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卓榮泰昨天在行政院會表示,教育部下月將召開「管制陸生修讀我國國家關鍵核心技術項目」跨部會研商會議。經濟部長郭智輝今天(28日)在立法院受訪時表示,主要是「對國家安全有影響」或是「台灣產業關鍵技術」兩個部分,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次世代通訊等「五大信賴產業」。 昨日卓榮泰在院會中要求國科會、國防部、經濟部、農業部、數發部及海洋委員會等掌握國防科技、攸關台灣產業競爭力關鍵核心技術的部會,要確實提報。 郭智輝今天表示,所謂關鍵技術,主要是「對國家安全有影響」或是「台灣產業關鍵技術」兩個部分。為了保護國內產業關鍵技術,不希望流到其他地方去,這個部分當然要保護;另一個是相關技術只要跟國家安全有關,也不希望陸生了解。他表示,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資安、高階ICT等「五大信賴產業」,我們賴以競爭的大健康產業關鍵技術,都應受到管制。 昨日教育部高教司長廖高賢說明,陸生來台本就不能就讀與機密技術有關的相關系所,去年底國科會又新增的十個項目,範圍則涵蓋太空、量子科技、半導體及能源領域,像是量子位元設計與製程技術、低溫半導體晶片電路設計與製程,及人工智慧運算的高效能晶片設計技術。因此今年才會再召開會議,由各部會盤點其主管核心技術後,再提報給教育部,並提出可能觸及核心技術的相關校系,教育部會在後續核定名額時管制。 根據陸委會資料,113學年度全台僅剩3852位陸生,新生更只有128人。在不到4千人陸生中,有2296位是短期研修生,1556位是學位生。
教育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日前接受央視採訪,質疑總統賴清德稱對岸「境外敵對勢力」;不料近日有民眾指控她「違反教育中立」,台北市教育局要求校方調查。區桂芝對《梅花新聞網》表示,此事對她和校方造成巨大壓力,她更擔心民進黨政府因此而訂一個「區桂芝條款」斲傷言論自由。她感嘆現在的氛圍不允許講自己心裡的話,還要擔心牽連別人,真是「一覺醒來回到戒嚴時」。 投訴信函「無從回應」 此前區桂芝接受陸媒採訪時說,賴清德把大陸同胞當做境外敵對勢力,「但對我們這些在大陸還有親人的人來說,他讓我們如何面對親人?他為什麼要這麼狠心?」不料有民眾透過陳情系統指控區桂芝在言談中「散布台灣是中國的」,並在央視受訪時批評政府「去中華文化」,質疑賴清德政策「讓人無法面對祖先」;民眾還指控區桂芝「未經上級主管同意使用職稱接受中國官媒採訪」,並「多次在課堂上違反教育中立」。北市教育局人事室25日以便箋通知北一女,北一女中校長陳智源則於26日與區桂芝晤談。 區桂芝對《梅花新聞網》表示,她和校長溝通過程很順暢,主要是因為投訴信函 裡提的「沒有一樣是具體的」,所以也無從聚焦、回應。例如說她「散布台灣是中國的」,但在她的認知當中,台灣就是中華民國的,這有甚麼不對? 再譬如「多次在課堂上違反教育中立」,區桂芝以她最近一個月上課內容為例,因為今年帶高三,下學期沒有國文課,只有「加深加廣」,因此她找了很多外面講師來上《黃帝內經》、《易經》、《詩經》,她自己則帶學生看傳統戲曲如京劇、崑劇等,換言之,根本沒有機會講到政治。對於民眾的指控,她不知道要回應甚麼,校長也很理解這個狀態。 區桂芝說,她不會在課堂上談統獨,當然學生從她講話可以了解到她的大中國情懷,有學生光是這樣就感到不悅,「所以我對學生能有影響力嗎?真是太看得起我了。」 此事是否造成她和校方的壓力?「我認為當然是!」區桂芝說,她對校長和人事主任特別抱歉,只因為有人無端投書,學校就得調查,得寫報告回應。北一女校長日理萬機,所有行政人員又被108課綱搞得人仰馬翻,現在還要為了她這件「莫名其妙的事」而增加工作負擔,「你說我能不愧咎嗎?」 賴政府製造諜影重重氛圍 此事是否到此結束?或是影響範圍將擴及其他老師或其他層面?對此區桂芝表示「不好說」。