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科技

綠委杯葛《 AI基本法》卡關 葛如鈞示警:再不立法「台灣AI發展一場空」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今天(11日)聯席審查《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歷經3個多小時激辯,因各黨團對於草案性質、主管機關認定、審查程序等仍存重大歧見,聯席主席葛如鈞最終宣布,延至7月21日那一周擇期再審,並要求數發部應於7月15日前提出行政院版本。葛如鈞會後表示,本應能完成草案審查、及早保護民眾權益,卻因綠委杯葛、拖延而空轉,令人遺憾。 他細數:早在2018年,國民黨立委許毓仁便提出國內首部《AI基本法》草案;2019年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於行政院會聽取「台灣AI行動計畫」報告後,強調以人工智慧加速「5+2」產業創新,銜接AI與產業需求,並強化我國AI領域競爭力。 歷經8年,國際社會再度高度關注AI治理,本屆立法院也積極回應需求。去年3月藍委吳宗憲率先提出本會期首個《AI基本法》草案版本,國民黨也把該法案列為本會期重中之重,總統賴清德也後續跟進,將《AI基本法》列為三大優先之一,足證這項立法具有高度共識與迫切性,應盡速通過,不容拖延。 不料今日部分未提出任何具體版本的民進黨立委,審查時又「表面討論、實質杯葛」;甚至對多項早有初步共識、可送協商的條文也堅持否決,浪費時間。還有綠委以「AI變化太快」為由,主張延後通過,葛如鈞則反駁:正因AI發展迅速,才更應及早建立法制框架,讓產業與政府都可明確依循:「否則難道要等民眾權益受損、產業受害,才倉促修法?」 今天還有民進黨立委質疑「版本過多、應延後討論」,葛如鈞直言,這正反映各界高度重視AI法治,更重要的是各版本相似度高達8成以上,多數條文內容可協商,根本沒有無法審查的問題:「想要拖延可有千萬種理由,想通過卻只需要一個:照顧AI時代下的民生與經濟!」 葛如鈞指出,韓國今年1月發布《人工智慧基本法》;本月初,日本更通過《人工智慧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推動法》,內閣之下置「AI 戰略本部」,由首相直接擔任部長。相較之下,台灣號稱科技王國、先進之島,卻仍在爭論章名與章節、條文編號?歐美國家即使有所調整,但已踏出第一步,我們卻還在原地空轉。數發部身為主管機關,長期以「意見未凝聚」為由,拖延進度。行政部門應主動提出明確對案,供立院依循審議,而非讓立法空轉、社會空等。

