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創作添新彩 白嘉莉構築美麗春天

    「最美麗主持人」白嘉莉於5月20日中午,現身典藏,分享她的人生際遇與創作心得,同時宣佈今秋以另外二場展覽,回饋台灣鄕親與粉絲。
    被公認是台灣「最美麗的主持人」白嘉麗,在前畫廊協會理事長張學孔、以及名媛黃秀慧女士陪伴下,帶著展覽畫冊,以「藝術家」身份,現身典藏咖啡店,引起騷動。她簡單吃了幾口牛肉麵,喝了抹茶與白開水,邊吃邊讚美,親切風趣。
    今年初,白嘉莉回台發表新書《白嘉莉-回眸》,同時舉辦個人首次繪畫創作個展「白嘉莉-另一個春天」。繼台中吸引萬人觀展後,又在台北市藝文推廣處,二度開展,同樣出現粉絲熱情力挺,萬人空巷,排著長龍等待拍照與簽名。
    大波浪外翻的頭髮,淡橘粉襄灰套裝,貼身牛仔褲,細根紅色高根鞋,和指尖的嫣紅相輝映,誇大耳環、纎細指鑽、和衣服同色系的胸花,典雅高貴,她滿臉笑容,輕聲細語,怎麼也看不出已經年紀過7旬。
    這樣的美麗身影,一進典藏咖啡廳,馬上引來騷動,一群正在用餐的婆婆媽媽們,爭相要求和記憶中「永遠美麗」的大明星拍照。
    本名白沙的白嘉莉,祖籍甘肅。1949年在襁褓中隨父母遷居台灣,在台中成長。自幼機敏過人,口才出眾,上初中時,就曾代表學校參加台中校際演講比賽,得過冠軍,培養出她嚮往舞台與掌聲的大方個性。
    因緣際會,白嘉莉果然從中央酒店的報幕員開始,才華被相中,逐步踏入演藝圈,成為60年代臺灣最著名的「台北綜藝節目」主持台柱。自70年代,加入台視多個時尚綜藝節目和電視連續劇,包括「群星會」和電視小說「風蕭蕭」等。
    大家記憶中,白嘉莉超群台風和外語能力,從容接下電視台為她量身打造的節目,如「喜相逢」、「銀河璇宮」、乃至激勵台灣經濟,推動十大建設發展的「這一年」等等,成為家喻戶曉,聲名遠播的跨域大明星,除了「最美麗的主持人」美譽外,甚至被公推為「遠東十大巨星」。
    1977年就在演藝生涯如日中天之際,白嘉莉閃嫁印尼「木材大王」黃雙安,從此消失於螢光幕前,成為眾人念念不忘的美麗傳奇。
    在漫漫的43年歳月𥚃,她長居印尼,客次新加坡,偶爾應邀返回台灣,出席國際慶典,深受各界歡迎,結交跨黨派政治菁英、企業名人。
    在遠嫁他鄕的悠閒生活𥚃,白嘉莉除了扮演企業家貴夫人角色外,她利用獨處時間,自學繪畫。最初以臨摩常邀請她去宅邸餐敘的書畫大師張大千的作品開始,接著以印尼豪宅前後院的奇花異草為本,纎細柔美筆角觸,揉合印尼熱帶風情,發展出「白氏寫生」以及「白氏心象」。
    這些作品,一直被她的夫婿黃雙安珍視收藏,偶爾應邀捐作慈善義賣,以藝術作公益,傳為佳話。
    2018年10月黃雙安病逝,白嘉莉以長年的日記書寫,結集出書,取名《回眸》,書中細述她的眷村童年,演藝生涯,閃嫁黃雙安後的絢爛歸低調的賢妻人婦,40年來,與夫婿走訪各國經商外交,到公益慈善,記錄了他們的精彩見聞。最後藉著出版,走出喪夫悲情,也預期再生。
    返台期間,又逢疫情,停航封城,白嘉莉推出她的繪畫展覧。美麗身影,昇華為一張張平面力作,以及一件件陶瓷彩繪,擴大分享她的舊雨新知與廣大粉絲群。
    疫情罩頂,雖不適合群聚,但白嘉莉魅力無法檔,動輒數千人,塞滿展覽現場,排起長龍拍照簽名,多件作品,也被熱情粉絲購藏。
    AB型、雙魚座的白嘉莉說,隨緣、感恩,全力以赴,是她的人生哲學,她現在積極準備今年10月起新竹縣府與高雄金馬賓館的展出,希望把心血創作,擴大分享粉絲。
    因為疫情,滯留台北,比預期時間長,引發了粉絲這麼熱烈的回饋,讓她感動在心。只是謙稱年初返台,匆忙隨身的6箱衣服已穿完,無法回新加坡或印尼換裝,只能舊衣反復穿,略感不習慣。
    在台灣,還沒有自己的畫室,她先以商借友人工作室創作,也到鶯歌嘗試手繪陶瓷的創作,雖然失敗率極高,對她來說,還是興味盎然。
    從打發時間,留下花好月圓,到以畫作公益慈善,白嘉莉樂在其中。臨摹外、旅行、拜會各地藝術家,都是白嘉莉吸收養分的來源。早年走訪張大千,結識草間彌生(Yahoo! Kusama)、羅貝托・馬塔(Roberto Matta ,1911-2002)都留下她請益的美麗身影。這回在台灣停留,她也拜會劉國松、歐豪年⋯等藝術前輩。
    至於畫作收藏,白嘉莉說,先夫黃雙安一直很鼓勵她創作,也不希望她賣掉,所以一直是她的最大咖收藏者,其他都是粉絲群零星收藏。
    白嘉莉說,台灣藝術收藏界臥虎藏龍,她希望有一天,她的創作,也能受到重要藝術收藏家青睞,進入真正被收藏體系。
    白嘉莉強調,她一路遇到無數貴人,相擕相提,雖然沒有生育,但妹妹小孩,跟她非常親,形同己出。夫婿走後,更無掛礙,只想快樂作自己。
    然而,一本知足常樂的心情,白嘉莉在畫冊上明白表示,她期待用「愛與熱情」,構築另一個藝術春天,跟她的舞台歳月一樣,花團錦簇,美麗輝映。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