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明心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禪修釋疑】空相無相 尚未見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修行的目的是要見性,如果修到空性,就是見性了嗎? 修行要見性成佛,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見性、如何成佛。但見性和空性不一樣,比方身空是指身無業,心空是心無業,一切都空了、沒有了,就是圓空,這是空相,表示沒有障礙。 但見性不一樣。事實上,當一切都成為無障礙空間時,就到了阿賴耶識,那就是空相,但還沒有見性;可見見性非常重要。 祖師曾說,修行如果不見性,不管修任何法門都毫無益處,因為還是會輪迴。我從修行開始,就一直想著要如何明心、如何見性、如何成佛,一方面遵照我師父所傳的法門來修行,與我的師父相應,另一方面,我也非常注意保持心的清淨。 曾有一段期間,我雖然身在人間,但心好像是空的,沒有什麼慾望,覺得很滿足。等到我見證佛道以後,才真正體會什麼是無所求,那就是當一切都具足以後,自然一切都無所求。 所以在修行中,如果仍有許多慾望,或是覺得慾望很強烈,就要作出篩選,對於一些非必要性的外緣,應儘量避免,不要攀緣。不過這要靠自己慢慢體會,去參「宇宙不是只有地球的世界而已」。 比方像天象,也是會輪迴的──太陽普照大地,大海的水會蒸發,上升以後在空中凝結成雲,雲層密布後會下雨,雨過又會天晴。由此可知,天晴之後會下雨,下雨之後又會天晴,不是一直下雨或一直天晴;而這就是輪迴。 另外像白天過後就是晚上,晚上過後又變白天,這也是輪迴。在地球上就會有這些現象。 如果月球也和地球一樣,有太陽,也會下雨,那一定有眾生。因為只要有日光、空氣和水,就有眾生。只是月球上的眾生沒有身體,只有靈光體的眾生。 所以禪定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地球時空,而不是一直停留在地球。什麼是地球時空的修行?就是用五官、用意識來修行,那是不可能成就的。這是修行人應該要明白的觀念。

【禪修釋疑】靈性是真 請祂作主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悟覺妙天師父說:「靈性是我們的主人、要讓祂作主」,請問什麼是靈性作主?難道我們不能自己作主嗎? 我們每個人,是誰在替自己作主?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人就像一個殼,或是一個影子,殼裡面的那個我,才是真正的自己;被照出影子的那個我,才是真正的自己。如果沒有認清這一點,等到死的時候,就會害怕。其實我們死了,只是外面這個「人」死了,那個真正的自己並沒有死;也就是說,裡面那個我才是真正的自己,才是真正的真人。 如果有這樣的認知,知道裡面那個才是真我,死亡的是外面那個殼、那個影子的假我,就不會害怕了,因為只是換了一個身而已。至於是換成菩薩的光身?還是其他眾生的身?差別就很大了。 再以布袋戲的傀儡為例,當沒有人去操作它時,它是躺在那裡的;但是當我們用手去操作時,它就可以很靈活地跳上跳下。請問,那個人形的傀儡是人嗎?如果不是我們用手去操作它,它其實是死的,躺在那裡不會動。同理,我們今天會動、會跳,都源自於裡面的本心,也就是佛性;換句話說,我們這個人的身體,就像布袋戲的傀儡,真正重要的是裡面的本心,要讓祂做我們的主人、讓祂作主。 從這裡也可以知道,當我們成就的時候,就是這個真正的我解脫了,留下來的是那個死的物質體──肉體。所以我一直強調,修行要用精神體,因為成就的不是物質的肉體,而是精神成就;修行就是不要讓物質體去汙染精神體。那麼,物質體是如何汙染精神體的?就是經由五官產生貪瞋癡慢疑等根塵,汙染了心;所以我們在見性之前,先要明心,道理就在這裡。 曾有人問我:「見性之前,一定要明心嗎?」如果不明心,就不知道如何見性。那要如何明心?必須開悟。什麼是開悟?就是當我們知道自己還有一個本心的時候,就開悟了。我們可以看看「悟」字是怎麼寫的,左邊一個「心」,加上右邊一個「我(吾)」,也就是我的心──真正的心,那就是本心;修行一定要有這樣的開悟。

【禪修釋疑】直觀自性 智慧頓悟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請問,禪宗法門修的是什麼樣的禪? 什麼是禪?古德禪師很喜歡畫一個圓,代表禪;什麼意思呢?以道家來說,它意味著無極、太極,也就是整個宇宙;儒家則認為它代表生生不息的「天行健」,象徵天地萬事萬物永遠生生不息地循環,無終無始。 其實這個圓,就是禪,就是我們的自性,也就是佛性,清淨、光明、圓滿;同時也是宇宙的自性。也就是說,「心、佛、眾生」三者無所差別,萬物同一本體,這就是禪。禪是宇宙的本體,也是宇宙的全體,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然而,眾生本自具足佛性,本來就是佛,何必還要修行呢?因為我們本有的自性之光,被生生世世輪迴的業障與習性遮蔽了,人心變得無明、迷惑又渾渾噩噩。本來自性是很光明的,清淨又圓滿,但包在自性外面的意識卻充滿貪瞋癡慾念,無明又無知;所以眾生雖有自性,卻起不了作用,被重重的無明塵土所掩蓋,無法解脫自在。 所以修禪要修自性法門,要轉動自性的無相法輪,讓身心漸漸統一,漸漸與宇宙天地合一。當無明褪盡,光明自動顯現,所以要修「明心」,才能清除無明業障,等到修到「見性」,自性便自動顯現。 所以,修行必須修自性,如果是用文字語言、用意識修行,還是在相法境界,無法超三界。修意識,仍然充滿貪瞋癡,所以必須修「止」,要停止意識,修到無念。對一般修行人而言,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可能努力大半輩子,都修不到這個境界。如果能修到行住坐臥都無念,就是「止」的最高境界,這是漸修法。 禪宗的修行重在「觀」,是觀自性法門,所謂「觀而不觀、不觀而觀」,完全是無為、無相。觀是觀自性的智慧,由定生慧,定慧一體,自性起用,光明生現,烏雲一掃而空;不需特別去掃除烏雲,因為業障本空。這是頓悟法門。 「止」是止息妄念,讓意識心停止;「觀」是審諦觀察,也就是觀心、觀自性,是真正的修禪,修無相禪法。我們修行,是直接從自性起修,所以要懂得如何觀自性,也就是《六祖壇經》說的,「唯有觀心一法」。當我們注意自性的起用,虛妄的意識心便自動止息。 由此可知,禪宗修行,重質不重量,是智慧修行,只有智慧能夠破除無明,由質變而量變,由一通達一切。 禪宗修止觀,是漸修頓悟,一方面清淨三界意識的執著業障,一方面開啟本自具有的自性智慧,定慧兼修,理事圓融,精神與物質的能量,都會與日俱增,這樣的修行才能圓融出世法與入世法,圓融有相世界與無相法界;這樣的修行才能消除業障、立地成佛,才能真正地自度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