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歷史

已找到 42 則相關結果

2024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23日開幕 重現歷史與變遷

由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主辦的「2024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將於10月23日至29日在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隆重舉行。攝影展匯聚了自2017年起參與茶馬古道攝影活動的兩岸大學生的作品,透過他們的鏡頭,展示茶馬古道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貿易通道在現代的面貌變遷與人文風情。 攝影展將於26日下午2點30分舉行開幕茶會,屆時多位參與行腳茶馬古道活動的團員將分享他們的攝影經歷與感悟。策展人兼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理事長蔡佳麟表示,「每一個足跡,都是一分記憶;每一個快門,都是一頁歷史」,這些年來,超過百名來自兩岸的青年透過鏡頭記錄下茶馬古道沿線的自然景觀、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及民族文化的演變。 自唐代以來,茶馬古道不僅是茶葉與馬匹交易的重要貿易路線,更是西南與藏區文化交流的走廊。如今,隨著科技與經濟的發展,茶馬古道沿線地區的面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蔡佳麟表示,過去8年,他們與兩岸青年一起見證了滇藏線的變遷,並透過攝影記錄下這一切,許多影像無法再重現,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此外,蔡佳麟還指出,隨著香格里拉高鐵的開通,茶馬古道沿線的部分地區已成為熱門旅遊景點,當地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外來因素的影響。這次的攝影展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個反思當地文化未來的契機。 「2024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將展示近百幅攝影作品,讓觀眾在影像中穿越時空,體驗這條古道的歷史和現實變遷,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與。 2024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活動相關訊息如下: 一、2024茶馬古道紀實攝影展:10月23日~ 29日 二、開幕茶會時間:10月26日(周六) 14:30 三、展覽地點:台北市建國南路二段231號 中國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藝廊 四、主辦單位:中華競爭力交流協會

破解被誤解的歷史 《穿越臺灣趣歷史》12月19日簽書會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出版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臺灣史》,挖掘大量的臺灣歷史,破解許多被誤解的歷史,一探比小說還要精彩的真實事件。 臺灣第一位縣長下場悽慘 鄭成功剛到臺灣時,主要還是軍事統治,雖然設立府縣衙門,也任命了知府、知縣等官員,但是這些官員都是從部隊指派,平常任務也是以軍事指揮為主。在鄭成功的團隊裡,知縣的位階其實不高,祝敬與莊文烈因為並列臺灣史上第一任縣長,得以「名垂青史」。至於後來的縣長或州長是誰,很少人關心,如今恐怕也不容易找到完整的資料。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兩人似乎沒有留下什麼豐功偉業,祝敬只當了半年多知縣就丟官,還賠上一命,因為他苛扣軍餉而遭到處死,還禍及家人;莊文烈就沒這麼慘,他當了一年多的知縣,後來的發展沒有太多記載;在日治時期因為史書寫錯誤,一度被誤以為名字是莊之烈。 賴祥蔚博士專長為通訊傳播政策與歷史文學,連續多年獲得學術研究獎勵,著作曾獲選行政院新聞局優良課外讀物、國家圖書館「臺灣出版Top1」,近年投入臺灣歷史寫作,在多項劇本獎與文學獎入圍及得獎,著有歷史小說《台灣血皇帝:血海帝王霧峰林文察》(時報出版)等著作。賴博士在收集史料撰寫歷史小說的過程中,發現許多不被大眾熟知的史料,經過梳理,寫成了99篇引人入勝的短篇紀實。 基隆差點變成臺北府城 西元1854年,福建小刀會數千人在對岸被擊敗,跨海流竄而來,從海上攻佔基隆。當時讓清朝在臺的官員苦於難以救援,後來靠著官方動員民間一起合作,才擊退了佔據基隆的小刀會。基隆是本來規畫的建城之地,當時福建巡撫丁日昌就認爲基隆戰略位置重要,應該建造臺北府城於基隆,但是海防大臣沈葆楨偏愛在臺北建城。當時有官員跟地方勢力勾結炒地皮,所以改成在臺北建城,而且挑選的艋舺土地還是當時低窪容易淹水之處,根本不適合建城。正因地理位置不理想,所以土地便宜,適合炒地皮,這是古今不變的炒地皮招數之一。 《斯卡羅》、牡丹社與花東主權 當代臺灣的命運,受到「牡丹社事件」的影響非常深遠。西元二○二一年廣受矚目的公共電視旗艦大戲《斯卡羅》,正是牡丹社事件的前傳,西元一八六七年發生的「羅妹號事件」。長期深耕原住民歷史與文學的卑南族作家巴代,為了採集原住民的口述歷史融入文學,曾訪問過許多部落耆老。結果居然發現:在原住民的口述歷史裡面,根本沒有「牡丹社事件」,也就是沒有臺灣原住民與日本軍隊交火的這場戰役。在原住民口述歷史中,比較鮮明的記憶反而是西元一八七一年的琉球船隻事件,但幾乎沒有提到西元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之戰。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當時日本出兵攻打臺灣的原住民部落,一開始牡丹社酋長在還沒正式交手時,就遭到日軍以現代化武器殺害。至於其他部落則因為知道攻來的日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武器也遠勝於原住民的老式槍枝與獵刀。形勢比人強,對原住民來講,即使靠著大無畏的勇氣與山區的地利之便,這也絕對是一場難以對抗的戰爭,因此原住民選擇暫避其鋒,退入深山。正因如此,當日本派出現代化部隊,大軍壓境,步步為營,進入了原住民的部落時,見到的只是空曠的部落建築,以及少數仍未撤走的族人而已,所以放火燒光屋舍,宣布原住民投降、日軍勝利。