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金剛般若波羅蜜,最尊貴、最殊勝、最為第一,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一切諸佛皆從此經中出。
世尊於般若十六會中,特別在第九會時,為大乘者、最上乘者說此經,足見《金剛經》對於啟發修行人開悟的智慧,是相當重要的。
佛告須菩提:「金剛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請頌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稀見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則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此,現代修行人應該打破傳統看經、讀經、誦經的習慣,更進一步的深刻體會佛說《金剛經》的真實義,也就是要真修實證,讓《金剛經》成為一部真正的「活的金剛經」。
如果台灣人民都能瞭解《金剛經》的真實義,同時實際將經中的智慧運用於生活之中,就能清淨每個人的磁場,而這一股共有的清淨力量,也會改變來自於低層次、干擾人類的惡質磁場,讓惡運遠離、災難不生,徹底改變台灣的命運。
釋名《金剛經》
所有的佛經,包括《金剛經》,都不是用來朗讀、背誦的,而是要真修實證。但在進入真修實證《金剛經》之前,首先要瞭解什麼是《金剛經》。
《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或稱為《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因為這是一部開悟成就的經典,是大乘菩薩所修行的。
什麼是「大乘」?
一般人依修行目的或修行方法的不同,而將佛法分為小乘、大乘、最上乘(或稱無上乘):
1.小乘佛法:即「獨覺禪」,只修自己,自修自證。
2.大乘佛法:「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禪行菩薩。
3.最上乘佛法:修行「當下開悟、一世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法門,也就是成就佛菩薩。
什麼是「金剛」?
修行是從「凡人」開始修起,一般說來,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超凡入聖」,修到佛菩薩的果位。所謂三大阿僧祇劫,並不是指時間的長短,而是指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也就是說,修行要超越三界,然後才能夠進入聖位。
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的障礙與磨難,以及許多的煩惱與痛苦,如果沒有一顆堅定的金剛心,是很難成就的。因此,「金剛」的含意就是要勇猛的去克服、去突破萬難,讓自己可以順利的修行證道。
什麼是「般若」?
般若是指大智慧,不是一般所謂的聰明。大智慧來自每一個眾生的靈性,是靈性本有的智慧,所以要用「靈性」修行,而不是用「人」來修行?如果你懂得與內在的靈性相應,就可以得到大智慧,什麼樣的智慧?就是可以讓每一個修行人成就佛菩薩、到達佛國境土的智慧,這就是「般若」。
什麼是「波羅蜜」?
所謂波羅蜜,一般的翻譯是「彼岸」,是極樂世界,也就是佛國淨土;至於相對於彼岸的「此岸」,則是痛苦的煩惱世界。
什麼是「經」?
「經」是不變的真理,也就是佛陀所說的這些可以讓人成就佛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是永不變異的真理;和一般善知識的著作不同,那是「論」。
由此可知,《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意義,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一定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才能夠真正開悟,而後成就,可見這部經典是多麼重要!
第一品:法會因由 說法聚會 由此起因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阿難是親自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樣說法的:當時,佛在中印度的舍衛國波斯匿城,離城約六英里的祇樹給孤獨園中,為一千二百五○位大比丘說這一部《金剛經》。
所謂大比丘,是修行大菩薩行、要成就大菩薩的禪行者,也就是要自覺覺他、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這天早上,到了用餐時間,佛穿好了衣服,持著缽,進城去挨家挨戶的托缽化緣。我們知道,托缽化緣不是每家都有的,所以佛是一戶一戶、不分貧富的去托缽,化緣完畢,再回到祇樹給孤獨園中用餐。
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吃完飯後,收好衣缽,也把因行腳而髒污的腳洗乾淨了,就敷好座位,準備開始禪定。
尊貴的佛,謙卑的行為
在第一分中,雖然佛還沒有開始說法,但從簡單的字裡行間,可以瞭解,佛以如此尊貴的應化身在娑婆世界裡度化眾生,卻和大家一樣,親自行腳到城裡化緣,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尊貴身分而要求弟子幫祂托缽,這種謙卑的行為,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的。
