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左化鵬
已找到 34 則相關結果
2016年11月10日參觀桃園一處三合院,門屋及正屋皆是燕尾翹脊,可見這是當年大戶人家的宅第。我抬頭望見屋外紅磚牆面上鑲嵌有「竹苞」兩字,忽然想起一段有趣的故事。 「竹苞」兩字的出處,源自「詩經小雅」,「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松竹繁茂」,比喻家門興盛,這句成語,通常用於祝福別人新屋落成。據說,乾隆年間,權臣和珅,在宅第內修建一座涼亭,因仰慕大學士紀曉嵐才學淵博,特請他題匾,以光耀門楣。 紀曉嵐不假思索,立刻提筆寫了「竹苞」兩字,並告訴他語出詩經。和珅大喜過望,如獲至寶。命工匠趕緊製成金匾,懸於亭上。 一日,乾隆皇帝信步來到和珅宅第,和珅指著亭上掛的匾,洋洋得意的對乾隆說,匾上那字体蒼勁,龍飛鳳舞的「竹苞」兩字,乃大學士紀曉嵐所題。 乾隆觀字後,哈哈大笑,對一臉茫然,不知所以的和珅說,「竹字,可拆為个个兩字,苞字,可拆為草包兩字。竹苞,隱喻你們家個個是草包」。 和珅聽了,頓首跌足,又著了紀曉嵐這死老頭子的道兒,皇上面前不好發作,但從此懷恨在心,兩人成了生死冤家。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曾幾何時,每年今天11月11日,被人們稱之為「光棍節」。我先祝福天下所有的大小光棍爺們,都能找到如花美眷,早日脫離光棍生涯。若是踏破鐵鞋難覓佳偶,不妨到月下老人廟走一遭,當面祈求月老牽一絲紅線。 臺灣的月下老人廟多不勝數,有的遠在天邊,有的近在眼前。人們熟知的有台北萬華的龍山寺,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台中的慈惠堂,彰化鹿港的天后宮,日月潭龍鳳宮的月老祠,以及台南大天后宮等,這些廟宇都香火鼎盛。光棍朋友們,可以擇一口碑較佳的廟宇,焚香祝禱。但要提醒各位,今日適逢年度光棍大節,拜廟的光棍將摩肩接踵而至,所以欲拜請早,以免向隅。 曾有朋友問我,月下老人誰? 説實話,我也不知他老人家是何方神聖。只知他最早出現在唐朝。根據唐朝李復言的「續幽怪錄」記載:少年韋固,一夜投宿宋城(今河南商丘)客棧,遇見一老人,倚布囊,在月下翻書。韋固怪而問之「所閱何書」,老人回答說,這是鴛鴦譜,也就是天下人的婚姻登記簿。 老人並遙指一名才三歲的女娃說,她就是你十四年後的妻子。韋固好奇,趨前一看,見女娃容貌甚醜,即命僕人殺之,心想除掉此娃,永絕後患,日後豈會娶她為妻。不料,僕人不忍下手,只在女娃額頭上淺劃一刀。歲月如梭,十四年後,相州刺史王泰,聽說韋固有才,將義女許配給他。大婚之日,韋固掀起新娘的頭蓋,發現妻子額上留有疤痕,相詢之下,才知正是當年的小女娃。 此事甚奇,宋城縣宰聞說後,就把那間客棧定名為「定婚店」。「月下老人」的故事就此流傳,他也就成為專管人間婚配的神祇了。後人憑空想像,為月下老人塑造了白鬍鬚,臉泛紅光,左手持姻緣簿,右手拄拐杖的形象。為了怕他老人家孤單寂寞,人們又找了黑鬍子的文昌君和他作伴。倆個老家伙畫面不好看,於是又找了註生娘娘,或年輕貌美的紅娘其中一人陪祀。 註生娘娘的身世也不可考,有說是封神榜中的陳靖姑,也有說是明朝的趙貞娘。「紅娘」也無姓無名,只知她是出自元朝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崔鶯鶯的Y嬛,撮合了崔大小姐和張生(張珙)的一段姻緣。後來,紅娘也被引申為媒人的代名詞。 儘管月下老人,註生娘娘和紅娘,都是虛構的人物。但這些泥塑木雕的偶像,已被俸祀千百年,說不定真的得道成仙。光棍朋友們,拿香跟拜無妨,臺灣話說的好「有拜有保庇」。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在台北兄弟飯店,參加省立員林高中旅北校友新春團拜,一名年輕的小學妹,登台獻藝,她吹奏一種我從未見過的樂器。