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台中市私立惠明盲校揭金鳳老師。 揭金鳳剛踏入視障教育時,其實是毫無概念的,她透過進修與實做,一點一滴地學習,多維度的累積教育圖像:不只斟酌教學素材,設計課程,更用心傾聽,陪伴每一位孩子。這條路走得艱辛,卻也充滿溫度。當看到孩子們在陶藝、美術課中,露出「我好喜歡」的笑容時,那些瞬間就變成她最深刻、難忘、被觸動的美感經驗,此時,一切的視障教育建構和形塑不再只是工作,而是一場場與孩子並肩學習、共同成長的彩色生命旅程。 揭金鳳本著因材施教信念,為視障與多重障礙學生設計多元感官課程。將陶藝與味覺結合,例如:以蔥油餅、水餃、披薩為媒介,透過香味、觸覺與動手操作,引導學生激發其學習動機與感知能力。繪畫課,則因應學生的肢體限制,用指印畫、或以噴畫筆等替代工具,讓每個孩子都能用自己能掌握的方式參與創作。這些看似簡單的操作,卻需蘊含無數的耐心、愛與創意。她讓孩子認識和意會色彩,學習以色彩來表達情緒,用黑與藍、用形與觸,把他們內心的世界慢慢地拉出來,讓藝術不再只是欣賞,而是參與、療癒與自我建構。 揭金鳳也積極推動「明盲共學」,讓一般人:學生、志工、老師們矇眼體驗視覺障礙者的世界。透過體驗,學習如何用心傾聽、如何引導,重新思考什麼是陪伴與理解。這些不僅是感官訓練,更是一種同理心的教育。她深信:當教育場域願意開放與融合,當視障孩子被平等對待、可以信任地被引導,那些原本被認為有限的生命,也能開展出無限可能。老師的眼,是孩子的引路燈;老師的心,是孩子感知世界的起點。 「孩子被視定的限制,其實藏著無限。」她呼籲視覺不便者也要有機會多走進美術館、博物館,也期盼外部資源可以多挹注校園,讓這些孩子們有機會親手觸摸藝術品,與創作者對話。當教育站在孩子的立場出發,用正向語言鼓勵,用創意設計教學,用愛包容每一種差異,那麼再遙遠的世界,孩子們都能一步步靠近。揭金鳳願是盲校學童們的眼,他們的心——她用33年的時間,讓許多孩子走出黑暗,看見屬於自己的光。
專欄
童振源/駐新加坡代表 2024年6月我陪同高雄市政府團隊參訪新加坡第一座樂齡組屋海軍村(Kampung Admiralty)。該組屋不僅獲得世界最佳建築獎,而且兼具養生、保健、社交與家庭功能,深受新加坡人民的歡迎。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已經在蓋第二座及第三座樂齡組屋。 新加坡與台灣都面臨老齡化與少子化的嚴重挑戰,都需要提供大量老年人居住房屋的特殊需求。新加坡人過中年之後,成年子女申請自己的組屋搬出去居住,便不需要住在原來的大型組屋,而且年紀大之後,生活環境條件隨之改變,需要更多醫療照護與社交功能。 海軍村便在2017年應運而生。住宅區分為2棟組屋,總共104戶,每層規劃有8戶,包括適合單身者的10坪、與配偶同居的13坪兩種房型。庭院與走廊到處都設有長椅,並有交誼廳,鼓勵年長者能走出家門,和鄰居朋友多一些互動。屋內裝潢除了採用無障礙通用設計,更與社區內的醫療設施連線,可隨時因應老人家的突發狀況。 海軍村的申請條件必須是55歲以上的新加坡公民,他們可以將原來的組屋賣給政府,便有更多資金供退休生活運用,並向政府申購使用權只有30年的樂齡組屋。如果老人家子女住在附近組屋,便有優先權申請。一間樂齡組屋大約是9萬新幣,比一般組屋至少35萬新幣的一般組屋要便宜很多。 其次,除了每個房間都與社區內的醫療設施連線外,海軍村的一樓有緊急醫療中心,三、四樓還有一般醫療中心,六樓有樂齡中心提供老人家健身、復健、上課、娛樂與聯誼的地方。