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教育

1436萬人報考大學創新高 重考生近35% 極度競爭

2025年大陸高考(台稱大學聯考)將於6月初舉行,截至5月15日倒數僅剩22天。據大陸教育部公布,今年報名人數達1436萬人,再創歷史新高。這一數據背後,不僅揭示了大陸教育體系的高度壓力,也暴露出高考制度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包括應屆生與重考生的比例失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 根據中國教育部官方數據,2025年大陸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1436萬人。這一數字遠高於2006至2007年出生人口數(分別為1585萬與1595萬),按理應為應屆考生主體,但大量重考生的出現,成為拉高總報名人數的主要因素。 根據《中國教育統計年鑑》及《中國教育報》資料顯示,重考生比例從2015年的17%激增至2025年的34%,意味著每3位考生中,就有一人是重考生,增速為應屆生的2.7倍。2024年重考生人數達413萬人,占總報名人數約30%。 重考現象的普遍,反映出社會對於「名校即未來」的高度共識與焦慮,也折射出教育公平議題的惡化。曾16次參加高考的「高考傳奇人物」唐尚珺,雖最終錄取華南師大,但其故事被認為揭示了高考制度對個體青春與精神的極限消耗。 根據《南方日報》報導,廣東省連續7年新生兒數位居大陸首位,2024年達113萬人,超過四川與山東等傳統人口大省,也使其高考壓力與競爭程度成為全國之最。廣東高考招生比例低於全國平均,加劇了所謂「高考地獄模式」的現象。 《中國青年報》採訪指出,廣東部分高中已採取全封閉式管理,有學校教師甚至集體入住學生宿舍,實行24小時人盯人備考戰術。學生與家長對高考的高度投入,被視為家庭命運的決戰點。 高考之後的前景是否光明?大陸教育部2024年公布數據指出,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僅為55%。 面對「高考獨木橋」的困局,一些家庭與地區開始尋求體制外的突圍路徑。根據《中國留學白皮書》,2024年約有73萬大陸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另外,蘇州工業園區引入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學生每周三天在企業實訓,兩天在校學習,畢業後可獲歐盟技工資格,受到製造業企業青睞。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立平曾指出:「當社會精英過度集中於一場考試,便不可避免地導致體系內卷與焦慮的蔓延。」他認為,未來的教育體制需更多樣化,以降低家庭與社會對單一升學指標的過度依賴。

【陸校放榜3-2】福建變身重點招台生省分!新增9校對台單招

福建省與台灣一水之隔,有地理與歷史、血緣上的天然親近性,原本對台招生就特別友善,近年來更加大力度,除了與其他省市一樣開放對台招生學測免試的「大門」,福建省還開了大陸唯一大學單獨對台招生的「小門」,今年就有新增9校對台單招。 福建是全國大陸唯一試點舉辦大學單獨對台招生考試的省份。對台單招和學測招生是兩條不同的升學管道:前者是院校對台灣戶籍生單獨設立考試、單獨錄取;後者則要參加台灣學測,根據學測成績錄取。學測適合學籍在台灣的學生,但若是在大陸就讀的台籍學生,對台單招是最優選擇。 目前新增9校可對台單招,包括:福州大學、集美大學、華僑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閩南師範大學、陽光學院。 各校對台單招的規定不同,有的大學是每年單招,但也有學校是隔年、不定期或全年受理報考事務。 對台單招是要筆試的,可能是線上考試,也可能到校考試,考科包括國文、數學、英語等3科,內容比照港澳台聯招(參考大陸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地區、台灣生學生入學考試文科/理科考試大綱》),另外也需要面試;體育、藝術類考生則需要專業考試。 以集美大學而言,今年報名時間是3月1日至4月25日,考試時間是5月下旬或6月初。成績達到預科錄取分數線者,可以進入預科班學習;學習1年後,考試成績合格者,進入本科(即大學部)學習。 福建省還對台灣學生專設獎學金,又稱「福建省台灣學生獎學金」。有別於大陸其他省市的台生都可以申請的「寶鋼獎學金」以及「教育部台灣學生獎學金」,「福建省台灣學生獎學金」顧名思義,是只有在福建省就讀的台籍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才可申請,不過不包括大一新生。新生另有台灣新生入學助學金,以閩南師範大學為例,是8000元人民幣/人/學年。

