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教育

教團批教部「搶先公布教師解聘辦法」:教師壓力倍增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天(24日)召開「解決教師荒:校事會議檢討及策進」公聽會,全教總表示,新修正的法案版本是徒增行政程序與調查報告,讓現場教師壓力倍增;建議校事會議應該廢除。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首先不滿表示,今天的公聽會日期早已排定,教育部卻在上周五搶先公布《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及《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明顯藐視立法院收集民意的制度,也完全忽視基層對校事會議的意見。 全教總副秘書長楊逸飛表示,新修正的法案版本是徒增行政程序與調查報告,讓現場教師壓力倍增。楊逸飛表示,整個校事會議的系統,背後就是預設教師需要被監督、需要被審判,應該要廢除。 桃園市教師會理事長陳俊裕直指,校事會議已成「教師審判機器」,投訴被無限放大、教師安全感被壓到最低。全國近8成以上案件最後證明教師無過,卻仍被調查與貼標籤,形成扭曲的調查生態。他表示教育部草案未解決任何結構性問題,要求政府正視制度失靈,盡速廢除校事會議,讓教育重回專業。 全教總理事陳葦芸建議廢除校事會議制度,現在教學現場連鼓勵學生都會害怕被投訴,調查門檻低,修改後的版本更是加劇小案大辦、情緒性濫訴,連同考核都必須受到更多調查,也未能抑止無成本檢舉。尤有甚者,一些小案也被教育局來回指導、退調查報告,讓老師受盡折磨。

教育部要求學校「強化檢核」學生赴陸 項目包山包海如「學術戒嚴」

教育部近期發函要求各大專院校對學生赴中國大陸交流,必須事前上平台登錄,並於活動完成後回報活動概況,還要求各大學「強化自我檢核」做為行政考核和獎補助款的依據。國民黨立委葛如鈞今天(20日)在立法院質詢時指出,根據教育部公文,連系學會與社團赴陸交流都包含在內,根本是變相政治審查、學術戒嚴。 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今日邀請教育部、數發部及NCC專題報告並備質詢,葛如鈞指出,教育部近期發函要求各大專院校對學生赴中國大陸交流,必須事前上平台登錄,並於活動完成後回報活動概況,教育部雖稱僅是「提醒學校自我檢核」,但實際卻發文要求學校回報學生行程,並將填報情形列入行政考核與獎補助款的參據:「這樣還不是審查,那什麼才叫審查?」 葛如鈞表示,教育部用這樣的行政手段對付學生,不僅沒有法源依據,更違反比例原則,造成校園恐慌,學生明明不是公務員,卻要接受政治式的檢查與通報,教育部公文更明確表示連系學會與社團交流都包含在內。 根據葛如鈞提供的教育部函文第3條,「學生請假參加校外機關(構)、單位、社團、系學會、民間基金會(或協會),或教師自行招攬校內外學生赴陸交流活動,」各校都要去平台填報。 葛如鈞更貼出教育部「公告及辦理兩岸教育交流活動自我檢核表」,檢核項目有5大項,包括:第一,公告活動訊息及交流內容(如活動目的、辦理單位、行程安排與文宣資料等)有無違反法令規定或涉有政治性內容,例如主辦單位是否是陸方黨政軍或具政治性團體?是否有明確專業交流主題及內容?活動名稱是否遭矮化(如:○台)?活動目的、行程安排與文宣資料是否涉有統戰或政治性內容 (如:安排參訪政治性交流基地、宣稱兩岸同根同源)?是否接受陸方不合常理的招待? 第二,是否涉及中國大陸招攬台灣青年學生赴陸就業、創業相關政策?第三,學生實習合約內容是否依照《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訂定?第四,交流活動內容是否涉及包含提供我方學生就業機會,涉及《就業服務法》第35條推介人才、職業介紹等業務範疇,有無違反《兩岸條例》第35條第2項規定之虞?第五,實習內容是否與課程相關? 葛如鈞表示,他強烈質疑教育部是否真的打算在校園思想審查?教育的本質應是培養學生自主思辨的能力,而非以行政命令設下思想紅線。他呼籲教育部回歸教育專業,不要讓政治審查的陰影籠罩校園,他堅信自由的土壤才能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台灣要對自己有信心,加強兩岸交流最後一定是台灣文化在中國大陸發揚光大,「做為一個民主社會,我們不該禁止學生和對岸自由交流,害怕學生接觸不同聲音。」

