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教授張連強博士。 張連強說:「美是改變環境、營造氛圍的力量。」這是他在福和國中任教時期的深刻體會。回想當年,校外有一處空間因長期被堆放雜物,漸漸地成為垃圾堆,即使張貼公告也無法改善。後來,透過社區有心人士的努力,垃圾被清理,取而代之的是綠意盎然的花草,一個人人避之不及的角落,變成了長輩們相聚談天的溫馨場所。能如此轉變,端賴於有人萌生改善環境的自覺和起心動念,實做行動中共振出陣陣真善漣漪,產生一呼百應的影響力,環境優美了、關係連結了,共好共榮了。以此為鑑,勿以善小而不為,教育應如是。 張連強懷抱的教育使命亦如是!對他而言,戲劇不只是藝術,更是社會關懷的媒介。張連強帶學生走出教室,將戲劇帶進板橋榮民之家,師生與長輩們近距離互動交流,學生得以更深刻入魂地理解歷史與人生。學習、對話和理解是雙向的、是永無止境的,一次,學生在榮家演出探討同性婚姻的教育劇場,面對世代間的觀點碰撞,學生們學會了傾聽與尊重,這樣的經驗和觸動遠比課堂上的理論來得深刻,來得有生命力。 張連強還推動「跨領域美感領航計畫」,帶學生進入台灣最高的學校 南投力行國小,為泰雅族部落的孩子們帶來戲劇、音樂與舞蹈的美育實作實踐,這也許是他們人生的第一場藝術欣賞初體驗,抑或許是內在藝術細胞潛能被喚醒的夢想練武場。小小心靈觸動,或可是日後光輝的萌生燃點。善小,更要大力為之! 現代劇場教育之外,張連強還重視傳統戲曲人才培育與傳承,透過教學設計帶著學生參與宜蘭二結王公廟祭典,並與我國碩果僅存的職業北管劇團漢陽北管劇團合作,學習扮仙戲,汲取北管戲曲文化精髓,讓未來的戲劇教師,透過田野調查和實地參與,親身體會傳統戲曲美學的魅力,理解戲曲演員和藝師的培育歷程,啟動對戲文、戲種及技藝傳承發揚的自覺,種下對戲曲文化熱愛的種子,期能開出傳統藝術續命之花。 美是改變環境、營造氛圍的力量!美無處不在,不僅存在於博物館、劇場、藝術館、族群或劇種,也存在生活周遭。無論是從戲劇的舞台出發,透過藝術體驗美、理解美、創造美,或是日常行腳及行事,都要讓美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灰非白銀髮創作劇團創辦人歐陽蓓。 歐陽蓓創辦「灰飛白銀髮創作劇團」和「素人音樂舞台劇團」,二者都是以表演藝術為橋樑,讓參與者透過表演,連結心靈找回自我。歐陽蓓早年在日本看到素人劇團,以戲劇表演幫助憂鬱症、自閉症患者走出陰霾,深受感動,從而決定將此理念帶回台灣,讓更多人有機會在舞台上展現自我光芒,用戲傳愛。她認為表演藝術不該只是專業演員的特許,她屬於每一個有夢想、有感受、願親近的人。尤其是長者,豐富的人生閱歷使得他們詮釋角色時更具真實感,最適合演戲。 在歐陽蓓的劇團,長者們不再只是觀眾,而是舞台上的主角。善用「美感距離」概念,讓演員在情感投入與理智判擇之間取得平衡,既能將內心的情感釋放出來,又不至於失控。再加上,透過戲劇治療的引導,長者們學會了面對自我的內心世界,甚至在演出中的浸入、真實經歷、緩緩浮現,長者有時會說出多年來從未對家人表達的深層真心話,讓親人們重新看見他們,感受到那股新現魅力、存在美和心靈連結。她覺得當人充滿信心時的樣態,就是最美的時刻。 「灰非白銀髮創作劇團」歐陽蓓讓團員們共同參與故事發展,甚至編寫劇本。她鼓勵長者們將自己的故事搬上舞台,無論是生活的點滴,或是內心的願望,都是值得被看見的篇章。因為,戲劇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生命中的酸甜苦辣,讓人學會欣賞自己的每一面。 歐陽蓓認為走進劇場,感受戲劇帶來的療癒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戲劇不僅能讓長者翻閱自己的人生,也能讓觀眾透過角色,一起笑、相互擁抱,體會不同的生命故事。能親眼見證長者們如何在舞台上閃耀,如何透過戲劇找回那份獨一無二的自信與生命之美!這是最棒的愛與幸福回報和預見。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翁志成教授。 退休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場美的啟程,翁志成退而不休,從教學現場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開始農耕、筆耕,還踏上徒步環島的旅程,他認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屬於它的美。