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左化鵬/微雕、毫雕、米雕和江米人

 一直以為「米雕」是在米粒上刻字,或在核桃上雕畫的一門藝術,必需藉由放大鏡,才能看出其中細微精妙之處。今天到基隆文化中心,參觀「張漢民、朱順和米雕雙人展」,才知以前我所認知的是微雕或稱毫雕。而米雕則是以前北平人所稱的「江米人」,台灣人稱之為「麵尪人」,俗稱「捏麵人」。

 小時候,常見街頭有人吆喝著賣捏麵人,有各種造型如孫悟空、豬八戒、白蛇娘娘等神話人物,有十二生肖、花鳥蟲魚或唐老鴨、米老鼠等卡通圖案,總是吸引了許多好奇的孩童圍觀。當時小孩子鮮少玩具,手裡只要有一支捏麵人,既可以當玩具又可以解饞,滿足了他們最大的渴望。但曾幾何時,揑麵人隨著歲月的流失,漸漸的在街頭消失了。不料,如今,卻又堂而皇之,成了在文化中心展覽的藝術品。

 今天展出的,完全不是我想像中人手一支的揑麵人,而是一幅幅像油畫般的作品,掛滿展覽會場,琳瑯滿目。由兩位創作者親自導覽。張漢民擅長北京獅、廣東獅、臺灣獅、客家獅等獅頭創作,朱順和的作品則以龍首、花鳥,神獸為主。他們以傳統技藝為基礎,用巧手揉揑出一個個神情唯妙唯肖的的獅頭或龍首,千姿百態,令人激賞不已。

 據作者說,以前捏麵人用的材料,是中筋麵粉加糯米粉,可以食用。而現在的捏麵人,用的是土司麵包粉或玉米粉為原料,加上白膠揉捏成型後,再塗上廣告原料,只能當藝術品觀賞。今天,看了他們的作品,欣見這項已逐漸式微,即將走入歷史的民間傳統技藝,能在他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走向藝術的殿堂。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