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開悟
已找到 9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解脫,包括身體的解脫、心的解脫及靈性的解脫。兩千五百年前,當釋迦牟尼佛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天,他出宮看到百姓遭遇到「生老病死」四大問題,讓他開始思考人生要如何解脫這種輪迴之苦,於是他決定離家修行,去尋找答案。這是佛的開悟。 聞佛經妙義 開光明心地 再看六祖慧能大師,他因為家境貧苦,靠打柴、賣柴為生,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旅店賣柴,聽到有人在吟頌《金剛經》,當他聽到「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時,當下就開悟了。開悟什麼呢?他悟到每個人為了照顧自己,而學會自私自利,對事物的看法也有許多偏見,而且不管有相或是無相,通通都要擁有;這就是佛所開示的「我執」和「法執」,只要把這些都放下,無住於心,則清淨的本心自然現前。 記得我在修行的時候,有一次看到佛經上寫著地藏王菩薩說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當我一看到這句偈語時,立刻就開悟了,也明白修行該怎麼修;如果我們不能把自身生理上的眾生全部度盡,不能把自心的煩惱地獄全部空掉,絕對不可能成佛。 一般人看到這兩句話,都認為不可能做到,因為外面的眾生何其多,怎麼度得盡呢?其實地藏王菩薩說的不是所有眾生,而是自己體內的眾生。佛經上所記載的一切,都是佛的開示,我們在看佛經時,要當成是佛正對我說法,要以這樣的心態來看佛經。 比方看到「眾生度盡、方成菩提」時,就會明白,原來我們體內也有很多眾生、很多生命,包括五臟六腑和所有細胞。這麼多的體內眾生,我們要如何度盡?如何讓這些生命提升?那就是要把這些眾生的業通通度盡。 整個十法界,由下而上包括了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從「聲聞」以上,就進入聖位,不會再輪迴;但在「人」之上的「天」,還是要繼續輪迴。如何到達天界呢?必須先超越欲界,也就是要謹守戒律、不犯戒。謹守哪些戒律?就是「貪瞋癡慢疑」三毒二邪。 「貪」是指貪心。「瞋」是生氣、嫉妒、仇恨、埋怨、不平…等。「癡」則是迷惑,很多人都因為自己所知不足,而造成迷惑;像有些人會迷於吸毒、賭博、色情…等不良習性,或是修行人不知該怎麼修,而去四處求法、求神通。其實向外求法是求不完的,很多人喜歡求神通,卻不知鬼也有神通,所以不必去修這種法,應該去看弘法者所傳的是不是正法,可不可以從「人」修到「佛」?是不是可以從「色身」到「心」、到「靈性」,都得到完全的清淨、解脫?這樣的法才是真正的正法。 修行人如果能有這種認知,就會明白修行的重要性,也會知道該怎麼修。 其次,地藏王菩薩還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祂所說的地獄,是指我們心中的煩惱和痛苦,而不是一般所謂的地獄。如果這種自心地獄不除掉,怎麼可能成佛呢?所以,從這兩句偈語可以了解,真正要修行成就,除了要度盡色身眾生的業,還要度盡心中的業;要讓整個身心都得到清淨,沒有業障和靈障,也沒有違背戒律,如此修行就容易得多了。 修靈性解脫 證如來聖果 修行要經過「戒、定、慧」,才能夠解脫。所謂解脫,是指靈性的解脫,而不是色身的解脫。如果是色身的解脫,每個人都可以解脫;因為人人都有「生老病死」,但這種解脫不是真正的解脫。 真正的解脫是讓靈性解脫輪迴,不再投胎下生,而是上生到「聲聞、緣覺、菩薩、佛」等聖位,不再輪迴。所以一定要真正的修行,要真修實證,要一步一腳印,從欲界到色界、再到無色界,要這樣修上來。 我們要透過修行,讓身體成為一個法性體,也就是和「天地日月星」同一根性。什麼樣的根性?就是空性,宇宙之間的空性。 如果能了解這個空性,就不會執著於「我」,也不會執著於萬物。因為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後,什麼都沒有了,一切皆空,所以修行人要能夠看空,這是圓空,圓滿的空。 要從自己的意識開始空,不要有雜念,因為雜念就是污染。我們從五官接收進來的資訊,不管是看到的、聽到的或接觸到的,也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資訊,當它進入大腦後,就存入記憶。如果是好的訊息被記起來,當然是很好;但如果是負面的記憶,很可能會造成身體或心理上的痛苦與煩惱。如果不修行,一生都會很難過,長期下來變成憂鬱症,那就麻煩了。 如果不幸如此,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身心放鬆。因為如果身心緊張,中樞神經的交感神經也會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睡得安穩呢?所以一定要放鬆身心。 處理事情的時候也一樣,不要緊張,要想辦法放鬆。大家在修行上,最好能培養這樣的功夫,當手邊忙著處理事情時,心不要也跟著一起忙,要能夠定,而且要放鬆,這點很重要。 