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宇宙中有十個法界,由上而下分別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及地獄。佛陀創造這十法界的目的,是讓眾生自己去物以類聚,你的靈性屬於哪一類,自然就投生到那個法界去,所以我們要修行,才能提昇靈性,不會一直墮落。像現在全球各地災難頻繁,就是因為眾生的業力已經落到畜牲界的層次,這是眾業所趨,無可避免。明白了這個道理後,還能不趕緊修行嗎? 在十法界裡,「人」正位於中間,可見人間其實是一個轉輪台,如果懂得修行,靈性就往上提昇,否則很容易往下沈淪;由此可知修行的重要。 不過,很多修行人都會忽略一件事,就是「身」入了佛門,「心」卻未入門。心要如何入佛門呢?達摩祖師曾經開示,「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意思是說,在靈性以外的一切相法、有為法,都要歸於零,內心自在法喜,沒有煩惱與罣礙,而且向佛之心非常堅定,才能進入佛道。 保持清淨就是解脫之道 既然修行是為了不再輪迴六道,要怎麼修呢?一般法師在講經說法時,大都止於經教的理論解說,關於修行的切身問題,鮮少有人提及。其實很多人在修行的時候,同時也在輪迴,只是自己不知道,關鍵就在於你的心,是不是隨時都很自在,很法喜;如果不是,當下就落入輪迴。 因此,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或不如意,都要先調適自己的心,讓它自在,然後才能從自性流露出法喜,而不至於輪迴。否則,心都無法解脫,靈性又從何解脫?在靈性以外的,都是人的思想、慾望,以及過去的業力,修行以後,你的境界會隨著心的解脫程度而有所不同,心若不能解脫,靈性就還有污染,當然無法到達光明的極樂淨土。即使往生時得佛接引,到佛國當佛的眷屬,有一天還是要回到人間,繼續修行。所以在這一世,一定要成就無餘涅槃,才是真正的解脫。 換句話說,就是你這一世的心已經沒有我見、偏見、邪見,沒有以見取見、戒禁取見,也沒有三毒二邪,這樣才算是修行,才能夠進入聖位(十法界中的佛、菩薩、緣覺、聲聞),不再輪迴六道;否則光有智慧仍然不夠,而且這些智慧是你自己悟得的,還是聞法得來的,在程度上也會有所不同;這就好比修有相法、有為法,與修無相法、無為法的差別一樣。實相修行可以成就佛菩薩,有相修行則不能,所以修行是假不了的,一定要真修實證。 入道兩大法門:理入與行入 另外祖師在《四行觀》中也開示,入道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理入」與「行入」。理入是指從道理通達真理。比方一個人如果不修行,當大限來臨時,一定很害怕,因為他的心無所依,所以要趁早修行,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明師。但明白這個道理並不代表得到真理,還要更進一步的讓道理通達真理。所謂真理,就是智慧,能夠讓生生世世輪迴不已的靈性,藉由修行回到光明世界。也就是透過修行,從有相的現象世界進入離相,然後到無相,最後到達實相世界。 祖師說,理入就是「藉教悟宗」,從對修行教義的開悟而認識宗門。什麼是宗門?就是心門,也就是靈性。我們透過修行,將道理通達到最究竟的靈性真理境界,圓滿成就;這就是理入,是從智慧入門。至於行入,則是從修行的真功德、從生活工作中的開悟而入門。 祖師告訴我們,行入有四種方法,分別是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及法行。在人生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挫折或是不順心,這也許是我們過去所犯的身業果報,所以應該心甘情願的承受,不要怨天尤人,不妨把它當成是上天對我們的告誡,從此以後心存善念,多行功德,這就是報冤行。 其次是隨緣行。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榮譽、恥辱、讚美、責難、嫉妒等等,一切隨緣,不與人計較,修行人要有這種胸懷,凡事不放在心上,否則心會不自在,甚至會影響生理健康。以上所說的兩種行入-隨緣行與報冤行,都是針對修心而言,也就是要隨時保持清淨心,自在法喜;一個人的內在美就是從這裡開始建立的。 第三是無所求行。俗話說,人生的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什麼好求的呢?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都不可得,當然也不需要去爭名奪利,徒惹一堆煩惱。 行六度萬行 圓滿功德 最後是法行。修行人一定要行菩薩道,也就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布施又稱為第一波羅蜜,一般人行布施大都侷限在財施方面,直接以金錢幫助受難的人,這是有相布施,可以造福德。真正具有真功德的布施是無相布施,也就是設修行道場、弘揚正法、護持道場、接引人們來修行,讓他們的靈性有機會成就,所以修行人要有自覺覺他的願力,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讓更多人也一起修行,這才是真正的布施。 至於度化的對象,除了外界的有緣眾生以外,還包括自己體內的眾生。對於外面無量無邊無數的眾生,也許無法一一度化,但體內的眾生也是無量無數無邊,一定要完全度化,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至於持戒,要持清淨戒。修行的目的,是要了脫色身的業,以及對外的一切慾望、需求;也就是要解脫「色、聲、香、味、觸、法」。因為解脫就是清淨,不解脫就是污染,就是根塵、障礙,也是輪迴之因、煩惱之因。所以真正的持戒是讓身心都得到清淨,這就是清淨戒。 菩薩的忍是無生法忍。所謂無生法忍,不是一直不停的忍耐,而是無住於那個受辱的外相,內心依然保持清淨,就像不曾發生過一樣,這就是無生。