【陸校放榜3-3】賴政府築兩岸高牆 台生仍赴陸為哪樁

總統賴清德就職周年前夕,兩岸關係空前惡劣,教育部長昨天還表示「不鼓勵,甚至禁止、反對」和中國大陸交流。照講,在民進黨政府執政9年築起的抗中高牆之下,新世代天然獨對陸校應該是既不瞭解也無興趣;但今天(15日)大陸大學對台招生放榜,我們發現:不但有為數不少的學子赴陸,而且今年持續有人「開發」過去幾無台生的省市及陸校。為何會有如此的反差? 事實上,從去年起我們就發現,即使疫情3年加上兩岸關係冰凍,但仍有台生赴陸,而且正由於口喊抗中者語調高昂,所以願意赴陸的台生「只做不說」。 此外,新世代的台生更有主見且更擅於找資訊。大陸有400多所大學對台招生,過去台生擇校通常限於沿海的北上廣,新世代台生有不少轉往大陸的華中、西南、西北等,例如過去10年來湖北、湖南由武漢大學帶頭形成了一個台生圈,這2年四川和重慶大學隱隱有接棒之勢;過去少有台生的陝西、江西、山西、東北等,最近開始有台生就讀。 與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建則是重中之重,過去是福建唯一的985工程廈門大學最受台生青睞,漸漸外擴到211工程,其中又以福州大學力度最大,過去2年對台招生都錄取逾200人,今年該校再度「超越自己」,招收了435位台生,寫下了大陸對台招生的單校紀錄。 這當然和大陸大學刻意對台降標、「讓利」有關。2019年大陸教育部宣布,陸校對台招生的學測門檻最低是「國英數任一科均標」,換言之,這等於把台灣前75%的考生都納入招生對象。頂尖985陸校不會把門檻降到這麼低,但是也不差的211工程陸校如華中師大、陝西師大、遼寧大學等,今年就是以「國英數任一科均標」設為門檻,讓許多成績中等的台生,多了許多選擇。 早有不少台灣家長抱怨,台灣的教育體系、新聞報導只服務前段班學生,這類學生要讀甚麼學校、科系,相關的情報非常豐富。相較之下,成績中等的大多數考生,落點模糊不清,擇校要碰運氣。 若是台灣高教仍有一定品質,中等生的困境就相對緩和。問題是,過去十年台灣經濟停滯、國力日漸下降,而教育是國力的延伸,因此台灣高教也隨著每下愈況;加上少子化、大學氾濫及私校倒閉潮,導致對大學的投入減少、師資出走、辦學品質惡化。更糟的是政治對立,民進黨政府主導「去中」、抗中、仇中,讓人們陷入價值錯亂,這種氛圍已經進入校園。 在此情況下,只要不對陸校有偏見,且勇於走出舒適圈,就很容易把眼光投向綜合國力起飛、並將強大資源投入高等教育的對岸。不要忘了,這幾年陸校的世界排名早已超過台灣。 或有人問,陸校對台生降標,這是一種「統戰」嗎?當然是,因為赴陸讀書後,更容易對大陸產生認同,也更有機會留在對岸工作。但大陸是用優質的高等教育吸引台生,手段正當,正如同「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台灣若是不服氣,想想10年前陸生大舉來台,讚嘆「台灣最美風景是人」的時刻,再想想是甚麼讓我們失去民主自由的芬芳吧。