處理不適任教師 教團、家長團體:不應輕言廢除校事會議

近期社會關注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是否廢除校事會議,鑑於近年來校園師對生不當行為與暴力事件仍時有發生,國教行動聯盟與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今天(19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現行制度確有需要調整與精準分流之處,「但在沒有更完整、獨立且可替代的制度前,不應輕言廢除或弱化校事會議。」 兩會強調,國家人權委員會研究與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修法前後每年進入調查或校事會議程序的案件量約700至1000件之間,納入「師對生霸凌」後也沒有暴增,更談不上全面「濫訴」。真正需要檢討的,是前端分流與協調機制尚未完備,小案與大案混在同一套程序處理,造成現場負擔與誤解,而不是制度本身應被撤除。 兩會主張,在沒有更完整、獨立且可替代的制度前,校事會議應聚焦處理《教師法》第14、15、16、18條所涉的重大案件,並透過明確分流與檢核機制,把輕微爭議留在前端解決。如此既能保護學生受教權與身心安全,也能避免程序過度干擾教師專業與校務運作。 事實上,根據最新教育部統計:真正走到停聘、解聘者只占極少數。從2024年4月17日至2025年5月30日,校事會議投訴案共1372件、受理1124件,受理案件中,已有769件結案,約一半案件不成立,案件成立且有懲處311件、成立但不予懲處50件,合計361件成案或立案,最終僅26案達停聘、解聘程度,約占全部投訴案件的1.9%。 兩會指出,換算到全國約19萬名中小學教師,一年內真正走到停聘、解聘者約占教師總數的萬分之1.4,顯示校事會議主要針對極少數重大案件做為最後關卡,並沒有把大量教師推向解聘邊緣,更談不上「人人自危」式的濫訴風暴。 若再對照國教署公布的113學年度第1學期545件完成校事會議程序案件,其中送教評會與專審會僅41件,約占7.5%,多數案件仍止於學校層級,並未全面推向最嚴重的懲處程序。 不過,兩會也建議應該建置協調與濾訴機制,建立標準化的協調與分流SOP。受理前先行判斷案件是否屬於誤解、溝通不良、日常管理爭議,優先啟動親師溝通與輔導;並須明文規定:匿名檢舉不予受理、具名檢舉可採保密身分保護,應要求統一記錄、回覆與追蹤機制,讓家長知道案件去向,也避免「有案無回應」造成不信任。 兩會表示,支持建立更成熟的獨立制度,希望看到的是「把小案擋在前端、把大案辦到徹底」,而不是把整個制度砍掉。具體而言,重大情節交由校事會議與教評會、專審會把關,確保嚴重侵害學生權益者不被輕放;日常誤解與輕微爭議,則透過親師溝通、輔導與考核機制妥善處理,避免濫用最重程序;教育部應補上分流門檻、外部專業、程序時限與資訊回饋,而不是用「濫訴」標籤把家長與學生的合理申訴一筆抹煞。

史上最低!陸生今年僅註冊78人 不到全盛時期3%

陸生聯招會今天(18日)公布2025年招生錄取數據,碩博士生招生名額1437人,但僅78人註冊,包括博士班66人、碩士班12人,總數跌破百人,是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以來最低的數量,更不到2015年全盛時期3019人的3%。 根據「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官網,2025年招生錄取數據,博士班招生名額212人、報名109人、預分發正取87人、正式分發正取85人、註冊僅66人;碩士生招生名額1225人,報名20人,預分發正取18人,正式分發17人、註冊僅12人。總計今年碩博士生總招生名額1437人,報名129人,預分發正取105人,正式分發共錄取102人,只有78人註冊,註冊率76.5%。學士生則是零人。 今年是2011年開放陸生以來,首度註冊人數跌破百人。此前陸生來台全盛時期是2015年的3019人,2020年起斷崖式下滑,今年僅全盛時期的2.6%。 至於學士生則從2020年起就「零入學」。由於大陸指責我方邊境管控等措施苛待陸生,因此以疫情為由,於2020年4月宣布「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因此從2020年起台灣就只有原先已在台就讀的陸生(舊生),繼續升讀下一個學歷層級。

