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黃文博

已找到 11 則相關結果

黃文博/網路改變了人際關係 輕看生死的灑脫

人生謝幕,比灑脫,不拼排場。 最近半年,幾位友人陸續辭世。不巧的是,都逢中年尾、老年初。剛過甲子,撒手人寰,難免有憾。 巧的是,無論背景、職業、際遇,都選擇極簡型式跟世界告別,不發喪,不公祭。單憑一則臉書貼文,短則百來字,長則不過千字。有人用一貫黑色幽默調性,宣布人間蒸發。有人用溫情語氣感恩致謝,跟生者話別。 不同的離世原因,相同的雲淡風輕。人生活出的境界,在最後一場謝幕,盡顯無遺。 是網路改變了人際關係,讓彼此在一方屏幕的數位情境中死別,亦不覺失禮薄情?還是現代人逐漸勘破儀式束縛,掙脫繁文縟節的禁錮? 原因其實不重要。真正發人深省的,應該是那份輕看生死的灑脫。 送走父親與母親的兩次經歷,深切體會椎心之痛。在病榻旁聽著呼吸聲由濁重轉為幽微,看到血壓一路陡降,心裡明白離別就在瞬間,之前揣摩無數次的臨終道別,說好不用哭泣增添往生路上的哀愁,當那一刻倏忽來臨,剎那間一鬨而忘,淚水奪眶,心頭抽痛。與至親相處數十載,所受恩,所虧欠,所忤逆,所錯失,種種對親情的歉疚,快速輪轉浮現,益增哀戚⋯⋯ 或許,這就是必須繁縟處理後事的真正理由,是生者對逝者的最後一場補償,為逝者榮,更為生者贖。 靈堂、輓聯、陣頭、花車、超跑⋯⋯排場越大,是否表示生者要從儀式贖回的情感越多? 用一篇臉書貼文,清淺交待,總結人生,框在手機屏幕的一方短文,如同雕刻於石碑上的墓誌銘,兩者雖然都充滿真實感情。但墓碑長年矗立,標記著逝者在世上的最終位置。而屏幕一刷即過,逝者如斯,如不刻意費心搜尋,即如煙消雲散。貼文告別,比起一般儀式,堪稱灑脫。 在世上現身各色舞台,小劇場演到大劇院,龍套演到主角,聽過喝采,領過打賞,忍過倒采,熬過批判。想要一路優雅地保持謝幕身段,絕不容易。至於人生最後一場戲,該如何謝幕?卻必須任由生者安排排場,並非當事人能夠決定,這幕往往謝的浮誇做作。 在屏幕上數公分方寸之地,貼文一篇宣告謝幕,放得下,才走得好。人生一瞬,無限灑脫。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黃文博/漲價沒有問題,只漲不跌是大問題

有些行銷學者與美食家、時尚人士,批評台灣社會逢漲價必反,會阻礙經濟發展,會造成質感與美感低落。因為一個動輒要求議價的商業氛圍,供應者在滿足需求者追求CP值的同時,不可能不用抑低品質的手段來維護利潤。 逢漲價必反跟動輒要求議價,其實建立在漲價不合情以及售價不合理的前提下。在重視質感與美感的消費區隔,標價當然包含了跟產品功能無涉的溢價部份,多付的錢用來買情緒或感覺,無需也無從議價,更不可能抗拒漲價,因情緒或感覺本就難以定價,價格訂低了,消費者反而無感了。然而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開銷,買的正是產品功能,計較價格,天經地義。 每當民生用品價格波動,我們常常聽到學者說:“把價格交給市場機制決定”,更常聽到政府官員說:“胡亂漲價的商家,由消費者淘汰”。坦白說,學者說的是風涼話,官員說的則是練肖話。 你真以為消費者的力量那麼大啊?像幾年前的頂新味全事件,一開始的確在抵制不良商業行為,迅即快速擴張為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毀滅性制裁。