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離相

已找到 10 則相關結果

【禪師說禪】心無所求 自然清淨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真正的修行人,心要無所求。當心中無所求時,就不會著相。如果心沒有著相,「心無所住」,就不會有過分的需求或要求,心就無所染。 相反地,如果心著相了,一旦沒有達到想要的需求時,心就會產生障礙;所以要一切無所求。既然心無所求,自然就無所障礙,這是一體的。 比方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如果能夠得到滿足,當然很好;如果不能滿足,也沒有關係,因為每個人到最後都是空空如也──乾乾淨淨地來,乾乾淨淨地走,人間的一切都是短暫的。如果能有這樣的認知,就是正確的觀念。 生老病死苦 頓悟無生智 人之所以會有所求,是因為生活上的必需、工作上的必需,或是某方面的必需。這種有所求,如果能夠順利求得,自然是很好;但如果求不得,也不必耿耿於懷,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若能有這樣的開悟,凡事看得開、放得下,就可以做到「心所無一物」,這種智慧是很難得的。 大多數的人從出生到老、病、死,都是有所求,所以應該要學會「知足常樂」,要懂得滿足。比方像吃飯,可以配花生、蔬菜、醬瓜……,不管配什麼菜,我都覺得很好吃,也吃得很舒服。但有人覺得,師父這樣會營養不均,時常提醒我要多吃一點;其實我認為已經很足夠了。 前幾天,我看到電視新聞報導一則消息:有位八十多歲的印度人,七十年沒有吃食物,因為他在學瑜珈,也就是禪定。從電視上,可以看到他坐在床上禪定,雖然看起來比一般人清瘦,但精神很好,也很健康,可以作為我們修行的榜樣。 一般人的飲食習慣,都是要吃飽。記得我第一次去大陸,看到他們吃飯的碗都很大。有一天,我要去泰山,坐在車上,看到路旁有人在賣山東饅頭,看起來好像很好吃,我就停下車來買;其實我的肚子並不餓,只是想吃吃看。那個山東饅頭真的很大,我想即使只吃四分之一,我也吃不完,不過真的很香,它是手工做的,所以很結實,吃起來很可口,有一種特別的香味。 以前有些人吃飯,要吃三碗才會飽,但我覺得,吃兩碗就夠了,或是吃一碗、半碗,甚至象徵性地吃一點,也沒什麼不可以。像我最近經常只吃水果,不吃飯,因為我的心裡想保持清淨。 其實這也是修行,不管吃飯,還是睡覺,都是在修行,因為修行離不開日常生活。所謂修行,並不是只有到道場上課才是修行,呼吸也是修行,從平常的呼吸到深呼吸;從外氣的呼吸到內氣的呼吸;這些都要能夠做到,還要做好。 離相無所住 清淨現真如 一般人都是用眼睛和大腦來學習、思考,但「禪」這部宇宙學卻不然;因為禪是「不立文字、無相實相、直達本心」的,所以一定要放棄感官意識。 由感官而來的相,不是實相,可是人們卻習慣用五官所接收的意識,來判斷是非對錯,所以往往會被五官所矇蔽,因為它有誤差。 然而,偏偏很多人都執著五官,堅持自我意識。雖然意識中的所有知識、學識或常識,都是透過五官學習而來,但這些從五官獲得的知識,往往是片斷而不完整的,所以才會讓人類的所知受到侷限。在如此有限的資訊框架下,怎麼能夠通達真理智慧呢?所以我們要離相,不要用五官,直接用「本心」。 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本心,以此本心去徹悟真理,與佛相應,這就是無住,是「空」的境界。一定要讓意識都歸於空,然後才能見證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 佛在《金剛經》指出:「修行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心,要離一切相」。若能如此,則當下便是一尊清淨莊嚴的佛。足見修行一定要離相,要「心無所住」。

【禪師說禪】外圓內方 修行自在其中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就是修心,如何把人心轉變成涅槃妙心?轉變成無生無滅的佛心?就是要經常相應自己的自性。 我們的心如拳頭一般大小,在這個拳頭大的心裡面,有我們的佛性,可見心與佛性是最接近的。可是,我們的心都習慣向外求,反而不知道佛性離我們最近。這就好比山裡面有金礦,可是這座山卻一點都不知道自己擁有這麼多的寶藏。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寶貴的自性就在心裡面,等到哪一天,當這顆心不再跳動的時候,自性就離開了;到哪裡去了呢?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原因,祂是到「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還是到「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到「菩薩、佛」的法界,所以要修禪定,要修正法。 如何修禪定、修正法?最重要的就是要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佛一再告誡我們,我也一再重覆世尊所交待的教義,大家要心領神會,以這句話作為修行的標竿。 什麼是離相?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太執著,凡事客觀一點,心量寬大一點,不要為了一點小事就與人衝突,甚至起爭端、興訟、吵架或打架。只要能把心放寬,就是在修行;能夠原諒別人,這是美德,我們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就像老祖宗告訴我們的,古代的銅錢都是外圓內方,意味著我們做人做事時,心裡要有原則,但對外要圓融世法,保持心不慌亂,這是很重要的,與修行相關,不能本末倒置,否則心亂了,修行就不能如願。 離相入空性 寂靜入太虛 如何離相修行?就是不要執著於我相,不要執著於「我」的意見,不要以「我」為主觀來行事,不要執著於外在的一切。那些有形有相的物質,如果能夠擁有,當然很好,但如果沒有,也要法喜自在、歡喜自在,這就是智慧。 