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十年前,大陸興起「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潮流。浙江台州退休教師68歲朱為人儘管有殘疾,但他這兩年來帶著高齡91歲的母親,自駕環遊大陸,開車行駛了七萬多公里。兩人慢慢走、慢慢看,踏遍萬里山河,令網友們相當感動,直說這樣的孝心最動人。 據潮新聞,朱為人是一位旅行愛好者,早些年,就帶著母親去過不少地方。讓他堅定環遊大陸決心的,是四年前的一次變故。2021年9月,朱為人在家中突發中風,出現了手抖腳抖、說話困難的症狀,所幸,在就醫後,保住一名,但也落下了一隻腳行動不便的後遺症。 因為大難不死,讓朱為人想著要抓緊時間,去看看大陸的美好山河。康復後,他就著手規劃旅行,由於母親年邁,他又是家中唯一的兒子,經過考慮後,他決定帶著母親一起走。母親趙肖芸聽了其規劃後,也一口答應。 趙肖芸說,能讓兒子能帶著她,自己覺得很開心,因為許多人會覺得照顧老人事件麻煩事。這對母子說走就走,2023年11月,朱為人駕駛著私家車,載著母親出發,這也是母子第一次自駕遊大陸。 朱為人表示,原本只是想去海南辦事,未料一開始後就停不下來,海南之旅結束後,同行的學生返回了家鄉,但他和母親決定繼續前行,他們從海南自駕到雲南,穿過四川到陝西,再到內蒙古和東北。兩年來,他們開車行駛了7萬多公里。 除了國內之外,母子倆還順道去了泰國、俄羅斯,朱為人表示,因為覺得既然都出門了,就把車子停在雲南機場,之後去泰國玩了一圈。在大陸東北旅遊時,也順道去了俄羅斯的海森威。 儘管旅途漫長,但這對母子卻覺得滿好的。朱為人說,見過這麼多秀麗風景,自己的心境也開闊了許多,漸漸淡忘了身患殘疾的痛苦,從沒想過可以走得那麼遠。 考慮到母親的身體狀況,朱為人把旅程安排得很緩慢,一路走走停停。他還給自己定了許多規矩:高速平均車速不超過90公里、國道不超過50公里,每天下午3點前抵達酒店休息,住的地方要有電梯、離當地的醫院要近、最好能免費停車,下雨天不外出等等。 對於兒子的安排,趙肖芸也很放心,甚至都不會過問下一站的目的地是哪裡。一路上,她能吃會睡,朱為人表示,母親坐上車就睡著了,一個上午可以睡兩次,到了景點就下車玩。配合度相當高。
旅遊
大陸國家移民管理局今天(3日)公布最新出入境政策,11月20日起簽發「一次性有效台胞證」口岸範圍,將由現有58個增加至100個,等於新增多達42個口岸。對於此惠台政策,陸方指出,此舉是貫徹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支持擴大開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舉措。 此措施早在國台辦10月15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已有跡象,發言人陳斌華當時宣布相關部門將把一次性台胞證的申辦範圍擴大至所有符合條件的口岸,強調此政策是為「讓台灣同胞赴陸更加便利、安全」。根據公告,未持有效出入境證件的台灣民眾抵達口岸後,可向公安出入境管理機構提出申請,經核准後即可領取一次性通行證入境,台灣人往返大陸將更加靈活。 移民管理局共公布10項新措施,第9條即為擴大台灣人落地簽口岸數量,從原本的58個增加到100個,其餘措施則包括11月5日起,擴大往來港澳人才簽註政策試點範圍,並在上海虹橋機場、廈門高崎機場等12個口岸推廣「刷臉」智慧通關系統,提升通關效率。 此外,自本月5日起,大陸民眾申辦赴台探親簽註也正式實施「全國通辦」,大陸居民可於全國任一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提出探親簽註申請,手續與戶籍地相同,方便性大幅提升。 陸方還宣布,支持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生產要素高效跨境流動,擴大24小時過境免查驗口岸的適用範圍;新增廣州琶洲客運港、橫琴等5個口岸納入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使適用口岸總數由60個增至65個。 