換句話說,當我們忙著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讓心清淨,否則污染就會進來,困擾也會跟著產生。我們要了解這個重要性,而不是只知道守戒,但一遇到不如意,立刻就發脾氣、起瞋心,或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起嫉妒心,這些都是心的污染,也就是地獄,會帶來痛苦和煩惱,修行人一定要注意。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五大智慧中的體性智慧,是指我們對自己色身的智慧,除了要了解體內體外的生理結構外,還要能夠保有健康;換句話說,就是要排除身體的障礙,讓生命能夠延長。而法性智慧則更進一步,是我們與「天、地、日、月、星」的一切關係。 天地日月星 禪道藏其中 人,生存在宇宙中,但宇宙除了人,還有其他的生命體和無生命體。所謂無生命體,是指星球的結構,比方像地球,它除了也有體性智慧之外,我們在南極、北極所看到的極光,其實就是地球的法性智慧。 我們每天生活在天地之間,「天」是指虛空界,包括地球和地球以外的世界。但在地球上的其他眾生,比方像樹木、動物等,也和我們一樣,共同享有同樣的空間。如果你有這樣的智慧,就會懂得在愛護自己之餘,也去愛護其他眾生。 第三是圓滿性智慧。首先要有圓滿心;我們除了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家人及朋友,乃至一切眾生。除了要圓滿自己,也要圓滿別人、圓滿一切眾生。若能如此,就可以從心裡生出愛心,當這種愛心逐漸擴大、提升以後,就會變成慈悲,菩薩的慈悲。這是人與一般動物不同的地方。 有了慈悲以後,世界才會和平,才能讓我們在宇宙中生存得非常圓滿。所以我們要有圓滿心,不管是任何「人地事物」,都要以圓滿心對待。 我舉個淺顯的例子:如果一個人能以圓滿心來經營餐廳,一定會很用心作菜,讓客人吃得很滿意。但如果只是為了賺錢,就會設法在食材上節省開支,捨不得用好食材,這樣作出來的菜當然不容易讓客人滿意。以此類推,我們可以從各方面來圓滿眾生,圓滿世界。 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圓滿心,就知道要愛護地球,也會知道綠化環境的重要,不會讓虛空中的空氣受到污染,否則最後受苦的還是自己。因此,我們不該只想要圓滿自己,那就犯了「我執」;應該要擴大到整個法性的圓滿。 其次,還要有圓滿修行的智慧。如果沒有圓滿修行的智慧,就不知道自己的修行能不能成就正果。 這種圓滿修行的智慧是什麼樣的智慧呢?第一是開悟的智慧,開悟自己為什要修行。因為人生苦短,只有幾十年的生命,「咻」地一下就過去了,但是生命結束以後的千千萬萬年,那個無限期的生命才是真正最重要的。所以我們要了解修行的重要性,要有這樣的智慧。 第二,開悟以後,接著就是要選擇什麼方法、什麼法門、以及要如何修行,才能達到修行的最終目的-見性成佛。 不過,修行要見性成佛,不是隨便修什麼法都可以做到的,這個法要能夠讓靈性得到清淨才行。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師父過去不是告訴大家,靈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嗎?為什麼還要再讓祂清淨呢?雖然靈性本自清淨,但在靈性外面還有業力的污染,也就是業障和靈障;修行就是要把這些障礙通通排除,讓靈性恢復本有的清淨。 我想請問大家:人有靈性,狗也有靈性嗎?當然是有的,否則牠要怎麼輪迴呢?我再問大家:人有自性,狗也有自性嗎?因為師父傳法是很精細的,會愈來愈入微,所以我才這麼問。狗雖然有靈性,但牠沒有自性,所以不能成佛。而人有自性,所以才能成佛。 自性雖是靈性的本性,但並不表示所有的靈性都是自性。自性就是佛性,我已經指出「自性」與「靈性」的不同,你們要再去深入思考、再去參。雖然自性就是靈性,但靈性不一定是自性,差別就在靈性之外如果還有污染,就不是自性;如果靈性之外沒有污染,已經很清淨了,那就是自性。 由此可知,受到污染的靈性就不是自性。舉例來說,虛空中的空氣原本都是很新鮮的,但如果它被污染了,就不再是原來的空氣。而人本來和動物一樣,靈性都受到業力的污染,所以才要修行;這就是我在前面說的「人要有修行的智慧」,道理就在這裡。 自性本清淨 五蘊自縛心 人,經過開悟、聞法之後,經過可以見性的禪定之後,讓靈性得到清淨,那就是自性原有的清淨。其實每個人的靈性本來都是清淨光明的,為什麼現在不清淨了?因為被業力所污染。 什麼是靈性?什麼是自性?《六祖壇經》說:「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自性是不會生滅、不會輪迴的;祂具足一切、什麼都不缺;祂是一顆圓滿、聖潔的光球,擁有無限光芒;祂是每個人原來就有的。所謂修行要「見性」,就是見到這個本有的、清淨的、聖潔的靈性。所以修行要有智慧,才能夠見性。 如何才能有開悟的智慧?首先要明白人生的價值。真正的人生並不僅限於人世間這幾十年的生命,很多人都忽略了靈性的生命,那才是無限大的生命,是無生無滅的生命。靈性就是自性,就是佛性,祂一切具足,不生不滅,不會變異,祂就是聖潔的光,所以靈性的世界就是佛性的世界,祂是光明的世界、聖潔的世界。 修行就是讓自己看到,除了生命的世界以外,還有一個靈性的世界,那是無生無滅的世界。