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NVIDIA)在台灣設立總部的選址案進入關鍵倒數,原屬意的台北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北士科)T17、T18基地,因土地地上權問題遲遲無法突破,台北市政府、新光人壽與中央政府三方近日密集交鋒。經濟部周三(8日)罕見公開喊話,表示已直接與輝達溝通,希望由中央出面協調拍板定案。不過,新光人壽開出約140億元的合意解約條件,使整個案子陷入僵局,未來走向備受矚目。 北士科T17、T18地塊原由新光人壽依「地上權契約」取得開發權,輝達看準該區地理位置與產業聚落優勢,將此作為在台總部的首選。然而,市府若要與新壽合意解約,補償金額成為最大變數。外傳新壽提出高達140億元的解約條件,新光金控副董暨新壽董事長魏寶生則曾澄清,「從沒說過140億元移轉條件」。 不過,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周四(9日)在議會證實,新壽確曾提出約140億元的金額,包括未來50年預期利益107億元,加上已繳納的權利金與租金約33億元。李四川指出,這筆金額並未正式送達市府公文,但若要進行合意解約,這是唯一的可行路徑。李四川強調「我們現在沒有法律爭議,只有錢的問題」。 面對中央喊話介入,新光人壽周四傍晚也火速發布新聞稿,重申「願全力協助輝達進駐北士科」,並指早已依契約進行協調,包括與輝達簽署MOU、7月16日函請北市府啟動協調機制,但市府於次日以「無爭議」為由拒絕,使合作停滯。新壽強調,對北士科T17、T18土地開發「原有完整規劃,並無延宕」,呼籲中央介入雙方協調,避免「不實訊息紛擾讓美事變調」。 由於北士科卡關未解,台北市政府也積極提供替代方案。市長蔣萬安透露,已向輝達推薦北士科T12基地與松南營區兩塊地,對方目前「帶回研究」,若順利,年底前可望有初步結果。這被外界解讀為輝達總部可能轉向其他地點的訊號。 經濟部昨明確表示,已與輝達直接對接,要求其盤點中意地塊,中央將協助協調地方與地主意見。若最終拍板,北士科T17、T18極可能被排除。外界預期,年底前輝達總部選址將定案,關鍵在於新壽與市府能否就140億元解約條件取得共識,否則恐讓這起被寄予厚望的「台灣科技總部案」胎死腹中。
科技
大陸杭州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宇樹科技(Unitree Robotics)近日在美國沃爾瑪(Walmart)官網近日上架宇樹 G1人形機器人,基本款售價為21,600美元(約合66萬元新台幣),提供免費運輸服務,單次最多可訂購6台。這是大陸人形機器人首次以零售商品形式進入美國主流超級市場平台,引發國際科技圈熱議。 宇樹G1在大陸的售價約為人民幣9.9萬元,相比國際競品具有明顯價格優勢。例如,美國特斯拉(Tesla)正在研發的Optimus售價預估約3萬美元,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的人形機器人Atlas價格更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 Chinese robot on Walmart b4 American lab even ships 5 is completely insane pic.twitter.com/5JBsSrliHC — alt sammen (@geogod42) October 6, 2025 宇樹的成本優勢來自全產業鏈自研。公司掌握了電機、減速器、激光雷達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設計與量產能力,相比歐美同行成本降低約30%以上。 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官方資料指出, 2025年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上,宇樹H1機器人包攬1500 公尺、400公尺等4枚徑賽金牌,以5公分/秒速度刷新紀錄。其抗踹擊、後空翻等高階運動能力影片在 YouTube、X(原 Twitter)等平台廣泛傳播,引發全球工程師社群熱議。 今年大陸春節晚會,20台H1機器人更在央視春晚完成高難度「賽博秧歌」表演,包括轉手絹與同步隊形變換,展現毫米級動作協調。 宇樹G1登陸沃爾瑪,象徵著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零售市場。這一舉措大幅降低了全球開發者、初創企業及教育機構的採購門檻。對於缺乏工業供應鏈資源的小型實驗室而言,透過沃爾瑪等巨型電商平台即可便捷購買高階機器人平台,無需通過複雜的科研採購流程。 知名機器人研究員Chris Paxton在X平台上評論稱:「廉價機器人的大規模部署,將讓人們更快解決機器人技術的核心問題。宇樹與Galaxea 等公司的做法,正在改變整個產業的節奏」。 G1雖是新近在美零售的型號,但宇樹產品早已成為全球眾多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常客。此外,宇樹於今年7月發布了第三款人形機器人R1,售價僅人民幣 3.99萬元,重量約25公斤,支持開發與改制,搭載語音、圖像多模態大模型。