如果能夠維持這種心情,就可以如如不動,身在寂靜當中,禪定的時候,就會發現整個世界萬籟俱寂,可以接到天籟之音。 什麼是天籟之音?很像我們在野外空無一人、寬闊的曠野中,所聽見的聲音,那是一種廣大無邊、虛空的聲音,非常特殊又輕微的微妙聲音,這種聲音就是「空」,雖然有一點點聲音,但已進入空相,是一種空的境界,這是宇宙最寂靜的聲音。 如果平時也能保持這種心境,就是一位心通的人;因為他的心是如此寂靜,如此清淨,與外界相比,馬上就能明瞭很多情況。反之,如果心像外界一樣複雜,就感覺不出來。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一定很有內涵,也很有智慧,雖然他沒有刻意表現,可是從他的舉止言行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清淨。 我一再強調,心非常重要,要經常向內去感受內在的自性,不要總是往外去接觸、接收外來的資訊,因為只要一動心,就會有妄念。如果心保持寂靜,自然就會往裡面相應,那是最清淨,最有智慧,也最有能力的。 到道場上課的時候,最好都要能感受、體會這種開過光的寂靜。每次上課都像搭法船要回到佛國淨土一樣,所以不要遲到,因為法船啟程了,就不會等人,那就只能留在人間。 每個人的時間都很有限,如何把這個有限的生命,換成無限大、永生的生命?就是要好好修行正法,要開悟、見證,然後解脫、成就,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一大事。 如果不懂得利用人生這段有限的時間,要知道人生是很無常的,不要等到大限來臨時,才在那裡恐懼、驚嚇。既然我們在有生之年,已經知道修行如此重要,知道自己這次投胎人間的目的,是為了修行成就,讓靈性解脫輪迴,入於聖位,那麼就要下定決心,要下苦功,要很專心、很專一、很專注,要能夠與裡面的自性相應。 自性本具足 相應智慧生 如果不知道怎麼相應,是因為平時看不到、也摸不到自性,可是自性經常會流露出智慧,只要經常往裡面去相應祂,就會發現,那種來自於自性的自在與法喜。如果能夠得到這種自在與法喜,就會生出法喜心,如果有什麼不如意的事,也會自然化解,因為祂有這個力量。 所以平時經常要內觀;所謂內觀,不是只有在禪定的時候,平常就要時時反觀自己的自性,不要總是往外看、往外聽、往外想,而是要往內看、往內聽、往內想、往內去接觸,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如果能夠這麼做,就會慢慢生出智慧,自然就會就會離相,否則很難體會該如何離相。 比方一個喜歡抽煙、喝酒的人,如果每天都能與自性相應,就會覺得煙味很難聞,或是喝幾口酒就醉了,所以就不想抽煙,也不想喝酒。很多同修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真的要喝酒,也是為了應酬,比方像喝喜酒,或是為了補身喝藥酒,那沒有關係,不需太執著於法,認為禪宗戒律說不能酗酒,就連一口酒也不能沾;只要不酗酒就好,並不是不能喝酒。 總之,修心真的很重要,當然,我們生在世間,難免會遇到很多的根塵與汙染,可是我們要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雖然蓮花的根莖都長在汙濁的泥土裡,可是卻能開出聖潔、美麗、又芬芳的花朵,就像我們雖然生活在充滿惡勢力的汙濁社會,但我們的心不受汙染,我們的色身就像千葉(瓣)蓮花一樣,那麼有智慧,未來有一天,就可以成就無上菩提。

【禪師說禪】禪是無盡寶藏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禪是大自然界中,各種森羅萬象的綜合體,就像地球包含無限的寶藏,或是我們體內有許多內臟一樣,這是禪的奧妙之處。 如果想要了解大自然界的奧妙,了解禪的奧妙,絕不能憑空想像,一定要透過禪定,進入另一個境界,才能看透整個宇宙、整個禪的真面目。如果只是以一般人類研究學問的方法來追求、分析、思考、推斷,所得到的結論一定與真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因為人類透過五官所獲得的知識實在太少,單憑這些聽來的、看來的、自己想的、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或常識,怎麼能夠看透整個宇宙?看透整個禪的心?那是不可能的。 要成就佛陀,一定要先成就自己的「心」;也就是說,要達到禪的真面目、禪的真正境界,必須從「心」入門。而印心佛法就是讓我們成就佛陀、了解宇宙一切生命現象的不二法門。 離相諸相滅 清淨光明現 修行要從「離相」開始,也就是從「我」的觀念開始慢慢放空,慢慢從「有」到「無」,而這也是從色界到欲界、到無色界的過程,其中的層次變化,完全都是心理、意識上的變化,同時也是將我們在意識界的知識與觀念,慢慢轉化為智慧的心路歷程。 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我們的身體也會隨著生理的結構與狀態而有所變化,也就是體內的細胞、器官、組織及整個系統,都會愈來愈強化。 另外在精神上也會愈來愈好,而且因為經過了從意識到智慧階段的種種變化,會讓我們的心得到層層解脫,慢慢地就會在心裡露出曙光,會有光明的世界顯現。 此時不但會覺得精神比以前好,對事物的看法與判斷也會與過去不同;因為當我們接收資訊以後,會更有智慧去分析,當然就會比以前更精準地掌握整個事件的核心。 所以,不管成就與否,最起碼我們的身心已經得到了平衡,達到了健康、愉快、喜樂的境界。 當一個人的內心充滿喜樂,每天都會過得非常快樂自在,而這種和諧、和平的氣氛,就是禪。這是我們禪修第一步要達到的境界。 如果還沒有達到,表示自己還沒找到身心的平衡,也就是生理上還有障礙需要超越,意識上也還不能自我控制。 這就像我們在禪定時,雖然很想要「定」,但偏偏妄念很多,無法控制。等到有一天,自己能夠控制妄念時──不是只有禪定的時候沒有妄念,平常在行住坐臥中也不會空想,要能夠這樣,才能與宇宙達到平衡。 當身心平衡以後,要再更進一步地與外面的大自然也取得平衡,這樣就能輕易察覺各種人、地、事、物的現象,甚至連大自然界的天氣變化,也可以察覺。 如果到達這個層次,自然就會得到一般人沒有的能力,這是因為身心得到平衡後,同時也與外在的宇宙體取得平衡,於是便產生一種和諧、共同的磁場,所以會有這種能力與力量。 