像她被指控不應接受央視採訪,問題是中華民國沒有法律規定教師不得接受對岸媒體採訪,她並未違法。如果因為此次「央視事件」,賴政府去訂一個「區桂芝條款」,這必定將限縮民眾的言論自由,講話顧忌會愈來愈多,這個影響是沒有辦法量化或評估的,但它肯定存在,且不知道會持續多久。近日台灣內部不正常的政治氛圍升高、搞「大罷免」,所以就到處製造諜影重重的氛圍。這個影響又該如何評估?恐怕讓政論家來判斷吧。 樂見75學者站出來 今年年初至今,公教人員要簽「無大陸居住證」具結書、前天陸配「亞亞」劉振亞被強迫離境、法務部「廣泛收集意見」是否立專法禁止討論武統等,言論空間一步步縮緊;另外昨日更有75名學者專家具名連署並發表聯合聲明,指思想審查已降臨台灣。對此區桂芝表示,很高興學界終於有人站出來,但她覺得其實人數「應該更多」,才能讓政府知道不可以為所欲為,以自己意識形態為執政考量。民進黨是否想過,他們曾經珍惜並宣揚的「台灣自由民主」,就要毀在他們手上了? 區桂芝說,很多人叫她不要再談政治,她也想不談,但如果媒體問她政治議題,她又做不到講假話。有媒體說她的言論「社會觀感不好」、「大家聽了很反彈」,區桂芝反問:「『社會』、『大家』是指誰?有一群人聽了不高興,但另一群人聽得很暢快!」她不過是說自己心裡的話,這樣都不被允許,還要東擔心、西擔心。她也感嘆:「現在這到底是甚麼氛圍!真是一覺醒來回到戒嚴時。」 心中有想做的事 區桂芝說,老百姓有主觀感情的傾向,但對政局無能為力,賴政府要獨,對岸要統,就看誰有實力,干老百姓甚麼事?她心中有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超越意識形態、投身文化教育,因為她相信,再怎麼不認血緣的台灣人,也拋不掉中華文化。像她之前與媒體人于美人錄節目談《滕王閣序》、《春夜宴桃李園序》等古文經典,大獲好評。她表示由於兩人都是中文系畢業,對中華文化體系傳遞的情懷思維都高度認可,所以談得很愉快。把博大精神的中華文化和浩瀚廣袤的中文世界介紹給大家,這就是她想做的事情。
114學年大學申請入學今天(27日)公告第1階段篩選結果,申請入學管道提供5萬854個名額、7萬9001人報名、6萬5453人通過1階篩選,82.85%通過篩選,是歷年次高,僅低於111學年的83.12%。另台大申請入學1階篩選結果,共有5662人次通過篩選,通過率近4成。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114學年大學申請入學管道有66校、2168個學系(組)參與招生,提供5萬854個名額,今天上午於甄選會網站公告第1階段篩選結果,通過篩選考生仍須參加第2階段指定項目甄試。 根據甄選會資料顯示,114學年申請入學有7萬9001人報名,比113學年增加814人;6萬5453人通過第1階段篩選,也比113學年增加2004人。114學年通過篩選比率82.85%,是歷年次高,僅低於111學年(83.12%);考生平均申請5.61個校系,通過篩選者平均通過2.83個校系。 甄選委員會提醒,通過1階篩選考生仍須參加第2階段指定項目甄試,考生須於大學規定日期前繳交指定項目甄試費用,並依簡章規定方式上傳或送繳相關證明或資料。 各校系甄試審查項目中如有要求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高三應屆畢業生或110學年後畢業的考生,可選擇自高中教育階段學生學習歷程資料庫中勾選資料檔案後上傳或自行製作PDF格式檔案後上傳;其餘考生則自行製作PDF格式檔案後上傳。甄選委員會於4月11日至4月16日每天上午9點至晚間9點開放測試系統,供考生實作演練及提前檢視歷程資料。 另台大教務處註冊組組長李宏森今日說明台大114學年申請入學1階篩選結果,5662人次通過篩選,通過率近4成。台大今年申請入學報名比去年少2150人次,通過篩選比率約40%。一階報名人次最多的3個系是化工系、土木系、機械系,另外電機系、資工系的過篩考生之中,有過半都是滿級分。