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師說禪】心性本空 一切放下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注重的是靈性修行,也就是修出世法。以道家而言,注重的是現世,像是可以活多少歲、如何修煉成仙等等,他們所謂的煉丹,就是修煉身體。

換句話說,道家的修行是「生了,就不要死」;可是人不可能不死,所以秦始皇才會去求長生不死的丹藥。

但佛家的修行是「死了,就不要再生」,讓靈性解脫,不再輪迴,下一世不要再來人間。這是道家和佛家的不同。

體性大智慧 身淨心圓空

至於禪宗的修行,不但注重身體健康和壽命的延長,也注重修行的成就,這才是真正的圓滿;如果只注重入世法或出世法,都不圓滿。許多出家眾因為不注重入世法,不修身體健康,所以經常吃藥,我認識幾位中醫師,都免費去幫他們看病。

只有真正了解什麼是真修行的人,才會明白身體健康的重要。而注重身體的修行,當然也會更注重靈性的解脫,兩者合一才是大圓滿的成就。

如果沒有身體,哪裡會有靈性?這兩者本來就是一體兩面,不分你我,都是自己,所以要成就,也是兩者一起成就;如果沒有身體,靈性也不可能成就。

另一方面,如果不跟證道上師修行,也不可能成就。換句話說,靈性要成就,身體的行為必須配合,包括一言一行,都直接與靈性的成就有關。

所以,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都是修行的功德。什麼功德?讓靈性成就的功德,不是為身體。

因為身體終有一天會死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靈性的成就。所以我經常要大家去看看自己的本尊,這是真正的我,也就是自性,要經常去感應祂。

禪定的時候,有時會覺得心裡好像有什麼要出來似的,感覺很悶、很難過;其實那是裡面的力量,此時要讓自己更開朗,要把心打開,心開才能見佛,要讓心感覺很舒暢,要這樣來見佛。

我們修行的佛法是妙法,什麼是妙法?就是進入妙心的甚深微妙法門。我曾說過一偈法語:「妙法震開萬劫雲,天眼毫光照大千」;什麼是萬劫雲?本來我們就是一個發光體,像太陽光一樣,現在為什麼照不出光來、看不到光?因為都被烏雲遮住了,這些烏雲就是累世的業障,或是一些負面意識。今天我們修的妙法,就可以震開這些萬劫雲。

真師無上法 震開萬劫雲

這些累世的業障,所謂的萬劫雲,是被妙法震開的,不是被慢慢撥開。如果是被撥開,不久這些雲(業障)又會再聚,所以是妙法「震開」萬劫雲。

什麼是天眼毫光照大千?這些光是照自己體內的大千世界,不是外面的大千世界。修行是修自己,這個妙法是讓這些業、這些負面意識,全部一掃而空,全部清淨,然後讓裡面的毫光可以普照體內所有眾生,也就是每一個細胞,讓它們一起成就。由此可知,我們修的法是多麼殊勝。

我在開光或加持的時候,不會特別用手勢比劃,有時候,有些人來找我,我都會看到他的頭發出金光;其實不是他的頭在發光,而是我看著他,用佛光加持他,所以他的頭發出金光,但我什麼都沒說。

當修行到某個程度以後,就會有這些力量,那時也不用害怕,不用擔心與人相處時會被汙染,或是接電話時被對方汙染;如果有這種想法,在被他人汙染之前,就已先被自己的心汙染了;因為只要一動念,自己就先汙染自己。

這就是「心性本空」,如果能了解這個道理,當下就放空了。

也許有人會問,當下要怎麼放空?所謂當下放空,就是當下這些根塵都不存在。所以平時要養成「不要什麼事都放在心裡」的習慣,一些不如意的事,就讓它過去,如果事後又去想,等於又把它找回來;應該當下就要斷絕。

這就好比射箭,當箭射出去以後,就一去不回了,不必再去把箭找回來。同樣地,這些不好的事過去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一想就又污染了。我們要遠離污染,不要再把污染找回來。

禪定的時候也一樣,進入初定以後,就不要再動念,一動念就又回來了。其實在禪定中,我們的「人」不會消失,所以不必擔心,就坐著不動,繼續專注、定下去。

可見心理建設很重要,尤其修印心佛法這種妙法,一定要有正心,這顆心要隨時隨地都很堅定,萬一發生什麼事,心就不會慌、不會亂,會很鎮定。

靈性本光體 直向心中行

一個修禪的人,智慧會比一般人高,因為他可以接到高次元世界的能量,這種能量除了比一般食物的能量高以外,還有智慧。

所謂禪,是指一切森羅萬象,而禪的最高境界就是生命之光。其實生命本體本來就有生命光、智慧光;所謂智慧,是隨其本體而存在,是本體本有的智慧。就像我們身為人,本來就具有人的智慧,這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神仙有神仙的智慧,菩薩有菩薩的智慧,佛有佛的智慧。

很多人都不了解印心佛法的好處,或是說不出祂的好處在哪裡。其實就像我們常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杯水是冷的,還是熱的,只有自己喝下去才知道。比方東方美人茶是什麼香味,要喝了才知道,而且會很清楚。

只要我開過光,比方像各地的禪修會館,不管我有沒有來上課,都可以接到佛光。我開過光的佛像,都有佛的法身,像法台上的六祖法相,就有六祖的法身;師父法相就有師父的法身存在,這就是妙法。

修行除了要了解身體的構造及心理,最重要的,是讓「身、心、靈性」一清到底。換句話說,就是要做到「心性本空」,要全部放下,那就是清淨。如果能做到本來無一物,就是清淨,無所求就是清淨,不求餘物就是清淨;修行要這樣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