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前言:
禪宗是傳心的法門,就是將師父的力量、將佛菩薩的力量直接傳到你的靈性,將靈性外面的業障排除掉,讓你得到清淨的身心,進而見性-見到內在那尊本來的未來佛。
禪定,是修行不可缺少的一種方法。一般人對修行的認知,大都停留在聽聞出家法師講經說法、或是自行持咒、念佛、誦經、靜坐的階段;當然這些也都是修行,但都只是方便接引眾生修佛的方法,並不究竟。
一個人在尚未接觸佛法之前,可以先去聽聽法師說法,藉此激發內心深處本有的善心。因為身為一名修行人,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出這顆原有的善心,要摒棄一切惡念。
更進一步地,要放下三毒(貪、瞋、癡)與二邪(慢、疑)。因為三毒二邪不僅是阻礙修行人成就佛菩薩的障礙,也是造成一切煩惱痛苦的原因。因此很多法師都教導信眾要放下「貪瞋癡慢疑」,以解脫苦惱,得到自在。這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功課。
不過這些道理看似簡單,真正能夠開悟並如實做到的人卻很少,除非是大根器者。
修行正法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人生在世,只有短短幾十年光陰。我們投胎來到娑婆世界,為的就是不再輪迴。
每一個嬰兒在誕生的時候都會嚎啕大哭,那是因為他們對這個人間感到陌生、害怕,所以才會不知所措地哭泣。從他們備極驚恐的哭聲,可以想像當一個人臨終時,不知自己將往生何處的那種驚慌心情。除非你在世時修行正法,證得菩提,便可以在往生的時候自己坐上蓮花座到佛國,或是會有佛菩薩來接引,也不會不知所措了,可見修行有多麼重要!
所謂極樂世界或天國佛國,並不是在色身滅度以後才去的地方,而是當我們還在世的時候,就要找到將來往生的去處,這是修行的目的。
那麼要怎麼修呢?如果只靠唸佛、看經、聞法,是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定要找到一個可以修行見證到這種境界的法門(也就是正法),以及一位證道明師來接引,才能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因為一般的修行方法,只是讓你的「人」知道什麼是往生佛國,但這只限於意識上的認知,距離「心靈」的世界還很遠;而修行若只有在意識上求改變是不夠的,因為人的意識除了第六意識以外,還有潛在意識,也就是過去累世的記憶,又稱為業力,它所造成的障礙就是業障。業障不能以「知識」來解脫,那麼要如何超越它?必須靠修行正法的力量,靠證道明師的助力,才能夠解脫業障,讓靈性散發出本有的光明。
唯有讓靈性放出光明,才能普照出一條光明大道,讓你暢行無阻地直達淨土。此時,你才明白什麼是般若智慧,並得到這個般若智慧。
由此可知,一個人若要從普通的凡人成就為一位佛菩薩,必須要有一番修行的真功德。
福德不等於功德
很多人以為「布施」就是功德,所以會習慣性地定期捐錢。當然發善心做善事是一項美德,也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事,但這只能算是一種人間福德,並不是真功德。
功德與福德的差別何在?簡單地說,如果是對「色身」有助益的布施,稱為福德;比方像捐錢給醫院或是慈善團體。而能夠幫助一個人靈性成就的布施,才是真功德;比方像開設道場,接引人們來修行,讓他們的靈性有機會成就,或是自己來修行,讓內在靈性早日成就,這才是真功德。而每位同修每個月所布施的道場護持費,是為了讓道場能夠繼續莊嚴眾生,這是一種莊嚴佛國的行為,是真正的功德。
所以,一般的人間布施是當別人有難的時候去幫助他,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捐錢或募款,這是造福德,是人間的小福報,頂多往生到天界(註一),仍在六凡之中。但天界以上還有「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如何才能到菩薩、到佛?就是要有真功德。