她介紹說這是「笙」,笙源自於「竽」。這種樂器,十八世紀時傳入歐洲,後來逐漸演化製成了小巧玲瓏的口琴,所以說,追本溯源,中國的竽,是歐洲口琴的老祖宗。 我不懂樂器,首次聽到這個說法,覺得十分新奇有趣。當她吹奏鄧麗君的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時,我的思緒,飄飄忽忽,渺渺茫茫,不由想起春秋戰國的一段故事:「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芋,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這就是後世「濫竽充數」成語的由來。 我又想起高中時,學校樂隊要參加雙十國慶遊行,缺大喇叭手一人,樂團指揮見我膀濶腰圓足堪重任,央我臨時上陣,不必真吹,裝模作樣即可,當我背起了亮閃閃的大喇叭,「遊街示眾」時,總感到路人的眼光,似乎都聚焦在我的身上,不免有些得意,一時心癢難熬,總想吹他兩下,顯露身手,還好為了顧全大局,始終一忍再忍,好不容易回到學校,卸下了沉重的大喇叭,大大的喘了一口氣。現在想想,當時的我,與春秋戰國時代,濫芋充數的南郭處士何異?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但對魯迅和臺靜農這對文友而言,卻是例外。魯迅恃才傲物,文字冷峻,待人寡淡,年輕時已是文壇祭酒,對人從不輕易贊一詞。但對臺靜農卻評價極高,曾説「臺君,為人極好」。魯迅也在主持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中,收錄自己和臺靜農各四篇小說,是當時入選最多的兩位作家。兩人惺惺相惜,大有「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杯酒」的況味。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的名句,早年,他就以筆代劍,橫掃千軍,獨步中國文壇,睥睨群雄。四十四歲那年,經人介紹,認識了一位來自安徽霍丘縣純樸憨厚的晚輩臺靜農,他仔細批閱這位後起之秀的「天二哥」「地之子」「吳老爹」「紅燈」「新墳」等以郷土為題材的小說,嘖嘖叫好,擊節讚賞。相差二十一歲的兩人,從此結爲忘年交,見面時,詩酒唱和,分手後,魚雁往返。臺靜農曾去信魯迅七十四封,魯迅覆函六十九封,收在「魯迅書信集」中的就有四十三封,異地相隔時,他們藉著文字,吐露對國事的看法,和對彼此的思念。 人生如萍聚,相交十一年後,魯迅就不幸辭世了,臺靜農悲痛莫名,擲筆三嘆,「有此山川,無此筆墨。鍾子不存,牙琴嘆息」。這其間,臺靜農也命運多舛,曾因文賈禍,三次遭縲䊶之災。有一次被拘囚在安徽老家老虎橋牢房,險些喪命。 民國三十五年,台灣光復的翌年,臺靜農應台大中文系系主任許壽裳之邀,由四川間關萬里奔波,渡海來台任教,當他走進空蕩蕩的教室,竟看不到半個身影,他叼著煙斗,站在講台上,茫然四顧,書空咄咄。隔年,才來了葉慶炳和陳詩禮兩名轉學生,葉慶炳後來也曾在輔大中文系執教。 當時,有人建議乾脆廢了中文系,臺靜農期以為不可,他說「只要有中國,有中國文化在,就不能沒有中文系」。民國37年,許壽裳在台大宿舍,不明不白的被利斧砍死,繼任的喬大壯返上海,在蘇州梅村橋,因憂憤國事,「阮醉屈沈」投江自盡。臺靜農只好臨危受命,接長了台大中文系主任的職務,自此一接就是二十年,為台大中文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治學嚴謹,兼容並蓄,創立了一派學風,他對學生循循善誘,授課時,如老吏斷獄,要言不煩,課堂上,學生無不如沐春風,越來越多的學生為仰慕他而來。 