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開幕起營運一年期間,進廳欣賞演出的觀眾,應達25萬人次的目標──談數字背後的承諾、價值、責任、挑戰與機會。
1.承諾
從確定衛武營以今年10/13作為開館期程後,外界間或提及,衛武營位於南部,這麼大的劇院,將來會不會變成蚊子館?面對這個關切,我和簡總監有共同的看法,也公開回應:衛武營絕對不可能會是蚊子館!
衛武營是全台座位數最多的新劇場,經營挑戰十足,觀眾的培養,尤為重要。而搭載著社會大眾期待許久終於開幕的熱潮,開幕首年,是民眾認識、走進這座新劇場的重要時機點。
因此,八月底在國表藝中心董事會上,我特別提出我和簡總監共同議訂的目標,衛武營自開幕起營運的一年期間,即:從10/13開幕後,除了明年的休館保養期外,至明年底的一年營運期間,入廳欣賞演出的觀眾應達25萬人次的目標。如果沒有達標,我將會請簡總監請辭,而我也將同時辭去國表藝董事長的職務。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做事情一向玩真的。25萬人次的目標,我對外正式做出宣告,也知道,這將會是個挑戰,但除了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全力以赴外,我們沒有退路!
2.價值
衛武營營運第一年,進廳欣賞演出的觀眾應達25萬人次,絕不是個空洞的口號,而在看似單一、生硬的數值背後,卻是蘊含、突顯出了許多深刻、多面向的意義。藉此,也讓大家可以深切思考,一座劇場存在於城市、社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我認為,透過這25萬人次進廳欣賞演出的觀眾數,所延伸、帶動的發展,是衛武營的成立,理當為社會帶來的效益。衛武營這座場館,是聚集演出、創作、欣賞活動的藝術園區,是吸引、培養藝術人才和推動美學教育的創意基地,是深化國際連結的重要節點,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讓市民產生光榮感的重要地景……。數字是冰冷的,但背後所代表的價值,是有溫度的!
而這個25萬人次的目標,指的是進到衛武營四個廳院內欣賞演出的觀眾人數,其中,並不包括參與戶外活動,或是入館參訪、駐店消費等預期一年至少會有高達200萬以上的到訪人次。
3.責任
主動提出25萬人次的目標,如同先前提過的,衛武營從動土興建到落成開幕,歷時超過15年;這麼多年來,一路走來,它不但是許多人投入、付出的累積,更承載著無數人的盼望和期待。社會各界把好不容易的努力成果交付於我們手上,如果沒有辦法讓它達到應有的發展定位和效益,理當負起責任!
4.挑戰與機會
位處全台藝文重鎮台北市、成立已有31年的國家兩廳院,總座位數4,165席,每年觀眾數約60-70萬人次,耕耘、累積有成;而位於臺中市擁南北地利之便的臺中國家歌劇院,總座位數3,007席,去年(即全年營運的第一年)的觀眾數為20萬人次,到訪人數更達300萬人次,成功創造磁吸效應,表現亮眼、超乎預期。
對照兩場館的經驗,衛武營開館第一年要達到25萬人次的目標,有機會,但的確也會是個挑戰!位在高雄鳳山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總座位數5,861席,過去,在各個地方政府和表演團隊的努力下,在藝文人口的養成方面,已有了不錯的基礎;未來,居住於高雄地區的近280萬市民,以及南部相關縣市民眾,都將會是衛武營主要的觀眾來源。
成長需要爬梯,不會一步到位,也會歷經起伏,但衛武營的開幕首年,卻是非常具有指標性的一年。對衛武營來說,各界所投以的注目和期待,雖是挑戰,同時也是機會,勢必要把握住能夠帶起「衛武營效應」的重要時間點。
營運一年期間進廳欣賞演出觀眾數達25萬人次,是對經營團隊的要求指標,也是激勵場館帶動社會向前推進、邁開大步的關鍵動能。以此作為對自我的要求,也是與營運團隊共勉的砥礪──回應挑戰與機會,只有破釜沉舟、全力以赴!
我這樣的想法和概念,好久以前就已提出。開幕籌備過程,看到簡文彬總監帶領的年輕團隊全力投入的熱情活力,以及社會對衛武營開幕的高度凝聚力,讓人對於衛武營的未來,深具信心並寄予期許。而董事會也一定會成為衛武營強而有力的後盾,協助衛武營經營團隊朝向「眾人的藝術中心」願景來邁進。
作者為打擊樂家、藝術及教育行政工作者、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