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務實、不悲不亢、重新定位 四大藝博激情過後,快樂出帆

 台北當代等四大藝博盛會之後,台灣藝術圈瀰漫了一層詭異氣氛,見解兩極化。

 其實,展前,我們要說,「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展後,我們更要說,「東風之後,仍欠覺悟」。

 什麼是覺悟呢?!

 一、認識、肯定,並珍愛、疼惜台灣的美好,台灣底蘊真是豐富。

 二、拋開我執,把身段柔軟化,裝進接軌國際、改變自我的動能,然後,抖抖衣袋,重新整軍,找尋藝術產業的新定位⋯。

 史無前例的四場藝博會在台北舉行,讓國內外藝術界蜂踴齊聚台北,看展人潮洶湧,展場內展場外,熱鬧滾滾。許多國際畫廊銷售成果亮麗,對台灣藏家的購藏實力,表示滿意;但也有些畫廊感嘆,入了盛會,卻空手返,完全沒有做到生意,責怪展場動線不好,招牌不夠清晰,懊惱不已。

 當然,更有許多畫廊業者,心情複雜,一方面,對於朝野給予外來展商畫商,那麼多資源與擁抱,任著荷包被撈走,令他們百思不解,也不願苟同。

 其實,危機正也是轉機。

 以前,大家只是耳聞台灣有許多收藏家,在國際拍賣市場大筆進出,深受矚目,但這回透過短兵相接的藝博盛會,畫商與收藏家面對面交手,瞬間作決策,可謂原形畢露,感受最直接。

 多位國際畫商對台灣藏家的評價是:對新藝術家的接受度高,對知識累積相當激渴,對畫廊繼續提高藝術訊息的意願很高⋯。

 首次來台參加藝博會,就算暫時沒有交易成功的畫廊,也認為不虛此行,因為他們接觸到台灣在地的「有效」的藏家名單,因此認為,只要假以時日,日後必然會產生「有機」發展。

 是的,台灣擁有許多被高度正面評價的有機、有效藏家。

 這些藏家並非今天才冒出來,為什麼過去大家沒有注意到,或者說,沒有全力以赴去款待他們!?

 台灣,擁有不少藝術藏家組織,大家聯誼之外,相互分享收藏情趣。但這些組織與名單,是否為有效名單,還是僅止於大家吃吃喝喝的跑攤人頭戶。當看到Magnus 北中南透過關係,聯絡、宴請重要藝術意見領袖與重要藏家,親自向他們解說藝博藍圖,就可以看出他在經營「有效」藏家的良苦用心。

 不只Magnus 如此,典藏頭一回與德商卓納畫廊共同擔任晚宴主人,卓納團隊對於出席賓客的挑選,也是煞費苦心,他們並一定邀請檯面上的大腕藏家,因為該類藏家不喜歡參加大拜拜式的應酬,也有些已經非常資深,渡過收藏的狂熱期,不太輕易出手再買藝術品,但是他們的子女,或者他們旗下基金會的執行長、操盤手,都成為有效人選,DZ團隊急於佈線。

 一線國際畫廊總是找機會在全世界美術館,覓尋可以做學術展覧的機會,因為他們希望宴請的貴賓名單,包含台灣館博機構領導人,這些不會直接買藝術品的貴賓,也說明了他們佈局的深度。