可是他的學生,對眼前這位謙冲自牧,和藹可親的教授,竟從來不知他就是三十年代中國新文學的點燈人,也從來不知他和魯迅的交往,他絕口不提往事,他將過往的一切,都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過去的橫逆和苦難,讓他選擇了韜光養晦,明哲保身。他像一張瘖啞的胡琴,不再發出琴音,却全力提攜後進,讓他們唱出嘹亮的歌聲。 來台後,他棲身在台北溫州街台大日式木造校舍。取名「歇腳庵」,不料此一歇腳,就是四十多年。這間小小的書齋,留下他多少的故國之思和無盡的鄉愁。他曾賦詩一首「老去空餘渡海心,蹉跎一世更何雲。無窮天地無窮憾,坐對斜陽看浮雲」。他徘徊斗室,痛飲酒,談離騷,寫下「戰後來台北,教學讀書之餘,每感郁結,意不能舒,唯時弄毫墨,以自排遣」。 政治高壓的年代,他將所有的煎熬痛苦,藉書法表現出來,在奇逸的草書,端凝的隸書,一點一捺一撇中,留下他生命的斑斑墨淚。 臺靜農平時最喜明末倪元璐的書畫,他常書寫六朝詩文,筆勢行走如刀,用筆奇險,戈戟森然。張大千外雙溪故居的「摩耶精舍」匾額,即是出自他的手筆,張大千曾評臺靜農的書法「三百年來,能得倪書神髓者,靜農一人」。後來臺靜農將「歇腳庵」更名,張大千亦贈「龍坡丈室」一匾,懸掛書房。 臺靜農台大退休後,應輔仁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王靜芝的邀請,前來新莊任教。我因系別不同,未列門牆,但常在校園裡,見到他長袍馬掛,大袖飄飄的身影,對這一代碩儒,無限欽仰。多年以後,我服務中視,見到貌似日本影星三船敏郎進階版的臺益公。臺灣姓臺的甚少,我好奇地問他和臺靜農有何關係?他䀹䀹眼,曖昧的說「不熟,但他都陪我媽媽睡覺」。明白了,原來他們是父子關係。臺君喜歡手談,常以牌會友,我曾多次到他東湖家中切磋麻將。一別又是經年,我懷念這位老友,午夜夢回,常被他「胡了!」的爽朗笑聲一驚而醒。 靜老一生,每飯必酒,菸不離口,完全違背了養生之道,竟也享壽八十九歲,1990年他辭世時,大陸著名書法家啟功淚流不止,他說「驚聞靜翁噩耗,不勝悲痛。平生師友之誼,竟於此畢」。哲人日已遠,當台大拆除溫州街的龍坡丈室,昔日的詩酒書香,已化為一縷輕煙時,大陸卻在安徽六安業集區南大街,興建了一座四間瓦房的「臺靜農紀念館」,讓後人瞻仰一代儒者的風範,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寄跡江湖,心存魏闕。臺靜農在海島臺灣四十四年,終其一生,再未踏入故國半步。他和摯友魯迅,死生契闊也已逾一甲子,前塵往事,不思量,自難忘。相信他們在天國,已心無顧忌,正煮酒論英雄,看濁世濤濤,萬寂殘紅一笑中。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看到這二張圖片。我的腦海中浮現一幕幕景像。我彷彿看見新疆大草原上,有一位蓄著一綹白色山羊鬍子的老者,彈著奇塔兒(吉他),對著依偎身旁,遠從台灣來的美婦,一遍遍吟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曾深深打動這位美婦的少女情懷。年輕時,她唱著這首歌,橫度了撒哈拉沙漠,行旅天涯。 老者是王洛賓,本名王榮庭。他是大陸著名的民族音樂家,有「西部歌謡之父」的美稱。這個名字,對台灣人而言,也許陌生。可是,你一定唱過或聽過他的歌。只要是華人世界,不分男女老少,無論長幼尊卑,也一定會哼哼唱唱「在那遙遠的地方」、「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達阪城的姑娘」、「彩虹妹妹」、「曼麗」、「掀起了你的頭蓋來」、「哪裡來的駱駝隊」、「在銀色的月光下」等歌謡。這些旋律優美的民歌,都是他年輕時的作品,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傳唱大江南北,街頭小巷。 十多年前,大陸發射第一枚探月人造衛星,搭載的就是這首王洛賓24歲時的成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要送給逃避家暴奔上月球的嫦娥。