徒步環島所體驗獲致的心境,就如同鳳飛飛所唱的《我是一片雲》一般,雙腳走遍美麗的土地,雙眼捕捉美好的風光景色,人變得更加自在瀟灑。 翁志成並非第一次環島,過去他曾以開車、騎腳踏車的方式環台,退休後,選擇以最緩慢的方式徒步環島,只因,徒步可以讓人更深刻地融入環境,不再只是快速掠過,能與土地和人們產生真正的連結。從蜿蜒的山路到壯闊的海岸,從靜謐的古樹山林到晨曦初升的曙光,每一步都是發現美的過程。徒步旅行不只是看見外在的美,更是一場內心的探索,在滿滿浪漫與期待心境,以及途中遭遇的意外困境與挫折之間,讓人學會與自己對話,感受孤獨所伴隨而至的沈靜之美,也感受到不期而遇獲得的友善所傳遞的溫馨力量。 因此,除了自然景色,翁志成更珍視旅途中遇見的人們。曾經,在疲憊不堪時,陌生的年輕媽媽遞上熱騰騰的咖啡,那份溫暖讓他熱淚盈眶;路上,擦身而過的外送員餽贈當季的新鮮釋迦,讓他與家人當下坐在路邊大快朵頤,擁有了難忘的甜美滋味⋯⋯。台灣的美,不僅僅是風景,更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關懷。徒步旅程讓他更加珍惜這片土地,以及百姓純樸善良的美好心性。 翁志成認為人生每個階段都要勇於追夢,逐夢的過程中,如遭遇苦難或困頓,那都是珍貴的養分!有苦才有甜,苦盡,才會甘來!
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彩妝形象造型專家朱正生。 在彩妝界深耕多年的朱正生直言:「美,是身心靈三者兼具,相互影響平衡的狀態。」除了要豐富內在涵養,敏於探索自我,還要能懂得合宜地妝扮,而這一切都始於瞭解自我之後,樂於付出行動、主動出擊,讓自己美上加美,展現獨特美! 朱正生的人生軌跡,是一道道自我瞭解之後的「美」字烙印。大學時,順應家人期待,就讀醫學與化工,卻發現自己真正渴望的是自由以及好於探索更多的未知。畢業後,選擇成為空服員,實現遨遊世界的夢想,就在此時,亦開啟了對時尚與美學的濃厚興趣。憑藉自身的美感經驗,從服裝批售、展店營業到彩妝諮詢對象⋯⋯,愈發地靠近內心的渴望和呼應,最後還到法國深造,正式踏入時尚領域,將對美的熱愛化為專業。 除了專業上的絢麗成就,朱正生還投身彩妝造型設計及時尚教育領域長期播種耕耘,無論是在大學授課或是在樂齡大學教學,他都希望帶給學生的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就像選擇提早退休的他,開始學畫,認真的走進繪畫的世界,透過水彩與油畫探索色彩、構圖、觀察與寫繪,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朱正生的觀察,事實上,透過美與藝術的滋養,不僅能提升自信,更能讓人生變得更豐富精彩。 真正的美,來自於對自我的認識與珍視。朱正生認為,無論外在與外表如何變化,只要從內心出發,與自己的特質相呼應,美就不會只是裝飾。美,是理解與包容自己的獨特性,從生活的點滴中積攢特有的氣質魅力,您會發現人生無處不飛花,美就在您身旁。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喜樂家族「星期天學校」舞蹈才藝教師郭美汶。 舞蹈透過非語言的溝通,能讓心靈流動。郭美汶四歲開始學習舞蹈,從華岡藝校、台灣藝術大學到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總感覺自己是位備受祝福的人,心靈與身體、舞伴、舞台無礙交織,充分沈浸在手舞足蹈的愉悅裡,體味著舞蹈之美。然而,真正讓她重新思考「美」的真諦,是發生在與「喜樂家族」相遇的2009年,郭美汶因緣際會下成為喜樂家族「星期天學校」舞蹈才藝代課老師,因一群特殊孩子的純真與努力,展開了長達十五年的陪伴旅程。 喜樂家族成立於2000年,致力於幫助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提供舞蹈、音樂、美術、戲劇等課程,讓學員透過才藝展演增強自信。為了不讓孩子被困在家中,亦積極安排各種學習內容,透過生活技能訓練,幫助孩子提升自理能力,自在地融入社會、參與社會,使生活擁有更多可能性,生命擁有更豐富的快樂色彩。郭美汶自2009年起便投入其中,帶著多障礙慢飛天使們,透過舞蹈,感受身體的力量與潛能,舒展情緒與情感,發展身體覺知和周邊的各種對應。 