個理論是錯誤的,但邊緣系統的提出,在大腦認知與情緒管理研究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發現(註1)。 杏仁核是情緒處理中心 雖然後來的研究證明,海馬迴與短期記憶有很大的關係,但並不是情緒處理中心。爾後,勒杜(LeDoux)教授的研究團隊從動物實驗中發現,情緒管理中心應該是大腦的杏仁核(註2),並提出大腦對情緒處理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非意識狀態的啟動途徑,也就是當視丘接收訊息後,經由杏仁核傳到下視丘,再從下視丘啟動自律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 另一種是有意識狀態的控制,當視丘接收到訊息時,先傳到大腦皮層,進入杏仁核,傳到下視丘,再啟動自律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因神經迴路會經過大腦皮層;也就是說,這種情緒改變的過程是有意識認知的行為在其中(註3);若杏仁核過度活化,則會有情緒失控及自律神經失調的風險。 禪定可抑制負面情緒 利用禪定幫助情緒穩定,是很好的方法。過去曾有某健康雜誌在當期期刊中提到,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詹姆士•奧斯丁(James H. Austin)教授是一名國際知名的腦神經學家,他利用功能性的磁振造影(Functional MRI)進行大腦影像掃描,發現在深層禪定的過程中,大腦各區域幾乎都接近進入休眠狀態,包括杏仁核(註3);因此,即使每天只靜下來5分鐘,也可以增強專注力和意志力。 禪定也可以活化前額葉的皮質,因為禪定時,流入前額葉的血液會增加,各部分的神經連結便會被強化。由於前額葉皮質的功能是掌控學習、抽象思維、語言、決策與情緒等,所以,若能讓大腦靜下來處理情緒,也能讓自己更專注、更有效率。 另外,禪定是從緩慢地穩定呼吸開始,所以可以減輕身心壓力。一個人在經歷緊張或緊急事件之後,調勻呼吸可以快速讓身體恢復平靜,也可以讓血液的皮質醇(Cortisol,一種會產生壓力的內分泌激素)濃度受到抑制。同時透過禪定的專注,可促進內心產生正向思維與提振精神的念頭,抑制負面情緒發生。 禪定時間愈長 大腦養護效果愈好 禪定的學習是有累加作用的;換句話說,就是禪定的訓練時間愈長,對大腦的保養與抑制退化的成效就愈高。 美國麻州綜合醫院的拉扎爾(Sara Lazar)教授發現,學習禪定愈久的人,大腦皮層的厚度就愈厚;由於大腦皮層與專注力感知及認知能力有關,因此可預防癡呆、降低罹患失智的風險(註3)。 另外,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朱迺欣也提到,禪定時專注大腦,會產生頻率相對慢的「θ波」,可改變意識狀態,並培養正向情緒,同時增長智慧。此外,長時間的禪定,可使心情變得愉快,也容易產生慈悲心和愛心,進而達到重塑大腦的效果(註4)。 悟覺妙天禪師表示,他在禪修過程中發現,杏仁核和海馬迴的位置正好位於頭部的3個脈輪(印心禪法十脈輪禪定的其中3個脈輪),透過正確的禪定方法,確實可以降低大腦的意識活動,或是讓大腦進入沒有念頭的狀態。 一個有壓力、情緒障礙、或是躁鬱傾向的人,經由禪定訓練後,透過量子醫學儀器的量測可發現,大腦的正向能量提升約12~24%,杏仁核附近的負向能量狀態也呈現明顯緩解下降的現象,可有效改善負面情緒。 國立政治大學與台北教育大學的學生團隊,於2015年提出一份名為「學習禪定經驗、情緒狀態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以學習印心禪法之大學生為例」的研究報告,該實驗以台北地區5家大專院校、共20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包括沒有禪定經驗者90人,有禪定經驗者117人,使用的問卷是評估學生的情緒狀態與創造力表現。這些問卷資料經分析後發現,有禪定經驗者的情緒表現會比較趨向於正向,如果每週有固定禪定習慣者則會更穩定;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如果一次禪定的時間愈長,抗壓性就愈高(註5)。這項結果也間接呼應了拉扎爾(Sara Lazar)教授提出的「學習禪定必須持之以恆」。 悟覺妙天禪師提出,平時要能夠做到「平常心、心常平、心常靜」,尤其是「心平氣和、不要生氣」,其實這不只是禪行者修行的規範,也是一般人做好情緒管理的不二心法。 (註)參考資料: 1.http://bml.ym.edu.tw/bmlab/247733221022823331263685236335.html 2.Dalgleish, T.(2004)The emotional brain. [10.1038/nrn1432]. Nat Rev Neurosci, 5(7), 583-589. 