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科技

【核三除役系列3-3】全球掀重啟核電浪潮 台灣卻反其道而行

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長期呼籲恢復核電發展,且逾20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南韓、瑞典等,在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28),也籲在2050年前將全球核電產能提高到2020年水準的3倍,以達到淨零排放目標,認為實現碳中和目標關鍵角色就是核能。然而台灣卻反其道而行,堅持非核家園政策,明(17)日隨著核三廠2號機除役,正式進入無核運轉時代;儘管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電持續推進,但發展速度與穩定性仍受限,導致火力發電比重節節攀升,空污與碳排問題更加嚴峻。 與台灣不同,面對能源轉型與氣候危機,越來越多國家重新擁抱核能,包括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公開表態支持擴建核電,根據「開啟核能復興時代」(Ushering In a Nuclear Renaissance)的草案命令寫道,「美國新核反應爐設計發展已沒落,自2017年以來,世界各地設置的核反應爐有87%是根據俄羅斯或中國的設計」,要在2050年前將全國核電機組的總裝置容量從目前近100GW(Gigawatt,百萬瓩)提高至400GW。 原本於1980年公投決定逐步廢核的瑞典,也在2010年6月重新擁抱核能,瑞典目前共有6座核反應爐,滿足百分之30電力需求,政府希望2035年底前新建2座核反應爐,之後再蓋10座新核反應爐。法國能源轉型部也指出,「若沒有核能,將地球暖化控制在攝氏1.5目標就無法達成」;歐盟議會也於2022年通過支持天然氣及核能發電,列為氣候友好型的「綠色投資」項目,使未來的能源投資者,能夠將其貼上綠色標籤得到獎勵的資助。 另童子賢日前也以國際核能趨勢舉例,芬蘭在俄烏戰爭後,面對能源成本高漲與國家安全受威脅,2024年修法重新啟用核能,啟動了OL3大型電廠(單一機組發電達到1600MW,是核二、核三發電量的1.7倍)。芬蘭政府認為可以維護國家能源安全,也大幅節省成本,兼達到發電卻不排碳環保目的。 童子賢指出,2024年瑞士、瑞典都修法放棄非核政策,瑞士土地只比台灣大14%,一直使用4成以上的核能。他也以日本走出福島核災為例,就算過去日本是福島核災受害國,也在前首相岸田文雄宣布恢復核電之後,今年石破茂也回應會做最大限度的使用核能發電與再生能源,這就是日本版的核綠共存。 另台灣鄰近的新加坡也在思考核能,星國目前有92.6%靠天然氣發電,現在1度電約新台幣6.8元,新加坡也受不了高昂電價,尤其在AI競爭時代,沒有人到新加坡設AI中心,就是電價太貴,而且95%都是在排碳。 