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師說禪】清淨心能通達宇宙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做到離相,才能進入禪的世界。什麼是離相?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相」。

相,包含了一切物質界與精神界,比方有些表相是可以看見或觸摸的,這是「有相」,是屬於物質方面的感官世界,我們常說「有形有相」,指的就是有相。

另外還有「無相」,這種相雖然看不見,但可以依憑感官來感覺,或是人的意識無法察覺,卻實際存在的相,比方像無線電波;這是因為人的感官認知有限,而大自然中,的確是存在許多超越人類意識的部分,所以對於任何事物,我們都應該保持客觀的看法和立場,道理就在這裡。

在修行方面,一定要從有相到離相,再到無相,最後到實相。以禪定為例,有相的禪定就是坐在那裡打坐,除了可以看到物質的色身坐著打坐以外,還包括精神上的意識與妄念,這些通通都屬於有相。

至於離相,簡單地說,就是暫時離開現在的相;以禪定而言,就是讓腦波暫時停止,不用思想,直接入於空,進入無相。無相是超意識的境界,它超越了心理的層次,所以整個禪學就是一部超心理學,也是一部宇宙學。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學禪,只能看到有相的世界,看不到無相的世界,但如果從超心理學的角度學禪,就可以看到整個無相世界,那是一個宇宙的世界。

離相諸形滅 直入光明藏

在無相中,如果能夠再超越,突破潛意識的層次,就進入了實相世界。所謂實相,是真實存在、無生無滅的世界,這是所有宗教所追求的最高、最究竟的境界。

如何從無相世界到實相世界?光憑意識或感官是無法到達的,除非是一位證道的聖者,祂的感官意識已經提升到智慧層次,才可以進入實相世界,接觸到真正的宇宙學。

一般人都是利用眼睛、大腦來學習、思考,但「禪」這部宇宙學卻不然,因為禪是不立文字,無相實相,直接到達我們的本心,所以一定要放棄感官意識。

為什麼要放棄感官意識?因為由感官而來的相,不是實相,人都是利用五官所接收的意識來判斷是非對錯,但往往會受其所蒙蔽,因為它會有誤差,例如,明明鐵軌是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可是看到盡頭卻是連在一起的,雖然科學證明這是由於地球是圓的緣故,但也說明了視覺在時空的限制下,的確會產生誤差。

可是偏偏很多人都執著五官,堅持自我意識,雖然意識所容納的知識、學識及常識,全都是靠五官的學習而來,但這些藉由五官所獲得的知識常常是不完整的;正因為得到的資訊不完整,才會讓人類的所知受到侷限。以如此有限的資訊,如何能通達真理智慧呢?所以要離相,也就是不用五官,直接用「本心」。

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本心,去徹悟真理,與佛相應,這就是無所住,是「空」的境界。一定要讓意識都歸於空,然後才能見證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

所以「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佛教上所謂的「空」,是指凡事看得開、放得下,也就是把人的意識空掉,然後積極地把事情完成。當一切都圓滿以後,煩惱自然也消失了,這就是「圓空」,可是很多人卻誤以為「空」是把事情扔在一邊,不去管它,其實這樣只是「頑空」,問題依然存在,並不是「真空」。

所以修行要入於空,必須要先離相,佛陀在《金剛經》就強調:「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也就是說,如果有我執法執的我相,有貪瞋癡慢疑的人相,有弱肉強食、遊手好閒的眾生相,有害怕人老、生病、死亡的壽者相,有這四種心相的人就不是菩薩。可見修行如果不能離相,就不可能成就菩薩。

在禪定方面,人的肉體(身)屬於有相,意識(心)屬於無相,如何在禪定中身心合一,讓有相與無相彼此圓融?一定要先離相,也就是在禪定的時候,把一切妄念通通放下,包括對身體的感受,讓意識與心靈相應,然後就可以慢慢做到離相。

在生活中如何做到離相?首先要放棄「我」的主觀意識,只要能做到無我,就沒有根塵,沒有一切煩惱與痛苦,這樣才能夠超越自己。

舉例來說,一枚燈泡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燈泡裡面是真空的,唯有在這種狀態下,燈泡才能不受外在有相的空氣所左右。由此可知,一個人想要修行成佛,一定要保持在「清淨」的真空狀態中,也就是要「無所住」。

佛在《金剛經》中指出,修行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離一切不應該有的相,則名諸佛,清淨莊嚴,就是佛。足見修行一定要從清淨入手,要離相,要心無所住。

心所無所住 清淨了根性

舉例來說,什麼是不應住色生心?就像有人看到一部漂亮的車或豪華別墅,想要得到,因為心裡有車、有別墅,就是住色生心。或是我想升官發財,也是住色生心。所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色聲香味觸法」是人的根塵,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塵,我聽到有人說我的是非,我就不高興;聽到又要大地震了,就心驚膽跳,日夜不安,這就是住聲生心。有人吸煙、吸毒生心,喜歡香煙、毒品成性,是住香生心。有人喜歡酗酒,中毒成性,是住味生心。有人喜歡到色情場所,喜好成性,是住觸生心。有人想當國會議員,想當總統,想成為大富翁,就是意住心。我們不應住於這些聲香味觸法而生心。

佛說應生無所住心,心無諸相,不起動念,無所住心,就是本有清淨心。

所謂「無所住」,是指根塵無所住,不要讓煩惱停駐在心上。根塵雖然來來去去,但要讓它通過而不停留,就像「船過水無痕」一樣,不會影響本心的清淨,只要一切根塵無所住,清淨的本心就自然生起,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因此而開悟的。

《心經》上也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在深定中發現,當心中有「我」的時候,就會有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煩惱;反之,若能「無我」,一切就空了,何來苦厄之有呢?從這段經文中可以了解,只要能夠離相(五蘊皆空),就沒有煩惱與痛苦,這種超越性就是禪的智慧。

修行若要成就,一定要超越三界──色界(身)、欲界(心)、無色界(潛意識)。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的生理得到解脫,沒有病痛;心裡的煩惱也要放下,才能進入心靈深層的潛意識階段。當我們從生理階段進入心理階段時,會遇到許多身心無法相容的矛盾與困難,此時一定要離相,才能有所突破。

也就是說,禪定時,不要總是罣礙身體上的變化,無論是痠痛麻,都無需擔心,慢慢地放空,慢慢地離相,讓自己從有相到無相,從色界、欲界,到無色界,這種層次上的變化,完全是一種意識上的變化,要將意識界的知識與法則,慢慢轉化成智慧。在這種心的轉變過程中,身體也會同步轉變,小至細胞,大至器官、組織、系統,都會逐漸得到強化。

禪的世界是超越意識的,不能以人的意識去探究,一定要透過禪定的方法,從離相開始,把現在的意識障礙排除掉,然後才能通達大宇宙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修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