在教學過程中,郭美汶細心觀察每位學童的特質,調整教學方式,讓孩子們感到安全與被接納。她說:「不完美也是一種美,當我們學會接受不完美,才能真正促進學習與自我和解。」她發現,當學童們站上舞台,面對觀眾,收到掌聲的那一刻,他們的自信被點燃,這份信心亦將影響他們的一生;爆起的掌聲如漣漪般也感動了台下的每位觀眾,包括郭美汶!這是生命影響生命,讓愛傳下去的實踐與體現。 真正的美,不只是動作優雅,更存在於真誠地陪伴和愛的傳遞。當我們願意為愛多走一哩路,尊榮與接納每一位他者,成就他人的內在價值和快樂,這個社會終將充滿更多的美!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節目主持人施賢琴。 廣播界知名的小茱姐姐施賢琴說:「生命中的美感經驗,往往都發生在錄音室。」廣播的魅力不僅在於聲音,更在於傳遞來賓動人的故事!其中有堅守夢想的閃亮眼神,有母親陪伴自閉症孩子成長的深情,還有童言童語的純真笑容⋯⋯這些都讓她深刻感受到廣播工作的幸福與無價。 提到廣播,施賢琴回憶起立志進入廣播界的契機:小學時期因參加演講比賽初識聲音的力量;國中時廣播是陪伴她日日燈下學習不棄不離的夥伴,是以,小小心靈起心動念,有朝一日要成為廣播人。大學雖然未能如願考上廣電科系,但透過廣播社團與自費廣播課程勉力進修,她逐步靠近夢想。進入廣播界,施賢琴從助理開始做起,訂便當、安排節目時間⋯⋯,每個細節都認真以對,正是這樣一步一腳印的累積,讓她從基層走到今天:獲得20座廣播金鐘獎的肯定。這是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最佳寫照。 施賢琴形容,廣播節目如同藝術品,每一集都充滿創意與心血。尤其,兒童節目的製作不僅需要細膩的規劃,更需要無止盡的學習,製作了三十餘種的兒童節目,與多元的廣播節目,從法律、科普到歷史文化,每個主題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準備工作。廣播不只是說話好聽或播放流行的音樂,而是要能與來賓深度對話,挖掘他們內心的故事,透過聲音傳遞給聽眾,廣播能啟萬千氣象! 每創作一檔新節目,都是再一次的自我挑戰和學習。施賢琴始終堅信,唯有不斷探索未知,才能讓自己在廣播的道路上持續前進,除此之外,平日要適時審視、反思節目的意義,讓製作節目成為突破自我與實現創意的機會。廣播美,不僅是美在聲音、故事和堅守夢想的閃亮眼神,更美在能涵養自我,豐富他人,成為聽眾朋友最溫暖的陪伴。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自由舞蹈工作者簡麟懿。 簡麟懿認為舞蹈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內在自由的體現。年少時,舞蹈的啟蒙歷程,讓他感受到純粹的快樂,舞蹈不僅教會他感知身體,更讓他學會用心觀察並與世界對話。 簡麟懿的舞蹈之路:啟蒙於南部,成長於台北藝術大學七年一貫制舞蹈系,一路上充滿挑戰與熟成。他是位能蹈跳、能編創、能寫評論的舞蹈人,究其根源,在學生時代,每月至少看一場表演並撰寫心得,日積月累持之以恆的實踐,奠定了今日舞蹈評論、創作與表演的基礎。他認為,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需要時間等待,只有在足夠成熟的時刻,曾經埋下的種子方能破土而出,化為身心意強大的力量。 自由是舞蹈創作的核心,簡麟懿強調,「自由」並非是毫無限制的隨興所為,而是在受限制的框架中,找到更多的可能性。編舞如此!想編創的強烈動機也是如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面對前所未有的恐慌,各種防疫措施、限制和不確定性、人們之間的隔離距離、百工百業的歇息⋯⋯,在不知何以為終的層層限制框架中,尋探解方的自由迸裂,激起了他內在深層的創作渴望,這是他的親身經歷!創作力源自對層層限制的自由驅動放送。 近期,簡麟懿即將推出的新作:《春天分子生物學》是一首對自然與身體的詩意解構,透過分子的再重組形式,展現身體美學光譜的各種色散可能,期待觀者「從中」看見動態生命美,感受舞蹈「之間」的無限延展可能。這是簡麟懿本著突破限制框架,探尋各種可能性,以舞蹈吟唱展現創作自由度的詩性實踐。簡麟懿認為要擁抱生活中的美,就要給予自己探索與冒險的機會。只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喘息的留白,美,便會悄然降臨,在我們身邊輕輕綻放。