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實相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師父要求我們禪定一定要入「坐禪三定:身定、意定、心定」,請問為什麼這是入定的必要條件?真正入定會有什麼現象? 達摩祖師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這是禪定的功夫,但禪定並非僅限於禪坐,行住坐臥皆是禪,任何時間、地點,只要能做到心無妄念、心如止水、清淨見底,就是在定中。 禪定的定,是一心不亂。不管做任何事,只要能夠一心不亂,一定會非常圓滿,這是禪定功夫展現在生活上的好處。 定,是永恆的一個定點,像太陽一樣。如果修行的心,是定在一個永恆的定點,就不會偏離軌道,而且身光、心光會像太陽一樣,可以普照十方。 所以禪定時,先要從「有相」的身心的定,進入「實相」的永恆的定。如果是定在永恆的「無生無滅、佛光普照」的地方,自然可以接收、也可以相應到那個地方的智慧之光。 「定」、「慧」是一體的,先要能夠做到「定」,從「定」中就可以生出「智慧」。因為定在光明、永恆的光,就會接到智慧之光;而有了智慧之光,不管是修行,還是做人做事,都會表現得與眾不同。 如何做好禪定呢?就是要掌握「坐禪三定:身定、意定、心定」的要訣。但如果禪定只是要求得身心統一,那是「人間」的定,不是真正的禪定。真正的禪定是追求大宇宙的定,要把自己當成宇宙中的一顆恆星,永恆地定在無生無滅的定點,普照光明。 當我們不斷在定中深入,一層一層地定進去時,智慧也會從裡面一層一層地被激發出來,當「定」、「慧」合一時,會大放光明,此時就會有身光出現。 真正的定力,不是只存在於意識,這種定力很有限,開悟也很有限,而且會生滅。如果能真正了解,宇宙的定是定在佛國淨土,或是定在所謂的「一心大圓覺」、「大圓覺乘」上,就不會動搖了。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做到離相,才能進入禪的世界。什麼是離相?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相」。 相,包含了一切物質界與精神界,比方有些表相是可以看見或觸摸的,這是「有相」,是屬於物質方面的感官世界,我們常說「有形有相」,指的就是有相。 另外還有「無相」,這種相雖然看不見,但可以依憑感官來感覺,或是人的意識無法察覺,卻實際存在的相,比方像無線電波;這是因為人的感官認知有限,而大自然中,的確是存在許多超越人類意識的部分,所以對於任何事物,我們都應該保持客觀的看法和立場,道理就在這裡。 在修行方面,一定要從有相到離相,再到無相,最後到實相。以禪定為例,有相的禪定就是坐在那裡打坐,除了可以看到物質的色身坐著打坐以外,還包括精神上的意識與妄念,這些通通都屬於有相。 至於離相,簡單地說,就是暫時離開現在的相;以禪定而言,就是讓腦波暫時停止,不用思想,直接入於空,進入無相。無相是超意識的境界,它超越了心理的層次,所以整個禪學就是一部超心理學,也是一部宇宙學。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學禪,只能看到有相的世界,看不到無相的世界,但如果從超心理學的角度學禪,就可以看到整個無相世界,那是一個宇宙的世界。 離相諸形滅 直入光明藏 在無相中,如果能夠再超越,突破潛意識的層次,就進入了實相世界。所謂實相,是真實存在、無生無滅的世界,這是所有宗教所追求的最高、最究竟的境界。 如何從無相世界到實相世界?光憑意識或感官是無法到達的,除非是一位證道的聖者,祂的感官意識已經提升到智慧層次,才可以進入實相世界,接觸到真正的宇宙學。 一般人都是利用眼睛、大腦來學習、思考,但「禪」這部宇宙學卻不然,因為禪是不立文字,無相實相,直接到達我們的本心,所以一定要放棄感官意識。 為什麼要放棄感官意識?因為由感官而來的相,不是實相,人都是利用五官所接收的意識來判斷是非對錯,但往往會受其所蒙蔽,因為它會有誤差,例如,明明鐵軌是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可是看到盡頭卻是連在一起的,雖然科學證明這是由於地球是圓的緣故,但也說明了視覺在時空的限制下,的確會產生誤差。 可是偏偏很多人都執著五官,堅持自我意識,雖然意識所容納的知識、學識及常識,全都是靠五官的學習而來,但這些藉由五官所獲得的知識常常是不完整的;正因為得到的資訊不完整,才會讓人類的所知受到侷限。以如此有限的資訊,如何能通達真理智慧呢?所以要離相,也就是不用五官,直接用「本心」。 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本心,去徹悟真理,與佛相應,這就是無所住,是「空」的境界。