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修心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禪師說禪】外圓內方 修行自在其中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就是修心,如何把人心轉變成涅槃妙心?轉變成無生無滅的佛心?就是要經常相應自己的自性。 我們的心如拳頭一般大小,在這個拳頭大的心裡面,有我們的佛性,可見心與佛性是最接近的。可是,我們的心都習慣向外求,反而不知道佛性離我們最近。這就好比山裡面有金礦,可是這座山卻一點都不知道自己擁有這麼多的寶藏。 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寶貴的自性就在心裡面,等到哪一天,當這顆心不再跳動的時候,自性就離開了;到哪裡去了呢?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原因,祂是到「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還是到「聲聞、緣覺、菩薩、佛」?這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到「菩薩、佛」的法界,所以要修禪定,要修正法。 如何修禪定、修正法?最重要的就是要離「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佛一再告誡我們,我也一再重覆世尊所交待的教義,大家要心領神會,以這句話作為修行的標竿。 什麼是離相?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太執著,凡事客觀一點,心量寬大一點,不要為了一點小事就與人衝突,甚至起爭端、興訟、吵架或打架。只要能把心放寬,就是在修行;能夠原諒別人,這是美德,我們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就像老祖宗告訴我們的,古代的銅錢都是外圓內方,意味著我們做人做事時,心裡要有原則,但對外要圓融世法,保持心不慌亂,這是很重要的,與修行相關,不能本末倒置,否則心亂了,修行就不能如願。 離相入空性 寂靜入太虛 如何離相修行?就是不要執著於我相,不要執著於「我」的意見,不要以「我」為主觀來行事,不要執著於外在的一切。那些有形有相的物質,如果能夠擁有,當然很好,但如果沒有,也要法喜自在、歡喜自在,這就是智慧。 如果能夠維持這種心情,就可以如如不動,身在寂靜當中,禪定的時候,就會發現整個世界萬籟俱寂,可以接到天籟之音。 什麼是天籟之音?很像我們在野外空無一人、寬闊的曠野中,所聽見的聲音,那是一種廣大無邊、虛空的聲音,非常特殊又輕微的微妙聲音,這種聲音就是「空」,雖然有一點點聲音,但已進入空相,是一種空的境界,這是宇宙最寂靜的聲音。 如果平時也能保持這種心境,就是一位心通的人;因為他的心是如此寂靜,如此清淨,與外界相比,馬上就能明瞭很多情況。反之,如果心像外界一樣複雜,就感覺不出來。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一定很有內涵,也很有智慧,雖然他沒有刻意表現,可是從他的舉止言行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清淨。 我一再強調,心非常重要,要經常向內去感受內在的自性,不要總是往外去接觸、接收外來的資訊,因為只要一動心,就會有妄念。如果心保持寂靜,自然就會往裡面相應,那是最清淨,最有智慧,也最有能力的。 到道場上課的時候,最好都要能感受、體會這種開過光的寂靜。每次上課都像搭法船要回到佛國淨土一樣,所以不要遲到,因為法船啟程了,就不會等人,那就只能留在人間。 每個人的時間都很有限,如何把這個有限的生命,換成無限大、永生的生命?就是要好好修行正法,要開悟、見證,然後解脫、成就,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一大事。 如果不懂得利用人生這段有限的時間,要知道人生是很無常的,不要等到大限來臨時,才在那裡恐懼、驚嚇。既然我們在有生之年,已經知道修行如此重要,知道自己這次投胎人間的目的,是為了修行成就,讓靈性解脫輪迴,入於聖位,那麼就要下定決心,要下苦功,要很專心、很專一、很專注,要能夠與裡面的自性相應。 自性本具足 相應智慧生 如果不知道怎麼相應,是因為平時看不到、也摸不到自性,可是自性經常會流露出智慧,只要經常往裡面去相應祂,就會發現,那種來自於自性的自在與法喜。如果能夠得到這種自在與法喜,就會生出法喜心,如果有什麼不如意的事,也會自然化解,因為祂有這個力量。 所以平時經常要內觀;所謂內觀,不是只有在禪定的時候,平常就要時時反觀自己的自性,不要總是往外看、往外聽、往外想,而是要往內看、往內聽、往內想、往內去接觸,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如果能夠這麼做,就會慢慢生出智慧,自然就會就會離相,否則很難體會該如何離相。 比方一個喜歡抽煙、喝酒的人,如果每天都能與自性相應,就會覺得煙味很難聞,或是喝幾口酒就醉了,所以就不想抽煙,也不想喝酒。很多同修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真的要喝酒,也是為了應酬,比方像喝喜酒,或是為了補身喝藥酒,那沒有關係,不需太執著於法,認為禪宗戒律說不能酗酒,就連一口酒也不能沾;只要不酗酒就好,並不是不能喝酒。 總之,修心真的很重要,當然,我們生在世間,難免會遇到很多的根塵與汙染,可是我們要像蓮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雖然蓮花的根莖都長在汙濁的泥土裡,可是卻能開出聖潔、美麗、又芬芳的花朵,就像我們雖然生活在充滿惡勢力的汙濁社會,但我們的心不受汙染,我們的色身就像千葉(瓣)蓮花一樣,那麼有智慧,未來有一天,就可以成就無上菩提。

