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鄭英耀9日宣布2週內盤點3800多所中小學的球具器材,開放給社區民眾在放學後、假日借用,引發基層教師不滿。有校長表示,假日根本就沒有人力,「球具會自動回到器材室?」學校無法配合辦理。教育部次長張廖萬堅10日表示,接到學校及地方政府的建議,認為容易引起誤解,後續將請體育署審慎評估,與基層學校溝通,不會貿然實施。
114學年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連續兩天在嘉義市舉行,鄭英耀9日在開幕致詞提到,為落實全民運動、開放校園,已經要求體育署,在2週內盤點全台中小學器材,例如籃球、排球等,讓民眾在放學後及假日期間免費借用。教育部主祕林伯樵10日說明,會提供購球經費,且定義為消耗品,是類似「愛心傘」的概念,放在球場、警衛室供民眾借用,可以做一些標示,但不會要求學校的保管責任。
消息一出,引發教師團體不滿,紛紛跳出來批評教育部政策增加基層教師負擔,花蓮一名偏鄉老師表示,一旦買球具就是校園財產,怎麼可能當作「愛心球」不管理,現在連工友都遇缺不補,假日哪裡來的人力?宜蘭縣礁溪鄉龍潭國小校長廖世凱質疑,「我們是生活在晉惠帝時代嗎?」學校的體育器材都列入財產登記,假日沒有人支援協助,學校也沒有警衛室可以存放球具,建議優先編列專款提供學校雇工清理假期校園垃圾。
面對諸多質疑,教育部10日下午緊急踩煞車,張廖萬堅表示,因為接到學校及地方政府的建議,認為提供「校園公共球」給學生及民眾使用的補助計劃,立意雖佳,但容易引起誤解,後續一定會請體育署審慎評估,與基層學校溝通,不會貿然實施。
張廖萬堅說,初期可能會先選擇有意願的縣市學校試辦,視結果再研議是否擴大實施。他強調,相關經費跟採購作業也不會讓學校來負擔,也絕對不會影響到學生上體育課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