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在中美競逐日益激烈、亞太安全局勢緊繃的當下,台海已成為全球最危險的潛在引爆點之一。隨著中國大陸持續強化軍力、推進海空優勢與政治影響力,美國與盟友的嚇阻戰略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年來,華府與北京之間的軍事互信急遽下滑,戰略誤判的風險不斷升高,「台灣戰爭」如何爆發與終結,成為國際戰略界密切關注的焦點。
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講師扎克‧庫珀(Zack Cooper)於2025年11月6日發表在《Foreign Affairs》上的文章〈台灣戰爭如何結束:如果威懾失敗,美國能挫敗中國嗎?〉的文章,綜合整理並延伸其主要觀點,探討在嚇阻失效後,台海戰爭可能的終結路徑、美國及其盟友的應對選項,以及台灣在這場潛在衝突中可能面臨的抉擇。
美中戰略平衡的崩塌
長期以來,美國試圖透過「戰略模糊」維持台海和平,一方面提供台灣防衛支持,一方面避免明確挑釁北京。然而,這套模式正逐漸喪失效力。中國大陸解放軍已能在短時間內封鎖或癱瘓台灣的主要港口與通訊設施,使美軍難以在戰爭初期介入。
美國雖不斷強化印太聯盟與軍事部署,但在地理距離、後勤運輸與政治共識上都存在明顯限制。華府的戰略焦慮在於:若中國大陸決意採取武力行動,美國是否有足夠意志與能力阻止戰爭失控。這種不確定性使威懾力量出現裂縫,也讓北京相信時間可能站在自己這邊。
當嚇阻失靈的那一刻到來,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軍事互動將迅速進入「衝突與控制」並存的局面。戰爭初期的行動不僅關乎軍事勝敗,更關乎雙方政治決心的較量。
戰爭初期的美中算計
如果台海衝突爆發,戰爭初期的目標將不在於全面佔領,而是塑造政治現實。中國大陸可能以快速斷電、網攻、導彈封鎖與奪取離島等方式,試圖讓台灣陷入癱瘓,並迫使美國面臨「介入或退讓」的艱難抉擇。
對華府而言,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動員盟友、維持後勤線與資訊優勢,是能否避免被動的關鍵。若日本、澳洲與菲律賓不願立即參戰,美國在區域的行動將大受掣肘。此時「戰爭節奏」的主導權將落入北京之手。
然而,中國大陸也面臨高風險。若其初期攻勢未能迅速達成政治目標,台灣的抵抗與美軍的介入可能使戰事拖長。隨著傷亡上升與經濟受創,國際制裁將重創北京的戰略資源。這場衝突很可能演變為一場「誰能撐得更久」的消耗戰。
代理戰爭與全球風險的擴散
台海戰爭不僅是地區衝突,更可能引發全球戰略震盪。美國若選擇避免與中國大陸直接交戰,將傾向採取「代理支援」模式,提供台灣大量武器、情報與後勤協助,類似於對烏克蘭的援助模式。但台灣的地理孤立與補給困難,使這種模式難以長期維持。
此外,戰爭將迫使美國重新配置全球軍力,削弱其在歐洲與中東的存在,並推高能源與物價,造成通膨壓力。若全球供應鏈因台海封鎖而中斷,電子與科技產業將陷入全面混亂。華府將面臨國內政治與國際承擔的雙重壓力。
對大陸而言,即使軍事上占優,也難逃經濟與外交代價。亞洲鄰國可能因恐懼而加速軍備,東協與印度將重新審視與北京的關係。戰爭一旦拉長,北京的「戰略勝利」將逐漸轉化為「戰略孤立」。
結束戰爭的可能路徑
庫珀指出,台海戰爭若爆發,最可能的終結並非「全面勝利」,而是「不穩定的停火」。當雙方在軍事與經濟上皆難以承受時,國際調停與政治談判將成為唯一出口。這可能出現幾種情境:
其一,雙方在外部壓力下同意停火,以現狀為基礎建立「準分裂」局面。其二,美國透過秘密談判接受有限讓步,換取北京停止進攻。其三,若戰爭造成嚴重人道危機與經濟崩潰,聯合國或中立國介入,形成國際監管的過渡安排。
然而,任何停火協議都不意味著和平。戰爭後的台灣可能面臨國際承認減弱、經濟重建困難及社會分裂;大陸則需承受長期制裁與外交孤立。真正的結束,取決於雙方是否能在戰後建立新的安全架構,防止戰火重燃。
結語
台海的危機從來不只是軍事問題,而是一場政治、認同與國際秩序的多重博弈。當威懾失靈,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全身而退。美國若高估自身干預能力,將陷入戰略泥淖;中國大陸若低估國際反彈,則可能失去數十年累積的全球地位。
最終,戰爭的終結方式將顯示各方的理性邊界。唯有在嚇阻與對話之間找到平衡,讓台海維持「不完美的和平」,人類才可能避免陷入一場沒有贏家的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