創辦人王興興在9月的第四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上表示,R1 將在明年成為「全球最暢銷人形機器人」。 G1 上架沃爾瑪後,美國科技圈反應激烈。網友 @geogod42 轉發商品頁截圖並寫道:「中國的機器人都上沃爾瑪了,而我們的實驗室連 5 台還沒寄出,這太離譜了」。 硅谷工程師Benjamin Bolte直言:「宇樹沒有作弊,是我們脫離製造業現實太久。」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也公開表示:「中國透過規模化生產正在占據硬體優勢,美國在這場競賽中已落後」。 業界認為,宇樹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技術普惠」與「中國供應鏈效率」聯合作用的結果。宇樹正在打破人形機器人「貴族化」的技術壁壘。隨著價格持續下探(官方目標將人形機器人降至 6000 美元以下),加上運動性能與開發潛力的提升,其全球市場滲透率有望迅速擴大。
晶片巨頭輝達(Nvidia)規劃在台北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設立台灣總部,但因土地地上權問題,協商至今未果。經濟部昨天(8日)證實,已接獲輝達委託代表來函,要求盤點包含台北市在內、符合需求的土地,並須於10月24日前回覆,此也表達了輝達不排除尋找替代基地。 輝達原計畫進駐北士科T17、T18基地,設立亞太營運與研發中心,投資額估逾百億元。然而,該地為市有土地,新光人壽已取得地上權,依合約規定須「建物完工並取得使用執照後」方可移轉。台北市政府提出兩方案:其一由新壽依約興建後再移轉,另一為雙方合意解約後,由市府專案設定地上權予輝達。前案未獲輝達接受,後案則待新壽提出具體條件。 北市府表示,若採專案設定地上權,需修訂現行規定,預計1至2個月內完成草案。副市長李四川指出,市府將依內政部函釋方向修法,並以《土地徵收條例》為法源,盼兼顧投資效率與法令正當性。市府也強調,已與輝達每周舉行視訊會議溝通,力拚9月底前完成使用權移轉,避免投資計畫延宕。 據悉,新光人壽近期已向市府表達願意將T17、T18地上權直接轉讓予輝達,但因契約條款限制,尚須釐清法律可行性。北市府官員說,目前,新壽已提交轉讓申請,市府內部正在審查。若修法順利並獲核准,最快第三季底前即可定案,輝達總部工程可望於年底前動工。 不過,外界憂心時程壓力仍大。依現有契約,新壽需在2027年2月底前完成建物並取得使照,最遲可展延至2029年,若提前轉讓或解約,恐引發履約爭議。市府除須審慎處理合約風險,也需確保未來設定地上權的程序合法完備。 對於輝達,高雄市長陳其邁昨天也遞出橄欖枝,盼輝達到高雄發展。北市府重申:「全力協助留在台北」。經濟部則回應,台灣為輝達全球供應鏈重要節點,部會已啟動跨縣市盤點作業,24日前將提供符合產業需求的多處用地供輝達評估。
2025年《諾貝爾獎》(Nobel Prize)將自周一(6日)起在8天內陸續公布,台灣時間周三(8日)下午5時45分登場的是《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日本京都大學北川進(Susumu Kitagawa)、澳洲墨爾本大學羅布森(Richard Robson)和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亞基(Omar M. Yaghi)3人共享,表彰他們「在金屬有機骨架(MOF,Metal-organic frameworks)領域的卓越發展」。 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林克(Heiner Linke)表示:「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的潛力巨大,為開發具有新功能的定製材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會」。3位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分子結構,以金屬離子充當基石,並透過長有機(碳基)分子加以連接。金屬離子和分子共同排列形成含有大空腔的晶體,這些多孔材料被稱為金屬有機骨架。透過改變MOF中使用的基本單元,化學家可以設計它們來捕獲和儲存特定物質。MOF還可以驅動化學反應或導電。 Learn more about the 2025 #NobelPrize in Chemistry Press release: https://t.co/4VPazWpGhr Popular information: https://t.co/v0NAHWL2Ri Advanced information: https://t.co/hNIWo07Xa8 pic.twitter.com/9BvDRRDKg0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8, 2025 這一切始於1989年,當時羅布森嘗試以一種新的方式利用原子的固有屬性。他將帶正電的銅離子與一個四價分子結合在一起;該分子的每個臂末端都有一個化學基團,可以吸引銅離子。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它們形成了一個有序、寬敞的晶體,就像一顆充滿無數空腔的鑽石。 