一定要讓意識都歸於空,然後才能見證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 所以「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佛教上所謂的「空」,是指凡事看得開、放得下,也就是把人的意識空掉,然後積極地把事情完成。當一切都圓滿以後,煩惱自然也消失了,這就是「圓空」,可是很多人卻誤以為「空」是把事情扔在一邊,不去管它,其實這樣只是「頑空」,問題依然存在,並不是「真空」。 所以修行要入於空,必須要先離相,佛陀在《金剛經》就強調:「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也就是說,如果有我執法執的我相,有貪瞋癡慢疑的人相,有弱肉強食、遊手好閒的眾生相,有害怕人老、生病、死亡的壽者相,有這四種心相的人就不是菩薩。可見修行如果不能離相,就不可能成就菩薩。 在禪定方面,人的肉體(身)屬於有相,意識(心)屬於無相,如何在禪定中身心合一,讓有相與無相彼此圓融?一定要先離相,也就是在禪定的時候,把一切妄念通通放下,包括對身體的感受,讓意識與心靈相應,然後就可以慢慢做到離相。 在生活中如何做到離相?首先要放棄「我」的主觀意識,只要能做到無我,就沒有根塵,沒有一切煩惱與痛苦,這樣才能夠超越自己。 舉例來說,一枚燈泡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燈泡裡面是真空的,唯有在這種狀態下,燈泡才能不受外在有相的空氣所左右。由此可知,一個人想要修行成佛,一定要保持在「清淨」的真空狀態中,也就是要「無所住」。 佛在《金剛經》中指出,修行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離一切不應該有的相,則名諸佛,清淨莊嚴,就是佛。足見修行一定要從清淨入手,要離相,要心無所住。 心所無所住 清淨了根性 舉例來說,什麼是不應住色生心?就像有人看到一部漂亮的車或豪華別墅,想要得到,因為心裡有車、有別墅,就是住色生心。或是我想升官發財,也是住色生心。所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色聲香味觸法」是人的根塵,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塵,我聽到有人說我的是非,我就不高興;聽到又要大地震了,就心驚膽跳,日夜不安,這就是住聲生心。有人吸煙、吸毒生心,喜歡香煙、毒品成性,是住香生心。有人喜歡酗酒,中毒成性,是住味生心。有人喜歡到色情場所,喜好成性,是住觸生心。有人想當國會議員,想當總統,想成為大富翁,就是意住心。我們不應住於這些聲香味觸法而生心。 佛說應生無所住心,心無諸相,不起動念,無所住心,就是本有清淨心。 所謂「無所住」,是指根塵無所住,不要讓煩惱停駐在心上。根塵雖然來來去去,但要讓它通過而不停留,就像「船過水無痕」一樣,不會影響本心的清淨,只要一切根塵無所住,清淨的本心就自然生起,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因此而開悟的。 《心經》上也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在深定中發現,當心中有「我」的時候,就會有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煩惱;反之,若能「無我」,一切就空了,何來苦厄之有呢?從這段經文中可以了解,只要能夠離相(五蘊皆空),就沒有煩惱與痛苦,這種超越性就是禪的智慧。 修行若要成就,一定要超越三界──色界(身)、欲界(心)、無色界(潛意識)。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的生理得到解脫,沒有病痛;心裡的煩惱也要放下,才能進入心靈深層的潛意識階段。當我們從生理階段進入心理階段時,會遇到許多身心無法相容的矛盾與困難,此時一定要離相,才能有所突破。 也就是說,禪定時,不要總是罣礙身體上的變化,無論是痠痛麻,都無需擔心,慢慢地放空,慢慢地離相,讓自己從有相到無相,從色界、欲界,到無色界,這種層次上的變化,完全是一種意識上的變化,要將意識界的知識與法則,慢慢轉化成智慧。在這種心的轉變過程中,身體也會同步轉變,小至細胞,大至器官、組織、系統,都會逐漸得到強化。 禪的世界是超越意識的,不能以人的意識去探究,一定要透過禪定的方法,從離相開始,把現在的意識障礙排除掉,然後才能通達大宇宙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修行觀念。