兩名陸籍科學家攜帶真菌入美被起訴 專家指不可能用作武器

兩名中國科學家日前在美國因涉嫌非法攜帶一種可能用作「農業恐怖主義武器」的植物病害真菌入境遭到起訴。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指出,該行為對公共安全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但有學者認為,禾谷鐮刀菌用來作為武器可能性極低,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作物科學教授、小麥育種與遺傳學專家魯柯斯基(Jessica Rutkoski)表示:「要拿它來當武器,效率很差。」她經常嘗試讓小麥感染這種真菌,但並非每次都會感染上。她說,這種病原不容易控制,必須在特定溫度與濕度下,才有可能誘發感染。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被捕的是現於美國密西根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簡雲清(Yunqing Jian,音譯),她涉嫌走私引發「禾谷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樣本入境美國。另一名涉案者為浙江大學研究人員劉尊永(Zunyong Liu,音譯),雖於去年在底特律機場被查獲攜帶該真菌樣本後被拒入境,至今仍未進入美國境內。 根據FBI向底特律聯邦法院提交的文件,科學文獻已明確指出,該真菌具潛在用作農業武器的風險。執法人員強調,此案「對公共安全構成緊迫威脅」。 禾谷鐮刀菌,又稱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廣泛分布於全球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美國。該真菌能感染多種作物,如大麥、燕麥、水稻及小麥,並引發禾穗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簡稱FHB),俗稱「穗腐病」或「赤霉病」。該病害會嚴重降低穀物產量與品質,對農業經濟造成鉅額損失。 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數據,禾穗赤霉病已被認為是本世紀美國農業受影響最深的植物病害之一。全美多個農業大州皆有該菌分布,當中以北達科他州(美國最大的小麥生產州)為重災區。該病曾在若干年份達到流行病程度,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 此外,該真菌還會產生黴菌毒素(mycotoxins),進一步污染穀物,若被牲畜或人類攝入,可能引發嘔吐、腹瀉,甚至有致癌風險。 禾穗赤霉病最早於1884年在英國被發現,19世紀末便已成為美國農業威脅。20世紀初,美國多次爆發嚴重疫情,特別是在1910至1930年代,五次大規模流行導致嚴重損失。 該病曾一度減緩,但自1990年代初起,隨著農業種植模式改變,該病再度在美國與加拿大多地「重現」。1998至2000年三年間,全美多種作物因赤霉病損失高達27億美元。為應對病害,美國農業部後於1990年代末發起「小麥與大麥赤霉病防治倡議」(US Wheat and Barley Scab Initiative),加強研究與管理措施。 FBI局長帕特爾(Kash Patel)於社交平台上指出,禾谷鐮刀菌為「危險生物病原體」,可被視為「農業恐怖主義武器」。農業恐怖主義指的是惡意釋放病原體或害蟲,蓄意破壞一國農業產業或糧食供應。 雖然目前美國並無公開「官方農業恐怖主義武器清單」,禾谷鐮刀菌亦未列入聯邦選定病原體與毒素清單(Select Agents and Toxins List),但其產生的黴菌毒素已被列入其中,顯示其潛在威脅性。 依照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規定,所有生物材料(包括真菌)屬於受管制物品,須事先申報並依法取得進口許可,違規將面臨刑事指控。 本案引發中美學術界高度關注。有觀點認為,相關指控可能被「政治化」,進一步加劇中國科研人才流失潮。近年已有部分華裔學者因類似案件選擇離美返中工作。

AI新十大建設6月送政院 電力、人才都是障礙

行政院長卓榮泰上月拋出AI新十大建設計畫,追求人工智慧發展關鍵技術,國發會主委劉鏡清今天(7日)表示,計畫預計本月就會呈送政院,核定後可正式公告,希望2040年帶動新台幣15兆元的產值,並創造50萬個高薪就業機會。不過,國民黨先前曾質疑,台灣缺電嚴重,不能空喊主權AI(國家主導出資);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期來台時也表示,台灣要發展AI,就需提供更多的能源,尤其需要投資核電發展。 藍營日前則批評,國際上主要開發AI的成熟國家,都必須有堅實的資料中心,執行大量運算需求、冷卻系統不間斷運作,而數據儲存與傳輸都高度依賴穩定且持續的電力供應,但台灣缺電狀況全民皆知,如今發展AI的路途上,民進黨政府沒有穩定能源、沒有成熟團隊、沒有訓練資料集,這些都是急迫的困境,這絕非總統賴清德空喊建設AI可以解決的問題。 黃仁勳也表示,台灣目前正迎接全新產業的開端,若要推動產業與經濟成長,能源供應是最根本的前提,並公開支持核電;和碩董事長童子賢6日也重申支持「核綠共存」,強調綠能不該排斥核能,若台灣完全廢核,不只電價難以穩定,也會喪失對抗暖化的科技優勢;台灣光是2024全年用電就有2900億度電,未來兩年之內可能再破3000億度,如果每度電成本增加1元,全國每年將多支出3千億,這筆龐大開銷會直接衝擊民生與企業經營。 政府的AI新十大建設計畫預計需要大量專業人才,不過目前科技業AI人才極為缺乏,先前就曾傳出,輝達來台喊出要增加一千位工程師時,讓不少業者直言吃不消。 科技業人才缺也影響到百工百業,有飲料大廠就抱怨,食安核心的淨水工程業務,工程師全被半導體業者挖光,跑去從事晶圓廠的廢水處理業務;汽車業數位轉型要發展AI,但連基本的IT工程師都難以招聘;航運業者新造船陸續交付,卻發現找不到輪機長與技工,許多應屆生一畢業就被科技業找去上班。 劉鏡清今天出席台灣數位遊牧誓師大會,會後受訪時提到,政府預計推動的AI(人工智慧)新十大建設,本月就會送交行政院,此計畫包含3個智慧應用、3個關鍵技術以及4個數位基磐。 政府目前公開的AI十大建設內容包括智慧機器人、量子科技、矽光子以及主權AI,將發展各產業智慧轉型所需的AI應用核心技術,並培育AI專業人才,鞏固台灣在關鍵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劉鏡清和國科會主委吳誠文8日將於電視訪談節目細談計畫的規劃時程。