和愣頭愣腦,夙夜匪懈,不停伐桂的吳剛當伴手禮,撫慰他們兩位老人家,千年孤寂的心靈。 美婦,是台灣著名的女作家,原名陳懋平、後改名陳平,筆名三毛。她的作品有「撒哈拉沙漠的故事」、「荷西我愛你」、「雨季不再來」、「夢裡花落」「哭泣的駱駝」、「稻草人手記」、「你是我不及的夢」等。她曾是台灣許多青少年的偶像。一部部作品,充滿了異國的風情。倘佯其中,帶領人們騎著駱駝,馳騁非洲的沙漠,進入拉丁美洲的原始森林探幽。開啟華人流浪文學的風潮。 三毛,自幼多愁善感。個性稍嫌孤僻的她曾說,王洛賓的歌謡,伴隨她成長。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她又負笈西班牙深造,要從哲學的領域
午後,和煦的陽光,灑落在廈門大學波光粼粼的芙蓉湖上,湖畔如茵的草坪,見到一尊魯迅的銅像,我驅前合影留念。魯迅曽是我最欽仰的作家。他的著作「阿Q正傳」「孔乙己」「狂人日記」「徬徨」「故鄉」「吶喊」和「野草」,曾陪我度過一段少年十五二十時的青澀歲月。 在那個年代,魯迅的著作還是禁書,我在台北牯嶺街舊書攤無意中購得,如獲至寶,瞞著父母,偷偷地一遍遍翻閱,書中的阿Q、孔乙己等封建時代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在他的筆下,無不刻劃入微,栩栩如生,阿Q卑微的嘴臉,就不時的在我眼簾前跳躍。讀大學時,我又在台大附近的書報攤搜羅,購得魯迅全集和他的一些外國文學翻譯作品,再三研讀,溫故知新。 薄暮,微有涼意,我站在他的銅像前,思緒翻湧。魯迅是現代中國文學開山巨匠,蜚聲世界文壇。日本人推崇他是「20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也有一位瑞典學者研讀魯迅的作品後,深受感動,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卻被魯迅婉拒。魯迅在寫給他的至交臺靜農的信中說,「諾貝爾奬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奬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的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魯迅,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出生在清光緒七年,他生長的年代,正是中國最動蕩不安,人民生活異常痛苦的年代。少年魯迅,毅然剪掉象徵封建傳統和種族壓迫的辮子,二十一歲時,拍了一張小像,自題「靈台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闇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首小詩,肝膽照人,氣貫長虹,充分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情操,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氣概。 魯迅的小說,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在傳統教科書外,深刻的認識了中國社會陰暗的另一面。他終其一生,聲嘶力竭不斷地「吶喊」,要喚醒那一代的年輕人,要勇於對革命思想的追求,要激起對社會前進道路的渴望,和懷抱對富強中國的憧憬。他也呼籲不願受壓迫的人民站起來,不要再做「清政府刀頭之餓鬼」,「要充當革命之驍將」。 可惜天不假年,年輕時,曾到日本習醫的魯迅,最終在上海竟死於日本醫師之手,享年55歲。後來,他的日籍主治醫師須藤,突然無故失蹤,他的真正死因,眾說紛紜,迄今成謎。 