今年台大醫學系今年二階時間和其他學校衝堂,因此僅223人報名,比去年少95人。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暨各屬會會長一行60位貴賓26日參訪中國文化大學,雙方就深化合作與招生推廣進行交流。文化大學校長王子奇指出,文大在2025年QS亞洲排名位居第581-600名,在馬來西亞大學排名中相當具有競爭力,展現文化大學厚實的國際學術力。 王子奇校長說,文化大學長期與馬來西亞保持密切合作,涵蓋海青班、學士班、碩博士班等多個層級,目前在校馬來西亞學生已達222位,顯示雙方深厚的教育情誼與卓越的合作成果。 馬來西亞留台校友會聯合總會第二十六屆理事會長彭慶和在致詞時感謝文化大學的精心安排。他說,兩年半前與王子奇校長初識,雙方開始積極推動招生合作,成果斐然。彭慶和會長說,在後疫情時代將迎來2025年新契機,希望未來來台就讀的馬來西亞學生可望增加20%。他強調,台灣的學習環境備受東南亞與馬來西亞學生青睞,並期盼留台聯總成員共同努力,推動更多學生選擇文化大學,體驗這座如詩如畫的校園。 馬來西亞留台聯合總會理事兼公關主任、前文化大學馬來西亞校友會長林敏慎校友陪同訪團參觀,她表示,文化大學是她的母校,近年來的進步令人感動,見證學校的軟實力提升。目前,馬來西亞有許多學生選擇來文化大學就讀,她特別感謝母校關心與照顧這群遠渡重洋求學的學弟妹。 中國文化大學自創校以來已有63年歷史,為一所兼具傳統與創新的綜合型大學。目前設有11個學院、60個學系組,提供多元且靈活的學習選擇。學校強調「多元學習」與「職場接軌」,每年提供超過50個跨領域學習模組,涵蓋AI科技、永續發展、藝術、健康等多個領域,並採行「16+2周自主學習」模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規劃學習之路。 文化大學目前與超過700家企業合作,打造堅實的實習與產學鏈結,幫助學生順利從校園銜接職場,實現「畢業即就業」的目標。同時,學校持續推動國際化,目前已與400多所國際姊妹校締結合作關係,每年超過400名學生參與海外移地學習,並有超過500名學生投入國際志工行列,拓展全球視野。 為吸引更多優秀的僑生與馬來西亞學生,文化大學提供保障住宿,並設有具競爭力的入學獎學金,減輕學生經濟壓力,讓他們能安心學習。目前文大海青班已有116名學生就讀,期望透過留台聯總與學長姐的影響力,進一步推廣招生,吸引更多年輕學子來文化大學開展人生新篇章。 文化大學的最大優勢之一,是擁有超過30萬名校友,遍佈各行各業,展現強大社會影響力。根據EduRank 2025最新世界大學排名調查,本校校友社會影響力排名全台第3,亞洲第33名,這份榮耀也歸屬於所有曾在文化大學學習與成長的學長姐們。 未來,文化大學將持續透過策略聯盟合作、僑生與國際招生等方式,深化與馬來西亞的連結,並期待與留台聯總及各屬會有更多合作機會。王子奇校長誠摯邀請各位校友與訪賓,未來能常回文化大學走走,因為這裡將永遠是大家的家。
中國文化大學近日在體育館2樓引進「沈月雲滷味自動販賣機」,提供學生24小時不間斷的美味選擇,未來還將陸續引進麵包、零食等自動販賣機,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飲食需求。 文化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沈月雲滷味」起源於士林夜市,以天然無添加、滷製入味的獨特風味廣受好評;此次引進滷味自動販賣機,提供豆干、百頁豆腐、鴨翅等10多種冰糖滷味,價格介於新台幣40至80元間,另外還有24小時營業的飲料販賣機,滿足學生各種時段的飲食需求。 文化大學體育室主任黃士魁表示,文大體育館是台灣具多元化的場館,不僅是許多大型國際賽事場地,近年更致力於打造兼具運動、休閒與社交功能的場館,體育館為此更引進各類自動販賣機,販售滷味、吐司、泡麵等食品和能量飲料,讓運動更便利、更有活力。 