真正有功德的布施是無相布施,這種布施可以讓靈性成就,但它的效果是眼睛看不到的。一般可用眼睛看到效果的布施是有相布施,它是一種人間福德,不是真功德。這是「功德」與「福德」的不同之處。
把握「人身」精進修行
一個人要成就佛菩薩,必須從修行開始,而修行要出自內心。
我們投胎為人,為的就是要了脫生死,不再繼續輪迴於六凡,而要直接回到菩薩界,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如果不修行,只能繼續輪迴,至於輪迴到六凡中的哪一個法界,就很難說了。若是投胎為人,因為人有頭腦、有思想,同時還有很多佛菩薩應化到人間傳法,讓人有機會聞得正法而成就佛菩薩,所以比起其他非人的眾生,「人」算是很幸運的,而這正是「人身難得」的殊勝之處。
如今,大家已經擁有人身,也聞得正法-世尊真傳的印心佛法,而且還有師父來接引,所以更要把握這個難得的因緣,趕緊精進修行。
如果不修行,當你在命終之時,一定會很恐慌,因為你不知道自己將會往生何處。而修行就是要得到這個讓靈性回到佛國淨土的般若智慧,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
我曾有位未修行朋友的父親,當他生前因病住在榮總的時候,有一天我去探望他,發現他很害怕、很緊張地用棉被矇住頭,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說他看到病房門口站著兩位長著牛頭和馬臉的人(就是傳說中的「牛頭馬面」-陰間的使者),好像等著要接他走,所以他嚇得躲在被子裡。看他對身後去處的那種恐慌之情,實在教人於心不忍。
另外一次,有位同修往生了,我去參加他的告別式。典禮結束後,這位往生同修的太太說,她在告別儀式中看到她先生走得非常安祥,因為有很殊勝的紅光、白光以及佛菩薩來接引他,她的心中充滿了感恩。從以上這兩個例子可知,一個修行人與非修行人在走到人生盡頭時的心情與感受,也說明了修行的重要。
一個人,不管一生中擁有多少財富,或是身份地位有多高,當生命終了時,都沒有差別。唯一的差別,就在於你有沒有真修行。如果有真修行,往生的時候,自然會有佛菩薩來接引你去淨土,或是自己就可以直接往生極樂。反之,若是沒有修行,只能繼續輪迴。
禪宗真傳 與佛印心
禪宗佛教傳承自釋迦牟尼佛的真傳,是一種「以心傳心、傳佛心印、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特殊傳法。祂不需要看經,也不需要唸佛,而是直接用禪定的方式與佛相應,與佛印心。從禪坐的外相來看,似乎與其他法門一樣,但實際上的內部變化卻截然不同,那是心靈的見證。
禪宗是傳心的法門,簡單地說,就是以師父的力量或佛菩薩的力量直接傳到你的靈性,將靈性外面的業障排除掉,讓你得到清淨的身心,佛土現前,進而見性-見到內在那尊本來的未來佛(註二)。
而在見性的時候,自然會化出一道毫光,或是看到自己的金身,佛光普照。此時,你會很安心,也會很慶幸自己成就了,得度了,可以很順利地到達佛菩薩的世界;這是非常殊勝的。
我在年輕的時候,曾聽過某位法師說,一個人最好不要欠人債務,包括金錢債及感情債。顧名思義,金錢債就是欠別人錢;而感情債則是負心於人。尤其是欠人感情債,往往會讓對方起瞋恨心,這種瞋心對自己及對方都很不好,因此在處理感情問題時要很圓滿,不要傷害到對方。由此可知「EQ」也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門功課。
修行要廣行接引
當生命現象結束時,就代表死亡。一般人都很害怕面對死亡,但對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生」與「死」並沒有差別。因為「色身」雖然死了,另外一個「光身」卻出生了,所以「死」就是「生」。那麼如何才能生出「光身」,而不是生出「畜身」?就是一定要禪修正法。
然而,一個人的一生有多少時間可以修行?假設我們可以活到一百歲,光是睡覺可能就用去五十年了,再扣除十年的孩提時代(因為年紀太小,不明白修行的必要性),以及自己現在的歲數,實在所剩不多,所以我們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怎能不精進修行呢?