蝦皮購物疑有陸資背景 數發部:尊重2機關

數發部長黃彥男3日舉行上任周年記者會,對於監察委員認為蝦皮購物平台疑有陸資背景,申請自動調查,數發部說,蝦皮當初來台已經過經濟部調查,數發部尊重經濟部的調查權限,如果監察院啟動調查,相信經濟部會配合回應,數發部予以尊重。 近來詐騙橫行,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的資料,其中以網路購物詐騙居第二名。黃彥男指出,數發部推動打詐專法並頒布各項子法,且正式納管Meta、LINE、Tiktok等4公司6平台,接下來會輔導業者執行防詐計畫,預計今年年底,業者應發布透明度報告。 數發部未來將以「強化數位韌性」、「發展數位經濟」及「積極強化打詐」列為3大核心施政方向。 至於媒體關心TikTok(抖音)在台灣設立法律代表人卡關,目前進度?數發部官員說明,TikTok有提交申請,但須跨部會審查,經濟部、陸委會都會參與協助,有些補件程序正請業者完成,「目前配合程度不錯」。 另有媒體提問:大陸灰色滲透嚴重,美國政府官員常出面示警,大陸駭客滲透關鍵基礎設施,台灣是否參考此做法?數發部官員表示,第七期國家資通安全發展方案有4大策略,其中一項就是提升關鍵基礎設施資安韌性,方案中有涵蓋加強防護機制,包含3年內投資14億元在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護,做更深入的檢測、強化工作。 對於打擊詐騙,數發部指出,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已於去年7月底正式施行,防詐4子法也已生效,公告納管Google、YouTube、LINE、Facebook、Instagram及TikTok等4家公司所經營的6個平台,業者須履行多項防詐責任。今年12月,4公司6平台均應發布透明度報告。 黃彥男指出,詐防條例上路後,業者須驗證委託刊播者及出資者分身分,訂定詐欺防制計畫,定期發布透明度報告,並依司法警察機關,或相關主管機關的通知限時內下架詐騙廣告。

