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要從自己開始,先問問自己是誰,認清了以後,才能夠明心;否則連自己都不認識,談何明心?更遑論要見性與成佛了!所以一定要先認識自己。
自己包含了「色身的我」和「意識的我」。在色身裡有許多器官,每個器官與細胞都是一個生命體,是我們體內的眾生。一般人所謂的眾生,是指體外的眾生,其實在我們體內也充滿了無量眾生。
煩惱如地獄 諸業即眾生
要能夠即身成佛,必須符合兩個重要條件,第一是「心裡沒有地獄」,也就是沒有煩惱;因為煩惱就是地獄。第二是「沒有眾生」,因為眾生無明、無知,我們要度盡自己體內的眾生。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即為此義。
簡單地說,成佛的先決條件就是要讓自己沒有煩惱,活得自在,然後才能見到本性,這也是佛教的現代教義。可是現在有多少人能真正過得自在?實在是不多,每個人都為了生活而忙碌,即使忙了一輩子,也不知為何而生,不知人生價值為何。
要明白人生的意義,首先要了解,我們除了一個包含無量眾生的「色身的我」之外,還有一個「意識的我」,它是一個匯集諸多煩惱的倉庫。
人透過五官與外界接觸後,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產生了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感官意識是我們每天在生活中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但很多人因為不懂得要「自淨其意(意識不清淨)」,而徒惹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與痛苦。
至於造成這些煩惱與痛苦的原因,主要就是三毒二邪「貪瞋癡慢疑」,所以佛家教人在修行之初,一定要注意「身口意」三業清淨;唯有三業清淨了,才能見到自己的自性。
所謂自性,是我們本有的、無生無滅的靈光體,也就是佛性。但一般人都錯將色身的、無明的五官意識當成是「我」,而不知真正的我其實還在裡面。
世尊也曾明白地開示過:「眾生皆有佛性,只因我執太深、法執太重,所以不能成佛」。世尊所說的我執與法執,就存在於意識,所以修行成佛的第一道功課,就是要讓意識清淨,讓根塵無所住。無所住就是「空」,也就是要讓根塵、煩惱沒有停留的餘地。
佛教徒都知道佛教三學「戒定慧」,可是一般修行人都只做到「戒」,而忽略了「定、慧」。而且,雖然大多數的人都知道要守戒,但卻曲解其義,比方五戒之一的不殺生,是指不要去殘殺大自然界的動物,因為眾生本為一體,這是佛家慈悲心的展現。
可是演變到現在,卻連蚊子、蟑螂等危害人類健康的害蟲也不能撲滅,這就是曲解其義。另外像「戒飲酒」,是因為世尊時代,有些弟子會因飲酒而鬧事,所以禁止飲酒;但現在卻連一些必要的宴會場合也必須滴酒不沾,結果造成許多不便;而這並不是世尊的本意。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修行方式也應該有所調整,我們要修「智慧」的佛教,而不是對宗教的「迷信」或「迷惑」。舉例來說,以前世尊看到弟子們每天從早到晚都忙著托缽,根本沒時間修行,所以規定他們「過午不食」。可是現在仍有許多人墨守成規,過了中午就不再吃飯,這就是盲目修行,不懂得因應時代變遷。
同樣地,佛教的教義也應該要與時俱進,有所改變,在教育方式上,必須從消極的佛教進入積極的佛教;從無明的佛教轉為智慧的佛教;從表相的佛教走進實相的佛教,這樣才能成就佛陀。
心行戒定慧 解脫入涅槃
當然,成佛並不容易,除了「戒」以外,還要「定、慧」。定就是禪定。何謂禪定?萬相一心為「禪」,萬法一如為「定」;簡單地說,就是「禪中無他心、定中無他相」,禪定不是光坐在那裡調息、調心,而是要突破意識界的障礙、生理機能的障礙,以及潛在意識的障礙,然後才能進入虛空法界,入於禪定。
入定以後,才能超越「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一般認為,要超越三界,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要經過多少億萬年以後,才能成佛,這實在是錯誤的見解。
所謂三大阿僧祇劫,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障礙,也就是本心的障礙──欲界是指內心的慾念,也就是意識型態;色界是指生理狀態;無色界則是經過生理與意識之後的潛在意識。
由此可知,很多人修佛法只侷限於文字,對其精髓反而不求甚解。真正的佛法是無上甚深、無上微妙的,如果以文字解,很容易就被文字所縛;而這就是世尊說「吾說法四十五年,實未說一字」的道理。
那麼,如何才能突破「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大阿僧祇劫?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自己,認識人生。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要知道自己為何而生。
很多禪師、法師在教人唸佛、禪定時,都會要他們去參悟「我是誰」,因為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誰,就這麼忙忙碌碌地過了一生,是非常遺憾的。所以不妨自我檢視,自己是否在修行或功德上有所貢獻?
佛教徒最注重的,莫過於自己的修行;可是,你知道是誰在修行嗎?誰在修行,就等於是誰在唸佛、誰在坐禪。如果是人在修行、人在唸佛、人在坐禪,就表示是「人」要成佛。
人,除了外在物質體的「色身的我」以外,還有一個「意識的我」。如果沒有這個「意識的我」,世界就不存在,色身也不存在。而且,人就是因為有了「意識的我」,才會有慾望、需求、煩惱和痛苦。
《心經》上說:「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人就是太執著於「我」的存在,才會發生利害衝突,若是能讓「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都空掉,凡事看得開、放得下,就是做到了「無我」,也就是「空」,如此便不會有得失的痛苦,也不會有煩惱,而那顆本自清淨的本心,就會自然生起,這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能見到自己的清淨本心,就見到了自己的真面目,此時就會從體內發出清淨的光,也會發現,原來一切眾生都是同體、都是同根同源。在修行上,這種明心的功夫非常重要。
明心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見,如果心中有正見,就能夠見佛;反之,若是邪見在心,就會見魔,在修行的過程中,常常會充滿矛盾。
舉例來說,我們常在做事時,有時想要做,有時又不想做,這其實是意識上的掙扎。如果「本心」能夠勝過「意識」,就會非常安詳、自在,因為修行是「人」在行,「靈性」在修,這個觀念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