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到那個無生無滅的佛性世界,這是修行要有的開悟。 如果有了這樣的開悟,也有了成就的佛法,以及能夠引導你到達佛國的傳法師父,只要你一路跟著師父,就可以從污染到清淨,從清淨到智慧、到圓滿。這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一方面要靠師父的帶領與引導,才不會在中途退轉。 再說到圓滿的功德。一般人在過去生中,因為功德還不夠圓滿,所以今天才又投胎為人,而不是佛菩薩。換句話說,這表示你過去雖然做了很多福德,但修行的功德還不夠圓滿,無相布施的功德做得還不夠,菩薩行的功課做得還不夠,所以今天才又再投胎為人,重新再來補足自己過去未完成的修行功德、無相布施的功德。 勤耕功德田 菩提總持行 從這裡,我們再想想:菩薩的修行要怎麼修?第一是布施,包括法施、財施和無畏施。法施就是法的布施,把自己的修行心得分享他人,讓對方有機會走上修行之路,這是法施功德。 什麼是財施?比方某人或某地區的人在生活上有困難,需要金錢救助,像這種布施就是財施。或是去照顧流浪狗、流浪貓,也是一種布施。 至於無畏施,比方像以前發生過的日本大地震,或是南亞海嘯,都造成當地人民的心理恐慌,其實這就需要靠政府的力量去安撫他們,不論是在物質上的安頓,還是心靈上的撫慰,像這些無法靠個人力量來完成的事,政府就應該要出面處理。 另外像憂鬱症,多半是因為在生活、工作、感情等各方面的不順或失敗所引起,或是因為親人往生,心裡很難過、很痛苦,如果自己無法調適,慢慢就會變成憂鬱症。這要靠佛法的力量,去接引他來修行;這也是一種法施。 憂鬱症患者的心都很苦,因為他滿腦子的想法都是負面的、苦悶的、痛苦的、失敗的、失落的,時間一久,很容易就鑽牛角尖,結果愈走空間愈小,最後走不出來,演變成精神崩潰,甚至走上自殺之路。 台灣幾乎有幾十萬人都患有憂鬱症,我們應該針對他們來接引,讓他們的心可以回復到原來的自信與快樂。因為修行以後,可以改變他們的想法,進而改變人生。 其實不論生死,或是成功失敗,都是人生本來會遇到的事,不必太認真,而讓自己的心被綑綁,無法解脫。修行以後,因為有了智慧,再加上同修之間的關懷,可以讓他逐漸淡忘這些負面想法,而從憂鬱之中走出來。 一般憂鬱症的患者都會把自己困在家裡,不願與外界接觸。我曾聽說某位女明星,長得很漂亮,唱歌也很好聽,後來不知是婚姻不圓滿,還是另一半往生了,導致她得了憂鬱症,長達五、六年走不出房門。有一天,有個朋友去看她,發現她居然不修邊幅,簡直變了一個人。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與陪伴,才讓她重新建立信心,再度開朗起來。像這也是一種法施。 如果你們的朋友之中,也有這種憂鬱症的人,無論如何都要設法接引他來修行,改變他的人生,否則他會很痛苦。尤其我們需要做這種有相無相的功德,要做這種布施。只要你去接引人來修行,就是你的功德;雖然你不去記這些功德,但祂確實都存在。你有一分功德,就可以消滅一分業力,這是修行很重要的布施功德。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為什麼研究佛法的人很多,修行成就的人卻很少?人之所以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麼? 答:一般的知識,可以經由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或自己的經驗而獲得,但我們應該要更進一步地「轉識成智」,把知識變成智慧,否則空有一堆知識,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障礙,尤其是對經典研究很透徹的人,更是如此。 為什麼呢?照理說,經典研究得愈透徹,應該愈是理事圓融、通達真理才對;但往往在紙上研究後,自己反倒沒有機會去實證這些所知是不是真理,所以不能成佛。 另一個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世尊開示的「眾生皆有佛性,只因我執與法執太重,所以不能成佛」;因為過於執著相法,所以不能修到最究竟。 有些人修行,是法師怎麼傳,他就怎麼學。如果法師的造詣很深,也證到了某個果位或境界,那麼領受者也能跟法師一樣,到達某個境界;但如果法師還沒到達那個境界,領受者就很難了解佛法的真正內涵,因此成佛的人很少,甚至有些人對一世成佛都抱持懷疑的態度。 修行最重要的目的是成佛,也就是修行到最究竟,這不是偏見、斷見。如果認為這是偏見、斷見,表示我執太深。我就是我相,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一;四相不滅,不能成佛。 因為四相是三界之物,會在我們往生時,自然地輸入潛意識,包覆在靈性之上,形成阻礙,也就是業障,因此不能超生,而入輪迴。這些業障要靠自己真心地感恩與懺悔來消弭,若懂得感恩與懺悔,就表示開悟了;如果沒有,表示還被業綁著。存在潛在意識裡的就是業,就是障礙,是三界之物。 所以要成佛,先要有信心,其次要得到成佛的方法,以及證道上師的指導,就可以成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任何一部經典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佛所傳的正法,我們要加以開悟。