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5ajqGGsGy/?mibextid=wwXIfr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負責人釋寬謙法師。 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園區的建造,緣起於對楊英風先生藝術精神的致敬,以及對覺心法師的感念。兩位大師在佛法與藝術的交會處找到共鳴,創造了無數啟迪人心的對話。釋寬謙法師希望藉由園區的建設,將彼等對生命與美的深刻洞察傳遞下去,讓更多人透過藝術與佛法,探索心靈的寧靜與世界的和諧。 園區包涵佛堂、禪堂、美術館、戶外雕塑公園、北投陶瓷記憶館等區,其中,佛堂空間理念來自印度石窟,將最早的佛堂空間風貌融入現代設計,透過光影與線條,營造出安定心靈的氛圍。釋寬謙法師認為日本安藤忠雄的極簡美學與佛教的樸素精神相得益彰,特地邀請先生為園區注入深邃哲學思惟。釋寬謙法師:「好的建築本身就在說法。」這是融合佛教修行理念以及建築藝術特質的空間,深富哲學思維,既展示佛教藝術歷史軌跡,也傳遞文化和佛法的深層對話,以親善美好環境,接引廣大有情眾生探尋共生、共榮、共好。 「三生美學」是園區核心理念,涵蓋生命美學、生態美學與生活美學。生命美學關注生命的來龍去脈,幫助人們以佛法探索世道運行法則及生命意義;生態美學則強調與自然和諧共處,園內設置雕塑公園與綠地,融入楊英風先生的藝術作品;生活美學則藉由茶道、花道、書道等活動,提升日常生活的文化品質,讓藝術融入生活,使人們在細微處感知美的存在。 釋寬謙法師鼓勵大家多多親近美,無論是透過大自然接觸,還是走進藝術殿堂,都能找到內心的寧靜與感動。在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園區建造完成前,歡迎大家可至「覺風大安」走走,感受三生美學的存在與流動。
教育電台由陳碧涵博士主持的「與美感教育共舞」節目,專訪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負責人釋寬謙法師。 外界所稱譽的全方位藝術大師楊英風,在家中,並沒有大師的架子;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他一直是位很親切、隨和、充滿溫度存在的父親。釋寬謙法師說:「父親的創作,隨著材質的改變而進步;對孩子,和對待作品一樣,從不設限。」楊英風先生給孩子很大的天空,讓他們適性發展,讓他們在充滿人文藝術與關懷的環境中快樂成長,釋寬謙法師深受父親的影響,在建築領域有所鑽研,對藝術人文有所滋養。 被視為是台灣藝術史上重要人物,楊英風先生的創作跨越了雕塑、建築、繪畫與版畫等範疇,發想多源自內心的自我對話、對生活的觀察、對生命的醒悟,以及對自然和宇宙現象所獲致的啟示,藉藝術與觀者對話,叫人從生活意象中得著感動,從作品中看見文化意涵,藉光影傳遞宇宙能動啟動美善循環生息。楊英風先生希望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在殿堂中供人欣賞,更要深入生活,成為社會大眾的日常美。 2025年是楊英風先生百歲冥誕,楊英風先生留給我們的不止是著名於世的作品,更有處世的價值觀。他以苛刻的自我要求和堅韌的態度,面對創作中的挫折與人生的困難。釋寬謙法師說楊英風的創作歷程充滿挑戰,但是,他總能將困境轉化為創新的契機,將每一次經歷的起起伏伏化作藝術靈感,賦予作品更深的生命力。他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家人與後輩,更透過他的作品,啟迪了社會大眾,成為無形的文化遺產。 說到文化資產,釋寬謙法師提及一段殊勝因緣:交通大學設有「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匯集了楊英風先生的藝術收藏,完整記錄的研究文獻,以及教育資源。釋寬謙法師親自整理的三十集巨冊,以及拍攝了8年、在2024年上映的《我父英風》紀錄片。從文本、公共藝術品到影像⋯,完整典藏了楊英風的創作﹐讓楊英風先生的精神,得以有機會持續影響著社會和大眾,這是美美與共!讓一時得以千載!千載凝鑄於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