既然一切無生,當然也沒有什麼值得忍耐的,這才是真正的菩薩。 修行其實就是跟時間競賽,因為人的生命有限,今天過了,生命就少了一天,所以不要心存「我還年輕,不急著修行」的念頭,要知道人生無常,我們隨時都在跟時間賽跑,如果你能超越時空,這一生就贏了。因此,修行人要把十年當作一年、把一年當作一個月來用;如何善用?一定要有計畫,要定出進度,然後逐步落實。如此一來,你修行一年便勝過人家修十年,修行十年勝過人家修一輩子,這樣不成就也難,而這就是精進。很多人在禪定的時候會打瞌睡,那是因為他不懂得訂出計畫,也沒有修行目標,所以才會昏沈,這是修行上要注意的地方。 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地球的時間與空間並不足以讓我們成就,所以修行人要會利用宇宙時空,如何利用?唯一的方法就是禪定。在禪定中,會依你的清淨度而得到不同的靈力(佛力)加持,這種靈力的強度可以幫助我們脫離地球的現象界,進入外太空的無相實相界,這就是宇宙時空的力量。 一般人誦經、唸佛,並沒有超越地球的時空,靈性仍在色身的層次,所以再怎麼修,不過求得心平氣和而已。但是佛陀告訴我們,修行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否則修任何法門都沒有益處,這是修行要有的開悟, 最後是般若,就是圓滿我們從「凡人」成就到「佛菩薩」的一切條件。只要能夠圓滿般若,就能夠萬德莊嚴。行六度萬行,就是萬德,所以當你功德圓滿的時候,就是萬德莊嚴,成就佛菩薩了。 總而言之,修行很重要,很多人這一生就是為修行而投胎來到人間,而且修行並非只有你在修,還有很多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附在你的身上共修,所以每個人的責任都很重大。如果你能真正開悟人生應以修行為主,並行六度萬行,一定可以證到佛的世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問: 佛家所說的「業障」與「靈障」指的是什麼?「靈魂」、「靈性」與「自性」又有何不同? 答: 「業」就是責任,因為這些責任還沒有完成,所以才會成為障礙,這就是業障。這些業障有過去式的,也有現在的。我們怎麼知道過去式的業障未了呢?這可在作夢的時候發現,我們在夢中常會出現一些景象,讓自己知道一些事情,甚至會感到害怕、緊張;而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些業障也會形成一股無形的力量來影響我們。 比方說,當你事業很順利的時候,突然又遇到一些挫折,就像是扯後腿似的把你拉下來;或是當你有一些錢進來的時候,它就想辦法讓你再付出去;這些都是累世的業障在我們的命運當中運轉,也因此牽引我們的一生。 靈障則是有的靈體因為某種因緣,無意間進入一個人的身體,使得這個人精神失常,也就是說,我們的潛意識受到外來靈體的干擾,讓自己沒有獨立自主的意識,這就是靈障,俗稱走火入魔。這種病是無法吃藥治好的,唯有修行一途。 至於靈魂,是人死後,還沒有超生的精神體,因為它受到業力的污染而無法超生,只有「佛」才能讓這些精神體從「靈魂」提升到「靈性」的層次,超生到天界以上,去享受一段時間的福報,再下來修行,這樣才不會墮落到阿修羅道或是三惡趣。 而靈性則是一種天性,是一種慧根、善根,我們修禪就是要先找到這種慧根,從這裡開始回歸,讓靈性呈現光明的一面,然後找到自我,找到「自性」。所以修行不是往外修,而是往裡面修,才能成就佛的應身。 開悟以後,接著你要去找出通往佛國的大道,這就是「法」;而當你找著了以後,你自然可以來去自如;此時,更大、更高的智慧,你都能不求而得。
修行不是「人」在修,是內在的「靈性」在修,所以不需背誦,只要用心相應佛菩薩,用本來的自己與佛相應,而不是「人」。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佛教已經流傳兩千五百多年了;當年,世尊在涅槃前曾說,在佛涅槃後的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是相法時期,之後就是末法時期。 正法淪至末法 智人明辨正法 正法時期的第一個五百年,是「自在堅固」時期,因為大家受到佛陀正法的薰陶,所以都充滿法喜,活得很自在。第二個五百年是「禪定堅固」時期,以禪定所生出來的智慧,來相應佛的大智慧。在這一千年裡,成佛證道的人很多。由此可知,「自在堅固」與「禪定堅固」就是正法。 第三個五百年是「多聞堅固」時期,看經、唸經、聞法的人特別多。第四個五百年是「塔寺堅固」時期,有很多人蓋寺廟、寶塔。這是第二個一千年的相法時期。所以,看經、讀經、誦經是相法,聞法是相法,蓋廟塔是相法,或在廟塔供奉佛像,讓人來膜拜,也是相法。 佛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告訴我們,修行要禪定堅固,因為禪定才能突破意識界,突破三界,才能見到自性、法性、佛性。而讀經、誦經,或唸佛、聞法,都是相法,不能成佛。 達摩祖師說:「修行是為了見性,如果不為見性,則讀經、誦經、打坐、唸佛、拜佛,一切無益。」可見修行就是要明心見性,見佛成佛;要達到這個目標,才是真正的修行。 可是現在很多佛教徒都執著於讀經、誦經,卻不了其義;或是喜歡咬文嚼字,只求字義的瞭解,那是在做學問。但修行不是做學問,佛經也不是用來讀誦的,更不需每天規定要誦多少遍;而是在明白經義以後,能夠轉識成智,進一步去改變我們的心;換句話說,就是要去「行經」 如何行經?就是要做到「聞、修、行、悟、證」。比方像《金剛經》,共有三十二品,篇篇品品都是佛的正法,我們該如何聞、如何修、如何行、如何開悟、如何見證佛所說的教義,而不是只有讀誦,那樣不能見性,也不能成就。 真正的佛法,是知道了佛經的教義之後,加以開悟,然後實修實證,最後才能成就。如果不是這樣修行,就是以「人」在誦經、讀經,那是方便法,只能求得心裡的平靜,並沒有超越地球時空,靈性仍在色身的層次,所以再怎麼修,也不過是求得心平氣和而已,不可能得到般若智慧。如何才能得到般若智慧?一定要經過禪定,這是修行應有的開悟。 