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育形式大多以平面書本作為載體,厚重的書包是所有學子共同的記憶,相較之下,「影像教育」聽起來有些模糊、有些特殊,對於影像如何應用到教育領域上,似乎充滿了疑慮和困惑。
根據調查,台灣學童一年觀看電視的時間就超過1,000個小時,如果納入其他接收影像的途徑與管道,總時數更是相當驚人,然而大多數的孩童雖然接觸影像的時間很長,卻甚少去理解背後呈現出來的意義與價值,家長也未對影像教育給予合理的重視。
然而,影像教育在其他國家早已蔚為風潮,各地定期舉辦的「兒童影展」即是一例,「兒童影展」播放的影片經過主辦單位從無數的電影當中選取出來,透過影像的觀看,提供孩子尊重多元文化、辨識圖像製作技能等等,在比利時更會於上課時間於特定戲院撥放主題影片,並製作教案供老師參考,進行課後的延伸教育。
以此為借鏡台灣這幾年也開始著手跟進,自2004年起,公共電視台與許多民間組織舉辦了台灣國際兒童電視影展,邀集各方專業人士進行各方面的探討,選擇適合兒童觀看的影片類型,這項計畫不僅長久維持下去,更推動各地政府群起響應,兒童在觀看電影的過程當中,導入學習的概念,有時還會納入當下的社會文化議題,讓兒童藉機認識現實世界的多種樣貌。
跳脫過去的文字與靜態圖像式教學,影像教學更能夠深深吸住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接觸影像的同時,起到教育的效果,而非過去淺層的接受之後,不能產生實質的效果,家長或老師也可以藉由製作小短片的方式,表達想要陳訴的概念或想法,讓孩子學習更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