但在得到這些能力前,必須先打好呼吸的基礎,因為宇宙也有呼吸,我們的呼吸必須和宇宙的呼吸合一,取得平衡。 柔和生包容 祥和融為一 那要怎麼做?就是在禪定時,試著去感受地心引力的力量,同時也感受地球轉動的速度,就會發現,它其實是非常緩和的,緩和到察覺不出來;因為如果轉得很快,雖然有地心引力,但我們還是會被甩出去。由此可知,整個地球都充滿了大智慧,什麼大智慧?就是在柔和的環境中,才可以包容萬物,讓各種生物得以生存。 同樣地,如果我們的心也能和地球轉動一樣柔和,讓人感覺不到一點排斥感,就會很有親和力,會讓人喜歡與你做朋友,也很容易得到民眾擁護。這雖然是大自然的現象,但裡面充滿智慧。因此,我們如果能在禪定中開悟,就可以得到很多智慧,如果將這些智慧都應用在人生上,必定獲益無窮。 我們再來參一參:地球給了我們生命,如果沒有地球,就沒有生命。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地球得到許多資源,像是水、石油、瓦斯、各種礦產及能源……等等,可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要有智慧,就有方法得到這些資源。 而空中的風,是天地之間的呼吸;當天地的呼吸很緩和時,就像春風輕飄飄地,感覺很舒服;這和緩的風就好比我們的呼吸,是很健康的。但冬天或颱風的那種暴風、旋風就讓人受不了;如果我們的呼吸像狂風一樣是有聲音的、或是很急促的,就是一種病息,不能與天地的祥和之氣融合為一,產生同一磁場。 所以,人的生命離不開「地、水、火、風、空」五大,空是指空大無邊的空間;在這五大裡面有很多的變化與智慧,可以給我們很多力量。 禪修以後,如果能將自己的心通達智慧,再將這顆智慧的心通達「地、水、火、風、空」五大,就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我們可以加以運用,也可以改變一些負面現象,如此一來,這一生就充滿了多采多姿,會非常完美。 這就是為什麼學禪定要從「呼吸」入門的原因,因為呼吸實在太重要了,不要以為自己生來就會呼吸,而輕忽了它,一般人的呼吸只是最普通的淺呼吸,我們要從淺呼吸調到深呼吸,然後到腹部呼吸,再到胎息。 等到學會胎息以後,還要在定中觀息,甚至觀心、觀整個宇宙、觀一切人生的煩惱與痛苦從哪裡來?該如何斷滅它?如何離苦得樂?觀自在菩薩就是這樣成就的,所以不要小看呼吸。 修行要想成就,先要做到胎息,而且要非常熟練,在定中觀息──觀息的粗細、息的微妙,要這樣觀,才知道如何用它。如果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氣,就可以運用大自然的氣,否則一切都是枉然。 修印心佛法就是這麼奧妙,因為祂是智慧的佛法,可以讓身心得到清淨與智慧,所以修印心佛法的禪行者,一言一行都很圓融,這是印心佛法最寶貴的地方。

【禪師說禪】修行佛陀正法是天大福報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人如果不修行,就不知道這輩子來人間做什麼,密宗菩曼仁波切曾說:「我們的色身是別人給的,不是真正的自己,裡面的靈性才是真正的自己。」很多人只知道滿足外在色身的需求,每天忙忙碌碌,直到有一天病倒了,才不得不停下來,可是裡面的靈性,那尊真正的自己,卻不得解脫。 我們投胎人間的目的,是為了修行成就,回到佛國,可是每天有許多人出生,也有許多人死亡,這些生生死死,我們了解多少?再深入想想,當自己的親人、或社會上一些大企業家、重要人物往生時,他們又得到了什麼?由此可知,一個人真正要開悟的是,自己這一生來到人間,到底是為了什麼? 人間轉輪台 佛師指迷津 以佛教來說,不管過去的佛、現在的佛,還是未來的佛,都必須來到娑婆世界(人間),才能成佛;因為在娑婆世界,才能接到住世佛的接引和傳法,然後修行、證道、解脫,回歸佛國。 如果在人間,不是生為人,就聽不到人話,沒有修行的機會,比方像牛羊馬等動物,就沒有這種福報,所以投胎為人很不簡單,要珍惜色身的可貴。但很多人遇到不如意時,一時想不開,便跑去自殺,這實在是很遺憾的事。 我們來到人間,應該要修行,造更多福德與福報,如果不懂得珍惜,而自我毀滅(自殺),會立刻到地獄報到。很多人以為自殺可以解決問題,其實不然,因為他們不了解其中的嚴重性,才會犯這種大錯。 人身難得,如今我們已經擁有,同時也有聽聞佛法的機會,應該要更進一步覺醒,了解靈性歷經千百億萬年輪迴卻不得解脫的痛苦,或是自己的靈性在過去世已經修行,但還沒有圓滿成就,所以這一世又來到人間補功德,以解脫累世業力,讓身心得到真正清淨。 一個人如果還有業力,就不可能成就;如果要成就,一定要身心清淨,而且要有智慧。我們修行,一方面是讓身心清淨,一方面要從禪定中得到智慧。 智慧來自於內在的自性,我們的一切本能,比方像看得見、聽得見、能夠思考、做事情等能力,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但如果色身得到這些智慧後,卻不用來修行,不用來造福、利益眾生,反而去追求、滿足自己的需求,那就是本末倒置,終究還是要輪迴。 現在很多人都過得不錯,但也許是太好了,所以容易醉生夢死。不過也有人因為過得比較苦,認為每天為生活奔波都來不及,哪裡還有時間修行?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他不了解自己會這麼苦,就是因為福德不夠,因此才要造更多福德,換取福報,減少苦難。 由此可知修行的重要,所以那些過得不好的人,更應該來修行,讓不如意的事慢慢轉化,這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不明白修行的重要,所以不知道要修行;或是知道修行很好,可以讓身心靈得到佛菩薩保佑,但不見得會來修行,為什麼?因為這種人幾乎都生活得不錯,所以不認為修行是必須的。像這種人,菩曼仁波切說,「知道修行很好,卻不來修行的人,是最沒有智慧的。」 修行可以改變命運,除了可以度化個人,還可以普化眾生,當修行到某種階段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智慧變得更寬廣,不再像原來那種小格局。 記得有位在聯電工作的同修告訴我,他們公司曾在某方面的技術發生錯誤,老闆要找他討論,就在他前往公司的途中,忽然靈光一閃,當下明白錯誤在哪裡,到了公司後,他便向老闆報告,結果真的就是錯在那裡。