到了最後,說穿了根本是打著消費意識的大旗進行的一場社會運動。換個時空,任何消費者保護組織想複製此種摧枯拉朽的運動來抵抗不合理漲價,比登天還難! 消費者集體力量不易凝聚,加上所謂市場機制只是教科書中高舉的理想,企業針對商業鍊的人為操作,足以輕易壓制消費力量並扭曲市場機制。舉例,連鎖超商如果計劃漲價,有的是邪門歪道的辦法,何必用公開宣布的白痴做法? 像超商自有品牌茶飲,原本零售均價17-18元,一夕之間更換新包裝,改取新品名,內容一樣,CC數反減,但零售價漲為20元。又像吐司麵包,原本半條30-35元,也在一夕之間更換新包裝,連片數、重量、成分、營養標示、口感,盡皆新瓶舊酒,但一口氣漲到40-45元。超商有數千家規模優勢,而且小七漲完,阿家必定跟漲。阿家漲完,換小七必定跟漲。消費者想自力啟動市場機制,“淘汰商家”,可能嗎?人家想漲就漲,誰能耐他何? 廠商要漲價,不怕找不到藉口。大企業如此,小店家亦然。每次汽油價格上漲,店家便有志一同表示再也hold不住,必須調漲,理由是跟油價相關的瓦斯、電力、運輸等成本全都上漲。 可你看過哪個店家在汽油價格下跌時會降價的?店家那時的說法是:“啊油價就只佔成本的一小部分,油價跌,成本只降一點點啦。” 最近雞蛋供應失衡,批發價漲,只要有用到蛋的店家又開始蠢蠢欲漲,有許多則已義無反顧地調漲。等雞蛋價跌,漲價的店家絕對不會把漲的價格還給消費者。 在台灣,民生物價永遠是一條只向上爬、從不向下落的階梯。大企業有主管機關與媒體盯著,除了施展些漲價的小手段,對全面漲價尚有顧忌。小商號則普遍採行“風聲跟進”策略--例如風聞有店家一碗陽春麵從40漲到45,就以“其他家都漲了”當理由,跟進調漲。 市場機制呢?消費者不是可以不吃嗎?不是可以改吃別家嗎?別傻了,你想找一家沒有漲價的店吃碗陽春麵,可能要找很久。餓著吧你! 最奇怪的是,民生品調漲價格時,大都是用五進位法,一次漲五元。有業者說這樣比較好計算。 好嘛,那學校算術就只需教五進位與十進位,那央行也可停止鑄造一元硬幣嘍? 台灣店家的“風聲跟進策略”,形同一種非典型托拉斯的價格壟斷。 台灣商家的“五進位漲價法則”,徹底掠奪了消費者。 什麼市場機制說。什麼消費者淘汰論。我說台灣是個向供給者傾斜的既不合情更不合理的消費市場,商家覺得賺不夠,塗改牆上價目表,直接跟“消費盤仔”討錢,不必傷腦筋精進商品。夜市一盤蚵仔煎,有的十顆壯碩蚵仔,有的六粒幼齒蚵仔,但統統賣60-65元。 大企業認為今年EPS不夠好看,悄悄打印新價格標籤就好,連夜換標籤,隔天收利潤。直接跟“消費盤仔”討錢,何必用心經營。 差堪告慰的一點,幸好台灣還沒有通膨問題,因此價格沒可能頻繁的高額調漲。然而,我還是要說,台灣特別是外食市場的漲價,漲得不合情,更不合理,並且只漲拒降,吃消費者夠夠。政府面對非典型托拉斯價格壟斷,卻一點皮條也沒有。 天底下,只漲不降的,是人的年齡和中年男人的腰圍。在台灣,則多了民生物價一項。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黃文博/羅文嘉祕書長的品牌學,倒果為因了