【禪師說禪】修行從修心開始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現代人不僅工作忙,「心」也很忙,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壓力。如何紓解?禪修是個好方法,不但可以放鬆身心,也可以從禪定中提升心靈。 曾有人建議我蓋廟,可是我認為,不管是修行,還是蓋廟,都要有智慧,你修行是為了什麼?蓋廟又是為了什麼?都要先想清楚,才不會盲目而行。 以前也有位女居士想蓋廟,剛好她的朋友捐了一塊地給她,有一天她來問我:「廟蓋好以後要如何經營?」我反問她:「妳在蓋廟時就應該先想好蓋廟的目的,妳先說說看,我再答覆妳。」 她說:「我希望有很多人來朝山。」朝山就是從山腳下一直拜到山上來。 我說:「朝山是有條件的,第一要有知名度,第二要有規模。你看看自己是否合乎條件。」 其實不管禪修或信仰宗教,都應該先明白「我為什麼修行、為什麼信仰這個宗教」,才不會在修行過程中產生偏差。因為智慧修行比盲目修行來得重要,做任何事都離不開智慧。 什麼是盲目修行?就是迷信,就是一見到佛菩薩就盲目地拜,一看到廟宇就盲目地進去燒香。聖嚴法師曾經提倡「正信佛教」,因為他看到社會上有很多人迷信,所以強調要「正信」佛教。 找到心靈的歸宿 除了要有「正信」的佛教,還要有「智慧」的佛教(或者說有智慧的宗教),也就是信仰者將自己的心皈依於信仰的對象,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歸宿,就像我們辛苦工作一天,晚上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一樣。 但大部分人的心靈都無所依歸,因為很多佛教徒雖然皈依了某某法師,但大多流於形式,只是辦一張皈依證而已,這樣並沒有實質的意義。 真正的皈依是自性皈依,也就是心靈的皈依,我們心靈所皈依的對象,將來必須能帶我們的靈性到達皈依之處,也就是天國、佛國。 天國、佛國離我們並不遠,在人間甚至在我們體內,就可以找到這種美好的地方,只是大家平常忙於生活而忽略了。如果能藉禪定讓身心放鬆、意識清淨,就可以找到佛國、天國。 禪定是所有宗教共同的修行方法,只是方式不同,不管是祈禱、念佛、還是坐禪,都是禪定,從身體的定,到心裡的定,再進入靈性的深定。 念佛非唸佛 修行從修心開始 祈禱時,以最清淨的心與上帝溝通,此時沒有「我」的存在,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的存在,也就是「無我」的狀態,這樣才能直接進入心靈境界,與上帝、佛陀溝通,因為這時的你就在淨土,就在天國。 一切宗教都在對治每個人不清淨的心,如果心很清淨,每天都很自在,當下就是佛。可是因為我們的心還有很多無明與執著,還不能自我解脫,不能超越人間的煩惱與痛苦,所以不能讓智慧突破,見到光明的自性。 所謂禪定,是將原本不平靜、不平安的心,歸於平靜、安祥、自在。 不論何種法門的修行(如禪坐、念佛、祈禱等等),都是為了讓意識清淨,讓心靈直接通達皈依之處,這就是修行之路。 所謂無念而念,不是用嘴巴唸,而是用「心」懷念,用心去懷念佛陀、懷念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做任何事都要有方法,以念佛法門來說,真正的念佛是「無念而念」。所以念佛應該是懷念佛的「念」佛,而不是用嘴巴「唸」佛。 真正的念佛法門是一種相應法,也就是與佛相應,這樣得到的清淨力量會更大,這種相應法比看佛經、誦咒語、唸幾萬遍佛號更有用。我們要了解其真正意義,才不會流於形式。 祈禱也一樣,要不斷懷念上帝的偉大,懷念祂的慈悲和大智慧、大圓滿的精神。這樣心靈就會很自然地產生淨土,直接通達皈依之處。 禪定亦然。學禪定先要學會基本坐姿,這是為了超越生理的障礙,也就是身體的痠、麻、痛、癢或其他感覺,再深入一點,還包括意識的變化。 禪定的基礎就像蓋房子,如果打好100層地基,就能蓋100層樓;如果只有3層地基,就只能蓋3層樓。 而修行最快的方法就是修「心」。《心經》說的「色聲香味觸法」,這些五官上的感觸全都歸於意念,也就是歸於心識、意識界。所以修法就是修心,你把心直接皈依於心靈深處,也就是佛國、天國,修行也不過如此。 但這些階段充滿了困難,比方有些人身體不好,就很難清淨。而身體不好,有時是心理因素造成,如果有很多事想不開、放不下,心結愈打愈深、愈打愈多,當然就影響氣血循環,病痛自然就會發生。 退一步想 海闊天空 如何克服?必須從心裡、從意識、觀念上去克服。譬如與人爭執,若能退一步想,便能海闊天空,心裡自然舒服。但若與對方爭執,反而會招惹麻煩。所以如果能退一步想,留空間給對方,就是給自己留空間,這就是禪的真理。但如果大家都要搶這個空間,就落入我相、人相、眾生相,就會起爭執,是沒有智慧的行為。 在身體方面,很多疾病都來自內心的不圓滿,應該要讓心常住清淨,每天過得快樂自在,這是最大的福報。所以修行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每天要很自在。 如果覺得不自在,就要自我檢討,是擔心什麼事嗎?或是有其他因素?要去找出來,並加以解決,不自在的原因就空掉了,心也解脫了,就能保持清淨、自在、法喜。 如果每天都能如此,人際關係就從這裡建立,工作效率也從這裡開展,精神領域也從這裡突破,所有修行的障礙都會從這裡開始解脫。 一切都從「心」入門,不管修行還是做人處事,都先求心的自在、心的圓滿,要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