童子賢列核能對台灣重要3原因 童子賢今年3月在論壇中指出,電力取代燃煤、石油,可以是乾淨能源且是精密、可控能源,電力成本就是國家的成本,電力效率攸關產業效率及國力。至於燃燒石油、煤炭、天然氣,產生的廢棄物沒辦法收集處置,只能往大氣放,內部的成本外部化,造成地球暖化,反核的人苛求說一定要處置核廢料,對於要不要處置燃煤跟天然氣的廢料,反核人士答不出來,所以拒絕回答。 童子賢認為,核廢料所需要的空間,不到一座奧運標準池的一半,他透露,有一任經濟部長本來很恐慌「水池滿了」,跟他聊天時詢問「水池滿了,為什麼不多蓋一座水池就可以再繼續用20年?」童表示,所有的核廢料加總起來就是一個小巨蛋的空間,這是目前核能集中保管廢料最可貴的地方,不會佔據龐大的國土。就連1998諾貝物理獎得主朱棣文當過美國能源部長,都在呼籲台灣恢復使用核能。 童子賢列舉核能對台灣重要的原因,第一,核能供電穩定,彌補風電、太陽能發電「間歇性」供電不穩的缺點,第二、核能發電佔地很小,相對地綠能佔地很大,台灣寸土寸金,為什麼要把珍貴的國土耗費到效率非常低的太陽能上面?童子賢指出核能重要的第三個原因,核能不排碳,善用核能可減少碳排、減少碳稅,核能經濟實惠,一年可替台灣省N個千億台幣,健全台灣政府財政。 時任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就曾表示,「核能是世上最乾淨能源」,對於核能的存廢,他也曾呼籲政府重新檢視,至少不要完全排除掉,能源結構的備用方案應納入持續使用核能、延役核能,同時不要放棄未來安全的中小型新一代的核能發電廠。台灣在此時選擇全面棄核,是否走得太快,值得社會更深層的討論。 非核的理想 火力的現實 賴清德在上任時訂定了下一輪電力結構,目標要在2030年達到「燃氣50%、綠電30%、燃煤20%」。換言之,綠電發電占比須在5年間提升10個百分點,並超越燃煤,成為全台第二大電力來源。國家電力結構不僅牽涉能源選擇,背後還必須考量天然資源、產業結構、國家安全等。像是發生在4月底的西班牙、葡萄牙大停電,國內部分電力學者歸咎於高比例綠電、過度仰賴境外電力輸入導致基載不足,以及電網慣量過低有關,對台灣亦具警示意義。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日(16日)表示,核三廠2號機明日停止發電,立法院已通過《核管法》,依照新法,核安會須制定子法,規範如何檢查核三廠安全,台灣過去有核電廠延役經驗,但能否完全移轉到核電廠重啟,仍須由核安會做專業技術認定,後續才能由經濟部或台電決定是否重啟。 台灣的非核家園願景,出發點是安全、永續與民主選擇。然而,理想之路上,民眾是否準備好面對用肺呼吸來換取的電力,在再生能源尚未成熟、儲能技術仍在發展的現階段,台灣或許該重新審視這條路走得是否過於急促。最好的能源不是核或火,而是能夠穩定、安全且全民負擔得起的能源。而這,正是台灣下一個階段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系列完)