遭Google移除預設信任!中華電信聲明避重就輕 科技立委批:數位政府無法信賴

Google官方6月2日晚間重磅宣布,自8月1日起Chrome瀏覽器將不再預設信任中華電信(Chunghwa Telecom)及其政府鏈(行政院 GTLSCA)簽發的網站憑證,屆時使用者造訪相關網站時,可能會碰上「連線不安全」的尷尬警告。國民黨科技立委葛如鈞痛批,中華電信新聞稿避重就輕,甚至聲明內「這句話」,翻譯後即「你不要用Chrome就好了」,讓他痛批,「核彈級的數位信任大爆炸,完全不虛假,整個行政機關、官股體系已不值得信賴」。 Google日前在官網上宣布,將自2025年8月1日起,Chrome瀏覽器將不再預設信任中華電信(Chunghwa Telecom)及其政府鏈(行政院 GTLSCA)和匈牙利Netlock所簽發的TLS憑證,此決定適用於Chrome 139版本後、涵蓋Windows、macOS、Android等平台,原因是過去一年內,觀察上述機構在憑證管理上多次出現違規與改進承諾落空,導致Google資安團隊決定「撤回信任」,屆時將看到「整頁紅色警示」。 中華電信發聲明強調,所有在2025年7月31日前簽發的憑證不受影響,問題只發生在之後的新憑證,且僅限於Chrome使用者,其他如微軟Edge、蘋果Safari等瀏覽器則可正常運作。他們表示問題源於未能及時完成政策技術調整,並非憑證本身有安全漏洞,公司將爭取盡速恢復Chrome預設信任,預計2026年3月前完成相關程序。 行政院數位發展部則表示,早在今年3月就已針對信任政策變動啟動雙憑證機制,導入本土通過國際信任驗證的CA廠商,以便網站可無縫切換,避免憑證失效造成服務中斷,他們強調,目前政府網站仍能正常在Chrome中運作,未來也會持續進行相容性測試與政策調整,確保公部門數位服務不中斷。 根據Google公告,2025年8月1日後新簽發的中華電信憑證,將不再被Chrome信任,若屆時政府、金融、醫療等網站仍未更換為Google認可的公信CA憑證,將在Chrome中被標示為「不安全」,甚至遭全面攔阻。換句話說,影響不僅限於業者,更攸關全民網路使用體驗與資訊安全。 而國民黨立委葛如鈞在臉書發文痛批,該消息堪稱核彈級的數位信任大爆炸,這樣的數位政府、中華電信,還值得信任嗎?如何能讓人民相信你們能管好資安、國安或其他的安全?更可怕的是中華電信的新聞稿,避重就輕不談,甚至說「受影響範圍限於用於Chrome瀏覽器,至於使用微軟、蘋果等其他瀏覽器,則完全不受影響」翻譯意思就是「你不要用Chrome就好了」,讓他傻眼,「Chrome怎麼說也是世界上佔有率第1名(高達約65%)的瀏覽器」。 在Google Chrome對外公告的審查結果,此次決定撤除對中華電信(和行政院)憑證的預設信任,主因是「CA長期、反覆出現合規通報延遲、撤銷不及、稽核與揭露欠缺透明等違反 CA/Browser Forum 基準要求 (BR) 的問題」。葛如鈞指出,這是一種巨大的合規缺漏與流程缺陷,流程缺陷可能增加詐騙網站取得有效憑證的機率,當驗證鬆散或撤銷遲緩時,即使沒有「蓄意共謀」,攻擊者也能更輕易取得或長期持有有效憑證,用來包裝釣魚詐騙網站。 葛如鈞抨擊,很難不讓人聯想,政府一邊喊數位韌性、資通安全、個資保護,一邊大聲疾呼增加預算打詐、防詐,但率先被全球最大瀏覽器公告為不信任的,竟然正正就是官股電信公司中華電信,以及最高行政機關行政院,這是否恰恰證明了整個行政機關、官股體系不值得信賴?還是證明了詐騙產業的敵人就在本能寺?「我依舊相信,中華電信、政府單位、機關法人內部都有戮力從供的工程師和公務員,但顯然是盤根錯節的內部結構或是某些責任層級已不再值得信任」。

民團籲朝野支持「2028無煤中火」提案 點名中部綠委應投同意票

國民黨立委羅廷瑋、民眾黨立委張啓楷等29名在野立委共同提案,希望立法院決議達到「2028無煤中火」,預計明天於立法院會中表決。中部環保團體今天(2日)北上立法院外舉辦汰煤氣候集會,要求政府兌現「增一氣、減一煤」承諾;環團並特地向民進黨團喊話,表示民進黨現在是執政黨了,明日應該讓黨籍立委按照選區民意依歸,對「2028無煤中火」提案投下同意票。 張啓楷指出,中部環團一路從台中陳情到台北立法院,就是忍無可忍了,因為中火過去是全台最大、最老舊的燃煤電廠,燃煤危害中部民眾已久。5月17日台灣最後一座核電廠核三廠2號機除役,結果5月18日的中火就比5月16日多燒了1.4萬噸的煤,多了4成之多;且5月20、21、22日這3天中火更是火力全開。 張啓楷說,去年審台電預算時,他曾提案刪250億,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副總召吳思瑤一直擋。今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要求中火減煤100萬噸,明天3日立法院共有29位立委提案,每年訂出減煤計劃,2028年一定要做到無煤中火。 環團說,政府當初承諾「增一氣、拆一煤」,現在卻把應該除役的燃煤機組變成「緊急備用」,這是對中部居民的背信與愚弄,」,目前中火已通過6部燃氣機組環評,總裝置容量達2600MW,應該就能汰換大部分燃煤機組,但政府卻失言了,任由中火繼續做為全台最大排碳電廠,空汙繼續危害市民。中央政府減煤政策一直跳票,在野黨將在立院聯手推動完成「2028年無煤中火」提案,要求政府減煤不跳票。 羅廷瑋表示,「2028無煤中火」絕對做得到,而這個主決議是希望政府幫助產業在經濟發展之餘,也要顧到國人健康,不是拖後腿和報復政策。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創會理事長葉光芃表示,根據氣候追蹤(Climate Trace)2023年報告,台中火力發電廠是全球8000多個電廠中排碳量最高的電廠;今年及明年度中火一期燃氣總裝置容量2600萬千瓦的2個機組將上線,中火卻不減1公噸的用煤量;呼籲中央有權就要承擔相符的治理責任。 台中市爭好氣聯盟執行者岳祥文表示,根據經濟部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即便計入廢核的電力缺口,至2028年,全國新增的燃氣電力,已可完全取代現有燃煤廠的總發電量,2028中火無煤,絕對是完全可行。呼籲執政黨明天能開放民進黨籍立委按照選區民意依歸,投下同意票,激勵全國民心。