 還有,對事情執行的專注,也具特色。從打聽餐廳、搶包場機會、試餐試菜試酒,好事多磨,而且寧願犧牲聖誕假期,親自往返臺港,這種仔細到位程度,令人佩服。

 另外,如何挑選作品到台灣,既要展現畫廊的特色、高度,又要賣得出去,這完全是拜了「知己知彼」的訓練所賜。平常藝博會許多畫廊喜歡標榜策展概念,藉以凸顯學術性,但有經驗的畫廊,不會只為虛有其事的策展上,花費太多力氣,他們求其「適合該藝博會展售」以及「畫作與畫作之間呈現的相融性」作為首要考量,也就是,如何讓心中設定的藏家,一進門就注意到他想購藏的作品,而作品與作品之間,又具備渾然天成的韻律與美感,跟策展與否,不具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像卓納畫廊一年參加20-22場藝博會的畫廊,也有「走唱江湖」的味道,就在他們展位內間(應該是臨時倉庫與員工休息空間)擺放一整牆書櫃,那書櫃正是開著的行李箱,每一隻行李箱打開、疊高,櫃內正是展位牆上藝術家的相關出版品與重要資料,一旦藏家需要更多訊息,或者任何疑慮,他們立即從書櫃上,抽出畫冊或相關資料,及時解答。天啊,才4天藝博會,他們簡直是背著迷你圖書館在做生意。這種有備無患的資訊服務與陣仗,幾乎是天衣無縫,絕非一般參展畫廊,帶著畫作像掛香腸一樣懸掛,可以同日而語的。

 對於有心開發亞洲市場,尤其兩岸三地市場的國際畫廊來說,華文閲讀,普遍不足,雖然現在藏家外文程度提升,但對於母語華文,還是有很強的依賴程度。典藏,成為他們期待的華文載體,一趟德國柏林萊比錫畫派的採訪與封面專題,成為藝博會上秒殺作品的焦點,典藏成功扮演這樣的傳播載體,我們也覺得,與有榮焉,留下未來與更多畫廊「package」報導的模式,讓典藏同仁在合作中,啓發調整,與時俱進。

 台灣是個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網路四通八達、無遠弗屆的地方,國際畫廊不進來,我們的收藏家,還是跑遍全世界。美術館博、國際拍賣、雙年展三年展…,應接不暇。所以不必擔心國際畫廊來了,或者說Magnus 辧了臺北當代,就會把臺灣藏家的口袋錢財吸光,而是,臺灣藏家因為他們進來臺灣,更願意在臺灣的展場現身、在臺灣的展場交易,甚至打開他們各自宅邸與收藏室,進行分享交流,展現熱情,留下口碑,因而增加了許多話題,墊高了臺灣這個蕞爾島國在國際藝術收藏界的聲譽與地位。

 第一次到臺灣,在臺北逗留兩晚的David Zwirner,除了開幕時留在展位接待客人外,他特別騰出一個上午,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對臺灣擁有瑰麗國寶,讚不絕口;離臺前特別去面見Magnus,親囗告訴Magnus,他對臺灣,印象太深刻,對首屆臺北當代很滿意,明年他們畫廊一定會再來…。藉以為Magnus打氣,也希望臺北當代,不會是「一屆藝博會」。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28日在出席典藏的藝術產業座談會上表示,隨著台南美術館的開幕,新北美術館、桃園美術館、台中美圖館,外加北中南、當代等公立美術館,臺灣已進入「美術館時代」,他認為那是源自雄厚文化底蘊鋪陳的成果,值得全民驕傲。除外,隨著這回四大藝博會的同時舉行,不管能見度、國際宣傳,都史無前例,蕭宗煌跑遍四大展場,也讚許有加。他也以為,經過這個盛會的舉行,意味著,臺灣也已經走上「藝博會時代」,今後台北可望與香港、上海,鼎足而立,成為亞洲三大藝博重鎮之一。

 中(國)美(國)貿易摩擦加劇。中國的言論自由、戲劇文化內容干預日增,打上過度打貪,防止洗錢犯罪,造成中國大陸以及香港,資金匯兌越來越緊張。上海、香港,都有審查與金流上的不確定性,唯獨台灣的民主自由價值,百花齊放盛況,與西方世界的價值觀接近。這回台北藝博會彷佛成為外國畫廊與藏家的體驗之旅,每位遠客對「亂中有序」的台北風情,以及「低調溫暖」的台灣民性,自有一番感受在心頭。

 藝術,是老百姓生活的櫥窗,也是國家軟實力的展現,目前,不但通過考驗,也留下痕跡。

 然而,熱鬧、激情過後,下一步呢?!

 多元發展與多元價值的台灣社會,有無窮可能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藝術不像人胃,吃了麵條就吃不下白米飯,它是可以多元、多選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