這位被大陸推崇備至,到處立像紀念的文學泰斗,却因具有左翼背景,國民黨對他深惡痛絶,視之為毒草毒瘤,必欲除之而後快,他的名字在台灣被噤口不提,著作被全面封殺。誰能料到,近半世紀後,他的孫子周令飛竟娶了台灣媳婦張純華,成了台灣女婿。據說,小夫妻還一度淪落台北街頭賣爆米花。周令飛的女兒周璟馨,在台灣綜藝節目「我猜我猜猜猜猜」,參與評選「名門千金」,成了網路紅人。真是世事難料,你猜我猜,又有誰能猜得透。 據知,周令飛現在上海,創設了「魯迅文化基金會」,每年舉辦「魯迅文化論壇」「魯迅文化講座」。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迄今,也還不到一百年,黃埔江頭,曾經有男女二人,各自獨領風騷。男的,跺一跺腳,上海灘就地動天搖,他就是被稱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他的流氓成就,迄今無人能及。女的,粉墨登場,才清清嗓子,櫻唇輕啟,觀眾就如痴如醉,如瘋如狂,她是被菊壇譽為「冬皇」的孟小冬。她的戲曲,如今已成絕唱。 最近,「雙皇」一生的傳奇故事,兩岸三地都有長篇累牘的報導,也不斷的被拍成電影或連續劇,如「建國大業」,「梅蘭芳」,「上海灘」,「歲月之上海皇帝」,「 上海皇帝之雄霸天下 」,「大上海」,「上海,上海 」和「 梟雄 」等。演員馮小剛,葉童,章子怡等人,不論是飾杜月笙或孟小冬,無不施出渾身解數,透過他們維妙維肖的演繹,「雙皇」的身影,彷彿仍活躍在世人的眼前。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杜月笙出生在滿清末年( 1888年),上海高橋鎮的一貧戶人家。4歲失恃,6歲失怙。14歲那年,他忍飢挨餓,餐風露宿,來到了上海灘的十里鋪,一間水果行的老闆,好心收留了他,在此,練就一身削梨的好功夫,但他少年無賴,生性頑劣, 後來又混跡賭場,再加入青幫,因他智慮周密,心狠手辣,但卻又能仗義疏財,扶危濟困,不久後,萬眾歸心,竟成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幫會幫主。 他經營賭場時,意外的結識了兩名小混混,這兩名來上海灘闖蕩的初生之犢,混身是膽。一姓蔣,一姓戴。姓蔣的,投紅帖加入了青幫,成了他的晚輩,姓戴的,在賭場擲骰子使詐,被扭送到他的面前,不料,杜月笙一見這名姓戴的小老千,骨骼清奇,膽識過人,竟當埸和他歃血為盟,結為異姓兄弟。 杜月笙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就是「閒話一句」。江湖朋友有事相求,只要聽到他「閒話一句」,再大的雷雨,也立刻雲淡風輕。人又稱,杜月笙有一雙慧眼能識英雄, 果然他一見姓蔣和姓戴的,這一對來自浙江的好兄弟 ,就知道這是一樁亙古難遇的好買賣。他不遺餘力的資助蔣老弟,東征北伐,剿匪抗戰,最後蔣老弟平步青雲,成了國民政府主席。姓戴的老弟,也十分了得,如蜘蛛吐絲,在全國佈下天羅地網,協助蔣抓蚊捕蠅,剷除異己。後來,他成為中國的情報頭子。天罡配地煞。他們三人,結成的鐵三角,竟影響了中國近代半世紀。 獨留青塚向黃昏 基隆河畔的水返腳(汐止)秀峰國小操場後方,有一條逼仄的山路,我拾級而上,來到了杜月笙的墓前,當年,他鮮衣怒馬,快意江湖,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如今卻屈身在如此陰暗的角落,獨自忍受淒風苦雨。我望著墓碑上方,蔣介石題的「義節秉昭」扁額,想起了杜蔣兩人的一世恩怨情仇。 杜月笙發跡後,為光宗耀祖,興建了「杜家祠堂,落成日,情同手足的蔣介石,立刻頒贈「孝思不匱」的匾額 一方。南京五院院長偕各部會首長,和上海各界的名流,無不爭先親臨致賀,儀仗隊列隊杜公館前,長達數十里,民眾觀禮,萬頭鑽動,竟有十數人,被人潮擠落江中,那是何等風光氣派的場面。