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查理新聞分析】在這個車水馬龍的城市裡,歷史的痕跡或許與我們近在咫尺,位於公館福和橋下的寶藏巖聚落,也許也是這水泥叢林裡遺忘的歷史綠點之一。
圖/寶藏巖聚落與公館緊鄰
康熙年間,漳泉移民遷居來台,在觀音山這片土地上開墾,並興建寶藏巖寺,20年前,台北市政府指定寶藏巖聚落為市定古蹟,直到如今,寶藏巖儼然成為一片文化交流與衝突的地方。
圖/隨處可見的藝術創作
圖/寶藏巖內隨處可見新舊文化藝術的結合
由戰後違章建築所形成的寶藏巖聚落,如今除了依然居住於此地的居民,更成為了許多國內外藝術家進駐的基地,工作室林立與更眾多的手工攤販更與當地居民一同形成這別有特色的景觀,更被紐約時報報導成為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
圖/眾多藝術者在寶藏巖內設展
時已至今,寶藏巖已成為許多人假日時前往的地點之一,可是看到如今的寶藏巖,不禁會想,仍然居住於此的居民又會如何看待如今的寶藏巖。
圖/寶藏巖內隨處可見禁止進入的標示
觀光客眾多,甚至家家戶戶的開門參觀,如今被設立成工作室或是展廳的建築,過去也可能是有人居住的,看到過往的鄰居住宅變成人人可以隨意踏入的公共展廳,又會是如何感受呢?
圖/許多國內外藝術家在寶藏巖內設有工作室
此外,寶藏巖聚落的環境問題也值得深思,人流帶來的不只是觀光效應,垃圾問題也隨之產生,雖然寶藏巖聚落中也有公共的垃圾桶,但是飲料垃圾還是隨處可見,更可能給當地的居民造成困擾。
圖/寶藏巖內隨處可見丟棄的導覽簡介或垃圾
保留下來的寶藏巖現今雖然是許多藝術家的駐地之一,但是關於世代居住於此的居民,這樣的場景與知名度,是否是正向的,這點或許還值得深思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