在此突破性發現之後,化學家們已經建構了數以萬計的不同種類的MOF。其中一些可能有助於解決人類面臨的一些重大挑戰,其應用領域包括從水中分離被稱為「永久化學物」的環境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PFAS)、分解環境中的微量藥物、捕獲二氧化碳或從沙漠空氣中獲取水分。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月簽署行政命令,規定每份新的H-1B簽證申請須繳納10萬美元費用(約新台幣305萬元)後引起科技業強烈批評。美媒《財經內幕》今天(8日)報導,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已表態,公司將繼續替員工申請簽證並承擔所有相關費用。 H-1B簽證允許高科技等專業人才赴美工作,黃仁勳先前接受《BG2 Pod》Podcast訪談時曾直言,每件申請10萬美元的簽證費用「門檻可能設得過高」。他同時承認另一種批評觀點,即這筆費用可能對資金有限的新創公司造成沉重負擔,而資源雄厚的科技巨頭較能輕鬆承擔。 據報導,黃仁勳致員工的訊息表示:「身為輝達眾多移民的一員,我深知我們在美國獲得的機會如何深刻改變了彼此的人生,而合法移民對於確保美國在科技與思想領域保持領先至關重要,川普政府近期的政策調整再次凸顯了這一點」。 黃仁勳強調:「沒有移民,輝達的奇蹟根本不可能發生,是由你們和全球傑出同事共同創造的成果」。 川普的行政命令規定,未來雇主除非額外繳納10萬美元,否則員工無法獲得H-1B簽證入境美國。不過,這項規定不適用於已持有H-1B簽證者,或是在9月21日前已提交申請的人。 路透指出,川普的命令在科技業界引發恐慌與混亂,而黃仁勳的訊息則被視為安撫員工之舉,H-1B簽證持有者多來自印度與中國,與整個晶片及科技產業一樣,輝達亦有相當比例的員工來自海外,而黃仁勳曾強調,全球約半數的人工智慧(AI)研究人員是華人。 根據美國國籍暨移民局(USCIS)數據,加州自2018年以來,每年申請數量皆居全美首位,而矽谷正是包括輝達在內的多家科技巨擘所在地。
2025年《諾貝爾獎》(Nobel Prize)將自周一(6日)起在8天內陸續公布,台灣時間周二(7日)下午5時45分登場的是《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cs)。 BREAKING NEWS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2025 #NobelPrize in Physics to John Clarke, Michel H. Devoret and John M. Martinis for the discovery of macroscopic quantum mechanical tunnelling and energy quantisation in an electric circuit. pic.twitter.com/XkDUKWbHpz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7, 2025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克拉克(John Clarke)、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德沃雷特(Michel H. Devoret)和同校的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等3位科學家共享,「以表彰他們在電路中發現宏觀量子力學隧穿和能量量化」(for the discovery of macroscopic quantum mechanical tunnelling and energy quantisation in an electric circuit)。 Learn more about the 2025 #NobelPrize in Physics Press release: https://t.co/Gh6DynVSUu Popular information: https://t.co/ehKsc7qPCY Advanced information: https://t.co/uaaAe3rwIq pic.twitter.com/h8w7XNpBJn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7, 2025 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埃里克森(Olle Eriksson)表示:「能夠在百年量子力學不斷帶來新的驚喜,真是太棒了。它也意義非凡,因為量子力學是所有數位技術的基礎」。電腦微晶片中的電晶體就是你我身邊成熟量子技術的一個例子。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為開發下一代量子技術提供了機遇,包括量子密碼學、量子電腦和量子感測器。