還有幼兒園,供附近組屋居民送小孩來唸書,可以讓住在樂齡組屋的老人家協助接送在此讀書的孫子孫女,與下課後的孫輩有更多時間相處,增進感情。 樂齡中心還有一樓的購物商場及二樓的小販中心,讓老人家的生活相當便利。小販中心共有900個座位,讓附近組屋的居民,特別是老人家的親朋好友可以來聚餐,讓老人生活不孤單。當然,小販中心的食物都也相對便宜,自助餐兩肉一菜只要4.1新幣(約100台幣),一份叉燒飯只要3.8新幣(約91台幣)。 最後,將軍村將傳統聚落的居住、社交、購物、照護等機能,從水平分布變成垂直分區,創造出有如熱帶雨林般的生態系。若從空中鳥瞰海軍村全貌,很容易注意到組屋區的屋頂覆蓋著大量植栽、頂樓也開闢多處可供休憩的廣場與公園,讓建築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座城市裡的迷你森林,讓樂齡居民隨時可以享受綠意盎然的生活環境。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登山旅遊領隊張睿杰。 張睿杰為了陪伴體弱過敏的孩子,遵從醫囑「帶去爬山吧」的叮嚀,開啟了他的登山人生。從初入此界門外漢,到讀遍山徑書籍、親身走過百條以上山岳路線,領略了山的美,不只是來自壯闊的視覺印象,而是全身感官打開時所接收、感應到的各種滋潤——風吹的聲音、樹皮的質地、苔蘚的柔軟、還有爬完山後與夥伴共享熱茶或芒果冰的味道,那是一場完整的感官交響樂,也是張睿杰心中最純粹的美感盛宴。 張睿杰對登山的熱情,隨著時間轉化為專業,他考取領隊與登山嚮導證照,成為每年至少七、八次帶領旅人登上富士山的專業領隊。從責任、熱情到願景,張睿杰的登山路走得深遠。不只帶人走山,也引導大家在行走間閱讀歷史與文化。他特別著迷於古道,像是樟之細路、淡蘭古道,每條路線都承載著先民的生命故事與生活印記。行走其中,不只是表象的健身、挑戰和紀錄,而是與時空過往的深度靈魂對話,邊走邊聽歷史的低語,會讓每一步更加有重量與溫度。登爬的不僅是腳下的風景,還是心靈與土地的叩問。 深感登山的益處,張睿杰曾與醫師共同出書,分享森林中的綠色光波、負離子與芬多精,以科學的觀點,談山林對術後癌症患者可提供的安撫與修復力量。除此之外,登山是五感的真實體驗——遠眺調整眼睛疲勞、鳥鳴讓耳朵感動、苔蘚與岩石讓雙手觸覺初心、芬多精與土壤的氣息滋養呼吸,味覺則是每趟山行最大的驚喜:例如他曾在龜山島頂端為夥伴準備一碗冰鎮的芒果冰,那濕熱後的清涼滋味,讓所有人終身難忘。美的感受與記憶,會藏進山頂上的一碗冰品、一杯熱茶,和團隊成員間的無言關懷裡。 張睿杰認為「貼近美」其實很簡單,只要你願意走出去,走進一片山林、一條古道,讓風聲、樹影與夥伴的笑聲一同流過心裡。毋需攀登高峰,只要能慢下來,好好聽、好好看、好好真實的感受,美就會悄悄地來到身邊,讓人在平凡中發現無比珍貴的存在感和連結感。走一趟山路,或可發現,行走的不是腳,而是整顆心靈,開始回到真實存在的自身,存在美於焉發生。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資深座艙長曾令潔。 曾令潔飛行生涯逾二十年,飛越過無數的國度與時區,而令她最深刻難忘的美感經驗,不在雲端,在地面在一針一線縫製旗袍的自我凝視裡。從未拿過針線的她,在朋友鼓勵下挑戰自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親手縫出人生第一件旗袍。每一次回針、每一處錯位的修補,都讓她深刻感受到:當你完成一個原以為不可能的事時,那種滿足與幸福感,會在心中綻放出最柔軟、也最堅定的光。 過往,曾令潔曾兩度受命執行總統專機任務。