另外,除了自己要趕緊修行,還要接引家人及親朋好友也一起修行,讓大家將來在天上能夠團圓。換句話說,我們廣結善緣的目的,就是為了一起回佛國,因為大家本來就是一家人。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今天所接引的人,或許是他上輩子有恩於你,而你今生接引他來修行,等於是報答了他的恩情。因為「接引」雖然看似簡單,但其功德是非常大的,這是無相法施。
法施不一定非要說法,只要能夠讓對方安心,幫他解決心理的困難,或是因你的引薦而得到貴人相助,甚至因此而修得正法,通通都屬於法施。
講解佛經要跳脫文字相
一般人講解佛經大都著重於經文字義的解釋,跳脫不出文字相的框框,所以往往解不出佛經的真正意義,因為佛經中的實相境界很難以文字相或語言相來形容。因此,講解經典的人必須要有相當境界的修為,才能清楚地解釋佛經的含義,讓聞經者在修行上能夠有所甚解。
因為講經者如果說不到實相的境界,便只能停留在文字相的現象世界,也就是停留在地球的時空。所謂現象世界,是指用肉眼看到的種種現象,而實相的世界是眼睛看不到的,必須用菩薩眼才能看得到。也就是說,必須修行到相當的境界才可以看到。
隨時保持歡喜心
有句話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你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快向靈山塔下修」。所謂靈山,是指從「明心輪」到「禪心輪」,禪心輪就是靈山塔頂。曾有人問我:「為什麼修行要在靈山塔下修,不在塔頂修呢?」因為修行是從「心」開始修起,修到塔頂就成就了。換句話說,禪心輪就是佛門,修行就是為了讓靈性將來能夠從「禪心輪」回到佛國。
那麼在靈山塔下(心)要怎麼修呢?最簡單、也最重要的,就是心裡不要有罣礙、不要鬱卒、不要害怕、不要擔心、不要痛苦、不要煩惱……,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隨時隨地心生歡喜。
也就是說,不管外在的色身遭受何種打擊或挫折,心裡還是要保持歡喜心,也就是保持清淨,不要將外面的不舒服傳播到心裡面去,要讓內在的佛子(靈性,即未來佛)生活在歡喜之中。
如果能夠常保這種歡喜心,很自然地,這種心情就會流入神經系統之中,幫你解開許多意識上的煩惱。否則,色身受苦,心也苦,這個心結何時才能打開?所以,要訓練自己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不愉快的心轉換成歡喜之心。
比方下班回家的時候,在進家門之前,就應先將工作壓力或是一些不愉快的情緒放下,否則進了家門後,一定會與家人發生爭吵。到道場上課時也一樣,在進入禪堂之後,就要把一切俗務放下,以一顆清淨心來禪修。
如此一來,當你在禪定的時候,心中充滿法喜,這種法喜之心會傳遞到體內的每一個細胞,讓它們都活力十足,這樣身體便會越來越健康。而一個人的身體健康了,精力自然就充沛,思緒當然也很清晰。
而且,你還會從心底發出一種慈悲的愛心,這種愛心不是從意識上的認知而來的,也不是從別人身上學習來的,而是從內心的靈性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如果你每天都能如此,心中就充滿光明,外表看起來也會非常光鮮亮麗,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
禪定的目的是見性
在全台各地所開設的印心道場,都經過師父開光。所謂開光,就是請佛菩薩的法身住位,同時佛光也普照著整個道場,所以道場就是佛國。每一位來到道場的同修,不但可以在身體上得到健康,在精神上也會充滿法喜。
每次禪定之前,先要將呼吸調勻,同時也調心,暫時將所有的煩惱都拋在一旁,以菩薩心、菩薩身來禪定。
也許有人會問:「我為什麼要禪定?禪定是為了什麼?」禪定的目的是為了見自己的未來佛,所以你要在定中往心裡面觀照、往內去感受;看看這顆心是不是很清淨、很清涼。因為你的未來佛就住在清涼、清淨的心裡,所以你要在定中往內去觀照祂。
當你很專心、很用心地去尋找祂的時候,這股念力會讓你的內心深處自然顯現出一種清涼之氣,此時你要能夠把握,要完全投入、深入到清涼裡面去,有一天,你就會見到祂。這是禪定的方法。
另外,在功法方面也要勤加練習,因為這些功法可以幫助你調身,讓體內的氣血暢通,身體才會健康,這是修行的第一步。
其次在調心方面,要常保歡喜之心,因為修行是往心裡面修,在心外面修是絕對不能成就的。修行要從內心入門,讓一切諸煩惱解脫自在,在禪定中入於般若波羅多,見證佛地。
註一:宇宙中有十個法界,由高往下分別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餓鬼道及地獄道。前四者為「四聖」,後六者為「六凡」。
註二:為什麼稱為「未來佛」?因為你現在還沒有成佛,所以是未來佛。等到有一天你修行成就了,就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