而我們修行佛法,也不是只有看佛經、持咒、唸佛而已,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事方面的處理方法,乃至吃飯、睡覺……等,通通都是佛法,都可以讓我們開悟。 尤其修行人特別要懂得珍惜時間,因為時間非常珍貴,一個人來到人間,真正明白修行的重要,而想真心修行時,都已經過了好幾十年,要在剩下的人生中「當下開悟,一世成佛」,非常不容易;所以修行一定要超越地球時空,才有足夠的時間讓我們證道。 換句話說,在這幾十年的有限生命中,我們一方面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一方面還要超越地球的時間與空間來修行。 因為開悟以後,就會發現生命的無常,當人往生時,不見得是活到八十、一百或一百多歲,而且這種無常是不可抗拒、不可預知的,無法事先了解自己什麼時候會往生。既然明白人生如此無常,就應該隨時把握時間,在我們還有一口氣的時候,趕緊修行。 開悟了真義 真性了真佛 常有人問我:「師父,修行要修多久?」或是問:「這一門課程要修行幾個月?幾年?」我都會回答他:「修行就和吃飯一樣,當你什麼時候不用吃飯,就可以不用修了。」 修行是一輩子的事,簡單地說,就是要終身修行,一生都要學佛、修佛、護持如來大業。而在終身修行的過程中,如果有幸證得無上菩提,更要去普度眾生,這是很重要的觀念。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開悟的地方,我時常覺得,生命真是太寶貴了,尤其是去醫院探病的時候,總是會看到急診室裡病患很多,甚至有人還等不到床位,實在令人既難過又無奈。所以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修行,最好能多到醫院去看看,或是參加告別式的時候想一想,我們什麼時候也會成為被人家送別的對象。只有這種開悟的人,才能當下精進,找到一門修行究竟正法的法門,讓自己在這一生這一世成就菩提,而沒有白來人間一趟。 很多人不了解,為什麼要來人間投胎?其實許多人在過去世都曾經修行過,也發過要成就的菩提心願,因為在過去世還沒有完成,所以發願再來人間修行,成就無上菩提,所以是依自己過去世的願力再來人間投胎、修行、完成過去的菩提心願,這就是所謂的「再來人」。 人間有很多這種再來人,但往往因為再來人比一般人要有福報,生活也過得比較好,所以不認為自己需要修行,除非當他遇到人生大難,或是生了一場大病,感受到生命遭受威脅,才會驚覺修行的重要,而開始修行。 因此,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會懂得早日修行正法,早日成就,這是人生大事,不要讓自己白來人間一趟,這是很可惜的事。 每位眾生都有如來德性,具足如來智慧,只是自己尚未覺悟,所以要趕緊開悟,及早修行,而且要修大乘菩薩行,不要只修「聲聞、緣覺」,那是獨覺禪,應該要修「菩薩、佛」,要修這種究竟的成就。 修行大乘佛法,就是修行菩薩道,也就是六度波羅蜜,所謂的六度萬行。行六度波羅蜜的目的,是為了要造功德,因為大部分的人只知道享受福報,不懂得做無相布施;也就是說,他沒有為眾生造更多福報,所以當人間福報享盡以後,災難和苦厄就接著來了。 如果是一群人都如此,就會形成一種共同的氣場,這就是災難的成因。如今世界各地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災難,就是因為人類不懂得造更多善德,行更多無相功德,所以才會多災多難,包括「地、水、火、風、空」的地震、水災、火災、風災和空難。 身在人間界 心墮五陰重 雖然我們生在「人」的世界,比一般動物要來得幸福、有智慧,可是我們想一想,本來「人」就應該享有「人」的福報,可是由於人心不古,現在的人心不像過去那般純樸、單純與善良,而是充滿自私與邪惡,只知道謀求自己或家人的福利,甚至還會去毀滅、殺害他人,所以雖然我們生在「人」的法界,但內在的靈性很多都已淪落到「人」以下的法界。 整個宇宙有十個法界,由下而上分別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人」以上是不同程度的福報;「人」以下只有各種不同程度的災難,沒有福報;至於「人」,則是有福報,也有災難。 現在全世界的人類,生活品質已經墮落到阿修羅界、畜生界,甚至快要到餓鬼界了,如果再不修行,造無相真功德,災難會愈來愈多。 阿修羅界是一個打打殺殺的法界;近十多年來,不論台灣或世界各地,到處都可看到打殺的畫面,或是戰爭不休,這種現象已經影響整個人類的生活及生存,甚至有些非洲國家的人民,連吃飯都成問題,靈性已淪落到餓鬼界。 再看看台灣的種種亂象,在在顯示人民的靈性已從人界墮落到了阿修羅界、畜生界,雖然不像非洲那麼悲慘,但現在社會已愈來愈不講倫理,時常可以看到兒女大逆殺親,或是父母亂倫子女的新聞,這都是畜生界的現象,如果再不開悟、再不修行,很快就會落入餓鬼界。 其實現在台灣已經呈現出某些餓鬼界的徵兆了,我曾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單位在發放救濟品給老人院,那些老人們你爭我奪的,有的還被推擠跌倒,這就是餓鬼界的現象。