不難想像,對於排灣族來說,根本沒有「牡丹社事件」之戰,他們口耳相傳的歷史真相,是現代化日軍來了之後,族人暫避風頭,等日軍走了再回來重建家鄉,如此而已。 本書榮獲臺北市長柯文哲、民視電視公司董事長王明玉、《斯卡羅》導演曹瑞原、霧峰林家林祖密嫡孫林光輝、德勤財務顧問總經理范有偉會計師、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博士等各界重要人士推薦,非常值得一閱。 生在臺灣、活在臺灣,賴博士認為當然應該多知道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他撰寫這本書除了希望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引領讀者多認識臺灣,期盼拋磚引玉,邀眾人一起耕耘,重現臺灣的真歷史。 《穿越臺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臺灣史》新書發表會於2021年12月19日(日)下午2時00分至3時00分在時報本舖(臺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舉辦。當天霧峰林家林祖密嫡孫林光輝會蒞臨現場,新書發表會邀請鈕則勳教授擔任主持人。

曹若梅/內幕重重的庚子退款

「天無雨、地焦旱、只因鬼子鬧中原。」這是西元1898年(清光緒24年)華北地區遭逢旱災,人民求助無門,不敢怨天,只能尤人;至於他們咒罵的「鬼子」究竟何人?原來是外國人,被民眾斥之為「洋鬼子」。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洋人攻我國家、索我錢財、辱我百姓、占我土地,大清朝國勢日衰,一次次簽訂不平等條約,朝野對洋人是恨之入骨,卻又莫可奈何。尤其是中國賴以出口的大宗貨品茶葉,洋人的訂購量少了三分之二;而傾銷到中國的洋布,卻在50年間暴增了80倍,嚴重打擊民間的基礎製造業,國計民生大受影響。加之以洋人仗勢欺人屢見不鮮,大家只好團結自保,成立「八卦教」,演練「梅花拳」,宣稱只要誠心用功,咒語發威,就可以神明附體、刀槍不入,後來便擴大編組為「義和拳」,高舉「扶清滅洋」的旗幟,引發朝廷關注。「啟奏太后,拳民忠勇可恃!」端王載漪向慈禧太后舉薦。「哀家並不相信法術,不過洋人欺我太甚,這同仇敵愾的民氣卻可立威。」於是,太后提筆寫下「福」字賜給拳民,載漪也成立「虎神營」要力剋洋鬼子,義和拳改名義和團,開始燒教堂、拆鐵路、攻擊洋人和傳教士,駐京的德國大使克林德慘遭橫禍,日本大使館的官員也不幸罹難,慈禧太后還向所有的邦交國下了戰帖,終於釀成八國聯軍的大禍,時為西元1900年,歲次庚子。號稱法術護體的義和團竟是潰不成軍,聯軍入侵後燒殺搶掠,北京城裡哭聲震天、十室九空。至於慈禧太后,早就偕同光緒皇帝離京奔逃,把談判求和的艱鉅任務交給李鴻章。1901年9月,喪權辱國的「辛丑和約」確定了,李鴻章心力交瘁,不多久便病逝。條約的內容重點是賠款,依照當時全中國人口一人出一兩銀的原則,賠款總額是四億五千萬兩,相當於中國5年的總收入。朝廷財政無力負擔,便分成39年分期償付,年息4釐,總數因此倍增為九億八千萬兩白銀,各省都要攤派這筆錢,最後當然是轉嫁到人民身上。談判桌上的各國來勢洶洶,協議賠款的86%分給各國,所餘的14%才是京城老百姓的損失補償。與會代表無不獅子大開口,若以美國為例,索賠2500萬美元,是所謂軍費支出兩倍的款項。數年之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向總統羅斯福進言:「我們向中國索求的庚子賠款為數過多,是否可以退回一半,符合當時因為拳亂而造成的損失?」「退款?為什麼?」「總統您細想,當時在談判桌上提高數目,是為了預留議價空間,並且拋磚引玉,成為各國表率;就算把2500萬壓低了,我們也不吃虧,卻是賣給中國一個人情,以後大清朝野都會親美,美國就可以獨佔對華貿易優勢。」「那都是過去的事了,2500萬美元已成定局。」「總統閣下,話雖如此,可是大清朝搖搖欲墜,一旦土崩瓦解,美國將失去一個極大的市場,無異於殺雞取卵;更何況,我們不斷的威逼中國,萬一又引發民間仇洋的情緒,將美國製造的商品拒之門外,這反而對我國不利啊!」海約翰基於美國利益的考量,讓羅斯福陷入沉思:「國務卿的建議不無道理,若能將中國各領域的人才集中到美國作培訓,日後他們返國任官,或是在各行各業成為領導階層,一定有助於美國的在華利益;反觀目前清朝選派的留學生多半前往日本,若是朝野都由親日派把持,我美方就無利可圖了。」就在1908年,國會研擬退還庚子賠款的一半,從1909年到1940年,共分成32年逐步實施,但是有一個嚴格的規範:這筆錢只能用於教育事業,而不可以補貼政府的財政赤字或是國防軍費支出。於是,1909年在北京成立了「遊美學務處」,從全國各地甄選優秀的學生赴美留學,學生的所有開銷,就由這筆庚子退款支付。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學者胡適,就是其中之一。胡適是1910年的第二批考生,當時他的成績總排名雖然不是頂尖,但是他的作文分數是100分,甚至引發評分委員的爭議。「一個年輕學子的寫作能力哪兒有可能滿分呢?」「怎麼不可能?他寫得太好了,我本來還想給他120分呢!」由此可見,得以入選公費留學的都是菁英,他們不僅資質優異、身家清白、儀表端莊,而且即將接受嚴格的赴美學前訓練,地點就在北京的清華園。清華園的前身是康熙皇帝的行宮,西半部的「熙春園」毀於英法聯軍,東半部的「清華園」是道光皇帝的五阿哥奕誴所有,後來成為端王載漪的宅邸,結果他因為支持義和團而被發配邊疆,秀麗清幽的清華園因此荒廢,1912年終於設置「清華學校」,1928年又改制為「國立清華大學」,培養無數優秀人才。有鑑於美國在1909年開始退還庚子賠款,隨著清室覆滅、中華民國成立,輿論高呼:「既然已是民國,為何還要替前朝償付賠款?」於是,英國也在1924年開始討論退款事宜,當時的主事者蔡元培特別向英國保證:這筆錢絕對用於教育文化,例如選派學生赴英留學、興辦中央大型的學術研究機構、安排中英之間的文物展覽、學者交換講座等等。可是,英國國會要求中國必須先行購置實業發展的各項設備,再以工廠營運的獲利所得,轉用於教育文化,結果反倒是讓英國不少廠商大賺了一票,當然也因此讓中國在混亂的民初局勢中,有了一筆提升教育發展的基金。至於在庚子賠款所得款項還超過美國的日本,則是提出「不退款而是轉移用途」的規劃,也就是將中國本來要償付給日本的款項,轉用於出版書籍或是舉辦座談會,藉以宣傳日本的軍國主義,美其名為終止賠款,實則進行文化侵略,看來這國際之間的風雲變幻,可真是莫測高深啊! 作者為歷史老師,執筆於《國語青少年月刊》,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台灣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曹若梅/領導人慘遭天打雷劈?