這不是因為她比別人優秀,而是她總是默默地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她為每個航班設計專屬作業清單,細緻提醒團隊留意流程與細節。她深信,真正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而是在混亂中守住秩序,在壓力下維持從容。她說,在講究分秒的高壓力環境裡,美,不是來自妝容,而是氣質與節奏,說話的方式,眼神的交流,以及那份「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的安定與自信。那是一種內斂的美,是經年累月打磨出來的穩重與優雅。 幾段珍藏在她心底的溫馨回憶:外交官夫人特地致電感謝她的貼心照顧,並祝福她即將舉行的婚禮;乘客在落地後特地跑到機艙樓上,真摯地只為對她說一聲謝謝,⋯ ⋯。她認為,真正的「服務」從不是喧嘩於外,而是源於觀察和在乎,在對方開口之前,就已經悄悄準備好接住對方的需要。這樣的貼心,正是美感的實踐,更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如今,曾令潔早已卸下空服人員制服,依然以從容和自信繼續閃耀著生命之旅。她說,美感不是歲數的年輕、不是潮流的追求,而是你是否看見自己的價值!是否願意善待自己與他人!她鼓勵聽眾,不要懷疑改變的可能,即使已過花樣年華,也仍能選擇讓生命綻放光彩因為,只要你願意,每一個當下,都是你生命最美的時刻。 本節目6月14日下午在電台總臺,規劃了「跟著廣播去遊學彩妝設計與美姿美儀」活動,邀請曾令潔資深座艙長親授美姿美儀課程,透過美的體驗、體悟和展現,共創美好實踐行動。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設計組許峰旗組長。 許峰旗出生於極度困苦的家庭,母親獨力撫養六個孩子,他們曾寄人籬下住在倉庫裡。人生第一次對「美」產生嚮往,是在小學五年級時,送作業到同學家,看到了整潔典雅、布置溫潤的住房,父母親待人接物充滿了人情味。那一刻,他深刻體會到,原來居家空間可以這麼溫馨,家庭可以如此有愛。正是那次「家」的印象震撼,點燃了他對「家」的想像和憧憬,無論是室內設計、生活美學以及工藝設計擺設,他都抱持高度關注、熱情,欲勾勒出那份溫馨美好,這也是他日後一切志業的起點。 台灣工藝設計中心設計組,並非只是行政機構中的一個設計部門;而是肩負工藝產業推動與文化建構的重要使命。涵蓋工業設計、平面視覺、材料應用等向度,從物件功能到造型美感,從材質特性到工藝製程,設計師們需與技術組、展覽組、行銷推廣組等密切協作,共同創發實現工藝品的誕生與流通。這是一項對知識、創意與實務皆高要求的專業挑戰。過去的設計專注於工藝品本身的質變,今日則更進一步走向後設思考,不僅關心工藝、造型與機能,更擴及關注作品與環境、社會責任之間的對話與共好。 工藝中心迎接設立71周年,2025台灣工藝季提倡「漫活SLOHAS:是樂活事」,以簡單(Simplicity)、生活型態(Lifestyle)、原創(Originality)、健康(Health)、美學(Aesthetics)以及永續(Sustainability)六大核心主軸,強調「慢活SLOW」與「樂活LOHAS」,形成一個從S到S的無限善循環。從材質到形式,從設計到使用,透過41檔展覽、五大主軸、33個衛星展點,串聯全台,鋪展出一場從形而下,到形而上的生活美學活動。除了市集、展覽、論壇與行旅,更有暑期人才培育計畫,將創作與教育緊密結合,讓工藝不只發光,也育人。 許峰旗說居家生活中的美,不是華麗裝飾,而是家人之間的溫柔牽掛。