2025年《諾貝爾獎》(Nobel Prize)將自周一(6日)起在8天內陸續公布,首先登場的是台灣時間周一下午5時30分的《2024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簡稱「生醫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由美國科學家布倫科(Mary E. Brunkow)、拉姆斯德爾(Fred Ramsdell),以及日本科學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3人共享,因為「他們發現了免疫系統是如何被控制的」,以表彰「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發現」(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 BREAKING NEWS The 2025 #Nobel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has been awarded to Mary E. Brunkow, Fred Ramsdell and Shimon Sakaguchi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 pic.twitter.com/nhjxJSoZEr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October 6, 2025 諾貝爾皇家科學院指出,人類的免疫系統每天保護免受成千上萬種試圖入侵身體微生物的侵害。這些微生物的外觀各不相同,許多微生物與人類細胞相似,作為一種偽裝。那麼,免疫系統是如何決定攻擊什麼、防禦什麼的呢?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必須受到調節,否則它可能會攻擊我們自身的器官。 布倫科、拉姆斯德爾和坂口志文3位科學家因在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immune tolerance)方面的突破性發現,而榮獲202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外周免疫耐受是指在人體的免疫器官中,成熟的T細胞和B細胞在接觸到自身或外來抗原時,產生免疫無應答的狀態。 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坎佩(Olle Kämpe)表示:「他們的發現對於我們理解免疫系統如何運作,以及為什麼並非所有人都會患上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至關重要」,他們開創了周邊耐受領域,推動了癌症和自體免疫疾病治療的發展,這將帶來更多移植的成功率,其中一些療法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工研院院長一職近日因現任院長劉文雄拋出將於10月底卸任的消息後,新任領導者備受各界關注。據《自由時報》報導,懸缺將由工研院前副院長、現任台大教授張培仁接任,他因其完整的產官學研經歷,被視為深受基層肯定的適任人選。 現任院長劉文雄自2018年4月上任,任期已長達七年半。今年67歲的他曾連續兩年獲得延退,引發工研院內部議論。不過,他已在中秋節前夕對內發出公開信,預告將於本月底董事會後正式退休,並在信中說明了延退的緣由。 即將接任工研院院長的張培仁,是現任台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 業務兼院長及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他與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有著長年的共事情誼,被視為是吳政忠極為信任的「老戰友」。 回溯至2016年11月,張培仁出任工研院副院長時,吳政忠在布達典禮上曾公開表示,兩人過去在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腦力激盪,共同研擬國家科技發展方向。當時,張培仁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智慧生活」概念,強調科技應與生活結合,此布局領先業界超過10年,被讚譽為該構想背後的靈魂人物。 此外,張培仁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理論及應用力學博士學位,專長涵蓋微機電系統、電磁機械系統等,學術研究成果豐碩,發表期刊論文逾170篇,並擁有多項國內外專利。 他的歷練十分完整,曾任行政院科顧組副執行秘書、台大主任秘書兼發言人,並在台大成立多個研究中心。他身兼科技專案、業界科專審議委員會召集人,具備紮實的產、官、學、研資歷。 張培仁在擔任工研院副院長期間,尤其關注創新是台灣產業發展的關鍵。他認為,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承接學術界基礎研究的能力較弱。工研院應該加強介於技術開發與基礎研究之間的應用研究,藉此作為產業界與學術界的橋樑,填補科技發展系統的缺口,以全面提升國家競爭力。