大陸國家移民管理局表示,這10項措施是國家移民管理局深入學習貫策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支持擴大開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舉措,將不斷深化移民管理服務改革創新,全力促進高水準開放,服務高品質發展,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更大移民管理力量。 對於陸方新政,陸委會先前不領情,質疑中方此舉「動機不純」。陸委會表示,不排除這些政策是大陸涉台部門在今年成效不彰下的績效操作,批評北京雖頻頻推出新方案,但對台灣民眾的吸引力有限。 不過,陳斌華此前在記者會強調,相關措施出發點在於便利台胞往來、促進兩岸交流,「我們始終重視聽取台胞意見建議,此次政策旨在為台灣同胞創造更開放、便利、安全的條件,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助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深度融合,守護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與福祉」。
夜幕降臨,渡輪從天津天石坊碼頭緩緩駛離,帶領旅客在光影、河風與百年建築之間展開一段立體的城市航程。隨著天津為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完成海河夜景升級,這條舊時北方商貿大動脈,再次以最華麗姿態呈現於旅人眼前。 海河夜航是天津旅遊最浪漫的事,旅客從船上觀看「津眼秀」「津門秀」「津鐘秀」三大主題燈光演繹,已成探訪天津新夜景的首選方式。渡輪夜遊票價約138元人民幣起,從傍晚至晚間10點皆有班次,最適合想在短時間內看遍天津標誌景觀的旅人。 天津之眼:橋輪合一靠「巨人」托舉 船舶駛入三岔河口,摩天輪「天津之眼」由暗轉亮,光線在水面折射出放射形的華彩,彷彿為這座百年港城點亮一盞星辰。天津之眼坐落永樂橋之上,是世界罕見的「橋輪合一」建築。摩天輪直徑110公尺、最高近120公尺,相當於35層樓,48個透明座艙能同時容納384名遊客,以28分鐘完成一圈俯瞰。天津之眼以巨型「人」字托舉摩天輪,融入上合會徽與流動光束,呈現天津作為國際會議城市的開由放姿態。 歷史岸邊:左右馮袁的政治緣分 當渡輪靠近海河北岸的歷史街區,兩座引人注目的古宅在燈光下格外醒目——它們正是地方口耳相傳的「左右馮袁」所在。所謂「左右馮袁」,指的是北洋軍閥、民國要員馮國璋與袁世凱在天津的舊居相鄰。也反映晚清民國易代期間,天津作為北方政經重鎮的特殊位置:河岸建築不僅承載商貿與生活,更是權力與人脈交織的舞台。渡輪上的導遊常以此典故為引,講述那個時代在天津發生的政治故事,讓旅客在光影之外,聽見城市的權力回聲。 一條海河:讀懂天津的多重故事 進入海河核心景觀帶後,光影敘事切換至城市的另一個時間軸。「津門秀」以津塔、津門地標為畫布,中式圓窗幻化為無數金色窗口,象徵城市的開放與包容;「津鐘秀」則以世紀鐘為時間符號,從司南到北斗、從風箏到航天的元素串連歷史淵源。 從摩天輪的現代光影,到三岔河口「左右馮袁」所映射的近代政治記憶;從百年古建的磚木之光,到兩岸邊的科技燈光秀,一趟渡輪旅程即可看見天津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天津海河之畔的義式風情街,拱窗、紅磚與石板路構築出異國浪漫風景。歷史街區近年透過文創再生,融合歐式建築美學與文化底蘊,成為天津最具魅力的文旅聚落。其中,矗立在街區一隅的梁啓超故居紀念館,以人文氣息與典雅風貌,成為遊客認識中國近代思想史的重要窗口。 梁啓超故居坐落於義式風情街河北路44號,原為上世紀20年代義大利租界內的西式住宅,1930年代成為梁啓超在天津的寓所。紅磚外牆、綠色百葉窗、木質旋轉樓梯,靜靜保留了那個思想奔騰年代的風華。館內復原了梁氏書房、會客廳、臥室等空間,陳列其手稿、書信、報刊與家族相冊,呈現「飲冰室主人」嚴謹治學與溫厚家風的一面。 據館方介紹,梁啓超在此居住期間,仍筆耕不輟,撰寫了《清代學術概論》《中國歷史研究法》等重要著作,並在此接待章太炎、蔡元培、胡適等政學名流。