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師說禪】真正的佛學-覺悟之學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圖/禪天下雜誌提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真正的佛學是「覺悟之學」、「開悟之學」,

所以佛法當然就是覺悟之法,是成就佛陀的法門。也就是說,

成就佛陀必須從「覺悟」入門。

如何入覺悟之門?一定要從「心門」入。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明白什麼是佛學的人卻不多。什麼是佛學?就是讓眾生覺悟、開悟的學問,所以真正的佛學是「覺悟之學」、「開悟之學」。從佛的角度來看,所謂「佛」,是一位覺者-覺悟的聖者,所以說「佛學是覺悟之學」,這是毫無疑問的。可惜一般人只把佛學視為一門普通的學問,並沒有將祂與覺悟或開悟聯在一起,而且也不認為祂很重要。既然佛學是覺悟之學,佛法當然就是覺悟之法,是成就佛陀的法門。也就是說,成就佛陀必須從「覺悟」入門。如何入覺悟之門?一定要從「心門」進去。

修佛從發菩提心開始

身為一名修佛人,就要修行佛的正法,要成就無上菩提。如何成就無上菩提?要從「菩薩」起修。何謂菩薩?菩薩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如果還有這四相,不能稱之為菩薩。至於要怎麼修?一定要發菩提心。也就是說,修開悟的佛法要從發菩提心開始。
菩提心要如何發?你可以這麼想:如果要成就無上菩提、成就一尊尊貴的如來佛,你會怎麼做?首先,要度盡自己體內的眾生。因為色身有了眾生,才有眾生相、眾生的習氣、眾生的疾病、眾生的因果…,所以一定要先度盡這些眾生。其次,要讓心中沒有罣礙、煩惱。還要能夠處處開悟。比如當你看到某一事物或時空發生了變化,就可以因此而開悟,知道該怎麼去做。最重要的,要從「心」入門,要不斷精進,才能圓滿無上菩提。

以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四願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大宏願要發自內心,而且要有正確的看法,才能夠真正開悟。

四宏誓願的真實義

什麼才是正確的看法?以「眾生無邊誓願度」來說,這些無量無邊的眾生要如何度盡?地藏王菩薩說:「眾生度盡方成菩提」,如果眾生度不盡,就不可能成就如來佛;如何才能達成這個願心呢?一定要有正法,要有智慧,才能夠實現。什麼樣的智慧?就是要知道,所謂的「眾生」,指的是「自身眾生」,是自己體內的眾生,不是身外的眾生;因為身外的眾生是度不盡的。

同樣的,「煩惱無邊誓願斷」指的也是自己內心的煩惱,而不是外面的煩惱,所以應該是「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這也正是地藏王菩薩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煩惱就是地獄,煩惱滅度了,就是地獄淨空了;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至於「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是無量?就是「一切即一」,那就是「不二」。因為如果十萬八千種法門都要學完,可能你窮盡一輩子的時間也不夠,還談什麼成佛呢?所以應該是「法門唯一誓願悟」,或是「法門唯心誓願悟」,這「心」指的是本心,也就是自性;因為一心能生萬法。換句話說,就是萬法歸一,歸於一心。

「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要大家成就自性佛,成就無上菩提。無上菩提不在身外,就在自己身上。所以,你要讓自己的自性佛能夠早日解脫,早日自由自在的回到佛國。這四大願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發的菩提心。

可是,有多少人在看了這四大願心之後能夠有所開悟?比如像「眾生無邊誓願度」,乍看之下,這好像是佛菩薩的責任,因為眾生無邊,怎麼可能度盡呢?所以一般人都認為修獨覺禪就好了;可是也不曉得該怎麼修。如果身為上師者能將這句話解釋清楚,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指自身的眾生,而不是身外的眾生,就不會產生這種誤解了。

所以當一位法師的責任很重大,他要能夠徹底瞭解佛法的真實義,然後才有辦法根據現代的語言、以現代的說法、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讓修行人一聽就懂。因為佛經裡面的語句都是很難懂的,若是你不能解釋得很明白,就不能讓修行人瞭解,當然也不能讓他開悟,更不用說要得到智慧了。

定中守竅 淨化眾生

再舉一例,為什麼初修時,要在禪定中專注於無始輪、名色輪…等法輪?這都是有意義的,如果大家都能掌握這些法輪的核心,就可以讓自身的眾生(每一個細胞)依法輪的運轉而得到清淨,從黑暗面轉到光明面,讓這些黑暗的、生病的、有限生命的細胞,變成無限生命的、光明的細胞。如果每一個細胞都能大放光明,就是眾生都被度盡了,就像世尊在菩提樹下看到的滿天星光一樣,那是祂度盡了自身的眾生,看到它們都大放光明,而不是一般以為的「看到天上的星光」。