【核三除役系列3-2】專家揭「棄核」下場:產業競爭力恐落後日韓

前總統蔡英文任內提出的「2025非核家園」計畫將於明天正式實現,位於屏東的核三廠2號機17日除役。藍白13日在立法院聯手推《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6條修正草案三讀通過,停止運轉的核電廠仍可申請換發執照,並將執照時間延長至20年;卻遭環團譴責,批藍白草率修法。不過,仍有專家學者支持重啟核電,且認為台灣若拒絕核電,只靠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競爭力絕對追不上日韓。 核三廠自1985年啟用至今已近40年,分為1號機與2號機,各裝置容量約95萬瓩,長年穩定供電,承擔南部電網一部分基載電力。依據原能會與台電規劃:核三1號機運轉執照於2024年7月27日屆期;核三2號機則將於2025年5月17日正式除役。 台電於2023年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提出除役計畫;原能會2024年4月24日審查通過,並預計5月底前完成除役許可發放。除役過程預計耗時25年,分為拆卸設備、去污處理、放射性物料搬遷與場址復原等4大階段,經費超過數百億元。 台灣核能政策歷程與現狀概況 自2016年民進黨政府上任以來,便提出「非核家園」政策,計劃於2025年全面停用核能。隨後,政府修訂《電業法》,明定核能發電廠在40年使用年限屆滿後應停用。然而,2018年的公投結果顯示,民眾對於核能政策存在分歧。儘管如此,政府仍堅持不延長核電廠的使用年限,並計劃以再生能源取而代之。 1978至1985年為核能發展初期,為因應當時快速工業化的電力需求,位於新北萬里的核一廠、新北金山的核二廠、屏東恆春的核三廠陸續商轉,為當時因應快速工業化的電力需求。而位於新北龍門的核四廠1990年代開始規劃,1999年動工,歷經多次政治波折與停工爭議,至今未商轉。 1980年至2011年反核聲浪興起,1986年車諾比核災引發民眾對核能安全的關注;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時任行政院長唐飛主張續建核四,然而在續建核四電廠與否的立場上,與民進黨政府的主張停建核四完全不同,最終唐飛於2000年10月6日被迫辭職。 2011至2016年福島爆發核災後轉向非核政策,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成為轉捩點,民間反核意識強烈升高,2013年以來多次舉行「反核大遊行」;前總統馬英九政府啟動能源轉型討論,但未明確退核時程;而核一、核二預定於2018至2023年退場,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運轉40年為限。 2016至2020年「非核家園」政策定調,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任,明確推動「2025非核家園」政策,目標2025年核能占比為0、再生能源20%、火力發電80%,並宣布核一、核二、核三如期除役,核四不再啟用,透過修訂《電業法》支持綠能發展與電業自由化。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是由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兼執行長黃士修、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李敏、中華民國醫學物理學會理事廖彥朋共同發起,該案訴求廢除《電業法》的第95條第1項,亦即「2025非核家園」條款,全國性公民投票中以近590萬的同意票數、且超過投票權人數1/4的門檻,順利通過。但由於公投結果「不具立即法律效力」,且2020後立法院再修《公投法》將公投與大選脫鉤,執政黨持續推行非核政策。 目前我國核能政策現況為核一、核二已除役,核三1號機於2024年7月除役、2號機預定今年5月17日除役,核四雖曾爭議重啟,但原能會未核准,現仍封存中,由政府指示進行資產管理。現核能占比降至約2至3%,5月17日核三廠2號機停機後,台灣才真正達到核能發電「占比0%」狀態;火力發電(燃氣、燃煤)占比達84%以上;再生能源持續增長,太陽能、風電建設進行中。 國民黨5月份公布最新民調顯示,對於民進黨推動非核家園,台灣未來將用火力發電,民調顯示「不太支持」與「非常不支持」的高達將近7成,達67.7%。面對民意反撲及在野透過修法延長核電廠運轉年限,總統賴清德5月14日明確表示,修法後核三廠2號機不可能在未經實質審核下直接延役,甚至立刻重啟;政府對新核能態度開放,但要滿足核安無虞、社會共識、核廢有解三前提。 學者:日韓提高核能占比、拒核電失競爭力 不過,中經院副研究員陳中舜表示,「相信絕大多數經濟、電機專家或學者都支持核電」,若從目前核三廠的狀況來看,它的燃料池空間相對多於核二廠,加上核三廠的停機時間也比較短,其場內技術能量、商業維護基礎都還在,所以從核三開始延役,在技術上是相對可行的方法,對於經濟層面來說也是很好的選擇。 陳中舜指出,不過賴政府目前應不會積極處理核能議題,主要是因為有選票顧慮,所以以目前政府的態度來看,核能相關議題可能會走到公投這步,若公投結果大家支持,政府才會感受壓力,但這樣也是讓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有台階下,並非壞事,此外,近期美國政府已經逐漸在釋出支持核能的相關訊息,未來核能議題走向仍值得關注。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認為,是否續用核電要看全球趨勢,多數先進國家仍持續朝2050淨零碳排目標前進,其中日本決定提高核能占比,2030年要達到百分之20、南韓提高至百分之30,但也同時發展再生能源,此種作法較為務實。 葉宗洸指出,再生能源不論太陽能或風力都需要土地,就會限制開發;台灣想吸引如輝達等AI、半導體產業來台設廠,就要提供無碳、穩定的電力來源,但依現況,台灣若拒絕核電,只靠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競爭力絕對追不上日韓,也無法提供穩定電力。 核三廠2號機將在5月17日正式除役,屆時台灣將進入非核家園。不過,《核管法》修正案在13日三讀通過後,停止運轉的核電廠最多可延役20年,未來相關子法如果接續修正後,台灣能源政策配置恐產生變數。

