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無相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禪師說禪】清淨心能通達宇宙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做到離相,才能進入禪的世界。什麼是離相?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相」。 相,包含了一切物質界與精神界,比方有些表相是可以看見或觸摸的,這是「有相」,是屬於物質方面的感官世界,我們常說「有形有相」,指的就是有相。 另外還有「無相」,這種相雖然看不見,但可以依憑感官來感覺,或是人的意識無法察覺,卻實際存在的相,比方像無線電波;這是因為人的感官認知有限,而大自然中,的確是存在許多超越人類意識的部分,所以對於任何事物,我們都應該保持客觀的看法和立場,道理就在這裡。 在修行方面,一定要從有相到離相,再到無相,最後到實相。以禪定為例,有相的禪定就是坐在那裡打坐,除了可以看到物質的色身坐著打坐以外,還包括精神上的意識與妄念,這些通通都屬於有相。 至於離相,簡單地說,就是暫時離開現在的相;以禪定而言,就是讓腦波暫時停止,不用思想,直接入於空,進入無相。無相是超意識的境界,它超越了心理的層次,所以整個禪學就是一部超心理學,也是一部宇宙學。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學禪,只能看到有相的世界,看不到無相的世界,但如果從超心理學的角度學禪,就可以看到整個無相世界,那是一個宇宙的世界。 離相諸形滅 直入光明藏 在無相中,如果能夠再超越,突破潛意識的層次,就進入了實相世界。所謂實相,是真實存在、無生無滅的世界,這是所有宗教所追求的最高、最究竟的境界。 如何從無相世界到實相世界?光憑意識或感官是無法到達的,除非是一位證道的聖者,祂的感官意識已經提升到智慧層次,才可以進入實相世界,接觸到真正的宇宙學。 一般人都是利用眼睛、大腦來學習、思考,但「禪」這部宇宙學卻不然,因為禪是不立文字,無相實相,直接到達我們的本心,所以一定要放棄感官意識。 為什麼要放棄感官意識?因為由感官而來的相,不是實相,人都是利用五官所接收的意識來判斷是非對錯,但往往會受其所蒙蔽,因為它會有誤差,例如,明明鐵軌是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可是看到盡頭卻是連在一起的,雖然科學證明這是由於地球是圓的緣故,但也說明了視覺在時空的限制下,的確會產生誤差。 可是偏偏很多人都執著五官,堅持自我意識,雖然意識所容納的知識、學識及常識,全都是靠五官的學習而來,但這些藉由五官所獲得的知識常常是不完整的;正因為得到的資訊不完整,才會讓人類的所知受到侷限。以如此有限的資訊,如何能通達真理智慧呢?所以要離相,也就是不用五官,直接用「本心」。 每個人都有本自具足的本心,去徹悟真理,與佛相應,這就是無所住,是「空」的境界。一定要讓意識都歸於空,然後才能見證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 所以「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佛教上所謂的「空」,是指凡事看得開、放得下,也就是把人的意識空掉,然後積極地把事情完成。當一切都圓滿以後,煩惱自然也消失了,這就是「圓空」,可是很多人卻誤以為「空」是把事情扔在一邊,不去管它,其實這樣只是「頑空」,問題依然存在,並不是「真空」。 所以修行要入於空,必須要先離相,佛陀在《金剛經》就強調:「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也就是說,如果有我執法執的我相,有貪瞋癡慢疑的人相,有弱肉強食、遊手好閒的眾生相,有害怕人老、生病、死亡的壽者相,有這四種心相的人就不是菩薩。可見修行如果不能離相,就不可能成就菩薩。 在禪定方面,人的肉體(身)屬於有相,意識(心)屬於無相,如何在禪定中身心合一,讓有相與無相彼此圓融?一定要先離相,也就是在禪定的時候,把一切妄念通通放下,包括對身體的感受,讓意識與心靈相應,然後就可以慢慢做到離相。 在生活中如何做到離相?首先要放棄「我」的主觀意識,只要能做到無我,就沒有根塵,沒有一切煩惱與痛苦,這樣才能夠超越自己。 