如果沒有找出這個錯誤,這門技術就會失敗;但如果研究成功,技術將會提升,當然業績也會更好。這就是修行的智慧,在他尚未用意識思索前,就已經先知道錯在何處,而且這個工作並不是他所負責的項目,可是他卻可以清楚地指正。 後來老闆問他,怎麼會知道這個錯誤?他很不好意思地說,是在車上臨時想到的,然後便從學理的角度向老闆解釋。其實他大可明白地說,這是因為他在修行,忽然靈光乍現,就知道錯在哪裡,這就是相應法;當修行到某種境界時,可以針對某件事去相應,從對方反射回來的感應,即可清楚地知道一切。 佛傳印心法 妙轉大法輪 我們進入印心佛門後,從「初轉法輪」起修,因為人體有十個很重要的脈輪,如果可以讓這些脈輪運轉自如,身體就會很健康。當脈輪能夠轉動以後,接著就要讓「法輪常轉」,也就是依照一定的軌道運行,像宇宙行星一樣。此時就會發現,自己在各方面都提升很多。 真正的修行,不是用嘴巴唸,不是用眼睛看,也不是用腦筋想,這樣不是修行,而是研究學問。 所謂修行,除了要明瞭經典教義,以及在生活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所累積的經驗外,還要能夠改善經驗,進而善用經驗,如果還能更進一步地配合修行,讓兩者圓融一體,就會生出新的智慧,幫助我們入世圓滿,出世圓覺,也就是讓人生更加順利,沒有大災難,然後再依修行所得的智慧,一起圓滿。 修行如果只是看經、唸佛、持咒,是不夠的,要看自己在看經、唸佛、持咒,或是禪定以後,心有沒有改變?有沒有得到清淨?有沒有解脫業障?有沒有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能夠離相,能夠解脫業障,就可以透過禪定,進入另一度時空,一個光明的、佛菩薩的世界,而不是在人間。 我們在人間,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大腦所想到的,身體所接觸到的,都稱為「有相」;可是「佛」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只是一個是抽象名詞,那麼到底有沒有佛?沒有看見的人說沒有,見證到的人當然說有,我也不能把佛拿出來給你看,所以要自己從修行中去見證。 我們學佛法,是要讓心變得更細膩、更柔軟、更深入,才能感受到內在自性的美好;如果愈是向外去接觸心外的事情,就愈不能如願,而且會有很多不如意。 所以能夠進入禪宗法門修行,跟師父一起修行,是一等一的福報,這種福報也許目前短期內還看不出來,但有一天,當你證道以後,就會知道自己這一生沒有白來。

【禪修釋疑】佛教的根本核心─禪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我們修佛是為了什麼?修禪算不算佛教? 答:佛教是由世尊所創立,目的是讓後人和祂一樣,經過修行而得到正果。一般人對佛教的解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意思是不要造惡業,要多做善事,保持意念的清淨,這就是佛教。 剛開始,我也這麼認為,因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本來就是做人的本分,是我們應該要做的;「自淨其意」是指意識要清淨,不要有邪念和妄念,但這樣修行就夠了嗎?當然不夠,因為不會成佛。 只有清淨自己的意識,並不會成佛;所以我在證道以後,就把「自淨其意」改為「自淨本意」;因為「其意」是指其他的意識,但修行要清淨自己本來的意識,也就是潛意識和現在意識。 潛意識是原始意識,是我們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或功德。現在意識是人類才有的意識,所以人類會思想、有智慧,會創造、發明,其他動物則不會。所以我們要清淨的是本意,包括原始意識和現在意識。 另外,我把「是諸佛教」改為「圓證菩提」,這是最重要的一句;因為要能夠圓滿地見證無上菩提(菩提是菩薩,無上菩提是佛),才是真正的佛教。 前面兩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要我們去做功德,做誰的功德?做自己的功德,要去布施,不管是無相布施,還是有相布施,都是為自己的修行累積資糧。所以修行從資糧位開始,要去累積功德,然後不斷精進,再修道位。 由此可知,修行是有一定步驟的,就像爬樓梯,要一階一階地往上爬。 修禪算不算佛教?修禪是佛教裡面最重要的;如果沒有禪,就不能成佛,不能成菩薩,不能進入聖位。為什麼?因為佛菩薩不在有相界的人間,而是在實相界,所以修行要從有相界進入實相界。如果一直以「人」的方式修行,怎麼能夠進入實相界?所以修行不能用人相,要離相。

【禪修釋疑】什麼是修禪定的「三昧定」?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常聽人說,修禪定要「入三昧定」,請問什麼是三昧定? 答:很多人以為打坐就是修禪,其實打坐只是修禪的一個方法。所謂禪,是指整個宇宙時空的實體;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智慧與造化,都來自於禪。所以禪不是學問,不能以求學問的方法來探求。 修禪一定要禪定,因為禪包括眼睛看不到的世界,當然也包括地球以外的宇宙時空,所以必須從禪定中超越地球時空,才能接到禪的實相力量。 如何進入禪定?首先要保持身不動,沒有妄念,讓心完全專注、統一,並無限放大,甚至放大到地球以外的宇宙,與宇宙合一,讓內在的靈性感受禪的力量。 如果能從坐姿不動的初定,進入深定,就可以完全離相,完全無我,此即《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只有菩薩相,進入菩薩的法界。此時就會明白,原來人間的煩惱痛苦都來自於「我」的執著,如果超越了「我」,什麼煩惱也沒有,這就是《心經》說的「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就是在深定中見證這個智慧的。 深定是從「人」的世界,也就是地球的世界,突破到另一個純真、自然、清淨的世界,此時會發現「我」不見了,只有整個宇宙。然後再更深入到正定,會發現整個大自然界是這麼偉大,這麼自在,一切萬物互不侵犯,都很歡喜,也很有智慧。 在深定中,可以見證「應化身」的世界;在正定中,可以見證「法身」的世界;若再進入妙定,便可見證「報身」的世界;這就是禪的「三昧定」。 由此可知,修行一定要真修實證,不是光看文字相,看經典除了要明瞭義理,還要追求祂的實相和境界。佛說正法是給我們知識,讓我們開悟,然後依照佛的開示來真修實證,等到見證了,就會知道佛所說的真理都是教我們如何解脫輪迴,如何讓靈性得度,回歸佛國。同時佛也告訴我們,修行不是只為自己,而是為更多眾生,與我們一起成就,這是我們最大的菩提心願。