【核三除役系列3-1】非核家園最後一哩路:火力飆84% 點燃「用肺發電」爭議

【編者按:核三廠2號機於2025年5月17日除役,標誌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卻也將火力發電推升至84%,引發「用肺發電」的健康與環境隱憂。本系列報導分三篇探討此關鍵轉型:首篇聚焦火力發電對空污與健康的衝擊;次篇分析非核政策的現況與挑戰;末篇對照國際核能復興趨勢,檢視台灣選擇的獨特性與風險。盼透過深入剖析,引導讀者思考能源轉型的代價與未來,尋求安全、永續且全民負擔得起的能源解方。】 位於屏東的核三廠2號機將於明天(17日)正式除役,象徵台灣邁入「非核家園」的最後一哩路,也意味著核能即將退出台灣能源版圖。然而,隨之而來的,是火力發電占比大幅提升至約84%的現實,引發社會對「是否準備好用肺發電」的質疑聲浪。 儘管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6條修正草案,將核電廠運轉年限由40年延長至60年,被視為為核能延役解套,主張續用核電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更形容此舉如同「解除孫悟空的緊箍咒」。但總統賴清德則強調,核三廠2號機不可能在未經實質審查下「直接延役」,甚至「立刻重啟」,並表示台灣至2032年供電無虞,核三仍將如期除役,展現非核政策不變的立場。 核三2號機除役後,台灣核電比重將趨近於0。根據台電與經濟部的能源轉型規劃,2030年電力結構目標為:燃氣發電50%、再生能源30%、燃煤發電20%、核能0%。但當前現況是,核電除役後,短期內的電力缺口將由火力機組接棒填補。根據台電資料,核三2號機歲修期間(2024年10月至12月),夜間備轉容量一度降至5%,供電風險浮現。 行政院長卓榮泰5月11日表示,按照目前估算都在安全狀況,也有新的發電機組會加入,足以彌補,今年可維持白天10%、夜間7%的備轉容量率,供電無虞,甚至到2032年前發電量都是足夠的,請民眾安心。 火力發電激增的健康與環境代價 藍營曾批,核三廠2號機將在5月到期除役,台灣正式入非核家園,台灣到時候火力發電占比將高達84%,火力全開,簡直要全台灣人民「用肺發電」。非核家園的代價下,恐會對台灣造成下述影響,包括「能源結構單一,供電風險提高」:高度依賴燃氣、燃煤,使供電安全面臨挑戰、天然氣需大量進口,若國際供應中斷,如地緣政治衝突、天然災害等,都可能引發供電危機。 第二「空氣污染與健康風險加劇」:火力發電排放懸浮微粒(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增加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公共健康負擔。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指出,「PM2.5是台灣人嚴重的生命威脅」,美國研究證實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就少活7到8月,還會使肺癌死亡率增加8%,肺癌也是台灣近年成長速度最快的癌症。 第三為「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衝擊減碳目標」:火力發電是碳排主力,天然氣雖較煤減碳,但仍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恐不利於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國際承諾;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盧倩儀曾指出,全球都要汰除化石燃料,台灣應該要「減氣」,而非提高對天然氣的依賴,「這樣的能源政策會帶台灣走向死路。」 第四為「發電成本與電價壓力上升」:天然氣進口成本高且受國際行情影響大,例如俄烏戰爭期間氣價飆漲、台電虧損擴大,政府須大量補貼,若調高電價,又恐衝擊民生與產業競爭力。經濟學專家梁啟源曾提出警示,認為我國能源安全未來的隱憂極大,他過往一再提及的歷年太陽光電和風電的實際值與目標已接連落後,「若非核政策不改,台灣將面臨長期停限電危機」。 第五則是「能源轉型壓力倍增」:非核後,必須加速再生能源,如風電、太陽能建置填補缺口,若再生能源發展不及,火力比例將更難壓低;最後一點是「產業與地方可能承受負擔」:中南部多為火力電廠集中地區,空污問題加重地方壓力、居民可能提出更多抗爭與訴訟等。 非核家園的政策挑戰與供電風險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5月14日也提到,核三廠即將除役,台灣整體電力結構中,火力發電占比預計將升高至84%,變成用肺發電。第二就是「碳足跡會相當高」,過去台中火力發電廠一年的排碳量就等於紐西蘭一國,未來排碳量若更高,到了2026年歐盟開始課碳稅,台灣也將面臨被課稅的情況,再加上核電廠關掉以後碳足跡太高,所以耗電產業也必須出走,「不管是核一、核二或核三廠延役還是核四廠商轉,最快都需要4年評估,但這4年之內若繼續燒碳,後面要怎麼辦?碳稅要怎麼辦?肺腺癌、PM2.5都不用說了嗎?」 賴清德表示,政府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穩定供電、開發多元綠能,而前總統蔡英文推動能源轉型,積極開發再生能源,針對核電陸續除役,政府也及早因應,「今年將有大潭7號機、興達新1號、2號機及台中新1號機等的大型燃氣機組上線,總裝置容量達到480萬瓩,遠大於核三2號機95萬瓩,是足足5倍之多。」 不過,燃氣雖比燃煤潔淨,但仍是化石燃料,排碳量與空污不可忽視,作為過渡能源的天然氣,雖有助減煤,但在全球淨零排放目標下,其碳排與甲烷洩漏風險仍備受爭議。尤其近年來,中國解放軍頻繁封鎖台灣周邊海域,若是台灣無法足夠天然氣儲存量,那麼即便準備有足夠燃氣機組也會呈現無用武之地。 賴清德也提到,台灣的空氣品質逐漸改善,過去幾年,核一廠、核二廠陸續停機,也並沒有造成空氣品質的惡化。台灣PM2.5年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24.0,下降到2024年的12.8。不過,火力發電即使加裝濾煙設備、減少空污物,仍有大量碳排,這是影響氣候變遷的主因,空污減少不代表氣候負擔下降,非核會增加碳排放,是另一層風險。