舉例來說,一枚燈泡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燈泡裡面是真空的,唯有在這種狀態下,燈泡才能不受外在有相的空氣所左右。由此可知,一個人想要修行成佛,一定要保持在「清淨」的真空狀態中,也就是要「無所住」。 佛在《金剛經》中指出,修行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離一切不應該有的相,則名諸佛,清淨莊嚴,就是佛。足見修行一定要從清淨入手,要離相,要心無所住。 心所無所住 清淨了根性 舉例來說,什麼是不應住色生心?就像有人看到一部漂亮的車或豪華別墅,想要得到,因為心裡有車、有別墅,就是住色生心。或是我想升官發財,也是住色生心。所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色聲香味觸法」是人的根塵,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塵,我聽到有人說我的是非,我就不高興;聽到又要大地震了,就心驚膽跳,日夜不安,這就是住聲生心。有人吸煙、吸毒生心,喜歡香煙、毒品成性,是住香生心。有人喜歡酗酒,中毒成性,是住味生心。有人喜歡到色情場所,喜好成性,是住觸生心。有人想當國會議員,想當總統,想成為大富翁,就是意住心。我們不應住於這些聲香味觸法而生心。 佛說應生無所住心,心無諸相,不起動念,無所住心,就是本有清淨心。 所謂「無所住」,是指根塵無所住,不要讓煩惱停駐在心上。根塵雖然來來去去,但要讓它通過而不停留,就像「船過水無痕」一樣,不會影響本心的清淨,只要一切根塵無所住,清淨的本心就自然生起,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就是因此而開悟的。 《心經》上也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在深定中發現,當心中有「我」的時候,就會有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煩惱;反之,若能「無我」,一切就空了,何來苦厄之有呢?從這段經文中可以了解,只要能夠離相(五蘊皆空),就沒有煩惱與痛苦,這種超越性就是禪的智慧。 修行若要成就,一定要超越三界──色界(身)、欲界(心)、無色界(潛意識)。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的生理得到解脫,沒有病痛;心裡的煩惱也要放下,才能進入心靈深層的潛意識階段。當我們從生理階段進入心理階段時,會遇到許多身心無法相容的矛盾與困難,此時一定要離相,才能有所突破。 也就是說,禪定時,不要總是罣礙身體上的變化,無論是痠痛麻,都無需擔心,慢慢地放空,慢慢地離相,讓自己從有相到無相,從色界、欲界,到無色界,這種層次上的變化,完全是一種意識上的變化,要將意識界的知識與法則,慢慢轉化成智慧。在這種心的轉變過程中,身體也會同步轉變,小至細胞,大至器官、組織、系統,都會逐漸得到強化。 禪的世界是超越意識的,不能以人的意識去探究,一定要透過禪定的方法,從離相開始,把現在的意識障礙排除掉,然後才能通達大宇宙的智慧,這是很重要的修行觀念。

【禪修釋疑】學習菩薩的慈悲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悟覺妙天師父教我們每天要做一尊歡喜菩薩,請問菩薩的精神是什麼? 修佛重在修心,就是修精神境界,所謂的智慧理境。本門是無相法門,直接傳佛心印,傳佛智慧,是宇宙生命的根本智慧,藉以提升人性,達於完全佛性。所以無相法門的修行,要以完美的真理精神與佛心相應,而不是膜拜法相,或是在師父身邊跟前跟後。 佛菩薩最根本的精神是慈悲,菩薩道的修行必須由此入道。所謂同體大悲,修行人唯有發大悲心,才能與眾生同體同在,所以菩薩修六度萬行,第一個就是修布施。 布施,顧名思義,就是給予,然而人心顛倒,習於獲取,不欲付出;菩薩心行,第一就是要實踐給予的美德。布施的內涵,《佛經》上分為三種,分別是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施,是由淺入深的次第。 財布施是布施物質,雖說錢財乃身外之物,但總有一時之需,行財布施能解人急難,但救身不能救心,煩惱依然存在。法布施是布施真理與智慧,給予煩惱迷惘的眾生一個正確的人生方向,讓他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自動發心修行、追求真理。 無畏施是布施信心及愛心。