「啟奏聖上,遠方風起雲湧,卑職以為天色將變,鑾駕是否即刻回宮,維護聖上安全?」侍衛策馬急奔,特別到嘉慶皇帝御前報告。這時是清嘉慶25年7月25日(西元1820年),皇帝一行人興致勃勃的在熱河行宮進行狩獵,不料突然風雲變色,大隊人馬只好折返回承德的避暑山莊。滿清是女真族所建的王朝,他們崛起於關外的東北,精於騎馬射箭,雖然入關建國已逾百年,歷代的皇室仍不希望子孫武功荒廢,成為文弱的書生。所以,每年在避暑山莊舉行的木蘭秋獮,可說是皇宮裡的一大盛事,皇帝當然要大顯身手,皇子們也急於表現,展露騎馬射獵的功夫,這足以影響到皇帝冊立太子的決定。因此,這場盛會可說是攸關國家未來的關鍵時刻。可是,嘉慶25年的木蘭秋獮,卻發生不幸的意外。清仁宗嘉慶皇帝在7月25日返回避暑山莊,幾個時辰之後竟然無預警的去世了!當夜狂風驟雨,雷電交加,宮室煙波致爽殿的屋頂還遭到雷擊,皇帝駕崩的消息傳開之後,許多人便臆測,皇帝是被雷給劈死的。為了避免引發朝野動蕩,皇帝突遭不測的消息立即被封鎖了,直到8月27日嘉慶皇帝的第2子旻寧繼位(即清宣宗道光皇帝),才詔告天下主政者易位。由於事發突然,朝廷並未多做解釋,以至於日後的稗官野史,以及民間謠傳,便把這個事件繪聲繪影的加以渲染,造成許多人的誤解:「嘉慶皇帝一定是多行不義,才會慘遭天打雷劈!」這可真是天大的誤會。7月25日雷鳴電擊是真,皇帝沒有病痛離世也是真。依照「清宮起居注」的記載,嘉慶皇帝那天是「聖躬不豫」,也就是身體一切如常,只是略感不適。誰都不曾想到,皇帝竟在該夜駕崩。但是,造成皇帝猝死的原因根本不是雷擊,而是急性心血管堵塞,也就是心肌梗塞。嘉慶皇帝的體型壯碩微胖,駕崩時年僅61歲,但是他憂患半生,操勞過度,再加上這次風塵僕僕的來到木蘭圍場,從北京紫禁城出發,連續六天馬不停蹄的趕到熱河承德,一路上酷暑難當,秋老虎的威力,讓隨行人員都是辛苦異常,更何況是年逾花甲的皇帝呢?嘉慶皇帝的父親乾隆,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年近90才去世,他在86歲時禪位給嘉慶皇帝,自己當起閒雲野鶴般的太上皇,實際上仍舊大權在握,嘉慶皇帝雖然貴為天子,大小事情都得取決於太上皇,形成朝中有朝的局面,嘉慶皇帝的尷尬艱辛不難想見。太上皇去世之後,嘉慶皇帝終於可以自行理政,不再受到牽制了,這時候他已經40歲;可是,他所面對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以及來勢洶洶的西方勢力。乾隆一朝的窮奢極侈,掏空了康熙、雍正兩朝所累積的財富,也敗壞了這兩朝剛正不阿、清廉自持的風氣,僅只乾隆最信任的大貪官和珅,就污了相當於全國十年總稅收的銀兩,其下的官吏紛起效尤,乾隆皇帝執政的晚期也不禁感慨:「天下貪官何其多啊!」嘉慶皇帝想要端正政風,經常是力不從心,難以立竿見影。更讓皇帝焦頭爛額的,是歐洲國家對中國提出通商、傳教、互派公使等等要求。「先帝強調『天朝』的地位,我大清地大物博,物富民豐,對這些蠻夷之邦只能讓其朝貢,何來對等貿易之說?」嘉慶皇帝震怒,臣子們噤聲不語。皇帝完全不能理解,歐洲經過商業復甦和生產技術的改良,工業製造能力大異於前,他們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促使他們想要獲取更廉價的原料,打開更廣大的市場,賺取更多的利益,而中國正是他們的首要目標。但是中國自從1723年雍正皇帝下令禁止天主教傳教士東訪,實行閉關自守政策以來,朝野對於西方世界可說是無所知曉,嘉慶時期的君臣一致認為,洋人敬畏中國地大物博,一定不敢輕舉妄動;他們絕對不曾料到,洋人即將挾帶著船堅炮利的威力,徹底摧毀「天朝」的妄自尊大。後世評論嘉慶皇帝是個循規蹈矩,勤政圖治的君主,他曾經頒布諭旨:「勤政是為了愛民,內外大臣都應該在勤政的同時,誠心誠意的為百姓辦事。」在他任內除了整飭了「千古第一貪」的和珅,他也廣開言路,安定邊界,平定匪亂(白蓮教和天理教的作亂),並且力行簡約。他一改前朝多次南巡的慣例(民間俗稱的乾隆下江南),希望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在他去世前一年的60大壽期間,他下令只收字畫而不收禮品,這和好大喜功,凡事力求鋪張奢華的乾隆皇帝迥然不同。不過,由於乾隆皇帝享有「十全老人」的盛名,傳奇性的一生為人們津津樂道,相較之下,平淡質樸的嘉慶皇帝反而不被後世所記憶了,加之以嘉慶皇帝的個性優柔,對於一些弊端的懲戒不夠嚴厲,彰顯不出力挽狂瀾的功效,史家甚至給他冠上清室中衰的罪名,這似乎是太過嚴苛了。他的繼位者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打得是毫無招架之力,那才是中國面臨中衰「痛史」的開始。 作者為歷史老師,執筆於《國語青少年月刊》,著有:《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台灣歷史人物》、《中小學生必讀中國歷史轉捩點》、《中小學生必須認識的中國歷史人物》等書。●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李家同/光榮革命前的黑暗——英國內戰

和平的民主革命?在法國大革命的故事中,我們知道法國建立民主國家時,經歷了非常慘烈的犧牲,那麼,比法國還要早一百年,在西元1689年時,就成功讓國王讓出權力,成為國會(Parliament)領導的英國又是如何呢?有人說,英國的民主是沒有流血革命的民主,因為在1689年,英國的國會真的成功地在沒有流血衝突的情況下,迫使當時的國王詹姆士二世(James II)退位,並讓繼承的女王瑪麗(Mary)與國王威廉(William),簽署有名的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從此保證英國國會才是國家的主要決定者,而非國王。這件事就被英國人自豪地稱為「光榮革命(Glourious Revolution)」不過,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一百年後的法國人為了建立民主,有那麼多的衝突、爭執,英國人就比較高明,不需要 衝突流血就能達成?其實並不是如此的,其實就在英國的光榮革命之前,他們也才剛經歷過血腥的內戰,下面就讓我們來說這場內戰的故事。爭執不休的國王與國會話說,光榮革命發生六十年前,當時的英國國會不定期舉辦,對於國家的政策,大都只能給國王建議,而不能下決定。但國會有一個強大的傳統力量,就是限制國王收稅金的權力,這是過去幾百年來,國王與國會互相鬥爭與合作的結果:國王負責國家的運作,國會則守住人民的財產權(或者說那些擁有財產的地主、貴族這樣的人民)。因為這樣的歷史傳統,讓國王不會用政府的各種權力去侵害人民的財產。然而,剛剛繼任英國國王的查理一世(Charles I),卻破壞了這種國會與國王間的傳統。