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與科學】慾望即是貪 你能調伏克制嗎?

圖片提供/禪天下雜誌
圖片提供/禪天下雜誌

採訪整理/吳宥姍
專訪
/許晉銓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許多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或擦槍走火的意外,其實都可藉由「安全控管機制」大幅降低;對於眾多「管不住自己」的受災戶,禪定練習或許能為他們帶來福音!

逛街時,一不小心就將信用卡刷爆?說好只吃一口,品嚐味道就好,卻一口氣將整盒蛋糕吃完?明知沉迷於網路或電視劇不好,卻無法克制自己?又或者聽到一句不順心的話,就「活化」我們的「身心」,立即反擊,將對方罵得狗血淋頭?

類似的情況,最後往往以令人懊惱不已的結局收場。您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呢?

其實,人會懊悔,是因為知道做了自己不想做、或不該做的事;如果情況沒有改善,或注意力無法成功轉移,甚至會進一步發展成一種難以治療的疾病──自我管控失能症(self-control failure)。

控制不住自己,做了不想做、不該做的事,往往令人懊悔不已,甚至會進一步發展成「自我管控失能症」。

控制不住自己,做了不想做、不該做的事,往往令人懊悔不已,甚至會進一步發展成「自我管控失能症」。

禪定控制暴食 增加飽足感減緩憂鬱

許多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或擦槍走火的意外,其實都可藉由「安全控管機制」大幅降低,對於眾多「管不住自己」的受災戶,禪定練習或許能為他們帶來福音!

近幾年,研究禪定的科學論文中,最受矚目的,莫非是將「吃飯」也納入禪定的研究範圍,真正將禪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

美國與加拿大科學家一系列研究已證實:一些無法控制食量的「暴食族」,在經過「禪定相應本心」的練習後,以靜心專注的禪定狀態進食,更能感受食物的原味,享受進食過程的喜樂,很自然從「暴飲暴食」的進食方式,轉換為「徐緩優雅」地品嚐美食。

以靜心專注的禪定狀態進食,更能感受食物原味,享受進食過程的喜樂,容易帶來飽足感。

以靜心專注的禪定狀態進食,更能感受食物原味,享受進食過程的喜樂,容易帶來飽足感。

而這些細微的變化,讓受測者的神經覺受力大幅提升,能明顯感受到食物所帶來的「飽足感」,也爭取到更多時間,讓血糖得以提升至餐後的高濃度。

對於這些受測者而言,禪定的練習讓他們終於可以感受到「吃飽」的滿足與喜悅,也意外發現能減緩受測者的憂鬱症。

禪定練習 輕鬆戰勝自我管控失能症

近年,瑞士科學家Schaffner更進一步發現:透過短暫5分鐘的禪定練習,就能輕鬆戰勝「自我管控失能症」,擁有正常人的生活。此一發現震撼學界!畢竟,此類疾病至今仍無有效藥物可醫治,這個發現將徹底改變許多家庭的命運,增進人類的幸福感。

研究發現,「自我管控失能症」行為失衡的最大原因,是由於身心承受了過多的壓力,以致無法專注地將繁瑣的事務做好。本次實驗測量受測者在承受身心壓力時,是否可以藉由禪定練習,幫助他們有耐心地在固定時間內,做好繁瑣的事務。

如下表,實驗證明受測者經過禪定練習後,可有效克服壓力後所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正常完成繁瑣的事務。有趣的是,如果只藉由看電視、聽音樂、畫畫等移情作用(對照組),較無法達到這樣的效果。

本心養成定力 就能控制慾望

悟覺妙天禪師指出,一般人因無法抵抗物質文明的吸引,因而生出許多慾望,這些慾望若不加以控制,會愈來愈大,漸漸在潛在意識累積記憶,產生一種壓力。

也就是說,人會想盡辦法滿足自己的慾望,在滿足的過程中,可能造成不愉快的磨擦,萬一不能滿足,還會感到懊惱,因此我們要學會控制慾望。

要如何控制慾望呢?首先,要讓慾望的心降到最低,比方逛百貨公司時,常常看到每樣東西都很喜歡,想要納為己有;但有些並不是非買不可的必需品,或是價格高得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這種情況下,就要設法打消念頭,將心收回。

逛百貨公司時,若購物慾望過強,要立刻將念頭拉回自己的心,便可瞬間收回慾念。

逛百貨公司時,若購物慾望過強,要立刻將念頭拉回自己的心,便可瞬間收回慾念。

收心的目的在於,將自己的精神力,從注意外界的事物,拉回到自己的心上。比方看到一只很漂亮的戒指時,心中覺得很喜歡,很想買下,此時應立刻把念頭拉回到自己的心,慾念就會在瞬間收回,購買的慾望自然消失。

其次,還要加上定力,但定力是慢慢養成的,當心情比較安定時,就不容易浮動;一個人的心靜下來、定下來的時候,就無所求。

忙碌的現代人,是否常因工作繁重而需要靠吃大餐或逛街血拼來紓解壓力?或在待人接物上少了一點用心與耐心?又或者被人認定是暴躁易怒的鴨霸上司?相信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不如換個新方式,藉由禪坐靜心讓身心統合,就不用再過著身不由己的生活了!

資料來源

  1. Friese M, Messner C, Schaffner Y (2012) Mindfulness meditation counteracts self-control depletion. Conscious Cogn. 21:1016-22
  2. Kristeller JL, Wolever RQ (2011) Review Mindfulness-based eating awareness training for treating binge eating disorder: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 Eat Disord 19:49-61.
  3. Courbasson CM, Nishikawa Y, Shapira LB (2011) Mindfulness-action 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oncurrent binge eating disorder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Eat Disord 19:17-33.

許晉銓博士 小檔案

專業領域:癌症基因體學、癌症遺傳學、中藥基因體學、新藥開發、能量生物醫學

現  職: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體遺傳中心顧問

學 經 歷: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

財團法人技術開發中心生醫計畫研究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與病理學研究員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