比利時正式叫停廢核計劃 擬建新反應爐因應能源轉型

面對全球對核能的關注日益高漲,比利時國會於15日正式廢除自2003年起實施的淘汰核能法律,允許興建新的核電反應爐。此舉象徵該國能源政策的重大轉向,也反映出當前歐洲能源格局的變化。 根據法新社報導,當天,比利時聯邦國會以102票贊成、8票反對、31票棄權,支持新上任的保守派聯合政府提出的核能復興計畫。能源部長比赫(Mathieu Bihet)表示:「聯邦國會剛剛翻開了二十年封鎖與猶豫的新篇章,為更務實、更具韌性的能源模式鋪路。」 根據2003年通過的法案,比利時原定在2025年前全面關閉境內核電反應爐,並禁止新設核能產能。然而,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引發能源危機,天然氣價格飆升,比利時當局隨即延後核電退場期限十年。如今,政府進一步推翻淘汰計畫,明確比利時的能源政策轉向。 比赫強調:「這不僅是一項能源改革,更是關乎我們國家經濟、環境與戰略未來的關鍵一步。」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全球對核能的興趣達到自19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的最高點。除比利時外,荷蘭、瑞典亦有興建新核電廠的規劃,義大利也在今年初開放重啟核能的可能性,顯示歐洲多國正重新思考能源自主與氣候目標之間的平衡。 目前比利時擁有兩座由法國能源企業Engie營運的核電廠,共四座反應爐,核電供應量約佔全國總發電量的40%。其次為天然氣(21%)與風力(19%)。比赫透露,政府希望進一步提升核電比重,並計畫與Engie進行協商,了解其未來意向。 不過,Engie回應表示,儘管正在延長其中兩座反應爐的運作年限,但「核能已不再是該集團在比利時的發展策略」。未來雙方如何協調將是推進核能政策的關鍵一環。 此次核能政策的重大轉向,也體現了比利時今年2月新政府上台後的路線調整。歷經七個月艱難談判,新聯合政府的上任標誌著比利時政治向右轉,核電重啟即是聯合協議中的一大重點。

人類末日倒數?研究揭「地球死期」...馬斯克籲加速移居火星

火星是學術研究的焦點,更被評為有機會實現人類移居的行星,近日SpaceX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接受專訪時,再度強調推動「火星殖民計畫」的急迫性,並指出火星移居是「人類文明的保險」。而近期有一項最新的國際研究也首次明確預估地球不再適合生命生存的時間。 馬斯克日前接受福斯新聞(Fox News)主持人傑西(Jesse Watters)專訪時表示,太陽正在逐漸膨脹,最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會被太陽毀滅,人類若來不及早點分散至其他星球,將面臨滅絕風險。他形容火星計畫不僅是一場科技冒險,更是「為人類買的壽險」,目標是在火星建立自給自足的城市,不依賴地球資源持續生存。 馬斯克強調,這不是火星觀光,是讓人類真正成為多星球文明,雖然目前技術挑戰仍大,但唯有盡早開啟太空殖民,人類文明才能在面對戰爭、氣候變遷甚至隕石撞擊等風險時保有一線生機。 另馬斯克3月中旬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稱,SpaceX星際飛船(Starship)計畫將於2026年底出發前往火星,目前已經將火箭系統改良為可重複使用,可以大幅降低發射成本,預測如果任務進展順利,人類最早可能在2029年開始登陸火星,儘管2031年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由東京大學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共同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指出,研究人員使用超級電腦預測,由於太陽熱量的增加,地球的宜居性將在大約10億年後不再適合生命存在,進而走向全面滅絕。 根據研究結果,太陽最終將在約50億年後進入紅巨星階段,屆時太陽體積將急遽膨脹,可能吞噬地球或使其表面變為焦土。即使倖存,也難逃高溫與輻射導致的生態全面崩潰。 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熱議,PTT網友表示「地球不好好愛護跑到火星?」、「10億年後,人類早就滅亡了」、「還有10億年 現在不急阿 先讓美國偉大」、「拿10億年來斂財,都市人真懂玩」、「地球被太陽毀滅 火星逃得掉?」、「又是為了資金釋出的議題吧…」、「我看起來像活得過10億年的人?」、「宇宙也有終點啊,要移民也是去別的宇宙」、「10億年 是我的第幾代後代啊懶得算了...」、「人類最終和恐龍一樣」、「在之前人類可能就因為戰爭而滅亡」。