當地時間10月3日(周五),OpenAI於本周二(10月1日)推出的全新影片社交應用程式 Sora,在短短兩天內迅速竄升至蘋果美國App Store「熱門免費應用」排行榜首位,一舉超越各大熱門社群軟體。據蘋果應用商店資料,排行榜前三名依序為 Sora、Google Gemini以及ChatGPT,其中OpenAI旗下產品就包辦兩席,成為本周矚目的科技話題。 財聯社報導指出,Sora同時也登上了App Store「攝影與錄影」分類的第一名。這款應用目前僅限iOS平台使用,並採取邀請制,使用者必須透過他人提供的邀請碼才能啟用功能;新註冊者成功加入後,也會獲得4個額外的邀請名額,進一步擴大使用者社群的擴散力。儘管採用受限的「半封閉式」推廣方式,Sora依然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下載,顯示其市場熱度與話題性極高。 據OpenAI官方新聞稿指出,Sora目前搭載的是全新Sora 2生成模型,能以「高度逼真」的方式產生場景與聲音,完成以往版本難以實現的複雜任務。該模型生成的影片已在多個社群平台瘋傳,包括創作、娛樂與惡搞題材,引起熱烈迴響。 Sora最大的亮點之一,是名為「客串(cameos)」的創新功能。使用者只需在App中錄製一段簡短的影音素材,就能將自己「置入」Sora 生成的場景中,例如與朋友進行扳手腕、出現在奇幻電影場景、甚至成為虛擬角色的搭檔。這項功能讓AI生成影片更具互動性,也與傳統濾鏡或合成特效形成明顯差異。 為了推廣此功能,OpenAI執行長薩姆·奧特曼(Sam Altman) 也親自「下海」成為主角之一,出現在多支用戶生成的影片中,包括會議室對話、與創作者互動,甚至「扮演偷竊英偉達晶片的小偷」等角色,成為網路熱議焦點。 Sora的火速竄紅,也引發外界對生成影片真實度的擔憂。由於其影像與聲音生成效果逼真,不少觀察人士擔心其可能被濫用於虛假資訊或深偽內容。OpenAI表示,已採取多項安全措施,包括在所有生成影片中加入水印標示,並提供使用者明確的影像權限管理工具,讓個人可控制自身影像的使用方式。 奧特曼也在Sora發布當天表示,公司團隊「在如何避免安全與濫用陷阱上投入了大量心力」,並已提出多項具前景的解決方案,目標是「打造令人愉悅、又能保障使用者安全的創作平台」。 Sora負責人Bill Peebles於10月3日在X 台發文表示,團隊「對人類集體創造力展現出的能量感到震撼」,並透露 OpenAI 正積極根據使用者回饋快速迭代,同時「很快會釋出更多邀請碼」,並推進 Android 版本的開發進度。 有分析認為,Sora的問世不僅標誌著 OpenAI 在生成式AI領域的又一次技術突破,也意味著公司正在向社群媒體產品邁出關鍵一步。這將使 OpenAIMeta、Google 等社群巨頭的競爭更為直接,並可能開啟新的廣告收入模式,提升旗下模型的全球曝光度。
3日,在義大利科技週活動上被問到,當前的AI產業是否出現泡沫跡象時,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回答,人工智慧(AI)目前已處於「產業泡沫」(industrial bubble)之中,但該技術是真實的,並將為社會帶來巨大福祉;與此同時,美國研究人員也提出警告,大陸正悄然壟斷成熟製程(28奈米及以上)晶片的市場,而成熟製程晶片AI產業是不可或缺的關鍵零件,汽車、醫療設備、國防和國家基建都需要它。 雖然AI產業發展依然迅猛,但今年以來,已有不少產業龍頭提出「供過於求」的警告,像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2月在訪談中直指,目前AI基礎建設可能面臨供過於求的風險,這是因為目前全球正掀起空前的AI運算中心建設潮,這股熱潮不僅來自企業界的競相投資,更有各國政府的積極投入,這可能導致2027至2028年間運算資源供過於求。 對於台積電股東擔心的AI晶片供過求於的問題,董事長魏哲家6月回應時首先強調,AI需求很強,供不應求;但他也透露,台積電客戶積極,每一家都說需求將有多好,給的預測數字加在一起可能超過全人類可吸收的額度;台積電生意非常好,什麼都不怕,只怕全世界經濟往下掉,所以台積電在增加投資上會非常小心。 貝佐斯也同樣警告AI產業未來可能供過於求,他指出,當泡沫發生時,股價與企業的基本面脫節,其次,投資人會非常亢奮,就像現在對AI那樣,就像一家6人公司取得數十億美元資金,這是極不尋常的行為。 不過,美國要警惕的可不是AI高階晶片供過於求,而是其他成熟製程的晶片已經逐漸被大陸所壟斷。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庫肯(Mike Kuiken)警告,美國依賴對大陸成熟製程晶片的程度日益加深,將帶來國家安全風險,但危機正被更受關注的AI霸主之爭所掩蓋;他敦促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和商務部,針對大陸成熟製程晶片的301調查必須果斷行動,並推出遠超加徵關稅的晶片產業政策。 庫肯指出,大陸已占全球近40%的晶片產能,這種主導地位預計在2030年前還會進一步擴大,川普政府還應該要求美國企業披露所用晶片的供應鏈,同時政府應加大對成熟製程晶片的投資;否則,有一天,美國生產的每一輛汽車、每一枚飛彈、每一台醫療設備,都將成為大陸將美國優勢轉化為自身籌碼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