館內特設「學問與家國」展區,呈現他從維新志士到學術巨擘的思想演進。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與文學家。早年追隨康有為參與戊戌變法,後流亡海外,在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以筆為劍倡導改革,提出「新民」思想,啟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民族自覺與現代公民觀念。 回國後,梁啓超轉而以學術與教育推動社會進步,主張「學術獨立、思想自由」,培育出諸如王雲五、徐志摩等名門弟子。他的文風兼具理性與激情,被譽為「以一人之筆,開百年風氣之先」。 漫步其故居,窗外海河的波光與街頭歐式風情相映成趣,讓人彷彿回到那個中西交融、百家爭鳴的年代。不僅是一處觀光景點,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人文之旅——走進梁啓超的書房,也走進中國現代思想的源頭。 天津義式風情街前身為20世紀初的「義租界」,區內保留百餘棟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式建築。近年來,天津市政府以「文化街區、文旅融合」為主軸推動修復工程,街區內設有藝文展館、咖啡書屋與文創市集,讓歷史建築重新煥發生機。 隨著梁啓超故居、原意租界領事館舊址、聖母教堂等地標串聯成遊覽路線,義式風情街成為天津文旅推廣的亮點景區,吸引眾多中外旅客前來「打卡」拍照,也成為年輕人追尋「舊天津記憶」的新場域。
日本缺工,又要吸引外國遊客,因此,陸續開放外國人申請「經營管理簽證」到日本經營民宿;據鳳凰網調查,過去10年,持「經營管理簽證」到日本定居的大陸人,保守估計超過5萬人,但10月16日實施的新規,卻讓他們面臨去留抉擇。 1994年左右,為了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商務投資進入日本,日本推出「經營投資簽證」,允許外國人在日本設立公司並從事經營活動;2015年,該簽證改名為「經營管理簽證」,延續至今。緊接著,為了解決旅遊業缺工問題,2018年6月,日本政府推出《日本民宿新法》,開放外國人在日本經營民宿。 申請日本經營管理簽證的費用對於生活在大陸一線城市的人來說,根本不算什麼,賣一套北上廣深的房子,就足夠在日本買下一套自住房、至少一套民宿,然後,讓仲介經營民宿,等於到日本當包租公。 過去10年,拿經營管理簽證在日本定居的人數從2015年底的18100人,增加到2024年底的41600人;其中,超過一半是大陸人,許多人還拖家帶眷,這代表,截至2025年,以經營管理簽證名義,在日本定居的大陸人,保守估計已超過5萬人。 但是好景不好,很多日本人和日本媒體發現,大陸旅客聚集的景區,也都是大陸人經營的民宿;還有許多大陸人透過仲介,租下5平方公尺的空間當「經營場所」,根本沒有雇用日本職員,也沒有實際經營活動,等於變相用經營管理簽證移民日本。 因此,10月10日,日本出入國在留管理廳正式公佈,將申請經營管理簽證的資本門檻由500萬日元(約100萬台幣)提高到3000萬日元(約600萬台幣);而且,嚴格要求:至少雇傭一名日籍或永駐等身份的常勤員工、對申請人或員工有日本語能力檢測N2以上水準的語言要求;而且申請人至少具有3年經營管理經驗,或者具有相關專業碩士以上文憑。 新規一出,靠經營管理簽證到日本定居的大陸人受到最大衝擊。據鳳凰網報導,日本華人社交平台上,有人發布一個關於經營管理簽證的投票貼,「你打算怎麼辦?」300多名投票者中,約4成選擇回大陸,剩下的人要麼就硬撐,要麼想辦法換工作簽證或者其他移民途徑。