教育部長鄭英耀反對兩岸學校交流 陸委會也搞不清楚具體措施

教育部長鄭英耀說,反對、禁止中小學甚至大學只想到中國交流,至於禁止的法源、禁止的具體規定,他都沒有交待。15日被問到此事時,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表示,他是從報導上得知此事,他也不清楚教育部的具體規定。 梁文傑表示,陸委會沒有禁止兩岸學校交流,只是反對單方面由陸方接待或是金錢饋贈,但如果雙方學校已經約定互惠,那就沒有問題。 梁文傑強調,陸委會關注的是某些在台灣替大陸招生的團體,鯤鵬會就是陸委會關注的特定團體,他們到台中科大、陽明交大、台大舉辦大陸招生說明會,這三所大學的校方為何讓他們到校園辦大陸招生活動?很多大學的交流中心張貼大陸舉辦的暑期活動,還有學校老師帶學生到大陸參訪,這些情況,陸委會都會向教育部建議要注意。 對於教育部長反對兩岸學校交流一事,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15日表示,教育部已經有相關登錄機制,陸委會也有相關揭露機制;若真的要到中國進行雙邊交流,要記得人身安全、事前登錄,才能確保交流健康有序進行。 對於鯤鵬會在台替大陸招生一事,沈有忠表示,中共在校園滲透越來越嚴重、手法越來越多樣,若交流行程有違規、違常,不管是對岸或是台灣邀請單位,陸委會都會善加提醒並加以註記,特別是參訪紅色供應鏈、拉年輕朋友去大陸發展就業,陸委會會做好相關提醒。

大學學雜費可漲0.7% 年增約700元 各校反應冷

教育部近日拍板114學年度大專校院學雜費收費基準,調整漲幅至0.7%,比去年(0.61%)略增,大學最遲須6月25日前提申請;以私立大學文學院每學期學費5萬元計,1年最多可調漲700元(每學期約350元)。不過據了解,各大學多無意調漲,私立大學表示每年僅能申請調整一個「便當價」,且就算申請了,很高的機率不會過,學雜費調整機制已形同虛設好多年。 依《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規定,學雜費基本調幅依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年增率、受雇員工薪資年增率進行核算,由教育部每年公布基本調幅。 各校如果想調整,須完成校內相關資訊及研議公開程序後,於公告期限內提出申請,再由教育部組織學雜費審議小組審議;不過以去年113學年度為例,教育部表示僅有1校申請調漲,且未獲通過。雖然教育部事後澄清是申請內容不符合規定,退請學校釐清,不是不准調漲,不過各校已經意興闌珊。 根據教育部於5月12日發給各大專公文,114學年度基本調幅是0.7%;以私立大學文學院1年學費10萬元計,若獲准可調漲約700元(每學期約350元)。 114學年度基本調幅,略高於113學年度的0.61%、112學年度的0.53%、111學年度的0.44%,但低於110學年度的1.26%。