這幾天,apple十七年來第一次調降財測,執行長庫克發表1400字說明文,陳述季實際營收與財測相差五十幾億美元的原因:使用者換機年限拉長、中國12月銷量因非市場因素爆跌... 庫克就是不提產品缺乏創新。跟i6之前每推新機必然驚艷相比,後續幾代產品優勢除了品質穩定這項核心價值,實在無力推動換機的慾望。 倚靠果粉強大品牌忠誠度支撐品牌價值,apple的確有點兒像蹲在溫水中的青蛙,長時間享用品牌忠誠度帶來的紅利,卻過度消費了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畢竟,大家掏出昂貴費用購買的是apple iphone,而並非apple,當產品的效用難以滿足消費慾望,使用者用拉長換機時間--而不是轉換品牌--來提醒溫水中的青蛙,已經對apple夠溫情了。 庫克不肯直接承認偏離品牌重視創新的DNA,為自己留下面子,但讓品牌失去虛心檢討的機會,可能導致消費者因為對產品不滿,降低對品牌的評價。一旦如此,水溫開始上升,青蛙就麻煩了。 同一時間,新任民進黨祕書長羅文嘉表示:「民進黨現在的問題就是品牌形象出了問題。」看到他這樣說,我腦中馬上跳出一個畫面--溫水中有兩隻青蛙,庫克和羅祕書長。 我必須強調,品牌在任何領域--商業界也好,產業界也好,政治界也好--從來都不會是問題的原因! 品牌是集合所有做為的總結,其中消費者對產品的印象當然最主要。換言之,品牌絕無可能搞壞自己,更不會搞壞產品。反之,必定是產品或人這兩個因素搞壞掉品牌。 產品勿庸多言,欠缺亮眼創新的iphone是眼前活生生的例子。至於人的因素,包括企業主、經營者、市場操盤者、經銷者、銷售人員、客服人員...任誰都會成為破壞品牌的戰犯。 羅祕書長說:「品牌若出問題,產品出售就有問題,市場一定受影響」,是說給外行人聽的。這段話的因果關係大謬。 我幫祕書長重新排列組合一下:產品若出問題,市場就有問題,品牌一定受影響。 援引此邏輯思考,檢討品牌時,倘若不觸及產品(人),那只是磨平表面傷口,未能治理筋骨血脈,難免徒勞無功。 再為祕書長籌,所謂「民進黨現在的問題就品牌形象出了問題」,見其果不見其因。擬改為:民進黨現在的問題,就產品不良,以致品牌形象出了問題。 不知祕書長以為然否?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黃文博/品牌到底是什麼?

到日本旅遊,走進澀谷區一家「無印良品」,在三樓寢具部,身旁出現一對操著台灣國語的中年夫婦,身材明顯發福的丈夫,看起來像是事業小有成就的殷實商人,他手裡提著數只購物袋,邊吃力地擠過略嫌狹窄的走道,邊以我想不聽都不行的宏亮聲音跟太太説話......。 「妳看,人家根本沒有牌子,東西還不是賣到嚇嚇叫,日本人實在厲害,品質顧好最重要,連名字也不必取,港款賺大錢。」 他太太的回答滿妙:「沒有名還能這樣有名,光廣告費就省不少呢!」 好可愛的一對。她倆頗像那種白手起家、吃過苦頭、勤奮打拼的台灣中小企業主。胼手胝足地開創了一片小天地,奉行「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這類傳統美德。從創業以來,大概除了換過兩塊招牌以外,從未花錢替他們的牌子打廣告。難怪會羨慕那種「沒有牌子」的「無印良品」。 其實,「無印良品」怎麼會沒有牌子呢?說無印,實則有印,就像赫赫有名的「象印」一樣,「無印良品」這四個字壓根兒是個不折不扣的牌子! 說穿了,「無」字只是行銷企劃人員想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另類思考,用顛覆正常思維的文字符號去聳動消費者的感官,反而可以強化印象。 