當國學大師章太炎,鼓唇搖舌,高聲朗誦杜月笙的祖先,是「及周,封於杜,為杜伯」。全場轟然一片喝彩,歌功頌德聲,不絕於耳,其實杜月笙心知肚明,貧寒之家沒有族譜,他何來杜伯祖先。但排山倒海而來的阿謏奉承,令他全身舒暢,睥睨政壇群英的嘴臉,他冷冷而笑,躊躇滿志。 大陸淪陷的前兩年,適逢他花甲之慶。門生故舊,照例為他祝壽,當時,蔣介石贈字「嘉樂宜年」。杜月笙聞弦歌而知雅意,知道蔣介石示意,要他安享晚年,不要再大事張揚,於是,他託辭避壽,稱病不出,但壽宴已欲罷不能仍照常舉行,賀客仍照樣臨門。賀禮堆積如山,于右任,孫科,居正,宋子文,孔祥熙等百人,聯名寫了一篇祝壽文。梅蘭芳和孟小冬,也在壽宴中登台獻唱。孟小冬唱罷「搜孤救孤」後,退出梨園,從此息影。「搜孤救孤」,成了千古絕唱。 抗戰勝利後,杜月笙錯估了他和蔣介石過命的交情,以為,蔣介石己穩坐江山,會讓他如願以償,當上海市長,漂白他「上海皇帝」的額頭印記,但他由香港返上海的途中,聽說上海市長己由錢大鈞出任。上海街頭到處都是「打倒杜月笙」「打倒社會惡勢力 」的旗幟標語,之後,他的子侄輩,老蔣的兒子小蔣,來上海打老虎,竟敢不顧情面,抓他的三兒子杜維屏開鍘。至此,杜對蔣心存芥蒂,兩人漸行漸遠。 兩年後,神州赤化,杜月笙避秦香江。晚年落寞,陪伴他的竟是他花甲壽宴中,唱「搜孤救孤」的孟小冬。孟小冬,原是梅蘭芳的第四房妻子,杜月笙落魄香江時,她嫁給了杜。成了杜月笙第五房妻子,兩人婚後年餘,杜月笙因哮喘病發,群醫束手,藥石罔效。臨終,他說,「我沒有希望了,你們有希望,中國還有希望」。語畢,溘然長逝。 杜月笙一生,鐘鳴鼎食,揮金如土,遺產卻僅剩十一萬美金。每房妻兒,各分一萬美元,女兒,沒出嫁的6千,已出嫁的4千,其他厚厚一疊的借據,一概銷毀, 他說「我不希望死後,你們還到處討債」。 杜月笙生前,曾感慨萬千的對人說,「蔣介石將我當夜壺,用完就扔到床頭下」。但他死後,蔣介石畢竟還是顧念舊情,將他的遺骨,遷葬到台灣汐止,如今,蔣也奉厝大溪,兩人大陸分手後,今生不相見,來世再難逢。半世紀的恩怨,「一死泯恩仇」。 斯人不寂寞,杜月笙仍有他的第四房妻子姚谷香作伴,她的墓就在他的腳畔。他們的墓碑,都面朝上海,只能看到黃浦灘頭,那一幢幢林立的高樓,遙想上一世紀的風華。煙花易冷,他們看不到到台北101施放的火樹銀花 。 曾有一老兵,他和杜月笙素無淵源,只因仰慕他的俠義,經常會帶著一面小國旗,步屨蹣跚的來到杜的墓前,修剪雜草,清掃落葉, 喃喃的訴說心酸的往事。如今國旗依舊在,但己不見白髮老兵的蹤影。 冬皇 「君住長江頭,妾住長江尾,朝朝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冬皇」,是菊壇對孟小冬的美譽,她本名孟若蘭,出身上海梨園世家,師淑余叔元,女扮男裝,扮相英俊,嗓音蒼勁,藝成後,曾自許「唱戲要唱頭牌,要嫁,就嫁給一跺腳,就能令上海灘亂顫的英雄人物」。皇天不負苦心人,果然日後,她唱戲成了頭牌,嫁人嫁給了杜月笙。老天讓她如願。 孟小冬,先是嫁給了梅蘭芳,梅蘭芳,是中國四大名旦之首,男扮女裝,出神入化,他也是中國菊壇不世出的奇葩,有人說,見過梅蘭芳的一雙纖纖玉手,其他女人的手,都可刴去。有一年,他在日本關東演出時,突患盲腸炎,手術後,醫生堅不收費,只要求他賜一顆景泰藍袖扣作為紀念。可見他當時深受人們歡迎的程度。 孟小冬和梅蘭芳1925年,曾同時登台合演「遊龍戲鳳」,孟小冬女扮男裝,梅蘭芳男扮女裝,這一對金童玉女,顛鸞倒鳳,假戲真做,竟緣定終生,只可惜顛鸞倒鳳才6年,就又勞燕分飛,孟小冬後來在杜月笙的第四房妻子姚谷香的攝合下,在香港嫁給了杜月笙,成了杜的第五房妻子,她從此也退出了舞台。 杜月笙一年後病逝, 遺骨運來台灣,她繼續留住香港18年,喜愛京劇的辜振甫,當年避難香港時,還曾登門向她討教。1967年,她移居台灣,住信義路一間小公寓,設帳授徒,偶而打打小麻將,消遣餘生。 