華嚴三聖之一的普賢菩薩,其坐騎是一頭白象,意思是說,修行不能像瞎子摸象般不求甚解,一定要求真如實相。佛經只是用來啟發智慧,並不是每天一直唸誦,而不去實踐,不去見識本心。這樣讀經、誦經,並無益處。 相法老實唸佛 正法真修實證 例如佛經說:「阿彌陀佛從法眼放出無量光芒,普照三千大千世界」,若只從字面上看,很難瞭解佛是如何放出這種殊勝光芒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定要從禪定中見證。由此可知,佛法不能從意識、思維或感官來體會、認知,因為那只是外在的表相,在相中摸索,得不到佛法真髓,一定要從禪定中實修實證。 唸佛也一樣,大多數的人都是用意識唸佛,甚至連唸佛的意義都不知道,這樣是沒有用的,也不可能成佛,因為還停留在「人」的階段,無法超越到「佛」的層次。 真正的念佛是在心裡懷念佛菩薩,不是掛在嘴上唸,也就是「念佛」,而非「唸佛」。比方像母親思念異鄉的孩子,一定是在心裡懷念,而不是在嘴上一直呼喚。 任何法門都可以通達究竟,都可以成佛;人之所以無法成佛,是因為方法不對,就像念佛,應該要「一心相應佛菩薩」,而不是傻傻地唸。只要一心相應,就能定下心來,達到一心不亂。而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念而無念,在心裡自動地念,無為地念,念到入定,就等於在禪定。 很多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念一聲佛號,數一顆珠子?其實每顆佛珠,都代表一個眾生,包括自己及體內所有細胞、器官、組織與系統。所以每念一聲佛號,每數一顆珠子,就表示要成就這三千大千世界裡的每一個眾生;如果能明白這個意義,念佛的功德就不一樣。 修行不是「人」在修,是內在的「靈性」在修,所以不需背誦,只要用心相應佛菩薩,用本來的自己與佛相應,而不是「人」。比方像念佛,如果只是在嘴上唸,即使唸到嘴破,也不能與佛相應;就像口渴要喝水,如果只是一直唸著「我要喝水、我要喝水」,唸到口都乾了,還是喝不到水,一定要設法找到水,喝下去,才能解渴。修佛也一樣,明白了這個智慧以後,就要想辦法到達同等的境界,所謂「智境同輒」,這樣才是真修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真正的修行是「靈性」修行,而靈性修行是為了要見性,如果修行不是為了見性,毫無益處;這是達摩祖師說的。所以,如果你禪定不是為了見性,是沒有益處的。又或者像誦經、或是作佛事,如果不能幫助你見性,也跟祖師說的「無有是處」一樣,對修行沒有幫助。由此可知,能夠見性成佛的佛法,只有無為法。 正法傳千年 明師轉末法 我們知道,世尊涅槃後的一千年是正法時期;一千年後,到了祖師弘法的時期,是相法時期。在正法盛行的一千年裡,有很多人修行成就,成就菩薩、成就佛;但是到了相法時期,成就的人就很少了。不過這並不是祖師不如世尊,不是祖師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從這兩千年後,一直到現在的五百多年,就進入了一萬年的末法時期。什麼是末法?就是沒有佛法,聽不到、也看不到真正的佛法,為什麼呢? 我記得世尊曾經說過一句話:「當相法盛行時,正法就會衰退」,也就是沒有正法的意思。而沒有正法就是末法,根本沒有佛法。這是當年世尊講給五百位隨行弟子的話,如今,這句話也可以作為我們在修行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提醒,讓我們能有所覺悟。 所以,今天師父會以「在家」的身份出來弘揚正法,就是要告訴世人,修行應該要把那些「執著於傳統的有形有相、不能讓人見性成佛的佛法」擺在一邊。而且師父非常鼓勵、也非常希望,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出來弘揚這種能夠見性成佛的正法,而是大家都能夠見性,都能夠出來弘揚這個世尊真傳的正法,這樣才能夠扭轉末法。否則,從畜生界轉世過來的人會愈來愈多,社會人心會愈來愈惡。而人心如果愈惡,所作的惡行愈多,就會形成一種「惡」的氣場,升到天上後,就會造成共業,災難就會降臨。 所以,如果不修行正法,不將人心由「惡」轉「善」,就會落入這種惡業循環的關係,這個世界就不是「人」的世界,而是「畜生」的世界。你看現在不是有很多打打殺殺或是亂倫的事件嗎?就是因為人心已經墮落到畜生界了。 受持無上法 解脫生老死 因此,身為修行人,就應該了解,既然我們修的是無上乘佛法,就要去關心所有眾生,讓他們可以得到成就者的接引。也就是說,要讓這些生在人世間的人們,都能夠經過修行,真正地解脫生老病死,而不是死了以後又輪迴。 所以,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就應該要出來弘揚正法,讓更多人可以接受正法,遠離惡法,讓世間都充滿善法。如果能夠這樣,就算你不成菩薩、不成佛,起碼也是在天界,不會受三惡趣之苦。等到你在天界享福了若干年以後,再下來投胎時,就比較有機會為「人」,然後再修行正法到菩薩界。 其實在座的你們,有很多人都是從天界下來的,只是自己不知道,所以你們都有很多福報。也許今天日子過得比較苦一點,但那是為了要讓你去體會人間的痛苦,讓你可以開悟修行。 像我小時候也很苦,民國三十七(1948)年媽媽就去世了,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像個苦行僧一樣,因為家裡經濟環境不好,爸爸和哥哥都在農場上班,我家裡有四個兄弟,我排行老二,當時最小的弟弟才一兩歲,我和三弟要照顧他,而我還要負責煮飯;所以我現在廚藝不錯,就是那時候訓練的。 記得當時煮飯都要燒木材,不像現在有瓦斯,很方便。所以你們年輕人可能無法想像我們那時候的苦。但雖然是苦,還是很有樂趣,而且當你從生活中這麼苦過來以後,才會知道「人生」是什麼。 當我六年級的時候,成績算是全校最好的,那時有一個功課比我差一點的同學和我交情很好,但他常會欺負其他同學,我看了很生氣,又不知該如何阻止他。