所以,「無」絕對不表示它的擁有著對它無所作為。相反地,就算創業者最初著重的是提供優質產品,未將心思放在打響品牌上,但最終結果仍然會灌注到品牌名,消費者腦海中留下印記不會是「那件舒適好穿的衣服」或「那包健康美味的零食」,消費者需要一組文字或圖像符號來概括承受他對消費過程的所有感受,這種符號辨識便會是「那件在無印良品買的衣服」或「那包在無印良品買的零食」。 為了強化這種符號的記憶穿透力,以便與其他成百上千組符號競爭,品牌擁有者需要下很多功夫。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黃文博/台灣原生品牌很難走出台灣到世界做大聯盟級的競爭

十幾年前,我寫了台灣第一本本土觀點的品牌書--“品牌,原來如此”,其實當初並沒有不切實際地以為可以靠一本書,把品牌觀念普及為企業界的常識。僅僅希望多少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那個“重產品,輕品牌”的時代,像傳道人般傳遞並不討喜的觀念。 那本書顯然沒有如我所望。畢竟,從加工出口區開始,台灣的經濟,架構在生產製造,走B2B模式。根本無需深究消費市場,無需顧慮競爭策略。即便內需的B2C營銷操作,一樣用B2B的腦袋指揮B2C操作,產品、通路、價格、促銷、宣傳...,什麼都做了,就是欠缺在品牌策略下構思“產通價促宣”的正確觀念。 因此,台灣原生品牌很難走出台灣到世界做大聯盟級的競爭。少數勇敢走出去的品牌,通常因為經營者還是把品牌的位階擺在“產通價促宣”之下,結果多半鎩羽而歸。 我長期鑽研品牌與策略,深知這兩個領域的重要性,更深知這兩個領域就是台灣企業的罩門。真懂的人,很少!會教的人,更少!偏偏自以為懂的人,很多!!以致於台灣企業仍在用小學程度的品牌與策略觀念,跟國際企業拼大學考試。 正值半退休期的我,想想自己在品牌與策略領域,都已經發展成系統性的知識,總不能隨著退休而將之束之高閣。因此在2018年起心動念,以私塾型式悄然招生開課,傳授給有緣人。 坦白說,18小時的品牌課,俱為打底的觀念建構,以及需要學員自行用功的操作方法,我不提供速食型的技巧,不營造團康式的氛圍,課程真的很硬。更別說27小時的策略課,更燒腦,更摧心。 非得這樣教嗎?沒錯,真得這樣。這種對經營企業一輩子有用的硬底子功夫,怎麼可能一場seminar就學會?怎麼可能三、五小時就打通?課程能夠不硬嗎? 謝謝兩期品牌課的學員,謝謝兩期策略課的學員--其中有一些朋友品牌與策略課都上過。 謝謝各位好朋友的肯定與回饋,除了期望每位學員都能學以致用,我也鼓勵自己繼續教下去,引領更多有緣人進入品牌與策略的世界。 2019年,私塾班會持續以悄然不張揚的個性招生開課。同時,我會開啟企業專班的授課模式,直接接受企業邀約,為企業經營者與決策主管講授品牌課程,替有緣的企業建構品牌這具引擎,帶動“品(牌)產通價促宣”的正確營銷觀念。 我的職業生涯後段,會全力奉獻於兩件事情:1.公益 2.教育。 投入公益,是我精神上的自我救贖。而從事教育,是我參與救贖華人企業的承諾。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黃文博/台北市民真的這麼愛做頭髮?真的這麼愛喝咖啡?