【陸校放榜3-1】破天荒!福州大學今年招435名台生 近3年累計招千人

大陸大學對台招生今天(15日)放榜,位於福建的211工程大學福州大學一舉錄取435名台生,是大陸大學對台招生以來單校最多,統計福州大學最近3年下來共錄取965名台生。另外位於湖北的2所211工程大學也表現不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錄取87人、華中師範大學錄取68人。 福建、湖北成為對台招生重點省分 大陸大學對台招生近年來呈現區域狀發展。與台灣一衣帶水的福建,有地利及政策之便,除了唯一的985工程大學廈門大學過去向來對台生友善之外,該省的211工程大學福州大學,近年對台招生攻勢迅猛,以「國英數任1科均標」的低門檻,繼2023年錄取239名台生、2024年錄取291名台生之後,今年又三級跳錄取435名台生,3年下來共錄取965名台生。 湖北省則是大陸繼北上廣之後較早有台生聚集的省市,早年以武漢大學為對台招生重點測學校,今年除了985工程大學的華中科技大學錄取8人,另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錄取87人、華中師範大學錄取68人。華中科大學測門檻是數A、自然2科頂標,以及國英2科前標;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要求國英數3科均標;華中師範大學要求國英數任1科均標。 值得一提的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4年錄取95人、2023年96人;今年稍降,但也有87人,儼然已是台生大戶。 陝西、山西、遼寧迎來台生 過去較少有台生的陝西師範大學、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學以及遼寧省遼寧大學,今年也迎來台生。其中陝西師大錄取人數來到26人之多;另外太原理工大學是山西省唯一的211工程大學,是山西最高學府。 少見台生的還包括山東省青島大學,該校並非985也非211,是市屬重點大學,今年錄取7人,包括1名建中學生錄取該校臨床醫學系。 其他已放榜學校包括:大連理工大學錄取10人、四川大學錄取41人、重慶大學錄取10人。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都是985工程大學。 四川可望成為下一個招台生大戶 四川大學今年放榜得特別早,4月21日就公布錄取人數。川大從2021年的20人、2022年的28人、2023年的31人、2024年的42人到今年的41人,5年來穩定增長。該校是大陸大學的「西南霸主」,對台招生僅要求4科前標,僅王牌科系醫學類系所要求4科頂標,可見四川省是近幾年對台招生的重點省分之一。 另今年年初被我教育部宣布因為直屬中共統戰部、列入禁止合作或交流的福建省華僑大學,錄取28人。 位於廣東的深圳大學錄取79人。最近3年深圳大學對台招生三級跳,2023年是39人、去年是63人,今年再創紀錄來到79人。 大陸大學對台招生是每年3月1日至3月31日報名,每位考生報名時可填報6所大學,每所大學可填報6個科系,4月1日至5月14日初審加考核,5月15日公布錄取名單,不過有些學校會提前放榜。見「大陸普通高校依據台灣地區學測成績招收台灣高中畢業生系統(https://www.gatzs.com.cn/z/tw/getYxxxZsjzList.action)」。

DeepSeek絕密猜題?大陸大學聯考押題卷熱銷 引爭議

2025年大陸高考(台稱大學聯考)臨近,由AI大模型DeepSeek推出的「高考預測題」迅速走紅,成為「高考周邊」熱銷產品之一。然而,各界對其準確性、宣傳誇大、教育公平等問題也浮出水面。 據《北京晚報》報導,自4月下旬起,部分培訓機構在社交媒體與直播平台以「絕密押題」為噱頭熱推DeepSeek預測卷,售價從298元(人民幣,下同)至398元不等。一家機構直播間5月10日當日售出111套。另有博主將DeepSeek預測卷與歷年真題捆綁銷售,宣稱「命中率高」「高效提分」,吸引大量家長與考生搶購。 這套AI押題卷被商家描述為「基於大數據與算法生成的高考預測」,利用大模型的計算能力模擬命題邏輯,生成高相似度試題。有博主稱其解題思路「條理清晰」,甚至對比指出「勝過ChatGPT」。 儘管熱銷,但媒體與專家對這類產品多持保留態度。據《中國青年報》指出,押題卷所謂「命中」的標準極為模糊,有的僅因涉及相同知識點也被宣稱「押中」。有網友諷刺,「這樣說模擬考題年年押中幾十題」「智商稅罷了」。 此外,有博主利用DeepSeek知名度從事誇大宣傳,甚至售賣所謂「接入DeepSeek系統」的高價鍵盤、滑鼠等產品,並借助AI生成結果營造技術光環。 專家指出,AI模型可助學習,卻難以真正「押中」高考。北京教育學會教師卞亮表示:「高考命題重點在於考察思維能力與知識融合,過度依賴『命中』思維會干擾考生正常複習」。 高考預測卷熱潮也引來盜版橫行。據《財聯社》報導,有商販將購買來的押題卷掃描為電子版,再以數十元價格兜售,甚至還提供「包更新」服務。某電商店鋪銷售的「DeepSeek高考電子資料包」銷量已達114份。此外,一些社交平台出現「加群得資料」「私信送壓軸題」等,暗藏詐騙風險。 對於AI押題亂象與高價資料誤導,大陸專家建議加快建立AI教育工具審核制度,明確「押題」宣傳標準,嚴懲盜版與詐騙行為。同時呼籲家長與學生應理性對待AI與預測工具,回歸紮實學習與科學備考。 北京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專家表示:「AI輔助可以優化學習,但不應成為投機取巧的捷徑。唯有實力,方能應萬變」。