3.J E LeDoux. (1994) Emotion, memory and the brain. Sci Am, 270 (6): 50-57. 4.《康健雜誌》第142期 5.https://hdl.handle.net/11296/sw5nkx 蘇立仁博士 小檔案 學歷: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高通量實驗分析核心設施主任 財團法人博愛文化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天然藥物協會永久會員 愛群生醫國際董事 社團法人婦幼健康促進協會專業諮詢委員召集人 修行資歷:自1990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一早起床,看到才要上市的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陪伴孩子的情緒行為障礙》在排行榜第八名,驚呼的貼文還沒貼,又衝到了第三名!顯然孩子的情緒障礙問題在家庭裡、校園裡,讓家長老師已經感受到難以想像的壓力、挫折與困難!真開心意中寫了這本書,這是第一本針對「情緒行為障礙」(簡稱「情障」)孩子寫的相處與輔導策略專書,讓我們一起來重視這個問題吧!孩子不是脾氣太壞、太暴躁,是這些病症,讓他情緒及行為失控: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選擇性緘默症、分離焦慮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上台恐懼症、懼學症、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對立反抗、妥瑞症⋯⋯ 當過動兒被老師、同學嫌:上課坐不住,動不動大暴走……當選緘兒不開口遭刁難:「你瞧不起我?!」「你是啞巴嗎?」……當憂鬱症的孩子惹人厭:沒事就愛哭,有他在好悶……當對立反抗小孩激怒老師:「你孩子態度惡劣!建議回家管教。」……情障小孩委屈:我也不想這樣!誰能懂我的痛苦?身邊大人煩惱:我也不想抓狂啊!情障到底是什麼? 「情緒行為障礙」是因特定疾病及障礙,導致孩子內心和外在發生不受控的極端表現,不但情障孩子被誤會不受教,更造成家長和老師極大壓力,彼此溝通不良,甚至衝突不斷。然而,社會卻極缺有效的協助資源。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在這本專書中,根據情障的病症源頭分門別類,針對情緒、行為、人際、生活與學習的常見困境,貼近孩子真正需求,切入大人最需解答的問題核心。最重要的是,與孩子同心,這些方法才能發揮關鍵成效。 希望透過這本書,帶給讀者對情緒行為障礙的完整認識,讓大家有機會了解,擁有不同的身心特質非這些孩子所願。對於伴隨障礙屬性的孩子,清楚他們在情緒、行為、人際、生活、學習等層面所面臨的困擾,為他們找到問題的真正癥結點,避免因為誤解產生不必要的衝突,錯失協助孩子的介入時間點。同時,針對第一線老師在班級經營上遇到的挑戰、父母在親職教養上面臨的困境,以及親師溝通常遇到的問題,提供實際的問題解決策略。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冤親債主是我們的大善知識,為什麼?沒有他,我們怎麼知道自己那種怨恨斷掉了。他現前,我們沒有怨恨,證明什麼?我的境界提升了,他來給我做見證。 這個人是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對他一絲毫怨恨都沒有了,證明什麼?我這個功夫成就了,他來考驗。如果我對他生起怨恨,證明我的功夫沒有,我所修行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他常常出現,常常來考我,真的絲毫怨恨沒有了,還感恩。如果生起怨恨,這是一般正常現象,這叫冤冤相報。 你怨恨他,你報復他,不會報復恰到好處,總要加幾分,他將來再報復你又要加幾分,就是一世比一世嚴重,一世比一世麻煩,到最後通通入地獄,這有什麼好處? 不知道是一體,不知道是假的。知道一體就生起親愛的心,知道是假的,就不再起心動念。 作者為雲林退警協會理事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很久以前,一個學藝術的朋友跟我說,每當他煩躁的時候,他會在浴缸放滿水,整個人躺進去,慢慢的,一點一點的沉下去。 他說,你知道嗎?水隔絕了一切,你會感到全然的靜謐,一絲聲響都沒有。我們一生中這樣的安靜只有幾個瞬間。 我聽著很嚮往。卻從沒嘗試過。 我怕水。怕不能控制的什麼。 他那時是為什麼對我說?是想讓我安靜下來吧。 於是多年來,每當我想起那描述中的畫面,整個人就沉到心底,安靜了。 讓人安靜,是多麼巨大的力量。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