【禪師說禪】清淨心能通達宇宙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做到離相,才能進入禪的世界。什麼是離相?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相」。 相,包含了一切物質界與精神界,比方有些表相是可以看見或觸摸的,這是「有相」,是屬於物質方面的感官世界,我們常說「有形有相」,指的就是有相。 另外還有「無相」,這種相雖然看不見,但可以依憑感官來感覺,或是人的意識無法察覺,卻實際存在的相,比方像無線電波;這是因為人的感官認知有限,而大自然中,的確是存在許多超越人類意識的部分,所以對於任何事物,我們都應該保持客觀的看法和立場,道理就在這裡。 在修行方面,一定要從有相到離相,再到無相,最後到實相。以禪定為例,有相的禪定就是坐在那裡打坐,除了可以看到物質的色身坐著打坐以外,還包括精神上的意識與妄念,這些通通都屬於有相。 至於離相,簡單地說,就是暫時離開現在的相;以禪定而言,就是讓腦波暫時停止,不用思想,直接入於空,進入無相。無相是超意識的境界,它超越了心理的層次,所以整個禪學就是一部超心理學,也是一部宇宙學。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學禪,只能看到有相的世界,看不到無相的世界,但如果從超心理學的角度學禪,就可以看到整個無相世界,那是一個宇宙的世界。 離相諸形滅 直入光明藏 在無相中,如果能夠再超越,突破潛意識的層次,就進入了實相世界。所謂實相,是真實存在、無生無滅的世界,這是所有宗教所追求的最高、最究竟的境界。 如何從無相世界到實相世界?光憑意識或感官是無法到達的,除非是一位證道的聖者,祂的感官意識已經提升到智慧層次,才可以進入實相世界,接觸到真正的宇宙學。 一般人都是利用眼睛、大腦來學習、思考,但「禪」這部宇宙學卻不然,因為禪是不立文字,無相實相,直接到達我們的本心,所以一定要放棄感官意識。 為什麼要放棄感官意識?因為由感官而來的相,不是實相,人都是利用五官所接收的意識來判斷是非對錯,但往往會受其所蒙蔽,因為它會有誤差,例如,明明鐵軌是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可是看到盡頭卻是連在一起的,雖然科學證明這是由於地球是圓的緣故,但也說明了視覺在時空的限制下,的確會產生誤差。 可是偏偏很多人都執著五官,堅持自我意識,雖然意識所容納的知識、學識及常識,全都是靠五官的學習而來,但這些藉由五官所獲得的知識常常是不完整的;正因為得到的資訊不完整,才會讓人類的所知受到侷限。以如此有限的資訊,如何能通達真理智慧呢?所以要離相,也就是不用五官,直接用「本心」。 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本心,去徹悟真理,與佛相應,這就是無所住,是「空」的境界。一定要讓意識都歸於空,然後才能見證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 所以「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佛教上所謂的「空」,是指凡事看得開、放得下,也就是把人的意識空掉,然後積極地把事情完成。當一切都圓滿以後,煩惱自然也消失了,這就是「圓空」,可是很多人卻誤以為「空」是把事情扔在一邊,不去管它,其實這樣只是「頑空」,問題依然存在,並不是「真空」。 所以修行要入於空,必須要先離相,佛陀在《金剛經》就強調:「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也就是說,如果有我執法執的我相,有貪瞋癡慢疑的人相,有弱肉強食、遊手好閒的眾生相,有害怕人老、生病、死亡的壽者相,有這四種心相的人就不是菩薩。可見修行如果不能離相,就不可能成就菩薩。 在禪定方面,人的肉體(身)屬於有相,意識(心)屬於無相,如何在禪定中身心合一,讓有相與無相彼此圓融?一定要先離相,也就是在禪定的時候,把一切妄念通通放下,包括對身體的感受,讓意識與心靈相應,然後就可以慢慢做到離相。 在生活中如何做到離相?首先要放棄「我」的主觀意識,只要能做到無我,就沒有根塵,沒有一切煩惱與痛苦,這樣才能夠超越自己。 舉例來說,一枚燈泡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燈泡裡面是真空的,唯有在這種狀態下,燈泡才能不受外在有相的空氣所左右。由此可知,一個人想要修行成佛,一定要保持在「清淨」的真空狀態中,也就是要「無所住」。 佛在《金剛經》中指出,修行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離一切不應該有的相,則名諸佛,清淨莊嚴,就是佛。足見修行一定要從清淨入手,要離相,要心無所住。 心所無所住 清淨了根性 舉例來說,什麼是不應住色生心?就像有人看到一部漂亮的車或豪華別墅,想要得到,因為心裡有車、有別墅,就是住色生心。或是我想升官發財,也是住色生心。所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色聲香味觸法」是人的根塵,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塵,我聽到有人說我的是非,我就不高興;聽到又要大地震了,就心驚膽跳,日夜不安,這就是住聲生心。有人吸煙、吸毒生心,喜歡香煙、毒品成性,是住香生心。有人喜歡酗酒,中毒成性,是住味生心。有人喜歡到色情場所,喜好成性,是住觸生心。有人想當國會議員,想當總統,想成為大富翁,就是意住心。