有一天,我想到一個辦法,我把家裡的花露水裝在小瓶子裡,帶到學校去,下課後,我把花露水滴在左手上,而右手就從屁股後面把剛剛放的屁抓出來,湊到他面前給他聞,他當下很生氣,罵我:「怎麼給我聞臭屁」,接著我又把擦了花露水的左手給他聞,並對他說:「你欺負同學就像這個臭屁一樣,大家都討厭你,等於是惡人;但如果你做好人,大家都會喜歡你,就像聞到香水一樣。」 後來,他就學好了,和我考上同一所初中。有一次上課點名,老師點到我就說:「你的名字『黃明亮』取得很好,既光明又光亮」;接著點到另一個叫「陳漏盡」,全班聽了都在笑,老師又說:「你名叫『漏盡』,都漏光了,要怎麼進步?」後來我修行之後,才知道自己叫做「明亮」的意思,是要像太陽一樣去普照眾生;而「漏盡」的意思,是要把「貪瞋癡慢疑」這三毒二邪通通都漏光、漏盡,剩下來的就是清淨,所以神通當中有一個就叫做「漏盡通」。 如今,我再回頭想想自己過去的修行路程,就知道自己是怎麼過來的,原來所有的一切都和修行有關,都是有因緣的,慢慢就會知道。 真性了真佛 道濟三塗苦 我們來到人間,就要有所覺悟,要真正地覺悟。如今,大家都幾十歲了,還剩下多少年呢?所以一定要利用這些時間,好好地把正法弘揚開來。 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先讓你們見性。等到你們都見性以後,就有實力,就知道該怎麼修行,知道整個人生的價值。而這個人生的價值觀,不僅可以讓我們的靈性解脫輪迴,還可以讓更多人解脫輪迴,成就菩薩、成就佛。 也許你們會問:成就菩薩、成就佛以後,要做什麼呢?是在天上飛嗎?還是逍遙自在地拿著拂塵站在雲端上?不是的。成就菩薩、成就佛以後,就要去度眾。 比方說,你成就菩薩、成就佛以後,在佛國淨土裡,這時候你就會想,那些眾生多麼可憐啊!所以就下來度眾。也就是說,本來你已經成就了,不必再輪迴,但你悲憫眾生,所以又下來了,這是你乘願而來,來到某一個家庭,等到長大以後,再去度這些眾生。 我時常在想,有沒有佛菩薩下來度眾時,是到畜生界的?但這必須要懂得動物的語言才行。不過我想還是度「人」最快,因為人可以照顧眾生,比方家裡養的寵物,就像是自己的家人一樣,而這些寵物也很聰明,你的一舉一動,或是一個眼神,牠都知道你要做什麼。 以前我曾養過一隻猴子,牠會乖乖地坐在那裡打坐。本來猴子的習性是根本坐不住的,但牠可以坐一個小時,除非我把牠抱走,牠才會離開。這是因為我給了牠力量,讓牠可以相應,所以才可以坐得這麼久。 修行,不是只有關心自己成佛、成菩薩而已,還要想辦法去圓滿功德。所謂圓滿功德,是你還不會說法如雲的時候,就去接引眾生,這個功德一定要做,這是無相布施的功德。 還有持戒,要守戒律,然後去圓滿你的功德,這樣就可以在修行當中,很自然地精進,我教到哪裡,你就可以見證到那個境界。 緣覺入聖位 猶是自了漢 比方像「聲聞」、「緣覺」,祂也是進入聖界的果位了,為什麼不能立為菩薩位呢?就是因為沒有功德;如果圓滿了功德,祂就是菩薩位。 也就是說,「聲聞」、「緣覺」是只修自己的獨覺禪,所以成就了,也只是個人的成就。但我們修的是大乘佛法、是無上乘佛法,所以要去接引更多人,讓更多人來修行,這才是我們的修行成就的目的。 如果我們今天已經見性了,或是已經成就佛菩薩了,可是每天都在人間逍遙,那沒有用,也不可能讓你成就佛菩薩。所以要有這方面的覺性。 所謂真性智慧,就是靈性的智慧,修行就是讓靈性解脫。大家不妨想一下,如果你現在鑽進靈性去看你的身體,是不是像烏龜一樣躲在殼裡面?這個在靈性外面的身體,就像是一層殼。當然,在靈性還沒有解脫之前,一定要保護好這層殼,要讓這層殼很堅定,才能保護裡面的靈性。 所以修行一定要堅定,你的修行道心一定要堅定,禪法一定要堅固,才不會退轉。這是成就很重要的因素。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人是靈性跟肉體的組合。當我們在世的時候,有思想,有情緒,可以生活、工作、吃東西,這些種種的好壞全都取決於「命」。而一個人如果要成功,一定要努力,經由努力的結果,可以改變「命」。但命運是一體的,光是掌握「命」還不夠;比方你高考及格了,這是你的「命」,但如果「運」不好,可能永遠也升不了官。而這個「運」就關乎到靈性的問題。 命是天賦 運靠修行 如果靈性停留在某個層次,沒有超越,就很難突破現況。靈性跟身體是一體的兩面,一個在內,一個在外,在那裡運作,就像夫妻一樣,會互相牽制;所以超越靈性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靈性墮落,會把「命」拉下來,讓你做什麼都不順遂、會很倒霉、或是身體出狀況等等。那什麼時候會運勢不好呢?就是當靈性層次往下降的時候。 靈性為什麼會墮落?跟因果有關,佛教說它是業障,其實也就是責任。比方像工作,你的責任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如果做不好,最嚴重會被炒魷魚,那就是業。所以不管是個人的工作、家庭、學業,還是社會、國家、世界人類,這麼多的責任,都是業。 也就是說,「運」就是業障,因為你無法解脫,所以只能隨它擺弄。那要如何超越,才能讓靈性提升呢?一定要藉助外力;就好比你欠了人家錢,還不出來,就要找一個比你有錢的朋友來幫忙。所以一定要找到證道的師父,才有這個力量;光靠自己是不可能解脫業障的。 可是有些人,雖然已經有親友去接引他,可是他還在那裡觀望,猶豫要不要入門;或是已經入了門,卻仍然忙於追求人間享受,以滿足色身的慾望為先;像這些人的靈性,其實都已接觸正法,但外面的色身卻懵懵懂懂地不知把握,在這種情況下,不論你做什麼都不會成功,因為裡面的靈性會不讓你做。 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能滿足靈性的需求。靈性要的資糧是正法,而你卻只顧著滿足五官意識的慾望,不趕緊修行,祂當然不會讓你順利,希望你能因此而趕快開悟,趕快來修行。所以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會這麼不如意,原因就在這裡。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在「體性智慧」課程中,我們談到修行要先認識自己的身體,但身體除了肉體以外,還包括精神體和靈性體(或稱靈體);也就是說,我們共有三種身體存在於體內。 