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禪與科學】心率變異度實驗證明禪定可滋養大腦 保護心臟

圖片提供/禪天下雜誌
圖片提供/禪天下雜誌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蘇立仁博士
心臟是維持生命很重要的器官,如果生命終止了,心臟就會停止跳動。人類是高等哺乳類動物,在演化上,心臟的生理結構可分為4個獨立腔室,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在正常情況下,心臟的收縮機制是由右心房的一個特化組織「竇房結(sinoatrial node;簡稱SA node)」來控制。竇房結是心臟的天然節律器,可以固定時間間隔,產生電傳導,路徑經由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簡稱AV node)、希氏束(His bundle),而到達心臟下端兩側的蒲金氏纖維(Purkinje fibers);如此便成功完成一個心跳週期,引起心臟收縮,讓血液可以順利從心房流入心室,以維持正常的血壓與全身周邊組織的血液供應。

圖為心臟神經傳導系統。

圖為心臟神經傳導系統。

 

如果心跳週期發生不正常收縮(例如電傳導發生缺失,或心房與心室同一時間收縮),便會造成心臟功能異常,也就是心臟病。臨床上,這類型的疾病可使用心電圖儀(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或EKG)檢驗出來。

心電圖數據分析

標準的心電圖波形如下圖所示,主要是由P波、QRS複合波(R波)和T波所組成。這幾種波形的生理意義,P波代表心房的去極化(depolarization),QRS複合波代表心室的去極化,T波則代表心室的再極化(repolarization)。

另外在臨床應用上,也定義了P波與R波之間的間隔,是代表左右心房去極化和去極化的電流傳導至房室結的時間;而Q波與T波之間的間隔,代表了左右心室去極化與再極化的時間;S波到T波之間的間隔,則代表心室再極化的時間。

圖為標準心電圖波形。

圖為標準心電圖波形。

 

由於心跳週期最明顯、也最容易測量到的是R波,所以心率(或稱心跳速率)的計算方式,常使用前一個R波與下一個R波之間的時間間隔來計算,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心跳間期(RR intervals;簡稱RRI)」。

心率變異度(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的分析,是一種連續量測心跳變化程度的方法,目前臨床有很多類似的檢測儀器或坊間流行的健康手環,也可以提供類似的功能。主要的計算方法是藉由心電圖圖譜而取得每次心跳之間的間隔,稱之為「心跳間期」。

而除了藉由節律點產生規律性的放電會造成心臟收縮外,心跳的快慢也同時會受到血液中的賀爾蒙與自律神經系統所調控,因此在間隔與間隔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差異。

心率變異度可作為個人健康指標

心率變異度的分析,最早是由心臟科醫師所發現的重要現象,當心率變異度愈差,患者未來會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死於心臟疾病的機率就愈高。不僅如此,壽命低於3個月的病人(不管罹患任何疾病)、瀕臨死亡、已接受過心臟移植、或配帶人工心率調節器的人,其心率變異度都幾乎等於零。

此外,心率變異度與年齡也有很大的關係;舉例來說,10~20歲健康有活力的年輕人,其心率變異會比60~70歲的長者要高出數倍,所以心率變異度的應用,不僅可用來預測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存活率,同時也被應用在評估自律神經穩定性的狀況,進而作為個人整體健康的重要指標。

心率變異度與年齡有關,健康有活力的年輕人會比6、70歲的長者高出數倍。

心率變異度與年齡有關,健康有活力的年輕人會比6、70歲的長者高出數倍。

近10年來,有關心率變異度與自律神經相關的國際學術論文已超過數千篇,國內外的論文都顯示,心律變異度之所以會因人而異,一部分是因為遺傳、種族差異、生活型態和後天因素所造成的綜合結果。雖然我們無法當下改變遺傳基因,但可以從生活型態的改善開始做起。

當利用心率變異度來檢測,並發現自身有自律神經系統失衡的狀況時,首先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日常作息,設法把潛在壓力適度釋放;例如調整每天的生活作息及提升睡眠品質,同時搭配健康飲食,多攝取天然食材(如蔬菜、水果等),減少攝取刺激性飲料(如咖啡、酒),尤其要避免抽煙。此外,也可透過紓壓的運動和放鬆的音樂來避免壓力產生。如果仍然沒有明顯改善,就要尋求專業醫師針對檢測結果,給予進一步的建議與治療。

禪定可強化心臟功能

禪定可改變心率變異度的研究不在少數,由哈佛大學教授彭仲康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曾在2004~2017年間做過一系列有關禪定專注的研究,並發表在著名的醫學期刊(見文末參考資料-2)。當時他發現,當受測者將專注力放在眉心中央,並同時配合去除雜念及緩慢呼吸時,心跳速率的變異幅度(HR oscillation amplitude)可達到6.8± 2.4次/分鐘的變化(背景值為平均介於4.7± 1.2次/分鐘)。

但相反地,若呼吸變得急促(呼吸頻律每分鐘高於140次),心率變異幅度則減少為2.5± 0.9次/分鐘。

不僅如此,國立交通大學教授羅佩禎在過去幾年也有相關的研究報導,其團隊在進行「持續專注」的禪定實驗時發現,對照組(沒有禪定的受測者)在休息時的心率及呼吸頻率,明顯較專注時低;而實驗組(有禪定的受測者)的副交感神經活性指標升高,而且在專注情況下仍能維持放鬆狀態。由此可見,禪定的確有助於心率變異度的上升,也可為身體帶來更好的生理狀態。

其實,禪定是最自然的自我療癒方法。進入禪定的過程,不單可使大腦得到休息,提供滋養,同時對血液循環系統更具有保護功能,尤其是對心臟功能的強化。此外,對血管的柔軟度也有恢復彈性的效果,可減少心臟病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禪定訓練是從放慢呼吸開始;而緩慢的呼吸會促進自律神經系統的穩定,提升免疫力,自然可使身體減少生病的機會,也不容易衰老,甚至可以延長壽命,這些都是禪定的好處,是非常值得推廣的養生方法。

參考資料

1.吳香宜與吳瑞士運動訓對心異度的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第7239252

2.Peng CK, Henry IC, Mietus JE, Hausdorff JM, Khalsa G, Benson H, Goldberger AL. Heart rate dynamics during three forms of meditation. Int J Cardiol. 2004 May;95(1):19-27.

 

 

蘇立仁博士 小檔案

學歷: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高通量實驗分析核心設施主任

財團法人博愛文化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天然藥物協會永久會員

愛群生醫國際董事

社團法人婦幼健康促進協會專業諮詢委員召集人

修行資:自1990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