當時的查理一世為了參加歐洲大陸上的宗教戰爭,需要大量金錢,於是他忽視國會的警告,濫用國王的收稅權,甚至發動所謂的「強制借款」,向人民、各種機構(例如銀行、商行)徵收錢財供國王的軍隊使用,這讓國會議員們非常不滿;此外,查理一世娶了一位法國的天主教公主為皇后,這也讓國會的議員擔心國王可能會偏向天主教,並開始迫害英國本土的宗教改革派。於是,國會議員在1628年召開的國會中,向國王提出了權利請願書(Petition of Rights),請求國王不能在國會沒有同意的情況下徵收錢財,也不能在沒有審判程序下隨意以軍隊限制、逮捕人民,查理為了獲得國會的協助,簽署了這份請願書,但他沒有好好地遵守請願書的內容,仍然在各地強徵貨物,甚至逮捕人民。雪上加霜的是,查理沒有識人之明,他最寵信的大臣的白金漢公爵喬治(George Villiers)沒有領導戰爭的能力,在對上法國與西班牙的戰爭中都吃了敗仗,英國的人民普遍感到不滿,當這位公爵最後在1628年底遭到刺殺時,全國除了國王以外都感到非常高興。公爵的死雖然讓國王放棄在歐洲戰爭建立功勳,但他並沒有放棄對人民加收稅金的想法,於是查理再一次於1629年召開國會,要求國會給自己合法徵收稅金的權力,想當然耳,國會不同意國王這樣的要求,並宣稱國王隨意徵收稅金的舉動,可說是「英格蘭的敵人」,這樣的發言激怒了國王,他下令解散國會,並且逮捕了部分的國會議員,從此開始長達11年沒有召開國會的統治時期。人財兩失的國王查理在1629年之後11年沒有國會的統治時期,被當時的人稱為暴政,因為他在兩件事情上,越來越專橫,首先,是徵稅問題。徵稅問題是查理解散國會的主要理由,解散國會後,他開始隨意徵收想要的稅金,除了前面提到的噸稅與磅稅外,還找出一些古老的制度來徵收金錢,其中最惡名昭彰的,就是所謂的船稅(Ship Money),這本來是英國古代為了防禦海上的敵人,讓國王在戰爭時對沿海城市徵收的特別經費,但查理卻把它解釋成國王隨時擁有的權力,而且適用全國城鎮。還有一些例子則十分可笑,如騎士法,這個法律規定年收入高於40英鎊的人,必須參加每年的加冕典禮成為王家騎士,查理依此跟人們收取罰金,理由是他們都沒有參加加冕典禮。除了稅金,國王還派人用「借錢」的名義沒收銀行、公司的財產,實際上是否會歸還,那就無人可以保證了。儘管實行這些權力,但奇妙的是,查理一世能夠支配的金錢並沒有真正提高多少,問題是這樣的:表面上國王有很多收錢名義,可是實際上,有錢的人並沒有增加,還是同樣那些貴族與資產家,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國會被國王解散不能抗議,那麼他們就用各自的方法來保護財產,無論是硬的武力抵抗國王,或是軟的假造資料、藏匿財產等手段拖延,都讓國王不得不花費更多的金錢來管理、控制,結果造成惡性循環,稅金徵收的方法越多,就得花越多的錢去徵收處理各地的問題,並且還會讓人們越來越不滿,國家實際上能運用的金錢也沒增加多少。君權神授?歐洲的宗教問題,從古代以來就很麻煩,簡單說,歐洲沒有統一的國家,卻有大部分歐洲人都共同分享的基督信仰;相較於此,國王的權力則是後來才上升,越來越能夠管到每一個人身上。隨著國王的權力越來越強大,在信仰與王權之間就越來越會衝突,因為,如何去信仰上帝有很多解釋,統治國家的國王卻只有一個。而查理一世這位國王,相信君權神授,國王是上帝指派的代理,人民如何信仰上帝,是國王說的算,所以解散國會之後,他要進一步地干涉人民的信仰。這就是英國內戰的第二個主要因素,也是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宗教問題。當時的基督信仰正在經歷「宗教改革運動」,許多人正重新開始思考如何信仰上帝才好,在這個運動下,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派別,其中在英國,就有所謂英格蘭王國的清教徒改革運動,與蘇格蘭王國的長老教會運動兩個發展。但清教徒改革不合查理的意,查理喜歡的是傳統的羅馬天主教會裡,那些尊貴、華麗的儀式,因為這些儀式能夠彰顯出國王高高在上統治的地位,相對的,清教徒改革運動之所以稱為「清」,就是因為他們覺得傳統的天主教太浪費、太華麗,已經失去了信仰追求內心救贖的本質,因此要重新澄清(purify)基督的信仰。於是,查理在西元1633年任命與自己想法接近的威廉・勞德(William Laud)擔任英國教會最高的職位:坎特伯理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在這位主教的指揮之下,他們開始迫害教會中與國王想法不合的改革者,這些人大都是清教徒,特別的是,由於這些清教徒主張宗教與生活要節儉,同時必須勤勉工作才是信仰的真諦,因此許多清教徒同時也都是企業家、有錢人,這樣一來,查理等於是與這些有錢人為敵,也難怪他的稅收與財政總是一塌胡塗。但無論如何,在那個時代,擁有審判與軍隊權力的還是國王,因此查理的統治並沒有受到直接的挑戰,許多被迫害的清教徒,要不然就是遠走他鄉,要不然就是低調行事,假意與國王的政策配合。不過,在蘇格蘭的長老教會運動就是另一回事了,查理的時代,蘇格蘭仍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但以查理家族為王),也有自己獨立的教會系統,不受英格蘭管轄。霸道的查理無視傳統,強迫蘇格蘭必須跟英格蘭相同,造成蘇格蘭人反彈。由於蘇格蘭王國離查理所在的倫敦遙遠,讓這裡的長老教會運動有機會在暗地裡組織起來,於1639年成立一個同盟,對查理宣戰,這就是英國內戰最初的砲聲,也帶來了查理的末日。權利法案英國歷史上一般提到的權利法案,指的是1689年光榮革命的這一個法案,較完整的稱呼應該是「1689年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 1689)」,這個法案主要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各種權利,類似的法案,在其他國家也是有的,例如美國的憲法修正案,就被視為是美國的權利法案。大家要注意喔,這裡指的是「權利」而不是「權力」,權利是對我們自己擁有的事物的保障,「權力」則是一種控制別人的力量,兩者的英文就非常不同,權力與力量有關,所以用的是 Power 這個單字;權利則有正當的意義,用的是 Right 這個字喔!歐洲第一的美男子查理一世有一位大臣,名叫喬治・維利爾斯(George Villiers),從上一代國王詹姆士一世開始就很受到國王信任,讓他從一個普通的紳士一路晉升為白金漢公爵(Duke of Buckingham),不只如此,還讓他擔任國家重要的職務,如海軍與外交大臣等。為何這位喬治能夠受到如此重用呢?據說是因為他的外貌非常英俊,甚至連知名的小說家大仲馬,在他的名作《三劍客》之中都特地給這位白金漢公爵貼金,說他是「英法兩國中最英俊瀟灑、最有騎士風度的男人(...for the handsomest gentleman and the most elegant cavalier of France or England.)」由於當時沒有照片可供參考,大家就將就看看畫家繪製的肖像畫吧! 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高靖/美國曾幕後指使台灣當海盜

