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企業界大老無不振臂疾呼,希望彌補學用落差,避免畢業生所學與產業鏈脫鉤,教育部為了應對這些問題,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將技職教育列為重要發展項目,只憑這些措施,就能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競爭力的人才?
撇開這幾十年來的教改,所有升學體系當中,都已取得文憑作為主要目的,「考試」成為學習的最終目標,所以,所有的學生都將目光焦點聚集在考卷上的分數,汲汲營營於一分兩分之間,讀名校、考高分,是所有家長對孩子最大的期許,創造力、整合能力、國際觀等等東西,在升學掛帥底下,通通都被拋諸腦後。
無法改變既有觀念,卻期待透過大學四年,將過去沉浸在教科書世界中的孩子一舉反轉,成為創造力十足,跨領域整合能力卓越,又兼具獨立思考能力的傑出菁英,無疑緣木求魚,然則即便在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的這個當下,又有多少學生家長願意改變自己的觀念?
技職教育精神的復興,也許可以改變部分產業嚴重缺工的現象,然而所謂具有競爭力的傑出人才,絕對不是機械式工作的操作員,僵化的教育,訓練出一批只會讀書的「菁英」,在最具有創造力的年紀時,用課本、參考書、考卷將這些孩子的時間填滿,如何做到真正的「啟蒙」。
要想回頭檢討為何人才青黃不接,與其將希望放在幾個看似聰明,實則治標不治本的政策小變動上,不如回歸教育的本質,探討長期以來的教育出了哪些問題,好比工廠製作罐頭,賣得不好不只是賣相不佳,更大的癥結點,是整個生產流程製作出來的罐頭並不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