在人間,我們最常使用、也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就是肉體和精神體,至於靈性體,大都不太注意,可是所有人類的一切思想、一切行為,乃至一切功能,都是來自於靈性的智慧。 當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在禪修時,首先就要設法讓身體得到健康。但光是健康還不夠,還要讓身體不生病;不生病還不夠,還要能減緩老化、保持年輕。其實這樣仍是不夠的,還要能讓生命可以延續、可以活得更久。由此可知,「身體」是多麼重要! 很多人不知道修行的好處這麼多,因為他不知道修行不但可以讓身體健康,還可以不生病、不老化,甚至還能延長壽命,這是每個人都求之不得的!如果他能明白這些好處,一定會想趕快來修行。 其次談到精神體,精神與身體是有連帶關係的,而且是直接的關係。比方身體生病了,精神就不好,或是今天得到嘉獎,覺得很快樂,就會顯出精神很好的樣子;反之,若是心情鬱悶,發生一些煩惱的事,精神馬上就會萎縮。可見精神與身體之間,存在直接的連帶關係。 心悅體自清 禪定心佛顯 所以,若想讓身體健康,能夠長命、不生病,就要讓精神保持一定程度的昂揚情緒,但不要太亢奮,而是保持心情愉快、開心。如果能展現這樣的精神,身體自然就會好,這是一定的,因為身體健康,顯現出來的精神也會很好。所以我們除了注意身體,也要注意精神體。 修行,是讓身體把我們帶進道場,讓精神體來修行,從意識界開始,最後進入靈性。其實靈性體也是屬於精神體,所以精神體與一個人的成就與否,關係密切,非常重要。 因此在修行時,要特別注意精神表現,尤其是修行人,要時常保持心裡所產生的愉快、快樂、法喜等心情,若能如此,就會覺得很幸福;否則,如果表現出來的精神是負面的,就會給人不幸福的感覺。 從體性智慧,我們知道了「身心靈」的結構,在明白這個共同的生命體以後,就要更進一步了解,如何才能增進健康。首先要讓身體充滿「氣」,所以要從「呼吸」開始。 說到呼吸,我們要從胸腔呼吸轉成深呼吸,也就是把氣吸到腹部。接著,再從腹部呼吸慢慢轉成胎息。若能做到胎息,就不太容易注意鼻子的呼吸。所謂胎息,是入定時的呼吸法,等以後我們進入禪定課程,我再教導大家怎麼做。 修行,先要了解整個意識的構造:當我們的身體在母胎形成的時候,也就是「六入」完成的時候,「腦」就形成了。腦的第一層是原始記憶,包括累世的功過,你在過去世中做了多少功德、多少善事,造了多少業、多少障礙,通通都會記錄在原始意識裡。 所以,如果某人有暴力傾向,或是有其他野蠻行為,很粗暴,就是從原始意識來的,它是一種獸性意識,不是人性的。譬如說,如果這一世是從動物轉世而來,就會比較傾向於獸性,這種原始意識會很容易爆發出來;但如果過去世是人,這一世就會好一點,不會那麼粗暴。 凡事平常心 轉念離塵間 這就是我為什麼要大家做到「平常心、心常平」的原因,因為當我們心平氣和以後,才會有正見,有正確的觀念,比較不容易產生偏見。 再回到身體要如何增進健康。剛才說到呼吸,我們把氣吸進腹部以後,要能夠「養氣」,怎麼養?比方吸進十分的氣,只要呼出去七、八分就好,留兩、三分在腹部,就這樣養氣。 另一方面,這種內氣也和飲食有關,所以修行人或練氣的人,平時不宜進食過多,否則肚子會裝滿穢氣,讓你在禪定或休息、不做事時,容易打瞌睡。尤其要來上課之前,最好只吃少量食物,讓體內留點空間,可以裝清淨之氣,這樣就能讓身體和精神體保持不錯的狀態。 所以,健康與飲食、睡眠都有直接的關係,吃東西只要能維持體力即可,不要吃太多,否則都囤積在體內,會愈來愈胖,然後又要再花錢去減肥,實在划不來。所以一定要節食,並講求衛生,只要能維持體能就足夠了。 像師父都吃得很簡單,四分之一的饅頭就是一餐,然後再喝點水就飽了。當然你們還沒修到這種程度,不要勉強跟我一樣,那會餓得「皮皮剉」,還是慢慢減量,從一餐吃兩碗,減少到一碗;或是從一碗改吃半碗開始。 特別是那些比較胖的人,雖然過去的人都說:「胖就是福」,像唐代的菩薩都畫得比較豐腴,還有老一輩的長者在選媳婦時,都喜歡臉龐有肉、身材圓圓、臀部翹翹的,認為那樣才有福氣,可以百子千孫,那是因為以前的社會要靠人力,所以才希望小孩生愈多愈好。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孩子生得愈多,向你伸手要錢的人也愈多,所以現在很多人都少生,甚至有些修行人乾脆不生。一般說來,生個小孩起碼要辛苦二十年,所以很多年輕人都覺得生不生無所謂。當然,如果生小孩,可以感受親子之間的親情和愛,但沒有小孩也自由自在,不會罣礙,所以沒有關係。 結婚與否也沒有關係;但千萬不要因為師父說沒關係,就拿我當擋箭牌。我並沒有教人不要結婚,我只是說沒關係,你們想結婚就結婚,都是一樣的。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什麼是體性智慧?對修行人來說,先要徹底了解「身心靈」的狀態,才能讓身體和心理都像靈性一樣清淨,否則就不知該如何從「人」成就「佛」;從人心提升為佛心;從烏煙瘴氣的身心變成放光的身心。 當然,我也是由我的傳法師父傳給我以後,我再傳給你們,所以你們只要跟著師父所傳的法來修,就能確實知道修行應該怎麼修。 身淨心圓空 身心放光明 所謂體性智慧,是在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後,能夠再突破,讓身體得到健康,心也得到快樂,同時還能更進一步地進入靈性,見到佛性。 現在很多人修行都是用意識修行,比方用耳朵聽法、用腦筋思考、用嘴巴唸佛、誦經等,但這些修行方法都停留在意識層次。修行先要了解腦的構造,因為對身體來說,腦部實在太重要了,像我們所接收的意識是從哪裡來?從眼睛而來;比方看到美的事物會心生歡喜,看到不好看的就不喜歡;這就是意識。耳朵也一樣,喜歡聽美妙、好聽的聲音,不喜歡菜市場之類的吵雜聲。 還有鼻子,如果到公園或野外呼吸新鮮空氣,會覺得神清氣爽,但到人多、不清淨的地方,像我到一些菜市場或百貨公司,眼睛都變得很模糊,看不清楚,可見那裡的污染程度有多嚴重,一直要到離開以後,眼睛才會再明亮起來。