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秘書長張維庭。
玩具是跨越年齡與語言的魔法,能讓年長者找回童心,讓人與人得以重新連結。當玩具車駛入偏鄉的長者中心、當陀螺在掌心中旋轉、當布袋戲偶被重新擎起,那些被生活壓抑的笑聲與回憶,就此被喚醒了!長者阿公阿嬤們眼睛一亮,開懷大笑的時刻,對張維庭來說,那便是最美的畫面。
會加入「玩具圖書館」協會,是源自於張維庭對「陪伴」的深刻認識。大學時期主修物理的他,因為喜歡狗,曾帶著狗兒當「狗醫生」到安養機構陪伴長者與身心障礙朋友,那是一種愛屋及烏的溫暖陪伴。他深深體會陪伴不必靠言語,只要有「適當」的真誠與關懷的媒介,就能觸動人心,安慰彼此。後來,他接觸到玩具圖書館,發現玩具與狗兒一樣,都能成為愛的橋樑——更簡單又簡便、易普及、更能引發快樂。從此,他在玩具堆裏找到人生方向,在服務的路上找到了真我的「社會實驗室」。

二十多年來,「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從小小的回收站,發展成爲擁有60多位工作人員、5000名志工的組織,每年回收高達88公噸玩具,再生逾十萬件送到全台各角落需要的地方。從分類、清潔、修復到再分配,打造出全球獨步的玩具再生系統。玩具依照不同的功能與材質,分為:給長者的「懷舊」系列、給嬰幼兒的「木質」玩具、給身心障礙孩子的「觸覺探索」玩具。每一件玩具都被珍惜對待,因為它們承載的也許是主人的童年記憶,也許更是一段深刻的生命故事。張維庭記得曾經有位媽媽帶著孩子來捐玩具,那些「小家具與人偶」是她早逝的孩子最愛的玩具物件,她們一家人將玩具整理乾淨,帶著滿懷心意前來贈予,只為讓孩子心愛的玩具能再陪伴新的小主人成長。那一刻,玩具成了愛的延續,也有了最溫柔的告別。
玩,不是小孩的專利,而是讓生命能重新柔軟的方式。當我們願意重新用好奇、充滿玩心的眼光看世界,願意珍惜與分享,真稚和童心便能帶領我們重新與生活共舞。「一沙一世界,一笑一溫度,讓我們都成為會玩的大人。」那份單純的快樂,正是最深的美感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