每次逛中山北路光點文創商圈,就發現又多了幾家髮廊,又多了幾間咖啡廳。原本讓人流連的各色商家,隨著店租調漲,紛紛撤出。如今,髮廊與咖啡廳已經成為光點的代表性商家。 從光點向西延伸,近兩年開始商機勃興的赤峰街,逐漸跟光點連成一體,原本在光點設店的文創小鋪,衝著店租便宜,轉進此處。光點流逝的文創精神,好像在此重新找到寄託。但好景不常,不久前再訪赤峰街,赫見咖啡廳林立,而巷子內,髮廊的數量更令人訝異,其中在靠近南京西路的赤峰街二段一條不到五十公尺的窄巷,左右兩側竟然接連開了七家髮廊! 喝杯咖啡,做個頭髮,小確幸而已,當然一點問題都沒有。台北便利商店可以舉目皆是,房仲公司可以櫛比鱗次,百元快速剪髮店可以雨後春筍,為什麼咖啡廳和髮廊不能越開越多?有人買就有人賣,供需關係罷了。 我杞人憂天,憂慮年輕人的創業跟風問題。對比於百業均衡發展的年代,那個時代的青創具備多樣性,年輕創業者選擇多,單一業種不致因過早惡性競爭導致產業結構提早崩潰,提升了新創存活率。 而近幾年的情況,台灣產業發展遲滯且失衡,對年輕人來說,就業市場欠缺足夠機會與夠多選擇,沒有吸引力,造成投入青創的年輕人大幅增加。青創者中,有小部份屬於哥倫布人格型的開創式創業,走興趣與前景的創業路。另外大部份屬於祕密客(mimic)人格型的追隨式創業者,走安全與錢景的創業路。 在青年創業領域,風險控管的適用範疇,不應該跟中年創業一樣遍及商業模式、獲利模式、財務操作、資金流動、組織編成...所有面象。既然有年輕的本錢,就該有勇氣用高風險換取高回報。風險控管及於財務操作與組織編成這兩個面象即可。否則必然在趨利避險的心態下,內化自己成為mimic人格特質。 我不是說開髮廊與咖啡廳的年輕人必然是mimic,其中當然有基於興趣與前景而創業的哥倫布。但當看到新創髮廊與咖啡廳以超乎想像,甚至以不符合市場供需的超量供給擁入有限市場,不禁憂心年輕人的創業若只是立業,而非真正創業,輕易揮霍掉可能一生僅有一次的創業機會,豈不可惜? 從經濟學的立場,業種的多樣性非常重要,等於不斷在供應經濟擴張的可能性,替經濟體試探新動能。一般人從城市街廓樣貌即可窺知這個地域的多樣性夠不夠--當主要幹道逐漸失去店鋪多樣性,形同經濟動能亮起黃燈。 事實上,即便是mimic型的青創者,也滿懷希望與衝勁,因此我實在不願意引用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解釋台北市的“廊廳現象”如何促動了城市樣貌遠離多樣性。然而,無法逃避的現實擺在眼前,在超低風險控管下發展城市青創,讓超額供給的青創在缺乏動能的城市求生,多麼殘忍! 或許熱情的創青們對自身正困處羊群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渾然不覺,畢竟年輕眼中淨是美好。但我們這種體驗過百業均衡發展年代的老創,有必要提醒創青們:當你無論走到哪裡,都看到有廊又有廳,就表示該業種正在示警,超額供應終將拉你進入羊群隊伍,瞬間拉高你的經營風險。 建議創青們不妨效法“懶螞蟻效應(Ant Effect)”中,平日不埋首做工,卻抬頭觀察環境的懶惰螞蟻,反而能夠透過冷靜觀察,在原有食物來源斷絕時,替蟻群找到新的覓食來源。 我有兩位好友,專精設計與美學,創業之前先在欲設公司的廸化街蹲點,徹底瞭解該區生態後才出手租屋,找到了極有特色的辦公室。同時不固執於本業,緩步探索既合乎專長又有前景的定位。他們就是我眼中的聰明懶螞蟻。 冀望創青們能夠理解,不管是蛋塔、甜甜圈、雞排店、娃娃屋,還是髮廊、咖啡廳,不斷擴張的肯定是泡沫,泡沫必破! 想勇敢創業的青年朋友,問問你自己:要當羊?還是當懶螞蟻?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黃文博/全球百大品牌榜單,是給台灣的退學通知