直屬陸統戰部遭我禁止交流 華僑大學錄取28台生

今年年初,教育部宣布,位在福建省泉州市的華僑大學等3陸校因直屬中共統戰部,列入禁止合作或交流名單。華僑大學近日公布今年對台招生結果,最後錄取28人。 今年2月20日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教育部長鄭英耀對媒體表示,將禁止國內大學與隸屬於中國統戰部的學校合作或交流,未來教育部也不會採認這些學校的學歷,包括福建華僑大學、廣州暨南大學和北京華文學院等。2月28日,教育部再度表示,為保護台灣核心關鍵技術及科研成果,禁止國內大學與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主管的「國防七子」7所大學交流,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 大陸大學近日持續公布對台招生錄取結果,華僑大學錄取28名台生。該校的學測成績門檻是國英數三科中任一科均標。 華僑大學雖非大陸985或211工程大學,但直屬於中共中央統戰部,由統戰部、大陸教育部和福建省共建。 此外大陸985工程的大連理工大學,近日放榜錄取10名台生。大連理工大學的學測門檻是數A和自然2科前標,國英2科均標。 其他已放榜學校包括,四川大學錄取41人、重慶大學錄取10人、湖北省華中科技大學錄取8人。四川大學、重慶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都是985工程大學。 湖北省211工程華中師範大學,一舉錄取68名台生。 另位於廣東的深圳大學錄取79人;最近3年深圳大學對台招生三級跳,2023年是39人、去年是63人,今年再創紀錄來到79人。 大陸大學對台招生是每年3月1日至3月31日報名,每位考生報名時可填報6所大學,每所大學可填報6個科系,4月1日至5月14日初審加考核,5月15日公布錄取名單,不過有些學校會提前放榜。見「大陸普通高校依據台灣地區學測成績招收台灣高中畢業生系統(https://www.gatzs.com.cn/z/tw/getYxxxZsjzList.action)」。