美國近年頻頻叫嚷航行自由,但65年前則是另一套標準,當蘇聯與東歐船隻開往大陸時,美國幕後指揮國府軍艦扣留,對蘇聯的抗議置若罔聞。該事件迫使中共派戰機護航,引發事端,也間接促成共軍決心攻占一江山。 1954年,國府海軍扣留蘇聯油輪陶普斯號(Tuapse)的整起事件並不是國府主動,而是美國總統艾森豪與國務卿杜勒斯幕後主導的陰謀,由艾森豪授意杜勒斯提供台灣情報,鼓勵國府扣留蘇聯貨輪,讓台灣成為美國鬥爭蘇聯的傀儡。60多年後,許多關於陶普斯號事件的文件解密,已有多項證據顯示,國府海軍在公海攔截蘇聯船隻,完全是美國白宮一手導演的陰謀,台灣成了美蘇明爭暗鬥的棋子。 美國藉國府制裁共產國家1949年6月26日,國府在國共內戰期間宣布大陸沿海閉港措施,海軍艦艇在台海與大陸東南沿海扣留開往大陸的船隻,韓戰期間因台海中立化,國府暫停任務,1953年國府又向美國表達擬實施扣留開往大陸船隻的政策。根據美國中情局解密的1954年6月25日文件,國府宣布閉港後,最初抓獲大陸籍船隻約30萬噸,將這些船扣留在台灣。1950年5月,國府自舟山、海南島撤退,閉港任務退縮到大陳島、金門海域間,最南到汕頭海域。1953年1月28日,國府向台北的美國海軍武官提出恢復在浙江、福建沿海攔截船隻的計畫,艾森豪在2月宣布台海解除中立化,國府海上攔截行動持續增加,英國商船受害多,當年8月英軍在台灣海峽增派皇家海軍艦艇護航英國船隻。1953年10月4日,國府扣留波蘭8,300噸油輪普拉卡號(Praca),這是國府首次在台灣以東海域執行攔截任務。這次任務由美國策動,也是美國協助台灣扣留共產國家船隻的開端,由於國府早在1949年就開始閉港任務,重新恢復攔截活動,外人不清楚台灣扣留這些船隻已發生微妙變化。其一是任務不限於狹窄的台灣海峽,其二是美國提供這些船隻方位的具體情報,國府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在茫茫大海中抓捕到這些船隻,從而打擊大陸與共產圈國家。在普拉卡後,11月7日、11月10日、12月13日、12月14日,1954年2月14日、3月29日、4月5日、5月13日等發生多起英國與波蘭船隻遭到國府攔截,其中5月13日波蘭5,028噸的輪船,是第二起在台灣以東400海浬處被攔截扣留的。一個月後,就發生了陶普斯事件。 白宮指使國府攔截蘇輪冷戰時期,美國為了鬥蘇聯,許多陰謀都來自白宮,國務院系統不知情,美國政府經常發生左手不知道右手在幹什麼的事情,陶普斯事件就是其中一例。退休外交官沈錡曾任蔣中正的英文翻譯,根據沈錡的日記,1954年2月12日上午,總統府開會,美國駐華大使藍欽提出今後海上截船及沿海突擊的工作,由中情局所轄西方公司,轉請美軍顧問團處理,這項方案通過後,中情局代表杜根退席。據美國國務院解密檔案,艾森豪在6月16日打電話給杜勒斯,告知他看到了杜勒斯針對蘇聯油輪航向大陸的備忘錄。杜勒斯說,美國不派機艦圍捕海上交通,而是鼓勵國府去做,因為理論上他們還處於內戰狀態。我們高空的飛機看到這些船,告訴蔣中正這些船的位置,讓他攔截這些船,蔣中正沒有足夠能力偵察與有效的封鎖。艾森豪在聽完杜勒斯的說明後,同意提供台灣美方所掌握的情報。這項情報由中情局轉達,不是美國大使館,沈錡日記記載,6月19日上午,蔣中正接見西方公司負責人強斯敦,蘇聯油輪三艘最近運油經過香港,似有駛往廈門及上海的模樣,美方望我政府加以攔截。沈錡的記錄,與艾、杜兩人的通話記錄,可以佐證台灣扮演的傀儡角色。國安會現任秘書長李大維的岳父池孟彬,正是執行扣留蘇聯油輪的兩位海軍艦長之一。根據池孟彬的口述歷史,6月22日,他擔任艦長的太康艦與丹陽艦自左營出港,他們所接到的任務區域是北緯19度31分,東經120度32分,與北緯19度50分,東經120度30分之間。池孟彬回憶,顯示蘇聯船隻的動態被密切掌握,但整件事情還不僅止於此,美方全程掌握了攔截任務。中情局解密檔案中,6月25日呈給副局長的報告提到,池孟彬執行攔截任務時,美軍觀測機就在上空監視,回報時間是6月23日7時40分(台灣時間15時40分),國府海軍人員準備登上陶普斯號,這個敘述與池孟彬後來回憶,派員登船,將陶普斯號開回高雄的時間相差不遠。後續的情況發展顯示,美國政府內部步調不一,24日沈錡日記,外交部接到美國大使館勸我們不要拘扣蘇輪,大使館的態度顯然與中情局完全相反。 中共護航意外擊落民航機蘇聯對這件事情非常不滿,但根本不理會台灣,直接找上美國抗議。7月1日中國駐美大使顧維鈞與杜勒斯會談,根據國務院中國科科長馬康衛所記錄兩人談話,杜勒斯向顧維鈞開玩笑說,你們這麼搞,可能會讓你們捲入戰爭。9日,杜勒斯去電美國駐華大使館,請大使館交涉釋放人船,國務院認為國府行為沒有任何國際法依據,要藍欽緊急向外長葉公超轉達。葉公超說,他自始就反對這件事情,可是蔣中正聽其他顧問的話。果不其然,杜勒斯的玩笑話不幸言中,只不過,不是發生在兩岸之間,而是美國與中共的軍事衝突。幾個星期後,共軍戰機在海南島外海將香港國泰航空班機意外擊落,緊接著美軍航母來到失事海域,又與共軍交火,美軍擊落兩架共軍戰機。中情局解密檔案有一份7月13日白宮國安會的簡報,說明從6月24日開始,船隻保險費從1%提高到5%,3艘大型蘇聯油輪困在新加坡長達兩星期,另外航行中的3艘改變了航海計畫,這6艘船加上陶普斯號,大約是蘇聯遠洋油輪總噸位的三分之一。台灣扣留陶普斯號,造成蘇聯與共產國家很大的壓力,中共也必然有所因應,當時中情局掌握情報,7月10日後,貨輪大都停往廣州黃埔,蘇聯列寧格勒號油輪在米格15的嚴密護航下駛入珠江,中共也調派戰機到海南島護航。7月23日,海南島外海首次出現共軍飛機,共軍誤認國泰民航機是國府的轟炸機,將民航機擊落,緊張情勢頓時升高。北京很快就發現犯了錯誤,趕忙向英國道歉賠償,但美國還是利用這起事件,派遣航母到海南島尋釁。國務院檔案顯示,7月25日杜勒斯打電話給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雷德福說,他命令航母要自我防衛,但不要積極追擊共軍,避免闖入中國領空。杜勒斯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就算追擊到中國大陸領空或水域,也應該允許。比起杜勒斯的好戰,艾森豪態度比較保留,艾森豪說,他不希望美方衝太過,質疑美國戰機是否應該為了求戰,闖入中國大陸領空。最終艾森豪仍然被杜勒斯說服,同意美軍採取必要手段保護自己。