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師說禪】清淨解脫才能大自在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的目的,是要解脫色身的業,以及一切慾望需求,也就是要解脫「色聲香味觸法」。因為解脫就是清淨,不解脫就是汙染,就是根塵、障礙,也是輪迴之因、煩惱之因。所以禪宗的持戒,是讓身心都得到清淨,就和自性一樣,也就是持清淨戒。

說得更明白一點,禪行菩薩所修的持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我常說的「良心做人、良心做事」,因為良心就是自性,就是清淨。

一般佛教徒都很重視戒律,要持戒、守戒,規矩很多,比方像五戒十善;不過這都是在「人相」上持戒。

雖然對修行人來說,戒律是有必要的,但並不需要特別列出一大堆戒條,這樣反而會讓心被綑綁。真正的菩薩戒,是讓靈性在每一個當下都保持清淨;也就是清淨戒。

清淨了根性 菩薩真修行

什麼是清淨?不受汙染是清,常清則淨。每一個人的源頭,都是一尊清淨的佛,只是來到娑婆世界以後,受到種種誘惑,造作諸業,而失去了清淨本性,所以一定要解脫這些塵垢,回復清淨,才能讓靈性回到佛國。由此可知,修行要從清淨起修,所以要持清淨戒。

清淨戒要怎麼持?首先要了解,當一個人的生命結束時,身體的一切都歸於空,可是意識不會空,它並不會因為色身滅度而消失,所以很多人就是因為意識不空,才會又落入輪迴。

但也有很多人因為意識很清淨,而得到成就。由此可知,意識是不死的,它會附在靈性上面,也就是輪迴之因。但如果意識清淨,靈性會自然放出本有的光芒。所以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讓意識清淨。

意識從何而來?從感官而來,也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形成的六識(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意識構成了一個人在人間的一切活動。所以一個人的喜怒哀樂、恐懼、悲歡…等,都是我們身上的眾生習性所表現出來的意識,而且也是由於這些意識,讓我們產生了煩惱和痛苦。

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我們還有眾生的習性,所以會有眾生的想法、眾生的要求,以及眾生的做法,從我們的身口意表現出來,所謂的「貪瞋癡慢疑」三毒二邪,所以才會有煩惱和痛苦。

因此,我們要解脫煩惱和痛苦,就要解脫眾生的習性。如果能夠完全解脫這些眾生習性,自然就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此一來,靈性就能得到清淨,就能如世尊所說的,佛性就會現前,就可以成就。

所以修行人不應再停留在看經、讀經、誦經、持咒、拜佛、拜懺,因為這些只是表相修行,我們應該要進入靈性的真正修行。

什麼是靈性的真正修行?就是讓身體裡面的眾生習性完全滅度、完全解脫、完全清淨。換句話說,就是要離相,不執著於一切相,平常就要以菩薩性來代替眾生性,要以慈悲心、愛心,來扭轉這些存在於身心裡面的眾生習性,讓它們得到清淨。

迷失故鄉路 靈性輪迴苦

因為靈性層次的高低,是以能夠進入四聖,還是在六凡中輪迴來區別,而這個關鍵就在於靈性的清淨度。靈性如果不清淨,就會一直在六凡中輪迴,所以一定要經過正法修行,要讓這些充滿眾生習性的眾生性,全部滅度、解脫,而昇華、得到清淨,然後才能進入聖位,成就無上菩提。

簡單地說,靈性的修行就是直接與靈性相應。因為靈性本自清淨,所以就直接往內修,直接往內去專注。當我們與靈性相應以後,所得到的反射結果,就是法喜,就是自在。

所以,如果覺得法喜充滿,而且非常自在,就是從內心深處自然散發出來的。如果平常都能這樣,就可以每天都過著菩薩的生活。所以要注意身口意的清淨,要注意自身內部的眾生習性,要讓它們回歸本有的菩薩的慈悲心與愛心。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把身體裡面的六凡眾生,完全滅度、超越、清淨,而進入四聖,甚至成就菩提。

所以,如果能夠開悟,就會知道「清淨」的重要,而且會自然而然地做到清淨戒,得到菩薩的清淨。因為清淨是修行的根本,所以修行人一定要持清淨戒,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