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師說禪】修行從修心開始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現代人不僅工作忙,「心」也很忙,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壓力。如何紓解?禪修是個好方法,不但可以放鬆身心,也可以從禪定中提升心靈。

曾有人建議我蓋廟,可是我認為,不管是修行,還是蓋廟,都要有智慧,你修行是為了什麼?蓋廟又是為了什麼?都要先想清楚,才不會盲目而行。

以前也有位女居士想蓋廟,剛好她的朋友捐了一塊地給她,有一天她來問我:「廟蓋好以後要如何經營?」我反問她:「妳在蓋廟時就應該先想好蓋廟的目的,妳先說說看,我再答覆妳。」

她說:「我希望有很多人來朝山。」朝山就是從山腳下一直拜到山上來。

我說:「朝山是有條件的,第一要有知名度,第二要有規模。你看看自己是否合乎條件。」

其實不管禪修或信仰宗教,都應該先明白「我為什麼修行、為什麼信仰這個宗教」,才不會在修行過程中產生偏差。因為智慧修行比盲目修行來得重要,做任何事都離不開智慧。

什麼是盲目修行?就是迷信,就是一見到佛菩薩就盲目地拜,一看到廟宇就盲目地進去燒香。聖嚴法師曾經提倡「正信佛教」,因為他看到社會上有很多人迷信,所以強調要「正信」佛教。

找到心靈的歸宿

除了要有「正信」的佛教,還要有「智慧」的佛教(或者說有智慧的宗教),也就是信仰者將自己的心皈依於信仰的對象,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就像我們辛苦工作一天,晚上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一樣。

但大部分人的心靈都無所依歸,因為很多佛教徒雖然皈依了某某法師,但大多流於形式,只是辦一張皈依證而已,這樣並沒有實質的意義。

真正的皈依是自性皈依,也就是心靈的皈依,我們心靈所皈依的對象,將來必須能帶我們的靈性到達皈依之處,也就是天國、佛國。

天國、佛國離我們並不遠,在人間甚至在我們體內,就可以找到這種美好的地方,只是大家平常忙於生活而忽略了。如果能藉禪定讓身心放鬆、意識清淨,就可以找到佛國、天國。

禪定是所有宗教共同的修行方法,只是方式不同,不管是祈禱、念佛、還是坐禪,都是禪定,從身體的定,到心裡的定,再進入靈性的深定。

念佛非唸佛 修行從修心開始

祈禱時,以最清淨的心與上帝溝通,此時沒有「我」的存在,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的存在,也就是「無我」的狀態,這樣才能直接進入心靈境界,與上帝、佛陀溝通,因為這時的你就在淨土,就在天國。

一切宗教都在對治每個人不清淨的心,如果心很清淨,每天都很自在,當下就是佛。可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有很多無明與執著,還不能自我解脫,不能超越人間的煩惱與痛苦,所以不能讓智慧突破,見到光明的自性。

所謂禪定,是將原本不平靜、不平安的心,歸於平靜、安祥、自在。

不論何種法門的修行(如禪坐、念佛、祈禱等等),都是為了讓意識清淨,讓心靈直接通達皈依之處,這就是修行之路。

所謂無念而念,不是用嘴巴唸,而是用「心」懷念,用心去懷念佛陀、懷念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做任何事都要有方法,以念佛法門來說,真正的念佛是「無念而念」。所以念佛應該是懷念佛的「念」佛,而不是用嘴巴「唸」佛。

真正的念佛法門是一種相應法,也就是與佛相應,這樣得到的清淨力量會更大,這種相應法比看佛經、誦咒語、唸幾萬遍佛號更有用。我們要了解其真正意義,才不會流於形式。

祈禱也一樣,要不斷懷念上帝的偉大,懷念祂的慈悲和大智慧、大圓滿的精神。這樣心靈就會很自然地產生淨土,直接通達皈依之處。

禪定亦然。學禪定先要學會基本坐姿,這是為了超越生理的障礙,也就是身體的痠、麻、痛、癢或其他感覺,再深入一點,還包括意識的變化。

禪定的基礎就像蓋房子,如果打好100層地基,就能蓋100層樓;如果只有3層地基,就只能蓋3層樓。

而修行最快的方法就是修「心」。《心經》說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五官上的感觸全都歸於意念,也就是歸於心識、意識界。所以修法就是修心,你把心直接皈依於心靈深處,也就是佛國、天國,修行也不過如此。

但這些階段充滿了困難,比方有些人身體不好,就很難清淨。而身體不好,有時是心理因素造成,如果有很多事想不開、放不下,心結愈打愈深、愈打愈多,當然就影響氣血循環,病痛自然就會發生。

退一步想 海闊天空

如何克服?必須從心裡、從意識、觀念上去克服。譬如與人爭執,若能退一步想,便能海闊天空,心裡自然舒服。但若與對方爭執,反而會招惹麻煩。所以如果能退一步想,留空間給對方,就是給自己留空間,這就是禪的真理。但如果大家都要搶這個空間,就落入我相、人相、眾生相,就會起爭執,是沒有智慧的行為。

在身體方面,很多疾病都來自內心的不圓滿,應該要讓心常住清淨,每天過得快樂自在,這是最大的福報。所以修行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每天要很自在。

如果覺得不自在,就要自我檢討,是擔心什麼事嗎?或是有其他因素?要去找出來,並加以解決,不自在的原因就空掉了,心也解脫了,就能保持清淨、自在、法喜。

如果每天都能如此,人際關係就從這裡建立,工作效率也從這裡開展,精神領域也從這裡突破,所有修行的障礙都會從這裡開始解脫。

一切都從「心」入門,不管修行還是做人處事,都先求心的自在、心的圓滿,要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