艾森豪同意美軍追擊共軍,美軍兩艘航母26日抵達現場,美軍飛機低飛對鄰近海域航行中的波蘭貨輪拍照騷擾,一旁護航的砲艇向大陸呼救,共軍緊急出動兩架戰機,但一架馬上被美軍擊落,另一架於追擊中,在海南島近岸水域被擊落。 美研判中共將打國府外島美軍與共軍劍拔弩張,白宮國安會7月29日簡報提到,中共後續可能會攻擊國府控制的外島,華東地區共軍的力量足以隨時攻占大陳島與馬祖。1955年1月,大陳島前沿的一江山遭共軍登陸占領,國府隨後也被迫從大陳島撤退,這也使得台灣封鎖大陸港口的範圍縮小到台灣海峽當面。美國幕後鼓動台灣扣留蘇聯油輪,製造國際糾紛,直到8月19日,國務院官員才真正弄清楚,後面是由美國指使,國務院遠東事務助卿羅勃森當天給杜勒斯的備忘錄,提到美國情報支持國府扣留蘇聯船隻的任務。羅伯森說,在陶普斯號獲釋前,美國應暫時停止提供有關共產國家船隻航向與位置的情報給國府。艾森豪與杜勒斯兩人商量出來的計謀,國務院系統並不清楚,等到雙方發生空戰,造成無辜客機傷亡,事情鬧僵,才搞清楚是怎麼回事。蔣中正決定扣留蘇聯油輪,承受很大的國際壓力。這些蘇聯船員後來被釋放,部分在台灣與美國的策動下叛逃美國,大都改名換姓混入美國社會。美國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利用蔣中正,蔣中正不論外界怎麼說,都沒有抱怨美國內部政策不一,也沒有拖美國下水,只不過國府後來被迫放棄大陳島,實是得不償失。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由《觀察》雜誌授權刊登http://www.observer-taipei.com●本文為作者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李雅明/對於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省思

五四運動到現在整整一百年了,五四運動所提出來的兩個口號,德先生與賽先生,也就是民主與科學。對於這兩個目標,今天實現了多少?跟五四運動連接在一起的新文化運動強烈批判儒家思想,今天又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民主是世界人民追求的目標,也是海峽兩岸揭櫫的共同願景。台灣從1950年開始實施地方性選舉,1992年立委全面改選、1994年省長選舉、1996年總統直選,民主制度已大致建立,但運作到今天卻出現許多問題。政黨為了爭取勝選強調彼此之間的差異,而不注重國家應該如何建設。政治人物只看選舉的勝負、猛開支票,卻不在意以後能否兌現。 海峽兩岸政治體制比較在更基本的層面,1947年制訂的憲法本來帶有一些內閣制的精神,而李登輝主導的修憲,嚴重改變了憲法的性質。1994年的第三次修憲,讓總統發布人員任免命令無需行政院長副署。1997年的第四次修憲,總統任命行政院長無需經立法院同意,把行政院長變成總統的幕僚,完全破壞了原有內閣制的精神,造成總統有權無責,而行政院長有責無權的狀態。1995年制訂的總統選舉罷免法,規定只要簡單多數、不需要過半就可以當選總統,更造成重大憲政問題。像陳水扁在2000年以39.3%就當選總統,而如果有第二輪投票的話,結果將完全不同。這種少數總統的情況在2020年可能重演。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與政協組織,逐漸有了一些建言的功能,可是其一黨專政的性質仍然與西方的民主有一定的差距。五四運動之後一百年,在德先生方面,海峽兩岸的體制都仍須同胞繼續努力。 西方民主體制出現大問題雖然民主是大家都期待的目標,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卻並不像表面看起來的那麼直接了當。因為西方國家的民主體制近年來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一)美國以號稱民主標竿的美國來說,基本上實行的是兩黨政治。共和黨努力宣揚自由經濟,要發動人民的企業家精神,降低政府干預,減低賦稅。而民主黨則主張社會公平,認為政府應該保障低收入者的福利,有錢人應該多納稅才能保證社會正義。這樣的政治主張原本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這種競相減稅而又有大量開支的情況下,美國政府預算出現了巨額赤字。每年的財政赤字約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導致美國國債現已超過它的GDP。多年來重金融、輕實業的結果,造成美國的產業逐漸空洞化。美國的國際貿易,如果包括貨物與服務,近年來每年赤字約在5千億美元左右。如只算貨物貿易,則赤字會有7、8千億,2018年甚至達到了8,912.5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二)歐洲實行老牌民主政治的歐洲國家有些甚至情況更糟。政黨在競爭之下,為了選票,常開出許多討好選民的福利支票,到後來無以為繼,導致經濟長期不振,眾多年輕人失業。這種情形在歐豬五國尤其嚴重。(三)亞洲從反方面來看,二戰以後能從經濟落後的狀態走上振興之路的,首先就是東亞四小龍的新加坡、香港、台灣和南韓,而這四個地區在經濟起飛的年代,都沒有真正地實行民主政治。另外,如果比較中國大陸和實行民主體制的印度這兩個大國,大陸在經濟發展和公共建設方面的成績都遠遠超過印度。亞非拉的開發中國家,因為照搬民主制度而導致經濟不振、國家混亂的例子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民主究竟能否作為一個有效的政治體制,成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後,連美國都出現嚴重的政經問題,使得這個爭議更為激烈。面對這個問題,可能不會有簡單的答案。因為當作一個政治理想,民主固然是世界人民長遠的目標,但對開發中國家來說,一個比較威權式的政府,如果能夠選賢與能、讓經濟迅速發展,在一定的時間內的確有其階段性的優勢。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的迅速發展,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不過,我們不能因為這種威權體制有其階段性的功能,就否定人類長遠的民主理想。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因為民主是人類長遠的理想,就無視民主政治當今呈現出的嚴重缺失。