我們不應住於這些聲香味觸法而生心。 佛說應生無所住心,心無諸相,不起動念,無所住心,就是本有清淨心。 所謂「無所住」,是指根塵無所住,不要讓煩惱停駐在心上。根塵雖然來來去去,但要讓它通過而不停留,就像「船過水無痕」一樣,不會影響本心的清淨,只要一切根塵無所住,清淨的本心就自然生起,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因此而開悟的。 《心經》上也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在深定中發現,當心中有「我」的時候,就會有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煩惱;反之,若能「無我」,一切就空了,何來苦厄之有呢?從這段經文中可以了解,只要能夠離相(五蘊皆空),就沒有煩惱與痛苦,這種超越性就是禪的智慧。 修行若要成就,一定要超越三界──色界(身)、欲界(心)、無色界(潛意識)。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的生理得到解脫,沒有病痛;心裡的煩惱也要放下,才能進入心靈深層的潛意識階段。當我們從生理階段進入心理階段時,會遇到許多身心無法相容的矛盾與困難,此時一定要離相,才能有所突破。 也就是說,禪定時,不要總是罣礙身體上的變化,無論是痠痛麻,都無需擔心,慢慢地放空,慢慢地離相,讓自己從有相到無相,從色界、欲界,到無色界,這種層次上的變化,完全是一種意識上的變化,要將意識界的知識與法則,慢慢轉化成智慧。在這種心的轉變過程中,身體也會同步轉變,小至細胞,大至器官、組織、系統,都會逐漸得到強化。 禪的世界是超越意識的,不能以人的意識去探究,一定要透過禪定的方法,從離相開始,把現在的意識障礙排除掉,然後才能通達大宇宙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修行觀念。

【禪師說禪】離相即清淨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現在有很多法師在講經,也有很多人聽經,但幾十年過去了,還在那裡聽、那裡講,開悟的人卻不多,無明的人還是一樣無明。 所以修行要真修實證,我們修世尊所傳的印心佛法,要知道這個傳承的重要性,也要知道這個法的精神所在,以及祂的精髓是什麼,那就是「佛心傳心」。 佛把佛光傳給大家,讓大家得到光明,然後照耀自己,清淨身心,當身心都清淨以後,自然就會放光,自性就會現前。 離相身心淨 無念入深定 由此可知,清淨非常重要,然後修智慧、圓滿、圓覺。修行只要懂得抓住清淨的要領,就會明白什麼是清淨,什麼是智慧,禪定的時候就會離相,離相以後,自然沒有污染,就可以入定。 而且離相以後,也沒有貪瞋癡慢疑的問題;因為會犯這些過錯的是「人」,但離相以後,這些就沒有了。也就是說,進入禪定以後,就沒有貪瞋癡慢疑。不過要注意的是,下坐以後,或是沒有禪定的時候,會不會又再犯這些戒律? 一個人如果離相了,就會發現我執和法執都沒有了,因為只有「人」才有我執和法執,一旦離了相,所有的「我、人、眾生、壽者」諸相都不復存在,怎麼還會去犯錯?去追求名利、地位、財富……等一切?都不會了,這就是清淨。 外界的種種萬法,會吸引、綑綁一個人的心,因為人心慾望愈多,要求就會愈大,污染也會愈多。但離相以後,這些都沒有了,反而可以感受到一種寧靜、殊勝的尊貴。到那時,就會知道修行是多麼尊貴,整個氣質都會不一樣。 清淨二字,看似很容易理解,但實際上的重點是要能夠離相,只要做到離相,就可以完全清淨。因為不清淨的原因,是自己這個「我」不清淨,如果沒有「我」,自然就清淨了。所以,「我」是一切污染的根本;有了「我」,人心就有慾望,就有污染。 如何讓「我」的慾望減少,進而讓污染減少,甚至遠離一切污染呢?就是讓心覺得很清淨、很舒暢、很快樂、很歡喜,也就是所謂的法喜充滿,這種法喜是從心裡自然發出來的。 以上是關於禪定之前應如何修心,以及禪定時要如何離相。其實平常就可以離相,只是很多人做不到,只能靠禪定的時候短暫離相。 我們可以從禪定中,感受到離相的心境是多麼優雅、多麼快樂、多麼美好;如果每個人都能養成這種善良、慈悲、清淨的心,就可以得到般若智慧,知道該如何進入、超越層層的二十八界天。 所以平常要讓腦筋愈簡單愈好,不要想很多,也不要想得很複雜。比方像佛經,或是佛經的註解,還有一些教人如何修行的書,都是後人依佛所說,再加以演化出來的,結果論點愈多就愈複雜,光是「唯識學」就看不完。 歡喜離垢地 直捷入本心 人類的一切汙染,都來自於唯識。所謂唯識,就是意識。一個人如果沒有意識,就會很清淨。佛經從唯識學演化出很多變化,讓人修不完,但跟師父修行很簡單,不會一直繞圈,而且繞了半天還繞不到核心、繞不到原點。師父是帶大家直接走直徑,走快速道路。 我再強調一次,平時要多注意心裡的清淨,要起歡喜心,遠離人間一切汙垢。所謂遠離人間一切汙垢,不是要我們離開俗世,到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去修行,而是像蓮花一樣,雖然生長在汙泥裡,但並不影響它開出聖潔的蓮花。 我們的心就是一朵聖潔的蓮花,即使身在汙濁的世間,只要心很清淨,一樣可以開出燦爛、美麗、芳香的蓮花。有時在禪定中,會看到一朵盛開的蓮花,覺得很法喜、很開心,就表示心很清淨。 與師心相印 佛光淨眾業 修行要實修實證,不但要修,還要能夠做到。因為修行是「身、心、靈」清淨的過程,這個過程很簡單,而且都在身體裡面。但雖如此,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經過累世輪迴而來,所有一切的業障、靈障都集中於這一身,所以我們在這一世,就要把累世的一切障礙全部超度、全部滅度,只剩下清淨智慧的靈性,然後放光、回到靈性之家。 靈性要放光,才能回家,所以要把障蔽靈性發光的一切業障和靈障完全清淨。如何清淨?要靠師父的光、佛菩薩的光,或是自己放光。只有光,才能超度、滅度這些靈障和業障,否則不可能。也就是說,只靠聽經、唸經或誦經,是無法消除業障的。 由此可知,佛光是多麼重要、多麼殊勝。當一個人的心很清淨、很寧靜的時候,不管是不是在禪定,都可以很容易地進入光的世界、光的磁場。反之,如果心有雜念,或是心裡有很多負擔、罣礙或障礙,就見不了光,因為這些都是污染,把光障蔽了。 禪定是為了離相,為了清淨,為了進入更高層次的世界。所謂高層次的世界,是愈清淨,層次愈高,一直到最高層次的光明世界,這些光明的世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而既然是光明的世界,我們自己也會放光,所以會彼此相應、彼此呼喚。 我相信每個人都很想趕快回到這樣的光明世界,但因為平時沒有養成清淨的心、歡喜的心、離垢的心,所以回不去。只要養成離垢的心、清淨的心、歡喜的心,隨時都可以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也就是說,我們雖然身處汙濁的人間,但心還是很清淨,那就可以進入禪定,而且可以很快顯現出光來。