核二廠長以美國為例:核能發電廢棄物量遠少於太陽能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喊話助台解決核廢、並引進核能新興技術,總統賴清德也透露不排除發展先進核能。前核二廠廠長林文昌透露,關於核廢料,美國現在就是使用「乾式貯存」,以放射性廢棄物產量來講,比起太陽光電產生更少,且芬蘭也已經做好生成地底處置,將核燃料永久埋起來;他呼籲政府參考國際經驗,推動地質調查與科學評估,尋找合適地點設立最終處置場,才有可能讓核能政策走向成熟。 前核二廠廠長林文昌在網路節目《民眾之聲》指出,若核電這麼危險,為何蔡政府上來之後仍運轉8年,就是因為一停下來就會沒電,而這有牽涉到選票的事情,大家都很謹慎。他表示,核電廠的放射性廢料基本上分為2種,一種是低放射性廢棄物,另外一種是高放射性廢棄物。而高放射性廢棄物就是用過的燃料,低放射性廢棄物則是核電廠在維護運轉時所產生的廢料,或是工作人員的衣服、設備等。 林文昌指出,事實上,目前全球大約有超過100個處理低放射性廢棄物的地方變成儲存廠,運轉上也沒有問題;他表示,當然高放射性廢棄物有很強的放射線,若不好好防護是有危險性的,而通常分幾階段處理,第一,在電廠出來之後因為還有餘熱、還會發出熱量,所以會放在水池裡放至少5年,甚至放了2、30年的發出來的能量還比電燈泡小。 林文昌續指,觀察全世界,尤其是美國,現在第二階段就是「乾式貯存」,放在電廠裡做乾式貯存,而美國原本有104部機組,高放廢料僅需要幾個足球場就夠,以放射性廢棄物產量來講,比起太陽光電,核電的廢棄物產生很少。他提到,用過的燃料95%以上都還可以再回收利用,只是現在清水式反應爐沒辦法用到那麼好,技術性還沒跟到,但已經有了。 林文昌提到,快中子爐能夠把現在的鈾238轉化成鈽239,而這又變成一個核燃料原料,雖然目前成本較高,但如果以後能源缺乏時,技術到了都可以用。他補充提到,另外一個做法可以看芬蘭,現在他們已經做好生成地底處置,埋在地下數百公尺,將核燃料永久埋起來。 然而,迄今為止,台灣關於用過核燃料棒最終處置的相關法源都仍是一片空白,直到今年初經濟部才正式成立「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專案辦公室」,並預計展開高階核廢料選址辦法的立法。而核一廠室外乾式貯存場也是到去年5月才正式獲得新北市政府核准,並在該年10月時迎來台灣核電史上第一次的「燃料棒吊離燃料池」,核二廠的室外乾式貯存設施也在同年12月底正式開工。 在此之前,台灣3座核電廠的用過燃料棒都無處可去,只能就地存放於核電廠的燃料池中。由於核廢料再處理技術高度昂貴且依然會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因此仍然需要有「最終處置」(final disposal)方案。目前台灣已製造出近2萬多束高放射性廢棄物、逾21萬桶低放射性廢棄物。 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問題在台灣一直備受爭議。儘管蘭嶼居民曾於2002年強烈要求將低階核廢料遷移至其他更安全的地點,但至今該項訴求仍未獲得回應,低階核廢料仍持續暫存於蘭嶼。高階核廢料則透過乾式、濕式方式存在現存或退役核電廠內。