所以台灣人如果再不珍惜今天所擁有的福報,不去多造一些無相功德,不僅生活品質會逐漸惡化,災難也會愈來愈多,唯有大家都開悟修行,讓台灣成為淨土,才能挽救台灣的命運。 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扣除年邁的老人和不懂事的孩童之外,大約還有一千多萬人,如果這一千多萬人有一百萬人來修行最究竟的印心佛法,然後平均每人再去度化十人,就可以讓整個台灣的人心得到淨化,讓台灣真正成為佛國淨土,這是我弘法四十年來的期待,也是大家要一起努力的方向。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問:修行一定要出家嗎?我沒有出家,應該怎麼修? 答:過去的修行人,都是看破紅塵、看破一切世法後,出家去修行。出家的目的,是讓靈性能夠解脫輪迴,進入聖位,回到佛國淨土。然而,是不是每位出家人都能如此呢?並不盡然,有些出家人雖然「人」出家了,但「心」沒有出家,仍然留在凡塵,所以還是有煩惱和痛苦,放不下一切;因為沒有開悟。 出家人不必承受社會的紛紛擾擾,以及家庭的負累,理應更好修行才是,但出家以後,要過著僧團的生活,有僧團的責任,要誦經、禮佛、做早晚課……,不能自由安排自己的修行時間,也許另外還有其他工作的分配,所以沒時間禪定。我想,如果出家僧團可以讓他們自由安排修行時間,或許會更好。 至於我們在家居士要怎麼修行,雖然我們要承擔很多家庭責任及社會壓力,但我們一切隨緣、一切隨喜,不去計較,因為我們的心是出家的。 心出家比身出家更重要,常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不出家?其實我從修行開始,心就出家了。什麼是心出家?就是「清淨」二字,只要心裡清淨,人間的一切自然都會看得開,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時,也不會在意,否則心會痛苦很久,不能自拔。所以修行就是修這顆心。 修行要從心入門,不是從五官;五官要收斂,要清淨。如果能做到五官清淨,心自然也會清淨;反之,如果五官不清淨,心也不可能清淨。 因為五官所接收的訊息,會讓心產生意念,再從意念產生慾望;當慾望愈多時,心的負擔就愈重。所以,當意念初起,特別是慾望強烈的時候,就要讓自己的心能夠靜下來,並且思量是否需要這個慾望,或是值不值得。換句話說,就是要有正見。這就是修行,要修這顆心,而不是只有禪定或看經而已。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請問我們禪修的目的是什麼? 修行要「身、心、自性」一起修。以前修道家的人,只是為了延長壽命,也就是「成仙」,但人終歸還是會死。而修佛的人認為,這種養生、強身的修行是外道,所以只重視修心,忽略了身體的修行。其實「身、心、自性」是三位一體,所以修行要先開悟。 一般人認為,「佛是覺者,覺者就是開悟的人」;但我認為,覺者應該是開悟的聖人,而聖人還要從凡人再修行到佛。也就是說,在人間是聖人,因為他已經開悟人間只有短短幾十年,但自性的世界是永恆的,我們應該要去追求自性的世界。 舉例來說,某人做勞務弄髒了臉,回家照鏡子,卻說鏡子怎麼這麼髒?我請問大家,如果臉髒了,是要擦臉,還是擦鏡子?當然是擦臉,因為擦了鏡子,臉還是髒的。 同樣的道理,身體就是鏡子,裡面的自性是本來的自己;如果我們只知道去擦身體,只去追求身體的需求(譬如忙著賺錢、滿足慾望等等),卻不知道內在那個無生無滅、本來的自己需要什麼,不知道祂才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可是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或已經修行、但沒發覺「物質、精神、靈性」有何差別的人,並沒有真正明白「身體」會生滅,生命很短暫,所以不知道要追求內在那個真正的自己。 修行一定要先開悟,開悟人生是短暫的,我們要特別注重自性本體,因為這才是真正的自己,一般人稱之為靈魂。但這個靈魂是汙染的,自性則本自清淨;如何讓汙染的靈魂恢復成清淨的自性?一定要透過印心禪法的修行,才能重新讓自性的光芒現前。這是我們禪修的目的。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生活中,要做到隨時放下、隨時自在,如果不能自在,表示心裡還有心結,還有事情沒有了結。 我們在人間,有人間的業力,父母生下我們,撫養我們長大,教育我們成人,讓我們有一個家,我們要體會父母的辛苦,當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自然就會感恩,會去照顧老人家。 當我們有了家以後,就有責任要去照顧另一半和孩子,要把孩子撫養成人。當年父母養育我們,如今我們一樣有責任要去養育我們的孩子,包括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除非他沒有能力讀到這個程度,那是他的造化。同時,我們也有責任不讓孩子成為壞孩子,只要他能夠身心健康,往善良的方面發展,不管他的教育程度或工作職位如何,都是其次,看他自己的造化。 做父母的,只要照顧孩子到一個適當年齡,至於他要不要結婚,不必太操心,長大以後就是他自己的事。當然,父母可以提供意見,至於孩子的想法如何,他已經長大成人,應該有自主能力,父母不必太操心,否則很容易衰老。 