一個只做產品,不顧品牌的經濟體,難怪享受不到溢價效益。 2018全球百大品牌公佈了,毫不意外,沒有台灣品牌。從2011年hTc攻上第98名,隔年隨即跌出百大之後,台灣似乎早已不把進入百大榜單當成追求目標。 這也難怪,台灣以B2B為主的產業型態,寧可當“隱形冠軍”,也不願競逐“世界知名”。因為前車之鑑不遠啊!除了悲情的hTc,Acer也在全球商業競技場摔過一跤,再換ASUS去打世界盃,目前的現況也令人捏一把冷汗。 台灣在包括半導體、資通訊、精密機械等幾個產品領域,台灣有優勢,而且有撼動供應鏈的優勢。然而,一提到市場戰,需要同時兼顧消費者端以及競爭者端的攻略,資金、組織、人才、策略、企圖,缺一不可,要糾結的事情可多了。幾十年來,台灣企業家習慣當silent supplier,專注產品與製程,專精成本與效率,錢都花在老闆自己懂與看得到的地方。沒有幾個老闆願意把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拿去跟消費者和競爭者糾結,因此,台灣的產業界,技術越來越好,卻離消費者越來越遠,跟競爭者也越差越多。業者眼中的市場,僅限於該產業的上游企業(幾乎都在國外)與下游協力廠(大部份在國內),心中對所謂市場的想像超級侷限,完全沒有納入對消費者與競爭者的策略性思考,這樣當然不可能側身百大品牌之林。 此種支撐經濟的產業模式,曾經帶給台灣美好的過去,還好的現在,以及脆弱的未來。脆弱的關鍵在於台灣企業出了這個島,非常不瞭解外面的消費者,無法參與別人在玩的市場賽局。其中一個嚴重後遺症是,台灣的行銷人員跟世界接不上軌,在島內缺乏打世界盃的舞台,行銷藍圖的想像跟他們的雇主一樣,侷限於2200萬人的有限市場。當產業或國家想去世界市場攻城掠地,立即發現能夠帶領台灣品牌去國際打仗的人才,奇缺。 困居供應鏈一環,上不及高端研發,下不及消費者的台灣產業,由於欠缺議價能力,很容易淪為國際品牌商壓迫成本以換取利潤的提款機,營收與獲利都要看上游的臉色。直言之,絕大多數台灣產業打得根本不是市場戰,而是搶單戰--用低利潤,加上原本應該獲取高利潤的精良製造技術,搶食國際訂單。 看上游臉色,很受氣。但比起看消費者臉色,必須增加國際行銷、調研、通路、法律、金融、傳播、客服...一籮筐的開銷,還是選擇看上游的臉色吧!所以,台灣產業界的組織以產製部門、營業部門、財務部門為主,少見品牌、行銷、傳播這三個部門。 我們B2B產業的產品價格由上游企業決定,沒辦法由自己根據市場策略決定。我們少數仍在打世界盃的B2C產業的產品價格,又因為長期“重產輕牌”--偏重產品研製,輕忽品牌建構--的經營心態,誤以為“產品好=品牌好”,品牌資產偏低,導致國際消費者無法認同台灣產品的有形價格可以附加上品牌的無形價值--也就是溢價效益極低。其影響,小則讓台灣的少數B2C品牌在國際市場賺得很辛苦,大則世界消費者對“台灣製造”給予貶低的評價。 更令我憂慮的是,台灣從政府主管產業政策與國際行銷的機關,一直到產業界,對品牌不甚理解或多有誤解。連講授品牌相關課程的機構和個人,教得也僅是表象皮毛。說得嚴厲些,整個台灣產官學界,對品牌管理的認知,國中程度而已。 其實,進不進百大品牌,不重要。中國大陸只有一個華為入列,但大陸企業搶進國際市場打品牌戰的企圖心極強,讓他們的產品創造了溢價效益,讓他們的國際行銷人才上戰場練兵,讓他們瞭解不同地域消費者的樣貌,讓他們架構出“研發-製造-行銷-品牌”的一條龍戰略雛形。 每年發佈的全球百大品牌榜單,好比是一張給台灣在世界市場的退學通知,提醒我們的企業家,如果不想被市場死當,該好好學習品牌這件事了。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黃文博/法官無能,稱他們為法客好了