空間若沒有愛,終究只是空殼。真正的美感,來自內心的關懷,與對彼此的在意。他認為,一個用心打理的家,就能成為最溫暖的庇護所。透過工藝,且讓生活慢下來、亮起來,同時,讓我們的心,也重新找到安放的位置。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梁正宏。 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梁正宏,是位在理性科學與感性藝術之間自在穿梭的人。一場在西藏波密旅行中的偶然,一場在春風裡的桃花盛開,讓他不由自主地第一次拿起傻瓜相機拍照,那時,他不懂構圖、不懂技術,他對美的感動,不是來自專業訓練,而是單純地來自被眼前的現象所震懾。那時所攝的照片雖被雜誌退了稿,卻引來朋友的一句肯定:這是能拍出好照片的眼睛。從此,他開始攝影之路,踏上用影像尋找生命故事的旅程。 梁正宏童年時便喜歡畫畫,直到體檢時才發現有色弱、才意識到過往老師所褒讚的「用色大膽」,竟是一種視覺差異。攝影對他而言,是一場又一場的「遇見」:不是單純地遇到風景,而是看見那風景背後的故事。他常常為了一個畫面等候八個小時以上、後製一張圖像花三天⋯⋯,他認為照片若不能感動自己,就無法感動他人!對於攝影的堅持,猶如他在科學研究中的精神延伸——以大膽、小心、堅持、耐心的態度,去探索、實驗、追求真善美。 每一張照片都藏著故事,有些故事早已存在於畫面之中,有些則在觀者凝視的瞬間才悄然誕生。如:在廟會祭儀的休息時間,一名小女孩衝向勾著地獄使者獠獰臉譜的父親身上,那一跳、一笑,一個父親與孩子之間不言而喻的愛,超越了畫面原本的劇情,成為攝影中最真摯的瞬間。這樣的「遇見」,不是安排出來的,是靠著心去感受、靠著眼去捕捉。創作者如他,總是非常期待觀者,能看見他按下快門時心裡的某段記憶與情感。 梁正宏於6月2日至18日,在台電大樓副樓的一樓文藝走廊,舉辦首次個人攝影展《遇見》,誠摯邀請每一位對生活有感的人,一起來「遇見」那些被光影悄悄保存下來的動人故事。他說,人生每一步都算數,所有經歷、所有等待、所有拍下的瞬間,都是他與世界深情對望的記錄。攝影不只是他的興趣,更是他理解世界、訴說情感的語言。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藝術家葉佳緯。 那是一個清晨,葉佳緯站在京都一間民宿的陽台上,看著屋瓦錯落的城市,在光與影的推移中緩緩甦醒。那一刻,時間靜止了,空氣中的每一道線條彷彿都低聲訴說著過往與當下。那是一種無聲的震撼,讓他明白,美並不藏身於遠方或殿堂,而是在那些不經意的生活角落,等待被凝視、被傾聽。那天的感動,如一粒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悄悄改變了他觀看世界的方式,也引領他踏上與空間對話、與土地對話的創作旅程。 葉佳緯以建築為根,藝術為葉,長出一片關於城市與記憶的林。令眾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2025年台灣燈會上展出的作品《家》,那是一座靜靜佇立的立體裝置,融合多元文化家屋的輪廓,在水塘邊倒映出觀者內心對家的想望。葉佳緯並沒有刻意設限觀賞方式,而是讓鏡面與倒影、空間與光影引導觀者走進去,停留下來,自由地對話與感受。他發現,這樣的開放安排反而讓觀眾更願意靠近,浮現自身的回憶與故事。這不只是一場展覽,更是許多人心中「家的形狀」被輕輕照亮。 葉佳緯也深耕城市走讀與美感教育,在桃園大溪的走讀非常有意義:帶著幼兒園的小朋友穿梭在老街巷弄、藥行與佛具店之間。