下次你們去逛百貨公司時,不妨也體驗看看,能不能看得清楚。 而且你會發現,自己的心好像會被百貨公司的商品所迷惑,雖然只是閒逛,但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往往就不由自主地買了;這就是人的本性。 另外像嘴巴,如果講出來的話會傷人,當然令人討厭,但如果是讚美,就能取悅對方,但這些包著糖蜜似的讚美之詞是出自真心的嗎?其實有些不好聽的話反而是逆耳忠言,所以要懂得分析、了解背後的真義。 記得小時候曾有長輩告訴我,當別人拿糖給你吃時,不要高興得太早,要想想他為什麼給你糖吃。相反地,當別人打你耳光時,也不要生氣,應該想想他為什麼這麼做。當然,也許對方純粹是喜歡你,出於誠意才給你糖吃,並沒有什麼目的。又或者他是因為關心你,才講一些不入耳的話,讓你覺得不舒服。 總而言之,這些外界刺激透過「眼、耳、鼻、舌(口)、身」所傳達給我們的感受,通通都會進入意識,而在整個腦殼最上層的腦皮層,就是現在意識的層次,負責接收正在進行的意識。像你們現在聽我說話,就是用這裡在聽,但我要求你們還要再加上用「心」一起聽。 一般人在接收意識後,如果認為是沒有必要的,就會選擇遺忘,不會被記憶下來;但有些意識,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只要被記憶下來,時間久了,就會進入記憶意識。比方聽到一些讓你產生強烈刺激的話,也許就會記得很清楚,不會忘記,久而久之,它就深入到潛意識的層次,那就麻煩了。 過去,曾有人帶女兒來見我,他說他女兒在工廠上班,平日飽受旁人的言語批評,所以她整個腦子都裝滿了這些負面言論,堆積在意識裡,讓她耿耿於懷,可是又不敢違背眾人之意而反抗,只能一直忍耐,等到這些意識進入潛意識時,有一天就爆發了,她在去工廠的路上,不停地開口罵人。 我們知道在意識層次裡,潛意識是很接近原始意識的;所謂原始意識,就是我們投胎以後,在母胎中剛形成腦的時候,這時的腦就是原始意識,它包含了累世的業障,不管是記得或不記得的記憶,通通都在原始意識裡。什麼時候原始意識會表現得最明顯呢?就是當你生氣時所作的粗暴舉動。換句話說,原始意識就是眾生帶業的意識,也就是獸性的意識。 剛才說她會不停地罵人,一般人看了,可能覺得她是不是瘋了,其實她是已經受不了了,才會如此漫無目標地亂罵。如何讓她安靜下來呢?如果送到醫院,醫生一定會打鎮定劑,可是那只是讓她先安靜下來,讓麻痺神經暫時不要太敏感而已,如果施打過多,會造成神經系統錯亂,而一旦自律神經錯亂了,就會發生像口水直流、無法控制的現象,或是因精神恍惚而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地走路,很難再恢復正常。 如果要治療這種病,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她在潛意識裡的那個意識磁場消除掉,也就是從潛意識的層次提升到現在意識的層次,就可以回復正常。可是如果不是修行證道的人,就沒有這種能量,當然也不能讓潛意識消磁,得到提升。 從這裡可以證明一件事,修行是無法靠自己成就、無法靠自己見性的;因為不管是現在意識、潛意識,還是原始意識,都充滿了層層障礙。 心淨離塵垢 內外合為一 雖然修行人都知道要明心見性,卻不知該如何明心、如何見性。其實靈性就在內心裡面,也許有人會說,靈性不是和心很近嗎?兩者不是同體嗎?怎麼會見不了性呢?就是因為這層層的意識障礙,所以才到不了靈性,見不了性。 可是如今,你們跟隨師父修行,我可以讓你們一層一層地清淨,從意識到靈性,一共十層障礙,一定要把這些意識都清淨以後,才能見到靈性之光,這樣才是智慧修行,絕不是看佛經,或是唸經、誦佛,就可以見性的。 意識有這麼多層次,你們就明白,修行怎麼可能只靠自己?有些人說,我不要去道場上課,自己在家裡修行就好,那是不可能的。修行要離相,離相修行就是離開這些不清淨的意識。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要有智慧,而不是迷迷糊糊地不管修行法門正不正確,也不管修行會不會偏差,這些都要注意。修行要具足五種智慧:體性智慧、法性智慧、圓滿性智慧、真性智慧,以及最重要的作佛智慧。一個新進入門的禪行者,首先必須確立正確的修行目標,認清自己為什麼修行。 一個人從不知不覺中,投胎來到人間,當然在幼兒時期還不懂得修行的重要,等到長大以後,經過學校的學習及社會的洗禮,慢慢地就會開始想要修行。其實不論東西方都有修行,西方有基督教和天主教,東方則有佛教和其他宗教,不過,雖然彼此教派不同,但基本教義都相近,只是修行方式有所差異罷了。 西方國家注重的是信仰,如果信仰上帝,將來就會上天堂,不會下地獄。東方的佛教也差不多,但最重要的是,佛教除了信仰,還強調「如何才能到達佛國」,那就是要經過智慧的修行。 也許有人覺得,西方的修行不是更簡單嗎?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上天堂。我想並不盡然,所以他們才會每個禮拜還要到教堂,還要禱告。其實到教堂做禮拜也是一種法會,向上帝禱告也是一種修行,修心裡的清淨,但它不像佛教講求的是如何去除自己的劣根性。 就像佛教講的「業障」一樣,上帝也說「人有原罪」,其實原罪就是業障。當我們明白「人有業障」、「人有原罪」之後,如果能把這些業障、原罪都空掉,也就是把它們都清淨以後,就可以到佛國、到天堂。 世尊告訴我們,修行的第一步是守戒,守什麼戒呢?一般人常會犯的毛病就是貪心、瞋心、癡心、慢心和疑心,這五種心是讓一個人不能到達佛國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守戒。 傳燈續法脈 佛師引歸途 再說到人為什麼要修行,既然東西方都主張修行,就應該更進一步了解,修行該怎麼修。 首先要選擇法門,你修的是什麼宗教、要用什麼法門、用什麼修行方法,才能達到自己修行的目的;什麼目的?就是往生以後,可以回到佛國或天堂。然而重點是,要怎麼去? 當我們決定開始修行的時候,就已選擇了修行的宗派,像佛教就有許多宗派,但到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正法?