如何在這兩種極端體制中達到比較理想的平衡,才是當今世界政治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五四運動提出來的德先生,到今天仍然是一個難題。 兩岸科技均有非凡成就至於在賽先生方面,經過一百年的努力,海峽兩岸在科技方面都已有令人振奮的進步。(一)大陸根據「科技引文索引(SCImago)的資料,工程論文的數量,大陸在2007年已超過美國。最新數據的2017年,大陸的工程論文有160,729篇,美國有86,125篇,大陸已是美國的1.86倍。在更深一層的物理和天文方面,大陸在2013年也超越美國,到了2017年,大陸的物理和天文論文是美國的1.39倍。除此以外,2017年大陸在數學、化學、材料、計算機這幾個方面的論文數量都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位。2018年11月的最新報導,在世界500台運算最快的超級電腦中,大陸以227台遠遠超過美國的109台。最近大陸在量子計算、月球探測和5G通訊等方面的科技成就,更受世界矚目。所以,大陸現在已是可以與美國並肩的科技強國。(二)台灣至於台灣,在科技方面的表現原來也不差。像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所占的世界比例,就遠遠超過台灣人口。台灣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在世界上也居於前列。可惜近年來因為政治的影響,經濟發展停滯,連帶科技論文的排名也退步了。2010年台灣在工程方面的論文數量,可以排到全球第10位,2017年退到第16位。在物理/天文方面,2010年排名第13位,2017年退到第18位。(三)國人對待科學的態度在國人對待科學的態度方面,大部分人都對科學持贊成的態度,幾乎沒有公開反對的,這應該是五四運動的成就之一。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人都對科學沒有意見,事實上隱藏的問題還很多。常常有人以批評「科學主義」為名反對科學。他們把「科學主義」帶有貶意地稱為是不恰當的使用了科學,或在不適當的地方應用了科學,認為這些主張超越了科學的範圍。由於科學必須要以事實來驗證,而驗證的過程總會有一定限制。但是,這並不代表在科學還沒有達到確定的結論之前,就可以任由其他沒有根據的主張胡亂宣示,然後說這是科學管不到的。這種情形以科學和有神論宗教之間的衝突最為顯著。其實,科學方法並不限於自然科學,在其他領域中照樣可以應用科學方法。譬如對歷史的研究,也是先決定課題,然後收集文獻和證據,提出假說,最後予以驗證。這種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是完全一致的。歷史的研究如此,其他人文社會領域的研究也都類似,只不過驗證的精確程度有些差別而已。因為歷史是不能做實驗的,其研究成果的精確度,當然不如自然科學。所以,科學得到的知識固然有限,但科學方法的應用範圍卻是沒有限制的。這跟大陸在經過文革之後,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趨向完全一致。 五四對儒家思想批判過分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中有一個很強烈的成分,就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要「打倒孔家店」,把「線裝書丟到茅屎坑」,甚至主張「全盤西化」。現在回顧起來,五四運動當年的反傳統實在是過火了。因為當時國家的處境艱難,隨時有亡國的危險,因此一般人把「救亡圖存」當作是最高的考慮,有些飢不擇食。儒家思想並不是不能檢討,但說要「打倒孔家店」實在是太過分了。一個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儒家思想中的絕大部分對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都是有益的。這從近年來凡是受到儒家思想影響的地區,不論是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越南,在經濟發展上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就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在五四運動的年代,因為有救亡圖存的壓力,對儒家思想批評過甚,現在到了應該省思的時候了。回顧歷史,跟新文化運動這種激烈反傳統的態度非常不同的例子是日本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從1868年開始,到了1895年一戰勝清廷,1905年再戰勝帝俄,成為世界的強權之一,不過短短30多年。日本在明治維新中並沒有廢除儒家思想,也沒有中斷其歷史傳統。足證五四運動時期的反傳統、反儒家思想,其實是沒有必要和根據的。 儒家思想跟科學沒有衝突有人批評儒家思想不利於科學發展,長期研究中國科技發展史的李約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認為,在科學發展方面,儒家有兩種矛盾的傾向,儒家的理性思想反對迷信,有助於科學的發展,但儒家思想過於關心人事,過於強調倫理道德至上,比較不關心自然事物,則不利於科學的進步。這樣的論斷有一定的道理,是比較公允的。但如果跟西方的希伯來─基督教傳統(Judeo-Christian tradition)比起來,儒家思想至少跟科學沒有衝突。儒家的理性精神使中國在歷史上避免了西方國家層出不窮的宗教戰爭。事實上,儒家傳統中並不缺乏具有科學精神的人物,像是孔子就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荀子也強調不信鬼神,集理學大成的朱子主張「格物致知」、「即物窮理」,他們的主張都有著很強的經驗論傾向,與科學的實證精神非常接近。五四運動中的激進派,沒有看到儒家思想追求理性的一面,反而認為儒家思想反動,這些指責都太過分了。 中國還需加強軟實力五四運動過去一百年了,當時的中國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現在的中國則已大不相同。大陸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不遠的未來,其GDP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台灣的經濟發展雖然近年來幾乎停滯,成了四小龍之末,但2018年的人均GDP仍有25,004美元,屬於已開發的經濟體。如果以購買力平價的人均GDP來衡量,台灣的實際生活水準在世界上更屬於先進的行列,甚至超過英國、法國和日本。從五四到今天,百年來中華兒女的艱苦奮鬥已經有了豐碩的成果。不過,中國要達到完全的崛起,除了經濟實力之外,還需要在政治主張和人文理念這些軟實力方面,提出可以為世人敬重的模式。只要我們繼續努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圓滿實現。 作者為清華大學電機系榮譽教授●本文由《觀察》雜誌授權刊登http://www.observer-taipei.com●本文為作者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陳耀昌/牡丹社事件最大影響 琉球王國滅亡