那些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空間,竟然在孩子純真的驚嘆與提問中重新閃耀。孩子會問:為什麼藥櫃那麼高?為什麼佛像戴著紅巾?這些看似天真的疑問,點醒了大人們早已遺忘的感受力。他認為,提問是學習的起點,也是美感被喚醒的開端。走進街道、抬頭看屋簷、伸手摸牆面這些微小的動作,正在讓我們重新與自己的生活空間建立聯繫,重新感受我們文化的溫度與脈動。 美從來都不遙遠,它可能藏在一只洗得發亮的早餐碗裡,在街角那棵風中搖晃的老樹上,或者是一扇我們曾無數次經過卻從未仔細端詳的窗。真正的美感教育,或許不在教室,也不在博物館,而是在我們願不願意慢下來,張開感官,讓自己與生活重新相遇。當我們開始練習這樣的觀看與提問,也就開始讓世界變得更柔軟、更深刻,也更美。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台灣崑劇團洪敦遠 製作人。 洪敦遠道出心中最美、最深刻的感動,是在2014年走進日本國立能樂堂的那一刻:他看見到不被時代催促的能劇表演節奏,每一個動作,每一聲吟唱,都不為取悅而妥協,只為忠實呈現藝術的原貌。這份從容,彷彿望見了時間最初的樣子。這段經驗深深觸動了他對於傳統的美感渴望,也觸及了他在德國求學時所接觸過的古樂世界。同樣講究還原——無論是樂器、樂譜,還是詮釋的方式,都朝向:貼近原著的真誠。此等深刻的體驗,如今都成為他推動崑曲、擁抱古典的底氣與養分。 台灣崑劇團成立25年來,像是一位溫柔的守園人,在時代的浪潮中靜靜守護著崑曲這門古老而優雅的藝術。洪敦遠說,崑曲的節奏緩慢、語言婉轉,但它從不遙遠。它講愛、講夢、講人的情與困,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息息相關。這些年,台灣崑劇團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也積極與現代藝術跨界合作,讓崑曲既保有古典的身段,也長出面向未來的靈魂。台崑不是為了保存而保存,而是要讓崑曲活在今天的呼吸裡。 2025初夏,台灣崑劇團有兩檔值得期待的演出:首先是,5月31日和6月1日即將上演的原典版《牡丹亭》,由新生代演員詮釋杜麗娘夢中初戀的婉約篇章,透過音樂與身段,勾勒出春光與情感交織的夢境;接著是,6月13日登場的《嚦嚦鶯歌溜的圓》,是一場十分特別的「古韻今聽」音樂會——上半場以AI翻譯十種語言,道地地詮釋崑曲古典文本,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聽眾,能在各自熟悉的語言中聽見那場夢的深意;下半場,則回歸崑劇最純粹的本質——無麥克風的擴聲、原聲樂隊的演奏、演員最真實的嗓音,在不假修飾的演出中,讓聽眾感受崑曲樂音與劇場的本初之美,如同清泉,直接而深刻!歷久而彌新。 這個時代太快了,快得讓人沒有時間聽一首曲、看一朵花開。但是,崑曲願意等,願意慢慢地,把美重現還給人們,把夢還給生活。洪敦遠企盼大家一起走進劇場,走進一場戲,也走進一種更柔軟、更細緻的生活節奏。因為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就能在一折戲裡,重拾生命的溫度與詩意。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營運部總監張玉漢博士。 現職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營運部總監的張玉漢博士,形容自己最初像一個「大老粗」,直到去西門紅樓赴任時,才真正體會到美感帶來的震撼與怦然心動。