關注幼教發展 蔣萬安:教育環境需要正向循環

社團法人台北市學前及中小學文教協會近日舉辦會員大會,共同關注幼教發展趨勢,交流寶貴經驗,包括台北市長蔣萬安、《梅花新聞網》社長王綽中、國民黨立委李彥秀、羅智強、台北市議員李柏毅等都到場致意。蔣萬安並表示,教育環境需要正向循環,幼教老師更在啟蒙小小孩的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 李彥秀表示,自己長期關心教育,幼教現在最大問題就是少子化,台灣已經到了出生率追不上死亡率、「生不如死」的年代,因此在修法層面,還需要在教學現場的幼師多多回饋。值得慶幸的是今年總算恢復了教師節,李彥秀說,這是國民黨立院黨團送給教師們的禮物,期待台灣能回到過去尊師重道的年代。 協會理事長陳婉貞表示,自從2年前的新北幼童餵毒案之後,鬧得人心惶惶,幼教產業及幼教從業人員受到沉重打擊,但近日看到法院判決還清白,根本是「大街打人、小巷道歉」,更何況根本沒道歉。 陳婉貞表示,現在人力難找,虐童、濫訴更是滿天飛,對教師心理造成重傷;尤其去年開始,濫訴頻率很高。身為理事長,她只能提醒園所落實巡堂、關注教師情緒,免得又遇上家長投訴四部曲;告老師、告園所、找警察、告到教育局。 身為三寶爸的蔣萬安表示,教育環境需要正向循環,幼教老師更在啟蒙小小孩的道路上扮演重要角色。家裡老二、老三都是幼兒園生,他深知教導小小孩很不容易,因此對幼教老師特別感恩。 至於台北市給予幼教的政策支持,包括每年補助私立幼兒園學費最高5萬2000元;9月份起「生生喝鮮奶」向下延伸到幼兒園生,公私立都有;以及恢復教師節的敬師禮金,不只幼教師,教保員和教職工都有,蔣萬安說,這是一份心意,也是對教育人員的尊重。

賴政府推兒少家庭署 呂鴻基倡議終迎成果

少子女化被政府視為國家級危機,賴清德總統昨天(16日)宣布,衛福部將新設「兒少及家庭支持署」,整合兒童照護與家庭支持為單一專責體系。此項政策的幕後推手、兒童健康聯盟榮譽理事長呂鴻基多年奔走,他說:「沒有兒童就沒有國家未來」,並呼籲政府同步成立兒童研究中心。 賴清德昨日出席台大醫院「健康台灣深耕論壇」致詞時指出,台灣人口急速下滑,使兒少政策重要性大幅提升,但現行制度跨及醫療、社福、教育等領域,容易造成資源零散、新手家庭無所適從。新署將整合兒童保健、心理健康、早期療育及脆弱家庭支持等業務,讓兒童從出生、成長到學齡階段,都能獲得更一致與完整的照護。 賴清德也提到,呂鴻基多年帶著資料與國際案例向政府倡議,從他擔任行政院長、副總統到今日接任總統,呂教授都不斷提醒兒少政策的重要性。這次宣布成立新署,除回應專業建議,也希望改善家長在不同部會之間奔波的情況,讓行政體系能真正「接住每一名孩子」。 至於目前兒科醫師人力短缺,賴清德表示,政府已積極提供住院醫師及研修醫師留任獎勵。截至今年十月,已有231名住院醫師及149名研修醫師因留任而獲得獎勵。 呂鴻基表示,少子化已不是單一人口問題,而是會全面牽動教育、醫療、人力與國家治理的長期危機。他指出,台灣目前缺乏一套長期追蹤兒童健康、心理與社會風險的科學資料庫,若未同步設立兒童研究中心,政策可能仍停留在短期補破網,難以真正回應孩子的需求。 衛福部說明,新署的組織法草案預計近期送入行政院審查,盼在明年立法院第一會期完成修法,使新署能及早推動跨部會合作。部長石崇良表示,兒科醫療在偏鄉與外島仍存在量能不足問題,加上兒童精神醫療需求快速增加,中央需要一個具整合能力的主管機關,協助地方建構更穩固的兒少支持網。

