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降臨,大陸公園夜遊活動悄然升溫。近一周來,上海植物園、辰山植物園、濱江森林公園等熱門公園的夜遊場次一上線即刻秒殺,引發上海市民「守手機搶名額」的熱潮。然而,在活動火爆的同時,人為活動是否干擾動植物棲息的爭議聲也從未停息。
在上海這座正全力打造「千園之城」的超大型城市裡,如何在城市綠地開放共享與生態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成為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考驗。
「剛吃完晚飯就沒名額了」「飯都沒吃,一直刷手機還是沒搶到」,近日社群網站與家長群內充斥這類抱怨。據《解放日報》報導,7月12日上海主要夜遊公園名額全數爆滿,有家長形容「比演唱會還難搶」。
目前,多數公園夜遊活動集中於暑期(6月至8月)的周五與周末夜間開放,每年整體活動不超過30場、單場人數嚴控在40人以下。這種低頻小量的策略一方面是基於生態壓力控制,一方面也為參與者保留高品質體驗空間。
《上觀新聞》指出,夜遊活動的最大看點——螢火蟲,正是管理單位「節制放行」的原因。「人造光源會干擾螢火蟲的求偶訊號,影響其繁殖與族群延續。」上海濱江森林公園科普講師高潔解釋,活動中要求參與者關閉手電、手機閃光燈,僅由導覽人員手持低亮度手電筒帶路,進入「黑夜模式」,以降低對黃脈翅螢等本地物種的干擾。
上海植物園高級工程師郭江莉進一步指出,為避免干擾夜行性動物,如刺蝟與貓頭鷹等,活動時間特意設在18:30至20:45之間,避開動物高活躍期。園區也關閉通往螢火蟲棲息地的所有路燈,施行夜間控光與人流限制。
但即使這樣的高標準控制,螢火蟲族群仍出現減少跡象。以2022年為對比「大年」,今年上海植物園夜間觀察的黃脈翅螢數量僅十數至四五十隻/晚,遠低於當年單晚幾百隻的紀錄。
為了讓自然恢復韌性,上海多座公園開始採取「無為而治」策略,即不打掃落葉、不除草、不噴農藥、不開燈等非干預性管理方式。
郭江莉指出,枯枝落葉是形成腐殖層的關鍵,有利於棲息昆蟲如螢火蟲、蜗牛與水螺等的繁殖與庇護,這些措施也讓原已多年未見的竹節蟲與飾紋姬蛙在園內重現蹤影。
夜遊活動的火熱,也反映出民眾對自然教育的強烈需求。根據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統計,2024年上半年市屬公園開展自然教育活動超過1800場,參與人次突破40萬。
上海植物園與辰山植物園近年已與社區合作,將生物多樣性活動引入街區,透過小區花園生境營造、社區夜間觀察、線上直播課程等方式,突破場地限制。
「真正好的自然教育,不是讓孩子看幾場演示就算完成,而是要啟發他們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的責任感。」辰山植物園科教部王西敏表示,推動自然教育走向社區、學校與家庭,才是城市生態文明的長久之計。
夜遊爆紅,反映了城市居民對自然的渴望,也提醒城市管理者,在有限生態容量下如何設計可持續的「打開」方式。
正如《上海市城市綠色發展「十四五」規劃》所強調,城市綠化不只為了「看」,更是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核心。未來,要讓每一次與自然的接觸都不成為打擾,上海仍需在制度創新、民眾參與與科學監測之間,尋找那個「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