該如何選擇?這非常重要。 我們常聽到有些人說,「我已成佛,所以不需要什麼宗派或法脈,那不重要。」我想以整個佛道來說,並沒有這樣的法門。如果沒有佛的傳承、沒有證道的傳法師父,如何帶領跟隨自己的人回到佛國? 作為一位傳法師父,必須具備「佛」的條件,所以一定要經過「得佛傳承的師父」的傳法,才能具足佛的證量。換句話說,只有已經證道的師父,才能帶領跟自己修行的人的靈性回到佛國。所以師父今天有責任,要帶領大家一起回佛國,這是我的使命。 佛所傳的正法,最重要的就是讓所有受苦的靈性,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一直不停受輪迴之苦的靈性,能夠從今天開始,從這一世開始,真正地脫離輪迴痛苦,得到佛國的快樂。 因此,從修行正法的過程中,我們就能體會自己將來能不能跟隨師父一起回到佛國。如何才能有這種感受?一定要有信心,因為世尊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具有佛性,都具足如來德相,也就是妙心,所以一定能夠回到佛國,大家要有這種信心。 不過,雖然人人都有佛性,都能回到佛國,但因為每個人在輪迴過程中,不知流轉了多少世,造作了多少業,而讓靈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當然在輪迴中,也同時造就了許多功德;但我們修行是要修到無餘涅槃,而不是有餘涅槃。 所謂無餘涅槃,是不帶罪業而往生,也就是清清淨淨地往生佛國。如果是帶業往生,就是有餘涅槃,下輩子還要再回來輪迴,而且不知還要流轉多少世,一直到修得清清淨淨、不再帶有任何業的存在為止。如果只是修到帶業的有餘涅槃,並不算是圓滿的修行,不是大圓覺或妙覺;由此可知修行的重要。 我們常看到基督徒的手從左胸比到右胸,再從額頭比向腹部,也就是在胸前畫一個「十」字,很多人都不明白這代表什麼意義。 其實從左胸比到右胸,是代表「人間」;從上比到下,則分別代表「天堂」和「地獄」。也就是說,身在人間的你,是要上天堂,還是要下地獄?可是很多人都只知道這樣比劃,卻不知道其中的含義,我想恐怕連基督徒也不知道吧! 此外,它還有另一個意義:如果是上天堂,這個十字就是放十字光;但如果是下地獄,那就是十字架,因為到了地獄,就沒有光了。 而佛教的「卍」字,是代表萬德莊嚴,也就是成就佛陀。只要能夠清淨、智慧、圓滿一切功德,就可以得到「萬德」的證量,而成就一尊佛。 我們可以從世尊身上得到證明,世尊就是在修行以後成佛的,所以我們也可以在世尊的淨土「地球佛國」修行成佛,而這也是世尊的願力──地球佛國,人人作佛。 因為我們有佛性,所以可以成佛,如果地球上的所有人類,都能遵照世尊所傳的「戒、定、慧、解脫」來修行,從守戒開始,然後禪定,修到智慧,就可以讓自己的靈性解脫輪迴,到達佛國。修行就是如此清楚。 世出證道師 妙傳一真法 修行有一定的軌道,不要想得很困難。但也有很多修行人並不了解修行的方法,只是為修行而修行,不知道自己跟隨的師父有沒有帶領靈性回佛國的能力。其實這對修行人來說,是很重要的。 本門是世尊傳下來的一貫法統、一貫傳承。當年,世尊在靈山法會上「拈花微笑」,將傳承以「佛心印心」的方式傳給迦葉尊者,這就是本門的開始。所以本門是世尊真傳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法門,也是禪宗唯一的成佛法門。 我們來回顧一下:當靈山法會開始的時候,大梵天王供養了一朵金色蓮花,佛接過這朵花後,不說一語,只對眾人輕輕揮舞著蓮花,全場都不明白世尊的意思,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迦葉尊者為什麼微笑?因為他知道佛的意思。當時佛已傳法四十五年,而迦葉尊者從修行開始,就一直跟著世尊,修了很久,所以他很清楚。也許你們也修了很久,但還不知道其中的原因吧! 佛就這樣把法傳給了迦葉尊者。所謂迦葉尊者明白佛的用意,是說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它是比喻每個人的靈性本來就如蓮花一樣清淨,後來投胎到人間,就像蓮花生長在污泥裡,但它還是可以開出聖潔的蓮花。這聖潔的蓮花就好比我們的靈性,每個人雖然都生活在污染的社會裡,但內在的靈性仍然保有原本的純真與聖潔,就像蓮花一樣。 世尊就是把靈性這種清淨聖潔的光,傳給每個人的心。迦葉尊者明白佛傳法的意義,當佛以「佛心傳心」傳法的時候,他當下就接到了,把這朵聖潔的蓮花接到自己的靈性,所以他才會微笑。 當然,佛也明白迦葉尊者微笑的意思,才會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佛就這樣把傳承傳給了迦葉尊者。 什麼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佛的意思是說,我有可以讓你成佛的法門,讓你回到佛國的正法。我有不生不滅的妙心,你也有同樣的妙心,那就是佛心。我可以讓你知道,如何讓人心進入妙心,進入佛心;如何讓妙心像聖潔的蓮花一樣,永生於佛國。 佛又說,這個法是「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意思就是,只要你得到這個可以真正成佛的方法,就可以讓靈性解脫輪迴,到達佛國,而這種方法是實相無相的,是不生不滅的,是不會壞、不會變的,是最圓滿、最光明的。 所以,這個法門是多麼微妙,可以讓一個人成佛,從一個輪迴的心,成為佛心,而回到佛國。這個不可思議的法門,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法門。 什麼是不立文字?一般人修行,都是聽法師講佛法,都是在聞法,用耳朵聽。像這種一來一往的方式,只是一種知識的交換,就像我現在用講話的方式教大家一樣。 大佛傳心印 智慧在其中 可是我們的印心佛法傳的是「印心」,所以師父講的話,當下就轉變為佛法,也就是佛光,可以清淨你的心,改變你的心,或是改變你的身體,改變你的想法,這就是「話中有話、法中有法」。 