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什麼是禪?一般人的解釋都離不開「靜」和「定」,修的禪也是一種「靜、定」的禪法。其實「禪」與「修禪」有實際上的分別,修禪就是身定、意定、心定。 如果能做到身定、意定、心定,就可以見到大自然的一切,也可以體會、甚至覺悟大自然的一切,包括大自然的存在、大自然的天性,以及大自然的純真。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身定、意定、心定,就可以證到大自然的純真、至善、完美,而這正是禪的境界,也是所有宗教追求的境界,因為禪就是宇宙的生命之母。 真空實妙有 禪道在其中 宇宙的一切森羅萬象、一切生命,都是從宇宙禪而來;一切現象、一切物相,包括眾生的法相,也都是從禪出來的,等於是禪的影子,就像看電視一樣,雖然可以從螢幕上看到人,但那是真人投射出來的影像,是人的影子。一切從五官感覺到的事物,都是幻相。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定生命期限的生命體,有開始和滅度的現象,這些都是有餘物。所謂「有」,是「真空妙有」,是真空裡面的實相,也就是圓空;圓空包含了實相。 在禪的境界裡,我們要放下五官,放下以後,才能得到現在意識的清淨。什麼是現在意識?就是現在的思想、現在的思維活動,我們要把現在的思維、現在的意識暫時放下,把它空掉,同時也把過去的意識空掉;現在的意識是我執,過去的意識(潛在意識)是法執,我們要做到「我、法」二空。 世尊成佛的時候說:「眾生皆有佛性,只因有我執和法執,所以才不能見到佛性」,所以禪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下我執和法執,放下現在意識和過去意識,然後住於第三腦室。 第三腦室就是第八意識,也就是所謂的光明藏。修禪一定要將專注力住於第三腦室,也就是禪心脈輪,所以我一直強調,平常都要專注禪心,若能如此,就可以隨時都住在淨土。 禪的境界是一切森羅萬象,一切原始生命之母,也就是禪光,或稱為聖靈之光,不管任何宗教,所追求的都是這個禪光、聖靈之光。如果要證到宇宙根源,證到一切生命之母,就是要從現在開始,讓自己能夠身定、意定、心定。 自持清淨戒 圓證光明藏 佛教教義告訴我們,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不管罪惡多大或多小,都不可以做;不但不可以做,更不可以去想。同樣地,一切善事,不管大小,都要去做,這樣就可以清淨意念。 說得更深入一點,就是當五官接收到訊息、到達第六意識時,就要自淨本意。我認為應該把「自淨其意」改為「自淨本意」,要清淨本來的意識,而不是其他的意識。當第六意識清淨以後,還要再清淨第七意識潛在意識,但我覺得這樣的翻譯還不夠完整,就像解釋禪一樣,這些文字相很難說得透徹。 我認為,真正的佛教教義應該是除了「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本意」之外,還要強調智慧;因為有了智慧,就可以破除一切假相、一切無明,證到實相的境界;而要證到實相境界,就要有禪的智慧,所以我們要修禪,也就是要做到身定、意定、心定。 這是我們修行的方向,不要才剛開始練習禪定,就受不了腳痠腿麻或腰痠背痛而放棄,修行修的是精神力,要去體會這是體內的眾生在叫苦,要讓這些眾生跟著我們的心靈一起超越三界。所以在禪修當中,要以超越的精神突破生理上的病態,突破精神上、心理上的困擾和障礙,才能找到心靈的境界,印證禪的智慧,最終證到禪的光明寶藏。 禪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中國的禪從達摩祖師開始,但在祖師還沒來到中國以前,中國就已經有禪了,那時不叫禪,只是一種修行人修「人身不死」的方法;等到祖師從印度把禪宗的禪帶來中國以後,就把這種「人身不死」的修行與「心靈無生無滅」的修行合而為一。 所以有些人誤以為這是道家、那是佛家,其實都是錯誤的,都不圓滿。佛法要求圓融,能包容一切,講究智慧;所以非智慧、不圓融的都不是佛法。 我們常聽人說,「蓮花出汙泥而不染」,蓮花是因為有了汙泥的供養,才會開出聖潔又豔麗芬芳的花朵。這汙泥就象徵著娑婆世界,不管在生活、工作中,都不要讓自己的心被汙染,而是要在汙染當中,保持原有的佛性,讓它開出蓮花。 我們身為修行人,要不離世間法,才能夠成就。千萬不要像浮萍,雖然它也和蓮花一樣,都生在水中,但浮萍無根,它害怕汙泥來汙染它、侵犯它,所以永遠開不了美麗的花朵。我們要做蓮花,不要做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