圖/資深廣告人黃文博 藐視法律的,不是別人,正是法官自己!  台灣採行大陸法系,不像英美法系由法官援引判例判決,或創造判例供人援引。台灣的法官需依法裁判,不可隨意自創判例。  理論上,需依法律條文裁判的規範,應可限制人的主觀意志,避免出人意料的裁判結果。 實際上,法律條文反而給了法官極大的操弄空間。有的墨守成規,用幾十年前的語意詮釋現況,稱做「法匠」。有的咬文嚼字,做過度渲染,稱做「法氓」。有的鑽文字漏洞,刻意扭曲,稱做「法賊」。  法匠、法氓、法賊,通稱「法師」。 司法界的法師比不上宗教界的法師,後者無論法力是否高強,起碼敬神畏鬼,最多賺點昧心錢。前者打著法律旗號,枉法裁判,時有所聞,誤人性命,毀人一生。不憂讒,不畏譏。  法官不尊敬立法意旨而玩法,外界用恐龍形容。這個形容實在太不貼切--恐龍腦小,反應遲鈍,無思考能力,幹些傻事、笨事、糊塗事,本是正常。用恐龍形容玩法的法官,太厚道了。 如果用法師形容呢?相信宗教界的正牌法師必深覺受辱,因此也不妥當。  個人才疏學淺,一時想不到什麼夠貼切的形容詞。但看到又有一名法師型法官裁定無照酒駕撞死三條人命的惡人交保,且駁回以殺人罪聲押的請求。心頭除了憤怒,突然靈感乍現,想到貼切的形容詞了。 既然法官們無能替人民做主,無能伸張正義,那就不要再視之為護衛法律的「主」人,稱他們為「法客」好了!  從法官到法客,是台灣法師型法官用他們缺乏智商的腦袋與缺少人性的心,努力掙得的。 從今天起,台灣的法師型法官,請稱之為法客!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黃文博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simplyadshuang .本文為作者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廣告人黃文博 寫歌幫台東基督教醫院募款

【記者賴御文報導】很多人都認識資深的廣告才子黃文博,卻不知道他一直在幫台東基督教醫院做公益。最近,為了讓台東人不必辛苦奔波往返台東台北治療癌症,黃文博和其他公益夥伴幫東基規劃了一個勸募活動,製作了一首歌曲,徵求選拔出一位愛心歌手,由她演唱,並且拍攝了一支MV,希望讓更多人透過歌曲感受台東人留在台東治癌的迫切需要。 東基已經開始動工興建癌症醫療大樓,但是款項仍然不足。黃文博說,公益募款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在網路上,推廣也需要花錢。東基沒有推廣預算,因此黃文博自己寫歌曲的詞,省下找專業詞人的潤筆費。他謙稱MV限於預算,無法盡如人意,拜託好友幫忙在社群上轉發推薦這支MV,幫助東基募款興建癌症醫療大樓。 台東基督教醫院癌症醫療大樓的郵政劃撥捐款帳號是:0671-4451。愛心專線:089-310000。MV的連結網址是: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youtu.be&v=2-4ujws6vKk

黃文博/空屋問題,比空汙問題更嚴重!

