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文博/品牌到底是什麼?

 到日本旅遊,走進澀谷區一家「無印良品」,在三樓寢具部,身旁出現一對操著台灣國語的中年夫婦,身材明顯發福的丈夫,看起來像是事業小有成就的殷實商人,他手裡提著數只購物袋,邊吃力地擠過略嫌狹窄的走道,邊以我想不聽都不行的宏亮聲音跟太太説話......。

 「妳看,人家根本沒有牌子,東西還不是賣到嚇嚇叫,日本人實在厲害,品質顧好最重要,連名字也不必取,港款賺大錢。」

 他太太的回答滿妙:「沒有名還能這樣有名,光廣告費就省不少呢!」

 好可愛的一對。她倆頗像那種白手起家、吃過苦頭、勤奮打拼的台灣中小企業主。胼手胝足地開創了一片小天地,奉行「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這類傳統美德。從創業以來,大概除了換過兩塊招牌以外,從未花錢替他們的牌子打廣告。難怪會羨慕那種「沒有牌子」的「無印良品」。

 其實,「無印良品」怎麼會沒有牌子呢?說無印,實則有印,就像赫赫有名的「象印」一樣,「無印良品」這四個字壓根兒是個不折不扣的牌子!

 說穿了,「無」字只是行銷企劃人員想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另類思考,用顛覆正常思維的文字符號去聳動消費者的感官,反而可以強化印象。

 所以,「無」絕對不表示它的擁有著對它無所作為。相反地,就算創業者最初著重的是提供優質產品,未將心思放在打響品牌上,但最終結果仍然會灌注到品牌名,消費者腦海中留下印記不會是「那件舒適好穿的衣服」或「那包健康美味的零食」,消費者需要一組文字或圖像符號來概括承受他對消費過程的所有感受,這種符號辨識便會是「那件在無印良品買的衣服」或「那包在無印良品買的零食」。

 為了強化這種符號的記憶穿透力,以便與其他成百上千組符號競爭,品牌擁有者需要下很多功夫。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