2019/05/07 牡丹鄕行1871年。高士佛社自山上就可以看到遭遇船難的琉球人。這66位琉球人,在接受高士佛人的接濟後,第二天跋踄了一段相當相當長的自東向西的山路後,有54人魂斷雙溪口。才知道,雙溪口離石門山好近。而出了石門山,就是客家人地域。可惜只差一步就安全了。功虧一簣。這54人被殺過程及原因,大有文章。過去的說法,我認為被簡化了。然後1874年5月9日,日軍在射寮登陸,後來轉到龜山後灣。這塊日本軍登陸石碑,現在在海生舘內。這塊土地,是當年3600日軍的軍營。琉球人在東部太平洋岸被高士佛殺的,何以在台灣西岸的射寮登陸,日本人從未好好解釋過。我認為,只因「綿仔」在此。我認為,綿仔是一位被忽視的台灣史重要人物。1874年5月22日,牡丹社父子及其他20位勇士在石門山之役被殺,怪的是屍骨盡被日軍所獲,還砍了頭顱。佐久間左馬太所說的「日軍英勇奮戰過程」,老實說,太完美了。我不相信。牡丹社事件最大的影響,其實是千年歷史的琉球王國的滅亡。那54位琉球人,絕對想不到,因自己的船難死亡,竟產生如此重大結局。然後就是台灣後山原住民,從此也失去獨立地位。 作者為臺灣醫學血液疾病及骨髓移植教授、台灣史小說家,獲得多項文學獎●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神秘的中亞絲路文化 赫然再現眼前

【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新疆樓蘭博物館幾年前曾經與台北歷史博物館合作,將珍貴館藏飄洋過海送來台灣展覽。 歷史博物館經常是國外特展的展出場地,除非手頭的事情忙到過了展出日期,否則一定會去看展覽,新疆的展出還沒有開始就蠻期待,因為想到新疆立刻就會想到高中時讀的歷史地理,腦海裡就是大隊的駱駝商旅橫跨沙漠的景象,果然展出時參觀的人潮極為踴躍。 進場之前完全沒有任何概念可能會看到什麼樣的文物,這樣也好驚喜會更多,果然進去之後有了很不一樣的觀展經驗。 之前許多歐洲文物展大多是繪畫(油畫居多),剛開始摸索看畫展時,頂多的視覺經驗是色彩,稍微懂一點時看畫的主題與個人風格,更懂一點時就會看他的構圖以及當時畫家所處的社會與時代,還有畫家創作此畫時的年齡(生命成熟或面臨改變時會超越之前的風格)。 但是新疆文物展帶給我的是震撼與對人類文明的深深地尊敬,樓蘭女這具3800年前的乾屍,自然是最吸睛之處,我駐足良久,難以相信這位女士已有3800年歷史,頭髮與面龐還在,旁邊還擺放了幾個樓蘭當時墓葬用的船型棺木,當時他們已懂得如何保存屍體,船型剛好裹住屍身,外面用一個剛剝下的牛皮把整個船包住,由於牛皮有氣孔,時間久了皮乾凅之後整張皮緊緊裹住棺木,再加上羅布泊乾旱,才得以保存至今。 接著是他們的服飾與靴子,衣服樣式以今日來看毫不遜色於當今的流行服飾,色彩鮮豔好看(如果你想到這是3800年之前的衣服),不得不佩服他們的編織與染色手法,顏色依舊完整只略為陳舊(自己的舊衣服還沒有這麼好呢!)。 還有就是他們的鞋子與靴子,靴子跟今日的時尚款沒有太大差別,平底鞋的製作可能考量到沙漠地表的風沙,整個鞋頭與鞋後跟都比較高,兩款鞋子的手工尤為精巧,平底鞋好像是用粗麻編織的,看起來好像一雙時尚精緻希臘或羅馬的夏日涼鞋。 這些都是生活的證據,他們根據居住的地理環境與資源,憑著經驗與智慧極大化的創造了文明,好精彩! 每個展廳中間的玻璃櫃置放了與漢族來往的條約,還有他們生活裡的租約,銀錢來往的借據等等。 新疆與中亞文明接近,如果未來想要體驗「絲綢之路」的旅遊,中亞五國計劃推出「絲路簽證」吸引更多外國遊客。 此外,五國還準備形成地區一體化合作,促進貿易與解決共同的問題。 不久之前中亞各國還在沿著共同邊境挖壕埋雷。 現在他們計劃建立一個歐洲式的免簽旅行區。 推出前往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絲路簽證」是一項長期的抱負,這些國家最近才對自己的公民開放邊境,並開通直達交通線路。烏茲別克斯坦從今年2月開始向45個國家的公民提供入境30天免簽待遇。 以中亞的標準來看,這個舉動意義非凡。中亞是一個保守的地區,以拖沓的改革和緩慢的發展速度而聞名。 在數十年的相互猜疑和拒絕相互貿易後,中亞各國在過去兩年中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接觸與合作,以及攜手解決共同問題的意願。 這些共同的問題包括:安全問題,例如,南邊阿富汗飽受戰亂,本地區國民加入恐怖組織,以及諸如水資源的獲得等環境問題。通過吉爾吉斯斯坦將烏茲別克斯坦的鐵路與中國的鐵路連接起來,將可以從中國南京經由烏茲別克斯坦,直通德國杜伊斯堡。 它將讓中亞重新活躍起來,這裡曾經是連接歐洲和遠東的絲綢之路的樞紐,中亞將重現昔日的輝煌。

楊秉儒/時代下的產物 以武力保護附近民眾

228事件發生,他在雄中組了「自衛隊」,以武力保護附近民眾,熱血愛國少年卻被當時政府認定為「受了日本奴化教育的毒害」。然而,他依舊不改對社會的熱情,「我念台大經濟系,是為了研究馬克思,社會不公不義,我要去改變它。」他說自己是時代下的產物,在那樣的時空下,不可能再對國民黨心存希望。1949年蔣介石在中國辭去總統下野,一群台大學生還跑到操場上歡呼。方振淵投入學生運動,加上雄中自衛隊的經歷,又常與左傾學生往來、讀禁書,大二那年:「同學很多人被捉,或是突然消失,氣氛不對,我辦了休學,躲到台中農改所當出納。」3年後,他以為風聲過了,回嘉義辦戶口校正,結果被送軍法處。「那個年代,你只要思想左傾,不見得有做什麼,就會被捉去關。」方振淵當時往來的同學開了左傾的讀書會,其中幾本禁書交給了他,因此成了「知匪不報」的證據。「被捉到的時候,我心想完了,我這條命沒了。」以上內文,什麼是思想左頃呢?簡單來說就是共產黨支持者,或者根本就是台灣共產黨黨員啦!然後現在執政黨政府的促轉會拼命的在幫這群共產黨黨員平反索賠,反共的民進黨在幫支持共產黨的台灣共產黨黨員討公道真的好棒,生對時代是英雄,生錯時代是狗熊,還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