【禪師說禪】菩薩不住相布施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一般人修行都是修色身,包括身體的健康和心裡的障礙,這是方便法,不是究竟法。什麼是究竟法?就是直接修靈性,除了要讓身體健康、突破心裡的障礙,還要讓靈性提升、讓靈力提升,這才是最重要的。 布施不住相 靈性最究竟 我們修菩薩,一定要行菩薩道,也就是六度萬行,第一就是布施,但一般人對布施的認知都有所偏差,都從意識上去解釋,比如曾有法師說,布施的時候不要讓人知道,要默默地布施,這其實是一種意識型態的錯誤認知。 可是,他為什麼會這麼說呢?主要是來自世尊和須菩提的一段對話,世尊對須菩提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什麼是菩薩?菩是修行佛的大智慧,薩是修行佛的大福報,所以菩薩就是修行佛的大智慧和大福報。我們今天修菩薩,就要行菩薩道,就要行布施,與「要不要讓人知道」無關。 由此可知,很多人都不了解佛說的教義,就一直這樣錯誤地傳下去,曲解了佛的意思,所以很多人在誦經、持咒時,並不理解其中的真正含義,就算每天不間斷地持誦,背得滾瓜爛熟,也不可能讓自己解脫,不可能到達究竟。只有禪宗「以心傳心」的頓悟法門,才是最究竟的佛法。 當年,世尊在靈山法會上拈花微笑,就是世尊與迦葉尊者產生了心靈共鳴,不必假借任何色相,就能讓對方了解,這是心與心的共鳴。也就是說,迦葉尊者明白世尊拈花的用意而破顏微笑,這就是最究竟的頓悟法,不是漸進法。 什麼是漸進法?一般人修行的就是漸進法,先求自己的信心、信仰,再求教義的甚解,然後再去行、去證,循序漸進,所以是漸進法。 但究竟法門講求的是頓悟,當下聽到、當下聞法、當下看到,立刻就知道佛的意思,而當下相應、當下改變。所以真正的佛法是無相的,要能夠心領神會。 離相諸形滅 悟空本自在 所謂無相或離相,是先要離開「我」這個色相,也就是無我;只要無我,就沒有一切根塵,沒有一切煩惱和痛苦,也就是身空、意空、心空。若能如此,就可以進入性空,也就是真空法界,然後證得妙有。 禪宗是稟承世尊「以心傳心」的唯一法門,但這種以心傳心,如果不是以無相為宗、以離相為宗,就是有相;而有色有相就是虛妄,會生滅,不究竟,所以是方便法。 換句話說,修行除了要離相、無相,還要無所住;不但要身空、意空、心空,還要性空。若能性空,就能直接通達本性,直接證得真理,直接得到佛的大智慧,直接得到佛的大福報。 再看世尊對須菩提說:「菩薩於法」,意思是菩薩行者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應無所住,行於布施」,要行不住相布施。 什麼是不住相布施?前面提到,「布施不要讓別人知道」,這是意識型態的離相,不是真正的離相。我們布施,要做不住相的布施,不要做感受上的布施。什麼是感受上的布施?比方我們聽到或看到有人遭遇困難,就去幫助他,這是感受上的布施,是住於相的布施;另外像開設醫院、救濟貧苦等等,也是住相布施。 一般布施包括了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所謂財施,顧名思義,就是金錢布施,譬如有些人身體不好,為了讓他們的身體減輕病痛,就去設立醫院,這是住於相的財施。 法施是勸人行善,也是一種住相布施。無畏施是當人受到驚嚇或心有不安、感到恐懼時,我們去安慰他,或是替他想辦法解決,讓他的心能夠緩和,不再害怕,比方朋友遇到流氓騷擾,我們幫他找警察或是設法幫他擺平,這也是住相的無畏布施。 像這些住於相的布施,是感覺上的,都是有相布施,屬於人間小善,我們要做這種小善,更要做大善。所謂大善,就是供養眾生出離苦難,接引他們修行究竟佛法。 比方像供養道場,讓更多人可以來修行,在這裡成就;或是接引人來修行,讓他的心靈沒有恐懼,可以安於極樂世界,這些都是不住相的無畏布施。 善法修福德 菩薩修智慧 布施有入世的布施,也有出世的布施;前者是有相布施,後者是無相布施、不住相布施。當然,我們修出世法,也不能忽略入世法,所以不能因為要行不住相布施,就放棄了住相布施;而是要在住相的布施以外,更要去做不住相布施,這才是最究竟的布施。 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我們不但要救「人」,更要幫助他的「靈性」在現在或未來可以到一個很光明、很喜樂的淨土,這才是佛教真正的教義。 如今,我們已然了解菩薩的真正意義,是要修行佛的大智慧和大福報,那要如何成為菩薩呢?如果只是勤做好事,並不能成為菩薩,只能成為善人;菩薩必須要能相應佛的大智慧和大福報,因為在佛的大智慧裡,就包含了佛的大福報。 我們修菩薩,包括了菩薩的修與菩薩的行;菩薩的修是修佛的大智慧,菩薩的行是行佛的大福報。所謂佛的大福報,就是無住相的行、非感官的行、非意識上的行、非色身香味觸法的行,這是真正的菩薩修行。

