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108課綱核心「去中國化」 也就是「去台灣化」

「去中國化」的後果其實是「去台灣化」,結果因為沒有主體性,「去中國化」之後的台灣人心靈變得可以被各種思想殖民。圖為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5月30日舉辦108課綱公聽會。圖/簡立欣攝
「去中國化」的後果其實是「去台灣化」,結果因為沒有主體性,「去中國化」之後的台灣人心靈變得可以被各種思想殖民。圖為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5月30日舉辦108課綱公聽會。圖/簡立欣攝

日前立法院總算舉行108課綱公聽會,3個半小時的表述看似議題紛陳;但剖析下來會發現,包括「學習歷程檔案」、「素養題」、「必修時數太少」、「考招制度」、「去中國化」等問題的解決方式,從易到難可以分成3個層次,但核心問題——且唯一與108課綱本身有關的——就是「去中國化」。

大家都聽過三隻小豬的故事。108課綱就像是精心打造的三隻小豬的房子,每棟房子不是個別存在,而是「房中房」。

最外圍一層是稻草房,也就是「學習歷程檔案」、「素養題」等問題,這一層最多人攻擊。「學習歷程檔案」指的是高中學生要將自己高中3年的課外表現,呈現在教育部指定的平台上;「素養題」指的是最近考題趨勢是跨域活用,但卻用一個含糊的「素養」來含括,而且素養題題目太冗長,變成在考閱讀能力。

中間這一層是木頭房,也就是「必修時數」、「考招制度」,攻到這裡的人明顯變少,但也仍有一定人數。「必修時數」指的是108課綱跟流行,把大學必修選修那一套搬到高中,結果必修時數大砍1/4,時間被挪給一些「彈性課程」、「自主學習」、「微課程」等不知所以然的課程。「考招制度」指的是學測選在高三上學期末,結果整個高三下學期都荒廢。

上述問題都真實存在,也造成師生困擾;但仔細想想,它們跟108課綱的「內容」有甚麼關係?沒有。它們只是形式的問題,非關內容。

最內一層,是最堅固的磚頭房,裡面赫然關著「去中國化」這隻惡龍,能攻到這裡的,只有極少數、一隻手數得出來的幾位學者專家。

「去中國化」是108課綱包藏的最惡劣禍心。北京常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讓台灣人氣得跳腳;但話應該反過來說,中國是台灣的一部分,真的要找尋台灣的主體性,是無法去掉中國元素的。「去中國化」的後果其實是「去台灣化」,結果因為沒有主體性,「去中國化」之後的台灣人心靈變得可以被各種思想殖民。

「去中國化」讓台灣人與「中國」這個概念對立起來;它讓台灣下一代對歷史全然無知,讓他們的心靈如花果飄零,對自己從何而來完全無知,當然也就不知道要往何而去。這是我們要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