大陸昨天宣布擴大「一次性有效台胞證」適用口岸,強調此舉旨在便利兩岸往來、促進交流。不過陸委會今天(16日)稱,兩岸直航點稀少,擴大口岸「毫無意義」。但事實上,陸方此前多次批評,台灣拒絕全面恢復兩岸直航航點班次,並指出民進黨當局企圖將雙方接觸政治化,設下條件限制,才造成小兩會僵局。 對於大陸推出的惠台措施,陸委會昨日不領情表示,「陸方推出相關措施的背後目的,不排除是涉台部門今年對台工作績效乏善可陳,只能不斷提出各種方案衝業績,相信對國人的吸引力仍然十分有限」。 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今天在記者會上再度表示,當前大陸已有46個機場或港口可辦理一次性台胞落地簽,但台灣與大陸之間僅有15個直航點,且這15個早已包含在現有的46個口岸內,「你再擴大,也不會有更多台灣人飛過去」。 梁文傑強調,若要讓兩岸交流真正恢復,仍須先由小兩會協商觀光問題,等旅客往來頻密,直航點自然會擴大,才有實質意義,「現在就算從46個變成100個,那又怎樣,一點意義都沒有」。 然而,直航點稀少的根本原因,正是民進黨政府未全面恢復航線所致,大陸國台辦曾多次批評,台灣「拒不回應全面恢復兩岸客運直航航點班次的呼籲」,並持續維持旅遊禁團令與赴陸橙色警示。陸委會則回應,航點暫不全面恢復的主因是「陸客尚未開放來台」及「現有航線載客率不多」等因素。 不過,「觀光小兩會」機制遲未重啟協商,旅客自然難以增加,直航點也因此受限。陸方先前稱,是民進黨當局刻意曲解兩岸旅遊行業組織角色,將技術性接觸政治化,並設為恢復陸客赴台的前提條件,才阻礙兩岸協商交流。 回顧疫情前,兩岸直航網絡龐大,相關航點曾達61個(台灣10、陸方51個),2019 年全年航班達69068 架次、旅客量逾 1075 萬人次。疫情後雙方斷航多年,2023 年3月,陸委會推出「10+13」恢復方案,規劃新增10個定期航點與13個包機航點作為復航基礎。 不過該規劃中,部分陸方建議航點被我方列為「未選取」或降為包機,例如哈爾濱未被選取,無錫、合肥、長沙、西安、瀋陽等則改列包機。目前兩岸定期班機航點僅維持15個,且訂位率平均僅約兩成多。至於13個包機航點,至今仍未見航空公司提出申請需求。
大陸國慶假期,各大景區人潮洶湧,「China Travel」在國際社群媒體上成為熱門標籤,吸引大量外國遊客來華觀光。根據大陸國家移民管理局統計,今年前8個月,免簽入境的外國人達158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52.1%,占入境外國人總量的62.1%。依此推算,2025年全年外國入境人數有望突破3500萬人,接近日本觀光人數的水準(約3700萬)。然而,這股入境熱潮的背後,也暴露出外國遊客在中國旅遊與生活所面臨的一系列「便利鴻溝」。 近兩年,中國大陸大幅放寬外國人來華簽證與入境政策。2023年12月起,過境免簽時間由原先的72小時與144小時延長至240小時;與此同時,中國與多國簽署互免簽證協議,單方面免簽國家與地區範圍也持續擴大。截至2025年9月底,中國已對54個國家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 這些措施推動外國人來華旅遊市場升溫。以上海為例,今年上海郵輪母港外籍旅客比例創歷史新高;北京、成都、桂林等熱門城市,也出現大批外國遊客穿漢服、打卡地標的景象。然而,外國旅客「進得來」,未必「玩得好」。 住宿和景區預訂是外國遊客最常遇到的「第一道門檻」。來自義大利、曾在北京與蘇州留學的戴樂表示,雖然部分住宿限制近年有所放寬,但許多民宿仍不接待外國人,導致他不得不選擇價格高昂的酒店。此外,部分景區的預約購票系統必須使用大陸居民身份證註冊,護照號碼無法通過認證。由於介面多為中文,不少外國遊客在預約過程中頻頻「卡關」。 大陸文化和旅遊部雖在2024年底推出《關於完善入境旅遊服務的若干措施》,要求各地景區支持護照號登錄與多語言介面,但實際落地仍不均衡。部分熱門景區仍要求外國遊客現場登記護照,流程繁瑣。 旅遊體驗不僅取決於基礎設施,也仰賴語言與文化服務。中國大陸旅行社協會導遊專業委員會資料顯示,2024年底持證導遊約66萬人,其中外語導遊僅占8.4%,雙語導遊更是鳳毛麟角。例如天津去年新增的外語導遊僅10人,遠遠無法滿足爆發式增長的外國遊客需求。 這種人力缺口導致許多外國遊客難以獲得深度的文化導覽。比利時籍旅客馬丁曾嘗試報名中文導覽團參觀少林寺,但導遊無法以英文傳遞歷史與宗教細節,只能依靠同行旅客即席翻譯,造成體驗打折。 相比之下,泰國、越南等亞洲旅遊型國家在多語言服務上更為成熟:主要景區與市中心餐廳普遍能用基礎英語或中文溝通。