民調4成贊成停砍年金 首次超越反對人數!「蔡英文時代已過去」

台灣民意基金會今天(17日)公布停砍公教年金民調結果,4成基本上贊成在野黨主張「停砍公教年金」,停止現行所得替代率逐年調降政策,3成7不贊成;贊成停砍年金者小幅超越反對停砍年金者,以翻轉該單位在2016年到2024年的6次民調結果。基金會解讀,蔡英文時代年金改革獲台灣穩定多數民意支持,已成過去。 民調問,最近在野黨聯手推動「停砍公教年金」,亦即停止現行所得替代率逐年調降政策。民調結果有4成贊成(12.7%非常贊成,26.8%還算贊成),3成7不贊成(20%不太贊成,17.1%一點也不贊成),14.4%沒意見,9%不知道。贊成比不贊成多2.4個百分點。 基金會解讀,這意味著國人對在野黨所提出「停砍公教年金」的主張,看法嚴重分歧,毫無社會共識可言,儘管目前在野黨在爭取民意支持上已稍居上風;同時,這項發現強烈暗示蔡英文時代年金改革獲台灣穩定多數民意支持已成過去。 該民調結果跟上次台灣民意基金會於2024年12月類似調查結果相比,台灣民意已出現重大變化,此次贊成「停砍公教年金」者上揚3.4個百分點,不贊成者下滑4.5個百分點,一來一往,使得贊成「停砍公教年金」一方彎道超車,暫居領先地位。 不過基金會也說,在野黨「停砍公教年金」的具體作法仍未確定,如果太過火,也不排除民意反撲。例如,國民黨主張停砍從2024年起算,民眾黨主張從2025年起算,政府須撥補相對金額,基金會認為這本身就具有重大爭議性。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從2016年到2024年共6次全國性調查,每一次調查都發現,多數或過半數人民都站在支持蔡英文軍公教年金改革這一邊。滿意者最高有55.9%,最低也有45.9%;同樣地,不滿意者最高達到44%,最低是33.3%。整體而言,軍公教年金改革曾一路獲社會主流民意力挺,軌跡相當清晰。 然而,最新民意顯示,贊成「停砍公教年金」已逆流而上,超越反對的一方,基金會認為這很可能是2025年「大罷免大失敗」所導致系統性全國政治氣候變遷的後果之一。蔡英文引以為傲的年金改革是否即將嘎然而止,走入歷史?值得關注。 本次調查訪問期間是11月10至12日,對象以全國為範圍的20歲以上成年人;抽樣方法為市話與手機並用的雙底冊抽樣(dual-frame random sampling),市話 70%,手機30%。有效樣本1085人,市話760人,手機325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2.98個百分點。

