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位知名經濟學者近日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繼20年前「中國衝擊」(China Shock)重創美國製造業後,第二波更具破壞性的「中國衝擊2.0」正迅速來襲,這次的焦點已從低價製造轉向高科技創新領域。他們警告,若美國繼續以過時的政策工具應對,將可能失去在21世紀重要產業中的全球領導地位。
撰文者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奧托爾(David Autor)與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經濟學教授漢森(Gordon Hanson)。兩人曾於2013至2016年間發表研究,首次以實證方式揭示中國製造業崛起對美國就業市場的長期衝擊,該研究當年在學界與政策圈引發高度關注。
第一波中國衝擊重創美國製造業
他們指出,所謂的「中國衝擊1.0」主要發生在1999年至2007年間,當時中國完成自後毛澤東時代以來的市場經濟轉型,大量廉價勞力進入出口導向型工業。美國則在此期間流失約四分之一的製造業職位,即便至今部分地區經濟有所復甦,但多數新增職位集中於低薪服務業,難以替代原本中產階級依賴的製造業職位。
根據奧托爾與漢森分析,「中國衝擊2.0」已不再是以低成本商品為主,而是中國國家主導的高科技產業升級計畫。當前中國正快速進軍人工智慧(AI)、量子計算、半導體、核融合、生物科技、電動車與高效電池等戰略技術領域,並在全球技術競賽中取得領先地位。
正在快速逼近的「中國衝擊2.0」意味著中國將從弱者變為強者。如今,中國正積極爭奪美國長期以來位居領導地位的創新領域:航空、人工智慧、電信、微處理器、機器人、核能和聚變能、量子運算、生物技術和製藥、太陽能、電池。擁有這些領域可以帶來的紅利包括:高利潤和高薪工作帶來的經濟利益;塑造技術前沿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以及控制戰場帶來的軍事實力。
中國科技全面突圍 美國應對遲緩
根據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最新數據,在2023年的64項前沿科技領域中,中國在57項領先美國,而在2003至2007年間,美國曾在其中60項保持領先地位。這項轉變顯示出中國科技實力在過去十年間已發生結構性變化。
與過去依賴外資不同,如今中國採取地方政府主導、國資與私企協作的混合模式進行產業布局。例如內陸城市合肥近年來藉由大舉投資電動車與電池製造,成功由經濟弱省一躍成為全國工業重鎮。此外,全球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無人機商大疆(DJI)與太陽能企業隆基(LONGi)等,皆為中國30年內扶植出的高科技新創企業。
針對美國目前的因應策略,兩位學者認為僅依賴高關稅措施並不足以有效對抗來自中國的競爭。他們指出:「我們擁有的政策工具箱中,若只剩關稅,就如同拿著大錘對付所有問題,反而容易誤傷盟友與自身企業。」
不能只靠關稅 美國再不創新將輸掉未來
為應對即將到來的中國衝擊2.0,奧托爾與漢森提出四項具體建議:
與盟友協同應對:美國應與歐盟、日本、韓國、加拿大與墨西哥等貿易夥伴合作,避免對盟友施加懲罰性關稅,反而應共同制定有利科技產業的政策環境。
引入中國產業競爭者:美國應鼓勵中國電動車與電池廠商赴美設廠,透過競爭促進本土企業升級,如同當年中國引入特斯拉促進本土發展一樣。
建立戰略創新體系:參照歷史上的科研成功經驗,如太空競賽與新冠疫苗開發,政府應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創新投資,並建立政治中立的創新基金機構。
強化勞動市場安全網:應擴大失業保險、職業訓練與貿易調整援助計畫,以減輕未來產業轉型帶來的就業衝擊。
兩人最後指出,美國當前政治體制短視近利,經常在重大經濟政策上缺乏持續性。若無法及時調整戰略與產業政策,美國恐將錯失科技與產業領導地位。
兩位經濟學者在文章中強調:「我們曾錯過保住製造業中產階級工作的機會。如果繼續打過時的戰爭,頂多拿回做球鞋的工作,但會失去真正關鍵的未來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