高科技管制自相矛盾 川普取消AI晶片轉口禁令 卻要監管外企的子公司

川普政府的高科技管制政策經常自相矛盾,先是於5月14日撤銷拜登政府制定的「人工智慧擴散規則」(AI Diffusion Rule),取消美製AI晶片出口特定國家與地區的管制,但6月份又將推出管制高科技出口的新規,開始監管受美國制裁的科技公司利用子公司逃避管制。據了解,川普傾向透過國與國的談判解決高科技出口問題,而不採用通則處理,這種方式被認為有助於對談判對象施壓。 據彭博報導,川普政府最快將於6月公布新的高科技出口管制規定,要求科技企業與被制裁企業旗下的子公司交易時,必須先獲得美國政府許可,以防止被制裁企業通過設立新子公司規避管制。 川普政府新的高科技出口管制規定適用於被列入實體清單、軍事最終用戶清單 (Military End User List)及特別指定國民清單(Specially Designated Nationals)的企業,適用標準為母公司持有子公司超過50%的股權。 目前,大陸的華為、長江存儲、中興通訊、無人機公司大疆、人工智慧公司商湯科技、電視製造商TCL、晶圓代工中芯國際、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小米等被列入實體清單。 彭博報導,川普高科技出口管制新規最快6月公布,但相關規則及制裁的內容和時間尚未最終確定,仍可能調整;而新規一旦發布,美國預計將對部分大陸主要科技企業實施新一輪制裁。 報導指出,這項舉措可能加劇中美之間的緊張關係,尤其是在川普5月30日指責大陸違反雙方在日內瓦達成的關稅協議後;美方為限制大陸獲取先進半導體而實施的出口管制已引發中方不滿,而北京對關鍵礦產出口的限制也激起川普政府強烈反彈。 據了解,這個政策最早由川普提名的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高級官員候選人海德 (Landon Heid)在4月初的一場國會聽證會上提出;去年底,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也曾建議類似的做法,批評現行實體清單制度效果不彰,亟需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取消拜登「人工智慧擴散規則」的同時,川普5月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時,達成2000億美元交易,雙方協議加強AI產業合作。5月31日,彭博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台積電正評估在阿聯設廠,並已經與川普政府的官員討論可能性。

川普揚言鋼鋁關稅加至50% 再掀貿易戰風暴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30日宣布,將進口鋼鐵與鋁的關稅從現行的25%提高至50%,加劇與全球主要鋼鐵出口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他表示:「我們將關稅從25%提高到50%,這將進一步保障美國的鋼鐵產業。」隨後他在社群媒體上表示,這項措施將從下週三開始生效,並涵蓋鋁製品。 根據路透報導,川普於匹茲堡近郊美國鋼鐵公司(U.S. Steel)的Mon Valley Works工廠發表上述言論,該廠象徵著美國製造業的昔日榮光與近年的衰退。他還藉機宣傳日本新日鐵公司(Nippon Steel)與美國鋼鐵公司達成的149億美元收購協議,聲稱這項交易與關稅措施都將有助於保住美國工人的工作機會。 消息傳出後,美國鋼鐵製造商克里夫蘭-克里夫斯公司(Cleveland-Cliffs Inc.)股價在盤後交易大漲26%,投資人預期新關稅將提高其獲利能力。 然而,此一舉措迅速引發美國盟友的批評。加拿大商會主席萊恩(Candace Laing)抨擊關稅調升「違背北美經濟安全」,並指出鋼鋁產品的跨境供應鏈高效、具競爭力且可靠,關稅只會增加兩國的成本。 澳洲貿易部長法瑞爾(Don Farrell)也發聲譴責,認為新關稅「毫無正當性,不像是盟友之間的作為」,並稱此舉對消費者與依賴自由貿易的企業造成傷害。他表示,澳洲將持續爭取美方取消相關關稅。 川普自2025年初重返白宮後,重新啟動對鋼鋁的高關稅政策。根據美國商務部資料,2024年美國進口鋼鐵總量達2,620萬噸,是全球最大進口國(不含歐盟)。此次關稅調漲預料將推升國內鋼鋁價格,對工業製造及消費市場造成衝擊。 美國此次課徵關稅依據「232條款」國安名義進行,範圍涵蓋289種產品,從原材料到各類下游製品,如不銹鋼水槽、鋁平底鍋、空調零件、馬蹄鐵與門鉸鏈等,2024年進口總值達1,473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為鋁製品、三分之一為鋼鐵。