滷味自動販賣機的引進在文大校內掀起討論熱潮,不少學生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認為「運動後來一份滷味,超級幸福!」、「不論白天或深夜,隨時都能買到,不必跑到校外覓食,真的太方便了!」還有人已經開始敲碗,期待更多餐飲選擇。 文化大學提到,此次設置滷味自動販賣機,不僅提供更多美食選擇,也展現學校對學生需求的關注與用心,未來還將引進麵包、零食等自動販賣機,販售貝果、夾心吐司等,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飲食需求,也會持續引進更多創新設施,讓學生在校內享受更完善的生活機能。
3月24日,小米創始人雷軍重返母校武漢大學(以下簡稱武大),親自頒發「雷軍卓越獎學金」。此次獎學金共授予10名優秀學生,每人1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合45.5萬新台幣),總金額達100萬元,創下大陸大學單人次獎學金金額新紀錄。 據央視新聞報導,雷軍24日回到母校武大,為10名學生頒發「雷軍卓越獎學金」,每人10萬元,總金額100萬元。此次頒獎是雷軍繼2023年向武大捐贈13億元後的又一次回饋行動。獲獎學生來自不同院系,包含計算機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電子訊息學院等多個院系,大學生和博士班學生皆有獲獎者。雷軍並與獲獎學生逐一握手,贈送每人一台小米15 Ultra手機。 雷軍設立該獎學金源於其求學經歷:他曾在武大依靠獎學金完成學業,並立誓「萬倍回報母校」。雷軍曾對媒體表示,自己不斷地向母校捐款「不是高尚,而是還願,可能一輩子都還不清。」自1997年起,他持續向武大捐款,累計總額超14.3億元,包含獎學金、科技樓、科研基金等項目。目前武大校園內的「雷軍科技樓」已落成啟用,人工智能的教學科研設備達到國際一流標準。 另據九派新聞指出,武大一學生向雷軍提問,如何保持好身材甚至是「逆生長」?這問題讓被大陸網友暱稱為「雷總」的雷軍開懷大笑地解釋,減肥是受邀參加母校校慶時,連影片彈幕都在說我長胖了。他還說:「英語不好已經讓母校蒙羞,不能形象也欠佳」。
馬偕醫學院昨日舉辦16周年校慶活動,馬偕醫學院校長李居仁致詞時宣布,教育部已核定該校自今年8月1日起更名為「馬偕醫學大學」。 李居仁表示,校內的系所再增加、教學設施與建設工程也將持續進行,期盼全校師生一起共體時艱,共同迎向馬偕醫學大學的美好未來與全新篇章。 他強調,近年來該校積極發展老化與再生醫學領域,成立全國首個以再生醫學為核心的醫學檢驗暨再生醫學學系,以及北台灣唯一的視光學系,學校原本就具備大學體制,更名後更符合教職員生與社會期待。 李居仁表示,學校除積極發展老化與再生醫學領域外,也建置符合業界標準的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Good Tissue Practice, GTP)暨教學示範實驗室,積極回應國家六大戰略核心產業中「精準健康」的人才需求。 目前國內醫學校院以醫學大學為名的有台北醫學大學、中山醫學大學以及高雄醫學大學等;醫學院有台大醫學院、陽明大學醫學院、長庚大學醫學院、馬偕醫學院、國防醫學院、輔大醫學院、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成大醫學院、慈濟大學醫學院及義守大學醫學院等。
中國文化大學在《Cheers快樂工作人》最新公布的「全台最國際化大學排名」中,憑藉累計超過2,190件的國際交流合作紀錄,榮登全台第六,穩居私立大學第二,展現強大的國際交流實力與卓越的全球視野。 此次調查以「雙聯學制學校數」、「姊妹校數」及「學術交流件數」三大指標,全面檢視各大學的國際化實踐成果。文大長年深耕國際交流,積極拓展海外姊妹校合作,已與全球426所國際知名大學締結合作關係,涵蓋歐美、亞洲、大洋洲等多個地區,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海外學習資源和交流平台,並積極促進交換生計畫與雙聯學位,讓學生在學期間即可拓展國際視野,提升全球競爭力。 