從這裡也可以開悟一件事:就是一個越尊貴的人,就越謙卑,即使像世尊這樣的聖者,祂的生活也和凡人無異,由此可以看出,佛是多麼平凡,多麼偉大。而我們只是世間的一個普通凡人,有什麼值得驕傲與得意的呢?尤其很多修行人,常常在自己稍有心得時,就犯了傲慢的毛病。當一個人起了慢心,修行方向就會偏差,可怕的是,他自己還不自覺。所以在修行當中,「三毒(貪嗔癡)二邪(慢疑)」的功課是最重要的。
那麼要怎麼修?就是學習佛的尊貴與佛的謙卑心,就像稻穗一樣,結實越多,就越下垂。
生活有律,修行無止時
祇樹給孤獨園距離波斯匿城有六英里之遙,來回大概要花費兩個小時,但不管是佛陀,還是佛的弟子,都不會因為走累了,或是肚子餓了,就在中途停下來用餐或休息,一定都是回到精舍以後才吃飯,這是他們外出化緣的規矩;可見不管是佛還是僧團,他們的生活都很有規律,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都有一定的安排。若加以推算,世尊此時已經六十歲了,身邊的弟子也差不多追隨他修行三十年了;由此可知,修行是沒有終止的,就是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一樣。
過午不食的真實義
世尊曾教導弟子們「過午不食」,這是因為從祇樹給孤獨園到城中的距離遙遠,來回費時,比方如果早上八點鐘出門,行腳到城裡差不多十點左右,然後才開始一家家的化緣。若一切順利,回到精舍用餐時,幾乎已經近中午了,接著又要忙著為下一餐出門托缽,於是每天都在為張羅三餐而忙碌,哪裡還有時間禪坐修行呢?所以佛才規定「過午不食」。但現代修行人因環境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因此不必墨守成規。和當年世尊的時代相比,現在的修行人真是太幸福了,更應該要好好精進。
以「佛正在為自己開示」的心來讀經
雖然這整部《金剛經》都是佛與長老須菩提的對話,但我們在看這部經典的時候,要把須菩提當成是自己,而佛就是在為自己開示。如果能以這樣的心與佛相應,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何況,那位長老須菩提,也許就是前世的自己也說不定。
學習給孤獨長者的布施精神
佛說這部《金剛經》的地點,是在祇樹給孤獨園,這座祇樹給孤獨園,是由給孤獨長者所發心供養的,恭請佛在這裡為大眾說法。給孤獨長者的這份菩提心,非常令人感動,他為了讓自己的同胞也有機會聽聞佛法,不惜花費鉅額金錢,以黃金鋪滿園地的代價,購得這座園林,這種布施功德非常偉大,值得大家學習。
修行要超越地球時空
有句話說:「光陰似箭」,意思是勸世人愛惜時間,尤其修行人更要有這種開悟,因為當我們真正明白修行的重要性,而想真心要修行的時候,都已經是好幾十歲了,要在剩下的人生中成就無上菩提,真的很不容易;所以一定要「超越地球的時空而修行」。
因為真正在修行的是「靈性」,不是「人」;所以不要一直停留在看經、持咒或是唸佛…這種「人」的修行,應該再更進一步,跨越「人」的層次,直接進入靈性修行。怎麼修?只有在禪定中才能做到。
生命寶貴 修行趁早
人的生命非常寶貴,尤其當我們到醫院的時候,總會發現病患很多,甚至有人還等不到床位,這實在是很無奈的事。又比如去殯儀館參加告別儀式,你會不會想到,將來哪一天是輪到自己被人家送別呢?人生無常,什麼時候大限來臨,根本無可預知;所以當這口氣還在的時候,就應該好好把握,及早修行。如果你能有這種開悟,就能當下精進,並找到修行究竟正法的法門,成就菩提,讓自己這一生這一世沒有白來人間。
很多人都不瞭解,為什麼要來人間投胎?其實許多人在過去世都曾經修行過,也發過菩提願力,要再來人間修行,成就無上菩提,這就是所謂的「再來人」。但往往因為再來人比一般人有福報,生活過得比較好,所以不認為自己需要修行;除非遇到人生大難,才會突然驚覺修行的重要,而開始修行。
其實每個眾生都具有如來德性與智慧,只是還沒有覺悟,所以大家要趕緊開悟,趁早修行。另外,修行要修大乘菩薩行,也就是要成就佛菩薩,而不要修獨覺禪│聲聞、緣覺。至於大乘菩薩行要怎麼修?就是要行六度萬行,要造功德。
福報享盡 災難降臨
為什麼要造功德?因為大部份的人只知道享受福報,卻不懂得行無相布施,造真功德,所以當自己在娑婆世界的福報享盡以後,災難就跟著來了。若是一群人都如此,就會形成一種共同的氣場,而這就是災難的成因。這些災難包括了地、水、火、風、空的地震、水災、火災、風災及空難。
一般說來,人的福報應該比動物要大,也比動物要有智慧,可是由於人心不古,現代人已不像過去那般單純、善良,而是充滿自私與邪惡,甚至還會去殺害、毀滅他人,所以雖然我們是生在「人」界,但靈性已經墮落到阿修羅界、畜牲界,甚至是餓鬼界;靈性若在人界以下,只有災難而沒有福報,所以人類如果再不趕緊修行,造功德,災難會越來越多。
以台灣為例,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民,扣除老年人及幼童,大約還有一千多萬人,如果能有一百萬人來修行,而且是真修實證究竟的正法,就可以讓整個台灣的人心得到淨化而得度,進而成為佛國淨土,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的方向。
從禪定中,證明佛經所言不虛
而修行為什麼要禪定?因為從禪定中,才能證實佛經所言不虛。也就是說,佛經中所記載,佛所說的一切實相,只有在禪定的時候才能夠印證。比方佛經上說「無量壽無量光」或「佛光普照」,一般人很難用意識去想像、去瞭解,甚至連現化科學也無法證明,但祂卻是真實存在的,從禪定中即可得證。所以,修行除了「修」,還要「證」,也就是要「真修實證」。佛教三學「戒、定、慧」也明白指出「禪定」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