現在,對張玉漢而言,寶藏巖的美,不是單一的視覺華麗感受,而是隱藏在巷弄間、在斑駁牆面與呼吸間流動的情感,是一種深植生活、溫柔而堅韌的存在,每一次走入其中,都像再次感受生命的跳動與奇蹟。 寶藏巖,是個隱匿於城市邊緣的珍寶,見證了台灣半世紀以來的社會縮影。從二戰後庶民自力搭建的棲居地,歷經時代洪流的洗禮,如今,轉化為市定歷史建物以及國際藝術家駐村的基地。這裡不僅保存了生活的記憶,更為台灣開闢出一個讓在地與世界對話的窗口。每一面老牆、每一條蜿蜒小路,都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堅持,現今,寶藏巖以開放的姿態擁抱藝術,讓過去與未來在此交織動人的篇章。 每年,3月至5月間,寶藏巖舉辦以光為主題的光節,讓藝術與夜色交織出一場場奇幻的夢。緊接著,今年的7月將迎來「寶村遇見黃土水」教育特展,向台灣雕塑前輩致敬,讓更多人認識這位將溫柔鑄入堅硬石材的藝術家。8月底、9月初,水源市場周邊的巷弄藝術節也將接續展開,讓藝術與生活無縫交融,每個轉角、市井場景,都可以成為令人怦然心動的美感瞬間。 張玉漢邀請聽眾們,親身走進寶藏巖。無論是晨曦微光,還是夜色低垂,這裡總有不同的美悄靜等著你。或許是轉角的一抹牆面,或許是一個不經意的微笑,又或是一株在風吹中搖曳的老樹——每一刻都是生命在向你低語。給自己一個機會,用心去觸摸那些藏在生活縫隙裡的細緻光芒,讓你的生命因此更加豐富而明亮。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製偶師許幃泓。 許幃泓回想過去的製偶創作發想,應是源自於九〇年代台灣廟會的布袋戲視覺衝擊,那些金蔥布料、臉譜、妝容與擬人化的表演深深吸引著他。再者,國小時期的老師們不僅在課堂中鼓勵動手創作,還帶小朋友們去看戲、參觀展覽;他的國小美術老師,還保存了他當年的皮影作品至今。多年後,他重返母校,那段童年純真的創作能量仍讓他深深感動——純然的、快樂的創作初心,是他走上製偶道路的重要養分。 家人的支持更是關鍵情境因素,為了做偶,他把一般家庭必備的餐桌移除,把縫紉機搬進客廳,家人雖感不便卻從未抱怨,他的母親和姐姐甚至連拒絕的機會都沒有,就成了他的作品模特兒,得協助試裝、配合製作。這份無聲的支持,成了他圓夢的最大後盾。許幃泓說他很幸運能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即使物質不豐富,卻給了他最重要的——自由與信任。 當製偶夢想從客廳延伸到世界舞台,許幃泓不斷精進技術,從立體建模、3D列印,到材料開發、點石成金與跨國巡演,他始終以高度自律與熱情面對挑戰。他強調,製偶是一門融合雕塑、服裝、化工與機械的複合藝術,每一次製作,都是新的學習和跨越,要開發有限的自己,擁抱無限的可能,與不同文化脈絡下的人事物合作,成就創意實踐。 他曾為罕病兒童創作偶,試著帶給大家歡笑與希望。這樣的參與不只是創作,更是一種傳遞幸福的方式。能以一雙巧手,將想像化為具體,賦予偶生命;將自己的熱情與創造力深深植入每個偶,用以無礙地、傳神的化入眼神與動作展現,藉偶傳情達意,跨越困境,獲致共鳴,得到歡樂及慰藉,這是最美的感心創作。 深知「夢想」不是浪漫的名詞,而是一條不斷跨越困難、不斷成長的道路。年輕人要勇敢追夢,即使一開始看不見出口,也不要懷疑努力的意義。許幃泓說:「方向對了,就會走到想去的地方。」對他而言,美,是那些發亮的眼睛、願意伸出雙手的陪伴,以及在有限中創造無限的那份心流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