文化大學不僅在數量上具備優勢,更在質量上展現深度。透過各類型的交換計畫、雙聯學制、短期研習與學術合作,積極推動學生與教師的跨國交流。此外,文大更積極引進國際師資,強化跨文化學習環境,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在多元文化中成長,開拓國際觀。 為進一步強化國際化發展,文大持續推動多項策略,包括擴大姊妹校合作範圍,持續與全球頂尖大學建立合作關係,拓展學生海外交換與研習的選擇,並促進雙聯學制的發展;增強國際學術合作,鼓勵各學院與國際學術機構合作,開展跨國研究計畫,深化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 更邀請文大外籍學生擔任交流大使,與台灣國、高中學生交流,透過介紹、手作活動與趣味遊戲,讓國中生體驗不同國家的風俗文化,讓外籍大學生深入了解台灣在地社會,實現雙向文化交流,為來台國際學生提供完善的輔導與資源,協助其適應台灣學習與生活環境,促進多元文化交流;推動跨文化課程,設計與國際接軌的課程內容,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與合作的能力。 文大校長王子奇表示,國際化是大學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文大將持續秉持「質樸堅毅」的校訓精神,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打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學習環境,培養具備國際視野與實踐能力的人才。此次排名的佳績不僅是對文大多年來致力於國際化努力的肯定,更展現文大在全球高等教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在學術表現方面,文大五位教授榮登「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 2024)的「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進一步強化師資陣容。教師連續兩年入選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計畫名單」,展現文大在教學改革與研究的卓越成果。 此外,《Cheers》與《遠見》雜誌分別將文大列為企業最愛的私立大學第八名及第九名,並被評選為全國進步最快的大學,顯示文大所培育的人才深受企業肯定。未來,文大將持續強化國際化步伐,拓展國際合作版圖,為學生開創更多國際學習與發展的機會,致力成為全球學術交流的重要樞紐。
國際新興的大學排名機構EduRank近日公布「2025世界最佳大學排名」(2025 Top World University)。在全球183個國家、14,131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在「校友影響力」指標上排名台灣第3位、亞洲第33位、全球第178位,顯示文化大學校友在各領域的卓越成就,推升文化大學的國際知名度。 EduRank的「校友影響力」指標主要衡量各校校友在全球43種語言的維基百科頁面瀏覽量總和。文化大學創校63年來,培育近三十萬名校友,這些校友在學術、企業、影劇、體育與政治等領域均有傑出表現。 根據EduRank的評估,文化大學的98位傑出校友受到全球關注,包括台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企業家尹衍樑、知名演員與歌手許光漢、任賢齊、許瑋甯等以及為台灣贏得首枚拳擊金牌的林郁婷,以及活躍於政壇的王世堅、洪秀柱等,皆為文化大學校友,為台灣與文化大學贏得國際聲譽。 