1976年11月,虛齡70的孟小冬,友人和弟子為她做壽,她一時興起,和弟子錢培榮,合演「定軍山」, 隔天患重感冒,一病不起,當時杜月笙汐止墓園,已無空地,無處容身,她只好歸葬在樹林山佳「淨律寺佛教公墓」,她的墓碑極簡單,僅有「杜母孟太夫人墓 張大千題跋」,等寥寥數字。碑文中,看不出是一代名伶的墳塋。 「雙皇」,崛起於黃浦灘,埋骨於台灣,一在基隆河畔,一在淡水河邊。楚天雲濶,只能遙遙相望。然而,孟小冬並不寂寞,她的芳鄰有杜月笙的女婿金元吉,蔣經國留俄的故友王新衡 ,國學大師王雲五。 他們可以戲談人生,笑論古今,臧否時局,月旦人物,閒時,還可以湊一桌麻將。 吃 ! 碰 ! 胡 !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喝吧,藍叫水! 中美貿易大戰,方興未艾。中國大陸的「藍叫可樂」,誓言要讓美利堅的「可口可樂」胯下稱臣。 「藍叫可樂」是福建廈門慕絲妮公司出產的藍莓氣泡飲料。logo標示要人們「拒絕美國可口可樂,要喝就喝中國的藍叫可樂」「藍叫有力量」。去年五月甫一推出,就獲得許多具有民族意識的人們青睞,創下了一億元人民幣的銷售佳績。 只不過是普通的飲料,為何取名藍叫,是因為氣水呈淡藍的顏色嗎?台灣和廈門,一衣帶水,兩地人同操閩南語,喝藍叫可樂是否別是一番滋味上心頭?北方人應不知這兩個字的隱喻。大口喝吧,藍叫!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黃鼠狼給雞拜年 爆竹一聲除舊歲,想起「黃鼠狼給雞拜年」的俚語,就忍不住發噱。 小時候,從未見過黃鼠狼,想像中的黃鼠狼,應該像是窮凶惡極的大灰狼,躡手躡腳,嘴角流涎的在雞舍前徘徊,牠要向鷄拜年,豈能安什麼好心眼?直到幾年前,我到江蘇溧陽探友,一日,附近農戸大嚷大叫,活捉到一隻黃鼠狼,我趕緊去湊熱鬧,定睛一瞧,瑟縮在籠子裡的黃鼠狼,體型嬌小,金黃色的毛皮,一毬蓬鬆的尾巴,活脫脫就像隻黃色的小松鼠,兩個眼珠子不停的亂轉,正向人搖尾乞憐。 難道這可憐的小東西,真的就是黃鼠狼?和我想像中的落差太大,不禁有些失望又有些好笑。我若是隻大公雞,正好找牠戲耍,牠上門向我拜年,管牠安什麼鳥心眼,我坦然受之,何懼之有? 據知,黃鼠狼晝伏夜出,是夜行性動物,主要捕食青蛙、溪魚、野鼠、鳥卵和癩蛤蟆。農家少了隻雞,丟了隻鴨,怪罪於牠,似乎沒什麼道理。牠的生性又膽小,只要有生人靠近,牠就會像臭鼬一樣,排放一種中人欲嘔的氣體,然後逃之夭夭。 我實在想不透,黃鼠狼給雞拜年的俚語,由何而來?中國北方為何到處可見「黃大仙廟」,廟中供奉的就是黃鼠狼,難道黃鼠狼也會修道成仙?人們頂禮膜拜黃大仙,祈求四境平安,五穀豐登。或許也祈求晚上家禽無虞,能安安穩穩一覺到天明。 「北黃南狐」,中國南方各地,拜的是「狐仙廟」,難不成狐狸也會修煉成精?台灣人多迷信鬼神,無所不拜,也有人拜狐狸精,「狐仙廟」大多隱身在民宅或大樓的二樓,善男信女大多是風塵女郎、演藝圈人士或政商名流,三更半夜他們提著生雞蛋、麻糬或水果,前來焚香祝禱,男求「魅」符,女求「媚」符,據說,拜狐仙會招來好的桃花運,集結人氣,增加票源,財運亨通,政治獻金滾滾而來。 我的好友伍博士,他是台灣學歷最高的道長。家中也拜黃大仙。此黃大仙非彼黃大仙,他是由香港黃大仙祠分靈而來,這位黃大仙是道教位列仙班著名神祗黃初平,據說法力無邊,十分靈驗。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應好友明道大學葉東舜教授之邀,我和好友賀鐵君伉儷、李培雄伉儷及明道大學、中華大學師生五十多人,前往廈門訪問六天。其中除了有一天去參訪廈門大學和鼓浪嶼,其他五天,都下榻在集美區的山水賓館,以賓館為中心,向四周做放射性的參訪旅遊,足跡遍及了整個集美區。 小小的集美,集天下之大美,這裡原先是位於廈門東南的濱海小漁村,如今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很多大樓的型式,都像是頭戴斗笠身穿西裝,融合了中西建築之美,極具特色。這裡的學府黌宮林立,處處弦歌,也是福建省的學術重鎮。 