這種度盡眾生的方法,就是「清淨」法門,也是「智慧」法門。所謂智慧,是開啟無明,轉智慧的一把鑰匙。一個人之所以無明,是因為他沒有智慧,對事物的看法不能通達真理,所以會有很多煩惱與罣礙。如果他能把這些煩惱、罣礙都滅度掉,心中就沒有地獄,每天都會很自在。所以我們要超度自身的眾生(清淨法門)、滅度自心的地獄(智慧法門),這是非常重要的兩大法門,不管是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都要從清淨、智慧入門,然後圓滿入出世法,否則不可能成就佛陀。

在禪定中才能見性

修行的方法很多,有念佛、誦經、看經、持咒、拜佛、禪定…等。也許有人認為,「禪定」是其中比較可以直接證入般若波羅密多的究竟法門,但這必須是開悟的禪定,如果你沒開悟,只是坐在那裡,即使可以坐上好幾個小時,與你用嘴巴唸佛一千遍、一萬遍,卻不知道在唸什麼是一樣的。

其實,這些修行法門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讓修行人能夠開悟。當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要以一種很虔誠的恭敬心,一種如同阿彌陀佛的慈悲心來念,同時還要以一種如同阿彌陀佛的智慧心來觀想阿彌陀佛,才會慢慢開悟。而且念的時候要身心一體,也許阿隬陀佛看你念得這麼虔誠,祂會特別加持你,讓你的眾生「沾光」。否則,你只是為了要唸多少遍而唸佛,一點意義也沒有。

念佛的方法,心要很靜,要專心,不要分心想其他的事。雖然是念佛,但你的身心與禪定無異。因為禪定並不只限於打坐,如果念佛的時候可以身心一體,那也是禪定。不過,即使這種念佛法門能夠讓你明心,但卻不能讓你見性;要見性,一定要禪定。也就是說,要在禪定中才能見性。因為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佛都是有形有相的,這種物質之見不是妙心之見或是精神之見,唯有自性才能真正見到無相實相的佛。

所以禪定時,眼睛自然合閉即可,不必刻意要求要閉幾分、開幾分,只要你放輕鬆,把身心淨空,一塵不染,一心虔誠、恭敬的向佛感恩、向佛懺悔,也許在這種恭敬、莊嚴的禪定中,佛菩薩會慈悲的現出祂的金身妙相,讓你見到佛的八十種好。

雖然修行的種類這麼多,最後還是要進入到禪定。在開悟的禪定中,由於你的虔誠、莊嚴、恭敬所產生的磁場,會與大慈大悲的佛相應,加強你原有的靈力磁場,然後進入另一度時空,見到如來佛,或說是見到你的自性,這樣的修行才有意義。

修行如果不見性,毫無意義。見性就是「功」,見性以後普度眾生就是「德」,覺行圓滿就是萬德,就是莊嚴。由此可知,你要下多少真功夫,才能得到這種真功德,而這完全在乎一心,所以你要先降伏自己的心。

如何降伏其心?就是要找出心中不安、罣礙以及煩惱的原因。其實很多問題都來自於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所以你要把這些都滅度掉,也就是「五蘊皆空」、「六賊盡失」,若能如此,換回來的就是菩薩的莊嚴相、慈悲相。所以修行一定要滅度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要滅度三毒二邪(貪嗔癡慢疑),這樣才是精進。你能消滅一相,就是更精進了一點清淨。所以「精進」並不光是每天打坐而已,還要能夠滅度三毒二邪、五蘊四相,讓自己常保一顆平常心、慈悲心、愛心,以及見性的心、成就的心,如果你每天都能這麼做,就是精進,每天都跟自己的自性佛在一起,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設道場度化眾生 功德無量

現在很多修行人,不管是出家、在家,看起來都不像是修行人,這是因為現代人大都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愛心、缺少了予人方便的心、缺少了公德心…,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存在。如果你修行一段時日後,給人的感覺就是一位修行人的樣子,就表示你已經變化了氣質。而氣質變化了以後,健康就能得到改善,因為一個人的健康如果有問題,表示他身上的某些細胞是黑暗的,如果能讓每個細胞都能放出光明,就不會生病。所以,人人都應該來修這種開悟的禪定,讓身體更健康,不用三天兩頭的跑醫院看病。

從這裡也可以瞭解設道場與開醫院的差別。不要小看設道場所花的錢比開醫院少,也不要以為設道場的效果似乎也比不上開醫院,因為醫院能馬上幫人治好病,其成效可以用眼睛立刻看清楚;而道場教人修行,提昇靈性,這種效果無形無相,肉眼無法看到。可是到最後,到醫院去治病的人,其肉體終歸難免一死,其靈性還是要流轉輪迴,但在道場修行的人,他的靈性已經解脫成就,這就是設道場與開醫院的差異所在。

設道場的目的是要度化眾生,誰在度化呢?就是所有的修行菩薩自己。因此,一位修行菩薩如果不去發揮他的大威德力,怎麼去度化眾生?所以應該要發揮菩薩的力量,讓更多人來修行,讓他們的靈性也能得到成就;換句話說,就是要接引更多人來修行,讓他們直了成佛,這是十方諸佛的期待,也是設立道場的目的。