放下凡塵事 身淨心圓空 人體內的「氣」和大自然界的關係很密切,舉例來說,天地間有氣流,春夏吹東南風,秋天吹西北風,冬天吹東北風,這都是一定的;同樣地,禪定做風路運轉時,督脈要往上,任脈要往下,這也是順應大自然的氣流。又比如睡覺時,頭部最好朝東,會睡得比較好;如果朝西,就容易睡不好。這些都是人體受氣流影響的例子。 所以身為禪行者,一定要比一般人更有智慧,心要更清淨。所謂心清淨,是意識不會被汙染,不會被動搖,就像自性歌的歌詞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就是智慧,告訴我們修行應該怎麼修。 見性的第一步是清淨。如何清淨?要能夠放下,而且是真正放下,身心才能真正解脫;如果不能真正放下,就還有業力存在,所以要把娑婆世界的每件事都趕緊完成。 所謂每件事都完成,是平時就要養成的習慣,也就是今天能夠完成的事,今天就要了結,不要拖到明天或以後。 我在幾十年前還是學生的時候,就養成了這個習慣,今天能做完的事,今天就會完成,不會拖到明天。因為事情完成以後,這件事就空了,不會掛在心上,變成心結或壓力,心就會很自在。 所以,如果覺得不自在,就要想想為什麼不自在,並找出原因解決它,就可以很快地撥雲見日。 清淨就是要了斷我執和法執,了斷「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對一般人來說,當我什麼都有的時候,一切都是好的;等到沒有的時候,就會起瞋心,嫉妒別人,還會撥弄是非。 所以修行人要做到三昧清淨,身口意都要清淨,清淨就從這裡修起,尤其口業很重要,雖然我們是無心的,但一旦話說出口,就會造業。 等到身口意都清淨以後,慢慢就會見到智慧,就會有靈感。如果身口意不清淨,表示心很雜亂,永遠找不到靈感、找不到心靈(本心)、找不到自性這條路。 世尊說:「眾生皆有佛性。」什麼是佛性?「性」是指道路,譬如「自性本空」,空是虛空,我們要在虛空中找到通往自己心靈的道路,那是一條光明大道,就是自性。 清淨見真性 直入光明藏 所以,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自性,但見性不是成佛,只是找到了這條光明大道,至於要不要走這條路去見證自己的心靈、去見自己的本佛,那是你自己的事。 也就是說,你見性了,已經找到了這條路,但還要繼續走,才能見證本心,找到本來的我,見到本佛。但如果見性以後,不走上這條路,還在那裡玩耍,連門都不入,那見性了也沒有用。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發現」就是見到自性(見性),在茫茫大海中看到一點光,像哥倫布在海上看到陸地的那一小點,然後他必須把航行目標指向陸地那一點,朝著它前進,一直到登陸以後,才能知道陸地上的境界是什麼樣子。 所以,「發現」(見性)是智慧,「登上陸地」(到達彼岸)是境界,這就是「智境同轍」,要同步,智慧到哪裡,境界就到哪裡,這樣才一致,才是自己修來的,不是從書本上看來的,或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 當年世尊離家到雪山修行,因為一直找不到解脫輪迴的方法,便下山去了,當他走到尼連禪河邊時,因為沒有力氣,就喝了牧羊女供養的羊奶,等到體力恢復以後,他覺得苦修不是辦法,就決定不再上山修行,而跟隨他的五位隨從,以為他放棄了修行,就離他而去。 其實世尊並沒有放棄修行,只是要換另一種方法。苦修是磨練自己,要降伏自己的心,也就是降伏意念,但這樣還不能到達心靈的境界,所以他沿著河邊找到一棵菩提樹,坐在樹下禪定,並發下大願:「如果不成就,我就死在樹下。」 我們修行,也應該像世尊一樣發大願:「今天我到道場修行,如果不成就,就永遠不離開。」要有這種一心成就的決心,然而很多人都差這一點,但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修行就不能成就。 當世尊發下這個大菩提心後,就開悟了──原來眾生都有佛性,只因我執太深、法執太重,不能放下一切,所以找不到光明之路。此時世尊才證到了「緣起性空」。 一般人對緣起性空的理解,大多來自經典,或是聽法師所說,不是自己證得的;就像有人拿成熟的果子給我們吃,因為不是自己種的,所以要怎麼種,才能收穫這麼甜美的果實,我們並不知道,所以吃完就沒了。當然,也許有人會說:「我可以用錢去買。」但如果有錢都買不到呢? 所以很多修行人把「果」當成「因」,當成自己的成就,不知道在得到這個「果」以後,應該要去證明、去見證。證佛之道就是要見證,去證明這些所見、所聞、所看、所說;因為看來的,或自己想的,只是一種知識,我們要去證明它,見證以後,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智慧,這就是「智境同轍」,是自己證得的。 比方天花板上的燈,我們只要用手去按牆上的開關,它就亮了,再按一下,關閉開關,它就滅了;為什麼它可以一亮一滅?原因很簡單,因為水電工都安裝好了,所以我們只要動手就可以開燈關燈。冷氣也一樣,一開就有,一關就沒有,這都是別人辛苦花了許多心血,才讓我們得以享受這些成果,都是別人給予的,所以不要認為很簡單,應該去想,如何把燈安裝上去,讓它亮起來。 