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解脫,包括身體的解脫、心的解脫及靈性的解脫。兩千五百年前,當釋迦牟尼佛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天,他出宮看到百姓遭遇到「生老病死」四大問題,讓他開始思考人生要如何解脫這種輪迴之苦,於是他決定離家修行,去尋找答案。這是佛的開悟。
聞佛經妙義 開光明心地
再看六祖慧能大師,他因為家境貧苦,靠打柴、賣柴為生,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旅店賣柴,聽到有人在吟頌《金剛經》,當他聽到「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就開悟了。開悟什麼呢?他悟到每個人為了照顧自己,而學會自私自利,對事物的看法也有許多偏見,而且不管有相或是無相,通通都要擁有;這就是佛所開示的「我執」和「法執」,只要把這些都放下,無住於心,則清淨的本心自然現前。
記得我在修行的時候,有一次看到佛經上寫著地藏王菩薩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當我一看到這句偈語時,立刻就開悟了,也明白修行該怎麼修;如果我們不能把自身生理上的眾生全部度盡,不能把自心的煩惱地獄全部空掉,絕對不可能成佛。
一般人看到這兩句話,都認為不可能做到,因為外面的眾生何其多,怎麼度得盡呢?其實地藏王菩薩說的不是所有眾生,而是自己體內的眾生。佛經上所記載的一切,都是佛的開示,我們在看佛經時,要當成是佛正對我說法,要以這樣的心態來看佛經。
比方看到「眾生度盡、方成菩提」時,就會明白,原來我們體內也有很多眾生、很多生命,包括五臟六腑和所有細胞。這麼多的體內眾生,我們要如何度盡?如何讓這些生命提升?那就是要把這些眾生的業通通度盡。
整個十法界,由下而上包括了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從「聲聞」以上,就進入聖位,不會再輪迴;但在「人」之上的「天」,還是要繼續輪迴。如何到達天界呢?必須先超越欲界,也就是要謹守戒律、不犯戒。謹守哪些戒律?就是「貪瞋癡慢疑」三毒二邪。
「貪」是指貪心。「瞋」是生氣、嫉妒、仇恨、埋怨、不平…等。「癡」則是迷惑,很多人都因為自己所知不足,而造成迷惑;像有些人會迷於吸毒、賭博、色情…等不良習性,或是修行人不知該怎麼修,而去四處求法、求神通。其實向外求法是求不完的,很多人喜歡求神通,卻不知鬼也有神通,所以不必去修這種法,應該去看弘法者所傳的是不是正法,可不可以從「人」修到「佛」?是不是可以從「色身」到「心」、到「靈性」,都得到完全的清淨、解脫?這樣的法才是真正的正法。
修行人如果能有這種認知,就會明白修行的重要性,也會知道該怎麼修。
其次,地藏王菩薩還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祂所說的地獄,是指我們心中的煩惱和痛苦,而不是一般所謂的地獄。如果這種自心地獄不除掉,怎麼可能成佛呢?所以,從這兩句偈語可以了解,真正要修行成就,除了要度盡色身眾生的業,還要度盡心中的業;要讓整個身心都得到清淨,沒有業障和靈障,也沒有違背戒律,如此修行就容易得多了。
修靈性解脫 證如來聖果
修行要經過「戒、定、慧」,才能夠解脫。所謂解脫,是指靈性的解脫,而不是色身的解脫。如果是色身的解脫,每個人都可以解脫;因為人人都有「生老病死」,但這種解脫不是真正的解脫。
真正的解脫是讓靈性解脫輪迴,不再投胎下生,而是上生到「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聖位,不再輪迴。所以一定要真正的修行,要真修實證,要一步一腳印,從欲界到色界、再到無色界,要這樣修上來。
我們要透過修行,讓身體成為一個法性體,也就是和「天地日月星」同一根性。什麼樣的根性?就是空性,宇宙之間的空性。
如果能了解這個空性,就不會執著於「我」,也不會執著於萬物。因為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後,什麼都沒有了,一切皆空,所以修行人要能夠看空,這是圓空,圓滿的空。
要從自己的意識開始空,不要有雜念,因為雜念就是污染。我們從五官接收進來的資訊,不管是看到的、聽到的或接觸到的,也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資訊,當它進入大腦後,就存入記憶。如果是好的訊息被記起來,當然是很好;但如果是負面的記憶,很可能會造成身體或心理上的痛苦與煩惱。如果不修行,一生都會很難過,長期下來變成憂鬱症,那就麻煩了。
如果不幸如此,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身心放鬆。因為如果身心緊張,中樞神經的交感神經也會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睡得安穩呢?所以一定要放鬆身心。
處理事情的時候也一樣,不要緊張,要想辦法放鬆。大家在修行上,最好能培養這樣的功夫,當手邊忙著處理事情時,心不要也跟著一起忙,要能夠定,而且要放鬆,這點很重要。
換句話說,當我們忙著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讓心清淨,否則污染就會進來,困擾也會跟著產生。我們要了解這個重要性,而不是只知道守戒,但一遇到不如意,立刻就發脾氣、起瞋心,或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起嫉妒心,這些都是心的污染,也就是地獄,會帶來痛苦和煩惱,修行人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