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部一間診所近日爆出離譜處方箋,病患被要求睡前一次服用高達23顆藥物,事件在社群媒體流傳後,引發醫界與社會譁然。台灣精神醫學會昨(12)日發聲明,呼籲正確使用安眠藥,強調治療睡眠障礙應結合生活調整與非藥物療法,避免高劑量藥物導致依賴與不當使用。
精神醫學會指出,台灣安眠藥使用量在亞洲居冠、全球排名第二,每年消耗量達10億顆安眠藥,可比擬一條中山高速公路的長度,顯示社會對睡眠障礙治療的需求龐大,也凸顯現行醫療在此領域的不足。理事長王仁邦表示,雖然此診所事件屬於個案,也反映出多重鎮靜安眠藥使用率偏高的現象,是否存在濫用問題,值得政府與學界深入調查。
王仁邦指出,過去睡眠障礙常被視為輕症,甚至僅當作其他疾病的症狀而遭忽視,但研究已證實,長期失眠不僅影響生活品質,也與多種身心疾病密切相關。睡眠障礙成因複雜,可能涉及生理、心理及環境等因素,一旦症狀持續且影響日常功能,應尋求精神醫學、神經內科或睡眠醫學專科評估。
他提醒,若鎮靜安眠藥效果愈來愈差,須不斷增加劑量才能入睡,可能是病情變化的警訊,應與專科醫師合作找出病因並調整治療。專業醫療團隊除藥物治療外,亦會結合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等非藥物方法,以更安全有效的方式改善睡眠品質。
醫學會強調,單純依賴高劑量強效藥物,而不配合生活作息與壓力調整,治療成效有限,還可能造成藥物依賴。理想作法是先落實非藥物治療,再以最低有效劑量的藥物輔助,並與醫師、病患及家屬共同努力,才能合理、安全地克服睡眠障礙,恢復身心健康。
醫界呼籲,面對失眠問題,不應只追求「一夜好眠」,更應從生活習慣、心理調適與專業治療多管齊下,才是長久之計。比如睡前要讓腦子放鬆,睡前得準備睡覺,放鬆、閱讀或冥想,避免使用手機。通常,在30分鐘內入眠都屬於正常。若是身心方面的疾病導致睡眠障礙,請早日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