修行先要降伏其心

如果你修的佛法能夠讓你成就佛陀,那就是正法,這種修行方法可以讓你一天比一天更接近自己的自性,因為你可以一天一天的度化自身的眾生,一天一天的解脫自心的煩惱。修行一定要從這裡入門,然後進入般若禪定,也就是智慧禪定。

般若禪定不是只有禪定而已,祂除了要能夠「定」,還要能夠定得久,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在禪定中見到自己的自性佛。而在見到自性佛之前,要能夠跟十方諸佛及上師相應,接受佛菩薩的加持靈力,來幫助自己加速見性。一定要以這種方式來禪定,而不是坐在那裡硬撐。也許有人可以撐著坐上一兩個小時,但在下坐以後,只覺得兩腿又酸又痛,這是「眾生」的感受。所以,如何調適自己的心,使之清淨而得到智慧,然後能夠進入到智慧禪定而見性,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佛學是開悟的佛學,佛教當然就是開悟的宗教。不論何種宗教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讓更多的眾生能夠開悟而修行,能夠因修行而成就。所謂「因開悟而修行」,就是讓更多的修行人來轉社會風氣,因為修行人可以變化氣質,如果社會上有越多人修行,就可以將不良的社會風氣或習性轉化成好的;比如像破除迷信。

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去關心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世界以及全人類,是不是過得很快樂、很平安,而不是只照顧自己。宗教的目的是要讓地球成為淨土,讓世界能夠和平,我相信不論是基督教的耶穌,還是佛教的佛,都是一樣;可是現在的人心越來越可怕,所以修行還是要從「心」修起。

佛早已看出眾生的問題就是在於「心」,所以才會要大家從「降伏其心」入門。而要改變大眾那種偏執之心、不正常的心態,一定要政府投入心力,加強心理建設才行。因為造成這些社會問題的原因,就是「人心不古」,也就是現代人已經不像以前那般慈悲、純樸、有愛心。記得以前大家在見面打招呼的時候,都是互相問候「吃飽了沒有」,其實這麼簡單的一句話,代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平、一種關懷,是一種愛的互動,所以我們要將現在的人心「復古化」,恢復到以前的純樸與愛心,而這需要政治領袖與宗教領袖來共同努力,才能夠締造世界和平。

政治領袖要有宗教的修養

以宗教與政治而言,宗教屬於柔性,政治則屬於剛性,所以兩者要平衡發展。一位政治領袖應該要擁有宗教的修養,這種修養就是慈悲心與愛心。如果每個國家的政治領袖與宗教領袖,都能有這種以全球人類福祉為前題的宏觀,並設立、訂定宗教活動的規範,那麼世界和平的願景就會一天比一天的接近。

因此,修佛法就要修出世間的佛法,要發菩提心、行菩薩行,要在這一生、這一世成就佛陀。當然我們也贊同人間佛法,但人間佛法還不夠,因為如果只停留在人間佛法,修到最後還是「人」,不能夠成為佛陀、成就菩薩;所以我主張出世間的佛法,這種修行理念一定要深入到每一位修行人的心中,讓他們明白,光看佛經、光念佛還不夠,應該要再進入到智慧禪定,也就是般若禪定,達到最後的目的-見性成佛,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修行。

修行第一關-破生死關

如何進入智慧禪定?其實智慧禪定是不用腦筋的,你要用很虔誠、很恭敬、很莊嚴的心,跟內在的自性佛相應,讓諸佛菩薩能夠肯定而加持你,讓你早日成就。就像世尊在前世的時候,有一天在雪山禪定,他用很虔誠、很恭敬的心祈求諸佛加持,結果燃燈佛看到了,就幫他加持,為他授記,並對他說,「你來世將會在娑婆世界成佛,名號叫做釋迦牟尼佛」。大家要以這種心來禪定,也許哪一天,會有哪一尊佛看到你如此虔誠,而來為你加持,甚至授記,並告訴你在哪裡成佛,叫什麼名號。

修行第一關就是要破生死關。如何破?這是明心的功夫。因為你知道除了色心以外,還有一顆本有的佛心,你要能夠認清「色心」與「本心(佛心)」的不同,才能進入到最究竟的本心。而一個人最害怕的就是死,生與死是離不開的,有生就有死,唯一無生無滅的就是靈性,也就是佛性、本有的佛心。當人往生時,滅度的是色身,至於靈性,只是另外換一個身而已,所以修行第一關就是要破生死關。

如果生死關不能破,表示你還有「我相」。其實色身早晚都會滅度,重要的是當色身的生命結束以後,剩下的是靈魂、還是靈光?也就是你會從哪裡出竅,從哪裡離開色身,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修行是為了要掌握自己裡面的那一尊,能不能在色身滅度時,自由自在的化成一道光從「禪心輪」出竅,化成一座蓮花到佛國;或是以黑漆漆的靈魂再繼續輪迴於六道?這是修行最重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