示警台北強震恐倒4千棟 李鴻源轟政府:高房價換危險醜陋城市

台灣位處地震帶上,1月21日嘉義就發生規模6.4地震,導致嘉南地區多處房屋倒塌。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示警,台灣許多人住在非常危險的地方,若台北市發生6級以上地震,估4000棟建築倒塌,點名台北、新北和台南為是最危險地區,因很多居民都住在土壤液化潛勢區,批「政府讓民眾花高房價,卻住在危險醜陋的地方,這是一個大有為政府該幹的事情嗎?」 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4日出席青雁青年成長營演講時,指出過往推估萬一發生6級以上地震,台北市將有4千棟建築倒塌,尤其土壤液化潛勢區的問題,觀察後發現台北、新北、台南是最危險地區。認為台灣僅有3.6萬平方公里,但政府對土地了解不足,高速公路經過順向坡、核電廠蓋在斷層附近,很多居民都住在土壤液化潛勢區,「政府讓民眾花高房價,卻住在危險醜陋的地方,這是一個大有為政府該幹的事情嗎?」 事實上,李鴻源曾多次公開示警,因為雙北土壤液化嚴重,台北若發生6.2級地震,地震將擴大為7.3級,台北如果發生6級以上地震,粗估有4000棟建築倒塌;萬一是7.3,則是倒掉3.5萬棟。 李鴻源過去也指出,雙北有300萬人,正住在土壤液化潛勢區相當高的地方,只要「1個中級地震就會把台灣摧毀」,而現在全台灣半數以上人口都集中在桃園以北,希望政府應該慎重考慮「遷都」,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為了改善城市醜陋及危險的問題,李鴻源提及,他過去推動防災型都市更新,讓政府擔任最大開發商,賺得錢大部份能流入政府口袋,才有預算能解決問題;而推動都更需要土地,他建議政府用房子跟國防部換土地,以及跟民間合建,若手上同時有五大建案,「房價政府說了算」,但他當初推出此計畫卻被行政院阻攔。 「土壤液化潛勢區」小知識 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資料,土壤液化為「砂質土壤」結合「高地下水位」的狀況,此時一旦遇上一定強度的地震,就會產生類似沙粒浮在水中的現象,使土壤無力承載建築物重量,造成建築物下陷、傾斜。若民眾想了解自家所在區域是否可能出現土壤液化,可前往中央地質調查所的「 土壤液化潛勢查詢系統」網站,輸入門牌、路名或地標皆可查詢所在地狀況。 民眾只要在網站上方輸入關鍵字後,即可查詢所在地的土壤液化狀況,其中綠色(低潛勢區)為可能有輕微液化或沒有液化發生;黃色(中潛勢區)為地下深層可能液化,但地表沉陷不明顯;紅色(高潛勢區)為可能出現明顯液化表徵,如噴砂或顯著沉陷等。 若民眾居住在土壤液化區域上該怎麼辦?銘傳大學建築學系教授王价巨曾表示,土壤液化和坡地崩塌、土石流不一樣,可透過工程技術補強。台灣1970年代後的建築,在建築技術規則中都有針對土壤液化訂下工程設計規範。另根據中央地質調查所資料,即便房屋位於土壤液化潛勢區,只要建築物有2、3層地下室,或建築物基礎有打樁深入地下,基本上都沒有土壤液化災害的疑慮。

陸企業拚開發小型核反應爐 供電數據中心

全球邁入AI時代,為獲足夠低碳能源需求,大陸科技業與核電企業紛紛合作開發小型核反應爐,期望未來能取代已達役期的煤電機組,並為科技業的數據中心提供大量電力使用。 綜合陸媒報導,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特邀顧問、大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前董事長王炳華近日表示,小型核反應爐目前已是美國、俄羅斯、法國等核電強國研發的重點,美國能源部近來重啟9億美元資助計劃,支持相關商業化開發,Google、甲骨文、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公司紛紛投資小型模塊化核反應堆,擬為其數據中心提供無碳電力。 王炳華指出,目前大陸的資訊技術、交通運輸大企業等都與核能企業合作展開小型核反應爐為數據中心供電的示範項目前期論證,以及一體化車載微型動力反應爐研發項目,主要有中核、中廣核、國家電投、中科院、清華大學和中船重工等6個集團和單位進行開發,研發形成不同用途、不同功率的12種小型核反應爐技術,主要包括主要包括陸基型水冷式反應爐、海上型水冷反應爐、高溫氣冷式反應爐、快中子反應爐和熔鹽反應爐。 其中,中核集團研發的「玲龍一號」ACP100目前為工程示範建設階段,預計2026年建成,屆時將是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組化小型反應爐;北京清華大學開發的200MWe高溫氣冷式反應爐則已於2023年底投入商業營運;大陸中科院開發的2MWt釷基熔鹽實驗反應爐也於2024年實現滿功率。 王炳華提到,大陸煤電機組在2030年前後,將會有一波壽命到期的高峰期,部分老小機組將會逐一淘汰。近年來,大陸的華能集團、國電投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都已對此展開在原力火電廠址建設小型反應爐機組的前期研究、論證。 根據澎湃新聞報導,大陸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小型核反應爐仍在發電應用上具有局限性,與大型核電站相比,也不具備市場競爭力。不過針對出口市場,王炳華指出,大多數一帶一路的共建國家國土面積較小,人口規模適中,大型核電站其實不適合,而小型核反應爐會更好地適應其電網容量和區域用電、供暖等需求,大陸未來可透過外交活動對潛在市場宣傳,同時調整相關技術,加快形成適應中小電網國家需求、特殊區域用能以及非發電領域發展需求的小型核反應爐。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定義,每單位的發電能力在300千瓩(MW)以下者,為小型核反應爐,約為傳統核動力反應爐發電能力的三分之一。