圖/資深廣告人黃文博  空污恐懼症,傷肺;空屋恐慌症,傷心。 我悄悄放了兩個口罩到背包,以備空氣品質不良時使用。什麼狀況叫做不良?用目測。望向遠方,當平時清朗的景觀變得灰濛,戴口罩的時機來了。 最近發現拿出口罩的時機變頻繁,懷疑是空氣品質真的江河日下?或應歸疚我的視力退化?當然,也可能是過度敏感導致的歇斯底里? 在擔憂空污的同時,也留意到所謂空屋增加的現象 - 商圈店面空置,久久乏人問津這一陣子,又不斷傳出老店停業,連鎖店縮店的壞消息,街頭店面貼出的招租紅紙越來越常見。 我刻意花了幾天,繞行台北市數個商圈,發現店面空置普遍而明確,如病毒般正在侵蝕都市的商業免疫力,都市活力正朝不良方向發展。 什麼狀況叫不良?跟空污一樣,用目測。望向街廓,當過去熙來攘往的街況轉為冷清,生意人拉警報的時機來了。 租出去的店面不僅代表商家對人潮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人潮帶來的購買力人潮,如同人體血管中的血液;購買力,如同血液中攜氧的紅血球都市生命力必須倚靠人潮與購買力不斷加持,才能夠推動運作一個都市,如果缺乏人潮與購買力,就算標榜文創,只能淪為展示創意的櫥窗;就算標榜休閒,只能淪為小確幸橫流的失樂園;就算標榜數位,只能淪為競飆術語的紙上談兵。 這個都市正在流失的,不僅僅是競爭力,而是生命力! 店面空置增加的速度有多快,都市生命力流失的就有多快。侵蝕購買力的病毒一旦擴散,在街廓上看得見的商業活動趨於靜止,無論線上的虛擬商業行為多麼蓬勃,以目前虛實商業的佔比,虛擬商業絕難力挽狂瀾,只能看著都市免疫力崩潰,然後虛擬商業等著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商業免疫力崩潰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比人體免疫力崩潰進程更久,更難察覺。當你我身邊的人都察覺到,通常商業活動已經呈現僅僅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窒息狀態,除了食衣住行的基本盤,其他消費行為被抑制或延滯,文創,休閒,數位......通通打回原形,都市昏迷指數驟降。 大家關心空污的同時,真該關注空屋的問題。尤其是商圈店面空置,現下已進行到第二個階段,離最嚴重的第三階段不遠。 第一個階段:店面蛀牙! 商圈出現少數非連續性的店面空置,而且空置期長達數年,即使租出去,旋即恢復空置,成為常態。就像齒列掉了一顆牙,雖不影響咀嚼,但如長年不予補救,必定開始波及周遭好牙。 商圈中的商家彼此形成共生體系,自己吸引的人潮跟隔鄰吸引的人潮互換效益,聚攏成購買力的基礎。空​​置店面加一,表示人潮減一,購買力減一。空置店面多了,共生體系自難撐持。 第二階段:街廓缺牙! 從主要街廓撤走的商家,不致於輕易放棄經營,通常會考慮往商圈外搬移,降低店租,減輕壓力。殊不知,離商圈越遠,離人潮與購買力就越遠,存活率更堪慮。 許多人分析商圈店家是因為租金太高而棄租,我不太同意,因為只要有足夠的人潮與購買力,再高的店租也有利可圖,也能夠靠高收益抵銷。商家對人流一向敏感,不會輕易放棄高人流量的店面,當然也不願死守人流量明顯降低的店面。外滲到巷道內或商圈外緣的商家一多,如牙周病般,嚴重影響商圈共生體系的體質。 第三階段:商圈牙周病! 如上所述,店家搬離的核心原因並非租金。當一直下降的人潮與購買力無法支撐住租金水準,難忍空置的屋主必然降租,降租固然可以讓商家喘息,然而,再低的租金也擋不住因購買力降低造成的恐慌感。商業經營者寧可在高成本,高利潤,高前景的環境努力,也不願在低成本,低利潤,低前景的環境掙扎。 搬離商圈的店家越多,街廓缺牙情形顯而易見,想搬進商圈的店家對人潮與購買力起疑,進駐意願肯定越來越低,商圈注定完蛋。就這樣,從各地夜市開始,台灣的商業免疫力直線下降中。連都市商圈也處在第二階段的中期,情勢十分險峻。 什麼叫國家治理每個人定義不同我的定義是:國家領導人設法活絡經濟,激出人潮與購買力,讓帶氧的血液在身體奔流,領導人的國家治理起碼及格了。 什麼叫城市治理每個人說法不一,我的說法是:城市經營者設法拉抬商業,把人潮與購買力導向商圈,經營者的城市治理就算過關。 現況,並非如此。 台灣人正遭受雙污夾擊 - 空污,戕害我們的生理;空屋,損害我們的心理。 大人們,別只顧著防治空污,也請關注防止空屋。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黃文博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implyadshuang 。本文為作者專欄文章,不代表我媒體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