其實眾生的惑、業、苦,都出於無明、沒有智慧,因為生命生死流轉,輪迴多劫,早已迷失本性,離開了佛性之家,所以眾生最大的痛苦,是缺乏安全感,生命沒有保障,因害怕而想占有什麼,以保障自己;因畏懼而貪取;因不得而瞋恨、而痴心妄想;種種罪業因果永無止盡。所以菩薩布施無畏,是給予眾生信心,讓他有信心而生出力量,有力量就能改變命運。因為信心源於愛心,得到愛心自然覺得自己受到肯定,便會產生自信,而自動發出力量。 菩薩無善惡 悲憫度眾生 所以菩薩的心,慈悲愛眾,愛力無限,保護眾生,無有分別,一切利益喜歡與人分享,因此古今中外的聖賢、菩薩,一定是慈悲精神的徹底實踐者。此外,佛不見眾生之過,唯有悲憫;觀世音菩薩循聲救苦、有求必應;而中國古代明君見百姓有大過,先下詔罪己,自責照顧不周、教化不當,也是一種慈悲精神的流露。 耶穌基督的愛心更是眾所周知,祂背負眾生罪業,受苦受難,反不得當世諒解,遭受瞋嫉譭謗與攻擊,乃至被釘於十字架置之死地。但祂對所承受的痛苦,卻沒有一絲怨恨,心中只有悲憫。祂為迫害祂的人們祈求上帝的原諒,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種純然無私的愛心精神,建立了西方的精神長城。 所謂東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方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佛菩薩超越時空,其化身遍布宇宙,但因人心多喜分別,看不到佛菩薩無相的精神、智慧與愛心,因而分宗、分教、分派,鬥爭無有止息,甚至文字鬥爭不足,還發動宗教戰爭,殘殺同類,完全失去佛菩薩的根本精神,實為可嘆。 人身是一個小宇宙,具足十法界眾生,故人性中有佛性,也有魔性。鬥爭是阿修羅的特性,修行人不論有任何理由,都不可以傷害眾生。修布施波羅密要完全愛護眾生;修持戒波羅密是絕不傷害眾生,縱有犯過,菩薩也會默默相助。世俗社會為了財富、權勢、名利,鬥爭從未止息;修行人一旦有了名利心,便已失去菩薩根性,無論以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用語言或行為去傷害他人,皆不足道。所以,修行必須十分謹慎,謹守「身口意」三業清淨,誠修六度萬行的有相無相功德,參悟佛菩薩的真正智慧,實踐佛菩薩的真正精神,才是真正的修佛。

【禪修釋疑】初入禪門 專注為上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請問,我才剛入門禪修,會不會跟不上進度?有什麼要特別注意的嗎? 一般來本門禪修的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身體不好的人,希望禪修能幫他恢復健康;一種是希望禪修能增長智慧,讓他可以賺更多錢;真正有正確的修行觀而禪修的人,那是太少了。不過,大家畢竟還是凡人,所以會抱持這種慾求之心,這是現實的問題。 師父都會告訴這些有所求的人,只要持之以恆地來上課,都可以得到健康,也可以賺更多錢。為什麼呢?一個人要讓身體健康,就要克服生理的障礙,禪定專注脈輪,可以激發身體的潛能,假以時日,一定可以得到健康。至於賺大錢,公務員比較不容易,但如果是在商業場所做生意,只要讓自己的心靈境界提升,就能發現事業上的缺點,也會知道如何經營才能飛黃騰達。如果心量不夠寬大,想賺大錢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但如果能改變心量、改變員工待遇及工作環境,讓他們在生活上、甚至精神上都得到照顧,慢慢地就會帶動整個企業,就像體內細胞可以帶動器官的健康一樣。 所以修禪是永恆的,在心態上不必著急,要一步一步地學習,比方專注名色脈輪,初入門都是從這裡開始修起,一定要真正做好專注。什麼是做好專注?舉例來說,有些人會看到名色爆炸或閃電,或是覺得會震動,或是冒煙、有火焰、光芒……等等,要自己去體會,每個人的感受及所下的功夫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但師父想提醒一點,當出現這些變化時,很多人都會害怕,不敢繼續禪定、專注下去,結果一停下來,不知還要等多久,才會再出現這樣的機會。所以不用害怕,這些都是必然的過程,是好現象,對身心有好處,不會有害處。你看到的爆炸是無相的,不是有相的,如果真是有相的爆炸,身體都沒了,那還得了?因為你看到的是無相的、也是實相的法界,所以不必害怕,繼續深入定進去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