「綠茶婊考卷」引怒火!家長團體痛批:孩子送學校集體遭性騷

近日金門金城國中九年級段考中出現多項含有性暗示及貶抑女性字眼題目,如「精液豆漿」、「綠茶婊」、「捅屁眼」、「做愛」等,形同對集體學生開黃腔、嚴重性騷擾,引發家長嚴重不安。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今天(12日)發聲明,代表全國家長對此表達強烈抗議,呼籲教育部及金門縣政府確實檢討相關政策措施。 家長團體嚴正抗議「綠茶婊考卷」傷害學生人格尊嚴,表示家長是把孩子送到學校受教育,不是讓孩子去接受性騷擾。「請問教學目標是什麼?」家長將孩子交給學校,是期望他們能在一個安全、尊重的環境中學習,而非被強迫接觸帶有明顯性意味、粗鄙不當內容的考題。教育工作者應以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為首要責任,然而此事件中所使用的考題內容已偏離教育初衷,並違反相關法律規範。 全家盟對此表達嚴正關切,並提出兩項具體訴求:首先,立即啟動不適任教師處理程序,釐清相關事實並淘汰不適任教師,並全面檢討相關命題與審題流程,還給學生一個安全、健康的學習環境。其次,全面檢討中小學教師性教育專業不足問題,並提出具體可行的補救與預防措施,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全家盟指出,此事件中,該名教師的行為涉嫌違反相關法律與規範。第一是《性別平等教育法》第3條:只要教師對學生以明示或暗示方式從事與性或性別有關的不受歡迎言行,即構成校園性騷擾,嚴重侵害學生之人格尊嚴與學習權益。 第二是《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2條:若該教師在出題過程中對同儕造成敵意性或冒犯性職場環境,亦可能構成「工作場域中的性騷擾」。 第三是違反《108課綱》性別平等教育核心素養:本案試題違背「性騷擾與性別歧視防治」課程主軸,形同反向教育。 最後根據澳洲兒童保護中心指引(ACCP, 2022),其「理解與引導兒童與青少年有害性行為反應的架構」指出:根據國際專業標準,這類行為在10至14歲屬於明確的「不適齡且有害性行為」,教育現場更應嚴格防範,而非加劇風險。 家長團體指出,民主時代雖然講求言論自由,但學校教育是人格及價值觀養成重要場所,教師除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還須注重自身品格對學子及社會的影響力。融合及素養教育,不是社會任何現象都適合融合在教學中,尤其一些因潮流產生的詞彙,看似有趣,卻多具貶抑或嘲弄負面含意,對於對世界一知半解,仍在成長學習中的孩童,想要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樑,做大人的更該克己復禮。 教育團體、性教育學會也不滿 「綠茶婊」試卷顯然引發公憤。國教行動聯盟今日表示,這不僅僅是一位教師的個人失誤,更凸顯出台灣師資培育體系中性教育專業養成的結構性問題。經查當事人翁姓教師是國立師範大學衛教系畢業,並非其他科目教師配課教授健康教育,仍出現如此嚴重失當行為,證明現行師資培育養成教育中嚴重缺乏性教育專業訓練。 台灣性教育學會聲明:「性」不是譁眾取寵的工具,性教育要使用愛與尊重的語言。看到5月11日金城國中段考試題出現不雅字眼引發性平爭議,學會表示深感痛心:「這次事件讓我們更深刻體認到性教育有其獨特的議題敏感性,教性教育課程的老師需要更深化的教學專業知能與判斷力,才能適當掌握與引導此議題。」

教師解聘新制反引濫訴潮 高中教師嘆已管不動學生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今天(9日)公布一項調查結果:因投訴而被停聘或解聘的教師僅6%左右,有近6成案件最後都證明「查無不當情事」,形成對教師的濫訴潮。一所公立高中教師告訴《梅花新聞網》,如今不少教師為了保護自己不被胡亂投訴,教學方式不敢太過積極或嚴格管理上課秩序,在較為保守的教學作風下,可能導致教學環境變差,學生較不受控,形成惡循環,也影響學生自己的學習權益。 教育部新制「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解聘不續聘停聘或資遣辦法」實施一年,依相關規定,學校須透過全由外聘人員組成的校事會議調查小組審查教師有無不適任問題,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則提到,實際執行後可看到,無論案件輕重,是否為誤解、扭曲、抹黑,都一定會進入調查程序,形成「寧可錯殺」的氛圍。教師只要被指控,就很可能會被調查,引起濫訴風潮。 經全教總、國教署調查,教師被相關小組調查後,實際被停聘或解聘的教師約6%,其中近6成案件沒有實證,最後判定為「查無不當情事」。侯俊良指出,許多老師受到誣告。 全教總此次調查共收集6365份問卷,其中高達89.2%教師認為校事會議制度已損害教育品質,81.4%認為新制已降低教師留任意願,84.8%則直言,不希望子女從事教職,有8成學校近1年內皆召開過校事會議,部分學校甚至處理超過20件案件。 民眾黨立委黃珊珊表示,新制度雖有助於排除不適任教師,但也可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應區分案件輕重、建立更完善的前置調查程序,避免濫用投訴。 民進黨立委林宜瑾也指出,投訴內容多樣,有的是老師出題太難,被指傷害學生信心,有教師用白色粉末做實驗被學生質疑是毒品,甚至假日在外用餐被看到竟也檢舉,應重新檢討制度,不能讓教師成為新制的犧牲品。 對此,國教署表示,會向地方政府及所屬學校加強宣導,關於不適任教師之處理機制,應確實依照〈解聘辦法〉等相關規定辦理,也會持續收集教學現場及各地方政府回饋意見,避免教師遭不當濫訴,並做為未來修訂解聘辦法之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