AI挑番茄 人力需求減半

AI(人工智慧)時代來臨,高雄市政府農業局持續推動智慧農業發展,結合AI技術,協助農民導入「智慧分級」系統,提升選果效率與精準度,令選別效率提升5成,節省一半人力成本,也提升整體分級品質。 高雄市番茄種植面積達465公頃,其中,小番茄占9成,約419公頃,年產值約新台幣6.9億元。小番茄在栽培過程中易受高溫、降雨、病蟲害與生理障礙等因素影響,導致裂果、斑果與黑點等外觀瑕疵,降低商品價值。傳統分級仰賴人工逐一挑果,耗時又費力。 為改善此現況,農業局自去年起協助杉林區桃旺農場李王勝農友,及美濃區又生農場林奕辰農友建置AI番茄選別機。約半年時間,已蒐集上萬張番茄的照片,開發瑕疵辨識模型,結合自動選果機,系統能自動辨識並排除瑕疵果,同時完成尺寸、色澤與裂果等分類,此技術預計於今年底正式投入分級作業。 農友李王勝2日表示,玉女小番茄選別傳統作業需3人一組,8小時可選別1100台斤,且會因疲勞影響準確度。導入AI系統後,只需要2人一組就可作業,可增加至1600台斤,提高近5成產能。 又生農場林奕辰也指出,平時,橙蜜香小番茄選別需要2至3人一組,8小時可以選別1500台斤;遇到雨後裂果與嚴重病蟲害時,則需4人長時間作業,常有視覺疲勞與漏判情形。 導入AI後,僅需1人即可完成作業,不但節省超過5成人力成本,更能避免訓練與誤判問題。系統操作簡單,大幅提升農場營運效率。 農業局長姚志旺說,希望讓智慧化設備能切合農民實際需求,有效解決人力短缺並提升農產品質。預計今年底前,農業局將協助超過140個農場導入智慧農業技術,推動科技應用深入山區、平原、果園與溫室,讓農民能「愈做愈輕鬆、愈做愈有韌性」。

李彥宏評DeepSeek:「又貴又慢」 網友有「異」見

在4月25日於武漢舉行的Create 2025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對當前熱門的大模型之一——DeepSeek發表看法,直言該模型「又貴又慢」、「幻覺率高」,不適合所有場景使用,引發業界與網友廣泛討論。 據快科技報導,李彥宏在以「模型的世界,應用的天下」為主題的演講中指出,儘管百度旗下多個業務,包括百度搜索、百度地圖、文小言等,已全面接入DeepSeek滿血版模型,並在多個應用場景展現出不錯的效果,但他同時強調DeepSeek「也不是萬能的」。 他表示,DeepSeek目前仍僅能處理純文本內容,尚無法理解圖片、音頻、影片等多媒體資料;此外,幻覺率偏高,許多情境下「不能放心使用」。更大的問題在於「慢和貴」——其API價格遠高於大陸市場上其他主流大模型產品,反應速度亦不及,這對AI應用開發者構成實質性阻礙。 上觀新聞稱,李彥宏強調降低大模型使用門檻,是推動AI應用普及的重要關鍵。 不過李彥宏的言論也迅速在社交平台上引發熱議。部分網友質疑百度本身推出的大模型「文心一言」在性能、價格等方面是否真正做到了「又便宜又快」。有網友評論:「這話要是ChatGPT說的話,DeepSeek還得考慮一下;百度說的話,有點尷尬。」也有聲音指出,DeepSeek作為目前中國AI領域現象級產品,推動了全民AI應用的發展,百度應謹慎對其評價。 儘管存在爭議,李彥宏的發言反映出大陸AI產業內部對大模型發展趨勢與市場競爭的高度關注。隨著生成式AI技術加速演進,如何在性能、成本與實用性間取得平衡,仍將是企業與開發者最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