我再舉個燈泡的例子,這個例子與成佛很有關係,每個燈泡都有一個玻璃外殼,殼裡面是真空的,真空裡面有個燈心(鎢絲);這個燈泡就好比我們的色身,包括物質的身體和精神的心理(意識),燈泡裡面的真空就是自性,而且每個燈泡都一樣,都要通往燈心去發光,這就是法性。 師父燃心燈 法性智慧光 這個燈心就是本心,所以「性」是「本心」之表,而玻璃是「性」的表,也是「性」的體、「性」的外衣,一層一層的,所以說「性本空」,是真空的。 見性以後,才開始真正起修。如何讓這個燈泡發光?必須配合開關,開關打開,燈就亮了,要明白這個道理。 為什麼說修行從見性起修?因為見性以後,就會有很多智慧,所以師父一直要大家修清淨,因為清淨才能見到智慧,才會有靈感,才能看到最究竟。 等到見性以後,就是師父的工作,就交給師父,我會讓你發亮,就是佛果,讓你成佛;這個亮光就是佛光。 這是很淺顯的例子,以後如果有什麼想不開,就去看看燈泡,想想自己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成就?是不是燈泡的頭鬆開了,沒有旋緊,讓空氣跑進去,破壞了真空狀態,那當然不會亮;又或者是師父給了你亮光,但你卻承受不了這個大功德、大福報,而燒掉了,那就要設法調整自己的修行。修行要這樣去開悟。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請問,我們修禪要特別注意什麼?又要如何開悟? 修禪最重要的就是修心,修心要從「靜」字下功夫,也就是要做到平常心,心常平。如何讓心常平?心要常靜,不管是修禪,還是待人處事,都要做到心常靜。什麼是靜?靜有以下四種境界,我們修禪從見性起修,一直到涅槃,都不離「靜」字: (一)青青草原,藍天白雲,無爭無鬥,天倫之樂。禪定時,可以觀想自己坐在一片大自然的青青草原,頭上是一片藍天白雲,充滿祥光,就會有一種與世無爭、共享大自然天倫之樂的感受。如果平常隨時都有這種感受,就是見性的境界。 (二)青天無雲,無爭為靜,無雲無爭,自見法性。這是靜的功行深入變化,青天無雲是指身心清淨無染,此時會感受到與世無爭的寧靜,一切眾生都與我平等同在,充滿親切和法喜;這是見證到法性的境界。 (三)身體常青,心裡常靜,身心清淨,自見真心。身體常青是體內無眾生;心裡常靜是心中無地獄;身心清淨、自見真心,就是萬德莊嚴,自能證得真如佛性。 (四)生從靜中來,死回靜中去,生死無來去,靜中無生滅。生從無始、靜中來,死回無滅、靜中去;生命無來無去、無生無滅,這是涅槃境界。 至於要如何開悟,我想舉一例︰東漢末年,中國處於分裂的戰亂時代,有一次關公出征伐吳,在麥城之戰被砍頭而亡,只見關公的靈魂大喊「還我頭來」,喊了三天三夜,驚動人天法界。後來普靜禪師前來度化關公,他走到關公靈前說︰「你今天只是掉了一個頭,就喊著還你頭來,那你以前過五關斬六將所砍的那些人頭,又叫誰來還呢?」關公聽了,當下頓悟,就做了佛的大護法,成為大菩薩。 所以平時不要只想到自己,應該多想想別人、多關心別人,修禪不要只停留在修獨覺禪(只修自己)的階段,這是絕對不會有成就的。世尊在世弘法時,也不喜歡獨覺禪,如果有這些人在場,就不說法,希望這些人能及時開悟。我們修無上菩提法門,先要發菩提心,也就是慈悲心、平等心,要慈悲平等地對待別人,修禪要從這裡入門。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有人問我,修行有沒有捷徑?是有的,就是要有計畫,就像工作、讀書要有計畫一樣,修行也要有很好的計畫,尤其是修行沒有突破的人,更需要計畫。 如果想突破修行上的障礙,首先要從自己的心理開始。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中,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修行人也要過五關,而且不只斬六將,要斬八將。 五蘊熾盛苦 清淨了根性 要過哪五關呢?就是三毒二邪「貪瞋癡慢疑」。哪八將?其中七將是五官六意七識,包括眼耳鼻舌身(五官)所感受到的,以及從外界接觸到的根塵。輸入大腦成為思想的意識(六意),還有潛意識(七識),尤其像有些人修行一段時間,有了心得後,不知不覺就流露出慢心,自己卻感覺不到,但周遭的人很容易感受到他的慢心。這些五官六意七識通通都要清淨。 最後一個是心魔。很多修行人要突破之前,會對各方面抱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包括懷疑人、懷疑事、懷疑物等種種疑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關卡,要斬斷心魔。 如何轉化六根?佛經告訴我們要用智慧,這種智慧就是「成所作智」。什麼是成所作智?就是把五官「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感受以及意識,這些直接接到三界萬物萬象的一切,要把這些不好的都轉成好的,好的要轉成更好的;要把知識轉成智慧,把不圓滿轉成圓滿的。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六根能夠「善根圓滿」。 這些六根就像結一樣,都有「貪瞋癡」三毒。所謂貪,不只是把非我之物占為己有,凡是超越了本份的事,就是貪。什麼是本份的事?比方照顧先生或妻子是本份的事,如果外遇就是貪。為了維持家庭開銷去工作賺錢,是本份的事,如果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追求好高騖遠的慾望,就是貪。 