【禪師說禪】通達禪的智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世界上有很多大智慧者,也有很多無知眾生,由於這些人的無知,為人類帶來了許多災難和戰爭;也由於人類缺乏追求智慧和真理的信心,不斷重演著生離死別的悲劇。 覺行諸善法 十方福慧至 但大智慧者不一樣,比方有些企業家就很有智慧,不但在國內發展得很好,海外銷售也勝過其他同業,為什麼他們可以把事業經營得這麼好?因為他們除了自己修禪,也帶領員工修禪,所以沒有勞資糾紛,全體上下都同心協力,甚至還把公司盈餘的一部分創辦慈善基金回饋社會。員工的向心力加上經營者的愛心,奠定了企業發展的動力,當然業績蒸蒸日上。 反過來說,如果一家企業在蓬勃發展的時候,不懂得做回饋社會的良性循環,很可能就會為自己和企業帶來有形無形的災難。 因為一個大成功者,是結合眾人之力的扶持而成功的,就像一座廟,如果沒有信徒去朝拜,怎麼會香火鼎盛?由此看來,一個有愛心的人,不但會帶給別人快樂,也會為自己帶來福報。 修禪的人會自然而然從心中生出愛心,基於這種博大的愛心,可以發揮出潛在力量,進而找到內在最聖潔的靈性。 一家公司只要有一個這樣的修禪者,這家公司就大有希望;如果員工上下都是這麼有愛心的修禪者,希望更是無窮無盡。 人生好比波浪,高低起伏不定,當處於低潮時,如何自我超越?受到打擊時,能不能振作起來?面臨事業失敗、親人遠離時,會不會痛苦萬分?「禪」可以幫助我們預防這些事情重複發生,就看自己有沒有信心與自我超越的起碼智慧。 曾經有一位政務官在本門修禪,有一次,他的太太因病開刀,他祈求佛菩薩保佑太太開刀順利,手術結束後,太太告訴他看到不可思議的事:「開刀前,我在心裡觀想佛菩薩,在打完麻醉、快睡著的時候,看到三道光進來,我很自然地認為那是佛菩薩,或是我前世修行的師父。」出院後,他帶太太來道場上課,太太很驚訝地告訴他:「我看到的就是妙天師父」,可是她從來沒有見過我。所以很多眼睛看不到的,也許你不願意相信,但等到自己親自見證以後,就會相信了。 離相非住空 悟空勤修圓 人活於世,就要活得有意義,要讓人生的價值從有限延長到無限,但這必須靠禪的力量才能辦到。 所謂佛法無邊,是真實不虛的;既然無邊,當然是超越了一切名相,宗教自不例外。如果有人認為自己的法門是傳統的宗教,反對那些沒有依照傳統而修行的人,甚至誤解禪定就是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的入「頑空」,那就錯了;世尊曾告訴弟子要「以相離相,以空離空」,才不會執著。 以相離相,就是在萬相之中,不被萬相所迷惑。舉例來說,待人處事不能太過武斷固執,要客觀接納別人的見解,畢竟自己還未真正了解什麼是「真實」;等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曾經為了假的東西與人爭得面紅耳赤,不知會作何感想?如果不能離相,就是以相入相、以相住相,會變成我執很深,什麼都以「我」為中心,免不了會帶來很多煩惱和痛苦。 以空離空,就是在空的法相中,一樣不執著。如果一直住於空,自然永遠都是空,不能成就。所以有些人修空,修到最後變成腦袋空空,想法都很奇怪,脫離現實,因為他不知道佛法包含了現實與永恆的生命智慧。所以這種修空的方法也是不對的。 每個人生存在世間,都有自己的責任,不能把這個責任丟棄、入空,什麼都不管。比方一個人結了婚,就有家庭責任,必須要去工作,維持這個家的生活,而不是把這個責任入於空。這個家庭的業力是自己找來的,就要去圓滿它,圓滿以後,才是「以空離空」的正確方法。所以很多人的想法與做法都不夠圓滿。 離相離空以後,要到哪裡去呢?到實相的世界。如果停留在相、停留在空,都不對,因為都是左右兩邊;唯有中道,也就是直接以禪的正法證到心靈世界。 世尊曾說:「當佛不在世的時候,要自己開悟;佛在世的時候,要聞正法,隨行正法,而成就佛陀。」 什麼是正法?可以讓眾生成佛的法,就是正法;可以讓壽命延長、讓身體更健康的法,也是正法。有些佛教徒每天唸經,唸到身體都支持不住了,就去打針吃藥,他不了解唸經拜佛不可能成佛,或許他也從未想過要成佛,只想將來有一天菩薩會來度他。 成佛要有大智慧,要懂得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成就的。其實釋迦牟尼佛成就的法只有一個,就是「禪」,祂是從「禪」證得大宇宙的本有生命之後,才創立了佛教;而不是先有了佛教,再來證明「禪」。很多人因為不了解這個先後順序,才會有本末倒置的偏見。 世尊證道以後,大梵天王請佛到人間度眾,世尊說:「我很想度他們,可是正法非常深奧難解,萬一他們因為不相信而毀謗佛、毀謗法,最後墮落地獄,這不是又添加了罪過嗎?」他在想,要用什麼方法來度眾才是最好的。 所以,當自己還沒有佛的知見時,不要去毀謗他人,因為你不知道那是不是正法,也不知道傳法者是佛還是人,萬一弄錯就麻煩了。 六道無盡期 明師引聖途 佛看到在地獄界受苦的眾生,都是種什麼因,造什麼果,才會承受這些苦;看到畜生界的眾生,都是在世時沒有愛心,處處為一己私利而傷害別人;看到餓鬼界的眾生,都是在世時沒有愛心,也沒有布施的心,視財如命。 再看天界,有祥雲和祥光,天人們想穿華麗的衣服,就能變化出華麗的衣服,仙女們都很快樂地飛來飛去,享受天樂的美妙;原來這些天界的眾生都是在人間做了很多善事,所以才能到天界享受天福,可是一旦天福享完,這些花都枯萎了,天身(在天上的身體稱天身)也毀滅了,又會再輪迴到三惡道去,所以在天界還是要修行。 在人間也一樣,享盡了大福報以後,如果沒有修行,也是會很慘。有了福報,更要感恩所有眾生的賜予,感恩父母、師長、國家的栽培,以及親友的照顧,還要感恩那些不認識的人,讓我們可以生活無虞。 有了這樣的博大愛心,當自己最清淨的時候,就可以很自然地與內在的本尊相應。如果一天到晚都在追求外界的一切物質和名相,身心都在外面,怎麼可能見到自性? 有了見性的智慧,才能見性;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是不可能見性的。要得到這個智慧,不能靠文字和語言,要靠「明師」與「禪定」,這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缺一不可。 由明師教導我們正確的禪定方法,幫助我們入禪定,然後得到智慧。有了智慧,就能見性。見性以後,再精進修行,就可以解脫自在,超越生死輪迴。 想要見性成佛,就要從修禪開始,而且要修本門這種離一切現象的法門,而不是跑到深山或躲在家裡唸經,那樣不可能成就,祂的價值也不是用爭就能爭贏的,就好比一大碗麵線才幾十元,但一小碗魚翅卻要一千多元,如果認為麵線比較大碗,應該要比小碗的魚翅貴,就算爭到最後,也是白費力氣,因為它不能讓你得到大利益,它不是通往真理最直接的路。 總而言之,禪的世界是超越意識的,不能以人的意識去探究,一定要透過禪定,從離相開始,把現在的意識排除掉,然後才能通達禪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修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