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張瑞雄專欄】矽盾變薄牆?從「五五分」看晶片地緣政治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美國一紙「五五分」構想,把台灣的晶片優勢瞬間推向地緣政治的險境。這場看似產能調整的政策,其實是一場深刻的戰略佈局。從表面上看,美方希望在晶片製造上達到與台灣「五五分」的平衡,以降低對單一區域的依賴。但從骨子裡說,這是一場以安全為名、經濟為實的主權再分配行動,其後座力不僅可能動搖台灣的產業根基,更可能重塑全球半導體版圖的權力秩序。

自古以來,強權爭霸的手段從未離開「技術制高點」的爭奪。半導體即是當代國際角力的核心。美國從2%產能要躍升到40%,甚至50%,在極短時間內幾乎是天方夜譚,除非以強勢政治力量挾其盟友而行。於是台灣就被推上了談判桌,晶片成為談判的籌碼。表面上是合作,實際上強壓的讓步。台灣晶片生產的每一分產能調動,都是一場戰略上的讓渡。

台積電不僅是一家企業,它承載的是台灣整體在全球科技分工中的主動權。將一半產能移往美國,不僅會削弱本地供應鏈的完整性,也可能動搖台灣「護國神山」的地位。當美方開始以國安為名重塑供應鏈時,實際上是在將全球自由貿易的共識拆解為地緣政治的壁壘。美國不是在搭建矽盾,而是在築一道自保的高牆。一旦築成,外面的世界不再具有戰略價值,只剩生產外包的角色。

更可議的是,美方提出的五五分,不只是產能分攤的建議,而是一種語言陷阱。當一方掌握資源優勢時,最常見的談判手法就是創造「合理的比例幻覺」,讓對方以為「各半」是公平,其實是在不對等的基礎上拉平分潤權限。

台灣晶片技術、製程、效率、良率、人才密度皆為全球第一,憑什麼要與一個剛起步、成本高昂的市場「對半分」?這就好比小溪要求江河共用水源,無理蠻橫。

美國擁有技術封鎖、設備控制、出口限制等手段,對台積電而言,每一項都可能是壓力的來源。即便台積電可以將成本轉嫁給客戶,但當全球政治風向使得「非美地區」不再被視為可信賴供應地,訂單自然轉向,美方也可扶植其他國家廠商分食市場。這一切並非發生於未來,而是已經在悄悄發酵。所謂「溫水煮青蛙」,正是這場晶片轉移的真實寫照。

台灣政府若一味忍讓,只求眼前不吵不鬧,不僅失去談判籌碼,也會讓整個產業失去方向。從長遠來看,產業政策與外交戰略應該同步調整。在維持與美國合作的同時,也應擴大與日本、韓國、東協乃至歐洲的實質合作,不讓自己淪為單邊依賴體制下的附庸。過去強調「去中」的戰略布局,是否也該思考「去美」的選項?不是為了對抗,而是為了平衡。

這次「五五分」風波,不單是一場產能分配爭議,而是對台灣整體國家戰略的考驗。要理解,美方關注的從來不是台灣的產業活力,而是其戰略穩定性。當美國提出「五五分」的同時,也是在釋放訊號:晶片不只是科技商品,更是國安資產。台灣若看不清此局,繼續把矽盾當作保護傘,終有一日,會發現那傘已不在自己手上。

所幸,台灣並非毫無籌碼。高階製程技術、專業工程人才、先進封裝研發等,都是不可複製的核心能力。在全球供應鏈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技術不可替代性」才是談判桌上最堅固的籌碼。因此,與其消極應對,不如主動布局,以科技外交為骨幹,結合經濟、教育與安全戰略,重新定義「矽盾」的意義與內涵。

「小國無外交」早已是過時的說法,今日的台灣,若能善用科技力量、智慧戰略與國際協調,不但能在矽盾之下自保,甚至能在變局之中開創新局。國際局勢瞬息萬變,只有抓緊主動權,才能不成為別人桌上的籌碼。真正的矽盾,不是工廠的鋼筋水泥,而是決策者的格局與遠見。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