比亞迪反擊「車圈恆大」論 對長城汽車保留法律追訴權

針對近日網路上將比亞迪暗指為大陸汽車產業的「車圈恆大」,引發新能源車企財務健康的廣泛討論,比亞迪高層今天(30日)公開發聲強烈反擊,並揚言對惡意言論保留法律追訴權利。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30日下午透過微博發文表示,所謂「車圈恆大」的說法毫無根據,並列出多項中外車企財務數據進行對比,強調比亞迪財務狀況健康,甚至優於多家國際車企。 李雲飛反問:「比亞迪資產負債率70%被說成危險,那福特84%、通用76%、蘋果80%、波音102%,這些難道不危險?」他指出,比亞迪的總負債為5,847億元(人民幣,下同),相比豐田的2.7兆、大眾(福斯)的3.4兆、福特1.7兆仍屬中低水準。李雲飛進一步強調「有息負債」才是財務風險核心,比亞迪僅為286億元,遠低於吉利的860億元、上汽的945億元,更遑論豐田的1.8兆元、福特的1.1兆元與福斯的1兆元。他指出,比亞迪的現金儲備達1,549億元,應付帳款占營收比重僅31%,平均應付週轉天數127天,亦優於吉利(32%、127天)、上汽(38%、164天)與長城。 李雲飛直言,比亞迪2024年營收為7,771億元,淨利403億元,研發投入達542億元,納稅510億元,「是比亞迪成立30年來最好的經營成績。」他還反酸首提「汽車圈恆大」論的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直指長城新能源業務進展落後。 根據長城汽車2025年Q1財報,魏建軍曾在2021年提出2025年銷售目標達400萬輛、新能源占比80%、營收突破6,000億元。但根據長城汽車2025年第一季總銷量僅為25.68萬輛,比去年同期下滑6.73%,銷售目標完成率僅為6.4%。 李雲飛在發文中表明,針對近日大量文章、評論、視頻暗指比亞迪是「汽車圈恆大」,公司已向國家相關部門上報證據與線索,並將依法追究造謠者責任。他強調:「整體來看,中國主流車企的資產負債情況好於國外車企,中國車企根本不存在所謂『車圈恆大』,任何唱衰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言論都是不可取的。」 比亞迪近日大動作推出降價促銷,引發業界與資本市場震動,也觸發「車圈恆大」輿論風波,包括比亞迪在內的多家中國新能源車企股價出現波動。《新華社》與《證券時報》等官媒近期也呼籲,新能源車企應保持理性發展,避免激進補貼與價格戰,並強調維護市場秩序與金融穩定是當前產業發展關鍵。

