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修釋疑】直觀自性 智慧頓悟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請問,禪宗法門修的是什麼樣的禪?

什麼是禪?古德禪師很喜歡畫一個圓,代表禪;什麼意思呢?以道家來說,它意味著無極、太極,也就是整個宇宙;儒家則認為它代表生生不息的「天行健」,象徵天地萬事萬物永遠生生不息地循環,無終無始。

其實這個圓,就是禪,就是我們的自性,也就是佛性,清淨、光明、圓滿;同時也是宇宙的自性。也就是說,「心、佛、眾生」三者無所差別,萬物同一本體,這就是禪。禪是宇宙的本體,也是宇宙的全體,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然而,眾生本自具足佛性,本來就是佛,何必還要修行呢?因為我們本有的自性之光,被生生世世輪迴的業障與習性遮蔽了,人心變得無明、迷惑又渾渾噩噩。本來自性是很光明的,清淨又圓滿,但包在自性外面的意識卻充滿貪瞋癡慾念,無明又無知;所以眾生雖有自性,卻起不了作用,被重重的無明塵土所掩蓋,無法解脫自在。

所以修禪要修自性法門,要轉動自性的無相法輪,讓身心漸漸統一,漸漸與宇宙天地合一。當無明褪盡,光明自動顯現,所以要修「明心」,才能清除無明業障,等到修到「見性」,自性便自動顯現。

所以,修行必須修自性,如果是用文字語言、用意識修行,還是在相法境界,無法超三界。修意識,仍然充滿貪瞋癡,所以必須修「止」,要停止意識,修到無念。對一般修行人而言,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可能努力大半輩子,都修不到這個境界。如果能修到行住坐臥都無念,就是「止」的最高境界,這是漸修法。

禪宗的修行重在「觀」,是觀自性法門,所謂「觀而不觀、不觀而觀」,完全是無為、無相。觀是觀自性的智慧,由定生慧,定慧一體,自性起用,光明生現,烏雲一掃而空;不需特別去掃除烏雲,因為業障本空。這是頓悟法門。

「止」是止息妄念,讓意識心停止;「觀」是審諦觀察,也就是觀心、觀自性,是真正的修禪,修無相禪法。我們修行,是直接從自性起修,所以要懂得如何觀自性,也就是《六祖壇經》說的,「唯有觀心一法」。當我們注意自性的起用,虛妄的意識心便自動止息。

由此可知,禪宗修行,重質不重量,是智慧修行,只有智慧能夠破除無明,由質變而量變,由一通達一切。

禪宗修止觀,是漸修頓悟,一方面清淨三界意識的執著業障,一方面開啟本自具有的自性智慧,定慧兼修,理事圓融,精神與物質的能量,都會與日俱增,這樣的修行才能圓融出世法與入世法,圓融有相世界與無相法界;這樣的修行才能消除業障、立地成佛,才能真正地自度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