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大陸太空計畫大躍進 規畫撞擊一顆小行星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吳偉仁日前在安徽合肥舉行的國際會議上宣布,正計畫在未來進行撞擊小行星實驗。圖/取自財聯社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吳偉仁日前在安徽合肥舉行的國際會議上宣布,正計畫在未來進行撞擊小行星實驗。圖/取自財聯社

繼探月計畫後,大陸太空計畫再次大躍進,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兼首席科學家吳偉仁日前在安徽合肥舉行的國際會議上宣布,在不久的將來,大陸將對一顆對地球存在潛在威脅的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演示驗證任務,先獲取其詳細特性參數,然後對其實施高速撞擊。

9月4日至5日,以「小行星探測、防禦和資源利用」為主題的第三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在合肥召開。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駐北京大使、國際組織負責人、太空機構代表、科研院所專家等共400餘人出席,共同研討小行星探測、防禦及地外資源開發利用等國際前沿問題。吳偉仁在會上宣布,大陸將開展小行星撞擊演示驗證任務。

避免「行星撞地球」是上述計畫的主要目標,吳偉仁表示,大陸將構建相對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測與防禦體系,「近地小行星是太陽系中最具潛在威脅的天體之一,小行星撞擊被列為威脅人類生存的二十大災難之首」,「高破壞性撞擊事件概率極小、但危害極大」,而現在,人類對於小行星的研究還遠遠不夠。

截至2025年3月,人類共發現近地小行星38048顆,但由於小行星監測難度大,近地小行星中完成編碼的數量只占真實數量的1%。

近年來,大陸國家航太局相繼啟動了近地小行星探測計畫和小行星防禦等工程論證和實施,明確提出「論證建設近地小天體防禦系統」,大陸科學家從監測預警、在軌處置、體系應對等方面,提出了建設相對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測防禦體系戰略構想,將構建常態運行的天地一體化協同監測預警體系,形成「動能撞擊為主、多技術互補」的處置能力。

小行星的資源利用也是上述計畫的目標之一,「小行星探測、防禦和資源開發利用,直接關係到地球安全和人類福祉,工程體系構成複雜、產業經濟潛力巨大、在軌實施技術難度大、適宜開展國際協作。」 吳偉仁解釋,小行星並非單單意味著風險,其本身還是一種寶藏,小行星富含鐵、鎳、鉑族金屬以及水冰等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主要太空國家對此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