文化大學創校63年來,秉持「質樸堅毅」的校訓,致力於提供優質教育,並鼓勵學生跨域發展。校友們在全球舞台上的卓越成就,不僅反映學校在人才培育上的成功,也進一步提升文化大學在國際間的影響力。 校友們的成就受到國際認可,這不僅是對學校的肯定,更是對所有文化大學畢業生的鼓舞。學校將持續精進教學與研究,為世界培養更多優秀人才。面對全球化與科技變革的挑戰,文化大學將強化國際學術交流,深化與全球知名大學的合作,並積極拓展校友網絡,以提升文化大學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大學在EduRank「校友影響力」指標上的亮眼表現,肯定學校多年來的努力,象徵文化大學校友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持續提升。 校友的影響力為企業帶來正面評價,使文化大學培育的人才深受業界青睞。在《遠見》雜誌2025年「企業最愛大學」調查中,文化大學名列全國第28名、北部私立大學第7名、全國私立大學第9名。而在《天下Cheers》「企業最愛大學」調查中,文化大學排名全國第23名,較前一年提升6名,成為進步幅度最大的學校,同時位居全國私立大學第8名。此外,在104人力銀行《大學品牌力》評比中,文化大學位居全國第21名、私立大學第7名,展現卓越的品牌價值。 憑藉強大的校友網絡與企業高度認可的人才培育實力,文化大學穩居全台優質大學之列。此外,在《Cheers快樂工作人》最新公布的「全台最國際化大學排名」中,文化大學以累計超過2,190件的國際交流合作紀錄,榮登全台第6名,並穩居私立大學第2名,展現卓越的國際交流實力與全球視野。
114學年度大學繁星推薦第一至第七類學群今日(18日)放榜,錄取率達64.12%,創歷年次高紀錄,總招生缺額1146個則為近三年新低。其中,文化大學缺額高達132個居冠,頂尖大學如台大、成大等亦出現少量缺額。考生可於今早9時起至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網站查詢結果。 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統計,114學年繁星推薦第一至第七類學群提供1萬5455個名額,吸引2萬2317人報名,最終錄取1萬4309名一般生,錄取率64.12%,較113學年的64.19%略降,但仍為歷史次高。本次招生無增額錄取,總缺額1146個,比去年減少567個,創近三年新低。缺額將回流至後續分發入學管道。 數據顯示,65校1712個學系參與招生,共提供1萬5689個名額。其中,高雄醫學大學、東海大學等17校無缺額,表現亮眼;然而,中國文化大學缺額132個最多,義守大學與實踐大學各99個分居二、三名。頂尖大學亦未全滿,例如台大19個、成大21個、清大1個、陽明交大5個缺額。 甄選會指出,第八類學群(醫學系與牙醫系)第一階段篩選名單同步公布,通過者須參加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各大學將於6月2日前公告最終錄取結果。考生若通過醫學系或牙醫系第一階段篩選,報名當年度「申請入學」時不得重複報考同一校系。 錄取生由各大學寄發通知單,考生如對結果有疑義,可於3月19日中午12時前至甄選會網站申請複查。若欲放棄入學資格,須於3月18日至20日完成網路聲明,否則不得參與後續「申請入學」、「分發入學」及「科技校院聯合招生」等管道。甄選會強調,第一至第七類學群錄取生無論是否放棄,皆不得報名當年度「申請入學」及相關招生篩選。 考生可自今日上午9時起,登入甄選會網站(https://www.cac.edu.tw),依序點選「繁星推薦」、「錄取(篩選)結果查詢」查詢分發比序結果。教育界人士表示,繁星推薦管道旨在提供偏鄉及多元背景學生升學機會,今年缺額減少顯示競爭趨激烈,考生選擇更趨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