綠委加碼稱翁曉玲遭清大解聘?本人澄清了:只是沒開課

國民黨立委翁曉玲是新竹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師,昨晚有媒體報導稱翁曉玲的教職已經被清大科法所拔掉,而民進黨立委吳思瑤今天(12日)也在臉書指出「清華大學不再合聘翁曉玲,這學期拔掉她的開班授課」。對此,翁曉玲上午特地在臉書發聲表示,她只是因為擔任立委之後太忙了,沒開課,並非被解聘;她並表示,綠媒新聞真不可信。 今日有不少媒體指出,近期有學生發現,翁曉玲的教職已經被清大科法所拔掉,並稱「清大證實,強調翁曉玲已經不在合聘教師名單中。」 翁曉玲上午在臉書回應指出,她要為綠媒不實新聞報導做些澄清。她表示,昨晚綠媒又在黑她,說她從這學期起不在清大科法所合聘,講得好像是她被清大解聘了。其實是她擔任立委後,根本沒時間回清大上課。 翁曉玲說,她原本是兩個單位合聘老師,在兩個系所都要開課,但因為時間的關係,她現在只能夠以她主聘單位通識中心為主,一年回去上一門課,盡義務,不領鐘點費。既然她沒空在科法所教課,結束合聘也是很正常的事。 翁曉玲說,看到這些綠媒對這點雞毛蒜皮事還要做文章,實在很無聊。她只是沒開課,就被形容成被解聘,綠媒新聞誇大不實,難怪被受批評,不值得一看。 雖然翁曉玲上午已經在臉書說明是沒開課而非被解聘,不過民進黨立委吳思瑤下午還是在臉書表示「清華大學不再合聘翁曉玲,這學期拔掉她的開班授課」、「清大都不讓翁曉玲再誤人子弟了,但驚世立委卻執意繼續禍國殃民」。

【梅花MBA 】數智化 AI化 集體參與的轉型運動

陳家聲/台大商研所兼任教授 每一次科技的重大創新─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AI、GAI等,都對產業及社會帶來全面的影響及衝擊,伴隨著企業經營的思維與典範,也跟隨著創新及顛覆! 當然,對於科技創新總有些人是前行者,但多數人是跟隨者!還有少數人,是不知不覺者!可預見的是:特別是不知不覺者或慢半拍者,這些被動者注定是陷入嚴重的存量競爭與被淘汰的殘酷事實! 而能夠認知到科技創新對產業衝擊者,他們會提早佈局,期望能搭上新時代的快速列車,取得入場券,並搶佔未來的生態位!例如,小米、比亞迪、格力、海爾、華為…等,當然還有新創的科技業,如杭州七小龍:宇樹科技(Unitree)、深度求索(DeepSeek)、遊戲科學(Game Science)、雲深處科技(Cloud Walk)、強腦科技(BrainCo)、群核科技(Coola)和靈伴科技(Rokid)的統稱;還有“深圳四小龍”:柔宇科技、光啟科學、華大基因和優必選等。 AI的快速迭代進化,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大模型、AI智能體的不斷更新迭代,還有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新茂出者,企業似乎無法預知行業的競爭者是誰?跨業、跨域打擊者,茂出越來越快!科技的創新,反映著新時代的潮流從不等人!這迫使企業及企業經營者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自 2025 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科技巨頭紛紛展開大規模裁員,並將更多資金投入人工智慧(AI)與算力建設;亞馬遜、Google 、IBM、惠普、微軟、英特爾、 Meta…等科技巨頭均宣布了裁員計畫!根據全球知名諮詢顧問公司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最新發布的報告:美國企業在 10 月宣布裁減 153,074 個職位,較2024年同期激增 175%,較 9 月的 54,064 個職位更暴增 183%,幾乎擴大了三倍。更為震撼人心的是:這些公司大幅裁員,而公司的股價、市值卻持續上漲!這與過往公司裁員代表著:企業經營不善的裁員作為大為不同!企業似乎為了提升績效而裁員!雖然兩者都同樣為了改善企業體質!但背後的邏輯是迥異的!這些公司一邊裁員,一邊卻高薪搶AI大神! 這與科技創新的目的顯有著不同的著重點:科技巨頭及媒體不斷散播著AI可以節省人力、提升效率!筆者一直主張:建構數智系統與能力主要是提升『新質生產力』~『提質、增效、降本』,這三者是有戰略順序性的!提高產品製造與研發設計品質及速度,提升生產力、擴大營收,降本是數智系統的必然結果!這也是延續工業製造透過自動化、高速化提升生產效率的邏輯思路!媒體及軟體廠商也抓著當前企業主最在乎的『成本』做文章!而非強調透過AI、數智系統所帶動的『價值』提升! 受到全球經濟景氣的遲滯、通脹壓力,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加上美國不斷地打關稅牌’ 區域地緣政治壓力…等眾多因素影響,近2/3以上企業CEO、CFO將『引進AI(基本上是自動化、數位化基礎建設)』等視為是企業未來一年的戰略優先事項。麥肯錫最新的報告也指出:在採用生成式AI的業務部門中,企業降低了超過20%的成本,這基本上是企業運營效率的提升! 雖然,AI技術仍在發展起步中,企業必須正視如何擁抱AI,推動人─機共舞,將數位科技、AI融入到企業業務的運營中!更重要的是:推動數位化、數智化、AI+,已經從『選項』變成為『生存必備』的能力。企業經營者必須清楚認知道:數智化、AI化不是一項專案的引進,而是企業整體體質、DNA與經營能力、經營模式的轉換!是企業的全員活動,包含企業文化與員工素質能力的提升!企業經營者必須親身帶頭投入、發動的企業轉型!企業無法靠招聘幾個AI大神就能達成的!『裁員』更不是推動AI的首要目的!認清提升新質生產力!投資員工提升AI素質與能力,改變工作方法、重新定位工作角色,激活工作的意義與使命,企業才能帶領員工一起搭上數智化、AI化的大潮!對員工的不離不棄,投資員工,贏得員工的信賴,才能凝聚軍心,共同提升、強化企業體質、創新經營模式!數智化、AI的一場無法抗拒的力量!企業及員工都必須與時俱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故宮百年院慶 范寬、郭熙、李唐國寶級巨作南院登場