從美妝筆記到統戰利器 小紅書掀起國安與資訊自由攻防

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近日宣稱,台灣不少年輕人愛用「小紅書」等中國APP,有助中國未來治理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垂正29日表示,小紅書是否為統戰工具,有必要從法制面規管。儘管多數台灣用戶認為該平台聚焦生活與文化,無涉政治,但學者示警,小紅書透過演算法與審查機制,可能在無形中影響認知與生活,資訊自由與國安風險的界線因此再度成為焦點。 小紅書自2013年在上海成立,被稱為「中國版改良的Instagram(IG)」,主打用戶經驗分享,結合筆記、短影片和直播等,用戶可交流心得、搜尋標籤、購物和販售商品。近年小紅書在台灣越來越受歡迎,活躍用戶將近300萬,約每10人就有1人使用。 小紅書2024年在台灣下載量高達127萬次,據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台灣國、高中生中有85%使用IG、82%用臉書、小紅書則為29%。而統計顯示,小紅書中國用戶有7成是「90後(1990年至1999出生)」,其中7成是女性,逾半來自中國一、二線城市,台灣使用者同樣集中在18至34歲的年輕女性。 根據BBC中文網報導,幾位台灣年輕人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們在在小紅書上不聊政治,認為該平台有豐富實用的生活資訊,也帶領她們認識中國大陸的文化和結交朋友,漸漸地對當地產生好奇和好感。 一名22歲的台灣大學生受訪時表示,小紅書是她常用的社交軟體前3名,一天會花2小時在小紅書上瀏覽美妝、穿搭和舞蹈內容,搜尋生活資訊。她從大學開始使用小紅書,如今使用4年,契機是對美妝感興趣,發現小紅書資訊豐富,也更跟能上流行,並認為小紅書也幫助她的職涯發展,及了解其他華語區競爭者。 學者分析指出,小紅書內容未必直接影響台灣使用者的政治認同跟選舉行為,但中國官方審查及議題設定的框架,仍為使用者帶來「緩慢且長期的認知影響」,台灣需警覺其國安及資安風險。 對於中國學者的「小紅書治理台灣」言論,以及台灣政府警告有「統戰」風險等,報導指出,實際用戶的看法顯得平實許多,用戶小鄧表示,小紅書並不熱衷政治內容,僅是分享生活資訊、促進文化交流的管道,她在這些社交平台認識朋友,也不因國籍而有差異,「使用社交軟體是我的個人選擇。」用戶Annie也表示,她在平台上不會搜尋政治內容,小紅書並不會改變她身為台灣人的身份認同。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戴瑜慧認為,小紅書看似「去政治化」正是問題所在,該平台資訊豐富,卻不能觸及敏感詞彙,內容呈現中國官方審查過的世界。 2022年有文件顯示,小紅書對平台上政治相關內容嚴謹審查,其監測輿情及審查目標包括重大群體性事件、重大自然災害和社會安全事件等。該平台曾在2個月內新增500多個與習近平相關的敏感詞。 戴瑜慧觀察道,小紅書透過娛樂內容包裹有政治訊息。她舉例,日本排放核廢水議題在小紅書上就曾引起廣泛討論,當時眾多美妝博主將自己扮成「海洋精靈」、強調生態遭到破壞,符合中共官方的議題設定。 她解釋,用戶透過演算法看到經過篩選、大量且單一視角的內容,就可能對認知跟生活產生影響,雖然不會馬上改變國族認同跟選舉行為,卻是長期且緩慢的過程。 此外,近期也有幾起事件使台灣社會對小紅書產生疑慮。包括5月底中國網友在小紅書上傳宣稱是台灣空軍基地的空拍解析影片;也有「陸配」女子在台北街頭直播學生日常校園活動,也使台灣民眾對於小紅書上多則標註「台灣小學生」,以及直接展示學童臉部的影片感到不安。 數位發展部2022年已將小紅書、抖音等中國社群平台列為「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公部門相關設備禁止下載使用。至於台灣是否可能禁止小紅書,跟進美國擴大限制民間使用中國社群軟體,民進黨立委陳培瑜表示,禁絕社群軟體會引起台灣人反感,目前立法院持支持言論自由角度。 一些部分立委則傾向可從《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國家安全法》、《個人資料保護法》、《資通安全管理法》等建立相關規範管制,避免推薦兒童有害內容,或是向企業要求公開部分演算法以利檢視。 小紅書由中國行吟信息科技創設,投資方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科技巨頭,目前全球用戶超過3億,月活躍超過1億,估值約170億美元。年初美國因國家安全理由,試圖下架抖音國際版TikTok,使大量美國網友湧入小紅書,進一步提升其全球知名度。 面對中國學者稱「小紅書治理台灣」言論,讓看似無害的小紅書內容與高黏著度的演算法,是否正悄悄改變台灣年輕人的認知與價值?台灣是否會步入「被演算法溫水煮青蛙」的境地,這場科技與政治交織的論辯,也讓「資訊自由」與「國安風險」之間的界線再次被拉入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