大陸在這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大陸的日常支付、生態服務高度依託二代身份證體系,這對外國人而言是一大挑戰。加拿大籍企業家彭家榮在中國生活超過20年,他曾因國際信用卡在網約車平台達到使用次數上限而無法支付車資,只能改搭地鐵回飯店。他表示:「拿著護照生活在中國,和擁有身份證的中國人,感受到的是兩個時代的中國」。 目前,大陸的金融支付體系主要圍繞本地銀行與移動支付平台構建,國際信用卡與本地銀行的數據仍未完全打通;外籍人士無法建立本地信用記錄,也就無法享受信用租賃、免押金等服務。此外,部分政府網站、樓宇訪客系統也僅支持輸入身分證號,外籍人士往往需要借用朋友的資訊代為操作。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這種「身份壁壘」部分源自國家數據安全考量。跨境支付與身分資料涉及國際數據流動,中國對外籍用戶設置了更嚴格的支付限額與驗證機制。 儘管存在結構性問題,各地政府與部門也在積極探索新解法。今年3月,瀋陽向外籍人士代表發放首批「證卡融合集成」社保卡,結合社保、支付與身份功能,為外籍人士提供「一卡通」服務;北京則推出「暢遊通」與「幂方卡」,集支付、通信、交通與翻譯等功能於一體,方便外籍人士日常消費。 此外,大陸稅務總局在2025年4月推廣「即買即退」離境退稅政策,外國遊客購物退稅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機接收驗證碼、訪問海外應用等細節上,外國遊客仍面臨困境。 專家指出,改善外國人入境與生活便利度,不僅是為了吸引遊客,更關乎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的建設。當一名外國旅客能順利購票、輕鬆支付、無障礙溝通時,這些體驗本身就是最直接的國家名片。
矗立於大陸貴州「地球裂縫」花江峽谷之上的花江峽谷大橋9月28日正式通車,成為全球橋梁史上的新里程碑。大橋橋面距江面625公尺,相當於200層樓的高度,刷新「世界第一高橋」紀錄,並以1420公尺的主跨奪下「世界山區橋梁第一跨」,讓這座工程奇蹟備受矚目。 據央視新聞報導,花江峽谷地勢險峻素有「地球裂縫」之稱。以往兩岸居民往返需耗時兩小時,通橋後僅需兩分鐘,真正把「天堑」變成「通途」。建設過程中,工程團隊須克服14級強風、深達數百公尺的峽谷落差,以及極端山路運輸瓶頸。最終透過新型抗風設計與高精度吊裝技術,大橋成功「生根」於峽谷之上,被國際工程界譽為「挑戰不可能的典範」。 除了交通價值,大橋最受遊客關注的亮點,莫過於壯觀的水幕瀑布。瀑布從橋面傾瀉而下,高達625公尺、寬度300公尺。白天,水流如銀緞飄落,陽光折射出巨型彩虹,宛若天然IMAX巨幕;夜間,瀑布結合激光投影、音樂與燈光,呈現「銀河落九天」般的沉浸式體驗,成為大陸基建美學的最新象徵。 更值得一提的是,水源並非額外消耗江水,而是來自施工中發現的岩溶泉水。透過4,000立方公尺的蓄水池收集,水體先供應農田灌溉與周邊設施,再用於水幕表演,演出後廢水回收澆灌綠植,實現「一水多用」,兼顧美景與生態。 花江峽谷大橋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一座「空中景區」。橋上設有多元遊樂設施,包括:全球最高蹦極台(高度625公尺):讓勇者挑戰「躍入深淵」的極限體驗。塔頂高空咖啡廳(高度800公尺):乘透明電梯60秒直達頂端,在雲端喝著咖啡俯瞰群山。還有試膽的玻璃觀景走廊,腳下即是谷底奔流,挑戰心理極限。這些設計使花江峽谷大橋成為全球首個「超5A級橋旅景區」,將交通、觀光與體驗緊密結合。 在此之前,法國米約大橋以343公尺的橋塔高度被譽為世界橋梁工程巔峰;而大陸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則以高空觀景著稱。如今,花江峽谷大橋以橋面高度625公尺的紀錄,遠超國際同類工程,並在結構跨度與景觀設計上實現「雙料世界第一」。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的深溪、仙門城兩個社區,因在清朝末年結下用水、爭搶山林資源釀糾紛,積怨成仇,上百年來互不往來,甚至訂下「不通婚」的習俗。經過地方政府與鄉賢多年奔走,兩村終於在10月1日舉辦和解儀式,正式宣告破冰。 