瞋,不僅指發脾氣、吵架、打架、暴力等等,還包括心裡的瞋心、不平和嫉妒,或是講話的語氣重一點,都是瞋。所以要修到圓滿,就要靠自己平時的努力。 舉例來說,「麻煩幫我把報紙拿過來」、「去把報紙拿過來」,同樣一句話,但語氣不一樣,也是瞋心。為什麼會用瞋心的語氣說話?因為此時的濁氣比較重。為什麼會濁氣重?因為每天要接觸很多人事物,這些人事物都很煩、很複雜,累積在心裡就會很不舒服;另外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家裡空氣不流通或日光不夠,也容易讓人起瞋念;或是受到生理上的變化所影響,也會引起瞋心。 然而,不管瞋心的起因來自何處,都要從根本上、從自己意念開始,防止這種瞋心的暴露,要設法轉化、轉移。 三界無明障 五毒轉成智 什麼是癡?就是迷惑或執著於某件事,比方熱戀中的男女,如果其中一人離開了,另一人就會茶不思、飯不想,什麼事也做不了,每天惦念著對方,這就是癡心。或是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期望或慾望,到廟裡拜拜,求神明保佑他完成,這也是癡心。因為他們不知道,能夠解決或完成期望慾望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智慧,因為只有智慧,才能圓滿一切;只有智慧,才能達到修行的究竟。 貪瞋癡是三界之物,如果要脫離三界,就要滅度三界的餘毒。等到三毒不生,不再被三毒汙染我們的心,就進入另一個修行階段。 一般修行人修了一段時間後,難免會出現慢心,甚至還不自知,這時要懂得用微妙的觀察智慧,看看自己的慢心是如何產生的?自己說的話及一舉一動會不會讓對方不舒服?能不能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或是把我們的話聽進去? 當自己對某人、某事或某種法生出懷疑時,要用微妙的觀察智慧來明察秋毫,才不會被自己矇蔽而耽誤一生。 所以,慢心、疑心要用「妙觀察智」的智慧來超越。等到成所作智、妙觀察智這兩種智慧都具足以後,才會發現什麼是自在,才能讓自己真的很自在。 因此,在轉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以前,我們要用比一般人高的智慧來衡量自己,對於人生的價值觀、社會觀、國家觀、世界觀、乃至宇宙觀,都要抱持正確的看法,才不會發生偏見、斷見的現象。 心離凡塵相 覺悟菩提道 修行人要能夠真正開悟,開悟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不開悟,修行的過程就會像波浪一般起伏不定。 一個人如果認為,無量無價的法身比任何財物更珍貴,就可以把心定在「實現法身、印證不生不滅的報身」的方向,至於其他的一切,只要隨緣做本份的事即可。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覺悟開始。 所謂開悟,就是自覺的功夫,自己要覺悟。如果連自己都不能覺悟,又怎麼能覺他(幫助他人覺悟)?所以自己先要能夠覺悟人生的價值,真正覺悟以後,有了心得,才能圓融更多人,讓他們也能覺悟,也得到心靈的復活。 所謂心靈的復活,就是智慧的開發,一般人稱之為潛能開發。這種智慧的開發,可以開發出潛在的能量和智慧,讓我們可以圓滿世法,這就是「大圓鏡智」。 這種大圓滿的智慧,就像鏡子一樣地清淨、光亮,是自己心靈的顯現,從禪定中就可以自己印證。這種大圓鏡智是慧根圓滿、善根也圓滿。 修行人有了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和大圓鏡智,應該就可以證到自己的自性,甚至不只是自性。 我曾舉例說明,自性就像太陽一樣,會向四面八方放射光芒。當一道光放射出去,就照亮了這一方的黑暗,照亮了一切無明。陽光就好比是自性光,一貫道或其他教派則稱之為金絲或金線。 大願菩薩行 成就法性光 當自性光放射出來,這無量的光就是法性的光。也就是說,從一個個體放射出來的,是自性的光;而放射出來的無量的光,是法性的光。這些自性的光、法性的光,都源自於太陽,所以太陽就代表了佛性、自性、法性,全部都通往佛性。所以我們要成就應化身。 過去沒有人見過佛陀,認為那只是一種理想;等到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修行成佛,在祂涅槃以後,人們才知道,原來佛也是人修行成就的,人人都可以成佛。佛經上說「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當然就有機會成就佛陀。 但是,眾生雖有佛性,並不代表眾生都是佛。因為這些佛性,來到每個人身上,給了每個人同樣的、無生無滅的原始生命,那就是自性的光。換句話說,自性光就是原始生命。 如果希望自己能見證自性光,就要從「修、行、證」開始。修要修什麼?修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的智慧。行要悲智願行,修大悲、大智、大願、大行;大願要發大願,大行要菩薩行。證要修禪定,而且是修大禪定,也就是正定。只有這樣,才是真正腳踏實地、往成就方向精進的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