然而一般人並不知道,只知道要看大藏經,或是金剛經、心經等其他經典,而且是一直看,一直背誦,卻不知道這些經典所說的,是要改變自己的心;這樣修行怎麼可能成佛呢?因為都是停留在有相的意識修行,修到最後,終歸還是有相。 修行的目的,是從「有相」進入「無相」,然後才能到達「實相」,這才是「佛」的境界。如何從有相進入無相?就是要離相。以禪定來講,就是要離相禪定。 修行要修「戒、定、慧、解脫」,戒是謹守「身口意」的清淨,定是禪定,但很多人禪定只停留在呼吸,停留在「靜」的階段,也就是停留在「人」的層次,所以再怎麼禪定,還是一個「人」,不可能成「佛」。 禪定要從「靜」入「定」。因為靜了以後,尤其在師父開過光的道場,都有非常強的佛光,如果能靜下來感受,就可以慢慢入定,然後把這些佛光帶進身體,消除身體和心裡的污染,把不清淨的污染都變成光明,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實修實證。 我要向這些用意識修行的人提出呼籲,趕緊來修禪宗這種「教外別傳」的禪定,這是能夠讓人成就的禪定,而不是坐在那裡枯坐。但這種教外別傳的禪定,只有證道的傳法師父才能傳,因為祂是世尊傳下來,經由歷代祖師宗師一直傳承而來的特別傳法,那就是印心佛法。 所以我在傳法時,不要大家記筆記,而是直接就印心到每個人的心裡,改變你們的心,讓你們得到清淨。我說話的時侯,同時就有清淨的佛光進入你們的靈性,清除你們的罪業,清除你們的業障,這才是真正的傳法。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要從意識開始修起,像佛家說的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也就是潛在意識。還有第六意識,是經過五官「眼耳鼻舌身」的資訊所產生的意識。所以修行要從原始意識開始,要修回到原點,也就是讓意識歸零。 換句話說,修行要從第七意識一直修,要讓它歸零。若以七個世界或七種世界為例,就是要回到第七個世界,也就是十四個次元世界。因為我們是從這七個世界過來的,所以回去的時候,也必須從這七個世界回去。回去了就是歸零,零是什麼?就是第八意識阿賴耶識。所以修行要修到第八意識才到靈性,然後再從靈性修到一,一就是佛。由此可知,佛是在十五次元的世界。 迷失故鄉路 回歸須及時 當年盤古開天,就是畫了一個「一」字,這一筆畫下去後,整個眾生都下來了,這便是人間世界。當眾生來到人間以後,就一直應化和繁衍,經過了千百億萬年。所以現在要回去,也必須經由這樣而回去。 這就是我們常聽到佛家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很多人不明白它在講什麼,其實就是這個意思。今天你們來修「智慧法門」,就知道什麼是「一」、什麼是「佛」,這很重要。 有些道家的修行人,雖然知道要修「一」,但不知道該怎麼修,也不知道它的意思,只是在自己修行的地方寫個「一」字。其實這個「一」就是佛的光明世界。 修行要反時鐘方向修,不能順時鐘方向。如果順時鐘方向修,就會和地球一樣,落入生老病死的輪迴。人雖然會死,但精神不死,所以我們要從精神開始,以反時鐘方向修回去,一直修到第十四次元,世界歸零,回到靈性。 回到靈性就是一切空;由此可知,靈性是空的。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沒有我執和法執。所以世尊才說,人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我執和法執;因為不能歸零,所以無法成就。 盤古開天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就是一心生萬法,很多眾生都下來了;而「萬法歸一」就是都回去了。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該如何智慧修行,不會只在那裡唸咒、唸佛或唸經。 所謂唸,是為了讓心安定,不去造業,可是這樣還不夠,就像我常說「西方修行只有禱告是不夠的」一樣。其實不管是到上帝的天堂,還是佛國,都必須讓心放光、讓靈性放光;只有這個光,才能接到上帝和佛的頻率,然後自然地回家。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身心放光明 解脫見佛陀 修行要修到「身光、心光、性光」,要修到「光」的層次,而不是停留在「氣」的層次。可是一般人不懂,只覺得「光」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就否定這種修行。尤其是學界,只要一講到「光」,就好像很害怕,認為是騙人的。但上帝不是說「我是光」嗎?還說「只要信仰我,便可得到這個光而得救」,其實這都是同樣的說法。 西方說,「只要信仰上帝,即可到天堂」,這和我們說「臨終時唸佛菩薩,便可被度到菩薩界」一樣。但我覺得這兩者都不夠。 再講回八正道,什麼是正精進?簡單地說,就是修行要精進;不要覺得今天工作忙碌,就不去上課,或是稍微有點感冒,便不去上課,那就太可惜了。 再來是正念,就是一心修行,即開經偈所說的「一心大圓覺」,要在這一生這一世,一心一意地修行,直到成就。要下這樣的決心、這樣的願力,跟著師父修行,即使遇到一切障礙,都要設法突破。 最後是正定,這是修行人從「人」修到「佛」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了正定,才有智慧,才能讓靈性解脫輪迴。 修行是有一定次序、一定進度的,就像蓋房子,如果地基沒打好,蓋得愈高就愈危險,很容易倒塌。所以修行基礎一定要穩固,什麼樣的基礎?就是要守戒,要行八正道。 修行的正心要確定,有了正心,才不會執著人間的一切,才會懂得放下。世上很多人都放不下,比方財產太多的人,不妨去廣行布施,多做一些善事,否則一旦離世以後,兒女多會為了爭奪家產,而鬧出許多糾紛。 所以修行人不要「左一個布袋,右一個布袋」,要「放下布袋,何期自在」。修行就是讓心沒有負擔,而且不受障礙阻撓,這是修行最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