整個集美區,「陳嘉庚先生」的名字,無所不在。我們參觀了陳嘉庚紀念館、嘉庚文化廣場、陳嘉庚先生故居、嘉庚公園、陳嘉庚先生興建的歸來堂與歸來園,也參觀了陳嘉庚先生的墓園,他就歸葬於此處的「鰲園」。陳嘉庚先生,生於斯葬於斯。他的一生頗富傳奇,他讓全世界的華人看見了集美,他是集美人心中永遠的驕傲。 陳嘉庚先生,出生在西元1874年,那時已是風雨飄搖的滿清末葉,17歲時,他為謀生活,遠渡重洋到新加坡依親,先在父親經營的米行打工,後來自立門戶,開了間鳯梨罐頭工廠,獲利頗豐,26歲又和友人合夥經營橡膠事業,越15年,他已擁有一萬五千英畝的橡膠園,富甲一方,他又擴大成立橡膠製造廠,生產膠鞋、輪胎,銷售網遍布東南亞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廈門、廣州等地,鼎盛時期,經濟實力稱霸整個東南亞。 華僑是革命之母,陳嘉庚先生是一位愛國商人,早年就加入同盟會,不惜毀家紓難,全力資助國父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民國建立後,他認為救國要從教育著手,從民國二年起,他在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小學、中學、師範學校、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並建立了科學館、圖書館、和醫院,使集美成為系統完整的學村。 同時,他也不忘回饋讓他發跡的新加坡,建立了南洋華僑中學,這也是在海外成立的第一所華文學校。民國10年,他又獨資創辦了廈門大學,為了這所大學,他四處奔走,嘔心瀝血,並不惜重金禮聘最優秀的師資,使廈大成為當時全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如今,也是中國前二十大重點大學,廈大校園之美,被譽為中國第一。 多難的祖國,日寇的鐵蹄入侵,抗戰軍興,陳嘉庚先生更是愛國不落人後,他組織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到全國各地宣慰戰士和賑災,他個人就捐贈了一百多架戰鬥機,幾千輛戰車,百億軍火和救濟物資,對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他因極力反對國共內戰,不見容於蔣公。因此,陳嘉庚的大名,對台灣人而言,也許陌生,但每一個台灣人都應該永矢不忘陳嘉庚的名字。中共建政後,陳嘉庚以華僑代表身分,參加首次中共政治協商會議,他激烈反對毛澤東沿用「中華民國」的國號,最後,幾經討論,中共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若不是陳嘉庚先生的堅持,今天的台灣可能依然是「中華民國台灣省」。彼此都是中華民國,兩岸一家親,還談什麼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一國兩制? 陳嘉庚先生,1961年病逝北京,享壽87歲,死後哀榮,隆重歸葬於故鄉鰲園。我在潯江之濱他的墳塋前,衷心悼念這位偉大的華僑。想起199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將一顆編號298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抬頭仰望,這顆陳嘉庚星,將永遠照耀在中華大地上。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更多I-media話題●惠台措施奏效 兩岸影視合作引起迴響●立委補選是柯文哲消風? 他:不是哦●韓流排擠效應? 新北市:今年招商3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