國立故宮博物院歡慶百年、南院十年,推出重磅特展「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眾所矚目的鎮院國寶北宋巨碑式山水名作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今天(11日)日起首度於故宮南院盛大展出,限展42天至12月28日止。故宮表示,3幅巨作不僅是藝術史上的重要經典,也象徵故宮百年典藏的深厚底蘊,邀請觀眾蒞臨近距離感受跨越千年的山水巨作。 故宮南院今日上午舉行「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北宋山水畫」開展典禮,故宮蕭宗煌院長表示,北宋這3件巨碑式山水畫名作,不僅是藝術史上的經典,更代表畫家對自然、宇宙與生命的深層體悟。范寬〈谿山行旅圖〉筆下崇山峻嶺的壯闊,展現天地大觀的氣勢;郭熙〈早春圖〉描繪雲煙流轉,蘊含天人合一的哲思;李唐〈萬壑松風圖〉則以斧劈剛勁筆法,開創承先啟後的山水風貌。北宋這3幅山水畫也是經文化部指定公告為「國寶」的限展書畫藏品,至少3年為期,每次限展42天,過去雖曾合體展出過3次,而這次特別規劃至南院展出,是因為南院擁有挑高清透的玻璃展櫃,將呈現最優質的展示效果。今天在嘉義合體極具歷史性,將成為故宮百年及國際藝術年表上的重要篇章。 故宮總策展人余佩瑾副院長指出,故宮百年歷程自開館以來,見證皇室文物匯聚與傳世。郭熙〈早春圖〉在開館首日展示於坤寧宮第一陳列館,堂堂大山成為觀眾爭相欣賞的焦點;透過公開展覽與觀眾對話,詮釋方式得以與時俱進。范寬筆下的山勢雄厚、意境悠遠;郭熙描繪早春山林的生機與靈動;李唐則以斧劈皴開啟南宋新風格,三者構成山水畫境的巔峰。余副院長表示,這三幅山水畫在藝術史上占重要地位,多次展出不僅激發研究討論,同時深化觀眾對於這三幅作品的藝術欣賞與認識。 故宮南院呼籲,千年畫作保存不易,被列為限展品的3幅國寶一次展出,機會極為難得,限展至12月28日止。為維護參觀品質,參觀北宋山水畫的S203展廳採線上預約制或配合人流管制於現場排隊入場,詳情查詢故宮南院官網或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