當地耆老回憶,清末年因氣候乾旱,兩村為了灌溉水源和山林資源爆發械鬥,造成死傷,自此,兩村形同陌路,連婚姻都被嚴格禁止。仙門城社區居民趙錫龍說,自己從小就聽父母講這段故事,「不論是做生意、交朋友,兩村總有隔閡,如今願意坐下來談,確實是一件大喜事」。 綜合陸媒報導,化解這段百年心結並不容易。2022年起,廣東潮南區把「歷史積怨村」治理列為專案,特別引入「民俗調解」機制,考量兩村信仰差異,設計祭拜先人、和解儀式,讓村民了解大家的祖先過去的相處情形。 地方還結合宗族文化與鄉賢力量,請出輩分高、德望重的「叔公頭」、「理事長」居中牽線,帶動社區轉變觀念。當地居民表示,以前互相不來往、不通婚,如今總算跨出重要的一步。兩村能放下歷史包袱,未來在生活、經濟甚至婚姻上的交流將不再設限,這對地方發展也是一種解套。 今年6月,仙門城社區和深溪社區的代表互贈「敦親睦鄰」牌匾,象徵兩個社區正式打破芥蒂,重修友誼。在環境共治方面,兩社區共同投入300餘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200餘萬元,攜手打造綠美家園;在基礎設施聯通上,兩社區合力推進關鍵公路的建設及周邊景觀亮化工程,並興修水利溝渠。 另外,雙方還打破地域界限,共同打造「翠湖旅遊區」。讓兩社區民眾可以透過休閒時互動,聯絡感情。
韓國國營機場管理機構「韓國機場公社」(Korea Airports Corporation)周三(1日)宣布,全國15座機場的2300名工會成員即日起展開罷工行動。工會要求改善薪資待遇、增加休假天數及提升工作環境安全,罷工將持續至與資方達成協議為止。 此次罷工正值韓國秋夕(추석,即中秋節)假期旅遊旺季,引發外界對機場運作及旅遊業的關注。 綜合路透、韓國《中央日報》與《韓國先鋒報》(The Korea Herald) 報導,韓國公共服務與運輸工人工會(Korean Public Service and Transport Workers' Union)代表向路透表示,參與罷工的工人主要負責機場設施維護,包括清潔、推車整理及停車場管理等業務。韓國機場公社強調,負責機場安全的安檢人員並未參與罷工,因此航班運作受影響程度有限。然而,罷工仍將導致機場環境維護工作延宕,影響旅客體驗。 전국 공항노동자 총파업‥연휴 앞두고 비상#MBC #뉴스 #뉴스데스크 #MBC뉴스 #뉴스투데이 ⓒ MBC & iMBC 무단 전재, 재배포 및 이용(AI학습 포함)금지 pic.twitter.com/QLpSdref4M — MBC News (MBC뉴스) (@mbcnews) October 1, 2025 此次罷工時機正值秋夕假期,恐對國內外旅遊造成不便,尤其國際航線旅客可能面臨清潔服務延誤或停車場管理混亂。報導指出,秋夕期間仁川國際機場每日客流量高達20萬人次,罷工可能加劇機場擁擠,影響韓國作為亞洲航空樞紐的形象。 分析人士擔憂,若罷工延長,可能衝擊旅遊業及相關服務業收益,尤其對仰賴節慶商機的零售及餐飲業者影響更大。韓國機場公社已承諾與工會展開緊急談判,盼盡快化解僵局,但當地輿論對談判進展持謹慎態度,認為資方與工會在薪資及福利上的分歧難以短期內解決。 此次機場罷工與數周前(8月中旬)首爾及京畿道地區的公車大罷工有著相似之處,皆由工會發起,訴求改善勞動條件及薪資待遇。公車罷工涉及約1.2萬名司機,導致首爾都會區交通癱瘓數日,影響數百萬通勤者,最終在政府介入及資方讓步下於3天內結束。 相較之下,機場罷工規模較小,且因安檢及航班調度未受影響,短期內對民眾的衝擊較輕。然而,機場罷工的時機更敏感,適逢秋夕假期,旅客的不滿情緒可能放大,對政府及機場公社的壓力更大。 《韓國時報》(The Korea Times)分析,兩起罷工反映韓國勞資關係緊張,公營部門員工對低薪及高壓工作環境的不滿正逐漸浮現,若政府未妥善應對,類似勞動爭議恐頻發。 韓國機場公社表示,已啟動應急措施,確保航班運作不受重大影響,並呼籲旅客提前確認機場服務狀況。工會則強調,若資方不積極回應訴求,罷工可能升級。隨著秋夕假期即將於10月初展開,韓國政府及機場當局正面臨穩定運輸與化解勞資爭議的雙重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